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珠江源区生态功能分区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福荣 税伟 +4 位作者 马永强 巫殷攀 郭梦洁 杨春宇 王子凡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珠江源生态功能分区,为珠江源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资源精准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食物供给模型对珠江源区2010—2020年的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珠江源生态功能分区,为珠江源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资源精准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食物供给模型对珠江源区2010—2020年的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源供给、碳储量和食物供给5项重要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运用Python平台实现轮廓系数算法并确定最佳聚类数,通过SPSS软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并基于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结合SHAP模型解释法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珠江源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上呈现退化趋势。生境质量、碳储量和水源供给高值区占据珠江源区大多数地区,土壤保持呈现南北两侧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食物供给与土地利用分布较为一致。(2)生态保育区乡镇数占比不断上升,主要分布在珠江源区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地丘陵;城镇发展区乡镇数占比保持不变,位于珠江源区中部麒麟区;供给服务区乡镇数占比变化不大,分布在珠江源区中部和西南部平原。(3)坡度、生产总值和人为影响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形成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InVEST模型 K-means聚类分析 生态功能分区 珠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湟水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系统属性评价
2
作者 卓丰金 杨中文 +4 位作者 高鑫 杨辰 朱培训 陈立斌 高欣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9,共17页
为揭示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同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并开展生态系统状况评价,分别于2020年秋季和2021年春季对湟水河流域开展了水生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优势物种组成均存在... 为揭示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同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并开展生态系统状况评价,分别于2020年秋季和2021年春季对湟水河流域开展了水生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优势物种组成均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差异。秋季物种丰富度(109种或属)高于春季(81种或属),秋季优势种为四节蜉属1种(Y=0.31)、纹石蛾属1种(Y=0.08)、瑞士水丝蚓(Y=0.06)、朝大蚊属1种(Y=0.04);春季优势种为超宽直突摇蚊(Y=0.02)、直突摇蚊属1种(Y=0.03)、冷水直突摇蚊(Y=0.02)和水丝蚓属1种(Y=0.04)。功能摄食类群以收集者占绝对优势(秋季65.91%,春季71.82%),其次为滤食者、撕食者、捕食者、刮食者。物种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空间上均表现为上游显著高于中下游,而时间上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也表现出秋季显著高于春季的差异性;功能丰富度指数(F_(Ric))和功能分异度指数(F_(Div))也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空间上表现为上游显著高于中下游,时间上表现为F_(Ric)指数秋季显著高于春季,而F_(Div)指数秋季却显著低于春季。生态系统属性评价表明湟水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力、物质纵向输送能力和生境稳定性在秋季和上游河段较强。冗余分析表明,秋季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环境因子以水深、底质含沙量和亚硝态氮含量等为主;春季则以底质卵石比例、K^(+)和Cl^(-)等溶解性盐离子含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河 大型底栖动物 功能摄食类群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生态系统属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关系时空演变特征的生态功能分区研究:以潮白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继平 刘春兰 +2 位作者 王辉 裴厦 乔青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1,共11页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关系的时空分布模式进行生态功能区划,能够满足特定区域协调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现实需求,有助于明晰差异化的管控策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潮白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遥感/GIS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关系的时空分布模式进行生态功能区划,能够满足特定区域协调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现实需求,有助于明晰差异化的管控策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潮白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遥感/GIS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区2000—2020年粮食生产、水源涵养和娱乐休闲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关性系数、权衡协同度及均方根偏差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明确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强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及权衡强度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并提出针对性的生态系统服务优化调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娱乐休闲及粮食生产服务呈增加趋势,水源涵养呈波动增加趋势。(2)水源涵养分别与粮食生产、娱乐休闲服务之间均表现为权衡关系,粮食生产和娱乐休闲服务之间表现为协同关系。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类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3)水源涵养与粮食生产之间的权衡强度最大,娱乐休闲与水源涵养之间的权衡强度次之,粮食生产与娱乐休闲之间的权衡强度最弱,3者的权衡强度随时间推移均呈增加趋势。(4)将潮白河流域划分为农业核心生产区、农业生态发展区、水源涵养核心保育区和水源涵养生态发展区4个生态功能区,并提出了差异化的管控建议。研究结果可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及国土空间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关系 生态功能分区 潮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空间的功能评价及管制分区研究
4
作者 肖鹏 秦富仓 +3 位作者 杨振奇 郭建英 刘心宇 要振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101,共9页
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支持下,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构建二维关联判断矩阵,进行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并以此提出相关的管控意见。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大致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趋势,... 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支持下,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构建二维关联判断矩阵,进行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并以此提出相关的管控意见。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大致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趋势,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分区较为零散,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大致呈从东至西降低的空间分布趋势。水土流失敏感程度从东向西逐渐敏感分布,土地沙化敏感程度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土地沙化情况较为严重。将自然生态空间分成3种类型区域,其中高重要高敏感区约占总面积的33.39%,中度重要敏感区约占总面积的47.70%,低重要低敏感区约占总面积的18.91%。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生态环境敏感性整体较高,因此为缓解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可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的评价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分区,从而给予分区管制建议,为黄河流域内蒙古段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敏感性 管制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南流江流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潜力区识别
5
作者 张宇 罗金玲 +5 位作者 刘秋华 聂树健 谢余初 胡宝清 阮红燕 张素欣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06-1217,共12页
为量化南流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并有效识别其碳汇功能增效提质的潜力区,运用InVES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评估1990-2020年南流江流域碳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揭示碳储量冷热点及其增减变... 为量化南流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并有效识别其碳汇功能增效提质的潜力区,运用InVES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评估1990-2020年南流江流域碳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揭示碳储量冷热点及其增减变化速度,确定和划分流域碳汇功能的潜力区。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南流江流域林草地和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明显,致使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减少趋势,累计损失0.77×10^(6)t。(2)1990-2020年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在空间上沿东北向西南的方向呈现“低–高–低”的分布格局,并表现出中游地区最高、上游次之、下游最小的特征。(3)南流江流域碳储量与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密切相关,流域碳储量热点区多分布在植被覆盖好、生态用地集中连片的山林地;而冷点区则多集中在生态空间破碎高、国土开发强度大、人类活动频繁的城镇区和农耕区。(4)以碳汇功能提升为目标导向,在乡镇尺度上,将南流江流域划分为碳汇重点潜力区、重要潜力区、一般潜力区和生态建设区(非潜力区)4个分区,并针对性地提出差异化的生态保护建议。该研究可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双碳”战略规划和碳汇能力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流域生态系统 InVEST模型 碳汇功能潜力区 南流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copath模型的海口市东海岸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评价
6
作者 唐棣 刘维 +5 位作者 陈敏 高元竞 陈石泉 张剑利 王赛 吴程宏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0-301,共12页
人工鱼礁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结构和能量流动过程,是海洋牧场资源养护和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有关热带海域人工鱼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评价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2020年在海口市东海岸国家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春季(4月)和秋季(9月)渔... 人工鱼礁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结构和能量流动过程,是海洋牧场资源养护和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有关热带海域人工鱼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评价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2020年在海口市东海岸国家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春季(4月)和秋季(9月)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由20个功能组构成的人工鱼礁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量化了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系统发育特征。结果表明:海口市东海岸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范围为1.00~3.40,其中石首鱼科功能组的营养级最高;系统总能流为7538.807 t/(km^(2)·a),来自初级生产者的比例为57.000%,43.000%直接来源于有机碎屑,能流通路以牧食食物链为主,系统整体转化效率为6.266%;头足类的关键指数和相对总影响值最大,它对中大型肉食鱼类有显著正效应(0.57),对狗母鱼类有显著负效应(−0.77)。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比值为3.494,总初级生产量/总生物量比值为119.244,连接指数为0.371,杂食指数为0.311,Finn's循环指数和Finn's平均能流路径长度分别为7.833%和2.476,说明该生态系统目前处于尚未稳定的发育阶段,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建议今后应尽量减少大型海洋工程建设施工等人为活动对该生态系统的扰动,适度增加头足类、石首鱼科、中大型肉食性鱼类等较高营养级关键种的增殖放流数量,降低植食性鱼类采捕量,从而提高生态系统营养级水平和能量转化效率,增加该海域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特征 ECOPATH模型 人工鱼礁 功能评价 海口东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资本如何影响茶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 被引量:7
7
作者 范水生 郑建成 +1 位作者 林以恒 陈佑成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9,共9页
基于武夷山388份茶农微观调查数据,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认知为中介变量、茶农家庭收入水平为调节变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社会资本对茶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茶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基于武夷山388份茶农微观调查数据,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认知为中介变量、茶农家庭收入水平为调节变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社会资本对茶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茶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其中社会参与对茶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最大,社会信任次之,社会网络最小;社会资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认知具有直接促进作用,社会资本也可以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认知对茶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起到间接促进作用,其中社会信任所在路径的间接效应最大;高家庭收入水平茶农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认知对茶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影响更为显著。据此,提出利用社区资源培育和维护茶农社会资本,提高茶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认知,对低家庭收入水平茶农提供相应政策保障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认知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copath模型的鄱阳湖生态系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 被引量:6
8
作者 杨舒帆 叶少文 +2 位作者 徐军 黎明政 刘焕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2-1413,I0004-I0010,共19页
基于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鄱阳湖禁渔前后(2018和2021年)的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比较了两个时期生态系统规模、食物网及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系统稳定性等特征的变化,以评估"十年禁渔"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十年禁... 基于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鄱阳湖禁渔前后(2018和2021年)的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比较了两个时期生态系统规模、食物网及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系统稳定性等特征的变化,以评估"十年禁渔"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鄱阳湖生态系统规模扩大了8.07%,总生物量增加了35.7%;生态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效率由10.7%增长到11.3%,能够恢复到1998年水平;生态系统成熟度、稳定性增强;食物网的高营养指标从28.6%增长到35.7%,食物链长度从3.63增长到3.86。综上所述,禁渔之后鄱阳湖生态系统规模扩大,各功能组间的营养交互关系变强,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转速度和物质再循环的比例升高,复杂性、稳定性和成熟度增加,表明"十年禁渔"政策已取得明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十年禁渔 ECOPATH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渔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样的商业生态系统在重度负面冲击中更具整体韧性——基于复杂系统层次嵌套理论视角的双案例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李鸿磊 王凤彬 张敬伟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7,I0004,I0005,共14页
在重度负面冲击中,商业生态系统的整体韧性表现出何种差异?这与系统结构设计有何关系?本研究基于复杂系统层次嵌套理论视角,将特定商业生态系统集群内、同一生态位上的集群以及跨生态位集群的组件联结结构与系统整体韧性联系起来,分析... 在重度负面冲击中,商业生态系统的整体韧性表现出何种差异?这与系统结构设计有何关系?本研究基于复杂系统层次嵌套理论视角,将特定商业生态系统集群内、同一生态位上的集群以及跨生态位集群的组件联结结构与系统整体韧性联系起来,分析提炼这三个纵向嵌套层次的联结结构特征与生态系统整体韧性的因果关系。借助图论工具进行双案例对比研究发现,集群内组件间相互依赖性越低、中心化程度越高,同一生态位上异构性集群分布越广,跨生态位集群间集成化程度越高,该生态系统的整体韧性就越强;且这三个层次的联结结构存在整体关联性,通过嵌套关系共同作用于生态系统的整体韧性水平。生态系统架构者应基于纵向嵌套层次设计不同形态的联结结构,以使商业生态系统在重度负面冲击中具有更强的整体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功能组件 组件集群 联结结构 系统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中段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对放牧的响应 被引量:6
10
作者 江康威 张青青 +4 位作者 王亚菲 李宏 杨永强 丁雨 吐尔逊娜依·热依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40-3456,共17页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是指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多种服务和功能的能力。放牧是草地资源实现开发和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草地EMF对放牧干扰的响应尚不明确,且其驱动因子仍不清楚。以天山北坡中段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植物群落...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是指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多种服务和功能的能力。放牧是草地资源实现开发和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草地EMF对放牧干扰的响应尚不明确,且其驱动因子仍不清楚。以天山北坡中段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植物群落调查和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以及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探讨轻度放牧、重度放牧和未放牧处理下草地EMF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相较于重度放牧,轻度放牧显著提高草地生产力、土壤碳养分、土壤氮养分、土壤磷养分、土壤钾养分等生态系统单一功能以及多功能性(P<0.05)。(2)线性拟合结果表明,草地生态系统单功能和多功能性与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土壤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土壤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3)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总体来看,放牧能够直接对EMF产生负向效应,也可通过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间接地对EMF产生负向效应,并且同时考虑多个生态系统功能对放牧的响应可以更好的反映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研究强调了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及多功能性的重要性,轻度放牧处理是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维持草地EMF的可行策略,该结果揭为合理制定天山北坡中段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生态系统单一功能 结构方程模型 天山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拓扑结构分析的渭河流域生态网络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门丹 潘竟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12-221,F0003,共11页
顾及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人类活动水平差异,优化生态网络成为缓解景观破碎化、提高连通性的有效途径,更保障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定量测度渭河流域2000、2010及2020年5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基础上,引入景观生态学与复杂网络理论构... 顾及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人类活动水平差异,优化生态网络成为缓解景观破碎化、提高连通性的有效途径,更保障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定量测度渭河流域2000、2010及2020年5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基础上,引入景观生态学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并分析该流域生态网络的时空格局及其网络拓扑结构特征,以供需比与源地节点的拓扑结构综合重要性之间的相关性为依据优化生态网络。结果表明:1)与2000年相比,2020年食物生产、土壤保持以及产水的供需比平均值分别上升70%、7%以及215%,而碳固定与生境质量则分别下降97%与1%。2)生态源地数量与占总面积比分别为125个和36%,生态阻力呈现“南低北高”的空间特征,约有280条平均长度为15 km的生态廊道,流域生态质量有所提升。3)2000、2010及2020年生态网络在面对蓄意攻击时,结构连通鲁棒性平均值依次为0.160、0.168以及0.150,说明2010年生态网络具有更稳定的网络结构;源地拓扑结构综合重要性与各类服务供需比均呈正相关,其中与碳固定服务供需比相关性最高,为0.51(P<0.001)。4)优化后的生态网络(2020年)在面对蓄意攻击时具有更高的连通鲁棒性,同时在一定攻击节点范围内表现出更为显著的“涌现”现象,优化后的网络具备更强的恢复力和缓冲力。研究结果可为渭河流域优化生态网络结构、提高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流域生态空间规划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生态系统服务 网络优化 拓扑结构 流域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金凤 徐洁 +1 位作者 徐基良 安丽丹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100,共11页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InVEST模型,分析并评估其水源供给、土壤保持、碳储存和生境质量4项...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InVEST模型,分析并评估其水源供给、土壤保持、碳储存和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果】(1)2000—2020年,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源供给量和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土壤保持量表现为逐期下降,碳密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增加后减少。降水和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2)受黄河流域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在空间上表现为从黄河流域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强。【结论】面对黄河流域的复杂生态环境风险问题,建议强化全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注重植被保护和自然恢复,完善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并采取因地制宜的保护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河流域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下游补远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3
作者 鲍思敏 张凯 +2 位作者 丁城志 陶捐 王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547,共12页
自然流淌的支流在维持建坝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补远江是澜沧江下游的重要一级支流,保持了较为天然的河流状态,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少,是流域土著鱼类保护区和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在澜沧江流域水电开发的背景下,掌握补远... 自然流淌的支流在维持建坝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补远江是澜沧江下游的重要一级支流,保持了较为天然的河流状态,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少,是流域土著鱼类保护区和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在澜沧江流域水电开发的背景下,掌握补远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澜沧江乃至西南河流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于2019年4月(旱季)和2019年10月(雨季)对补远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详细调查,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150个分类单元,隶属于5门7纲68科,其中水生昆虫121种,软体动物20种,蛭类3种,寡毛类2种,甲壳类2种,涡虫、线虫各1种。毛翅目和蜉蝣目为全流域优势类群。补远江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在旱季和雨季均表现为上游大于中下游,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雨季显著高于旱季。功能摄食类群中,滤食者(41.09%)和收集者(31.81%)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刮食者(11.00%)、捕食者(11.21%),撕食者(4.89%)较少。Mantel检验分析表明,河宽(RW)、硝态氮(NO_(3)^(-)-N)、化学需氧量(COD Mn)是影响补远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功能摄食类群所受到的环境影响因素不同。生物指数(BI)和生物监测工作组记分(BMWP)系统评价显示,补远江大部分样点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少数样点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总体水生态状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远江 澜沧江湄公河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功能摄食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度指数的雅鲁藏布江鱼类多样性评价及群落构建过程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巩政 刘艳超 +1 位作者 冯慧喆 朱天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222,I0011-I0016,共16页
雅鲁藏布江是我国西藏地区最大的河流,孕育着独特的水生生物资源。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干扰与河流开发的推进,亟待对该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评估。本研究基于雅鲁藏布江全流域的鱼类资源调查数据,整合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 雅鲁藏布江是我国西藏地区最大的河流,孕育着独特的水生生物资源。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干扰与河流开发的推进,亟待对该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评估。本研究基于雅鲁藏布江全流域的鱼类资源调查数据,整合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3个维度12项指数,对该流域鱼类多样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24个调查样点中共采集到37种鱼类,隶属于3目7科24属;其中土著鱼类27种,外来鱼类10种;鲤形目鲤科鱼类为优势类群。基于Bray-Curtis相异度的层次聚类可将雅鲁藏布江鱼类群落划分为4组,表现为帕隆藏布汇口以上/以下江段及两个江段内干支流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区域生物地理学过程及河流环境梯度密切相关。利用12项多样性指数对各组群的鱼类多样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除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配对种间系统发育距离指数和平均最近种间系统发育距离(MNTD)指数外,其他指数检测到组间的显著性差异。不同多样性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各异:与丰富度相关的多项指数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功能离散度指数和MNTD指数与其他指数间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表明不同类别的多样性指数各自具有独特的指示价值。基于群落功能性状结构和系统发育结构的检验结果显示,大多数样点驱动鱼类群落聚合的过程为种间竞争排斥,推测与雅鲁藏布江水体营养贫瘠、食物来源稀缺导致的种间营养竞争关系紧张有关。本文整合多维度多样性指数对雅鲁藏布江流域鱼类多样性及群落构建过程进行探究,以期为该流域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应用多维度指数评价淡水鱼类多样性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类 群落结构 功能多样性 系统发育多样性 雅鲁藏布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河不同功能区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15
作者 刘伟 刘昊洋 +6 位作者 马立山 王佳伟 谢银财 张海岛 薛小佳 杨国丽 李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8,共11页
微生物菌群在地表河水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关键调控作用。为探究清水河不同功能区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维持清水河生态系统长期稳定,作者于农业区和城市区河段共采集地表河水样品20组,基于水文地球化学方法、高... 微生物菌群在地表河水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关键调控作用。为探究清水河不同功能区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维持清水河生态系统长期稳定,作者于农业区和城市区河段共采集地表河水样品20组,基于水文地球化学方法、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分析,综合揭示了清水河不同功能区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地表河水化学组分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地表河水总体呈弱碱性(8.35≤p H≤9.44),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Mg水(80%),其次为Cl-Ca·Mg水(20%)。农业区河段水化学组分主要受碳酸盐岩溶解和农业施肥排放控制,城市区河段水化学组分主要受上游水体和城市居民生活排放影响。不同功能区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城市河道及两岸硬化导致城市区河段微生物多样性低于农业区河段。农业区河段优势菌属为Limnohabitans、Rhodobacter和Flavobacterium,城市区河段优势菌属为Cyanobium_PCC-6307、Limnohabitans和norank_f_norank_o_Chloroplast。水化学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程度顺序为NO_(3)^(-)(P=0.001)>SO_(4)^(2-)(P=0.003)>DO(P=0.071)>pH(P=0.222),其中农业施肥排放的NO_(3)^(-)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最为显著。微生物硝化作用加重了农业区河段NO_(3)^(-)污染程度,而反硝化作用有效降低了过渡区河段NO_(3)^(-)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水化学组分 高通量测序 功能区 清水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圩区水系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以昆山南部为例
16
作者 周可婧 孔繁花 +4 位作者 庄雪颖 班玉龙 尹海伟 杨子健 宋小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68-3279,共12页
明晰平原河网水系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机制对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昆山市南部防洪分区为例,选取水系指标分析圩区单元尺度下的水系网络结构与调蓄功能,并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综合考虑用地、自然、工程与政策管理等因子及其... 明晰平原河网水系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机制对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昆山市南部防洪分区为例,选取水系指标分析圩区单元尺度下的水系网络结构与调蓄功能,并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综合考虑用地、自然、工程与政策管理等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定量探究水系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水系网络结构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且水系调蓄功能与结构特征密切相关,较复杂的水系形态结构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调蓄功能;(2)政策、工程、用地和自然条件等因子对水系调蓄功能的影响强度依次减弱;(3)识别水系功能优化目标下的关键变量与关键状态子集,可从社会⁃生态协同视角指导圩区单元的水系治理与优化。研究结果可为平原圩区水系网络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圩区 水系结构与功能 贝叶斯网络模型 影响机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russelator模型的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艳霞 杨帅帅 +1 位作者 蒋明月 邱乐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118,共7页
为探究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耗散演化特征,以流域九省(区)为实证对象探究其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特性、形成过程及演化格局。依据耗散结构理论演绎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特征及形成过程,通过Brusselator模型转译推导创新生态系统耗散水... 为探究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耗散演化特征,以流域九省(区)为实证对象探究其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特性、形成过程及演化格局。依据耗散结构理论演绎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特征及形成过程,通过Brusselator模型转译推导创新生态系统耗散水平,结合熵权Topsis法测度黄河流域2011—2020年创新生态系统耗散水平,并对其时空演化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符合耗散结构形成条件;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水平虽然总体上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在研究期内均未形成耗散结构;相较于创新投入,创新地景是致其耗散水平低的制约因素;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水平呈现“下游引领、中游跟随、上游追赶”的阶层状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耗散结构 BRUSSELATOR模型 熵权TOPSIS法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黄河下游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碳储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畅 谭梓柔 +4 位作者 张晓彤 孙小雅 郄雨欣 陈硕 刘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100,共11页
为了促进黄河下游生态脆弱河岸带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助力河岸带生态可持续发展,采用野外调查、ArcGIS、InVEST模型、当量因子法等方法,通过分析2000—2020年黄河下游河岸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揭示其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ESV)和碳储量(C_(... 为了促进黄河下游生态脆弱河岸带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助力河岸带生态可持续发展,采用野外调查、ArcGIS、InVEST模型、当量因子法等方法,通过分析2000—2020年黄河下游河岸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揭示其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ESV)和碳储量(C_(t))的变化。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下游河岸带湿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湿地主要来源于耕地和水域,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耕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而草地面积占比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林地面积占比随河道距离变化不明显,2000—2010年湿地面积占比随河道距离减少,而2010—2020年远岸湿地增加,且主要位于距河道200~500 m区间。2000—2020年,黄河下游河岸带ESV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水域对ESV的贡献率最大,湿地次之,耕地、林地和草地的贡献率低,且不稳定。2000—2020年,黄河下游河岸带碳储量逐渐提高,湿地碳储量逐渐上升,然而林地、草地和水域碳汇能力则先增加后降低。水沙状况、人类活动以及国家政策是影响黄河下游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碳储量的重要因素。为减缓黄河下游人为调水调沙引发的河岸带生态功能减退,亟待提升湿地质量,适当退耕还林、还草和还水,以提高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碳储量 河岸带 生态功能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簇权衡/协同网络及非线性阈值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婷 李志文 +2 位作者 陈登帅 李辉霞 徐皓帆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78-2291,共14页
非线性关系研究是理解生态系统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复杂交互作用机理的重要基础。综合运用InVEST、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地理加权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刻画珠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簇空间格局,明确不同服务簇中权衡/协同网络结... 非线性关系研究是理解生态系统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复杂交互作用机理的重要基础。综合运用InVEST、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地理加权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刻画珠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簇空间格局,明确不同服务簇中权衡/协同网络结构和非线性阈值特征,并据此提出差异化生态管控建议。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簇分5种类型,由中部向四周呈圈层分布:都市生态型-生态匮乏型-农业生态型-生态降温型-生态保育型;2)不同服务簇的权衡/协同网络中,碳储存与城市降温维持较稳定的协同关联,其他服务之间则存在明显差异;3)不同服务簇的非线性阈值效应中,生态保育型和生态匮乏型最强,农业生态型和生态降温型次之,都市生态型最弱。建议基于关键阈值划定差异化的重点管控区,并结合各服务簇内部关联机理制定针对性的分区管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权衡/协同 生态功能分区 非线性关系 阈值效应 城市群 珠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若男 刘艳萍 要振宇 《绿色科技》 2024年第4期51-57,共7页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最大的农牧业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养分循环、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放牧作为草原管理中的一种常见措施,是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主要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最大的农牧业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养分循环、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放牧作为草原管理中的一种常见措施,是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主要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就“放牧”和“草原生态系统”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分析了放牧对草地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土壤性质以及养分循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放牧更有利于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草原管理措施。并提出了未来放牧与草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中应多注重草原自身特性,选择适宜的放牧强度,并多关注放牧对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更好地发挥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