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齐家先生对中国教育史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
1
作者 郭德侠 杨依依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32,共8页
郭齐家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动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挖掘与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与创新发展。他的学术贡献对于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郭齐家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动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挖掘与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与创新发展。他的学术贡献对于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齐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史研究 教育学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藤湖南《中国上古史》的“中学”渊源
2
作者 汤莹 李长银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内藤湖南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国上古史》则是其构建中国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往学界已指出,此书的东汉部分受赵翼史学的影响。但其实内藤在此书中还大量借鉴了顾炎武、王夫之、崔述、夏曾佑、罗振玉、王国维等中... 内藤湖南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国上古史》则是其构建中国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往学界已指出,此书的东汉部分受赵翼史学的影响。但其实内藤在此书中还大量借鉴了顾炎武、王夫之、崔述、夏曾佑、罗振玉、王国维等中国学者的论著。可以说,内藤就是在这些中国史学论著的基础上,对中国上古史进行了整体性考察。由此可以窥见,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兴盛,仍然受中国传统史学和近代史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藤湖南 《中国上古史》 中学渊源 日本中国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朱光潜对“中国美学”学科化的推动
3
作者 柯丽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09,共8页
“中国美学”学科化虽然并非某一个人努力的结果,但朱光潜的作用不容忽视。他将泛化的“美学中国化”具体化为“审美范畴”概念的中国化,相比于同时期宗白华对“美感范畴”的大量使用,朱光潜的“审美范畴”获得后来学术共同体的普遍接受... “中国美学”学科化虽然并非某一个人努力的结果,但朱光潜的作用不容忽视。他将泛化的“美学中国化”具体化为“审美范畴”概念的中国化,相比于同时期宗白华对“美感范畴”的大量使用,朱光潜的“审美范畴”获得后来学术共同体的普遍接受,并成为美学学科学术表述的基本共识。他撰作的《西方美学史》不仅是“审美范畴”的存在载体,而且带有潜在的“中国视角”,是“以中释西”美学史撰写模式的最早尝试。审美范畴内涵的确立及美学史框架的搭建共同开创了中西比较式美学研究路径,这种路径具有方法论上的原型意义。总之,朱光潜的美学研究不是西方式的,而是中国式的,他是中国美学学科化走向深入的重要奠基人和推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中国美学 学科化 审美范畴 《西方美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之际的思想变革与园林审美转向
4
作者 汤凌云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161,共12页
唐宋时期的园林审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信仰和美感经验。这一时期,随着审美主体性的崛起,心境对园林美感生成的决定作用不断强化,园林美感生成实现了从“物”向“心”的偏移。从唐到宋,园林审美出现新动向,文士观赏园林更多是为了... 唐宋时期的园林审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信仰和美感经验。这一时期,随着审美主体性的崛起,心境对园林美感生成的决定作用不断强化,园林美感生成实现了从“物”向“心”的偏移。从唐到宋,园林审美出现新动向,文士观赏园林更多是为了自得其乐,追求心性的和谐,重视赏园观景对于颐养性情、调理身心、培育人格的重要作用。与唐人的感伤惆怅不同,宋人赏园观景时把物之兴废视为天地常理,超然物外,坦然面对,表现出通透的存在智慧。在唐宋思想变革作用下,宋代园林美感出现了先忧后乐、林泉之乐、孔颜之乐等美感新形态,呈现出世俗化、哲理化、综合化等新特征,从而使园林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态,丰富了中国园林美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园林审美 转向 中国美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东洋学的中国文学研究模式方法及成败得失
5
作者 王向远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80,共9页
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在东洋学中自成一体,与东洋学的区域研究的立场方法明显不同,他们普遍采用“文学史”而且是“国别文学史”的模式与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即便在“中国文学概论”类著作中,仍不脱国别文学史模式,遂使日本的“东... 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在东洋学中自成一体,与东洋学的区域研究的立场方法明显不同,他们普遍采用“文学史”而且是“国别文学史”的模式与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即便在“中国文学概论”类著作中,仍不脱国别文学史模式,遂使日本的“东方(东洋)文学史”类著述一直缺乏。这种模式方法的缺陷在于偏重知识性的史料铺述,缺乏宏观视野与比较研究,缺乏分析判断与概括评价,未能超越历史叙述而提出独到的思想观点与理论主张,未能在东西方文学的大背景下揭示出中国文学的特点并突显其特殊价值与地位。对这种局限性有所超越的只有吉川幸次郎。他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若干特点做了总结阐发与评价,至今仍不失参考价值。认识到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的成败得失,有助于我们批判地借鉴日本东洋学,并在学术史的批判考察与互鉴中加深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洋学 中国文学史 吉川幸次郎 青木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构建的概念史探究——基于党政文献的分析
6
作者 储著武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73,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由众多学科属性相近或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组成的学科共同体(或曰学科群)。“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由众多学科属性相近或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组成的学科共同体(或曰学科群)。“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并且频繁出现于党政文献之中。“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提出阶段、充实完善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对于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党史党建学两大学科的融合发展以及推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理应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政策性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学科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中共党史党建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中国文集日本写本的收藏、整理与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卞东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域外汉籍中存在着大量中国典籍的汉文写本。这些写本或为中国失传的文献,或与传世之本多有差异。域外汉文写本可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中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在日本公立图书馆... 域外汉籍中存在着大量中国典籍的汉文写本。这些写本或为中国失传的文献,或与传世之本多有差异。域外汉文写本可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中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在日本公立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公私文库、寺院以及个人手中皆有收藏。自江户时代开始,学者就已经注意到这批文献的价值,《佚存丛书》《古逸丛书》《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景印旧钞本》等丛书中皆有收录。晚近以来,学术界对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也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但仍有大量文献未进入研究视野。应尽快展开对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全面的调查、编目与叙录,并从“东亚汉文写本学”与书籍史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研究,同时深入对五山时代中国文集汉文“抄物”写本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集 日本写本 东亚汉文写本学 书籍史 抄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人”思想·长篇小说诗学·美学和历史视野——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1922—1949年)的几点思考
8
作者 陈思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2,共8页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以“现代人”思想为根,以长篇小说诗学为本,在美学和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前二者融创度与完成度的探析与相关艺术问题的剖析、阐释,实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共时性与历时性...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以“现代人”思想为根,以长篇小说诗学为本,在美学和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前二者融创度与完成度的探析与相关艺术问题的剖析、阐释,实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描述与定位,即在主潮中透视,在诗学中辨析,在审美中感悟,在时代中把握,进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艺术得失。通过对现代长篇小说诗学艺术的深入揭示,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现象与问题加以理论的探讨与提升,深化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研究的问题意识,构建并拓宽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审美认知谱系,是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的一个有效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 1922—1949年 “现代人”思想 长篇小说诗学 美学和历史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9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史学在中国的回首与瞻望——中国音乐史学问题思索之十二
10
作者 田可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9-206,I0003,共9页
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悠久古远,但作为历史与音乐交织成的中国音乐史学的形成,却仅能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音乐史研究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史学发展中,每一时期的音乐历史观念各有特征。瞻望我国音乐史学的演进,... 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悠久古远,但作为历史与音乐交织成的中国音乐史学的形成,却仅能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音乐史研究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史学发展中,每一时期的音乐历史观念各有特征。瞻望我国音乐史学的演进,需要将理性思维处于不断变化且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系统之中,并以多学科、多视角、多手段的研究,来加宽学术视野,把貌似单纯的历代音乐史实,置于整个中华文化历史系统中,将中国音乐史研究放置于应有的整个文化史系统之中,加强其整体属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史 音乐史研究 音乐史学 回首 瞻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史《儒林传》扬州学人记载的形成
11
作者 戚学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和第四次稿对扬州学人的记载情况。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中,阮元将任大椿为代表的扬州学人群体载入,但该传被删除。光绪年间,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中有八位扬州学人立为正传。这些传记在扬州府呈送的《儒林刘宝楠刘文淇朱士端王念孙汪喜苟焦循凌曙江藩(江苏咨送采访册)》的同名传记基础上删改而成。国史馆纂修官重点改写并表彰了扬州诸儒在《易》《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等专经研究上的成就,彰显了扬州诸人的“汉学”宗风,突出了他们的地域联系和家族特色。清史《儒林传》虽未用“扬州学派”之名,但已经记载了扬州学派的学风和地缘特色等要素,在正史中确立了扬州学派的史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 扬州学派 汉学 阮元 缪荃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中华传统美育思想改进高校美育工作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孟恒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2,共6页
当前,我国高校美育工作面临地位“名高实低”,美育目标的人文底蕴被遮蔽,美育的价值被窄化,美育实施有“形”缺“神”等困境。中华传统美育思想中蕴含着改进高校美育工作的丰厚资源,例如:“成大人”的人格理想有助于凸显高校美育目标的... 当前,我国高校美育工作面临地位“名高实低”,美育目标的人文底蕴被遮蔽,美育的价值被窄化,美育实施有“形”缺“神”等困境。中华传统美育思想中蕴含着改进高校美育工作的丰厚资源,例如:“成大人”的人格理想有助于凸显高校美育目标的人文底蕴,家国天下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拓展高校美育的价值定位,多样的审美形态有助于优化高校美育课程,丰富的审美元素有助于提升美育活动效果。利用中华传统美育思想改进高校美育工作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重视美育的人格养成功能、注重课程实施中美的渗透、提升美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育 高校美育 以美育人 美育课程 美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象研究的知识学问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61,共12页
形象研究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一个新的问题域,具有显著的跨学科和多学科特征。传统艺术史日益转向形象科学或形象研究,新的理论、观念和方法纷至沓来,提出了许多亟待回应的知识学新问题。首先,如何在家族相似的诸多形象... 形象研究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一个新的问题域,具有显著的跨学科和多学科特征。传统艺术史日益转向形象科学或形象研究,新的理论、观念和方法纷至沓来,提出了许多亟待回应的知识学新问题。首先,如何在家族相似的诸多形象相关概念中确立一个总体性的形象范畴,是形象研究知识学的首要任务。其次,形象转向所重塑的艺术史和美学研究,其范式转换的意义和价值需要深究。最后,形象研究作为一个开放的多学科和跨学科领域,有哪些决定了形象研究未来的关键问题。形象研究的知识学思考,有助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 形象研究 知识学 艺术史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知识谱系和方法论反思 被引量:4
14
作者 宋石磊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英语世界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脱胎于西方艺术史研究,发端于海外博物馆鉴藏体系。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起步探索期到二战后的发展鼎盛期再到8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时期,历经艺术史的学科危机和新旧艺术史的分野,多元开放的艺术史格局逐渐形成... 英语世界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脱胎于西方艺术史研究,发端于海外博物馆鉴藏体系。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起步探索期到二战后的发展鼎盛期再到8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时期,历经艺术史的学科危机和新旧艺术史的分野,多元开放的艺术史格局逐渐形成。百年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从风格分析、图像阐释、原境分析到艺术社会史,生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自21世纪以来,跨文化、空间转向、全球艺术史与多元文化的新趋势出现。本文回溯了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知识谱系、发展分期和方法论的演变,旨在从学理层面宏观把握其脉络走向,为当下尚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本土艺术史学科的话语体系建构和方法论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海外中国艺术史 知识谱系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三次历史转向
15
作者 张畅 赵雪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4,共8页
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以“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 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以“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特征是“回归”西方话语体系的国际关系学本体;世纪之交,国际格局急剧变化,全球治理理念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符合时代需求,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第三次转向目标,也应该是世界国际关系学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学 历史转向 国际共运史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学学术史视域下百年藏文传记文学汉译述论
16
作者 增宝当周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1-177,共7页
藏文传记文学因其文学和历史的双重特性与宝贵的文化价值,成为近百年汉藏文学翻译领域内一个重要的选材方向,备受译者青睐,产生众多翻译著作。文章试图在藏学学术史视域下梳理百年藏文传记文学汉译的发展脉络与主要译本,以此全面呈现该... 藏文传记文学因其文学和历史的双重特性与宝贵的文化价值,成为近百年汉藏文学翻译领域内一个重要的选材方向,备受译者青睐,产生众多翻译著作。文章试图在藏学学术史视域下梳理百年藏文传记文学汉译的发展脉络与主要译本,以此全面呈现该领域的翻译成就。同时,也探讨译著产生的社会语境、文本特征和各种翻译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为汉藏翻译史提供一定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文传记文学 汉藏文学翻译 藏学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情报学论纲 被引量:58
17
作者 包昌火 刘彦君 +3 位作者 张婧 靳晓宏 赵芳 吴晨生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的颁布提出了加强情报学科建设的客观需求。从历史、学理以及实践3个方面对中国情报学发展进行纲领性论述,以期催化中国情报学学科建设、推动情报工作繁荣发展。[方法/过程]首先,梳理了中国历... [目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的颁布提出了加强情报学科建设的客观需求。从历史、学理以及实践3个方面对中国情报学发展进行纲领性论述,以期催化中国情报学学科建设、推动情报工作繁荣发展。[方法/过程]首先,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情报著作、擅于运用情报的名家和情报案例;其次,阐述了情报理论,包括情报、情报工作、历史使命、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最后,评述了中国不同时代的情报工作实践,提出新一轮全球性冲突中的中国情报事业发展建议。[结果/结论]中国情报学(Intelligence Studies)承袭中国古代兵家情报思想,融合美国安全军事情报理论,不囿于"科技",以"耳目、尖兵、参谋"为己任,服务国家安全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情报从业者的一个重大创举,它包含了信息序化和信息转化的两大议题,形成了由信息转化理论、博弈理论、竞争理论、人际网络理论等构成的基础理论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情报需求社会化的发展,中国情报学和情报工作必将经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 情报学 情报理论 情报工作 中国情报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72
18
作者 包昌火 金学慧 +3 位作者 张婧 赵芳 靳晓宏 刘彦君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41,共12页
[目的/意义]情报工作面临新需求、新任务,中国情报学亟待确立一个目标明确、贴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方法/过程]首先,对情报学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知史以明鉴,梳理自商周以来的中国情报学发展史;其后,以情报流程为基... [目的/意义]情报工作面临新需求、新任务,中国情报学亟待确立一个目标明确、贴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方法/过程]首先,对情报学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知史以明鉴,梳理自商周以来的中国情报学发展史;其后,以情报流程为基础,构建中国情报学学科内容框架;第四,分别就中国情报学五大分支学科进行论述;第五,论述中国情报学八大支撑理论,包括决策理论、竞争理论、博弈理论等;第六,从情报学方法论界定、方法论选择标准及主要方法方面论述了中国情报学方法论。[结果/结论]至此,一个完整的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框架及研究内容呈现无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情报学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制定国家情报发展战略、实行一体化的国家情报工作体制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学 中国情报学 学科体系 情报理论 情报方法论 情报历史 情报未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史学科建设的百年求索 被引量:17
19
作者 侯怀银 王喜旺 李艳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9-102,共14页
受西潮东来的影响,中国教育史学科于20世纪初在中国应运而生。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经历了初创、突进、重创、徘徊、复兴等五个特征鲜明的发展阶段,最终实现了"凤凰涅槃"。在艰难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教育史... 受西潮东来的影响,中国教育史学科于20世纪初在中国应运而生。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经历了初创、突进、重创、徘徊、复兴等五个特征鲜明的发展阶段,最终实现了"凤凰涅槃"。在艰难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教育史研究者为我们在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功能、研究的方法论、学科体系、历史分期等方面留下了至为宝贵的理论结晶。今后,欲使中国教育史学科在整个教育学科甚至人文社会科学中拥有自己的学术尊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任何一个负责任的中国教育史研究者都必须从大力强化教育历史研究的实践关怀、全方位加强"元研究"、真正落实教育史研究中的跨学科、全面承接中国史学传统、强化国内外交流等方面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研究 中国教育史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概念的分析 被引量:32
20
作者 姚文放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6-102,共7页
在中西美学史上,"审美"概念都以审美经验为中心。在西方美学中,审美经验经历了从自律性向他律性的转化,"审美"概念的内涵也从非功利、无目的的变为功利的、实用的。中国美学对于"审美"概念的理解始终叠... 在中西美学史上,"审美"概念都以审美经验为中心。在西方美学中,审美经验经历了从自律性向他律性的转化,"审美"概念的内涵也从非功利、无目的的变为功利的、实用的。中国美学对于"审美"概念的理解始终叠加着国外美学理论的交光互影,但也不乏对于中国本土传统美学观念的传承,在总体上更具开放性、普适性和兼容性。从中西美学史的嬗变可见,"审美"概念的内涵十分宽泛,这与它所依托的审美经验的包容性和弹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概念 审美经验 中西美学史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