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强震前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特征分析
1
作者 刘洁 季灵运 +6 位作者 石富强 呼楠 祁玉萍 王光明 张丽峰 郭蕾 姜佳佳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11,共12页
为寻求强震震前异常特征及规律,梳理1966—2017年中国大陆西部M_(S)≥7.0地震和东部M_(S)≥6.0地震的震前异常数量和特征,发现这33次强震前共有975项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其中,地下流体异常435项、电磁异常153项、形变异常282项、其他异... 为寻求强震震前异常特征及规律,梳理1966—2017年中国大陆西部M_(S)≥7.0地震和东部M_(S)≥6.0地震的震前异常数量和特征,发现这33次强震前共有975项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其中,地下流体异常435项、电磁异常153项、形变异常282项、其他异常105项。地下流体异常以水氡、水位和水温为主,电磁异常以地电阻率和地磁为主,形变异常以倾斜、水准和体应变为主。分析结果表明:①震前各项异常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中长期阶段以趋势类异常为主,短临期阶段以突变类异常为主。②不同地区内的地震震前异常数量和特征存在差异,在短临阶段,南北地震带中北段以流体和形变为主;南北地震带南段以地下流体水化为主;青藏地块内部以流体和电磁为主,数量呈“持续增长”;华北地块北缘以流体和电磁为主,数量呈“先增后减”;华南地块周缘以地球物理场异常的准同步特征为主。③结合典型异常的机理,对长中短临各个阶段的演化模式进行了综合讨论。以水位、地电阻率和变形速度为例,认为其各个阶段的演化特征符合亚失稳模型中应力条件发生改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强震 地球物理场 时空特征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空区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量:37
2
作者 曲延军 王海涛 +4 位作者 邬成栋 冯建刚 陈宇卫 李莹甄 王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4-556,共13页
对中国大陆具备相对完整资料的367次5级以上地震,分5个工作片区进行统一定性要求的地震空区图像扫描,得到194次震前的空区图像.其中震前有空区地震与研究地震的比例分别为:华北片区14∶36;华东南片区21∶24;川滇片区68∶124;青藏高原北... 对中国大陆具备相对完整资料的367次5级以上地震,分5个工作片区进行统一定性要求的地震空区图像扫描,得到194次震前的空区图像.其中震前有空区地震与研究地震的比例分别为:华北片区14∶36;华东南片区21∶24;川滇片区68∶124;青藏高原北部片区36∶82;新疆片区55∶101.震前出现空区图像比例最低的为华北地区,最高的为华东南地区,新疆与川滇地区基本相当.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空区形成后发生的主震与空区形成持续时间、空区空间分布尺度及围空地震震级等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空区的持续时间、空间尺度与主震震级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其误差较大.而围空的起始震级在5级主震前为ML2.5左右,6级主震前为ML3.5左右,7级以上主震前为ML4.0左右.主震通常发生在空区的边缘及附近的外部地区.5级、6级和7级地震前出现空区图像的比例分别为45.8%、72.6%和100%,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震前空区图像是强震前的重要异常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中强地震 空区图像 空区持续时间 空区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百年(1901~2001年)浅源强震活动及生命损失回顾与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傅征祥 刘桂萍 +1 位作者 邵辉成 丁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7-376,共10页
简要回顾和初步分析了中国大陆百年(1901~2001年)浅源地震活动(MS≥6.0)及生命损失的某些特征.1901~2001年中国大陆发生约420次6级以上的浅源强震,其中88%发生在大陆西部.其原因可能与西部活动地块的变形与运动相对强烈有关;大陆西部... 简要回顾和初步分析了中国大陆百年(1901~2001年)浅源地震活动(MS≥6.0)及生命损失的某些特征.1901~2001年中国大陆发生约420次6级以上的浅源强震,其中88%发生在大陆西部.其原因可能与西部活动地块的变形与运动相对强烈有关;大陆西部的平均震源深度(25km)比东部(16km)的深,这可能与大陆西部地壳厚度比东部明显的厚有关;震源深度随深度的不均匀分布,可能与地壳断层摩擦学和流变学性质随深度变化有关;大陆浅源强震活动呈现时空群集的过程;反映地震强度分布的震级(MS)频度(Nc)关系是lgNc=8.64-0.99MS.在1901~2001年间地震造成生命损失约60余万人,其中,河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损失最大,地震死亡人数分别约是250700和246200人;地震死亡人数与地震震级的统计关系并没有显示出一种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地震生命损失除了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和地面震动大小有关外,还应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区的建筑物破坏程度和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直接相关.地震死亡人数(D)及其事件的累计频度(Nc)的关系是lgNc=2.40-0.39lgD,表明地震死亡人数的分布是分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浅源强震活动 生命损失 1901~2001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及中国大陆强震时序活动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邵志刚 马宗晋 +3 位作者 蔡晋安 任金卫 陈会忠 张浪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1-565,共15页
基于强震目录,讨论了全球、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大三角地区"和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时序特征。依据8级地震分段活动特征分析认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全球特大地震活动状态存在显著差异;利用最优分割统计分析认为,自1800年以来&q... 基于强震目录,讨论了全球、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大三角地区"和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时序特征。依据8级地震分段活动特征分析认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全球特大地震活动状态存在显著差异;利用最优分割统计分析认为,自1800年以来"大三角地区"经历了持续时间为100余年的8级地震活动过程;进一步分析认为全球和"大三角"地区强震活动可能具有至少百年尺度的地震"周期",而且具有一定的准同步性。中国大陆地区MS≥7.0浅源地震活动明显受控于"大三角"地区和全球更大空间尺度的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时序上表现为十几年和近百年不同时间层次上的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中国大陆 强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区大尺度浅源强震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板块耦合的力学机制 被引量:12
5
作者 傅征祥 姜立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9,共9页
对近代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板内浅源强震空间分布的大尺度不均匀性进行研究,得出:(1)该区存在4个主要的高地震活动区,即华北地震区(30°~42°N)、东南沿海地震区(19°~25°N)、南北地震区(缅甸—... 对近代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板内浅源强震空间分布的大尺度不均匀性进行研究,得出:(1)该区存在4个主要的高地震活动区,即华北地震区(30°~42°N)、东南沿海地震区(19°~25°N)、南北地震区(缅甸—中国—蒙古)和中亚地震区(帕米尔—天山—贝加尔湖);(2)这4个地震区与该区周围板块(欧亚板块与北美—太平洋—菲律宾海—印度板块)之间边界上地震耦合强度大的段落大致垂直;(3)作用于板块边界不同段落上的应力水平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强震 空间分布 板块耦合 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强地震时间间隔的概率 被引量:2
6
作者 于利民 李钦祖 +2 位作者 刁桂苓 孙佩卿 陈敬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93-499,共7页
以东经108°线为界,把中国大陆分为东、西两部,东部取震级M≥6的地震、西部取M≥7的地震为强地震.利用有史以来全部地震资料,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时期,系统地研究了相继两次强地震之间的时间间隔,目的在于讨论一次强地... 以东经108°线为界,把中国大陆分为东、西两部,东部取震级M≥6的地震、西部取M≥7的地震为强地震.利用有史以来全部地震资料,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时期,系统地研究了相继两次强地震之间的时间间隔,目的在于讨论一次强地震发生之后,下一次强地震何时发生.在所有情况下地震间隔数目都随时间间隔值的增大呈明显的趋势性减小.给出了8种情况下的间隔数目统计和相应的模拟函数,以及间隔值的经验概率和相应的函数模拟概率.由此可估计时间间隔为某个值的概率,也可估计时间间隔处于某个区间的概率.反之,对于给定的概率,可估计时间间隔的值或它所处的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强震 时间间隔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和全球部分地震带强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李献智 吕梅梅 刘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5-162,共8页
对全球部分地震带强震活动的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与全球某些地震带强震活动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或负相关,且有些地震带的强震超前于中国大陆活动或平静。因此,可以利用相关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和某些地震带的超前性,预测中国大陆的... 对全球部分地震带强震活动的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与全球某些地震带强震活动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或负相关,且有些地震带的强震超前于中国大陆活动或平静。因此,可以利用相关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和某些地震带的超前性,预测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趋势及判定中国大陆的地震活跃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带 地震活跃期 强震活动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的特征地震活动及其中一长期预测研究(一) 被引量:7
8
作者 闻学泽 罗灼礼 +1 位作者 陈农 胡先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1-111,共11页
中国大陆不同地点24个特征地震轮回的震级一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一个完整轮回中,相继特征地震事件i和j之间时段的前1/2极少有破坏性地震发生;而在轮回的后1/2,大多数情况下至少有一次中-强地震发生;其中,中一强地震发... 中国大陆不同地点24个特征地震轮回的震级一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一个完整轮回中,相继特征地震事件i和j之间时段的前1/2极少有破坏性地震发生;而在轮回的后1/2,大多数情况下至少有一次中-强地震发生;其中,中一强地震发生在轮回最后1/3时段的约占54%。称这种地震为“填隙式中强震”(事件f),其发生可能标志着当地自从上一次特征地震后,应变已重新积累到达距下一次特征地震极限应变不远的背景,故对于发生在轮回末尾的特征事件j来说,具有作为中一长期“前兆”的意义。有可能识别出的首次填隙式中强震(事件f1),其强度通常比同一轮回开始的特征事件i小1—2个震级单位,但明显大于当地背景地震活动强度,并发生在与事件i和j相同的空间位置。文中初步建立起中国大陆完整特征地震活动轮回的震级-时间序列模式(i-f-j模式),它将作为本研究第二部分中进一步发展特征地震中-长期预测方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震预报 长期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强震前超低频磁场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冯丽丽 冯志生 +8 位作者 樊文杰 管贻亮 贺曼秋 李霞 何畅 廖晓峰 艾萨·伊斯马伊力 袁文秀 李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9-375,共17页
对2015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大陆西部的磁通门磁力仪秒采样观测资料开展了5—100 s频段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分析,并运用一些数学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极化高值在经向和纬向均无明显的形态和幅值变化,且极化高值与地磁外源... 对2015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大陆西部的磁通门磁力仪秒采样观测资料开展了5—100 s频段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分析,并运用一些数学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极化高值在经向和纬向均无明显的形态和幅值变化,且极化高值与地磁外源场扰动无关。在此基础上筛选出18次极化高值异常事件,利用插值方法得到了极化高值异常的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18次高值异常与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15次强震的时空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地磁场出现多台同步极化高值现象后的半年内,高值区可能发生M6.0以上强震;高值现象出现后,多个高值区均有可能发生强震;后续强震的震级与高值区面积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极化 强震 中国大陆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地块假说理论框架的提出、发展及未来需关注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郑文俊 王庆良 +3 位作者 袁道阳 张冬丽 张竹琪 张逸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5-270,共26页
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的假说,不仅可用于解释中国大陆强震的空间分布,同时基于其理论和定义可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活动地块之间的边界带往往由活动构造带组成,... 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的假说,不仅可用于解释中国大陆强震的空间分布,同时基于其理论和定义可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活动地块之间的边界带往往由活动构造带组成,一般宽约几km至百余km,是强烈地震的多发区。活动地块假说指出,已发生的近100%的8级以上强震、约80%的7级以上强震震中均位于地块边界带上。近年来,中国大陆几次7级以上强震也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这不仅验证了活动地块假说的理论模型,同时还预测了未来强震就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内某些有利于应力集中的部位。活动地块假说经过近20a的发展,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其理论框架,奠定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强震预测的理论基础,正推动着强震预测由概率预测向物理预测过渡。但就活动地块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而言,还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回答和解释。众所周知,强震是活动地块边界带特殊构造部位应变逐渐积累、介质突发失稳和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预测的突破性进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其整个物理过程的基础之上。因此,以边界带断裂的活动性、现今的变形状态、深浅构造的耦合关系、强震孕育环境及震源物理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机理与预测的研究,是活动地块理论完善和研究未来关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活动地块 边界带 构造特征 强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尹晓菲 邵志刚 +2 位作者 王武星 王芃 魏文薪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7-441,共15页
中国大陆东部是我国地震高发地区,区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的差异,将中国大陆东部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选取1815年以来MS≥6.0地震目录(不包含东北深源地震)作为... 中国大陆东部是我国地震高发地区,区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的差异,将中国大陆东部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选取1815年以来MS≥6.0地震目录(不包含东北深源地震)作为基础资料研究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首先基于活动地块理论对中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区进行划分,然后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分析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最后预估中国大陆东部的未来强震活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大陆东部MS≥6.0地震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而东北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强震活动相对较弱,同时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MS≥6.0地震具有同步活跃的特征;②华北地区MS≥6.0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包括华北平原活动地块、鲁东-黄海活动地块和燕山-渤海带,东南沿海地区的主体活动区为滨海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和台湾海峡,东北地区的主体活动区为松辽盆地;③采用威布尔分布对1815年以来各活跃幕时段MS≥6.0地震首发和次发地震间隔进行拟合,认为未来5年中国大陆东部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东部 强震活动 活跃幕 平静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