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ternal blast load factors for dome structures based on reliability
1
作者 Shao-bo Qi Guang-yan Huang +2 位作者 Xu-dong Zhi Feng Fan Richard GJFlay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70-182,共13页
Dome structures have been used extensively for industrial,residential,and military infrastructure.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damage risk potential for such structures for blast-resistant design consid... Dome structures have been used extensively for industrial,residential,and military infrastructure.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damage risk potential for such structures for blast-resistant design consideration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blast load variability on the design value and the structural dynamic response.Therefore,the sources of uncertainty in the external blast load on dome structures were discussed firstly.Then based on the probabilistic blast load model for the dome,the rationality of a deterministic mass-increase safety method was assessed.It was found that previous deterministic design method cannot provide a consistent and sound assurance factor or reliability index on the entire dome roof.In addition,it was also proved that the assurance-based load method fails to ensure compliance with structural safety design standards on the dome roof when compared with the reliability-based blast method.A sensitivity analysis on the probabilistic blast load was conducted,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and-off distance and explosive mass both act as dominant sources to influence the mean and variability of blast load.Therefore,based on the Latin hypercube sampling method,a reliability-based external blast load factor technique was proposed.This technique was further used to estimate structural damage levels of a single-layer reticulated dome under different reliability requirements,associated with a low,medium,and high level of protection grades for a specific explosion scenario,and it indicated that this technique can be useful in the building design to achieve a higher structural anti-explosion capacity.This study herein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designed blast l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e structure Airblast variability Deterministic design Assurance factor Reliability-based blast load factor Structural damage leve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边界增强变截面空心BCC点阵结构的耐撞性分析
2
作者 李博 刘华 +2 位作者 张显涛 罗敏 杨先锋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针对点阵结构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边界条件和实际尺寸及阵列数限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变截面空心点阵设计思路以提高结构的能量吸收能力。通过在变截面空心点阵边界处添加金属片单元,设计了新型增强型变截面空心点阵材料;基于选区... 针对点阵结构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边界条件和实际尺寸及阵列数限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变截面空心点阵设计思路以提高结构的能量吸收能力。通过在变截面空心点阵边界处添加金属片单元,设计了新型增强型变截面空心点阵材料;基于选区激光熔融工艺制备了316L不锈钢变截面空心点阵和增强型变截面空心点阵结构;通过准静态压缩试验及基于LsDyna的仿真分析,对各变截面空心点阵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吸能特性展开研究。基于试验验证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点阵结构性能参数化分析,揭示了边界金属片单元布置方式对增强型点阵结构的能量吸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金属片单元布置在垂直于加载平面的点阵棱边,可显著增强其能量吸收能力且具有良好的载荷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阵结构 变截面设计 边界设计 数值模拟 能量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壁厚均匀的液压成形三通管的坯料设计方法与参数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渝 周豪 +2 位作者 王祥鉴 蓝丽招 刘奇峰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5-234,共10页
目的研究连续变厚度管液压成形过程中三通管的壁厚均匀性问题。方法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得到了等厚管液压成形三通管过程中的成形规律,根据其成形规律,反向设计了用于液压成形三通管的连续变厚度管坯;其次,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 目的研究连续变厚度管液压成形过程中三通管的壁厚均匀性问题。方法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得到了等厚管液压成形三通管过程中的成形规律,根据其成形规律,反向设计了用于液压成形三通管的连续变厚度管坯;其次,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连续变厚度管厚区壁厚、过渡区长度对液压成形三通管成形质量的影响;最后,采用多岛遗传算法,对连续变厚度管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验证,提高了液压成形三通管的成形质量。结果在等厚管液压成形三通管成形过程中,支管顶部壁厚值持续减小、轴向过渡圆角及直管底部中间位置处壁厚值持续增大;环向过渡圆角处等效应力最大,其他位置连续变化;轴向压应力使得三通管壁厚增大,拉应力使得壁厚减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连续变厚度管厚区厚度、环向过渡区长度达到某一值时将出现较好的壁厚均匀性;在4种过渡区曲线线型中,直线型的壁厚均匀性最好;通过多目标优化得到最佳连续变厚度管结构参数,并通过有限元仿真进行验证,相对误差均在2%以内,使用优化后的连续变厚度管液压成形三通管相对于等厚管,壁厚均匀值减小了0.423 mm。结论可以采用厚度补偿或减薄的方式来提高成形三通管的壁厚均匀性;连续变厚度管坯相比于等厚管,显著提高了液压成形三通管的壁厚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变厚度管 液压成形 壁厚均匀性 结构设计 多岛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具有变结构的轻量化陆空两栖平台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政 李兴玮 赵贤发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5-114,共10页
结合无人机空中飞行与无人车陆地行驶的功能特点,通过流体仿真、气动力学分析,设计了一种具有变结构功能的陆空两栖平台。采用隐藏式旋翼设计,有效降低了平台宽度,提高了地面行驶模态下的通过性。在此基础上,针对陆空两栖平台的飞行控... 结合无人机空中飞行与无人车陆地行驶的功能特点,通过流体仿真、气动力学分析,设计了一种具有变结构功能的陆空两栖平台。采用隐藏式旋翼设计,有效降低了平台宽度,提高了地面行驶模态下的通过性。在此基础上,针对陆空两栖平台的飞行控制问题,对平台模型进行简化,并对平台参数进行优化和模型校核,验证了平台模型的有效性和可信度。设计了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ADRC)方案,并进行了simulink仿真和原理样机测试。试验表明,所设计的陆空两栖平台兼具良好的路面行驶能力与空中飞行能力,具备一定的越障功能,为未来军事应用中飞行器长航时、大载重、强稳定性等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空两栖平台 变结构设计 旋翼设计 齿轮系 模型校核 ADR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电叶片内窥机器人结构设计与运动仿真 被引量:2
5
作者 袁野 郑红伟 +3 位作者 高寅峰 李世博 张志鹏 戴士杰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针对风电叶片前缘空间不规则、直径变化范围大的特点,文中制订了内窥机器人设计要求,提出以履带式行走机构和剪叉式变径机构为基础的设计方案,分别建立两种不同的内窥机器人三维模型,详细介绍了两种内窥机器人结构及各部件功能。机器人... 针对风电叶片前缘空间不规则、直径变化范围大的特点,文中制订了内窥机器人设计要求,提出以履带式行走机构和剪叉式变径机构为基础的设计方案,分别建立两种不同的内窥机器人三维模型,详细介绍了两种内窥机器人结构及各部件功能。机器人主要由行走模块、变径模块和支撑模块构成,具有大范围变径、小范围随形支撑和差速转向能力。机器人本体配有可移动电源并可进行无线控制,搭载检测设备可以对前缘空间进行检测。最终对机器人变径机构进行运动仿真,结果表明:机器人工作直径为395~1492 mm,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叶片内部检测 内窥机器人 大范围变径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线控变路径穿刺针设计与验证
6
作者 王冠斌 孙椰望 +1 位作者 高鹏凯 杨鲁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6-991,共6页
目的提出一种协作机器人基体+线控微细变路径机器人末端执行系统耦合的精准微细微创机器人系统,设计了包含外针的刚性体、内针的非均匀柔性体、力控线、像纤内部成像等部件的穿刺进针结构,验证此系统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搭建穿刺机器人... 目的提出一种协作机器人基体+线控微细变路径机器人末端执行系统耦合的精准微细微创机器人系统,设计了包含外针的刚性体、内针的非均匀柔性体、力控线、像纤内部成像等部件的穿刺进针结构,验证此系统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搭建穿刺机器人穿刺进针结构实物,对影响变路径精准穿刺针关键部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分析,基于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设计主要影响穿刺针精准性的孔中心距边缘起始距离、开孔直径、两孔之间距离3因素3水平实验,并结合实物进行实验验证与仿真。结果记忆合金变路径穿刺针尖端位移量与孔中心距边缘的起始距离关系较大,影响的主次因素为孔中心距边缘起始距离>孔开口>孔距。当孔中心距边缘起始距离为1 mm、开孔直径为0.2 mm、两孔之间距离为2.6 mm时,穿刺针尖端位移量取最大值。结论实验验证了设计系统的功能适用性和变路径穿刺的线弹性滞后特性,为进一步活体实验和系统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路径穿刺 机器人 结构设计 优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厚度头锥体织物的工艺设计与验证
7
作者 郭琦 吴宁 +3 位作者 孟影 安达 黄建龙 陈利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8-108,共11页
为实现天线罩用三维立体织物的近净成形,以头锥体立体特征为依据,角联锁结构为织物基础组织,提出了基于椭圆形纱线截面假设的变厚度层数计算模型和变截面经纱加列模型,并由此建立了织物纤维体积分数的预测模型,完成了头锥体结构织物顶... 为实现天线罩用三维立体织物的近净成形,以头锥体立体特征为依据,角联锁结构为织物基础组织,提出了基于椭圆形纱线截面假设的变厚度层数计算模型和变截面经纱加列模型,并由此建立了织物纤维体积分数的预测模型,完成了头锥体结构织物顶部到薄壁均匀过渡的工艺设计与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层数计算模型和经纱加列模型分别实现了织物厚度和织物截面的连续变化,其试织织物的三坐标扫描图与所设计头锥体三维模型相似度达97.36%,纤维体积分数与预测值误差为1.84%,验证了变厚度头锥体织物结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且织造过程中使用沿纬斜方向线密度梯度变化的经纬纱线有利于减小织物内层接线处的摩擦,提高预制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锥体织物 结构设计 变厚度 变截面 三维角联锁织物 一体化成形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桁架点阵结构胞元拓扑优化及其变密度设计
8
作者 郝博 闫志杰 +1 位作者 汪万炯 赵玉欣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6-46,共11页
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三维有序多孔的微桁架点阵结构,是解决航空航天领域某些构件轻量化问题的方法之一。首先,基于具有惩罚的实体各向同性材料(Solid isotropic microstructure with penalization,SIMP)拓扑优化算法,以最小柔度为目标,... 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三维有序多孔的微桁架点阵结构,是解决航空航天领域某些构件轻量化问题的方法之一。首先,基于具有惩罚的实体各向同性材料(Solid isotropic microstructure with penalization,SIMP)拓扑优化算法,以最小柔度为目标,在不同载荷边界条件下进行点阵胞元的优化,随后对拓扑优化的点阵胞元进行几何重构。采用三维数值均匀化算法分析胞元在不同相对密度下的弹性矩阵及弹性模量曲面,对比4种胞元的各项力学性能;对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S)增材制造技术制备的试件进行物理试验并对比试验结果,得到不同构型点阵结构胞元的力学性能。最后,以三点弯曲梁为例分析应力分布,并按照应力分布对梁结构进行Octet胞元的变密度点阵结构设计;同时设计均匀点阵结构作为对照,并通过三点弯曲试验对比变密度点阵结构与均匀点阵结构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优化并重构的4种胞元的三维数值均匀化模拟与压缩试验结果吻合良好;S Star Tet胞元的弹性模量最大,Octet胞元具有最高的剪切模量和较好的各向同性。相较于均匀点阵结构,变密度点阵结构的弯曲刚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162.6%和25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阵结构 拓扑优化 弹性模量 变密度设计 轻量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F-RD型点阵结构的参数分析与验证
9
作者 郝博 张鹏 朱枳名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94-1300,1351,共8页
针对常规F-RD型点阵结构进行变形设计,提出一种基于隐式表达式的TPMS(three‑period minimal surface)参数设计方法,通过改变输入隐式表达式的变形参数来设计点阵结构;研究了F-RD型点阵结构变形参数和阈值对孔隙率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针对... 针对常规F-RD型点阵结构进行变形设计,提出一种基于隐式表达式的TPMS(three‑period minimal surface)参数设计方法,通过改变输入隐式表达式的变形参数来设计点阵结构;研究了F-RD型点阵结构变形参数和阈值对孔隙率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针对孔隙率分析的单参数和混合参数方法,建立了变形参数和阈值对变F-RD型点阵结构的映射关系,可以生成特定形状和孔隙率的F-RD型点阵结构;通过金属激光烧结成型原理制备AlSi10Mg样件,验证了变形参数和阈值对实际孔隙率的影响关系,为F-RD型点阵结构的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F-RD型点阵结构 参数分析 TPMS 孔隙率 点阵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织角联锁变密度复合材料的面外压缩力学特性
10
作者 王遵钦 刘东炎 +1 位作者 王晓旭 张典堂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71,共9页
为研究变密度结构设计对三维机织角联锁复合材料面外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制备了三维机织角联锁不变密度复合材料、三维机织角联锁经纱变密度复合材料和三维机织角联锁纬纱变密度复合材料。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和X射线... 为研究变密度结构设计对三维机织角联锁复合材料面外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制备了三维机织角联锁不变密度复合材料、三维机织角联锁经纱变密度复合材料和三维机织角联锁纬纱变密度复合材料。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检测技术,对角联锁变密度复合材料的面外压缩力学行为、内部损伤量化和渐进损伤等进行了测试与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上疏下密角联锁纬纱变密度复合材料展现出优异的压缩性能,其压缩比强度比不变密度复合材料高3.40%;同时,上疏下密角联锁纬纱变密度复合材料损伤体积仅为11.64 mm 3,远低于不变密度复合材料的26.90 mm 3。进一步分析得到,不变密度复合材料压缩破坏以剪切失效为主,而上疏下密角联锁纬纱变密度复合材料则为基体开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联锁织物 碳/环氧复合材料 变密度结构设计 面外压缩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损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贯流式水轮机水力设计与数值模拟
11
作者 姚雨凡 屈波 +1 位作者 金知雨 左鹏程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1,共5页
针对某工程实例水头变化大,生态流量小的问题,应用流体机械设计理论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计算方法,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低水头的变速类贯流式水轮机,基于RNGκ-ε湍流模型,对该水轮机全流道进行三维定常数值模拟,得到了各部件流... 针对某工程实例水头变化大,生态流量小的问题,应用流体机械设计理论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计算方法,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低水头的变速类贯流式水轮机,基于RNGκ-ε湍流模型,对该水轮机全流道进行三维定常数值模拟,得到了各部件流场的压力、速度和速度矢量变化规律,发现内部流态良好,水力损失均较小,机组效率高达94.71%,符合设计要求。采用变转速运行,能够适应较宽的水头变化,在偏离设计工况运行时,效率依然能维持在94%以上,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贯流式水轮机 结构设计 变转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火箭静力试验加载装置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琪 刘健晨 +1 位作者 龙政 冀凯歌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2-699,共8页
针对运载火箭结构静力试验中工装部件多、重量大的情况,开展轻量化设计,提出一种加载装置精细拓扑优化方法。基于变密度法,构造了以柔顺度最小为目标函数、以体积比为约束条件的拓扑优化模型,通过分段选取材料密度值,实现了结构精细拓... 针对运载火箭结构静力试验中工装部件多、重量大的情况,开展轻量化设计,提出一种加载装置精细拓扑优化方法。基于变密度法,构造了以柔顺度最小为目标函数、以体积比为约束条件的拓扑优化模型,通过分段选取材料密度值,实现了结构精细拓朴。根据优化结果确定主承力结构及可减重部分,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结构不规则边界进行曲面拟合以提高其工艺性。最终承载1 500 t轴压的加载装置单个减重19.7%,结构应力和变形减小且分布更为均匀。本研究对于飞行器结构力学试验高承载部件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静力试验 结构拓扑优化 变密度法 加载装置 轻量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变量的多材料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13
作者 刘宏亮 王成 梁缘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1-617,共7页
多材料结构拓扑优化相比于单材料结构优化具有更大的设计空间,展现出巨大的设计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文基于离散设计变量研究多材料结构拓扑优化,通过建立有效的设计优化方法,获得轻质高效的结构设计。首先,根据离散变量的特点,建立多材... 多材料结构拓扑优化相比于单材料结构优化具有更大的设计空间,展现出巨大的设计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文基于离散设计变量研究多材料结构拓扑优化,通过建立有效的设计优化方法,获得轻质高效的结构设计。首先,根据离散变量的特点,建立多材料结构拓扑优化模型,由离散变量下约束函数和目标函数的灵敏度信息构造序列近似整数规划子问题,采用运动极限策略限制设计变量的改变量以保证整数规划子问题的近似精度。为了解决离散变量的组合复杂性,采用具有多项式复杂度的正则松弛算法来高效求解(和经典的连续变量算法效率相当)。本文利用多材料结构最小柔顺性优化问题以及最大传热效率优化问题研究离散变量方法的有效性。数值算例表明,离散变量优化方法可以获得稳定迭代收敛的多材料拓扑设计,优化构型中的材料界面清晰分明,有效避免了出现模糊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优化 离散设计变量 整数规划 多材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可变瞬心外骨骼设计与研究
14
作者 黎朝阳 罗天洪 +2 位作者 马翔宇 方尚晨 王珂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83-1792,共10页
针对现有下肢外骨骼结构与躯体匹配度较低的问题,通过在现有反四边形关节的基础上引入额外的自由度,提出了一种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新型可变瞬心人工膝关节。结合可变瞬心外骨骼的运动学分析对其瞬心轨迹方程进行了求解,并采用粒子群算... 针对现有下肢外骨骼结构与躯体匹配度较低的问题,通过在现有反四边形关节的基础上引入额外的自由度,提出了一种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新型可变瞬心人工膝关节。结合可变瞬心外骨骼的运动学分析对其瞬心轨迹方程进行了求解,并采用粒子群算法对膝关节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模糊PID控制器对其运动进行了仿真与分析,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新型可变瞬心人工膝关节的瞬心轨迹与人体关节理想瞬心轨迹具有更好的匹配度,为具有人机相容性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与经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人工肌肉 可变瞬心 外骨骼结构 运动学分析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结构移植变异设计的零件可变异模型与再生技术 被引量:8
15
作者 邹纯稳 张树有 裘乐淼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81-2088,共8页
为了满足结构移植的产品变异设计要求,研究了零件可变异模型与再生技术。将零件及零件基结构的功能、几何和语义等信息进行融合,定义了零件可变异模型结构。通过零件基结构的递归细分,获得零件变异基结构。提出了零件可变异模型各属性... 为了满足结构移植的产品变异设计要求,研究了零件可变异模型与再生技术。将零件及零件基结构的功能、几何和语义等信息进行融合,定义了零件可变异模型结构。通过零件基结构的递归细分,获得零件变异基结构。提出了零件可变异模型各属性信息的继承、派生或映射方法,实现了零件可变异模型的再生,为产品变异设计提供了基础。最后,开发了原型系统,并进行了应用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设计 结构移植 可变异模型 再生 结构细分 变异基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品结构设计的数据模型 被引量:20
16
作者 谭同德 童秉枢 王涛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16,共6页
结构设计的产品数据模型很少受到研究,在整个产品数据模型中形成了一个断层.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产品数据模型分析入手,结合结构设计本身的特点,对结构设计的产品数据建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结构基元、结构变元的概念和结构变元设... 结构设计的产品数据模型很少受到研究,在整个产品数据模型中形成了一个断层.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产品数据模型分析入手,结合结构设计本身的特点,对结构设计的产品数据建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结构基元、结构变元的概念和结构变元设计,以结构变元为基础建立了结构设计的产品数据模型,并以类链表实现结构设计的产品数据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结构设计 数据模型 先进制造 CI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含两类变量的离散变量桁架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被引量:29
17
作者 柴山 石连栓 孙焕纯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74-584,共11页
建立了包含截面和拓扑两类变量的离散变量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截面变量与拓扑变量间的耦合关系,反映了拓扑优化问题的组合优化本质,可以较好地解决"极限应力"、"最优解的奇异性"等困扰结构... 建立了包含截面和拓扑两类变量的离散变量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截面变量与拓扑变量间的耦合关系,反映了拓扑优化问题的组合优化本质,可以较好地解决"极限应力"、"最优解的奇异性"等困扰结构拓外优化设计的问题.同时采用相对差商法进行离散变量桁架结构拓扑优化,直接求解包含两类变量的离散变量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数学模型,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变量 拓扑 结构优化设计 组合优化 桁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图形结构单元的变量关联参数化原理与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董玉德 谭建荣 +3 位作者 赵韩 王武荣 曹斌 纪杨建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71-676,共6页
提出了面向图形结构单元的变量关联参数化原理与方法 ;给出了图形结构单元类的参数化描述模型 ;基于变量约束的不同图形结构单元的关联方法 ;提出了图形结构单元内的参数化自律约束和不同图形结构单元间的关联约束 ;以变量和关联数据库... 提出了面向图形结构单元的变量关联参数化原理与方法 ;给出了图形结构单元类的参数化描述模型 ;基于变量约束的不同图形结构单元的关联方法 ;提出了图形结构单元内的参数化自律约束和不同图形结构单元间的关联约束 ;以变量和关联数据库为驱动源 ,介绍了零件内不同图形结构单元变量关联和驱动求解方法 ,以及存在装配关系的零件间双向关联的参数化求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结构单元 参数化 关联数据库 变量约束 机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缩减设计变量数目的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武广号 文毅 毕卓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3-126,共4页
首先剖析了结构优化设计至今未能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种缩减设计变量数目,提高结构优化设计效率的方法。文中首次给出最优载荷传递路线的概念及其搜索方法,根据最优载荷传递路线首次明确定义了主结构和辅结构,确定了各设计... 首先剖析了结构优化设计至今未能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种缩减设计变量数目,提高结构优化设计效率的方法。文中首次给出最优载荷传递路线的概念及其搜索方法,根据最优载荷传递路线首次明确定义了主结构和辅结构,确定了各设计变量的地位,并由此将设计变量分成了三类。最后给出了算例,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优化设计 设计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撑式排桩支护结构的设计优化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周爱其 龚晓南 +1 位作者 刘恒新 张宏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45-254,260,共11页
在分析内撑式排桩支护结构受力特性和设计优化空间的基础上,基于满应力设计基本思想,建立了支护桩-内支撑(节点)部位的设计优化数学模型,提出了用于求解该(节点)部位局部优化解的新的目标函数f(X)和相应的设计优化判据,推导并比较了钢... 在分析内撑式排桩支护结构受力特性和设计优化空间的基础上,基于满应力设计基本思想,建立了支护桩-内支撑(节点)部位的设计优化数学模型,提出了用于求解该(节点)部位局部优化解的新的目标函数f(X)和相应的设计优化判据,推导并比较了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等效轴向抗压容许应力σc和支护桩等效抗弯容许应力σm的3种取值方法,并以杭州某基坑支护应用为例作了介绍。可供同类基坑支护设计优化时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撑式排桩支护结构 设计优化 设计变量 目标函数 容许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