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重战略叠加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姜玲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6,共12页
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重战略叠加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在于通过多重战略在空间上的有机对接、协同与增强,促进区域间融通互补,优化区域经济布... 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重战略叠加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在于通过多重战略在空间上的有机对接、协同与增强,促进区域间融通互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培育新的增长极,提升区域发展活力。叠加优势的实现,有赖于我国多层次区域战略体系的科学构建及其功能定位的精准化和协同性。未来需进一步发挥战略叠加优势,通过“战略目标-政策机制-行动路径”的有机协同,确保战略、政策、行动的一致性与协同性,增强多重战略叠加的系统性、衔接性与可操作性,进一步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叠加 区域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重大战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逻辑、成效与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明华 史楠 李倩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41,共14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相继部署五大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对重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实践历程梳理基础上,基于新发展理念内涵,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重大战略...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相继部署五大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对重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实践历程梳理基础上,基于新发展理念内涵,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立体地评估。研究发现,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但存在空间极化现象,其中,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多极分化现象相对突出。短期来看,低、中低、中高水平城市转移趋势各异,但随着时间跨度的延长,各城市基本趋向于更高水平发展。研究认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过程中应聚焦各区域高质量发展相对短板,协同提升各维度发展水平,根据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进一步弱化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 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3
作者 唐珏岚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86,共8页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求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还要求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区域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失衡的现象,...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求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还要求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区域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失衡的现象,原因在于统一大市场建设存在“堵点”,造成要素跨区域流动受阻;“内卷式”恶性竞争制约多重区域战略叠加效应发挥;激励不相容致使“行政区经济”尚未真正破壁。究其根源,在于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畅。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发展新动能,关键在于建立激励相容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资源配置 生产力布局 激励相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4
作者 林建 孙健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2,共5页
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当前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有:《职业教育法》立法体系偏向宏观层面,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呈现条块化分割,... 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当前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有:《职业教育法》立法体系偏向宏观层面,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呈现条块化分割,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递次影响。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有效的战略统筹作为保障,应该做到丰富《职业教育法》实操性内容;减小区际职业教育投入差别,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拨款力度;建立基于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循环沟通协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职业教育 均衡发展 财政拨款 协调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与内陆地区产业合作现状及“十五五”时期合作前景研究
5
作者 吴碧波 陶昭华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18,共13页
区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要素优化配置的主要载体,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沿海与内陆地区的产业合作内涵出现了新变化,需重点关注区... 区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要素优化配置的主要载体,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沿海与内陆地区的产业合作内涵出现了新变化,需重点关注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合作机制需进一步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比较缓慢、新质生产力基础相对薄弱、二元结构深层次矛盾空出等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十五五”时期,沿海与内陆地区的产业合作更要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要进一步促进地区发展标准、发展格局、发展动力、发展载体和发展目标等的转变,打好现代化的空间基础、加强区域联动,进一步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与内陆合作 “十五五”时期 区域协调发展 产业政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水网发展综合效益评价及其耦合协调机制
6
作者 侯爰冰 张东 +1 位作者 聂龑 许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322,共11页
以甘肃-陕西、甘肃-宁夏、甘肃-青海3个典型的南水北调西线受水区域为研究单元,评价区域水网发展综合效益,构建区域水网同经济、粮食、资源、生态4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机制。结果表明:2015-2021年区域水网发展综合效益均高于省(区)水网,说... 以甘肃-陕西、甘肃-宁夏、甘肃-青海3个典型的南水北调西线受水区域为研究单元,评价区域水网发展综合效益,构建区域水网同经济、粮食、资源、生态4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机制。结果表明:2015-2021年区域水网发展综合效益均高于省(区)水网,说明区域水网的构建能够协同区域间水资源、经济社会及生产力布局;而且,区域水网同经济、粮食、资源系统均可达到良好协调的状态。以经济-粮食系统作为“驱动力”、区域水网作为“载体”、资源-生态系统作为“产物”构建出区域水网的耦合协调机制,发现各区域均呈现经济-粮食系统对区域水网发展的驱动不足,区域水网发展对资源-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驱动效应较好的特征。因此,未来要持续支持区域水网的协同发展,协调区域水网与经济粮食系统的耦合作用,提升区域水网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粮食安全保障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区域水网 熵权法 TOPSIS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 水网发展综合效益评价 耦合协调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确把握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 被引量:5
7
作者 赵祥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30,共9页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体系支撑。基于习近平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从目标导向、战略思路和配套政策三个维度分析新时代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框架,并以此...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体系支撑。基于习近平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从目标导向、战略思路和配套政策三个维度分析新时代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意义重大。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导向是区域经济效率提升、社会发展公平与主体功能优化的有机统一,与这一多元目标导向相适应的战略思路是尊重经济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和保障民生底线。而要使上述战略思路能够得到有效实施,还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设计,具体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型政策、民生保障型政策与功能支撑型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目标导向 战略思路 配套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关键:推进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被引量:2
8
作者 刘耀彬 陈利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支撑,也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第五部分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下强...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支撑,也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第五部分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下强调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板块下有关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内容相比体现了守正创新的思路。文章通过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总结新时代十二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取得的成效,发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调整和完善区域发展理念、机制与政策体系,围绕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产生的最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的最大实践标志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历经了伟大变革和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需以着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核心目标;当前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逻辑与重点在于推进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基于优势互补视角,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更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高效资源配置,确保发展成果能够公平惠及全民,即“合理分配蛋糕”。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区域协调发展在宏观层面超越了单一的经济总量增长,而是一场以经济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为驱动的全方位变革,旨在“做大且做好蛋糕”。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策略。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区域原有比较优势的进一步深化上,还能够为各地区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新一轮的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区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同时,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是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优势互补 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挑战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2
9
作者 向鹏成 杨斯迈 袁永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40,共1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这为新时期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和根本遵循。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这为新时期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和根本遵循。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驱动下,协同发展可以促使区域比较优势、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分工和区域交通联系相互作用,并叠加协同效应推动系统不断动态演化至高级协同。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发展成效显著的同时面临着区域比较优势较弱、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分工效率较低、区域交通联系程度不高三大挑战。研究认为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推进路径主要包括:一是完善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以提升区域比较优势,要完善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提升交通类投融资平台的治理能力;二是深化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体协同以优化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分工,要建立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组织,建立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作制度,建立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体利益共享机制;三是加快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硬件建设以强化区域交通联系,要加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硬件统筹建设力度,协同打造“通道化、枢纽化、体系化”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持续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欠发达地区的综合交通发展,助推新基建赋能传统交通基础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 互联互通 协同发展机理 推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创新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毅 许晨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2,共12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途径。成渝地区历经从经济区建设到城市群发展、再到双城经济圈构建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进程,基于对跨域治理需求的现实考量,通过调整府际关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途径。成渝地区历经从经济区建设到城市群发展、再到双城经济圈构建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进程,基于对跨域治理需求的现实考量,通过调整府际关系、强化地方政府间合作、构建横向行政协调机制,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层面的均衡发展。新时代十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合作领域、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政策执行方面创新制度体系,实践混合共力型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但是未来在区域规划、利益格局、组织协同、资源配置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仍面临诸多阻碍因素,需要从理念重塑、外部支持与内部保障三个维度进行路径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高质量阶段迈进意义重大,进一步从规划层面、执行层面、效能层面探索制度措施和协作策略,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实践经验和路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区域协调发展 跨域治理 府际关系 协同治理 合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明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1,共9页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发展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现实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在新形势...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发展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现实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在新形势下,要全面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深刻把握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着力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形成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新特征 战略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影响机制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9
12
作者 卢卓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87,共11页
高等教育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基于高等教育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采用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等教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可以发现:高等教育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结论通过了... 高等教育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基于高等教育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采用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等教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可以发现:高等教育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高等教育主要通过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促进文化资本积累三个路径,间接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够推动本地区协调发展,还能够提升相邻地区协调发展水平,且地区间的作用强于地区内。异质性分析表明,高等教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存在于东中部地区。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驱动效应,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高等教育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传导效果,注重高等教育空间溢出效应的有效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区域协调发展 影响机制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 被引量:54
13
作者 曾珍香 段丹华 +1 位作者 张培 王欣菲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4-49,共6页
主成分分析法既是一种权重确定方法,也是一种成熟的综合评价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首先,根据系统整体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综合采用多种指标选取方法,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法既是一种权重确定方法,也是一种成熟的综合评价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首先,根据系统整体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综合采用多种指标选取方法,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评价结果,找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京津冀区域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及其策略互动——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20
14
作者 谢思全 张熇铭 李泰宏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57,共15页
本文通过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对区域内参与协调博弈的地方政府主体的偏好、相互间的策略互动和一致性行为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协调博弈的均衡条件以及协调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解决协调失败的对策,如... 本文通过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对区域内参与协调博弈的地方政府主体的偏好、相互间的策略互动和一致性行为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协调博弈的均衡条件以及协调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解决协调失败的对策,如建立基于地方收益增大的合作动力机制,加强地方主体之间协调互动的互惠机制,以及中央政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机制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博弈 地方政府 策略互动 区域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泽华 马旭 吴露露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10,共10页
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促共进,但两者的关系在不同阶段、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与特点。应用改进了的隶属度函数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1995年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时... 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促共进,但两者的关系在不同阶段、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与特点。应用改进了的隶属度函数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1995年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1995—201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性较好,但波动性明显,表现为4个明显的阶段,即1996—1997年为基本不协调发展时期,1998—2001年为基本协调发展时期,2002—2004年又处于基本不协调发展时期,2005—2010年再次处于基本协调发展时期。两系统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从空间上看,中国各省区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2010年,东部沿海地区的协调发展度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呈现出东、中、西递减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区域经济 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调视域下的产业数智化动态发展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金飞 孙月平 徐笛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28,共9页
产业数智化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提升产业数智化水平有助于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创新商业模式,协调区域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缓解区域发展矛盾、减少区域差异和实现共同富裕战... 产业数智化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提升产业数智化水平有助于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创新商业模式,协调区域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缓解区域发展矛盾、减少区域差异和实现共同富裕战略发展目标。现阶段我国各区域间产业数智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软硬件基础薄弱、创新不足、人才培养及流动机制缺乏等问题阻碍区域产业协调配置。通过构建产业数智化发展生态系统平台,研究产业数智化系统响应机制,动态调整供需匹配,推动产业跨界融合,重构产业组织与发展系统,提升区域各产业韧性抵御风险,实现区域经济及产业协调分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产业数智化 动态发展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低碳经济协同创新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余晓钟 江昱洁 辜穗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5-58,共4页
分析认为基于区域外部的低碳动力协同创新机制主要来自国际趋势及国际呼声、社会舆论及低碳文化、低碳技术共享机制和低碳政策激励机制4个方面;内部的低碳动力协同创新机制主要是区域自身经济利益驱动及低碳竞争机制,它们为实现跨区域... 分析认为基于区域外部的低碳动力协同创新机制主要来自国际趋势及国际呼声、社会舆论及低碳文化、低碳技术共享机制和低碳政策激励机制4个方面;内部的低碳动力协同创新机制主要是区域自身经济利益驱动及低碳竞争机制,它们为实现跨区域低碳经济的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 低碳经济 协同创新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区经济约束下的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曹子坚 贾云鹏 张伟齐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09年第10期37-41,共5页
主体功能区作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新安排,必将对现行的行政区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文章在从区域发展理论创新的角度对主体功能区进行深化认识的基础上,从区域划分依据、区域发展理念、同质化政府与异质化区域、主体功能区操作与行政主体... 主体功能区作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新安排,必将对现行的行政区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文章在从区域发展理论创新的角度对主体功能区进行深化认识的基础上,从区域划分依据、区域发展理念、同质化政府与异质化区域、主体功能区操作与行政主体、主体功能区划分标准与区域发展等方面阐释了行政区经济对主体功能区约束的内在机制,指出区域管理政策是现阶段行政区经济约束的集中表现,并从配套政策体系和当前政策重点等角度指出了主体功能区和行政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行政区经济 协调发展 约束机制 配套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的时空差异——基于四大经济区域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徐波 万国伟 杨丽丽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1-46,共6页
在分析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系统论视角构建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2—2015年数据为样本,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进... 在分析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系统论视角构建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2—2015年数据为样本,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系统存在较为明显的耦合特征,各区域协调关系在时间上表现出不断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呈现不同的发展路径。因此,应从系统论视角看待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各区域应采取不同措施提高两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各区域提升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着力点应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度 时空差异 耦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特征及问题探讨 被引量:22
20
作者 石忆邵 王克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49-54,共6页
本文阐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针对区域整合发展机制、区域利益协调、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制度建设一体化等若干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整合机制 利益协调 区域政策 制度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