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acBio测序解析浓香型白酒酒醅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及其代谢特性变化
1
作者 刘瑶 田新惠 +5 位作者 马超 王思思 唐玉明 冯军 刘成元 刘茂柯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4,共5页
利用16S r RNA基因全长测序技术PacBio解析浓香型白酒酒醅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代谢特性变化,并对细菌菌群与挥发性风味物质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可分为变化期(0~14 d)和稳... 利用16S r RNA基因全长测序技术PacBio解析浓香型白酒酒醅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代谢特性变化,并对细菌菌群与挥发性风味物质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可分为变化期(0~14 d)和稳定期(14~80 d)。在种水平上注释到12种优势细菌(相对丰度≥1.00%),其中,金山醋酸乳杆菌(Acetilactobacillus jinshanensis)从酿造14 d开始相对丰度>90%。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微生物与挥发性风味物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未命名的罗尔斯通氏菌(Ralstonia sp.)、丝状菌(Thiothrix eikelboomii)相关的物质数量较多,2,4-二叔丁基苯酚和戊酸乙酯几乎与所有优势细菌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功能预测结果表明,与白酒酿造相关的代谢通路中甘氨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脂质代谢、核苷酸代谢的相对丰度在发酵过程中提高,但氨基酸代谢、其他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的相对丰度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醅 浓香型白酒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GC-MS分析不同等级浓香型白酒的关键风味化合物
2
作者 陈乙源 洪嘉欣 +6 位作者 黄河 王硕 武亚帅 赵东瑞 孙金沅 黄明泉 孙啸涛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5,共7页
该研究以特级、一级、二级浓香型白酒原酒样品(编号为A、B、C)为研究对象,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通过香气活性值(OAV)筛选关键风味化合物(OAV≥1),并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该研究以特级、一级、二级浓香型白酒原酒样品(编号为A、B、C)为研究对象,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通过香气活性值(OAV)筛选关键风味化合物(OAV≥1),并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筛选关键差异风味化合物(OAV≥1,VIP>1),并结合酒样感官评价,对关键差异风味化合物与感官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级酒样中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等物质含量及关键风味物质种类均高于B级、C级酒样。结合VIP值,获得关键差异风味化合物11种,主要为己酸己酯、己酸乙酯、己酸丙酯等物质。A级酒样的感官评分较高,气味呈花香、果香、甜香,口感醇厚、有明显回味。相关性分析表明,酯类化合物(己酸乙酯、乙酸异丁酯、己酸己酯、己酸丙酯等)与辣味、醇厚度、甜香、回味总体呈正相关;醇类化合物(2-甲基-1-丁醇、3-甲基-1-丁醇)与粮香、酸味总体呈正相关,与醇甜味和协调度总体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浓香型白酒 香气活度值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关键风味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离子与铝离子对不同年份浓香型白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3
作者 郑逸龙 许德富 +3 位作者 明红梅 敖宗华 周军 王文龙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07,共7页
为探究浓香型白酒中钾离子与铝离子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检测新酒、陶罐储存0.5年、1.0年、2.0年、3.5年的浓香型白酒金属离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 为探究浓香型白酒中钾离子与铝离子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检测新酒、陶罐储存0.5年、1.0年、2.0年、3.5年的浓香型白酒金属离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添加金属离子浓香型白酒基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结果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及聚类分析(CA)。ICP-MS结果表明,浓香型白酒金属离子含量与储存时间相关,其中钾离子与铝离子浓度随着保存时间增加。HS-SPME-GC-MS结果显示,新酒中共检出6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42种酯类,8种醇类,4种酮类以及7种酸类。在添加钾离子新酒酒样中共检出74种风味物质,其中47种酯类,13种醇类,4种酮类以及10种酸类;添加铝离子新酒酒样中共检出97种风味物质,其中65种酯类,15种醇类,7种酮类以及10种酸类。OPLS-DA能有效区分添加Al3+与K+浓香型白酒新酒。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1且P<0.05筛选出添加钾离子、铝离子浓香型白酒新酒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37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新酒 年份酒 钾离子 铝离子 鉴别模型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大曲产α-淀粉酶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特性研究
4
作者 杨雯净 李煜滋 +2 位作者 黄丹 罗惠波 夏玙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6,共7页
该研究从浓香型白酒大曲中分离筛选产α-淀粉酶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并探究了不同发酵温度和初始水分含量对筛选菌株固态发酵过程中生长、代谢产α-淀粉酶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并进行挥发性风味... 该研究从浓香型白酒大曲中分离筛选产α-淀粉酶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并探究了不同发酵温度和初始水分含量对筛选菌株固态发酵过程中生长、代谢产α-淀粉酶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并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一株产α-淀粉酶的菌株L-3,其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初始水分含量40%、发酵温度40℃条件下最适合菌株L-3生长,发酵4 d时菌数最多,为1.08×1011 CFU/g;初始水分含量40%、发酵温度50℃条件下淀粉酶活力最高,发酵4 d时酶活可达(128.64±1.191)U/g,更有利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合成。基于差异风味物质通路富集结果,最适菌株L-3生长的初始水分含量40%、发酵温度40℃条件下,甘油磷脂代谢通路显著富集,乙醛的合成与通向丙酮酸代谢和糖异生的转化在此通路中进行,其显著富集可能与乙醛在该温度下的大量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大曲 Α-淀粉酶 分离 鉴定 代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探究饮酒对大鼠血脂影响及机制
5
作者 丁君平 宋艳 +3 位作者 黄张君 余松柏 刘蓉 曾南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0,共9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率质谱(UPLC-Q/Orbitrap-HRMS)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选择SD大鼠为研究对象,按照推荐成人最大饮酒量(25 g/d),分别给予低剂量(2.63 mL/kg)和高剂量(5.25 mL/kg)的某品牌52°浓香型白酒及...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率质谱(UPLC-Q/Orbitrap-HRMS)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选择SD大鼠为研究对象,按照推荐成人最大饮酒量(25 g/d),分别给予低剂量(2.63 mL/kg)和高剂量(5.25 mL/kg)的某品牌52°浓香型白酒及体积分数52%乙醇(5.25 mL/kg),持续30 d,探究不同给酒剂量对SD大鼠脂质代谢物以及脂质代谢相关通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及低剂量连续给酒30 d,对大鼠体质量、肝脏指数、肝功能及血脂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体积分数52%乙醇灌胃30 d,可引起大鼠脂代谢紊乱,总胆固醇(TC)水平显著升高(P<0.05)。基于血清脂代谢组分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能有效区分各实验组,共鉴定出814种脂质,以甘油三酯类和磷脂酰胆碱类物质为主。随着饮酒剂量的加大,大鼠发生变化的脂质代谢物数量越多。饮酒对脂质代谢相关通路主要富集于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和α-亚麻酸代谢通路,乙醇组脂质代谢物还富集到胰岛素抵抗通路和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合理饮酒 血脂 肝功能 脂质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其风味物质特征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浩南 乞萌 +4 位作者 耿烁 朱立宁 马辉峰 魏冠棉 桑亚新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会影响白酒的产量与品质,更会影响白酒的风味与口感。近年来,随着组学技术、风味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白酒发酵微生物和风味物质的研究不断深入,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和风味物质特征逐渐清晰...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会影响白酒的产量与品质,更会影响白酒的风味与口感。近年来,随着组学技术、风味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白酒发酵微生物和风味物质的研究不断深入,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和风味物质特征逐渐清晰。该文总结了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来源和种类、浓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特征以及微生物群落与风味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以上三个方面阐述了目前浓香型白酒发酵的研究进展及未来方向,为浓香型白酒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风味物质 大曲 浓香型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中高温大曲制作过程中细菌群落变化研究
7
作者 张春英 张子怡 +2 位作者 杨涛 武志强 李国友 《酿酒》 2025年第2期104-108,共5页
本研究采用基于绝对定量的三代扩增子测序方法,研究了浓香型大曲制作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变化。结果表明,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细菌门;假诺卡氏菌目、肠杆菌目和乳杆菌目为优势细菌目;假诺卡氏菌科、肠杆菌科、乳杆菌科、芽... 本研究采用基于绝对定量的三代扩增子测序方法,研究了浓香型大曲制作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变化。结果表明,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细菌门;假诺卡氏菌目、肠杆菌目和乳杆菌目为优势细菌目;假诺卡氏菌科、肠杆菌科、乳杆菌科、芽孢杆菌科、明串珠菌科、高温放线菌科、葡萄球菌科为优势细菌科;糖多孢菌属、埃希菌属、乳杆菌属、葡萄球菌属、芽孢杆菌属、魏斯氏菌属和高温放线菌属是优势细菌属;发酵初期埃希菌属和乳杆菌属占优势,随着发酵的进行糖多孢菌属的数量开始增加,到发酵后期及储存期演替为以糖多孢菌属为主。并且糖多孢菌属、乳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的平均拷贝数在10^(5)copies/g~10^(6)copies/g之间。优势微生物种主要包括发酵乳酸杆菌、融合魏斯氏菌、耐盐芽孢杆菌、赫伦魏斯氏菌、松鼠葡萄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中高温大曲 高通量测序 绝对定量 细菌群落 演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变化对不同产地浓香型白酒大曲微生物菌群及风味的影响
8
作者 余琳 杜钢 +5 位作者 钟慈平 李晶 何媛 陈友军 吴华星 陈学强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9,共9页
为研究季节变化对邛崃和宜宾两地浓香型白酒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风味物质的影响,该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微生物菌群,并采用顶空串联热脱附(HS-TD)结合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GC-QTOF MS)分析挥发性风... 为研究季节变化对邛崃和宜宾两地浓香型白酒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风味物质的影响,该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微生物菌群,并采用顶空串联热脱附(HS-TD)结合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GC-QTOF MS)分析挥发性风味物质,基于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分析其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VIP值>0.5),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邛崃和宜宾大曲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在夏季最高(分别为31.1%、31.4%);曲霉属(Aspergillus)、镰刀菌属(Fusarium)和篮状菌属(Talaromyces)的相对丰度分别在春季和秋季较高。邛崃和宜宾大曲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35种,共有及独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分别为24种,4种、7种,相对含量较高的物质分别为醇类(40.64%)和醛类(34.52%)。邛崃、宜宾地区大曲的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有异戊醛、2,3-丁二醇、3-羟基-2-丁酮等13种;邛崃大曲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与乙酸乙酯、2,3-丁二酮与2,5-二甲基吡嗪呈显著正相关(P<0.05),对酯、醇等的产生具有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大曲 季节变化 微生物群落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机械化生产各层酒醅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规律
9
作者 万梦洁 郭铮祥 +6 位作者 文章 邓杰 程鑫凯 刘益男 周伟 王灵香 何朝玖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120,共7页
该研究以浓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过程中的酒醅为研究对象,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技术分析上层、中层以及下层酒醅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检出率>65%的酯类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 该研究以浓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过程中的酒醅为研究对象,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技术分析上层、中层以及下层酒醅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检出率>65%的酯类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不同层次酒醅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均以酸类、酯类和醇类为主,其含量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酸类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波动幅度较大。其中,酸类物质相对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而酯类物质呈上升趋势,醇类物质维持动态平衡。发酵结束时,下层酒醅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最高(4.27 mg/g),中层次之(2.71 mg/g),上层最低(1.38 mg/g)。整个发酵过程中检出率>65%的酯类化合物共22种。酯类物质PCA结果表明,整个发酵过程可分为0~45 d、45~123 d两个阶段,在发酵前期(0~45 d),中下层酒醅与丁酸乙酯、乙酸乙酯和L(-)-乳酸乙酯表现为正相关;在发酵后期(45~123 d),上层酒醅与己酸乙酯表现为正相关,中下层酒醅与22种酯类物质均表现为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生产 浓香型白酒 酒醅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区来源浓香型白酒窖泥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10
作者 马龙 燕伟 +3 位作者 王淑玉 林一心 尉军强 唐云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0,共6页
该研究以甘肃陇南(JH)、四川宜宾(LZ、YQ、XG)、四川成都(TC)地区浓香型白酒厂的窖泥样品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窖泥古菌菌群多样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探究不同地区酒厂窖泥古菌菌群的差异性。结果... 该研究以甘肃陇南(JH)、四川宜宾(LZ、YQ、XG)、四川成都(TC)地区浓香型白酒厂的窖泥样品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窖泥古菌菌群多样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探究不同地区酒厂窖泥古菌菌群的差异性。结果表明,5种窖泥样品的操作分类单元(OTUs)分布情况类似,其中,LZ窖泥样品的古菌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最高。在门水平上,5种窖泥样品中的绝对优势菌门均为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相对丰度均>99%)。在属水平上,共有的优势古菌属为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均≥10%)。此外,样品TC和JH的优势古菌属还包括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相对丰度分别为18.90%、25.18%);样品LZ的优势古菌属还包括甲烷囊菌属(Methanoculleus)(相对丰度为34.25%)和拟甲烷球菌属(Methanomethylophilus)(相对丰度为18.87%)。PCA及HCA结果表明,样品JH、TC之间及样品XG、YQ之间的古菌菌群结构相似,样品LZ的古菌菌群结构与其余窖泥样品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窖泥 古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层次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大曲品质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1
作者 赵娜 李兆飞 +3 位作者 王继华 杨壮 张贵宇 孙安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0,共6页
大曲作为白酒发酵过程中的关键物质,发挥着糖化、发酵、生香等作用,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白酒的产量与品质。大曲中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及其代谢产物,构成了浓香型白酒独特风味的物质基础。从优化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工艺,调控其发酵过程... 大曲作为白酒发酵过程中的关键物质,发挥着糖化、发酵、生香等作用,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白酒的产量与品质。大曲中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及其代谢产物,构成了浓香型白酒独特风味的物质基础。从优化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工艺,调控其发酵过程参数提供参考的思路出发,介绍了浓香型大曲的生产工艺,从挥发性风味物质、生化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演替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并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对浓香型大曲制曲生产工艺以及大曲品质控制应用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挥发性风味物质 微生物演替 大曲品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丢糟麸曲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
12
作者 李菲菲 王西 +3 位作者 卓毓崇 张亚东 黄卫 任志强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47,共5页
该研究以麦麸为原料,添加浓香型白酒丢糟制作麸曲,以淀粉出酒率、麸曲糖化酶活力及细菌、酵母菌数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丢糟添加量、水分添加量、培养温度、大曲接种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其制曲工艺条件进行优... 该研究以麦麸为原料,添加浓香型白酒丢糟制作麸曲,以淀粉出酒率、麸曲糖化酶活力及细菌、酵母菌数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丢糟添加量、水分添加量、培养温度、大曲接种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其制曲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添加适量丢糟可以增加麸曲的糖化酶活力、微生物数量及淀粉出酒率,确定最佳制曲工艺条件为:丢糟添加量10%、水分添加量55%、培养温度30℃、大曲接种量7%。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淀粉出酒率达到51.4%,比优化前提高了38.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丢糟 麸曲 糖化酶 酵母 细菌 淀粉出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红外光谱技术对浓香型原酒中酸类成分快检模型的构建
13
作者 彭厚博 廖丽 +4 位作者 甘巧 胥佳 荆雄 钱宇 邹永芳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0,共5页
为实现浓香型原酒快速分级及品质监控,该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FT-MIR)仪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浓香型原酒中总酸、己酸、乙酸和丁酸含量的快速检测模型,以相对误差占比筛选模型的最佳主成分数,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 为实现浓香型原酒快速分级及品质监控,该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FT-MIR)仪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浓香型原酒中总酸、己酸、乙酸和丁酸含量的快速检测模型,以相对误差占比筛选模型的最佳主成分数,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总酸、己酸、乙酸和丁酸定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0.90,校正集和预测集的均方根误差(RMSE)均<0.041 g/L,最佳主成分数分别为9个、19个、8个、9个,总酸、己酸、乙酸定量模型的相对误差均<10%,丁酸定量模型的相对误差<51%。综上,基于中红外光谱技术建立的总酸、乙酸、己酸定量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能为浓香型原酒快速分级和品质监控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 浓香型原酒 酸类化合物 快速检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糠配比对浓香型白酒糟醅理化性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14
作者 王晓妹 文科雄 +5 位作者 卢彦坪 刘多涛 雷学俊 李站胜 张霞 郑佳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7,共6页
看糟配料是浓香型白酒传统工艺的关键环节,对原酒的产质量有重要影响。该研究通过在实验室水平模拟浓香型白酒固态发酵,采用常规检测方法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法考察不同粮糟比和粮糠比对糟醅理化性质和主要挥发性... 看糟配料是浓香型白酒传统工艺的关键环节,对原酒的产质量有重要影响。该研究通过在实验室水平模拟浓香型白酒固态发酵,采用常规检测方法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法考察不同粮糟比和粮糠比对糟醅理化性质和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粮糟比和粮糠比均对糟醅的水分、酸度及淀粉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粮糟比过高(>25%)或粮糠比过高(>20%)均会导致糟醅中残淀粉含量>15%,不利于充分发酵。HS-SPME-GC-MS法分析结果表明,发酵结束后,粮糟比为20%~25%的糟醅中共检出7种重要的醇、酯类挥发性风味物质,多于其他实验组。恰当的粮食和糠壳配料,是保障糟醅进行正常发酵和产生丰富、协调风味物质的重要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粮糟比 粮糠比 理化性质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二维气相色谱结合飞行时间质谱解析浓香型白酒蒸馏过程中风味组分的变化规律
15
作者 刘志鹏 杨康卓 +4 位作者 王建力 何张兰 赵东 杨韵霞 郑佳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8-344,共7页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浓香型白酒中风味组分在蒸馏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全面解析。通过将色谱峰的质谱图、保留指数与标准物质以及商业化数据库的综合对比,该研究在浓香型白酒中精准鉴定出318种...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浓香型白酒中风味组分在蒸馏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全面解析。通过将色谱峰的质谱图、保留指数与标准物质以及商业化数据库的综合对比,该研究在浓香型白酒中精准鉴定出318种风味组分,并计算了其含量。通过分析不同类别风味组分在蒸馏过程中的变化,发现酯类、醛酮缩醛类和含硫化合物的含量逐渐降低,醇类和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酸类和芳香类化合物的含量逐渐升高,内酯、萜烯和含氮化合物的含量在蒸馏后期显著增加。该研究首次分析了浓香型白酒中318个风味组分在蒸馏过程的变化规律,为浓香型白酒的量质摘酒、分级贮存工艺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蒸馏 风味物质 变化规律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己酸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会敏 邢新会 +6 位作者 王越 崔磊 王秀本 常强 孙伟 席鲜会 薛正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4-321,共8页
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己酸生成菌(以下简称“己酸菌”)的己酸合成代谢对提高浓香型白酒的发酵质量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深入全面了解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己酸菌的种类及其己酸合成代谢特征。本综述介绍了目前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已... 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己酸生成菌(以下简称“己酸菌”)的己酸合成代谢对提高浓香型白酒的发酵质量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深入全面了解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己酸菌的种类及其己酸合成代谢特征。本综述介绍了目前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已经分离的己酸菌株的种类多样性、系统进化关系、生理代谢特征、己酸合成代谢机制以及其与己酸菌、非己酸菌之间的协同代谢关系。本文可为理解己酸菌群在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中的原位己酸合成代谢规律提供参考,为将来靶向提高己酸菌群在浓香型白酒发酵和生物质转化高附加值己酸工艺中进行己酸合成培养工程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发酵体系 己酸菌株 代谢特征 己酸合成机制 己酸菌群 协同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窖池中酸性脲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模拟窖泥pH值和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白霞 屈云 +2 位作者 林东 吴华星 唐俊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5-283,共9页
为改善窖池老化现象,该文从水井坊窖泥中分离酸性脲酶产生菌,将分离株与产香克氏梭菌S008复配后固态发酵,探究酸性脲酶产生菌对模拟窖泥pH值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出4株酸性脲酶产生菌,鉴定并命名为布氏乳杆菌S162、科氏... 为改善窖池老化现象,该文从水井坊窖泥中分离酸性脲酶产生菌,将分离株与产香克氏梭菌S008复配后固态发酵,探究酸性脲酶产生菌对模拟窖泥pH值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出4株酸性脲酶产生菌,鉴定并命名为布氏乳杆菌S162、科氏葡萄球菌S163、鲁梅利芽孢杆菌S164和水原拉梅尔芽孢杆菌S165;4株菌的脲酶活性在0.45~1.51 U/mL;复配菌株的模拟窖泥pH值呈现:上部>中部>下部,其中S163的模拟窖泥pH值最高(P<0.05)。在风味物质检测中,协同发酵后S163乙醛含量(2.38 mg/100 mL)最高,而S162乙缩醛含量(2.50 mg/100 mL)最高;正丙醇、正丁醇、正己醇和异戊醇含量分别是S008单菌发酵的1.41~1.97倍、0.92~1.85倍、0.66~1.58倍、1.13~1.69倍;S164与S008协同发酵对己酸含量提升最显著(P<0.05);4株菌与S008协同发酵可以分别提高“四大酯”含量2.66~5.02倍、1.21~4.85倍、1.33~3.31倍、1.27~2.86倍。研究表明,酸性脲酶产生菌与克氏梭菌S008协同发酵可以不同程度提高模拟窖泥pH值及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白酒 窖泥 酸性脲酶产生菌 固态发酵 白酒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浓、清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真菌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韩冰玙 陈辉太 李宗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共6页
真菌存在于白酒大曲以及白酒整个酿造过程之中,对白酒的风味和质量至关重要。白酒酿造中的真菌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霉菌可产生多种分解蛋白质和淀粉等大分子物质的酶类,为大曲制作和白酒酿造提供了发酵动力和酶动力;部分霉菌的一些代谢... 真菌存在于白酒大曲以及白酒整个酿造过程之中,对白酒的风味和质量至关重要。白酒酿造中的真菌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霉菌可产生多种分解蛋白质和淀粉等大分子物质的酶类,为大曲制作和白酒酿造提供了发酵动力和酶动力;部分霉菌的一些代谢产物对基酒的质量和白酒的风味也有着重要影响。酵母菌具有产醇、产酯、产生多种风味代谢产物等功能特性。该文简单介绍了三大基础香型(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白酒,主要阐述酱、浓、清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优势酵母菌及霉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并总结了酵母菌及霉菌的功能特性,旨在为白酒酿造过程中功能真菌的分析与使用,以及白酒风味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浓香型白酒 清香型白酒 酵母菌 霉菌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邛崃产区中高温大曲性能及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林涵瑞 刘林培 +7 位作者 黄蜀生 王峰 唐文博 陈勇 王轩 吴波 谢鸿观 何明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17-126,共10页
大曲被誉为“酒之骨”,其品质对于白酒发酵至关重要。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邛崃产区中高温大曲微生物结构的组成以及变化规律;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使用冗余分析与热图分析,将微生... 大曲被誉为“酒之骨”,其品质对于白酒发酵至关重要。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邛崃产区中高温大曲微生物结构的组成以及变化规律;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使用冗余分析与热图分析,将微生物群落结合大曲理化性质与挥发性物质综合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大曲在制备过程中,性能与储存时间基本呈负相关。入库后风味物质含量与储存时间基本呈正相关。酯类与醇类是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酯类以十六烷酸甲酯、9-十八碳烯酸甲酯、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为主,醇类物质基本以苯乙醇为主。优势细菌属为Staphylococcus、Escherichia-Shigella和Pediococcus。真菌分别以Thermoascus、Aspergillus和Pichia为优势真菌属。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菌优势菌属Pseudomonas与酯化力呈正相关,与十五烷酸甲酯的含量具有显著性正相关(P<0.05),真菌优势菌属Archaeorhizomyces与酯化力呈负相关,与苯乙醇的含量极显著性负相关(P<0.01)。结果显示,大曲的性能及挥发性物质与微生物结构的动态变化显著相关。文章研究了邛崃产区中高温大曲制备过程中的性能及微生物动态变化,为邛崃产区中高温大曲的品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邛崃产区 中高温大曲 性能品质 微生物群落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中主要异嗅味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平 孙啸涛 +5 位作者 许德富 张宿义 明红梅 敖宗华 贾俊杰 李孟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96-407,共12页
异嗅味是严重影响白酒酒质与优质率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酒企的产品品质与经济效益。该文对浓香型白酒中6种主要的异嗅味类型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其可能产生异嗅味类型的异嗅味物质进行整理归纳,明确了可能引起异嗅味的异嗅味物质,并将... 异嗅味是严重影响白酒酒质与优质率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酒企的产品品质与经济效益。该文对浓香型白酒中6种主要的异嗅味类型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其可能产生异嗅味类型的异嗅味物质进行整理归纳,明确了可能引起异嗅味的异嗅味物质,并将嗅阈值和味阈值联合使用,实现了感官特征的完整描述,为生产工艺的调控提供指导。此外,结合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对原辅料、大曲、窖泥、糟醅、黄水、蒸馏和贮酒过程中常见的异嗅味产生因素与防治措施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了浓香型白酒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部分不规范操作方式,为浓香型白酒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异嗅味 感官特征 生产过程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