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brication and plasma arc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HfB_2-based ultra high temperature ceramics
1
作者 翁凌 韩文波 洪长青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4期887-891,共5页
Two hafnium diboride base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containing 20% (volume fraction) SiC particle and with or without AIN as sintering additives were fabri,aated by hot-pressed sinter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 Two hafnium diboride base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containing 20% (volume fraction) SiC particle and with or without AIN as sintering additives were fabri,aated by hot-pressed sinter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s of these two composites were tested and the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s were evaluated by plasma arc heat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posite with A1N as sintering additive has a denser and finer microstructure than composite without sintering additive,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the composite with A1N as sintering additive are also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mposite without A1N.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on the cross-section of two composites after thermal shock tests indicates that a compact oxidation scale contains HfO2 and Al2O3 liquid phase is found on the surface of composite with A1N, which could fill the voids and cracks of surface and improve the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compo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fnium diboride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plasma arc test MICRO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叠层法的纸张面内导热性质测试方法研究
2
作者 沈嘉辰 丘纯涛 +3 位作者 王宜 龙金 熊志远 胡健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130,185,共10页
本研究提出一种精确测量纸张面内导热系数的新方法,即结合瞬态平面热源法与稳态热阻法。首先利用瞬态法测得叠层纸张的导热系数,然后通过稳态法确定纸张叠层之间的层间热阻,进而推算出单层纸张的面内导热系数。以芳纶纸为典型研究对象,... 本研究提出一种精确测量纸张面内导热系数的新方法,即结合瞬态平面热源法与稳态热阻法。首先利用瞬态法测得叠层纸张的导热系数,然后通过稳态法确定纸张叠层之间的层间热阻,进而推算出单层纸张的面内导热系数。以芳纶纸为典型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优化提出了具体的测试条件:纸张叠层厚度宜控制在3 mm以上(约50层),可有效防止测试过程中瞬态热流逸散;施加压力应不超过0.12 MPa,以减少对纸张结构的改变,确保测试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此条件下,所测得的芳纶纸面内导热系数为0.41 W/(m·K)。此外,该改进方法在测试含纳米氮化硼填料的芳纶复合纸时,同样表现出高适用性,体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平面热源法 稳态热阻测试 芳纶纸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铝-碳化硅涂层喷涂工艺优化及抗热震性能分析
3
作者 袁旭冏 郝亚鸣 +5 位作者 胡悦 王智勇 赫丽华 王峰 李国鹏 王一渤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5,共11页
为深入研究喷涂工艺参数对Al_(2)O_(3)-SiC涂层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喷涂工艺参数,建立“喷涂工艺-组织结构-结合强度与抗热震性能”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喷涂功率、送粉率及喷涂距离对涂层物相组成无显著影响,但对涂层质量与结... 为深入研究喷涂工艺参数对Al_(2)O_(3)-SiC涂层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喷涂工艺参数,建立“喷涂工艺-组织结构-结合强度与抗热震性能”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喷涂功率、送粉率及喷涂距离对涂层物相组成无显著影响,但对涂层质量与结合强度调控作用显著,当喷涂功率为47 kW、送粉率30%、喷涂距离110 mm时,涂层结合强度最高(10.51 MPa),孔隙率最低(34.35%)。热震实验表明,涂层在900℃和1000℃下循环200次后未发生脱落,物相稳定;但当温度升至1100℃和1200℃时,SiC发生氧化分解,涂层内新生成Si、C、SiO_(2)、Al_(6)Si_(2)O_(13)4种物相,导致涂层因热应力累积及热生长氧化物(thermally grown oxide,TGO)层增厚而失效。涂层失效机制主要源于陶瓷层与黏结层的热膨胀系数失配、TGO层晶粒异常粗化及内部裂纹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SiC涂层 等离子喷涂 结合强度 正交实验 抗热震性能 TGO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rm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borehole size effect on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被引量:2
4
作者 CHOI Hoon-ki YOO Geun-jong +2 位作者 LIM Kyung-bin LEE Sang-hoon LEE Chang-he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524-3529,共6页
Thermal performanc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utilizing geothermal energy.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was affected by many different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configurat... Thermal performanc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utilizing geothermal energy.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was affected by many different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configuration type and borehole size of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These eventually determined the operation and cost efficiency of the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system.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work was to assess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geother^nal heat exchanger with variation of borehole sizes and numbers of U-tubes inside a borehole. For this, a thermal response test rig was established with line-source theory. The thermal response test was performed with in-line variable input heat sourc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resistance were obtained from the measured data. From the measurement,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found to have similar values for two- pair type (4 U-tubes) and three-pair type (6 U-tubes)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systems indicating similar heat transfer ability. Meanwhile, the thermal resistance shows lower value for the three-pair type compared to the two-pair type. Measured data based resistance have lower value compared to computed result from design programs. Overall comparison finds better thermal performance for the three-pair type, however, fluctuating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dicates complex flow behavior inside the borehole and requires further study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 size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thermal response test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thermal resistance BOREHO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bleeding effect on standing column well (SCW) type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5
作者 CHOI Hoon-ki YOO Geun-jong +2 位作者 LIM Kyung-bin LEE Sang-hoon LEE Chang-he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3202-3207,共6页
Thermal performa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utilizing geothermal energy.The thermal performance is affected by many different design parameters and different operat... Thermal performa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utilizing geothermal energy.The thermal performance is affected by many different design parameters and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such as bleeding.This eventually determines the operation and cost efficiency of the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system.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n open standing column well (SCW) type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was assess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leeding.For this,a thermal response test rig was established with line-source theory.The test rig also had a bleeding function by releasing fluid while taking additional underground water through the heat exchanger.The thermal response test was performed with an additional constant input heat source.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resistance were obtained from the measured data.From the measurement,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found to have 1.47 times higher value when bleeding is applied.The thermal resistance also increases by 1.58 times compared to a non-bleeding case.This trend indicates enhanced heat transfer in the SCW type heat exchanger with a bleeding function.Bleeding,therefore,could be an effective method of achieving a high heat transfer rate in the SCW type heat exchanger with sufficient underground water sup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ding column well type thermal response test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thermal resistance bleeding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材制造单晶镍基高温合金微观组织、热稳定性及耐磨性能 被引量:5
6
作者 任晨宇 林思聪 +5 位作者 陈凯 张丹利 周光妮 梁晓晴 罗思海 何卫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002-3012,共11页
利用定向能量沉积的增材制造方法制备了单晶镍基高温合金SRR99,通过微观组织表征、硬度测量与纳米划痕实验,系统地研究激光增材制造单晶镍基高温合金在服役温度下的组织稳定性。结果表明:经过服役温度(650℃)退火100 h后,增材制造样品γ... 利用定向能量沉积的增材制造方法制备了单晶镍基高温合金SRR99,通过微观组织表征、硬度测量与纳米划痕实验,系统地研究激光增材制造单晶镍基高温合金在服役温度下的组织稳定性。结果表明:经过服役温度(650℃)退火100 h后,增材制造样品γ'强化相的形貌及尺寸(70 nm)依旧保持。相比于传统铸造样品,服役温度退火前后增材制造样品的硬度(6.6 GPa)均提高了20%以上。此外,退火前后增材制造样品的摩擦因数均具有数值低(0.19)、离散性小的特点。本研究证明定向能量沉积增材制造的单晶镍基高温合金样品拥有优异的组织热稳定性和耐磨性能,为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于单晶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的榫头修复与提性延寿提供了实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增材制造 单晶镍基高温合金 耐磨性能 热稳定性 纳米划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氢燃料电池的均温板传热性能多因素优化研究
7
作者 徐玉蓉 罗仁宏 +2 位作者 崔嵘 王之丰 杨建青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91,共6页
为提升氢燃料电池温度的一致性以及散热效能,以均温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搭建均温板计算模型。选取影响均温板传热性能的冷凝段长度、布置角度、冷却工质类型和充液率4个重要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并利用极差分... 为提升氢燃料电池温度的一致性以及散热效能,以均温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搭建均温板计算模型。选取影响均温板传热性能的冷凝段长度、布置角度、冷却工质类型和充液率4个重要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并利用极差分析得到各因素各水平对均温板热阻和蒸发段工作面最大温差影响的权重关系。结果显示:在均温板热阻方面,冷却工质类型影响最为显著,冷却工质充液率次之,冷凝段长度对其影响最弱;在均温板蒸发段工作面最大温差方面,冷却工质充液率影响最为显著,冷凝段长度次之,冷却工质类型对其影响最弱。结合分析得到全组最佳组合方案,其热阻值为0.175 K/W,蒸发段最大温差为1.2 K,传热性能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均温板 燃料电池 正交试验 热阻 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轮冲压组合喷管运动机构布局研究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春梅 王恒 +3 位作者 王俊 钟世林 蒲永彬 任亚强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8,共6页
组合喷管运动机构是并联式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发动机技术验证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介绍了TBCC发动机的布局方案及相应喷管方案,通过详细分析国外TBCC组合喷管运动机构研究情况,阐述了不同发动机布局下组合喷管运动机构的概念方案,揭示... 组合喷管运动机构是并联式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发动机技术验证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介绍了TBCC发动机的布局方案及相应喷管方案,通过详细分析国外TBCC组合喷管运动机构研究情况,阐述了不同发动机布局下组合喷管运动机构的概念方案,揭示了2种并联式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组合喷管运动机构的技术特点。展望了高马赫数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组合喷管运动机构布局的未来发展方向,即开发静强度以及结构轻量化、刚度、热等多学科协同设计优化技术、流固热耦合的运动仿真分析方法和加温加载试验技术以及新型耐高温高强度材料应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 组合喷管 运动机构 布局方案 流固热耦合 加温加载试验 耐高温高强度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埋管热响应测试及数据分析方法 被引量:13
9
作者 乔卫来 陈九法 +1 位作者 薛琴 郑红旗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63,40,共5页
对上海某商务楼垂直地埋管换热器进行热响应测试,该商务楼占地面积大,在相隔300m两个地块分别钻三口测试井。本测试的特点是:地埋管换热器有效换热深度大,测试内容包括单U型及双U型地埋管,根据测试要求设定不同的循环流速。采用一维线... 对上海某商务楼垂直地埋管换热器进行热响应测试,该商务楼占地面积大,在相隔300m两个地块分别钻三口测试井。本测试的特点是:地埋管换热器有效换热深度大,测试内容包括单U型及双U型地埋管,根据测试要求设定不同的循环流速。采用一维线热源模型对测试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本文将给出计算土壤导热系数、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热阻及确定单位井深换热量方法。试验数据具有很强的对比性并能验证测试准确度。测试结果表明,该测试点的土壤导热系数为1.84~1.94 W/(m.K);相同埋管形式与管径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热阻相同。本测试中双U型32埋管热阻大于双U型25热阻,单U型32型埋管热阻最大。应用线热源模整理出计算给定进水温度下的单位井深换热量公式,并计算出不同埋管形式及循环水流量下的单位井深换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地埋管换热器 热响应测试 导热系数 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N基大功率白光LED的高温老化特性 被引量:19
10
作者 周舟 冯士维 +2 位作者 张光沉 郭春生 李静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46-1050,共5页
对大功率GaN基白光LED在85℃下进行了高温加速老化实验。经6 500 h的老化,样品光通量退化幅度为28%~33%。样品的I-V特性变化表明其串联电阻和反向漏电流不断增大,原因可归结为芯片欧姆接触的退化及芯片材料中缺陷密度的提高。样品的热... 对大功率GaN基白光LED在85℃下进行了高温加速老化实验。经6 500 h的老化,样品光通量退化幅度为28%~33%。样品的I-V特性变化表明其串联电阻和反向漏电流不断增大,原因可归结为芯片欧姆接触的退化及芯片材料中缺陷密度的提高。样品的热特性变化显示出各结构层热阻均明显增大,这是由散热通道上各层材料的老化及焊料层出现大面积空洞引起的。分析表明,高温老化过程中芯片和封装材料的退化共同导致了LED的缓变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白光LED 老化 热阻 失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100热电阻动态特性试验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高爱民 殳建军 +3 位作者 于国强 张卫庆 徐华冠 薛锐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95-1399,共5页
以火电厂常用热电阻PT100为研究对象,采用泓格I-7033温度采集模块、德国Si KA TP17650M检验仪设计了动态试验系统,通过Visial Basic和DCON Utility软件实现了实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完成了PT100热电阻的动态特性试验,并使用MATLAB软件对实... 以火电厂常用热电阻PT100为研究对象,采用泓格I-7033温度采集模块、德国Si KA TP17650M检验仪设计了动态试验系统,通过Visial Basic和DCON Utility软件实现了实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完成了PT100热电阻的动态特性试验,并使用MATLAB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得出了该类型热电阻在不同电阻丝直径、不同插入深度以及不同被测温度下的数学模型,为该类型热电阻在火电厂安装、检修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数学建模 动态特性 PT100热电阻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刚性陶瓷防热瓦隔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秦强 成竹 +2 位作者 任青梅 杨志斌 张婕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61,共4页
提出用"等效导热热阻"这一参数来反映防热瓦的隔热性能,依据试验数据探讨温度对该参数的影响规律。在平均温度低于50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防热瓦的隔热性能呈现线性下降趋势,平均温度每升高100℃其隔热性能大约下降14%;用有... 提出用"等效导热热阻"这一参数来反映防热瓦的隔热性能,依据试验数据探讨温度对该参数的影响规律。在平均温度低于50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防热瓦的隔热性能呈现线性下降趋势,平均温度每升高100℃其隔热性能大约下降14%;用有限元计算验证试验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试验测算数据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0%,可以认为所建立的试验方法能够实现对防热瓦隔热性能的评价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陶瓷防热瓦 等效导热热阻 热试验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稠油热/化学驱用表面活性剂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锦超 葛际江 +2 位作者 吴芳 仉莉 张贵才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75-178,100,共4页
对一种热采用表面活性剂LC进行了性能评价,LC与孤岛三区原油动态界面张力在10-1mN/m数量级,与NaOH复配时则可达到超低界面张力。70℃下,LC在石英砂上的静态吸附量为3.618 5 mg/g。LC在150℃下具有很好的耐温性能,200℃下半衰期也在15天... 对一种热采用表面活性剂LC进行了性能评价,LC与孤岛三区原油动态界面张力在10-1mN/m数量级,与NaOH复配时则可达到超低界面张力。70℃下,LC在石英砂上的静态吸附量为3.618 5 mg/g。LC在150℃下具有很好的耐温性能,200℃下半衰期也在15天以上。LC溶液与原油质量比3∶7和2∶8混合,降粘率都在85%以上。150℃下动态驱替试验表明,采收率随着加入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活性剂浓度不宜太高;LC与0.5%的NaOH复配能显著提高采收率,当LC商品浓度为0.5%时,热水/碱/表面活性剂驱采收率比热水/碱驱提高10.85%,说明碱与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好的协同效应。试验表明LC可以作为稠油热采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热/化学驱 表面活性剂 耐温性能 驱油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式搜索算法在地埋管换热器热阻确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长兴 郭占军 +2 位作者 刘玉峰 丛晓春 彭冬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182-187,共6页
为了准确确定土壤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的热物性参数和热阻,该文以地埋管换热器线热源模型为基础,结合土壤的热响应试验,提出了一种应用模式搜索算法确定土壤综合导热系数和地埋管换热器热阻的方法。搜索算法实施时,热阻作为一个待定... 为了准确确定土壤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的热物性参数和热阻,该文以地埋管换热器线热源模型为基础,结合土壤的热响应试验,提出了一种应用模式搜索算法确定土壤综合导热系数和地埋管换热器热阻的方法。搜索算法实施时,热阻作为一个待定参数,不必考虑换热器的各项物理参数,降低了运算工作量。试验实测结果表明,应用模式搜索算法后该文试验条件下确定的土壤综合导热系数的相对误差为1.42%,热阻的相对误差为1.73%;通过与其他方法比较,模式搜索算法确定的参数的相对误差较小,算法精度较高,可靠性较高;该研究结果为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热阻 导热系数 换热器 热响应试验 模式搜索算法 地埋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裂剂对混凝土综合抗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丰 白银 +3 位作者 陈波 宁逢伟 吕乐乐 胡海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4-162,共9页
为探究防裂剂对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影响,研究掺不等量防裂剂条件下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并且采用平板开裂、温度-应力试验方法分析防裂剂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防裂剂对新拌混凝土工作性影响不大,但可改善混凝土力学性... 为探究防裂剂对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影响,研究掺不等量防裂剂条件下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并且采用平板开裂、温度-应力试验方法分析防裂剂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防裂剂对新拌混凝土工作性影响不大,但可改善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抗冻性能,掺8%防裂剂,混凝土7 d、28 d、60 d抗压强度较基准混凝土分别提高16.0%、17.3%和9.2%。防裂剂的掺入可增大混凝土极限拉伸值4.4%~15.6%,降低混凝土干缩20%~30%,同时可使平板混凝土裂缝数量明显减少,单位面积总开裂面积减小72.4%~83.3%。与基准混凝土相比,掺防裂剂混凝土压应力增大,第二零应力出现时间延后,开裂温降提高5~15℃,抗裂性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裂剂 混凝土 综合抗裂性 温度-应力试验 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功率LED稳态热阻测试的关键因素 被引量:4
16
作者 彭浩 武红玉 +2 位作者 刘东月 张瑞霞 徐立生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55-458,共4页
热阻值是衡量LED芯片和封装导热性能的主要参数,但在热阻的测试过程中时间、温度和电流等因素都会对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测试时应综合各种因素,透彻理解参数定义,根据相关标准灵活运用测试设备,以达到较高的测试精度和重复性。按照热... 热阻值是衡量LED芯片和封装导热性能的主要参数,但在热阻的测试过程中时间、温度和电流等因素都会对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测试时应综合各种因素,透彻理解参数定义,根据相关标准灵活运用测试设备,以达到较高的测试精度和重复性。按照热阻测试步骤,详述影响其测试结果的因素,并提出较为准确的修正方法,设计了简单试验来验证测试结果是否符合理论分析。经试验证明,该测试方法可作为制定LED标准中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二极管 导热性 热阻测试 芯片和封装 重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组成Al_2O_3-Cr_2O_3砖的抗熔融还原炼铁渣行为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鹏涛 孙红刚 +2 位作者 李坚强 闫双志 杜一昊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2-358,共7页
为了研究 Al2 O3-Cr2 O3砖对熔融还原炼铁(HIsmelt 工艺)渣的抗渣性,选取市售 Cr2 O3含量(w)分别约为10%、30%、60%和90%的 Al2 O3-Cr2 O3砖(试样编号依次为 Cr10、Cr30、Cr60和 Cr90),模拟 SRV 熔融还原炉中耐火材料的... 为了研究 Al2 O3-Cr2 O3砖对熔融还原炼铁(HIsmelt 工艺)渣的抗渣性,选取市售 Cr2 O3含量(w)分别约为10%、30%、60%和90%的 Al2 O3-Cr2 O3砖(试样编号依次为 Cr10、Cr30、Cr60和 Cr90),模拟 SRV 熔融还原炉中耐火材料的抗渣行为,在 GB /T 8931—2007的回转渣蚀法试验基础上,人为制造200~1600℃的温度波动进行抗渣性试验,以综合评价材料的抗渣性和抗热震性。结果表明:Cr10、Cr30、Cr60和 Cr90砖的抗渣侵蚀性能和抗热震性能均优异,而 Cr10、Cr30和 Cr90砖的抗渣渗透性差,Cr60砖的抗渣渗透性好;Al2 O3-Cr2 O3砖与渣中MgO、FeO 反应形成了致密的复合尖晶石层,提高了材料的抗侵蚀性能,基质中 Cr2 O3含量不同是造成试样抗侵蚀性差别的原因;Al2 O3-Cr2 O3砖的组成、结构和渗透层中固溶体的反应程度是影响材料抗热震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 O3-Cr2 O3 抗渣侵蚀性 抗渣渗透性 抗热震性 回转抗渣法 熔融还原炼铁(HIsmel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MgO-C材料的抗热震性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波 刘永锋 +1 位作者 刘开琪 孙加林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3-125,共3页
以电熔大结晶镁砂、天然鳞片石墨、纳米炭黑、酚醛树脂、铝粉等为主要原料制备w(C)=3%的低碳MgO-C材料,以其抗热震性为考核指标,选取颗粒级配、复合抗氧化剂、石墨粒度和复合结合剂4个因素,进行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本... 以电熔大结晶镁砂、天然鳞片石墨、纳米炭黑、酚醛树脂、铝粉等为主要原料制备w(C)=3%的低碳MgO-C材料,以其抗热震性为考核指标,选取颗粒级配、复合抗氧化剂、石墨粒度和复合结合剂4个因素,进行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颗粒级配是影响低碳MgO-C材料抗热震性的主要因素,复合抗氧化剂次之,石墨粒度和复合结合剂的影响基本相当;通过极差分析确定,镁砂颗粒级配(3~1、1~0.088和≤0.088mm的镁砂的质量比)采用50:23:27,复合抗氧化剂采用Al2.5+Mg-Al0.5+B4C0.5,石墨粒度采用10μm的,复合结合剂采用炭黑N220+沥青+酚醛树脂,可制备出抗热震性最佳的低碳MgO-C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MgO-C材料 抗热震性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R-10 球形燃料元件基体石墨抗氧化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庆山 邱学良 马昌文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50-53,共4页
用泥浆-凝胶工艺对HTR-10球形燃料元件基体石墨进行了抗氧化保护研究,并对该工艺制备的样品进行了氧化实验和热循环实验,氧化实验说明制备的SiSiC涂层是致密无裂纹的,因而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热循环实验显示在140... 用泥浆-凝胶工艺对HTR-10球形燃料元件基体石墨进行了抗氧化保护研究,并对该工艺制备的样品进行了氧化实验和热循环实验,氧化实验说明制备的SiSiC涂层是致密无裂纹的,因而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热循环实验显示在1400℃下氧化200小时(20个热循环)样品完好无损,说明样品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热冲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元件 抗氧化 石墨 热循环实验 气冷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热管道污垢热阻直接检测方法与实现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恭 罗博文 +3 位作者 曹生现 赵波 张叶 吕昌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4165-4172,共8页
目前,电厂循环冷却水换热管道内壁污垢热阻检测多采用间接检测法,其检测过程复杂且易引入多种测量误差。该文提出了一种通过污垢厚度和导热系数检测直接获取污垢热阻的方法。利用超声波时域反射法结合信号处理技术获得管内污垢厚度,通... 目前,电厂循环冷却水换热管道内壁污垢热阻检测多采用间接检测法,其检测过程复杂且易引入多种测量误差。该文提出了一种通过污垢厚度和导热系数检测直接获取污垢热阻的方法。利用超声波时域反射法结合信号处理技术获得管内污垢厚度,通过显微测距分析验证了测量精度;利用瞬态平面热源法获取污垢导热系数,通过残差分析验证了其可信度;根据传热学原理进行公式推导计算获得污垢热阻。以典型碳酸钙污垢为实验对象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准确的对污垢热阻进行检测,可信度高、重复性好,对工业换热系统的污垢检测、防垢与抑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管道 超声检测 污垢厚度 导热系数 污垢热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