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油脱臭馏分重相组分中甾醇酯的柱层析法分离提取
1
作者 张沁强 陈竞男 +3 位作者 姚双燕 窦伟国 彭丹 毕艳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3,共6页
为减少甾醇酯的生产工序,提高大豆油脱臭馏分重相组分中总甾醇得率,采用柱层析法直接分离提取甾醇酯,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吸附剂种类、上样量、洗脱剂比例和柱长直比(填料高度与直径比)对甾醇酯产品纯度和得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为减少甾醇酯的生产工序,提高大豆油脱臭馏分重相组分中总甾醇得率,采用柱层析法直接分离提取甾醇酯,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吸附剂种类、上样量、洗脱剂比例和柱长直比(填料高度与直径比)对甾醇酯产品纯度和得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最佳工艺条件下分离提取的甾醇酯产品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以及甾醇组成和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柱层析法分离提取甾醇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吸附剂为硅胶(粒径50~75μm),上样量0.5 g,洗脱剂比例为正己烷、乙醚、冰乙酸体积比95∶5∶1,柱长直比16∶1。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甾醇酯产品纯度为(89.90±0.94)%,得率为(96.15±1.49)%;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证实提取的产品中含甾醇酯,甾醇酯上的甾醇组成主要为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亚麻酸。综上,柱层析法无需复杂工序,即可实现大豆油脱臭馏分重相组分中甾醇酯的有效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脱臭馏分 重相组分 甾醇酯 柱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甾醇酯的物理性质及其对鱼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2
作者 窦伟国 姚双燕 +3 位作者 汤桂云 张沁强 刘伟 陈竞男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0-54,98,共6页
旨在为大豆甾醇酯(SSEs)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大豆甾醇(SS)和脂肪酸为原料,采用酶法制备了大豆甾醇油酸酯(SSO)、大豆甾醇亚油酸酯(SSL)和大豆甾醇共轭亚油酸酯(SSC),采用化学法制备了大豆甾醇棕榈酸酯(SSP)和大豆甾醇硬脂酸酯... 旨在为大豆甾醇酯(SSEs)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大豆甾醇(SS)和脂肪酸为原料,采用酶法制备了大豆甾醇油酸酯(SSO)、大豆甾醇亚油酸酯(SSL)和大豆甾醇共轭亚油酸酯(SSC),采用化学法制备了大豆甾醇棕榈酸酯(SSP)和大豆甾醇硬脂酸酯(SSS),分析了5种SSEs的脂溶性、熔融结晶特性及热稳定性,并探究了不同添加量SSEs对鱼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SO、SSL和SSC的脂溶性远高于SS,而SSP和SSS的脂溶性相较于SS并无明显改善;差示扫描量热与热重分析表明SS与不饱和脂肪酸的酯化反应比饱和脂肪酸能更有效地降低SS的熔点和结晶点,其热稳定性顺序为大豆甾醇饱和脂肪酸酯>大豆甾醇不饱和脂肪酸酯>SS。SSEs添加量为0.1%和1%时,5种SSEs对鱼油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综上,不饱和大豆甾醇酯相较于SS具有良好的脂溶性,在油脂的抗氧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甾醇 大豆甾醇酯 物理性质 抗氧化 鱼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油中总甾醇测定前处理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倪芳妍 刘配莲 +2 位作者 孟橘 蒋敏 夏天文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4-76,共3页
通过研究甾醇酯的皂化条件,确立了植物油中总甾醇测定的前处理方法。其重复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仅为0.46%,人员之间重复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31%~0.58%之间,实验室间结果稳定性也较好,最大的相对标准偏差为6.26%,回收率在95.... 通过研究甾醇酯的皂化条件,确立了植物油中总甾醇测定的前处理方法。其重复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仅为0.46%,人员之间重复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31%~0.58%之间,实验室间结果稳定性也较好,最大的相对标准偏差为6.26%,回收率在95.02%~104.29%范围内,适用于植物油中总甾醇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醇酯 甾醇 植物油 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甾醇为底物微生物法合成甾体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金俊 卢梦瑶 +5 位作者 厉秋岳 吴正章 张鹏 冯文欢 常明 金青哲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5-209,共5页
甾体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甾体类药物和甾体类保健食品(以甾醇酯为主),是食药领域的重要组成。目前,以油脂加工副产物甾醇为底物,用微生物法合成甾体类化合物的研究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甾体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主要种类及以甾醇单体或混... 甾体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甾体类药物和甾体类保健食品(以甾醇酯为主),是食药领域的重要组成。目前,以油脂加工副产物甾醇为底物,用微生物法合成甾体类化合物的研究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甾体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主要种类及以甾醇单体或混合甾醇为底物的微生物合成法,分析工业化生产中存在的瓶颈,以期为油脂加工副产物的高效利用提出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醇 微生物合成 甾体类化合物 甾体类药物 甾醇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FID法分析玉米胚芽油中的甾醇和甾醇酯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帅 毕艳兰 +2 位作者 汪学德 杨国龙 张虹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1-137,共7页
利用薄层色谱和GC-MS/FID结合的方法分析玉米胚芽毛油中的总甾醇、游离甾醇和甾醇酯的组成及含量,并且对甾醇酯上的甾醇和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胚芽毛油的总甾醇含量为(1 1.01±0.01)g/kg,其中谷甾醇(59.04%)... 利用薄层色谱和GC-MS/FID结合的方法分析玉米胚芽毛油中的总甾醇、游离甾醇和甾醇酯的组成及含量,并且对甾醇酯上的甾醇和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胚芽毛油的总甾醇含量为(1 1.01±0.01)g/kg,其中谷甾醇(59.04%)、菜油甾醇(21.16%)和谷甾烷醇(1 1.08%)是占比最多的3种甾醇。甾醇酯是玉米胚芽油甾醇的主要存在形式,占总甾醇的47.59%,游离甾醇占总甾醇的35.33%。谷甾醇(61.45%)、菜油甾醇(20.42%)、谷甾烷醇(11.26%)和豆甾醇(4.77%)是甾醇酯中的主要甾醇,亚油酸(57.81%)、油酸(21.09%)、棕榈酸(10.94%)和硬脂酸(2.86%)是甾醇酯中的主要脂肪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胚芽油 甾醇 甾醇酯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W型微乳法制备纳米植物甾醇酯 被引量:7
6
作者 钱伟 张春枝 吴文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771-3772,共2页
[目的]探讨O/W微乳法制备纳米植物甾醇酯的效果。[方法]选择适当的乳化剂和乳化温度以及水和乳化剂的质量比,根据表面活性剂不同的HLB值进行复配,采用O/W微乳法制备纳米植物甾醇酯纳米乳液。[结果]选择蔗糖脂肪酸酯(HLB11)与蔗糖... [目的]探讨O/W微乳法制备纳米植物甾醇酯的效果。[方法]选择适当的乳化剂和乳化温度以及水和乳化剂的质量比,根据表面活性剂不同的HLB值进行复配,采用O/W微乳法制备纳米植物甾醇酯纳米乳液。[结果]选择蔗糖脂肪酸酯(HLB11)与蔗糖脂肪酸酯(HLB16)和三聚甘油单硬脂酸酯(HLB7.5)进行复配,体系的HLB值≥13.0,复配的3种表面活性剂可以完全溶解于水性材料中,在水:丙三醇为1:1、乳化温度为60℃和pH值为6.0的条件下,形成的乳液最稳定。用O/W微乳液法制备的植物甾醇酯颗粒分布在200~300am,且分布均匀,分布集中在263.9nm,放置后稳定,无漂浮和沉降。[结论]该研究为功能材料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植物甾醇酯 乳化剂 HL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亚麻酸、植物甾醇酯复方牛奶降血脂人体试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伟 母智深 +4 位作者 李洪亮 于景华 白林春 闫宁环 季国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53-355,360,共4页
目的:研究α-亚麻酸、植物甾醇酯复方牛奶的降血脂作用。方法:将受试者按血脂水平随机分为复方牛奶试食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1例,试食组53例,以双盲法进行实验。受试者按照每日2次,每次1盒250mL/盒,服食45d。结果;α-亚麻酸、... 目的:研究α-亚麻酸、植物甾醇酯复方牛奶的降血脂作用。方法:将受试者按血脂水平随机分为复方牛奶试食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1例,试食组53例,以双盲法进行实验。受试者按照每日2次,每次1盒250mL/盒,服食45d。结果;α-亚麻酸、植物甾醇酯复方牛奶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p<0.01)、甘油三脂(p<0.01),血清总胆固醇平均下降10.32%±0.14%,甘油三脂平均下降15.58%±0.34%,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1.13%,与对照组(49.0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α-亚麻酸、植物甾醇酯复方牛奶具有辅助降血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酯 Α-亚麻酸 人体实验 辅助降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油沥青中总甾醇的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叶爱英 张培培 姚成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7年第2期45-48,共4页
采用改进的Lieberman—Burchard比色法,建立了测定植物油沥青中总甾醇含量的方法。采用不加显色剂的样品溶液作空白,甾醇含量在0.034~0.344mg/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线性良好。测得植物油沥青中总甾醇含量在12.1%左右,提取物... 采用改进的Lieberman—Burchard比色法,建立了测定植物油沥青中总甾醇含量的方法。采用不加显色剂的样品溶液作空白,甾醇含量在0.034~0.344mg/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线性良好。测得植物油沥青中总甾醇含量在12.1%左右,提取物中总甾醇含量为74.5%左右。标准偏差s=0.0603%,样品回收率在94.8%~98.1%之间。该法操作简单,检验费用低,显色反应明显,并且能稳定0.5h,适于企业化验室操作,能对植物油沥青中高附加值组分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沥青 分光光度法 甾醇 甾醇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加工对植物甾醇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郭玉宝 裘爱泳 徐霞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36-39,共4页
血脂过高引起的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植物甾醇因其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而倍受关注。论述了植物甾醇的天然来源、存在形式及食品加工对其影响 ,以利于控制食品加工条件 。
关键词 食品加工 植物甾醇 高血脂 甾醇酯 甾醇糖苷 来源 存在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甾醇酯微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夏辉 刘欣荣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0-33,共4页
研究了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甾醇酯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化甾醇酯的最优乳化条件为:复合乳化剂配比(单甘酯∶蔗糖酯)为1∶9;乳化剂用量0.75%;壁材用量20%;壁材比(变性淀粉∶麦芽糊精)为1∶5;芯材/壁材为0.5。喷雾干燥法制备甾... 研究了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甾醇酯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化甾醇酯的最优乳化条件为:复合乳化剂配比(单甘酯∶蔗糖酯)为1∶9;乳化剂用量0.75%;壁材用量20%;壁材比(变性淀粉∶麦芽糊精)为1∶5;芯材/壁材为0.5。喷雾干燥法制备甾醇酯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进料温度50~60℃、均质压力50 MPa、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80℃、喷雾压力180 KPa。在此工艺条件下微胶囊化效率可达7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醇酯 微胶囊 喷雾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对高密度脂蛋白逆转运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钟建开 谭迎 +3 位作者 陈盈文 王航鹰 陈玉映 吴焱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33-236,共4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对HDL逆转运和抗炎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顺德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120例,根据血Hcy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60例和高Hcy组60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和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同时测定患者血卵磷脂胆固醇...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对HDL逆转运和抗炎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顺德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120例,根据血Hcy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60例和高Hcy组60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和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同时测定患者血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和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水平,患者HDL颗粒中的对氧磷酶1(PON1)、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Hcy组患者血LCAT[(925.6±127.0)U/mg vs(1015.3±131.1)U/mg,P=0.000]、CETP[(26.3±4.1)μg/mg vs(34.6±5.0)μg/mg,P=0.000]和PON1[(213.4±71.4)U/ml vs(416.5±85.1)U/ml,P=0.000]活性显著降低,MPO[(4.8±1.9)U/L vs(3.3±1.5)U/L,P=0.000]活性和LPO[(0.93±0.08)U/L vs(0.83±0.09)U/L,P=0.000]含量显著升高。结论高Hcy通过降低血LCAT、CETP浓度,降低HDL胆固醇逆转运功能,并通过降低HDL颗粒中PON1活性,升高HDL颗粒中MPO活性,导致HDL颗粒中LPO含量升高,从而降低HDL的抗炎抗氧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半胱氨酸 脂蛋白类 HDL 磷脂酰胆碱-甾醇O-酰基转移酶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质类 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壳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镜娱 杨小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951-953,共3页
从耳壳藻中分离得到5种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波谱分析确定为3-十六烷酰氧基-2-(11Z)-二十碳烯酰氧基-丙三醇-1-β-D-半乳糖甙(1)、马尾藻甾醇(2)、岩藻甾醇(3)、α十六烷酸甘油酯(4)、二十一烷酸十八烷酯(5).其中(1)为新化合物.
关键词 耳壳藻 半乳糖脂 甾醇 脂肪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固醇/固烷醇(酯)作为降低胆固醇功能性食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娜 郭庆启 张岭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5-47,51,共4页
文章从植物固醇/固烷醇(酯)降低胆固醇的机理、资源、饮食的多样性以及在食品中(主要是人造黄油和酸奶)的应用情况几方面综述了植物固醇/固烷醇(酯)作为降低胆固醇功能性食品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植物固醇(酯) 植物固烷醇(酯) 功能性食品 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酸价米糠毛油碱炼脱酸过程甘油酯组成及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玉兰 李泽泽 +2 位作者 陈文彦 张家枫 马宇翔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30,共6页
对4个不同酸价米糠毛油样品中甘一酯、甘二酯、3-氯丙醇(3-chloro-1,2-pxopanediol,3-MCPD)酯、缩水甘油酯(glycidyl fatty acid esters,GEs)以及谷维素、VE、植物甾醇和塑化剂含量进行检测,并选取酸价差别较大的2个毛油样品进行碱炼脱... 对4个不同酸价米糠毛油样品中甘一酯、甘二酯、3-氯丙醇(3-chloro-1,2-pxopanediol,3-MCPD)酯、缩水甘油酯(glycidyl fatty acid esters,GEs)以及谷维素、VE、植物甾醇和塑化剂含量进行检测,并选取酸价差别较大的2个毛油样品进行碱炼脱酸,对碱炼脱酸油中以上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不同酸价米糠毛油在碱炼脱酸过程中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4个不同酸价(10.34~23.86 mg/g)米糠毛油中甘油三酯质量分数为70.31%~84.62%,甘一酯和甘二酯总量质量分数为15.38%~29.69%,甘一酯和甘二酯含量随毛油酸价的升高而显著升高;3-MCPD酯含量为1.44~1.98 mg/kg,GEs含量为0.34~0.55 mg/kg,这2种成分与毛油酸价之间未显示出明确的相关性。对2个酸价差别较大的米糠毛油进行碱炼脱酸后发现,甘一酯、甘二酯含量随油脂酸价降低的幅度有限,2个油样中甘一酯和甘二酯总量平均降低仅3.27%;3-MCPD酯和GEs含量有明显下降,2个毛油中3-MCPD酯和GEs质量分数的平均降幅分别为26.35%和33.55%,说明碱炼脱酸对3-MCPD和GEs的脱除有一定的作用。此外,碱炼过程米糠油中谷维素损失率为64%~76%,VE损失率为19.5%~29.8%,甾醇损失率为23.6%~3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油 碱炼脱酸 甘一酯 甘二酯 3-氯丙醇酯 缩水甘油酯 谷维素 甾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甾醇及其产品开发利用(上)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国志 刘喜亮 刘智锋 《粮食与油脂》 2006年第2期3-6,共4页
该文综述植物甾醇研究简史,植物甾醇、胆甾醇、甾醇酯、甾烷醇的结构与特性,植物甾醇精制分离新工艺,及其吸收与代谢,生理机能,产品应用及安全性。
关键词 植物甾醇 胆固醇 甾醇酯 甾烷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炼工艺对大豆油中微量物质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方冰 魏翠平 +3 位作者 王瑛瑶 刘京 段章群 栾霞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11,共4页
植物油的精炼过程在除去不利于油脂稳定性的游离脂肪酸、过氧化物和磷脂及其他影响食用安全和油脂品质的物质同时,也造成油脂中微量营养物质的损失,以及一些新的有害物质的生成。研究了国内5个厂家的大豆油在精炼过程中微量物质的含量... 植物油的精炼过程在除去不利于油脂稳定性的游离脂肪酸、过氧化物和磷脂及其他影响食用安全和油脂品质的物质同时,也造成油脂中微量营养物质的损失,以及一些新的有害物质的生成。研究了国内5个厂家的大豆油在精炼过程中微量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精炼后大豆油中生育酚及甾醇含量显著降低,分别由26.0~37.4 mg/100 g、402.75~841.92 mg/kg降为15.3~31.3mg/100 g、291.90~372.50 mg/kg,同时反式脂肪酸、聚合甘油三酯、缩水甘油酯含量分别提高到0.23%~1.85%、0.220%~0.738%、0.40%~2.94%。对精炼各工序中微量物质的含量进行显著性分析发现,除甾醇主要是在碱炼工序损失外,生育酚、反式脂肪酸、聚合甘油三酯及缩水甘油酯变化最显著均在脱臭工序。同时还考察了不同厂家各工序段的工艺参数,以期阐明大豆油精炼过程中微量物质的变化规律,为植物油适度精炼工艺的改进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炼 大豆油 生育酚 甾醇 反式脂肪酸 聚合甘油三酯 缩水甘油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蒸馏对沙棘果油中8种塑化剂组分脱除及综合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玉兰 陈莉 +2 位作者 张小龙 张振山 马宇翔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87-93,共7页
沙棘果油因富含多种有益活性成分而成为价格高昂的食用植物油,但受生长环境、采摘方式、储存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其塑化剂含量存在超标风险。利用两级分子蒸馏工艺对沙棘果毛油中8 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hthalic acid esters,PAEs)进... 沙棘果油因富含多种有益活性成分而成为价格高昂的食用植物油,但受生长环境、采摘方式、储存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其塑化剂含量存在超标风险。利用两级分子蒸馏工艺对沙棘果毛油中8 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hthalic acid esters,PAEs)进行脱除,并对脱除前后沙棘果油的脂肪酸组成及活性成分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分子蒸馏对沙棘果毛油中PAEs脱除效果以及活性成分保留的影响。结果显示,本实验所取沙棘果毛油样品中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bis(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含量分别为1.626、10.933 mg/kg,明显超出GB 96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限量(DBP含量不超过0.3 mg/kg、DEHP含量不超过1.5 mg/kg)。经一级分子蒸馏,DBP含量从1.626 mg/kg降至0.071 mg/kg,明显低于GB 9685—2016限量;经两级分子蒸馏,DEHP含量从10.933 mg/kg降低至0.668 mg/kg,明显低于GB 9685—2016限量,DBP、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isononyl phthalate,DINP)及8 种塑化剂含量总和的脱除率分别为98%、94%、85%和93%,VE、甾醇、黄酮类成分的保留率分别为14%、32%、46%,脂肪酸组成没有明显变化,基本无反式脂肪酸形成,游离脂肪酸质量分数明显降低。两级分子蒸馏工艺是脱除食用植物油中高含量PAEs的有效方法,但会造成油脂中VE、甾醇、黄酮类成分的较大损失。因此,为避免活性成分损失,在保证油脂中DBP和DEHP脱除达到GB 9685—2016限量时,可采用一级分子蒸馏,此时VE、甾醇、黄酮的保留率可分别提高至35%、55%、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果油 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 分子蒸馏 VE 甾醇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甾醇酯制备工艺研究
18
作者 夏辉 刘欣荣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12,共4页
研究喷雾干燥法制备粉末甾醇酯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粉末甾醇酯最优乳化条件为:复合乳化剂配比(单甘油酯∶蔗糖酯)为1∶9、乳化剂用量0.75%、壁材用量20%、壁材比(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麦芽糊精)为1∶5、芯材与壁材比为0.5。喷雾... 研究喷雾干燥法制备粉末甾醇酯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粉末甾醇酯最优乳化条件为:复合乳化剂配比(单甘油酯∶蔗糖酯)为1∶9、乳化剂用量0.75%、壁材用量20%、壁材比(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麦芽糊精)为1∶5、芯材与壁材比为0.5。喷雾干燥法制备粉末甾醇酯最佳工艺参数为:进料温度50℃~60℃、均质压力50 MPa、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80℃、喷雾压力180 KPa;在此工艺条件下,微胶囊化率可达7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醇酯 粉末甾醇酯 喷雾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加工对植物甾醇影响
19
作者 郭玉宝 裘爱泳 徐霞 《粮食与油脂》 2003年第3期16-18,共3页
本文论述植物甾醇天然来源、存在形式及食品加工对其影响,以利于控制食品加工条件,最大限度地使甾醇得以保留。
关键词 食品加工 植物甾醇 分类 化学本质 氧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负载型催化剂在植物甾醇酯合成工艺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潘丹杰 张斌 +2 位作者 蒋晓杰 叶沁 孟祥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63,共5页
开发了一种新型、高效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负载氧化铜催化剂,初步表征了负载型催化剂的性质(比表面积、孔结构、微观形貌及晶体结构),并优化了其催化植物甾醇、脂肪酸合成植物甾醇酯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经水蒸气扩孔、Cu(N... 开发了一种新型、高效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负载氧化铜催化剂,初步表征了负载型催化剂的性质(比表面积、孔结构、微观形貌及晶体结构),并优化了其催化植物甾醇、脂肪酸合成植物甾醇酯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经水蒸气扩孔、Cu(NO_3)_2浸渍、焙烧可有效制备氧化铜-纳米羟基磷灰石(Cu O-NHAP)催化剂;酯化最佳条件为催化剂用量0.6%、酸醇摩尔比1.4∶1、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6 h,在此条件下酯化率为99.3%;催化剂重复使用6个批次后,催化剂相对活力仍保持在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醇酯 催化剂 氧化铜-纳米羟基磷灰石 重复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