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T738井区一间房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微相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丁梦 樊太亮 +3 位作者 吴俊 李煜 李晨晨 吕凯迪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0-1290,共21页
塔河油田T738井区一间房组地质年代老、埋藏深度大,虽经历了复杂的构造与成岩改造,但仍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目前该井区重点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断裂带发育部位,以断溶体为主要钻探目标。然而,礁滩相勘探潜力巨大,但是对影响碳酸盐岩礁... 塔河油田T738井区一间房组地质年代老、埋藏深度大,虽经历了复杂的构造与成岩改造,但仍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目前该井区重点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断裂带发育部位,以断溶体为主要钻探目标。然而,礁滩相勘探潜力巨大,但是对影响碳酸盐岩礁滩相储层发育沉积相认识的不足制约了勘探突破。本研究基于塔河油田T738井区重点井钻测井资料的分析和薄片鉴定工作,建立了T738井区一间房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一间房组开阔台地内沉积微相常规测井相模式,对沉积微相类型和特征分别进行了划分和描述,分析了四级层序内部礁滩体厚度分布和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结果显示,一间房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Sq1)和3个四级层序(Ssq1、Ssq2和Ssq3),在开阔台地相识别出高-中-低能滩、丘滩间、生物礁(丘)等几种沉积微相。其中,颗粒滩在常规测井判别值域分别对应AC为51~61μs/m,DEN为2.5~2.6 g/cm^(3),CNL为1%~6%,RD为80~3000Ω·m。一间房组Ssq1层序礁滩体规模较小且孤立,仅分布在地势相对高部位,归因于其在三级层序内所处的海侵体系域低部位,水动力条件较弱。Ssq2、Ssq3层序礁滩体位于三级层序内高位体系域,其规模较大、连片性较好,厚度稳定,最大累计厚度达4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 层序地层格架 碳酸盐岩沉积微相 常规测井定量相模式 礁滩体平面分布 T738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条山地区绛县群地层划分与构造背景
2
作者 王晓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9-1241,共13页
中条山地区是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中部造山带演化的重要记录。绛县群划分为横岭关亚群和铜矿峪亚群,横岭关亚群为一套由石英岩和绢云片岩组成的变质碎屑岩;铜矿峪亚群则以酸性、基性火山岩为主,夹有正常沉积碎屑... 中条山地区是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中部造山带演化的重要记录。绛县群划分为横岭关亚群和铜矿峪亚群,横岭关亚群为一套由石英岩和绢云片岩组成的变质碎屑岩;铜矿峪亚群则以酸性、基性火山岩为主,夹有正常沉积碎屑岩的“双峰式”火山岩。笔者对绛县群岩石组合及地层特征开展详细调查研究,经过对绛县群火山岩、侵入岩和碎屑锆石同位素年龄的综合分析,认为绛县群的形成年龄大约在2200~2120 Ma,时代为古元古代。结合碎屑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演化过程,推测绛县群形成的构造环境很可能为古活动大陆边缘。其中,横岭关亚群沉积在活动大陆边缘盆地,而铜矿峪亚群则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中部造山带 中条山 绛县群 地层划分 活动大陆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层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36
3
作者 杨崇辉 杜利林 +3 位作者 宋会侠 任留东 苗培森 路增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19-1057,共39页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层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胶辽吉带、中部带和西部孔兹岩带三个带状区域。近年来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层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根据作者的研究和前人的大量工作,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主要的古元古代地层的组成、时代、形...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层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胶辽吉带、中部带和西部孔兹岩带三个带状区域。近年来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层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根据作者的研究和前人的大量工作,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主要的古元古代地层的组成、时代、形成的构造背景等进行了总结。发现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底部2.47~2.35Ga间的地层普遍缺失,反映了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静寂时期。~2.3Ga在华北克拉通中条山及鲁山等地发育了少量的冷口变质火山岩以及上太华岩群变质地层。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华北克拉通以往认为时代大致始于2.5Ga的滹沱群、甘陶河群、辽河岩群、绛县群、中条群等众多地层实际年龄多集中在2.2~1.9Ga之间,而且大多数地区所划分的不同的古元古代地层在时间上是并置或叠合的,没有新老或上下关系,仅在中条山地区和五台地区的古元古代地层具有从老到新连续演化的特征。目前,古元古代早期2.4~2.3Ga的地层研究程度还不高,形成的构造背景存在岛弧和裂谷两种不同的认识,我们倾向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推测在鲁山-华山-中条山-吕梁山一带存在古元古代早期的岛弧与活动大陆边缘的相互作用。2.2~1.9Ga这一阶段的地层除孔兹岩系外,通常为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且火山岩基本都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特征,表明它们应该形成于伸展环境,但对伸展的机制还存在裂谷与弧后盆地的争议,根据作者等的工作本文倾向于它们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反映了华北克拉通可能从2.2Ga开始经历了强烈的伸展活动,最终导致了原有基底的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地层 地层划分 裂谷 岛弧 构造背景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地层单元划分与构造属性 被引量:64
4
作者 王惠初 任云伟 +4 位作者 陆松年 康健丽 初航 于宏斌 张长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3-598,共16页
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造山带的沉积构造背景和地层格架长期存在争议。最近的研究表明,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沉积环境为一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经历了早期弧后盆地扩张和晚期盆地收缩-俯冲-造山的演化过程。北辽河群... 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造山带的沉积构造背景和地层格架长期存在争议。最近的研究表明,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沉积环境为一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经历了早期弧后盆地扩张和晚期盆地收缩-俯冲-造山的演化过程。北辽河群的浪子山组—里尔峪组(含老岭群达台山组)与南辽河群的里尔峪组和老岭群的蚂蚁河组应是同时异相的产物,前者沉积在弧后盆地大陆边缘一侧,以陆缘碎屑沉积为主夹少量酸性火山岩;后者发育在弧后盆地岩浆弧一侧,火山作用强烈。集安群(荒岔沟组和大东岔组)和南辽河群的中上部(南高家峪组—大石桥组)所构成的孔兹岩系为弧后盆地收缩-俯冲阶段的沉积建造(相当于弧前构造背景),遭受了~1.9 Ga的变质作用,并被~1.9 Ga的石榴石花岗岩侵入。河栏—草河口地区的“大石桥组一段”为一套大理岩夹变质基性火山岩的沉积建造,变质基性火山岩和变质基性岩脉均具有岛弧拉斑玄武岩特征,形成于弧后盆地的构造背景。依据其中基性火山岩~1.87 Ga的SHRIMP锆石U-Pb年龄,推测其为弧后盆地俯冲收缩阶段的产物。狭义的盖县组及其相当地层的碎屑锆石反映出大量古元古代的年龄信息,太古宙年龄信息相对较少,故推测物源区主要来自南侧的岩浆弧,所谓的“狼林地块”不是一个太古宙陆块,而主要表现为一条古元古代岩浆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古元古代 辽吉造山带 地层划分 弧后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及建议划分、对比方案 被引量:10
5
作者 旷红伟 柳永清 +14 位作者 耿元生 彭楠 王玉冲 陈骁帅 刘燕学 杨锋杰 赵峰华 刘鹏举 杜利林 宋换新 王德海 王昌勇 白华青 东归霖 祁柯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861-3901,共41页
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地层表(2014)中—新元古界尚存的地层学问题,并以十多年来有关专家及本课题组地层年代学成果为基础,结合地质事件的时空发育和对比关系,重点研究了中元古界底界、中元古界待建系、中—新元古代过渡时期地层关系、成... 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地层表(2014)中—新元古界尚存的地层学问题,并以十多年来有关专家及本课题组地层年代学成果为基础,结合地质事件的时空发育和对比关系,重点研究了中元古界底界、中元古界待建系、中—新元古代过渡时期地层关系、成冰系底界的划分及震旦系罗圈冰期的时代归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案建议,并进一步讨论和对比了中国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三大陆块中—新元古代地质特征异同。研究表明:中国中元古界以1800 Ma(或1780 Ma)为底界,比1600 Ma更合理;中元古界待建系虽在华北陆块北缘和南缘、扬子陆块北缘和南缘均发育,但以扬子陆块北缘神农架地区神农架群最佳,建议暂以神农架群为待建系候选层型进行重点研究;华北胶辽徐淮吉豫的原青白口纪地层很可能跨越了1000 Ma界线,有一部分地层属于中元古界;建议与国际接轨,原南华系与成冰系对应(720~635 Ma);青白口系以820 Ma构造面为界两分,下部称青白口系下统(1000~820 Ma),上部称青白口系上统(820~720 Ma),待以后证据更充分时再决定是否分为两个系;华北陆块南缘以罗圈冰川为代表的罗圈组及相应地层归入震旦系上部。以上研究为中国地层表“中—新元古界”划分对比方案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了基础资料、划分依据和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元古界 划分方案 地层对比 年代地层 事件地层 中国地层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西-印支期中国南方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格架 被引量:37
6
作者 陈洪德 侯明才 +1 位作者 刘文均 田景春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9-635,共7页
加里东运动以后,扬子和华夏陆块拼合成统一的华南板块。自早泥盆世至中二叠世茅口期,华南板块和西边的三江构造区开始了以伸展作用为主的海西运动,中国南方的沉积、构造演化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性质,盆地类型则从陆内裂陷盆地演变为被动... 加里东运动以后,扬子和华夏陆块拼合成统一的华南板块。自早泥盆世至中二叠世茅口期,华南板块和西边的三江构造区开始了以伸展作用为主的海西运动,中国南方的沉积、构造演化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性质,盆地类型则从陆内裂陷盆地演变为被动陆缘裂陷盆地。以东吴运动为标志,中国南方开始了印支运动,其板块活动转变为活动大陆边缘,进入到弧后盆地和前陆盆地阶段。因此,海西-印支运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据此,将海西-印支旋回划归为一个一级层序,再根据不同时期,盆地所处的演化阶段和盆地类型的差异,划分为6个二级层序。其中,二级层序SS1~SS5反映了海西期中国南方从陆内裂陷盆地到被动陆缘裂陷盆地所经历的初始拉张-拉张发展-停滞-成熟的全过程,而二级层序SS6却反映了印支运动早期弧后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形成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海西期 印支期 盆地演化 层序格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守军 赵秀丽 +5 位作者 贺淼 许超 陈法彬 杨犇 原丽媛 刘立群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1-10,共10页
对赤峰-开源断裂带以北、内蒙古贺根山以东的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进行了综合地层学研究。将上古生界划分为4个地层区11个地层分区;进行了岩石地层单位清理;在全区晚古生代建立了2个牙形刺带、9个■带、12个珊瑚带、16个腕足带、6个头足... 对赤峰-开源断裂带以北、内蒙古贺根山以东的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进行了综合地层学研究。将上古生界划分为4个地层区11个地层分区;进行了岩石地层单位清理;在全区晚古生代建立了2个牙形刺带、9个■带、12个珊瑚带、16个腕足带、6个头足(含菊石)带、1个双壳带和7个植物带等共计53个生物带,其中前人建立42个带,此次新建11个带。根据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研究资料,结合同位素测年数据确立了各地层分区的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建立了该区多重地层划分对比表,为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分区 地层划分 地层对比 晚古生代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十大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廷栋 刘勇 +1 位作者 丁孝忠 庞健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44-1581,共38页
今年,欣逢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特以此文恭贺中国地质学会百年来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和对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了重编中国区域地质志的科研项目。经过十多年志书的编写获得了诸多创新性的区域地... 今年,欣逢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特以此文恭贺中国地质学会百年来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和对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了重编中国区域地质志的科研项目。经过十多年志书的编写获得了诸多创新性的区域地质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1)大幅度地提高了全国地质研究程度和地质科技水平;(2)提出发展洋板块地质的学术思想,初步建立了洋板块地质构架;(3)地层研究取得重要新进展,完成全国显生宙构造-地层区划和地层格架研究;(4)开启了蛇绿岩研究新思路,拓宽了蛇绿岩研究范围;(5)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获颠覆性科学成果,阐明了太古宙地壳演化规律,提出中—新元古界新的划分方案;(6)取得多项岩浆岩创新性科研成果,建立了中国及邻区侵入岩时空演化格架;(7)中国地质构造研究获突破性进展;(8)地球深部探测研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建立了全方位“深地”探测研究科技支撑体系;(9)为资源环境评价开辟了新方向,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取得长足进展;(10)探索了地质图件研编新模式,总结了地质制图的基本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学会成立100周年 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 中国岩浆岩 中国地层区划与地层格架 中国前寒武纪研究 洋板块地质 地球物理 深部地质 海洋地质 第四纪地质 地质编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德群的重新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承东 郑建民 +2 位作者 张英利 张凯 花艳秋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53-362,共10页
区域填图研究表明,化德群上、下亚群并不是上下关系,而是层位相当的一套地层,而且商都一带的白云鄂博群也属化德群的一部分。依据详细的构造解析和地层剖面研究,重新建立了化德群的地层层序,从老到新划分为毛忽庆组、戈家营组和三夏天... 区域填图研究表明,化德群上、下亚群并不是上下关系,而是层位相当的一套地层,而且商都一带的白云鄂博群也属化德群的一部分。依据详细的构造解析和地层剖面研究,重新建立了化德群的地层层序,从老到新划分为毛忽庆组、戈家营组和三夏天组。侵入化德群的杂岩体分别获得1854Ma、1808Ma和2091Ma、2154Ma锆石U-Pb年龄,表明化德群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中新元古代。化德群经历了两期构造变形,早期为北东东走向的复式向斜,晚期又遭受了构造叠加,形成了北北西向褶皱构造,其主期变形可能发生在2.0Ga左右,它的褶皱造山是华北克拉通在古元古代向北增生的体现,这对研究华北克拉通的增生、裂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变形特征 古元古代造山事件 化德群 华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的沉积地层格架及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珊珊 王中波 +3 位作者 陆凯 祁江豪 赵钊 张志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4-137,共14页
利用最新采集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SHD-1钻孔岩心资料,对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的地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建立了MIS 6以来的沉积地层格架,并对地层的地质年代进行了厘定。根据Octavian Catuneanu(2005)的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区... 利用最新采集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SHD-1钻孔岩心资料,对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的地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建立了MIS 6以来的沉积地层格架,并对地层的地质年代进行了厘定。根据Octavian Catuneanu(2005)的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区地层划分出海侵和高位体系域、下降期体系域、海退和低位体系域。研究表明,过孔的浅地层剖面与钻孔岩心的沉积地层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可划分出7个不整合界面(D7-D1)和7个地震单元(SU7-SU1)。东海外陆架的海进层序与海退层序有规律地交替发育,它们与海平面变化曲线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地震单元SU1、SU5分别为MIS 1、MIS 5形成的海侵沉积,主要发育浅海沉积层,100 m以浅的位置发育潮流沙脊;地震单元SU2、SU4、SU6分别对应MIS 2、MIS 4和MIS 6低海平面时期形成的河流/河口-三角洲沉积;地震单元SU3、SU4为下降期体系域,这两个亚单元分别对应MIS 3和MIS 4晚期。MIS 4-MIS 3发育厚层且分布广泛的水下三角洲,但MIS 4发育的水下三角洲的规模不及MIS 3大。总之,对MIS 6以来沉积地层格架的建立和古环境研究可为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地层的海平面变化、古环境演化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地层剖面 沉积地层格架 古环境 MIS 6以来 东海北部外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各构造单元之间地层和生物古地理的亲缘关系——兼论西北地区构造格局 被引量:17
11
作者 段吉业 葛肖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8-563,共6页
在分析近年来不同学科提出的新见解及其依据的基础上,着重从基底形成期、扬子型南华系—震旦系及其冰碛岩、早古生代地层层序特征和生物古地理特征及各构造单元间的边界性质,揭示与西北地区有关的板块、块体的亲疏关系。经分析认为,西... 在分析近年来不同学科提出的新见解及其依据的基础上,着重从基底形成期、扬子型南华系—震旦系及其冰碛岩、早古生代地层层序特征和生物古地理特征及各构造单元间的边界性质,揭示与西北地区有关的板块、块体的亲疏关系。经分析认为,西北地区构造格局是:塔里木与扬子板块为一体,与华北、西伯利亚为并立的3个不同的构造域;柴达木-祁连-阿拉善为一楔状地块,来源于塔里木-扬子板块。该楔状地块是在新生代青藏高原大规模隆升、北推高峰期时,西沿阿尔金、东沿贺兰山西缘-龙门山断裂带错移、向北楔入的一个三角形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地层层序特征 生物古地理 构造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半岛及华北上元古界-古生界沉积序列与碎屑锆石年代学记录及其构造属性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忠 倪玲梅 徐建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139-3154,共16页
通过地层结构、沉积序列与碎屑锆石年代学记录等三方面的成因分析和区域对比,本文进一步探究了中-朝地块新元古代-古生代的构造属性及演化信息。研究指出,朝鲜半岛平南盆地、太白山盆地以及华北地块内部,其地层结构-沉积相序主要以寒武... 通过地层结构、沉积序列与碎屑锆石年代学记录等三方面的成因分析和区域对比,本文进一步探究了中-朝地块新元古代-古生代的构造属性及演化信息。研究指出,朝鲜半岛平南盆地、太白山盆地以及华北地块内部,其地层结构-沉积相序主要以寒武-奥陶系内陆架碳酸盐岩沉积、志留-泥盆系缺失、中上石炭统-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为特征,并具有可对比的1.85Ga、2.5Ga以及1.15Ga、1.6Ga等碎屑锆石年龄峰值。而在临津江带、沃川带以及华北东南缘,则以泥盆-石炭系泥岩/片岩、中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透镜体)混杂发育为特征,总体显示外陆架沉积环境,且具有可对比的与地层时代接近的最小碎屑锆石年龄,这也是对沉积期较强构造-岩浆活动的反映。综合地层结构、相序、碎屑锆石年龄组成以及聚煤记录,提出朝鲜半岛与华北应属于统一的一级构造单元,即"中-朝板块";但朝鲜半岛西南部及华北东南缘毗邻板块边缘,因此其地层-沉积记录与板内存在差异,简单的一致性模式并不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结构 沉积序列 碎屑锆石年龄 构造属性 朝鲜半岛 华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及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 被引量:8
13
作者 段九春 赵英杰 米慧芬 《洁净煤技术》 CAS 2010年第6期100-104,共5页
根据地震反射终止类型,结合探井资料,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及古近系地层中识别出4个一级层序界面和4个二级层序界面,据此将该套地层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和7个超层序。通过分析各层序单元的沉积演化特征和空间展布规律,提出东海陆架盆... 根据地震反射终止类型,结合探井资料,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及古近系地层中识别出4个一级层序界面和4个二级层序界面,据此将该套地层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和7个超层序。通过分析各层序单元的沉积演化特征和空间展布规律,提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至古近系的沉积演化经历了坳陷期、弧前期、喷发期、裂陷期、裂后期、反转期6个沉积充填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中生界 古近系 层序地层格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深水区SQ13.8深水扇砂体识别与分布研究:以SF-5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少华 徐国强 +4 位作者 杨俊华 李小刚 胡琏 蔡长娥 郭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6-372,共7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在继"白云运动"之后,在13.8 Ma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退事件,海平面下降至陆架坡折带附近,三角洲向盆地方向推进最远,十分有利于深水扇的发育。通过深水陆坡区B6井及陆架边缘多口井的井震标定,结合钻井、测...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在继"白云运动"之后,在13.8 Ma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退事件,海平面下降至陆架坡折带附近,三角洲向盆地方向推进最远,十分有利于深水扇的发育。通过深水陆坡区B6井及陆架边缘多口井的井震标定,结合钻井、测井分析,系统总结出具有厚度较大(20~40 m)、以泥质粉砂岩为主的斜坡扇储层,对应低频、短轴、强振幅的地震反射特征,在负极性显示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波谷地震响应。层序地层格架分析认为工区处于SQ13.8"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过路区—斜坡扇"的沉积环境,并在层序格架的约束下,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建立井-震关系,对斜坡扇区第5套砂层组(SF-5)进行储层识别与追踪解释,确定SF-5砂层为主体分布在陆架坡折带外侧陆坡区的丘状体,平面形态似帚状或朵叶状,具有斜坡扇的特征,其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工区的中部-西部地区,呈NW-SE方向条带状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白云深水区 斜坡扇 合成地震记录 层序地层格架 储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龙山地区青白口系混积岩层序地层格架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琴 周琛 +4 位作者 田寒云 朱筱敏 吴新松 宋泽平 王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92-803,共12页
华北龙山地区新元古界出露完整,从下向上依次发育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研究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沉积相演化对恢复华北地区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龙山地区青白口系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实测、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微量元素等实验分析... 华北龙山地区新元古界出露完整,从下向上依次发育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研究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沉积相演化对恢复华北地区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龙山地区青白口系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实测、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微量元素等实验分析,在野外和室内岩性特征和沉积序列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运动背景,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各层序沉积相演化,并建立了层序地层发育模式。研究认为,依据不整合界面和岩性突变界面,将研究区青白口系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SQ_(1)(下马岭组)、SQ_(2)(长龙山组)和SQ_(3)(景儿峪组)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都发育了TST和HST两个体系域。SQ_(1)和SQ_(2)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对应陆源碎屑供给充分;SQ_(3)以混积岩沉积为主,对应相对清水沉积模式。根据岩性和沉积构造及其沉积序列等特征,SQ_(1)层序TST以浅海陆棚沉积为主,HST以潮下带砂坪和潮间带砂-泥混合坪为主;SQ_(2)层序TST以潮下带砂坪和潮道为主,HST以潮间带砂-泥混合坪和潮上带泥坪为主;SQ_(3)层序TST发育潮下带砂质浅滩和泥质灰坪,HST以潮间含云灰坪和潮上灰质和泥质云坪为主。在层序划分和沉积相演化基础上,建立了以潮坪-浅海陆棚相为主的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混积型层序地层发育模式,具有开阔陆表海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坪相 层序地层格架 层序地层发育模式 混积岩 青白口系 新元古界 龙山地区 华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地区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划分和对比 被引量:6
16
作者 童金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6-558,共13页
华东地区三叠纪海相沉积仅存在于早―中三叠世时期。它们既是区域构造控盆沉积作用下的产物,也能够反演区域印支构造运动的作用型式和演变历程。华东地区的海相三叠系可以划分为2个地层区和6个地层分区。各地层分区内的地层序列可以按... 华东地区三叠纪海相沉积仅存在于早―中三叠世时期。它们既是区域构造控盆沉积作用下的产物,也能够反演区域印支构造运动的作用型式和演变历程。华东地区的海相三叠系可以划分为2个地层区和6个地层分区。各地层分区内的地层序列可以按照地层的时间属性和连续的空间沉积古地理分异,整合为一套统一的岩石地层单元,仅局部岩相差异较大的地质体可采用单独的地层名称。借助于生物和环境事件标志,可以进行区域地层对比。地层序列的时空分异表明,印支构造运动的第一幕或序幕可能始于早三叠世晚期,这时在扬子地块的北部已与华北地块对接形成一系列局限的次级边缘海盆,并于最后于中三叠世晚期彻底关闭;与此同时,扬子地块南缘与华夏地块之间也于早三叠世晚期逐步被挤压变陡,形成台-坡-盆沉积体系,并且于早三叠世末被关闭,从而在中三叠世形成统一的沉积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三叠系 地层划分和对比 地层分区 印支运动 华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全新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覃建雄 杨作升 +1 位作者 梁卫 曾凡刚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8年第6期11-26,共16页
在高分辨率14C测年、岩石、生物、化学、同位素、气候及磁性地层学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不同沉积背景典型钻孔的沉积学分析,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东海陆架全新统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及对比;建立了全新世层序地层格架及海平面... 在高分辨率14C测年、岩石、生物、化学、同位素、气候及磁性地层学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不同沉积背景典型钻孔的沉积学分析,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东海陆架全新统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及对比;建立了全新世层序地层格架及海平面变化过程;提出了相应的层序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全新统相当于一个发育中的六级(1~10ka)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七级(0.1~1ka)层序和若干个更次级层序。代表1个六级或3个七级周期相对海平面变化过程中叠加有若干更次级的海平面波动,它们与地球旋回谱系中的太阳带、历法带密切相关。七级层序具有与三级层序相近的内部构型和成因格架。在东海陆架全新世沉积演化过程中,长江三角州至少有3次不同程度地越过东海陆架进入冲绳海槽,并滞留有至少3层海侵改造“残积砂”沉积。在东海陆架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期间,最大海平面时期为约距今6~5ka,大致高于现今海平面2~4m,最低海平面在距今10ka左右,大约低于现今海平面130m。目前,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海平面仍呈小幅度波浪式上升。事实证明,层序地层学不仅丰富了现代海洋沉积学的内容,而且解决了许多海洋沉积学未能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学 海平面变化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非地层区划及其地层格架与对比
18
作者 王成刚 向文帅 +3 位作者 李福林 王建雄 吴发富 李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9-118,共20页
东非造山带作为全球出露较完整的前寒武系造山带之一,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查阅苏丹、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基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撒哈拉、东非和东冈瓦纳3个地层大区,进一步划分出Nukheila、Zalingei、Bayuda、Mug... 东非造山带作为全球出露较完整的前寒武系造山带之一,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查阅苏丹、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基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撒哈拉、东非和东冈瓦纳3个地层大区,进一步划分出Nukheila、Zalingei、Bayuda、Muglad-Kosti、努比亚、莫桑比克、East Ogaden和West Ogaden 8个地层区。其中,努比亚地层区和莫桑比克地层区划分出Cabgaba地体、Gebeit地体、Haya地体、Barka地体、Hagar地体、Adobha Abiy地体、Nacfa地体、White Nile裂陷盆地、Butana基底、Ingessana-Gambela基底、Dodola-Moyale基底、Bule Nile-Atbara裂陷盆地和Main Ethiopia裂陷盆地13个地层分区。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层区或分区中岩石地层单元进行了梳理,结合前人同位素年代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重新厘定上述各地层区划内岩石地层格架。通过对各地层区划内物质组成、构造特征及沉积环境的对比分析,总结了沉积地层对地质事件的响应、探讨了研究区中生代古地貌特征,并分析了研究区的找矿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非 地层区划 地层格架 地层对比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安盆地新生代地层划分及含油气性 被引量:7
19
作者 匡立春 吴进民 杨木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9-60,共2页
万安盆地位于我国南海西南端、印支半岛的东南海域,它是一个新生代走滑-拉张盆地,沉积了逾万米厚的地层。根据地震、钻井资料分析,把万安盆地新生代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第四系、广雅组、昆仑组、李准组、万安组及西卫群和人骏群,探... 万安盆地位于我国南海西南端、印支半岛的东南海域,它是一个新生代走滑-拉张盆地,沉积了逾万米厚的地层。根据地震、钻井资料分析,把万安盆地新生代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第四系、广雅组、昆仑组、李准组、万安组及西卫群和人骏群,探讨了各组、群的时代属性和特征,认为它们分别对应于第四纪、上新世、晚中新世、中中新世、早中新世及渐新世—晚始新世和早、中始新世,缺失古新世地层,同时认为西卫群和万安组是万安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万安盆地 南海 新生代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石炭系年代—地层格架:对卡拉麦里洋闭合时限的启示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浩 李涤 +2 位作者 侯烁钦 樊丹 何登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23,共19页
卡拉麦里地区洋—陆转换是中亚增生造山演化的重要地质过程,其对准噶尔石炭纪盆地发育与演化以及油气地质条件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厘定卡拉麦里洋的闭合时限是揭示洋—陆转换的关键。但卡拉麦里地区的石炭纪地层划分尚未统一,严重制约... 卡拉麦里地区洋—陆转换是中亚增生造山演化的重要地质过程,其对准噶尔石炭纪盆地发育与演化以及油气地质条件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厘定卡拉麦里洋的闭合时限是揭示洋—陆转换的关键。但卡拉麦里地区的石炭纪地层划分尚未统一,严重制约了对该洋盆演化过程的认识。本文在回顾总结卡拉麦里地区的石炭纪地层划分沿革的基础上,基于岩石地层、古生物地层以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对卡拉麦里断裂南侧的石炭纪地层进行了重新梳理,建立了卡拉麦里地区石炭系年代—地层格架。研究结果显示卡拉麦里地区石炭纪地层层序在结构上具有东西分段差异。卡拉麦里东段(双井子地区)和西段(白碱沟地区)下石炭统底部均为滴水泉组碎屑沉积,时代为359~350 Ma;其上覆地层均为松喀尔苏组a段,是一套火山—沉积序列,其顶、底火山岩年龄将其形成时代限定为350~332 Ma;松喀尔苏组b段碎屑沉积仅发育在卡拉麦里西段,其时代为332~323 Ma;西段上石炭统为巴塔玛依内山组,是一套火山—沉积序列,其测得最老和最年轻的火山岩年龄将其时代限定为323~306.5 Ma;而东段上石炭统为石钱滩组碎屑沉积,在盆内偶见火山碎屑岩及火山岩,时代为308~299 Ma。同时结合前人在卡拉麦里缝合带北侧地层古生物学及沉积学,断裂两侧火山岩以及南侧的地震地层学研究结果,认为卡拉麦里洋闭合于早石炭世晚期(332~323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地层格架 地层划分 石炭系 准噶尔盆地 卡拉麦里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