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播期、密度、施N量对山地菜苔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效益的影响
1
作者 杨进成 胡新州 +11 位作者 陶春红 李艳兰 普加富 安建南 柏跃才 毛冬梅 刘坚坚 杨红运 李祥 郭世明 安正云 史兰芬 《农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为选出最优的山地菜苔油菜的播期、密度和施N量的处理组合,以品种‘狮山菜苔’为参试油菜品种,连续3 a在玉溪市峨山县塔甸镇开展试验,采用逐步回归和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方法,对2019—2021年同一海拔试点9个栽培因子组合的山地菜苔油菜农... 为选出最优的山地菜苔油菜的播期、密度和施N量的处理组合,以品种‘狮山菜苔’为参试油菜品种,连续3 a在玉溪市峨山县塔甸镇开展试验,采用逐步回归和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方法,对2019—2021年同一海拔试点9个栽培因子组合的山地菜苔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菜苔油菜播期的延后,株高、单株鲜饲草重、单株鲜苔重、实收鲜苔重4个性状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延长生育期、增加单株鲜生物量和单株鲜苔产量有利于菜苔产量提高;不同年度9个组合处理之间可用作鲜饲草的生物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组合处理山地油菜菜苔产量与主要农艺因子的关联度差异较大;不同年度9个处理组合之间的菜苔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播期和密度3个水平之间菜苔产量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差异,而施N量3个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山地菜苔油菜产值效益因不同处理组合而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随着播期的后移产值效益呈现出锐减的趋势。研究发现,高海拔山区山地菜苔油菜最优的播期、密度和施N量组合是播期10月20日+栽培密度7.5×10^(4)~10.5×10^(4)株/hm^(2)+5叶期施N量172.5~207.0 kg/hm^(2),这种栽培技术可以在高海拔山区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菜苔油菜 播期 密度 施N量 逐步回归和灰色关联度分析 农艺性状 产量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群野生大黄鱼部分生长相关性状间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雨情 郭华阳 +5 位作者 张楠 刘宝锁 朱克诚 冼霖 朱腾飞 张殿昌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19,共8页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不同地理种群的多样性体现在形态性状上,依据不同地理种群选育出的大黄鱼的形态特征也略有不同。为给养殖大黄鱼的品种选育和人工增殖放流过程中的苗种选择提供表型性状参考依据,分别从广东湛江、福建厦门...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不同地理种群的多样性体现在形态性状上,依据不同地理种群选育出的大黄鱼的形态特征也略有不同。为给养殖大黄鱼的品种选育和人工增殖放流过程中的苗种选择提供表型性状参考依据,分别从广东湛江、福建厦门和浙江舟山3个地点采集野生大黄鱼,测定其全长、体长、体高和尾柄高,并对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系数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理种群的大黄鱼体质量间的变异系数介于17.44%~19.79%;不同种群间各表型性状的相关系数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湛江、厦门和舟山种群起主要作用的表型性状分别有2个(体长、体高)、3个(全长、体长和体高)和2个(全长、体长);3个种群对体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个体表型特征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2、0.915和0.964。经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去除与体质量相关性不显著的表型性状,得到的回归方程中的形态指标和通径分析结果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地理种群 相关性状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度关联分析的冬小麦叶片含水量高光谱估测 被引量:16
3
作者 金秀良 徐新刚 +5 位作者 王纪华 李鑫川 王妍 谭昌伟 朱新开 郭文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103-3106,共4页
尝试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GRA)分析典型的水分植被指数(WVI)和水分含量(LWC)间的关联度,然后选择对冬小麦叶片水含量敏感的指数,比较SRM-PLS(逐步回归-偏最小二乘)方法和PLS方法估算LWC的精度。首先,对冬小麦WVI与LWC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尝试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GRA)分析典型的水分植被指数(WVI)和水分含量(LWC)间的关联度,然后选择对冬小麦叶片水含量敏感的指数,比较SRM-PLS(逐步回归-偏最小二乘)方法和PLS方法估算LWC的精度。首先,对冬小麦WVI与LWC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出对冬小麦LWC敏感的WVI;其次,利用筛选出的敏感WVI,分别用PLS-SRM方法和PLS两种方式估算冬小麦LWC;然后对两种方式进行比较,选择最高决定系数(R2)和最小均方根误差(RMSE)的LWC估算模型来估算冬小麦LWC。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用PLS和PLS-SRM方法估算LWC,R2和RMSE分别为0.605和0.575,4.75%和7.35%。研究表明:先使用GRA对WVI和LWC进行关联度分析,再用PLS或PLS-SRM方法可以提高冬小麦的LWC估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含水量 灰色关联分析 逐步回归法 偏最小二乘法 冬小麦 水分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蔬菜主产区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志晓 赵凯 薛欧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4-538,共5页
文章以山东省寿光市和苍山县两个蔬菜主产区的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受调查者的农地流转意愿与其自身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受调查者的年龄(0.715)、婚姻状况(0.700)以及受教育程度(0.843)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 文章以山东省寿光市和苍山县两个蔬菜主产区的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受调查者的农地流转意愿与其自身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受调查者的年龄(0.715)、婚姻状况(0.700)以及受教育程度(0.843)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现阶段阻碍当地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受调查区域,阻碍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有土地基础设施状况、家庭常年居住于农村人数(1.153)以及户主年龄(0.216),其中土地基础设施状况与转入农地面积正相关(3.023),而与转出农地面积负相关(-1.3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影响因素 蔬菜主产区 灰色关联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煤地层岩石吸水性分析——以陕北杭来湾煤矿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董震雨 王双明 申涛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4-99,共6页
为了查明影响含煤地层岩石吸水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对于岩石吸水性的影响关系,在陕北杭来湾煤矿含煤地层取岩样,根据岩样的水理性质测试及X射线衍射试验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对岩石吸水性的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 为了查明影响含煤地层岩石吸水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对于岩石吸水性的影响关系,在陕北杭来湾煤矿含煤地层取岩样,根据岩样的水理性质测试及X射线衍射试验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对岩石吸水性的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孔隙度及伊利石、高岭石、钾长石、绿泥石、斜长石的矿物含量为岩石吸水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岩石吸水性的回归方程,精度较高,可以较好地反映该矿区含煤地层岩石的吸水性与其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量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地层 岩石吸水性 灰色关联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地质变量排序
6
作者 李巍然 姜效典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82-86,共5页
依据模糊等价关系分类的原理,提出地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对变量进行排序。
关键词 逐步回归分析 变量选择 排序 模糊等价关系 模糊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分析的岷江下游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赖晶晶 张世熔 +4 位作者 刘艳婷 李婷 徐小逊 姚苹 蒲玉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9-166,共8页
采用传统统计、灰色关联度、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相结合的多元分析方法对岷江下游1 138个样点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89~6.49 kg/m2之间,均值为3.24 kg/m2。其在空... 采用传统统计、灰色关联度、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相结合的多元分析方法对岷江下游1 138个样点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89~6.49 kg/m2之间,均值为3.24 kg/m2。其在空间上呈不规则的斑块状分布,具中等空间相关性,表现出中部浅丘区高而西北和东部高丘区低的分布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酸碱度(p H)、成土母质、地貌类型、坡度和土壤质地均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利用类型、p H、地貌类型、坡度和土壤质地与有机碳密度呈极显著相关。灰色关联度的分析表明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关联最为密切的是地貌类型,其次是p H和成土母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地貌类型是最主要因素,成土母质和p H次之。综合比较以上方法,得出地貌类型、成土母质和p H为影响岷江下游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密度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度 逐步回归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未遂自杀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孙振晓 于相芬 +1 位作者 刘贤臣 陈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16-218,共3页
对140例抑郁症患者的未遂自杀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未遂自杀发生率为34.29%。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未遂自杀的48例有以下特点:年龄较大、多有阳性家族史、个人经济收入较低,发病多有诱因、多为急性起病、HAMD睡眠障... 对140例抑郁症患者的未遂自杀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未遂自杀发生率为34.29%。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未遂自杀的48例有以下特点:年龄较大、多有阳性家族史、个人经济收入较低,发病多有诱因、多为急性起病、HAMD睡眠障碍和绝望感因子分较高、迟缓因子分较低、多为单相抑郁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未遂自杀的因素主要为HAMD睡眠障碍、绝望感、迟缓因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 相关因素 逐步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下神经网络在南果梨始花期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战莘晔 吕晓 +5 位作者 金丹丹 康晓玉 韩艳凤 韩国敬 徐庆喆 田璐 《农学学报》 2023年第8期89-93,共5页
为探寻更精确有效的南果梨始花期预报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与始花期关联较大的冬季气象因子,以此作为BP(Bl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与RBF(Radial 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建模的输入因子并预测南果梨始花期,利用均方根误差(RMSE... 为探寻更精确有效的南果梨始花期预报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与始花期关联较大的冬季气象因子,以此作为BP(Bl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与RBF(Radial 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建模的输入因子并预测南果梨始花期,利用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误差(RE)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效果,同时对比与南果梨始花期显著相关的冬季气象因子建立逐步回归方程并进行回代后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1)与南果梨始花期灰色关联较大的气象因子为冬季日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均相对湿度,关联度均在0.6以上,故将这4个因子作为BP和RBF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层来预测南果梨始花期;(2)与始花期显著相关的气象因子有日均气温、日均5 cm地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相关系数分别为-0.646、-0.628、-0.638、-0.663,所建回归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具有统计学意义;(3)BP和RBF方法建立的模型拟合精度总体上较接近;(4)基于灰色关联下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误差分别为1 d和2.25 d,BP神经网络预测的开花日期更接近实际开花日期;(5)基于灰色关联下BP神经网络模型RMSE为1、RE为6.34%、R2为0.7,而RBF神经网络模型RMSE为2.25、RE为13.13%、R2为0.568。综上,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较RBF模型预测南果梨始花期更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花期 灰色关联分析法 BP神经网络 RBF神经网络 逐步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透储层产能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黄力 何顺利 +1 位作者 张小霞 门成全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30期7408-7413,共6页
超低渗透储层由于其地质因素复杂,产能变化大,影响产能预测的因素众多,因而产能预测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基于达西产量公式和储层产能的理论公式,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超低渗透砂岩储层31口井的数据为基础,首先对测井和压裂数据进... 超低渗透储层由于其地质因素复杂,产能变化大,影响产能预测的因素众多,因而产能预测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基于达西产量公式和储层产能的理论公式,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超低渗透砂岩储层31口井的数据为基础,首先对测井和压裂数据进行统计,确定了影响产能的10个因素;然后分别运用灰度关联、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方法选取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综合比较三种方法得出影响这类储层油井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这类储层油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不仅包含储层的物性参数:有效厚度、孔隙性,还包括电性因素:电阻率和自然伽马,以及压裂因素米加砂量。选择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使问题大大地简化,为该类储层影响因素的确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储层 油井产能 灰度关联 逐步回归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窟野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估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谢兴龙 白小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64-873,共10页
区域环境的生态安全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对区域生态安全的科学认知和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合理构建,可以有力地促进和提升区域生态安全。目前,对流域生态风险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对生态风险驱动因素的分析方法以地理探... 区域环境的生态安全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对区域生态安全的科学认知和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合理构建,可以有力地促进和提升区域生态安全。目前,对流域生态风险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对生态风险驱动因素的分析方法以地理探测器居多,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以干旱内陆窟野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200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数据源,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采用克里金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窟野河流域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格局和空间分异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流域范围内一些自然和社会因素对生态风险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将流域生态风险划分为高、中和低3个等级,整个研究期内高风险区域所占比例均最大,面积占比在40%以上;(2)2000—2020年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占比由45.95%缓慢降为44.98%,高风险区面积较2000年约减少84.806 km 2;(3)流域内生态风险呈现一定程度的高-高聚集空间分异特征(Moran′s I为0.333),高风险区域集中分布在流域中心地带,基本上沿流域内水系呈带状分布,且距水系距离越远,生态风险指数越低;(4)降雨量、植被覆盖度和气温是影响流域内生态风险的主要自然因素,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479、-0.449和0.383,另外,GDP也是影响区域内生态风险的主要间接因素,总效应系数为-0.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窟野河流域 生态风险 结构方程模型 灰色关联度 逐步回归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