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断层相互作用的地震活动有限元模型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化然 李轶群 +2 位作者 汪翠芝 柴金翼 董晓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2期86-90,共5页
基于断层相互作用 ,初步建立了西南地区有限元动力学模型 ,讨论了由于地震发生产生的应力变化对西南地区整个系统的应力调整情况。初步结果表明 ,许多强震均发生在应力增强区。因此 ,本模型对判断未来强震危险区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地震活动 断层 相互作用 有限元模型 西南地区 强震危险区 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县城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铁永波 唐川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4期43-47,53,共6页
泥石流灾害是对我国西南山区城镇威胁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强震的作用则会诱发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等不良地质体,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物源条件。为深入认识在强震和强降雨等极端事件下震区泥石流的危害特征及潜在风险,以汶川8.... 泥石流灾害是对我国西南山区城镇威胁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强震的作用则会诱发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等不良地质体,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物源条件。为深入认识在强震和强降雨等极端事件下震区泥石流的危害特征及潜在风险,以汶川8.0级地震强震区汶川县城后山南沟为例,基于高分辨率RS影像和GIS技术,通过开展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指标分类及赋值、空间计算及叠加分析,对该城区泥石流风险开展了实例研究,并基于此探讨了强震区城镇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可为该城镇乃至西南强震区城镇泥石流灾害的防灾减灾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强震区 城镇泥石流 风险评价 RS GIS 汶川县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震区岩石圈磁异常场零值线与中强震震中分布关系 被引量:31
3
作者 顾春雷 张毅 +4 位作者 顾左文 王行舟 王雷 徐如刚 朱志春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4-179,共6页
通过对华北地震区岩石圈磁异常场各分量的零值线分布以30km为缓冲半径建立缓冲区,并对缓冲区内1900年以来MS4.0及以上大陆地震进行统计,探讨华北地区岩石圈磁异常场零值线分布与中强震震中位置关系,发现7.0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与岩石圈... 通过对华北地震区岩石圈磁异常场各分量的零值线分布以30km为缓冲半径建立缓冲区,并对缓冲区内1900年以来MS4.0及以上大陆地震进行统计,探讨华北地区岩石圈磁异常场零值线分布与中强震震中位置关系,发现7.0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与岩石圈磁异常场磁偏角、N向分量、E向分量以及垂直分量零值线的分布位置关系密切,其中震中分布与磁偏角的相关性最高,达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磁异常 零值线 缓冲区 中强震震中 华北地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及其邻区中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孙继浩 帅向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8,共8页
本文选取川滇及邻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分布特点,将该地区分为西南地区和盆地地区,选取该地区6级以上的典型历史震例,将其数字化得到等震线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两个区域的地震烈度沿长轴与短... 本文选取川滇及邻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分布特点,将该地区分为西南地区和盆地地区,选取该地区6级以上的典型历史震例,将其数字化得到等震线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两个区域的地震烈度沿长轴与短轴的衰减关系、各烈度面积与地震震级的关系、破裂长度与震级的关系。同时,综合利用上述关系建立不同的地震影响场分布计算模型,以进行震后快速评估等工作。其研究结果对于应急工作中的快速评估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盆地地区 中强地震 烈度衰减关系 烈度面积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强震预测的支持向量机方法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志雄 袁锡文 +1 位作者 丁军 郑在壮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3-136,共4页
以太阳黑子数、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数据和全球7级以上地震个数作为预测因子,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建模,预测了中国西南地区年度地震强度,预测效果较好,说明此方法有一定的实用性。
关键词 支持向量机 太阳黑子 地球自转 全球地震活动 西南地区 强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活动有限元模型研究及其初步应用——以西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化然 蒋淳 +4 位作者 王俊国 李轶群 刘杰 李丽 马宏生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9-258,共10页
在强震成组孕育与群体活动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基于有限元方法 ,初步建立了西南地区有限元动力学模型 ,并讨论了因发生地震而产生的应力变化对整个西南地区的应力调整情况。初步结果表明 ,许多强震均发生在应力增强区。因此 ,强震活动有... 在强震成组孕育与群体活动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基于有限元方法 ,初步建立了西南地区有限元动力学模型 ,并讨论了因发生地震而产生的应力变化对整个西南地区的应力调整情况。初步结果表明 ,许多强震均发生在应力增强区。因此 ,强震活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对判定未来强震危险区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活动 西南地区 有限元模型 西南地区 强震危险区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数值模拟的初步研究
7
作者 陈化然 张杰卿 +1 位作者 董洪军 马宏生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0-314,共5页
初步建立了西南地区有限元动力学模型,讨论了由于地震发生产生的应力变化对西南地区整个系统的应力调整情况.初步结果表明,许多强震发生在应力增强区.
关键词 中国 地震活动 西南地区 有限元模型 强震危险区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地块假说理论框架的提出、发展及未来需关注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12
8
作者 郑文俊 王庆良 +3 位作者 袁道阳 张冬丽 张竹琪 张逸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5-270,共26页
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的假说,不仅可用于解释中国大陆强震的空间分布,同时基于其理论和定义可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活动地块之间的边界带往往由活动构造带组成,... 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的假说,不仅可用于解释中国大陆强震的空间分布,同时基于其理论和定义可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活动地块之间的边界带往往由活动构造带组成,一般宽约几km至百余km,是强烈地震的多发区。活动地块假说指出,已发生的近100%的8级以上强震、约80%的7级以上强震震中均位于地块边界带上。近年来,中国大陆几次7级以上强震也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这不仅验证了活动地块假说的理论模型,同时还预测了未来强震就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内某些有利于应力集中的部位。活动地块假说经过近20a的发展,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其理论框架,奠定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强震预测的理论基础,正推动着强震预测由概率预测向物理预测过渡。但就活动地块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而言,还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回答和解释。众所周知,强震是活动地块边界带特殊构造部位应变逐渐积累、介质突发失稳和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预测的突破性进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其整个物理过程的基础之上。因此,以边界带断裂的活动性、现今的变形状态、深浅构造的耦合关系、强震孕育环境及震源物理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机理与预测的研究,是活动地块理论完善和研究未来关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活动地块 边界带 构造特征 强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