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典学与现代世界
1
作者 崔延强 郭小凌 +1 位作者 李若晖 李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329,共18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给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精神,推动广大古典学学者对构建当代古典学的深入思考,本刊特组织了本期笔谈。崔延强从辨析“古典学”的概念出发,揭示了西方古典学的现代性“胎记”,并提出重建当代古典学的理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给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精神,推动广大古典学学者对构建当代古典学的深入思考,本刊特组织了本期笔谈。崔延强从辨析“古典学”的概念出发,揭示了西方古典学的现代性“胎记”,并提出重建当代古典学的理路。崔延强提出,广义的古典学是指一种古典学术传统,狭义的古典学是指一种古典学学科。中西方古典学都有悠久的学术传统。作为一门学科的古典学,兴起于1880年代后半叶的欧洲,是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制度化的产物。西方古典学学科带有突出的现代性“胎记”,即欧洲中心主义,其知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无不体现出这种与生俱来的先验判断。在当今多元文明共生的时代语境下,古典学应克服作为一门学科起源时代所带有的现代性问题,重新审视、定义自己,建设走向未来、开放、多元的当代古典学学科。郭小凌剖析了古典学的历史演进及其对现代知识体系构建的影响。郭小凌指出,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献经中世纪保留、文艺复兴时期复兴和启蒙时代应用,在18世纪末形成古典学,是西方文明史基石。18—19世纪为古典学黄金期,从语言文学扩展至多个领域,空间涵盖地中海文明圈,研究方法趋向跨学科。20世纪以来,古典学迎来了数字人文,对文本进行数字分析和重建,使得古典学的研究更加便捷和高效。然而,20世纪古典学在欧美呈现衰落趋势,在东亚的中日韩则方兴未艾。李若晖聚焦中国古典学的界定,提出今天研究中国古典学的向度。李若晖认为,古典学是一个民族回到其基本经典,追寻本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所以然,并进而深化对于人之为人的认知。中国古典学无疑就是中华民族返回其基本经典——五经,去思考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之根基,并进而深化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根本理解。今天中国古典学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性研究;二是反思性研究;三是扩展性研究。李发则基于中国古典学的学理依据,探讨中国古典学的建构路径。李发提出,“中国古典学”作为一门对中国先秦、秦汉“元典”性文献进行综合研究的学问,其建构路径至少可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爬梳孔子以来的经学整理与注疏传统;二是利用出土文献对古史与古典学进行重建;三是基于全球史观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四是利用数据库与AI赋能中国古典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学 古典学的演进 中国古典学 建构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典学视野来看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
2
作者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70,共15页
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是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形态的开山之作,但其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及文学史观。由于与后来主流的文学史著作在观念与方法上的巨大差异,林著向来以受批评为多。林氏融合近代的桐城派、扬州派的文学史观念,采... 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是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形态的开山之作,但其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及文学史观。由于与后来主流的文学史著作在观念与方法上的巨大差异,林著向来以受批评为多。林氏融合近代的桐城派、扬州派的文学史观念,采用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研究法”的教学提纲,以述词章、列文体为基本的内容,将其书分为十六专题,并以传统的“纪事本末”之体,对每一文学史专题问题进行通史式的叙述。林著是在经、史、子、集四分的体系中叙述文学史,与后来以历时为结构、以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为单元体的文学史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林著着重于“文章”,其书所述古文、骈文的内容较多,其述诗歌史不太成系统,于小说、戏曲有所轻视,但还是适时地纳入其中。林著可以说是一本以新体述古学的古典学性质的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传甲 文学史 京师大学堂 古典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的经子关系论与启蒙思潮
3
作者 黄燕强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96,共13页
明清之际是中国古典思想迈向现代的关键转折期,启蒙思潮拉开了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初生历程,也推动了传统知识观念的深刻转变。一是伴随汉宋之争而展开的经学与理学之辨,明清之际学人剖析两者的分殊,意在将经典诠释的范式,从宋明侧重阐... 明清之际是中国古典思想迈向现代的关键转折期,启蒙思潮拉开了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初生历程,也推动了传统知识观念的深刻转变。一是伴随汉宋之争而展开的经学与理学之辨,明清之际学人剖析两者的分殊,意在将经典诠释的范式,从宋明侧重阐发义理的取向,回归汉唐讲究实事求是的学术传统。二是通过解构宋明的道统论,清儒进而消解“四书”的“圣经”名义,将其还原为传记或儒家类子书,从而取消宋明理学家依托“四书”而诠释的道学之正统性。三是清代考据学家倡导“以子证经、释经”,使先秦诸子典籍的材料性价值获认可,推动经学与子学从对立转为相互印证与互动的关系。这些变化共同勾勒出明清之际思想世界的剧烈变动,与当时的思想启蒙浪潮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子关系 启蒙思潮 经学与理学之辨 四书还原 经子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空间与道德:明式书房中的“天人合一” 被引量:1
4
作者 莫哲琼 王奕雯 季铁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本文旨在探讨明式文人书房“天人合一”的核心设计理念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和物质文化研究法,系统考察明代文人书房的文献记载、图像资料及有关文物。研究发现,明代文人是从时间、空间、道德三个维度,在对天... 本文旨在探讨明式文人书房“天人合一”的核心设计理念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和物质文化研究法,系统考察明代文人书房的文献记载、图像资料及有关文物。研究发现,明代文人是从时间、空间、道德三个维度,在对天时、天场、天德的拟真中,将书房塑造为一个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道德文化空间:仿天时体现在按月令更替书画、按四时更换花木;拟天场是通过选址外部与自然环境相连,内部用天然材料、仿生形制、自然纹样等营造;法天德则强调以礼制规范空间秩序,以朴素自然为审美追求。这种对天的多维度效仿,使明式书房不再仅是静态的物质空间,更是滋养文人、连接“天”与“人”的精神场域,这一发现为当下博物馆与私人住宅中“中国书房”的还原与再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式书房 天人合一 古典家具 传统家具 空间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代经学与诗学关系研究
5
作者 潘链钰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7,共7页
金代经学与诗学发展紧密相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经学以儒为本的大纛下,诗学始终保持对风雅精神的传继。二是金源学者变汉宋经学本体之“道”为金源经学之“意”,发为“诚意”“己意”“中意”三端,促进了以意为主的诗学观之建... 金代经学与诗学发展紧密相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经学以儒为本的大纛下,诗学始终保持对风雅精神的传继。二是金源学者变汉宋经学本体之“道”为金源经学之“意”,发为“诚意”“己意”“中意”三端,促进了以意为主的诗学观之建构。三是金源经学呈现出博采多元的格局,影响了诗学复古与创变两条路径的共同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经学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经学传注的口传传统
6
作者 李若晖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8,共8页
汉代经学中,存在着经书传注的口传传统。通过对几则经学史文献的意义澄清,可以重现汉代经学传注口头传统。再由汉代口传传注文献的梳理,可以进而考察汉代学术两大公案:一为西汉孔安国确曾注《论语》《孝经》,但在后世只有口传,因而引起... 汉代经学中,存在着经书传注的口传传统。通过对几则经学史文献的意义澄清,可以重现汉代经学传注口头传统。再由汉代口传传注文献的梳理,可以进而考察汉代学术两大公案:一为西汉孔安国确曾注《论语》《孝经》,但在后世只有口传,因而引起误解;一为向歆父子校书仅针对书面文献,而未致力于将口传文献著于竹帛。与此同时,有必要强调,汉代经学传注的口传传统,是以书面经书为中心,并围绕书面经书而形成与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经书 书面 口传 孔安国 向歆校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名方辛夷散治疗肺虚感寒型鼻鼽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薛珊珊 郑冰若 +3 位作者 孙炘宸 陆荣锦 朱智媛 吴拥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2,共6页
目的探讨经典名方辛夷散治疗肺虚感寒型鼻鼽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7月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符合肺虚感寒型鼻鼽纳入标准的189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26)和对照组(n=63),对照组采用氯雷他... 目的探讨经典名方辛夷散治疗肺虚感寒型鼻鼽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7月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符合肺虚感寒型鼻鼽纳入标准的189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26)和对照组(n=63),对照组采用氯雷他定口服治疗,试验组服用辛夷散。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TNSS、TNN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以综合评价临床疗效,通过鼻部VAS、RQLQ评分多维度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IL-4、IL-5、IgE、SP、CGRP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2组患者TNSS、TNNSS、VAS、RQLQ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1);试验组在改善患者鼻塞、流涕、鼻涕倒流、眼痒等伴随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P<0.01),同时可更显著改善患者畏风怕冷、自汗气短、咳嗽痰稀症状(P<0.01),RQLQ总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4、IL-5、IgE、SP、CG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辛夷散能显著减轻肺虚感寒型鼻鼽患者鼻部症状及全身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及神经肽的表达,调节神经免疫而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辛夷散 肺虚感寒 变应性鼻炎 氯雷他定 临床研究 鼻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界“工诃今人”现象观察
8
作者 刘文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4,共11页
民国学界富于批评精神,这一点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界也表现明显。他们既工诃古人,更工诃今人。他们批评“喜谤前辈”的“今之少年”,批评以西方文艺之眼光与见解检讨国学,批评“衡文及乎异域”的时代现象,批评今之称赞《文心... 民国学界富于批评精神,这一点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界也表现明显。他们既工诃古人,更工诃今人。他们批评“喜谤前辈”的“今之少年”,批评以西方文艺之眼光与见解检讨国学,批评“衡文及乎异域”的时代现象,批评今之称赞《文心雕龙》的人为庸人,批评今人不能深知韩愈的真精神,批评反传统的“覆古派”。总之,他们既在整体上对现代以来中国古典文论的研究进行批评,又对王国维、章太炎、范文澜、陈钟凡、郭绍虞、罗根泽、陈延杰等具体的古典文论研究者和他们的著作进行批评。无论其批评是对是错,与此前批评界大多温柔敦厚的态度相比,都批评得一针见血,坦率认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界 中国古典文论研究 工诃今人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书院课艺:联结书院学与科举学的历史文献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海峰 赵凯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在上千年的中国书院史上,多数书院都重视以考促学。从流传形态来看,清代书院课艺主要分为课艺原件、编入别集中的课艺和以书院名义选编的课艺总集三大类别;就主课艺内容而言,清代书院课艺大体包括制艺试帖、经史词章、时务西学等门类。... 在上千年的中国书院史上,多数书院都重视以考促学。从流传形态来看,清代书院课艺主要分为课艺原件、编入别集中的课艺和以书院名义选编的课艺总集三大类别;就主课艺内容而言,清代书院课艺大体包括制艺试帖、经史词章、时务西学等门类。书院课艺数量与书院数量、考课次数、书院额数和刊刻频率直接相关。尽管历史上汗牛充栋的书院课艺多已散佚,但其现存数量依旧十分巨大,无法准确估算。清代书院课艺具有一定的经学、文学、史学、书院学和科举学价值,深入挖掘其中的有用元素,可以从书院考课内容与科举考试内容、考课衡文标准与科举衡文标准、书院育人目标与科举取士目标、科举人物的思想观念与关系网络、书院生徒平时成绩与科考录取率等方面,考察书院学与科举学的共生和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书院 课艺 书院学 科举学 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学典籍英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林歆 李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9,共15页
作为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农耕文明在历史上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生产实践上的优势催生了大批宝贵的、种类繁多的农学文化古籍,对世界农作物种植、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开发影响深远,是现今中国“文化外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农耕文明在历史上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生产实践上的优势催生了大批宝贵的、种类繁多的农学文化古籍,对世界农作物种植、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开发影响深远,是现今中国“文化外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事实,本文将回顾我国农学典籍英译的发展历程,统计国内与农学典籍英译相关的研究论文,从发文概况、文本考察、研究主题、理论视角、期刊来源分布等方面梳理农学典籍英译的研究现状。分析发现,当前研究存在诸如译本数量少、文本考察单一、宏观研究欠缺、研究方法传统等问题。据此,本文最后对我国农学典籍的译介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学典籍 典籍英译 文化外译 英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籍翻译的下一步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文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5,42,共14页
截至2022年年初,“大中华文库”丛书已经翻译出版了112种英译中华经典著作。从某种角度来看,国内的典籍英译工作可以算告一段落。那么,除了继续开展其他语种的翻译外,我国典籍翻译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本文提出了4点建议,即史料整理、比... 截至2022年年初,“大中华文库”丛书已经翻译出版了112种英译中华经典著作。从某种角度来看,国内的典籍英译工作可以算告一段落。那么,除了继续开展其他语种的翻译外,我国典籍翻译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本文提出了4点建议,即史料整理、比较研究、拓展深入和人才培养。其中,史料整理是对典籍外译历史的考察和整理;比较研究是通过对译品的比较提高未来翻译的质量;拓展深入是指不断扩大所译典籍的范围,并持续加深对这一范围的认识与思考;人才培养则注重提高译员的中文、英文和文化知识水平,特别是中文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这4个方面,笔者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翻译 整理 比较 拓展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读经”论争与经学最终回归学术
12
作者 王川 马正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9,共11页
“读经”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却在近代受到全方位质疑且数度跌入谷底。清末民国社会各界围绕是否“读经”产生了三次大范围论争。三次论争,均与中外政局密切相关,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次论争,相较... “读经”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却在近代受到全方位质疑且数度跌入谷底。清末民国社会各界围绕是否“读经”产生了三次大范围论争。三次论争,均与中外政局密切相关,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次论争,相较前两次论争,已是“读经”退出政治、教育制度层面,逐渐从民众社会生活层面淡化阶段。此时,研读儒家经籍渐趋进入“经学史”时代,向具有现代意义的史学、哲学、文学分化,回到学术本身,成为“专家之学”这一最终归途。此次“读经”与否的论争,使得各界对“经”之认识与以往的打破阶层壁垒、经世致用期待进一步拉开距离,是近代中国学术转型、思想革新及社会生产力逐渐变革的潜在标志,亦为中西对话背景下的重要论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制度性“读经” 史学 专家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学视野下的西汉敦煌西域史探索与重构
13
作者 郑炳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共6页
古典学在历史学领域中,与历史文献学趋同。从这个视角而言,敦煌汉简也是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汉简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在推动西汉敦煌西域史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敦煌汉简进行研究利用,西汉敦煌西域历史中的诸多... 古典学在历史学领域中,与历史文献学趋同。从这个视角而言,敦煌汉简也是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汉简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在推动西汉敦煌西域史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敦煌汉简进行研究利用,西汉敦煌西域历史中的诸多细节都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敦煌 西域史 古典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范仲淹经学核心思想探析
14
作者 姜广辉 唐陈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8-116,共9页
范仲淹是宋代士人中集经术、事功、道德、文章于一身的“第一人”。由于范仲淹的人品、事业在当时太过辉耀,导致其在经学上的建树被道德功名掩盖,故而长期不为学界所关注。近年来,学者们对范仲淹经学的研究已经有所推进,但大多是从易学... 范仲淹是宋代士人中集经术、事功、道德、文章于一身的“第一人”。由于范仲淹的人品、事业在当时太过辉耀,导致其在经学上的建树被道德功名掩盖,故而长期不为学界所关注。近年来,学者们对范仲淹经学的研究已经有所推进,但大多是从易学、春秋学等单一经学学科对其经学思想进行探索与阐释。若从整体的层面对范仲淹的经学进行深入分析,则可发现其经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必顺民”的民本思想,包括养民、利民、爱民等具体内容;二是“穷变通久”的改革思想,将《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理论作为主导“庆历新政”的哲学思想;三是“先忧后乐”的忧乐思想,进则忧国忧民,退则乐天乐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仲淹 经学 民本 改革 忧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国文学经典之中国化研究范例——中国内地近十年弥尔顿三部曲研究述评(2013—2022)
15
作者 吴玲英 李未雪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自1832年弥尔顿进入中国至2012年,中国内地研究弥尔顿三部曲的论文与著作数目逾百,而近十年来(2013—2022)相关研究发展更为迅速:一是研究内容得到纵深性开拓,特别在弥尔顿多重思想之主题探微、恶魔与英雄之人物探讨、多元文化影响之风... 自1832年弥尔顿进入中国至2012年,中国内地研究弥尔顿三部曲的论文与著作数目逾百,而近十年来(2013—2022)相关研究发展更为迅速:一是研究内容得到纵深性开拓,特别在弥尔顿多重思想之主题探微、恶魔与英雄之人物探讨、多元文化影响之风格探索等三个维度;二是研究方法取得开拓式创新,尤其是跨学科交叉探究方法和跨文化研究路径。通过将弥尔顿研究作为外国文学经典之中国化研究范例展开分析和探讨,并指出当下研究存在的拓进空间,希望能为中国内地未来的弥尔顿三部曲研究指明方向,或能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经典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弥尔顿 弥尔顿三部曲 外国文学经典之中国化研究 中国内地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史《儒林传》扬州学人记载的形成
16
作者 戚学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和第四次稿对扬州学人的记载情况。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中,阮元将任大椿为代表的扬州学人群体载入,但该传被删除。光绪年间,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中有八位扬州学人立为正传。这些传记在扬州府呈送的《儒林刘宝楠刘文淇朱士端王念孙汪喜苟焦循凌曙江藩(江苏咨送采访册)》的同名传记基础上删改而成。国史馆纂修官重点改写并表彰了扬州诸儒在《易》《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等专经研究上的成就,彰显了扬州诸人的“汉学”宗风,突出了他们的地域联系和家族特色。清史《儒林传》虽未用“扬州学派”之名,但已经记载了扬州学派的学风和地缘特色等要素,在正史中确立了扬州学派的史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 扬州学派 汉学 阮元 缪荃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官修经解的承继、设限与经学嬗变
17
作者 郭素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196,共9页
官修经解是以官修形式对儒家经典重加疏解的经学文献。有明一代中央政权高度集中,明代官修经解的编纂背景、内涵和思想特质,体现了一代王朝的文化选择和政治导向。明代官方编修的经学典籍文献,对于经学政策的说明不单是重要的资料,也是... 官修经解是以官修形式对儒家经典重加疏解的经学文献。有明一代中央政权高度集中,明代官修经解的编纂背景、内涵和思想特质,体现了一代王朝的文化选择和政治导向。明代官方编修的经学典籍文献,对于经学政策的说明不单是重要的资料,也是明代官修经解承继与设限的重要见证。明代官修经解的颁行,使经学以程朱理学而独尊,官修经解在经典诠释方面推行通俗化和普及化的举措,客观上推动了儒家经学的传播和经学教育的普及。经学文献的官方解读,则又代表了明代文化整合、思想设限的特色,在经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体现了高度集中的中央政权对经学学术的干预和对思想领域的控制。明代官方经学反映出尊崇程朱理学的学术取向和巩固统治、维系人心的政治诉求,而明代官修经解体现了对宋元以来的经世致用经义精神的传承。明中后期的经学私家著述兼有学术与治道的功用,亦是对经学学术的承继和经学治道的践行,凸显出明代官修经解影响下经学嬗变的文化意义,生动反映出经学学术和科举应试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制衡取舍。明代官修经解的承继与设限客观上影响了经学发展的面向和进程,亦是明中后期学者对宋学的反动和经学嬗变的深层根源,更多的经学话语融入以文献为依据的注经和解经,从而拓展出新的经学视域。对有明一代学术风气的重新检视,可以发现明代官修经解承继与设限的重要维度,由此传递出学术风气消长变化过程中的学术新变,有裨于深化对明代官方经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官修经解 儒家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免疫情况调研 被引量:32
18
作者 王娟萍 姚敬明 +6 位作者 吴忻 孟帆 韩一超 刘文俊 樊振华 米瑞娟 程海龙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4-187,共4页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以高热、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至今仍在中国广泛流行。接种疫苗是防控该病发生的最根本的方法,为了查清山西省规模化种猪场猪瘟疫苗免疫情况,课题组采用ELISA试剂盒,对8个地市42个规模化...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以高热、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至今仍在中国广泛流行。接种疫苗是防控该病发生的最根本的方法,为了查清山西省规模化种猪场猪瘟疫苗免疫情况,课题组采用ELISA试剂盒,对8个地市42个规模化种猪场465头哺乳猪、456头保育猪、436头育肥猪、419头母猪进行了猪瘟免疫抗体检测。查明了哺乳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0.11%,保育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40.57%,育肥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50.22%,母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9.69%,证明被检猪群免疫抗体不理想,尤其是保育猪抗体水平较低。同时对12个规模化种猪场,4类不同免疫方法免疫猪瘟疫苗的133头哺乳猪、110头保育猪、105头育肥猪、135头母猪进行了免疫抗体检测。结果表明:乳猪在吃奶前超免猪瘟高效细胞苗6头份,21日龄时二免猪瘟高效细胞苗4头份,60日龄三免猪瘟高效细胞苗2头份,母猪产后21d跟胎免疫效果最好,使保育猪免疫抗体阳性率达到89.29%,有些猪场使用该方法免疫后,使保育猪的死亡率有了明显的降低,生长发育逐渐走向正常;而采用仔猪在断奶后28日龄至35日龄时首免猪瘟普通细胞苗4头份,60日龄二免猪瘟普通细胞苗2头份,母猪产后28d跟胎免疫的方法效果最差,不宜推广应用。通过对山西一些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免疫情况的调研,基本查清了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免疫效果和最佳免疫方法,可为养猪场防控猪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规模化种猪场 猪瘟 免疫抗体 调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 被引量:25
19
作者 吴承学 沙红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23,共10页
文章借用西方文学的“正典”(canon)研究为视点,讨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通过对经典的形成、经典的品质、经典的类型、经典的影响等几个中心问题的梳理,该文尝试呈现古代文学经典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实践及其在古代文学与文学批评中的... 文章借用西方文学的“正典”(canon)研究为视点,讨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通过对经典的形成、经典的品质、经典的类型、经典的影响等几个中心问题的梳理,该文尝试呈现古代文学经典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实践及其在古代文学与文学批评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从更宽广的现代学的语境与问题出发,把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为平衡传统与现代之间张力的古典资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文学经典 现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子兵法》与明代武术经典论著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青山 林鑫海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9-41,共3页
《孙子兵法》不仅是军事争战的制胜艺术 ,而且对武术学科理论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孙子兵法》与明代武术经典论著的比较研究 ,可以看出孙子兵法对武术理论的影响与同源关系。只要悉心研读 ,就能明其理而善其技 ,... 《孙子兵法》不仅是军事争战的制胜艺术 ,而且对武术学科理论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孙子兵法》与明代武术经典论著的比较研究 ,可以看出孙子兵法对武术理论的影响与同源关系。只要悉心研读 ,就能明其理而善其技 ,悟其道而灵其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典籍 孙子兵法 比较研究 理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