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8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of ferromagnetic metal fine fibers by organic gel-thermal reduction process 被引量:1
1
作者 曹凯 沈湘黔 +1 位作者 景茂祥 周建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5期607-611,共5页
The organic gel-thermal reduction process was us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ferromagnetic metal Ni, Co and Fe fine fibers from the raw materials of citric acid, lactic acid and metal salts. The structure, thermal decomp... The organic gel-thermal reduction process was us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ferromagnetic metal Ni, Co and Fe fine fibers from the raw materials of citric acid, lactic acid and metal salts. The structure, thermal decomposition process and morphologies of the gel precursors and fibers derived from thermal reduction of these gel precurso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thermo-gravimetri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innability of gel largely depends on molecular structure of metal-carboxylate complex that is a linear-type structure formed in the gel. As a result, the gels exhibit a good spinnability. Metal Ni, Co and Fe fine fibers are featured with diameters of around 1 μm and a high aspect ratio up to 1×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romagnetic metal fiber organic gel thermal reduction SPINN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hermal Reduction Temperature on Hydrophilic of Graphene Oxide
2
作者 CHEN Jungang PENG Tongjiang SUN Hongjuan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2-12,共1页
The thermostability, structure, oxidized functional group and hydrophilic of the different reduction temperature of graphene oxide were investigated by TG-DTA, XRD, FTIR, Raman and Water contact angle analysis. There ... The thermostability, structure, oxidized functional group and hydrophilic of the different reduction temperature of graphene oxide were investigated by TG-DTA, XRD, FTIR, Raman and Water contact angle analysis. There are three stages in the process. The first stage, under 150℃, desorption of adsorbed water on the graphene oxide, hydrophilic is best. The second stage, at 150–300℃,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partial oxide functional group, graphene oxide was partly thermal reduction, hydrophilic diminishing. The third stage, at 300–550℃, temperature of 300–450℃ when oxidized functional group of graphene oxide is further decomposition, hydrophilic further reduced, temperature of 450–550℃, the carbon skeleton of graphene oxide decomposition. The thermal reduction process of graphene oxide only removed the oxidized functional group their structural deficiencies have not been restored, but due to thermal reduction process and build new structure de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ENE OXIDE thermal reduction HYDROPHILIC structure DE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O_(2) to CO using Ag nanoparticles via high temperature thermal shock
3
作者 ZHAO Yu-fei LIU Si-liang +4 位作者 WU Chen-long LIU Min LIU Fang-yang ZHANG Zong-liang LU Y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2期4601-4612,共12页
Exploring catalysts with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and low cost is crucial for promoting th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In this study,Ag nanoparticle catalysts were synthesized on GS carbon and vapor grown car... Exploring catalysts with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and low cost is crucial for promoting th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In this study,Ag nanoparticle catalysts were synthesized on GS carbon and vapor grown carbon fiber(VGCF)carbon carriers using different silver precursors(AgAc,AgNO_(3))through the ultrafast high temperature thermal shock metho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Ag catalysts for th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 to CO could b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y modulating the nanostructure,carrier,and metal loading.The VGCF-AgNO_(3)-HT nanoparticles exhibited a relatively regular spherical morphology,with smaller particle sizes and uniform distribution.Furthermore,the intricate and overlapping arrangement of VGCF carbon nanofibers contributed to increasing the active area for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making it an excellent catalyst carrier.Catalysts with varying Ag loadings were prepared using the thermal shock method,and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nanoparticles maintained their superior nanostructures even with increased Ag loading.The Ag-HT-65 catalyst exhibited outstanding catalytic performance,achieving a CO Faradaic efficiency of 93.03% at a potential of−0.8 V(vs.RHE).After 12 h of testing,the CO Faradaic efficiency remained 90%,exhibiting an excellent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ATALYSIS CO_(2) reduction thermal shock NANOPARTICLES carbon monox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特性实验
4
作者 黄中伟 沈亚洲 +5 位作者 武晓光 李根生 龙腾达 邹文超 孙唯真 沈昊旸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通过室内实验和测试分析,系统阐述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比3种反应参数对产物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超临界水处理后,稠油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平均降黏率达99.4%。反应温度过... 通过室内实验和测试分析,系统阐述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比3种反应参数对产物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超临界水处理后,稠油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平均降黏率达99.4%。反应温度过高,将导致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增加,焦炭产量显著提升,最佳温度为380~420℃;反应时间过长,稀油产量持续增加,但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也有所提升,最佳反应时间约为150 min;减小油水比有助于改善反应体系内的扩散环境,降低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但稠油处理成本增加,油水比为1∶2时可兼顾改质降黏效果与经济性。3种反应参数与油样黏度的相关性由高到低排序为温度、时间、油水比;稠油四组分含量中,黏度受沥青质含量影响最大,芳香烃次之,受胶质和饱和烃含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超临界水 原位改质 降黏特性 影响因素 稠油热采 降黏集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还原法回收某铅锌鼓风炉渣中铅锌的试验研究
5
作者 柳林 刘红召 +3 位作者 王威 方霖 曹耀华 王科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9-93,共5页
某铅锌鼓风炉渣以方铁矿、磁铁矿、斜硅钙石等含铁氧化物和硅酸盐类矿物为主,ZnO含量为12.30%,PbO含量为3.31%,铅、锌、铜、铁具有较高回收价值。为了高效、环保开发利用该二次资源,以焦煤为还原剂,采用高温还原法开展了铅、锌回收工艺... 某铅锌鼓风炉渣以方铁矿、磁铁矿、斜硅钙石等含铁氧化物和硅酸盐类矿物为主,ZnO含量为12.30%,PbO含量为3.31%,铅、锌、铜、铁具有较高回收价值。为了高效、环保开发利用该二次资源,以焦煤为还原剂,采用高温还原法开展了铅、锌回收工艺条件研究,考察了焙烧温度、焦煤用量、焙烧时间对铅、锌挥发率的影响,并结合试验现象推断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在试验确定的焙烧温度为1200℃,焦煤与矿样的质量比为30%,焙烧时间为1.5 h情况下,铅、锌挥发率分别达到97.12%和97.60%,且砷没有同步挥发,铅锌回收效果良好。焙烧渣中铁、铜的回收工艺条件确定将留待后续进行,拟采用磨矿—磁选工艺回收铁、浮选工艺回收铜,重金属含量大幅降低后的余渣将进行建材化利用,从而实现铅锌鼓风炉渣“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风炉渣 碳热高温还原 铅锌挥发率 综合回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热流工况对CO_(2)相变储能换热器的影响
6
作者 邓广哲 袁超 蔚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3-673,共11页
碳排放不仅涉及能源消耗与工业发展,更关乎人类生活方式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为降低碳排放,相变储能技术已成为碳捕集与存储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一种CO_(2)-水热管储能换热装置展开研究,分析不同CO_(2)与热流体温度状态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碳排放不仅涉及能源消耗与工业发展,更关乎人类生活方式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为降低碳排放,相变储能技术已成为碳捕集与存储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一种CO_(2)-水热管储能换热装置展开研究,分析不同CO_(2)与热流体温度状态对换热特性的影响;通过试验对比,探索满足给定工况的气-水两相流换热规律,并基于理论框架解析影响相变储能换热器性能的控制参数。结果表明:CO_(2)出口温度与热流体温度呈显著相关性,初始温度每升高1℃,CO_(2)温度平均上升0.27℃;CO_(2)相变吸热量随初始温度增加呈指数递增趋势,而热源制热量则与初始温度保持线性关系;在水泵功率恒定时,系统性能系数随热源温度升高逐渐降低;当热源温度恒定时,能效比与水泵功率呈正相关,能效比是热源制热量与水泵功率协同作用的结果;当热流体温度优选为80℃,且水泵功率设定为1.5 kW时,系统能效比达到最优。合理匹配热流体温度与水泵功率可实现热泵性能优化,对节能降耗及提升CO_(2)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CO_(2)-水热管换热器 能效比 热做功 传热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火电掺氢氨燃烧发电的受端电力系统多阶段减碳规划 被引量:1
7
作者 余志鹏 林今 +5 位作者 雷金勇 汪洋 宋永华 江莉龙 潘军 张行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8,共12页
利用风光新能源,寻找沿海受端电力系统较低成本的减碳路径,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核心挑战之一。通过分析氢氨储能与现有储能类型(如电化学、压缩空气等)的技术经济差异,建立了时序减碳约束下含耦合火电掺烧的氢氨储... 利用风光新能源,寻找沿海受端电力系统较低成本的减碳路径,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核心挑战之一。通过分析氢氨储能与现有储能类型(如电化学、压缩空气等)的技术经济差异,建立了时序减碳约束下含耦合火电掺烧的氢氨储能的电力系统多年拓展规划模型,并探讨其在电力系统中实现较低成本减碳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算例选取广东电网实际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日益严格的碳减排约束下,需要逐步通过新增风光储、“以气代煤”的火电规划模式、新增氢氨储能(包含气电掺氢、煤电掺氨和氨分解等方式)等技术路径实现减碳目标。对比仅通过锂电池调峰的减碳模式,通过引入耦合火电掺烧的氢氨储能技术,可以避免超配大量的风光储容量,显著降低了风光弃电率。这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利用,而且通过复用存量火电基础设施,进一步降低了氢氨储能减碳成本。因此,利用氢氨储能技术进行电力系统减碳是一条可规模化且较为经济可行的减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端电力系统 减碳 储能 气电掺氢 煤电掺氨 拓展规划 平准化减碳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预测控制的电动汽车快充模块热管理策略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靖璇 鲁岩松 +2 位作者 朱翀 卢徐 张希 《电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46,共7页
电动汽车快充充电桩在高功率工作下功率器件容易超温造成安全隐患,而现有冷却策略采用基于规则控制的强制风冷方式,散热风扇转速大且产生较大的环境噪声。为保护模块核心器件的热安全同时优化冷却调节策略,提出1种基于数据驱动模型预测... 电动汽车快充充电桩在高功率工作下功率器件容易超温造成安全隐患,而现有冷却策略采用基于规则控制的强制风冷方式,散热风扇转速大且产生较大的环境噪声。为保护模块核心器件的热安全同时优化冷却调节策略,提出1种基于数据驱动模型预测控制MPC(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的电动汽车快充模块优化热管理方法。该方法采用数据驱动构建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模块温度分布的预测模型,并结合MPC对风扇转速进行调控,优化快充模块热管理策略并降低风扇噪声。经过实验测试,验证了该方法在保证各关键器件不超温的同时,可有效降低风扇平均转速1 293 rpm,降低平均噪声4.99 dB,保障了核心器件热安全性及散热风扇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预测控制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快充模块 热管理 风扇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镁矿物提取金属镁工艺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吴数吉 田阳 +3 位作者 徐宝强 杨斌 马廷壮 于昊松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7-204,共18页
镁基材料以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汽车、储氢材料、电子产品等领域,伴随着镁基材料消费市场的迅速增长,金属镁生产行业的发展对整个镁基材料市场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增加。中国目前主要的工业生产金属镁工艺为Pidgeon法,该工艺... 镁基材料以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汽车、储氢材料、电子产品等领域,伴随着镁基材料消费市场的迅速增长,金属镁生产行业的发展对整个镁基材料市场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增加。中国目前主要的工业生产金属镁工艺为Pidgeon法,该工艺较高的生产成本以及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日益凸显,对Pidgeon法工艺机理的研究与改进以及采用其他含镁矿物进行金属镁冶炼的工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不断研究的课题。本文归纳了包括白云石、菱镁矿、蛇纹石、水氯镁石、光卤石、盐湖卤水在内的含镁矿物作为原料的炼镁工艺,系统综述了不同原料不同工艺的反应机理与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不同生产工艺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镁生产 Pidgeon法工艺 硅热还原法炼镁工艺 真空碳热还原法炼镁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锰酸锂电池的碳热还原—酸浸回收工艺研究
10
作者 杨志 李京伟 +4 位作者 林银河 陈晨 王大龙 鲁颖炜 汤文明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9-466,共8页
研究了采用碳热还原—酸浸联合回收工艺从退役锰酸锂电池中回收有价成分锰和锂。对锰酸锂和石墨混合粉体进行碳热还原焙烧,采用XRD、XRF、SEM、TG-DTA等技术对焙烧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650℃下焙烧180 min效果最佳,焙烧产品中锰酸... 研究了采用碳热还原—酸浸联合回收工艺从退役锰酸锂电池中回收有价成分锰和锂。对锰酸锂和石墨混合粉体进行碳热还原焙烧,采用XRD、XRF、SEM、TG-DTA等技术对焙烧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650℃下焙烧180 min效果最佳,焙烧产品中锰酸锂完全转化成一氧化锰和碳酸锂;样品粉末中碳酸锂可以通过水浸提取,碳酸锂浸出率为86.15%;利用硫酸酸浸提取锰离子,在酸浸浓度3.5 mol/L、酸浸温度60℃、酸浸时间3 h、液固体积质量比8/1的条件下,锰离子浸出率最高为88%。该方法可以实现从正极材料中同步高效回收锰和锂的目的,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锰酸锂电池 碳热还原 浸出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还原合成甲醇反应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鹏阳 张彩东 +4 位作者 王改荣 田志强 韩星 牛佳星 李兰杰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共11页
CO_(2)还原合成甲醇是实现碳减排和碳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反应器作为CO_(2)还原合成甲醇反应系统的核心,其优化和创新至关重要。介绍了CO_(2)还原合成甲醇3种催化途径(热催化、光催化和电催化),综述了CO_(2)还原合成甲醇反应器研... CO_(2)还原合成甲醇是实现碳减排和碳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反应器作为CO_(2)还原合成甲醇反应系统的核心,其优化和创新至关重要。介绍了CO_(2)还原合成甲醇3种催化途径(热催化、光催化和电催化),综述了CO_(2)还原合成甲醇反应器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并对反应器后续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热催化反应器改进可采用原位冷凝、原位吸附和膜分离技术,旨在打破热力学平衡限制和解决副产水导致的催化剂失活问题,但膜在热催化条件下不具备长期稳定性,因此开发高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的膜材料是关键。光催化作为绿色路线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反应器效率较低且需要恒定光源,而系统稳定性不佳也制约了其规模放大,可通过改进反应器结构和研发新型光活化材料,提高反应器光利用、光捕获性能,以及改善传质。电催化途径反应条件温和,可以再生电力为驱动,工业应用潜力巨大,在反应器(电解槽)中应用气体扩散电极(GDE)可有效增强传质和提高电极效率,但存在气体扩散层堵塞、系统稳定性差和膜寿命短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还原 甲醇 热催化 光催化 电催化 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氯氢硅在氢气氛中的热分解及还原体系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
12
作者 李艳平 杨涛 +5 位作者 王洪勋 张城 温国胜 韩治成 蓝公家 严大洲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22-4330,共9页
针对多晶硅生产工艺中的化学气相沉积过程涉及的三氯氢硅在氢气氛中的热分解及还原体系开展微观层面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定性和定量地探究了反应物H_(2)与氢自由基(H·)的数量配比对反应过程的微观作用机制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不... 针对多晶硅生产工艺中的化学气相沉积过程涉及的三氯氢硅在氢气氛中的热分解及还原体系开展微观层面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定性和定量地探究了反应物H_(2)与氢自由基(H·)的数量配比对反应过程的微观作用机制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不同的反应体系中反应物SiHCl_(3)与H_(2)及H·、中间产物HCl与SiH_(2)Cl_(2)及SiH_(4)的动态演化情况及其主要的转化路径,为多晶硅化学气相沉积过程的工艺改进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支撑。模拟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H·的活泼性明显大于H_(2),H·的引入可以明显加快SiHCl_(3)分子在氢气氛中的热分解与还原过程,具体表现为加入初始反应体系的H·与H_(2)数量比越大,达到反应平衡时被转化的SiHCl_(3)分子越多;中间产物HCl分子的生成量与加入初始反应体系的H·的数量正相关;适量的H·可以促使SiHCl_(3)分子形成一氢代物,而过量的H·促使SiHCl_(3)分子形成多氢取代物,当实际反应体系的反应温度设置为1000K且SiHCl_(3)与H_(2)数量配比设置为1∶1时,有利于副产物SiH_(2)Cl_(2)的形成;为了在相对较低的反应温度(1000K)下得到中间产物SiH_(4),SiHCl_(3)与H_(2)的数量配比至少需要大于1∶1,增加反应体系中H_(2)的含量,有利于提高中间产物SiH_(4)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氢硅 气相热分解与还原 氢自由基 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 动态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化球团热态冶金性能对高炉炉料透气性的影响
13
作者 刘志豪 王爱萍 +3 位作者 彭浩 程彬 何环宇 周进东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5,共8页
金属化球团作为新型高炉原料,其强度及热态冶金性能对炉料透气性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高炉气固还原过程,研究金属化球团冶金特性及物化特征变化对炉料透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化球团疏松多孔的结构利于还原反应的进行,具... 金属化球团作为新型高炉原料,其强度及热态冶金性能对炉料透气性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高炉气固还原过程,研究金属化球团冶金特性及物化特征变化对炉料透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化球团疏松多孔的结构利于还原反应的进行,具有比氧化球团更快的还原反应速率和更高的还原度;金属化球团与氧化球团低温还原粉化性能相近,但具有更低的还原膨胀率、更高的滴落温度和较窄的熔化区间。在还原过程中,金属化球团中的MgO会抑制铁晶须的生成,避免球团发生恶性膨胀;MFe形成的铁连晶可强化金属化球团的结构,但Zn会显著破坏球团结构。采用金属化球团代替部分氧化球团不会出现高炉炉料强度明显下降、透气性恶化等问题,但金属化球团的高锌含量限制了其在高炉炉料中的配入量。提高金属化球团的初始强度、降低球团含锌量是改善炉料透气性的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球团 热态还原 冶金性能 透气性 锌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某铜冶炼渣协同处理磷矿石生产磷铁的工艺研究
14
作者 李绪泽 莫新仕 +5 位作者 何贵香 赵义 朱文云 李中林 李义兵 蒋学先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4-259,共6页
铜冶炼渣是一种高铁二次资源,为了解决其堆存所致的众多问题,并实现其高值化综合利用,研究以广西某铜冶炼渣和磷矿石为铁和磷源,开展了碳热还原法合成磷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Fe含量为46.28%,主要矿物相为Fe_(2)SiO_(4)、Fe_(3)O_(4... 铜冶炼渣是一种高铁二次资源,为了解决其堆存所致的众多问题,并实现其高值化综合利用,研究以广西某铜冶炼渣和磷矿石为铁和磷源,开展了碳热还原法合成磷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Fe含量为46.28%,主要矿物相为Fe_(2)SiO_(4)、Fe_(3)O_(4)的铜冶炼渣,以及P_(2)O_(5)含量为33.41%,主要物相为Ca_(5)(PO_(4))3F的磷矿石,在原料铁磷质量比为1.0、还原剂石墨用量为1.0倍理论值、助熔剂硼砂与原料质量比为6%、黏合剂甲基纤维素与原料质量比为0.4%、体系压力为0.1 MPa、温度为1 600℃的情况下,可获得P、Fe平均品位分别为16.59%和81.10%的优质磷铁产品;还原渣的主要物相为Ca_(2)SiO_(4),可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冶炼渣 磷矿石 碳热还原 磷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层缺陷调控的废旧磷酸铁锂再生
15
作者 曾子豪 王彬 +7 位作者 雷海 朱超 文云鹏 丁柏栋 赵宗文 孙伟 杨越 葛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8-1290,共13页
对比传统湿法冶金工艺,磷酸铁锂的直接再生过程具有盈利能力强、步骤简单以及环境友好等优势,有望应用于大规模的锂离子电池回收生产。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氧化焙烧-碳热还原的直接再生工艺,并对还原过程中糖类有机分子的聚合度对再生... 对比传统湿法冶金工艺,磷酸铁锂的直接再生过程具有盈利能力强、步骤简单以及环境友好等优势,有望应用于大规模的锂离子电池回收生产。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氧化焙烧-碳热还原的直接再生工艺,并对还原过程中糖类有机分子的聚合度对再生样品的影响进行了详细探索。结果表明:糖类的聚合度大小不会影响再生过程的相变以及再生材料的缺陷,而不同聚合度的糖类分子对其衍生碳层的缺陷含量以及包覆均匀性有较大影响。由淀粉作为还原剂再生的废旧磷酸铁锂其包覆碳层中引入了丰富的缺陷,且碳层包覆均匀,有利于提高磷酸铁锂颗粒在各个方向上的锂传输速率。以淀粉为还原剂再生的DR-LFP样品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拥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2.0C下DR-LFP的放电比容量为117.1 mA·h/g,容量经500圈循环后没有出现任何衰减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 废旧正极材料 直接再生 碳热还原工艺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飞行器内流道燃料超声速气膜防热/减阻协同技术研究进展
16
作者 左婧滢 章思龙 +2 位作者 韦健飞 李欣 鲍文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共19页
燃料超声速气膜防热/减阻协同技术是能够同时实现高超声速飞行器内流道防热和减阻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论述了高超声速飞行器内流道面临的防热减阻需求和挑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高超声速飞行器内流道热防护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内... 燃料超声速气膜防热/减阻协同技术是能够同时实现高超声速飞行器内流道防热和减阻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论述了高超声速飞行器内流道面临的防热减阻需求和挑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高超声速飞行器内流道热防护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内流道减阻技术、燃料超声速气膜防热/减阻协同技术的提出及基本原理,进而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内流道燃料超声速气膜防热/减阻协同技术梳理了相关研究进展和结论。目前,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了燃料超声速气膜防热和减阻协同的可行性,并且揭示了燃料超声速气膜防热减阻机理及防热/减阻协同特性,但总体而言,国内外对于燃料超声速气膜防热/减阻协同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仍存在许多方面值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文章最后就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氢燃料 碳氢燃料 超声速气膜 防热 减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热还原法制备多孔硅碳复合锂电池负极材料
17
作者 孙超群 安玉良 +1 位作者 谢驰 孔汉文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70-7174,共5页
以白炭黑为基料,通过镁热还原法制备出多孔硅,再将多孔硅与石墨颗粒复合制备出多孔硅碳复合材料。通过XRD、BET和SEM对制备出的材料进行结构形貌表征,结果表明多孔硅材料表面疏松多孔且分布均匀,此结构可以有效缓解硅颗粒的体积膨胀效应... 以白炭黑为基料,通过镁热还原法制备出多孔硅,再将多孔硅与石墨颗粒复合制备出多孔硅碳复合材料。通过XRD、BET和SEM对制备出的材料进行结构形貌表征,结果表明多孔硅材料表面疏松多孔且分布均匀,此结构可以有效缓解硅颗粒的体积膨胀效应;并对硅碳复合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镁热还原制备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比容量为529 mAh/g, 30次循环后,可逆效率为99.47%,以上结果表明多孔硅与石墨复合改善了材料导电性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镁热还原 硅碳复合 多孔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石墨化温度对石墨烯薄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王乾龙 崔佳铭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95-100,共6页
电子元器件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对于高频高能耗设备而言,热管理器需及时将热量导出,防止热量积聚。石墨烯作为新型二维碳材料,具有单原子层厚度,其电学、力学与热学性能优异,有望成为电子元器件的高效散热材料。然而,石墨烯内部的缺陷结... 电子元器件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对于高频高能耗设备而言,热管理器需及时将热量导出,防止热量积聚。石墨烯作为新型二维碳材料,具有单原子层厚度,其电学、力学与热学性能优异,有望成为电子元器件的高效散热材料。然而,石墨烯内部的缺陷结构会对其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故而修复该缺陷结构以制备兼具高导电导热性与高力学性能的石墨烯薄膜十分必要。采用高温热还原法制备高性能石墨烯薄膜,深入研究不同石墨化温度对其微观结构和微晶参数的作用。结果表明:当热还原温度达到3100℃时,石墨烯薄膜的内部缺陷结构得以完全修复,层间距缩小,致密性显著提升。此时,其拉伸强度为(70±5)MPa,层间剥离强度达(77±8)gf/25mm,热导率为1531W/(m·K),电导率为930000S/m,展现出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高温热还原 微观结构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黑冰铜中回收有价元素锡的研究
19
作者 曲超 马保中 +3 位作者 董准勤 李雪山 徐新淼 王永梅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7,共6页
以某厂反射炉产出的黑冰铜为原料,碳粉为还原剂,二氧化硅为造渣剂,进行了黑冰铜深度还原熔炼研究。结果表明:黑冰铜中的锡以二氧化锡和锡酸钠的形式存在,在合适的熔炼温度条件下,添加适量的二氧化硅和碳粉可实现黑冰铜中锡的深度还原和... 以某厂反射炉产出的黑冰铜为原料,碳粉为还原剂,二氧化硅为造渣剂,进行了黑冰铜深度还原熔炼研究。结果表明:黑冰铜中的锡以二氧化锡和锡酸钠的形式存在,在合适的熔炼温度条件下,添加适量的二氧化硅和碳粉可实现黑冰铜中锡的深度还原和高效回收,锡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7.32%,还原渣含锡约为0.08%,铅锡合金中锡含量可达到18.9%。最佳试验条件为:还原熔炼温度1200℃、熔炼时间60 min、碳粉添加量16%、二氧化硅添加量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冰铜 有价元素 碳热还原 深度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质参与铅锌成矿作用研究——以兰坪盆地金顶铅锌矿床为例
20
作者 侯信高 琚宜文 +6 位作者 冯宏业 肖蕾 乔鹏 陶丽茹 王鹏 王巍 高健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106,共21页
滇西北兰坪盆地属于中新生代盆地,历经多期次构造-热演化过程。在盆地新生代成矿过程中,金顶铅锌矿床内部有机质丰富且与矿体相伴生,但有机质参与铅锌成矿的方式与过程仍存在争议。研究表明:在盆地浅层非强酸性流体介质及低于200℃流体... 滇西北兰坪盆地属于中新生代盆地,历经多期次构造-热演化过程。在盆地新生代成矿过程中,金顶铅锌矿床内部有机质丰富且与矿体相伴生,但有机质参与铅锌成矿的方式与过程仍存在争议。研究表明:在盆地浅层非强酸性流体介质及低于200℃流体温度条件下,有机质与金属离子络合并非其参与金顶铅锌矿化的主要方式。金顶矿区有机质普遍经历过生物降解,但仍含有可检的正构烷烃、类异戊间二烯烃以及萘、菲、联苯等化合物,少量有机质已不含正构烷烃和类异戊间二烯烃,呈现出甾烷初步降解的特征,无25-降霍烷生成,总体符合2~5级生物降解,与细菌还原硫酸盐作用(BSR)相一致。矿床内成矿方解石的δ^(13)C_(PDB)与δ^(18) O_(PDB)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其稀土元素分布模式、Y/Ho值以及Sr含量等指标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成因的方解石的特征不同,且矿床中固体沥青的δ^(13)C_(PDB)值(-27‰)未显示出小于烃源岩δ^(13)C_(PDB)(估算值)的特征,因此认为TSR可能在盆地局部浅层区域内不起主要作用。硫化物δ^(34)S的估算结果显示,由有机质热解生成的H_(2)S的δ^(34)S值为-5‰~0,这与矿床金属硫化物δ^(34)S直方图中重硫同位素峰值的范围(-8‰~-2‰)相符。基于实际成矿特征,考虑1/3的铅锌矿石与有机质热解作用相关,且古油藏原油含硫量为1.5%,则成矿所需原油量为9687万t,这与地质事实相符,表明有机质热解也可能参与成矿作用。综上,在盆地演化过程中,有机质主要通过古油藏形成阶段的BSR作用和盆地深部高温成矿阶段的TSR作用或有机质热解作用参与铅锌成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参与成矿作用 金顶铅锌矿床 细菌硫酸盐还原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 有机质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