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Shaping and Structuring of the Chinese Labor Market
1
作者 He Fap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67-271,共5页
The shaping of the Chinese labor market is the core of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 since 1978.Based on the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transfor... The shaping of the Chinese labor market is the core of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 since 1978.Based on the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transformational process of changing from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to the labor market,the result of which shows that the Chinese labor market presents obvious structuralization(or segmentation),forming a three-part labor market—peasant-worker labor market,talent labor market and the labor market inside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each owning a respective function.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Chinese labor market faces serious problems of employment and re-structu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中国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 就业结构 结构变换 国有企业 结构化 农民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劳动技能结构变迁 被引量:1
2
作者 崔岩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48,共20页
在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和产业结构稳步升级的过程中,当代中国的劳动技能结构也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通过建立年龄-时期-世代模型发现,在中国劳动技能结构的变迁中,劳动者就业岗位对复杂问题处理型技能、社会交往型技能需求随时期演进而上... 在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和产业结构稳步升级的过程中,当代中国的劳动技能结构也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通过建立年龄-时期-世代模型发现,在中国劳动技能结构的变迁中,劳动者就业岗位对复杂问题处理型技能、社会交往型技能需求随时期演进而上升,而对技术操作型技能水平需求则随时期演进而下降;同时,劳动技能结构中的不同维度在不同年龄、不同世代也呈现出显著的分化,青年群体和更晚世代的就业岗位有着更高的复杂问题处理型技能和社会交往型技能需求,技术操作型技能需求则在时期和世代两个时间维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劳动技能结构变迁一方面体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创造效应红利,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部分劳动者因劳动技能发展瓶颈面临被技术替代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就业结构 劳动技能 APC模型 技能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统一大市场建设水平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琦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6,共6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影响要素质态与配置效率的关键动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样本期内新质生产力对... 新质生产力作为影响要素质态与配置效率的关键动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样本期内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收入份额增长具有正向作用,且该效应在不同区位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东部地区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的促进效应更强;产业结构升级在新质生产力促进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够加强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的赋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劳动收入份额 统一大市场建设水平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维度:必然性、显示机制与发生机制
4
作者 缪德刚 张彩云 龙登高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31,共14页
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制度基础、中心任务、发展目标等方面不同于人类文明史上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形态,是立足中国国情探索出的人类现代化道路新方案,其实践经验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近代以来人均GDP和人口数量的阶段性变动数据... 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制度基础、中心任务、发展目标等方面不同于人类文明史上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形态,是立足中国国情探索出的人类现代化道路新方案,其实践经验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近代以来人均GDP和人口数量的阶段性变动数据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产业结构变动数据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示机制;劳动力在各产业的投入变动数据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机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是:在完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通过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释放国民经济生产力;立足中国的比较优势促成中国式现代化。定量经验分析对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来路、把握其未来的走向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均GDP 人口数量 产业结构 劳动力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结构、劳动力市场与乡村社会转型的区域差异--兼论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基础
5
作者 王向阳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1-189,共9页
区域差异是我国各地乡村社会转型的鲜明特征和基本国情。回答什么因素及其如何影响乡村社会转型的区域差异,成为亟待学界解释的重要时代命题。既有的城镇化视角和经济社会分化视角难以对我国各地乡村社会转型的丰富图景做出充分解释。... 区域差异是我国各地乡村社会转型的鲜明特征和基本国情。回答什么因素及其如何影响乡村社会转型的区域差异,成为亟待学界解释的重要时代命题。既有的城镇化视角和经济社会分化视角难以对我国各地乡村社会转型的丰富图景做出充分解释。基于田野调查,引入“劳动力市场”概念,通过建构基于“社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基本维度的分析框架可以发现:以河南农村为典型代表的部分乡村的社会结构离散化程度高,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特征明显,乡村社会转型快速而激烈,属于典型的快速收缩型社会;以珠三角农村为典型代表的部分乡村的社会结构紧密,在本地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加持下,乡村社会转型缓慢而平和,加之人口的持续流入,属于转型平缓的扩大型社会。在同一社会结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全国化程度越高,乡村社会解体就越迅速;在同一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社会结构越紧密,乡村社会转型往往就越平缓。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财政资源的投入必须与各地乡村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走势相匹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公共资源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社会转型 社会结构 劳动力市场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适应性成长的影响研究——基于劳动技能结构与市场交易费用的视角
6
作者 庄季乔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140,152,共11页
面对不确定与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采取何种应对策略来助力企业成长至关重要。本文分别立足于企业短期与长期适应性成长,通过词频方式构建企业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系统考察人工智能技术与企业适应性成长关系。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同... 面对不确定与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采取何种应对策略来助力企业成长至关重要。本文分别立足于企业短期与长期适应性成长,通过词频方式构建企业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系统考察人工智能技术与企业适应性成长关系。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同步推动企业短期与长期适应性成长,且该作用主要通过劳动技能结构优化与市场交易费用下降来实现;产业类型、行业竞争烈度、企业生命周期均会对人工智能技术效应发挥产生影响,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竞争烈度、成长期企业适应性成长的促进作用更强;企业董事海外工作经历与海外教育经历对人工智能技术与企业适应性成长正相关作用的发挥仅在长期有所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企业适应性成长 劳动技能结构 市场交易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资本市场开放能否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小林 司登奎 王可心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3,共13页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深入探究资本市场开放如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对于培育创新型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构造准自然实验,以识别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深入探究资本市场开放如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对于培育创新型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构造准自然实验,以识别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开放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降低企业风险承担,促使劳动力技能升级,最终助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融资约束较高、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竞争度较高、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内部治理效率和外部监督水平较高的企业中,资本市场开放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助推效应更为凸显。“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对标的企业周边非上市企业的自主创新及当地的创新创业活动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本研究不仅为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型发展提供新经验证据,也为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自主创新 投资者结构 风险承担 劳动力技能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蒋诗 任妍 文春玲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140,共6页
选取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贸易数据,实证考察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据要素市场化可显著促进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是数据要... 选取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贸易数据,实证考察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据要素市场化可显著促进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驱动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渠道;异质性检验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对非东部地区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有鉴于此,应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智经济核心产业、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以期提高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附加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市场化 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 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技术创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就业促进还是就业抑制: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与企业劳动雇佣 被引量:4
9
作者 于连超 耿弘基 +1 位作者 杨浩祥 王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112,共11页
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和更深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该研究以ISO 14001环境标准为准绳,创新性地构建了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评价体系,并运用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讨了对接国际环境标... 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和更深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该研究以ISO 14001环境标准为准绳,创新性地构建了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评价体系,并运用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讨了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①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显著促进了企业劳动雇佣,表现为“就业促进效应”。②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促进效应是通过经营风险机制和资源获取机制实现的,其中经营风险机制表现为降低了企业环境处罚、企业环境税收等政策风险,供应商集中度、客户集中度等供应链风险;资源获取机制表现为提高了企业政府补助、企业信贷融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等资源获取。③边界条件分析发现,当产权性质为非国有、行业竞争激烈以及金融生态环境较差时,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促进效应更显著。④拓展性分析表明,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显著优化了企业劳动力结构,表现出企业劳动力学历结构和岗位结构明显改善;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促进效应具有市场溢出效应,表现出市场类型为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企业劳动雇佣均明显增加。该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①政府层面,加快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推进国内和国际环境标准的协同联动,改善劳动力市场。②企业层面,积极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扩大劳动力规模,优化劳动力结构。③劳动者层面,优化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新形势下的择业就业观,提升就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环境标准 ISO 14001 劳动雇佣 劳动力规模 劳动力结构 劳动力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就业机遇还是替代危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文本分析的证据 被引量:18
10
作者 宋建 王怡静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3,共13页
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企业数字化转型视角探究民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以2012—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文本分析识别企业数字化转型,验证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就业规模和薪酬水平的正向影响。但不同技能... 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企业数字化转型视角探究民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以2012—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文本分析识别企业数字化转型,验证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就业规模和薪酬水平的正向影响。但不同技能劳动力需求呈现结构性差异,非国有企业、生产效率较低以及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更有可能采用数字技术替代劳动,尤其是替代低技能劳动。研究结果揭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效应和替代效应,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稳就业”目标实现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劳动力市场 就业结构 上市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欣欣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5-90,共6页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跃迁,也是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基于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选取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跃迁,也是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基于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选取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东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更大。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优化劳动技能结构,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劳动技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共同富裕:农民工流动的社会效应及其体制经验 被引量:3
12
作者 夏柱智 焦长权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174,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农民工在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农民工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明身份与职业特征的过渡性阶层,难以融入大中城市。因此,他们选择就近县域城镇化,落脚县城是普遍选择。在县域...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农民工在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农民工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明身份与职业特征的过渡性阶层,难以融入大中城市。因此,他们选择就近县域城镇化,落脚县城是普遍选择。在县域社会的场域中,农民工流动发挥了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效应。首先是农民工的务工收入不断增长,带动农民生计模式转型;其次是农民工社会地位上升,构成了县域中间阶层的主体;最后,农民工可进可退的流动方式,构建了特色的渐进城镇化秩序。这些社会效应的形成和国家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有关。国家不断完善农民工流动体制,形成了生计稳定取向与普惠发展取向的两类政策体系,其核心理念是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迈向城乡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劳动力市场 县域城镇化 共同富裕 城乡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学军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07-112,共6页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从理论层面探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影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理,选用2011—202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熵权...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从理论层面探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影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理,选用2011—202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熵权TOPSIS法分别测度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指数,并就二者关系展开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结果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调节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科技创新、市场化进程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中发挥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效果表现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的分布格局。因此,应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针对不同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科学施策、大力推动农业结构转型升级,以不断提升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市场化进程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结构与创新 被引量:41
14
作者 纪雯雯 赖德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9-181,共13页
教育的核心经济功能就在于扩大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本规模和提高其质量,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创新。但许多经验分析的结果却显示,伴随中国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创新表现不足。人力资本的创新效力在理论与经验方面的不一致是本文研究的... 教育的核心经济功能就在于扩大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本规模和提高其质量,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创新。但许多经验分析的结果却显示,伴随中国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创新表现不足。人力资本的创新效力在理论与经验方面的不一致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基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本文按照教育财政承担力度将人力资本划分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高中阶段教育人力资本和义务教育人力资本,运用DEA-Tobit两步法分析我国平均人力资本结构对创新的作用,并对比一般性三级教育结构形成的人力资本结构和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对创新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1.无论哪种结构划分,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均对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中国与国际经验一致;2.就我国现阶段而言,高中阶段教育人力资本也对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小于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理论与经验一致;3.就人力资本利用而言,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促进创新的机制是将其配置到更有效率的非国有部门,反映了创新是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共同作用结果;4.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人力资本对创新的作用均不显著,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对创新促进作用远远小于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人力资本,这可能反映了以平均受教育年限测度的人力资本难以真实反映人力资本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结构 教育 劳动力市场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市场扭曲和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杨天宇 姜秀芳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67,共11页
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呈现出增长放缓的趋势。本文建立了包含劳动力市场扭曲和部门效率差异的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劳动力部门间再配置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 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呈现出增长放缓的趋势。本文建立了包含劳动力市场扭曲和部门效率差异的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劳动力部门间再配置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特征事实。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低速增长是导致中国总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减弱和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增长则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起到了遏制作用。这些结果证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政府可以实施放松服务业进入规制和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等政策,提高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产业结构变迁 劳动力市场扭曲 增长放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郝团虎 姚慧琴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5-101,共7页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结构 二元劳动力 二元劳动力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与供求拐点 被引量:41
17
作者 高铁梅 范晓非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31,共10页
本文从农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及收入差距等角度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论证和检验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结论是:①由农业总产出曲线计算的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在2005年之前均为负值,2006年开始转为正值,并且快速增长。②从制造业和建筑... 本文从农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及收入差距等角度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论证和检验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结论是:①由农业总产出曲线计算的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在2005年之前均为负值,2006年开始转为正值,并且快速增长。②从制造业和建筑业劳动力供给模型可以明显地看出2004年之后劳动供给曲线明显向上倾斜。③从全国、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及城镇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说明我国城镇出现了代表经济阶段性变化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以上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已在2005年后越过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即短缺点),进入劳动力有限供给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结构转型 刘易斯转折点 基尼系数 库兹涅茨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镇江市的样本数据检验 被引量:9
18
作者 丁江涛 张同建 许龙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2年第2期10-14,共5页
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双重特征。技术创新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性策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包括八个影响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原创性技术创新... 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双重特征。技术创新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性策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包括八个影响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原创性技术创新、营销机制创新、品牌创新、原材料供应创新、工艺流程创新与信息技术创新。实证性的研究表明,在镇江市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中,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组织结构创新、营销机制创新、原材料供应创新与工艺流程创新等发生了实质性的作用,而原创性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与信息技术创新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功能。检验结论为镇江市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入实施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密集型企业 技术创新 营销机制 品牌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评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知桂 李建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12,共6页
随着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深入、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城乡间就业结构变动、城市内部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结构变动以及跨国结构变动。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结果 ,... 随着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深入、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城乡间就业结构变动、城市内部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结构变动以及跨国结构变动。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结果 ,同时反映了产业结构的演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劳动力 就业结构 市场 国民经济 经济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市场扭曲与收入分配差距研究——基于城乡“二元”结构视角 被引量:9
20
作者 冯涛 罗小伟 徐浩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37,共14页
遵循Restuccia(2008)和Alvarez—Cuadrado(2011)以及盖庆恩等(2013)做法,通过将劳动力市场扭曲引入到一个标准的两部门框架中以此分析劳动力市场扭曲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作用机理。然后,利用中国1995~2013年相关宏观数据测算... 遵循Restuccia(2008)和Alvarez—Cuadrado(2011)以及盖庆恩等(2013)做法,通过将劳动力市场扭曲引入到一个标准的两部门框架中以此分析劳动力市场扭曲对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的作用机理。然后,利用中国1995~2013年相关宏观数据测算出该时期全国及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劳动力市场扭曲值,并得出近20年里(特别是2003年后)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接着进一步构建了一个包含控制变量的劳动力市场扭曲与收入差距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运用广义矩估计对劳动力市场扭曲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且稳健的负向关系,即劳动力市场扭曲值越小则居民收入差距越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扭曲 收入分配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 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