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助力工业领域碳中和的机制与关键
1
作者 王灿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4,共9页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AI)技术为工业脱碳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推动低碳技术要素的升级变革、丰富和强化数据要素的关键作用、促进各类要素的组合优化与协同配置以及变...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AI)技术为工业脱碳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推动低碳技术要素的升级变革、丰富和强化数据要素的关键作用、促进各类要素的组合优化与协同配置以及变革性提升人力资本质量,AI将深刻影响工业领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助力工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需充分挖掘并发挥工业数据要素的作用,着力提升AI赋能的精准性和系统性,并积极关注可能衍生的公平性问题。当前,应加快建设工业数据要素市场;积极开展研究和示范,提升AI技术与应用场景的适配度;突破“单点赋能”模式,构建以“产业链协同”为核心的AI赋能体系;通过优化转移支付体系、加强反垄断监管、加大教培投资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方式,着力应对AI赋能工业的“双刃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碳达峰碳中和 人工智能 公平性问题 数据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煤矿瓦斯抽采与利用发展历程、技术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国富 李超 +3 位作者 张碧川 徐云 王争 周显俊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91,共15页
【目的和方法】为加快推进煤矿瓦斯抽采与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系统梳理我国煤矿瓦斯抽放向瓦斯抽采转变的发展历程,总结归纳我国典型煤矿瓦斯精准高效抽采技术,全面介绍煤矿瓦斯安全集输与全浓度利用技术最新应用情况,以期为加速... 【目的和方法】为加快推进煤矿瓦斯抽采与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系统梳理我国煤矿瓦斯抽放向瓦斯抽采转变的发展历程,总结归纳我国典型煤矿瓦斯精准高效抽采技术,全面介绍煤矿瓦斯安全集输与全浓度利用技术最新应用情况,以期为加速发展煤矿瓦斯抽采与利用技术、实现甲烷减排、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提供借鉴。【进展】20世纪30−50年代是我国煤矿瓦斯抽放的起步阶段,主要在辽宁抚顺、山西阳泉、重庆天府等矿区采用井下钻孔法抽放本煤层瓦斯和上邻近层瓦斯保障采掘安全;60−70年代,黑龙江鸡西、贵州水城等矿区采取边掘边抽措施防治瓦斯超限与事故,取得了良好效果,开发了邻近层瓦斯抽放技术,针对低透气性煤层试验了煤层水力割缝、控制预裂爆破、水射流扩孔等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幅度增加,有针对性地应用本煤层瓦斯预抽、邻近层瓦斯抽放和采空区瓦斯抽放等多种方法对卸压瓦斯进行了有效抽放,但瓦斯利用进展缓慢。进入21世纪后,对煤矿瓦斯的认识已由单一灾害属性向灾害与资源共生属性转变,逐步实现了变瓦斯抽放为瓦斯抽采,结合不同矿区瓦斯地质条件差异性形成了以山西晋城“四区联动”井上下联合抽采模式、安徽两淮碎软低渗煤层保护层开采模式以及重庆松藻水力强化增透模式为典型代表的瓦斯抽采模式,研发形成了水封阻火泄爆、干式阻火器、细水雾和自动喷粉抑爆等安全输送技术与装置,迄今已获得广泛应用。在瓦斯利用方面,研发应用了瓦斯发电、直流氧化、多孔介质燃烧、蓄热氧化、乏风瓦斯掺混氧化等技术,为煤矿瓦斯“全浓度”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但煤矿瓦斯抽采仍然面临普适性差、成本高等难题,利用技术主要面临经济性差的挑战。【展望】煤矿瓦斯抽采与利用技术的发展将聚焦至发展10 a规划区域瓦斯超前预抽采技术体系、扩展煤与瓦斯共采模式、源头优化瓦斯利用各环节、提升瓦斯抽采管网智能化水平、产−学−研−政联合攻关助力瓦斯利用项目落地等方面,实现煤矿瓦斯的全浓度利用,助力煤炭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瓦斯抽放 瓦斯抽采 瓦斯利用 煤与瓦斯共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约束下城镇空间增长格局的情景模拟与预测——以福州市为例
3
作者 樊海强 董慧莹 李小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23,共6页
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于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履行国际责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情景模拟方法,试图探寻“双碳”目标下城镇空间发展的最优化路径。引入... 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于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履行国际责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情景模拟方法,试图探寻“双碳”目标下城镇空间发展的最优化路径。引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植入低碳约束因素,模拟了福州市2035年、2060年城镇空间增长情景。结果显示:2035年模拟方案比真实规划方案碳排放量减少180.68×10^(4)t,碳汇增加0.56×10^(4)t。2060年比2035年碳排放量下降1999.03×10^(4)t,下降73.82%;碳汇增加1.00×10^(4)t,增加2.10%,但仍有660.61×10^(4)t碳无法实现“碳中和”,需通过跨区域碳排放交易完成。研究对于其他区域探寻“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优化调控城镇空间格局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城镇空间 MCR模型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中国化工行业低碳转型路径研究
4
作者 孙海萍 李博抒 王文怡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共8页
化工行业碳排放点源多、工艺复杂,绿色低碳发展面临艰巨挑战,如何找准降碳路径、把握脱碳节奏、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亟待探讨。构建了耦合“自上而下”宏观需求预测方法和“自下而上”能源系统优化模型的综合评估模型框架,用以开展... 化工行业碳排放点源多、工艺复杂,绿色低碳发展面临艰巨挑战,如何找准降碳路径、把握脱碳节奏、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亟待探讨。构建了耦合“自上而下”宏观需求预测方法和“自下而上”能源系统优化模型的综合评估模型框架,用以开展不同碳约束情景下中国化工行业中长期转型潜力和降碳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双碳”目标约束下,化工行业预计在“十五五”实现碳达峰,能源消费总量峰值出现在2045—2050年。节能及工艺技术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电气化技术应用以及深度应用绿氢绿电、加强耦合负碳技术是主要转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化工 绿色转型 综合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氢能多元领域利用现状与展望
5
作者 曹传胜 唐畅 +2 位作者 赵璐 程帅 张云龙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20,共6页
详细阐述了氢能在工业、电力、交通和建筑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应用现状,深入探讨了绿氢化工应用、氢冶金、煤电掺氨、氢燃气轮机、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燃料电池热电联供、氢能建筑一体化等技术进展及应用情况。研究表明,氢能作为一种... 详细阐述了氢能在工业、电力、交通和建筑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应用现状,深入探讨了绿氢化工应用、氢冶金、煤电掺氨、氢燃气轮机、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燃料电池热电联供、氢能建筑一体化等技术进展及应用情况。研究表明,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是实现工业、电力、交通和建筑等领域大规模深度脱碳的重要选择,将在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存在技术成熟度、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挑战,但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氢能的广泛应用将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氢能应用 工业领域 电力领域 交通领域 建筑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化工央企:以科技创新引领第二曲线增长
6
作者 王宏岗 许萍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1,共5页
在“双碳”目标与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传统能源化工行业面临碳排放约束强化、能源结构变革等挑战。能源化工央企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载体,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构建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的“第二曲线”。结合2025年“两会”提出的... 在“双碳”目标与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传统能源化工行业面临碳排放约束强化、能源结构变革等挑战。能源化工央企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载体,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构建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的“第二曲线”。结合2025年“两会”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战略,系统分析科技创新路径与实践案例。研究发现,低碳技术的突破重构了能源供给体系,高端材料的国产化打破了技术瓶颈,数智化的赋能重塑了生产范式,政策支持与生态协同为转型提供了保障。未来需持续强化技术攻关、深化数智融合、完善政策机制,实现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化工央企 双碳目标 第二曲线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碳锁定:形成机理与应对路径
7
作者 柳思思 肖洋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34-39,53,共7页
城市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实践场域。化石能源时代的城市遵循高碳运转模式,使得城市低碳化改造面临“碳锁定”的现实困境。城市碳锁定的形成机理包括能源碳锁定、制度碳锁定、社会碳锁定。推动城市“碳达峰”和“碳中和”,需要分析城市... 城市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实践场域。化石能源时代的城市遵循高碳运转模式,使得城市低碳化改造面临“碳锁定”的现实困境。城市碳锁定的形成机理包括能源碳锁定、制度碳锁定、社会碳锁定。推动城市“碳达峰”和“碳中和”,需要分析城市碳锁定的形成机制和低碳化改造面临的现实困境。破解城市碳锁定困境的着力点在于进行顶层设计,关键在官产学协同,核心在低碳科技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锁定 碳中和 碳达峰 城市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产业链发展的路径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黄晟 杨振丽 李振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2-893,共12页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绿色氢能源有望在交通、化工、发电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氢产业发展可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近年来氢产业发展情况进行...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绿色氢能源有望在交通、化工、发电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氢产业发展可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近年来氢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中国氢产业链的发展路径。文中指出,我国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氢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统筹谋划构建从制氢、储运、加氢站建设到多场景应用的产业链。综合考虑我国的资源分布情况,加大绿氢产业布局,依据绿氢的绿色能源、绿色材料以及绿色原料的多元属性,推动氢能在交通、化工、冶金、发电等多场景的高效利用,同时我国要加强国际合作,联合研发相关新型技术与基础设施,制定涉氢国际标准,统筹兼顾氢产业经济发展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氢产业 氢能 绿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历史传承与中国式现代化追求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凡略 何可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如何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生态低碳理念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生态低碳农业的发展应遵循四大原则:一是探寻粮食生产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平衡之道;二是追求共... 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如何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生态低碳理念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生态低碳农业的发展应遵循四大原则:一是探寻粮食生产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平衡之道;二是追求共同富裕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协同之道;三是赓续农耕文明和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传承之道;四是谱写尊重自然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保护之道。未来应构筑生态低碳农业技术发展与应用协同机制,完善生态低碳农业的市场融合与价值实现途径,建立农耕技艺与生态低碳农业融合传承体系,形成自然资源与生态低碳农业协调发展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低碳农业 农耕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碳达峰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治理视角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的中国样本审视 被引量:5
10
作者 曾丽渲 邢鸿飞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探究中国现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的特征与不足,可为我国将来的政策制定及体系优化提供参考。以2006年2月至2022年12月中央和地方发布的143份有效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政策工具-目标领域-政策主体”的三维分析框架模型。结... 探究中国现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的特征与不足,可为我国将来的政策制定及体系优化提供参考。以2006年2月至2022年12月中央和地方发布的143份有效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政策工具-目标领域-政策主体”的三维分析框架模型。结合统计学方法、结构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别探究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的演进历程、政策工具、政策目标领域、政策主体、政策力度等内容特征。结果表明,在“双碳”目标导向下,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正在展开布局,战略目标逐步明晰,但仍然存在专项政策缺位、政策工具结构分布不均衡、政策主体合作联系密度不高、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技术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未来应当强化政策力度,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项政策;高效配置多元政策工具,构建政策工具的综合应用模式;完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治理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 清洁能源 低碳 碳达峰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氢能发展机遇、难点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9
11
作者 倪耀琪 朱恒恺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从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入手,介绍了碳排放"双控"进展,分析了水电、核电、风光电等作为主力能源的短板以及氢能的主要特性。从国内外视角出发,着重阐述了氢能发展的机遇和加快替代化石能源的紧迫性。以案例法对电解水制氢主要成... 从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入手,介绍了碳排放"双控"进展,分析了水电、核电、风光电等作为主力能源的短板以及氢能的主要特性。从国内外视角出发,着重阐述了氢能发展的机遇和加快替代化石能源的紧迫性。以案例法对电解水制氢主要成本组成、相互关系以及不同电价、不同年利用小时数对制氢成本影响的敏感性进行研究,对化石能源制氢增加"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后成本变化进行比较,针对性地提出降低绿电制氢成本、开辟氢能生产新渠道、破解关键技术、扩大氢能化改造等解决方案。结论认为,以政策扶持为动力、以多方联动加快试点示范为方法、以"绿电+储能+氢能"组合弥补清洁能源的短板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的首选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能源结构 绿色转型 氢能 储能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近零碳转型要求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池飞帆 刘名瑞 +2 位作者 程俊溢 靳慧 罗超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117,共8页
社区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载体,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可以在交通出行、建筑物能源消耗等方面对其规划建设进行约束,引导社区低碳化转型。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导社区规划建设的主要依据,但其编制内容、编制模式与成果应用未能很好地适应社区... 社区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载体,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可以在交通出行、建筑物能源消耗等方面对其规划建设进行约束,引导社区低碳化转型。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导社区规划建设的主要依据,但其编制内容、编制模式与成果应用未能很好地适应社区低碳化转型的需要。立足“双碳”总体目标,开展社区低碳化转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优化研究,提出规划编制内容、规划编制模式、规划管控模式等方面的优化建议,以推动社区规划建设近零碳转型,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规划 近零碳 控制性详细规划 碳达峰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速炼铁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仁杰 张文海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27,共9页
“闪速炼铁”是基于学科融合思维,将有色冶金行业成熟的闪速熔炼方法拓展用于炼铁的一项非高炉炼铁工艺与工程技术,目标是实现低能耗、低投资、规模化的近零碳炼铁。本文综述了闪速炼铁技术(简称闪铁)已完成的实验室试验及中试试验成果... “闪速炼铁”是基于学科融合思维,将有色冶金行业成熟的闪速熔炼方法拓展用于炼铁的一项非高炉炼铁工艺与工程技术,目标是实现低能耗、低投资、规模化的近零碳炼铁。本文综述了闪速炼铁技术(简称闪铁)已完成的实验室试验及中试试验成果,同时,就该技术的未来产业化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闪铁可高效处理低品位复杂矿,取消球团烧结、球化、焦化等原料预处理工段,可实现零碳排放,易于规模化,可实现一步炼钢,综合能耗指标优于现有高炉炼铁工艺(闪铁吨钢351 kgce<高炉吨铁553 kg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速炼铁 学科融合 碳达峰、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碳”目标的木材节约代用综合效能评价方法研究
14
作者 罗蕾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4期159-161,共3页
该文立足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森林这一实现该目标的主体为对象,定性分析了传统木材节约代用思路和“双碳”背景下的木材节约代用思路。进而以木材碳效益、净化空气效益等为要素建立了木材节约代用的效益分析模型,以木材代用碳成... 该文立足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森林这一实现该目标的主体为对象,定性分析了传统木材节约代用思路和“双碳”背景下的木材节约代用思路。进而以木材碳效益、净化空气效益等为要素建立了木材节约代用的效益分析模型,以木材代用碳成本、经济效益成本为要素等建立了木材节约代用的成本分析模型。基于“双碳”目标,建立了木材节约代用成本效益分析综合效能评价模型。最后,以木制筷子的塑料化替代为例,利用木材节约代用成本效益分析综合效能评价模型计算得到:塑料制品替代木筷消耗的1 m^(3)林木时将增加0.96 t碳,应该摒弃这种传统的木材节约代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木材节约代用 综合效能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在碳中和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263
15
作者 邹才能 熊波 +6 位作者 薛华庆 郑德温 葛稚新 王影 蒋璐阳 潘松圻 吴松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1-420,共10页
二氧化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介质,具有实现生态系统有机物的转换和造成温室效应的双重属性。将大气圈中被固定或可利用的二氧化碳定义为"灰碳";无法被固定或利用,并留存在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定义为"黑碳"。碳中和... 二氧化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介质,具有实现生态系统有机物的转换和造成温室效应的双重属性。将大气圈中被固定或可利用的二氧化碳定义为"灰碳";无法被固定或利用,并留存在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定义为"黑碳"。碳中和是人类发展的共识,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政治、资源、技术、市场、能源结构等诸多挑战。提出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其中碳替代将是碳中和的中坚力量。新能源已经成为第3次能源转换的主角,未来将成为碳中和的主导。目前,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氢能等是新能源的主力军,助力电力部门实现低碳排放;"绿氢"是新能源的后备军,助力工业与交通等领域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人工碳转化技术是连接新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桥梁,有效降低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预测2030年中国碳达峰的峰值约110×10^(8) t。按照高、中、低3种情景预测2060年中国碳排放将分别降至22×10^(8),33×10^(8),44×10^(8)t。针对中国实现碳中和提出7项实施建议。构建中国新的"三小一大"能源结构,推动实现中国能源"独立自主"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碳达峰 碳中和 灰碳 黑碳 碳替代 碳减排 碳封存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建设碳工业体系的进展、挑战及意义 被引量:32
16
作者 邹才能 吴松涛 +7 位作者 杨智 潘松圻 王国锋 姜晓华 管墨迪 于聪 于志超 沈月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0-205,共16页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背景下,CO_(2)封存利用已成为人类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以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捕集与封存(CCUS/CCS)为核心的碳工业,正成为碳中和目标下的新兴战略产业,规模可持续发展需借鉴全球油气工业发展路径...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背景下,CO_(2)封存利用已成为人类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以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捕集与封存(CCUS/CCS)为核心的碳工业,正成为碳中和目标下的新兴战略产业,规模可持续发展需借鉴全球油气工业发展路径。地球系统发育3种“碳”,黑碳是未被封存或利用并长期留存在大气圈中的CO_(2),灰碳是被固定或永久封存在地质体中的CO_(2),蓝碳是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等方式可转化为人类利用产品的CO_(2)。碳工业体系覆盖碳产生、碳捕集、碳运输、碳利用、碳封存、碳产品、碳金融等业务,是彻底消除“黑碳”的革命性领域。研发以碳减排、零碳、负碳及碳经济为内涵的碳工业技术体系,构建以CCUS/CCS为基础的低成本、高能效的碳工业体系,是世界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和能源清洁利用的战略举措,利于推动4个“80%”的中国能源供应格局转变,即由2021年含碳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0%以上、化石能源CO_(2)排放80%以上,转变为2060年非碳新能源占比80%以上、CO_(2)排放减少80%以上,保障实现80×108t碳减排总量与碳中和战略目标。中国碳工业发展面临CO_(2)排放量偏大、煤炭占比偏高和创新体系偏弱3方面挑战,针对性提出3条应对举措:(1)坚定不移开展碳工业体系建设,保障2060年前如期实现碳中和;(2)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实现革命性转换;(3)加快建立全产业的碳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碳工业体系,利用清洁化能源,实现全球碳中和战略目标,对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地球与生态地球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工业体系 碳中和 碳汇 绿色地球 碳足迹 碳交易 碳达峰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能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103
17
作者 陈海生 刘畅 +3 位作者 徐玉杰 岳芬 刘为 俞振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77-1485,共9页
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将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和工业革命,会对未来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储能是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技术,发展储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阐述了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储能的... 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将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和工业革命,会对未来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储能是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技术,发展储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阐述了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储能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并深入探讨了储能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而给出储能战略发展的政策需求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碳达峰、碳中和” 战略地位 政策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分级及评价思路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刁玉杰 刘廷 +3 位作者 魏宁 马鑫 金晓琳 付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3-951,共9页
【研究目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技术被认为是中国化石能源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兜底技术。随着不同地质尺度的封存潜力评价研究日趋广泛和深入,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封存潜力分级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研究... 【研究目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技术被认为是中国化石能源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兜底技术。随着不同地质尺度的封存潜力评价研究日趋广泛和深入,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封存潜力分级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研究方法】本文参考固体矿产、油气矿产等地质勘查等经验,以及国内外咸水层封存潜力级别及评价方法,划分了中国咸水层封存工作阶段及封存潜力级别,并提出了潜力评价思路、计算公式及重要系数取值参考。【研究结果】一是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可设定为普查、详查、勘探和注入四个工作阶段,封存潜力可划分为地质潜力、技术容量、技术经济容量和工程封存量四大类,其中普查阶段对应预测级别(D级),详查阶段对应控制级别(C级),勘探阶段对应探明级别(B级),注入阶段对应工程级别(A级)。二是咸水层封存潜力评价可总体按照储层筛选、潜力定级、潜力计算三个步骤依次开展,有效储层应综合储集条件、盖层封闭性、封存体稳定性条件及深部资源开发影响等因素予以筛选圈定。三是不同级别的封存潜力计算根据应用场景合理选择容积法或机理法公式,以及地质系数、驱替系数、成本系数等关键参数取值,探明阶段需要结合不同的注入方案开展封存潜力数值模拟预测评价。【研究结论】中国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应形成精度由低到高的多尺度多级别动态机制,本文提出的潜力评价级别及方法建议,能够科学地对比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潜力评价数据,也能够为咸水层封存工程审批和深部地下空间管理提供参考,但未来更符合工程实际的潜力计算公式及关键参数赋值,仍需要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不断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 CO_(2)地质封存 潜力评价 计算公式 系数取值 碳达峰碳中和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煤炭安全区间与绿色低碳技术路径 被引量:237
19
作者 刘峰 郭林峰 赵路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5,共15页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原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特别是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发展中还将发挥不可或缺的兜底保障作用。作为“双碳”目标的主战场,能源产业的减碳、降碳是我国“双碳”工作的...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原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特别是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发展中还将发挥不可或缺的兜底保障作用。作为“双碳”目标的主战场,能源产业的减碳、降碳是我国“双碳”工作的重点方向。由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禀赋现状,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降低煤炭消费总量及其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当前,“双碳”目标已对煤炭行业整体技术布局和攻关方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煤炭行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需要用系统思维谋划、从多个方面统筹未来煤炭科技发展路径,全面推动能源安全新战略向纵深发展。以科学定“量”、绿色提“质”、创新领“路”为纲,探索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的技术路径。阐述了开展煤炭安全区间研究的现实紧迫性,分析安全区间上下限影响因素,提出煤炭安全区间需要研究的科学命题;结合世界主要煤炭生产消费国家的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布局和国内低碳科技发展动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历程,阐述了煤炭工业开拓前进、发展改革、洁净煤技术框架建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炭高质量发展等5个阶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的理论、技术和工业应用等方面的进展,提出了双碳背景下我国煤炭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短板与科技攻关需求;围绕技术升级、低碳融合、颠覆突破、负碳固碳等4种类型,提出了智能绿色开采、清洁低碳利用、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矿区生态修复+碳汇、矿井空间开发利用、绿氢(电)与煤炭转化融合、煤与生物质/废弃物协同利用、地热资源利用、井下流态化开采与转化一体化、煤基高能燃料合成、先进煤基碳素材料制备、深部原位CO_(2)与CH_(4)制氢、煤矿采空区/残采区/关闭矿井封存CO_(2)、CO_(2)驱油驱气、CO_(2)电化学催化转化捕集、CO_(2)矿化利用等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攻关方向,为新形势下煤炭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相关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对引导煤炭行业顺应能源革命新形势、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抓住世界经济和能源格局调整新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煤炭安全区间 科技创新 绿色低碳技术 负碳固碳 技术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水资源行为调控研究框架及展望 被引量:21
20
作者 左其亭 吴青松 +2 位作者 马军霞 张志卓 李赫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4,56,共8页
针对“双碳”目标下水资源行为调控研究,构建了研究框架,主要包括“双碳”目标下水资源行为作用机理研究、量化研究、调控研究3方面内容;阐明了水资源行为与“双碳”目标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水资源行为对“双碳”目标作用函数确定及... 针对“双碳”目标下水资源行为调控研究,构建了研究框架,主要包括“双碳”目标下水资源行为作用机理研究、量化研究、调控研究3方面内容;阐明了水资源行为与“双碳”目标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水资源行为对“双碳”目标作用函数确定及定量评估、面向“双碳”目标的水资源行为调控机制与定量描述3个关键问题,并介绍了这3个问题相应的研究方法;围绕上述内容,从水资源行为作用机理、定量评估、调控模型、应用实践4个方面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水-碳系统 水资源行为 作用机理 优化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