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6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ual optimization image repair algorithm based on linear structure and optimal texture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炳权 刘宏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2315-2323,共9页
The performances of repaired image depend on the local information in the repaired area and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repair directions with structural content.Image repair algorithm with texture information perform... The performances of repaired image depend on the local information in the repaired area and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repair directions with structural content.Image repair algorithm with texture information performs well in repairing seriously damaged images,but it has bad performances when the images have the abundant structure information.The dual optimization image repair algorithm based on the linear structure and the optimal texture is proposed.The algorithm uses the double-constraint sparse model to reconstruct the missed information in large are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arity of repaired images.After adopting the preference of Criminisi priority,the image repair algorithm of self-similarity characteristics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fault and fuzzy distortion phenomena in the repaired imag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has more clarity in the image texture and structure and better effectiveness,and the peak signal-to-noise ratio of the repaired images by proposed algorithm is superior to that by other algorith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age restoration linear structure texture information ITERATION sparse represen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bust description and recognition of various viewpoint dynamic textures 被引量:1
2
作者 Qian Wang Jiuling Du Na Li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6年第4期920-925,共6页
The problem of recognizing natural scenes, such as water, smoke, fire, wind-blown vegetation and a flock of flying birds, is considered. These scenes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 dynamic pattern, but have stochastic ext... The problem of recognizing natural scenes, such as water, smoke, fire, wind-blown vegetation and a flock of flying birds, is considered. These scenes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 dynamic pattern, but have stochastic extent. They are referred to as dynamic texture(DT). In reality, the diversity of DTs on different viewpoints and scales are very common, which also bring great difficulty to recognize DTs.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due to no considering of the deformable and transient nature of elements in DT, the motion estimation method is based on brightness constancy assumption,which seem inappropriate for aggregate and complex motions. A novel motion model based on relative motion in the neighborhood of two-dimensional motion fields is proposed. The estimation of non-rigid motion of DTs is based on the continuity equation, and then the local vector difference(LVD) is proposed to characterize DT local relative motion. Spatiotemporal statistics of the LVDs is used 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DT sequences. Excellent performances of classifying all DTs in UCLA database demonstrate the cap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 describing D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texture statistical representation motion esti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CE-TIME TEXTURE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QAMDO BLOCK IN EAST TIBET
3
作者 Wang Mingjie, Wang Gaomi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75-177,共3页
Qamdo block in the east Tibet lay in front of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landmass and was one of many micro\|blocks between the Gondwana and the Eurasia continents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 Qamdo block in the east Tibet lay in front of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landmass and was one of many micro\|blocks between the Gondwana and the Eurasia continents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arc\|basin system of the north sector of the Jinsha\|lancang\|nujiang rivers . Space\|time texture of the block reflecte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 Tibet and neighbouring areas directly, providing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east Tethys.1\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Qamdo block\;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Qamdo block is characterized by “double basement and double cover”.By double basement is meant the Middle—Upper Proterozoic crystalline basement and the Lower Paleozoic folded basement. The Middle—Upper Proterozoic crystalline basement is composed of medium\|high\|grade metamorphic biotite\|plagiogneiss, plagioclase\|amphibole schist, nacritid intercalated with (intermediate\|) basic metavolcanite. These rocks are characteristic of strong ductile deformed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The zircon of gneiss yields an U\|Pb age of 1680~2200Ma while the basic metavolcanite give a Sm\|Nd age of 1594Ma.The Lower Paleozoic folded basement consists of the Lower Ordovician and Silurian. Basement of the Qamdo block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Yangtze landmass. By double cover we mean two covers consisting of the Upper Paleozoic and Mesozoic, respectively. The Upper Paleozoic is composed of carbonate and clastic rock which were formed from epicontinental to back\|arc basins. The Mesozoic consists of the Upper Triassic—Cretaceous concordant formations which were formed in a back\|arc foreland basin.Sequences of the formations are molasse, neritic carbonate, paralic coal\|bearing rock and terrigenous red clastic rock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Tibet Qamdo block time\|space texture structural evol 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固沙植被区土壤质地对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杨敏 刘任涛 +3 位作者 方进 郭志霞 赵璇 周磊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23-2732,共10页
土壤质地是固沙植被区土壤生境恢复的重要标志。研究土壤质地对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结构的影响,对于解析固沙植被区生物群落营养级结构恢复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选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植被区,依据土壤质地设置3种处理样地(S... 土壤质地是固沙植被区土壤生境恢复的重要标志。研究土壤质地对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结构的影响,对于解析固沙植被区生物群落营养级结构恢复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选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植被区,依据土壤质地设置3种处理样地(S,只含有砂粒;SS,含有砂粒和粉粒;SSC,含有砂粒、粉粒和黏粒),采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不同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分布特征,阐明了土壤质地演变对固沙植被区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多样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包括捕食性、植食性、杂食性和腐食性动物,其中植食性和杂食性动物个体数占据优势地位。(2)随土壤质地细化,捕食性与植食性动物个体数呈相反变化趋势,前者先降低后增加,而后者则为先增加后降低;但杂食性动物个体数呈增加趋势。(3)捕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动物的类群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SSC显著高于SS和S。具体表现为:与S和SS样地相比,SSC样地的捕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动物的类群数分别增加了0.70—3.95倍、0.45—1.23倍和0.50—1.33倍;其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增加了1.32—6.43倍、0.81—1.59倍和10倍以上。(4)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总体上土壤质地对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多样性分布产生正效应。表现为:土壤质地既可对捕食性动物的类群数产生直接影响,亦可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土壤质地对植食性动物类群数的影响是通过草本植物的间接作用;土壤质地对杂食性动物类群数的影响则是通过土壤理化性质产生间接作用。研究表明,随着固沙植被区土壤质地细化、土壤条件改善和草本植物增加,地面节肢动物营养级功能群的多样性增加,有利于食物链延长和稳定,并且捕食性动物亦可调控植食性动物分布,表征了上行-下行效应营养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土壤质地 地面节肢动物 功能群结构 固沙植被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多糖的结构特性及其在高水分组织化植物蛋白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安红周 任静文 +2 位作者 郭益廷 李盘欣 黄亚男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39,共7页
高水分组织化植物蛋白(HMTVP)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和低胆固醇等优点,已成为代替动物肉的一种优良选择,但其组织结构和口感与动物肉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阴离子多糖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改变蛋白质的功能特性,从而使产品质构特性和口感... 高水分组织化植物蛋白(HMTVP)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和低胆固醇等优点,已成为代替动物肉的一种优良选择,但其组织结构和口感与动物肉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阴离子多糖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改变蛋白质的功能特性,从而使产品质构特性和口感得以改善。旨在为阴离子多糖在HMTVP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概述了典型阴离子多糖(海藻酸钠、卡拉胶、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结构特性,总结了阴离子多糖与植物蛋白的相互作用,重点阐述了阴离子多糖在HMTVP中的应用,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阴离子多糖通过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从而改善HMTVP的质构特性和纤维结构等,提高产品品质。今后可进一步深入对多糖、蛋白质的基础研究,并探索复配阴离子多糖在HMTVP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多糖 组织化植物蛋白 结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过程中淀粉对花生蛋白挤出物膨化结构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峰 张金闯 +4 位作者 胡晖 胡安娜 周欢 王嘉煜 王强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0-289,共10页
花生蛋白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但高附加值的花生蛋白产品较为缺乏。并且花生蛋白在挤压膨化加工中存在膨化效果不佳,质构、复水等品质特性较差的问题。为拓宽花生蛋白在挤压膨化食品中的应用和解决其膨化效果差的问题,该研究以花生蛋白为... 花生蛋白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但高附加值的花生蛋白产品较为缺乏。并且花生蛋白在挤压膨化加工中存在膨化效果不佳,质构、复水等品质特性较差的问题。为拓宽花生蛋白在挤压膨化食品中的应用和解决其膨化效果差的问题,该研究以花生蛋白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挤压膨化技术制备了淀粉-蛋白膨化产品,探究了不同热特性和糊化特性的淀粉对花生蛋白挤出物膨化结构、质构、色泽、复水和流变特性的影响。此外,还分析了挤压中淀粉结构(短程、长程有序结构)和蛋白结构(蛋白二级结构、巯基含量及二硫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淀粉-蛋白挤出物的红度值a和色差ΔE显著(P<0.05)增加,黄度值b显著(P<0.05)降低。花生蛋白挤出物膨化结构、质构特性和复水特性与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热特性密切相关。直链淀粉含量较高(31.10%)、热焓值较低(1.83 J/g)且糊化峰值温度较低(67.88℃)的豌豆淀粉促进花生蛋白挤出物的膨胀,且形成多孔隙的膨化结构,显著改善挤出物质构特性,膨胀比增加至2.44,密度和硬度分别降低至0.28 g/cm^(3)和19.18 N。同时,豌豆淀粉-花生蛋白挤出物的持水力达到最高(6.05 g/g),显著改善了花生蛋白挤出物的复水特性。此外,豌豆淀粉与花生蛋白相互作用可以促进蛋白二级结构由有序转变为无序,淀粉晶体结构被破坏,导致短程有序度降低。而蛋白中巯基向二硫键转化,使得蛋白交联程度增加。流变特性分析表明,豌豆淀粉增加了挤出物体系的黏度,降低其流动性,同时增加其弹性。综上,豌豆淀粉可以有效改善花生蛋白挤出物的膨化结构和品质特性,该研究为花生蛋白挤压膨化工艺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 淀粉 挤压 膨化结构 质构特性 复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基中间相沥青形成机理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于德志 闫昊辰 +1 位作者 查如俊 凌昊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3-584,共12页
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MALDI-TOF MS、偏光显微镜、XRD和四组分族组成等表征手段对3种石油基原料及其高温热缩聚中间相沥青(MP)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芳烃质量分数75%的芳烃抽出油(AEO)易形成中间相体积分数接近100%... 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MALDI-TOF MS、偏光显微镜、XRD和四组分族组成等表征手段对3种石油基原料及其高温热缩聚中间相沥青(MP)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芳烃质量分数75%的芳烃抽出油(AEO)易形成中间相体积分数接近100%、广域流线型织构的MP;脱固油浆(DSO)的胶质、沥青质含量低,芳核上烷基短链较多,形成的MP体积分数只有54%;重脱油(DHO)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达到571 Da,胶质质量分数为62.40%,也可制备体积分数接近100%的MP,但呈马赛克型中间相织构。通过分析MP的氢分布和平均分子结构参数以及反应的气体和液体组成分布,可以认为MP的制备过程为多环芳烃(PAH)的低聚和缩聚过程,PAH烷基侧链断裂生成自由基,随后自由基与PAH分子间低聚和缩聚形成MP,提出了PAH低聚反应生成MP的可能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相沥青 石油基 热缩聚 分子结构 广域流线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CrMo合金钢织构表面复合固体润滑剂摩擦学性能研究
8
作者 欧阳瑞 陈文刚 +3 位作者 王海军 Dongyang Li 王文 王永康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3-50,共8页
目的提升42CrMo合金钢摩擦副表面的摩擦学性能。方法采用激光织构技术在试件表面加工不同面密度的三角织构,以环氧树脂E51为衬垫,将纳米颗粒MoS_(2)与E51环氧树脂按1∶2比例混合后填充至织构内部,进行摩擦磨损试试验。在不同工况条件下... 目的提升42CrMo合金钢摩擦副表面的摩擦学性能。方法采用激光织构技术在试件表面加工不同面密度的三角织构,以环氧树脂E51为衬垫,将纳米颗粒MoS_(2)与E51环氧树脂按1∶2比例混合后填充至织构内部,进行摩擦磨损试试验。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研究织构不同面积占比的摩擦学性能,并利用SEM扫描电镜和EDS元素能谱分析仪对试样表面磨痕进行表征。最后,通过应力仿真分析不同织构密度的等效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结果与未织构表面相比,纯织构表面的摩擦系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从约0.8降至0.6左右;微织构与MoS_(2)纳米颗粒结合形成的复合润滑结构的摩擦学性能明显优于未织构表面和纯织构表面。当织构凹坑面积占有率为16%时,复合润滑结构的摩擦系数最低,约为0.19;随着织构密度的增加,复合润滑结构的摩擦系数逐渐上升,当织构密度达到36%时,摩擦系数达到最大值,约为0.3。密度为16%的织构表面等效应力峰值为3.5538 MPa,随着织构密度的增加,等效应力峰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结论表面微织构与填充的MoS_(2)纳米颗粒的协同作用,显著改善了42CrMo合金钢表面的摩擦学性能。MoS_(2)纳米颗粒在摩擦副表面形成固体润滑膜,而微织构能够捕获磨屑并储存润滑剂,为破损的润滑膜提供补充,从而实现减摩抗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CrMo合金钢 激光织构技术 复合润滑结构 MoS_(2) 织构密度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块茎理化特性、蒸制品质与阻抗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赵人杰 赵瑞璇 +4 位作者 刘倩楠 王英飒 白小东 刘伟 胡宏海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130,共9页
通过对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理化特性、蒸制品质与阻抗特性进行检测及相关性分析,为研发基于电化学阻抗谱(electr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法评价马铃薯蒸制品质的快检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马铃薯的干物质、淀粉、... 通过对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理化特性、蒸制品质与阻抗特性进行检测及相关性分析,为研发基于电化学阻抗谱(electr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法评价马铃薯蒸制品质的快检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马铃薯的干物质、淀粉、直链淀粉和膳食纤维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15049-11的干物质、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最高,分别为23.11%、80.46%和32.85%。蒸制马铃薯的质构品质指标(碎裂性、硬度、粘附性和胶着性)分别与其基本成分(干物质、淀粉、直链淀粉、可溶性膳食纤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和总膳食纤维)含量以及马铃薯淀粉的糊化温度、回生值、粒径、膨润力和溶解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002-18和15049-11鲜薯细胞排列较为规则有序,蒸制后保留了较为完整的细胞壁轮廓,且细胞内充满糊化的淀粉基质,导致其具有较高的碎裂性和硬度。EIS检测显示蒸制马铃薯的质构特性与其低频区域(10~100 Hz)的阻抗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电化学阻抗谱法有望成为一种快速表征蒸制马铃薯质构品质的有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块茎 淀粉理化特性 细胞结构 蒸制 质构 电阻抗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天山阿希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碳酸盐矿物形成过程及其成矿启示
10
作者 杨虹 彭义伟 +6 位作者 顾雪祥 韩建民 魏征 刘俊平 宋明伟 张焱 陈曦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8-327,共20页
新疆西天山阿希金矿床是赋存于陆相火山岩中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该矿床成矿过程分为石英-绢云母-黄铁矿(Ⅰ)、石英-黄铁矿(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Ⅲ)、碳酸盐-石英(Ⅳ)和碳酸盐(Ⅴ)5个阶段。碳酸盐矿物是金矿石中除... 新疆西天山阿希金矿床是赋存于陆相火山岩中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该矿床成矿过程分为石英-绢云母-黄铁矿(Ⅰ)、石英-黄铁矿(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Ⅲ)、碳酸盐-石英(Ⅳ)和碳酸盐(Ⅴ)5个阶段。碳酸盐矿物是金矿石中除石英外最主要的非金属矿物,其组构与成分特征记录了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流体演化信息。笔者对阶段Ⅱ皮壳状石英中自形粗粒白云石(Dol-Ⅰ)、阶段Ⅲ叶片状白云石(Dol-Ⅱ)、阶段Ⅳ脉状白云石(Dol-Ⅲ)和阶段V脉状方解石(Cal-Ⅳ)开展了岩相学观察、阴极发光拍摄、电子探针和C-O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Dol-Ⅰ由白云石(Dol-Ⅰa)和铁白云石(Dol-Ⅰb)组成,二者的FeO含量(0.31%~0.68%、14.17%~14.66%)差异显著;Dol-II和Dol-III的Fe O含量(0.63%~1.48%、1.57%~3.89%)相似,均属含铁白云石。DolⅢ和Cal-Ⅳ的δ^(13)C_(V-PDB)均值分别为3.05‰、2.48‰,与海相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相似,表明流体中碳可能源自矿区基底灰岩;二者的δ^(18)O_(SMOW)均值为15.72‰和15.68‰,呈负向飘移,可能是循环大气降水萃取赋矿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所致。阶段Ⅱ皮壳状矿石从脉壁向中心分别形成平行的含载金硫化物的石英微条带、梳状石英、胶状结构“球状”石英和Dol-Ⅰ,表明它是成矿流体经历多次流体沸腾作用后,酸性气体逸失和硫化物大量沉淀的碱性条件下的产物。阶段Ⅲ中Dol-Ⅱ呈叶片状发育在烟灰色隐晶质石英中,表明它是流体初始沸腾过程中从非平衡过饱和热液体系中直接析出的产物。阶段Ⅳ中Dol-Ⅲ呈自形粗粒的白云石脉穿切早期矿脉,它是在浅地表成矿环境稳定的条件下缓慢结晶形成的。阶段Ⅴ中Cal-Ⅳ呈自形粗粒分布于成矿系统边缘,在温压降低的条件下,由热液中CO_(2)、_(H2)S逸失以及HCO^(3-)解离产生的CO_(3)^(2-)与Ca^(2+)结合所形成。综合碳酸盐矿物组构学、主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笔者认为流体沸腾是阿希金矿床阶段Ⅱ、阶段Ⅲ矿质富集沉淀的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矿物 组构学特征 主量元素 碳氧同位素 阿希金矿床 新疆西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对豌豆蛋白构象调控及其与组织化结构关联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佳琪 于小帅 +7 位作者 段玉敏 于帆 杨壮 曾江垲 李凡 王娜 王鹏 肖志刚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0-208,共9页
豌豆是我国第二大豆类作物,在食品中应用广泛。随着挤压技术的发展,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豌豆蛋白构象变化与其组织化结构之间存在关联性,但仍缺乏豌豆蛋白微观结构变化对其宏观组织化结构影响的系统报道。为了扩展豌豆蛋白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豌豆是我国第二大豆类作物,在食品中应用广泛。随着挤压技术的发展,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豌豆蛋白构象变化与其组织化结构之间存在关联性,但仍缺乏豌豆蛋白微观结构变化对其宏观组织化结构影响的系统报道。为了扩展豌豆蛋白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本文对豌豆蛋白的构象进行概述,简要介绍了挤压处理对豌豆蛋白微观结构的影响,重点阐述了挤压过程中挤压参数以及外源性蛋白质、多糖、脂质等组分对豌豆蛋白组织化结构的影响,并总结了挤压过程中豌豆蛋白的构象变化与其组织化结构的关联性,旨在为豌豆蛋白在挤压加工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技术 豌豆蛋白 构象 组织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解除后不同储藏温度对籼稻籽粒结构及蒸煮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康楚涵 陶哲 +1 位作者 张玉荣 吴琼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8,共10页
为探究低温解除后不同储藏温度对籼稻籽粒结构及蒸煮品质的影响,将低温(15℃)解除后的籼稻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15、25、35℃)密闭储藏180 d,定期测定其籽粒力学特性、水分迁移,淀粉晶体结构、胚乳微观结构、蒸煮品质及加工得到的... 为探究低温解除后不同储藏温度对籼稻籽粒结构及蒸煮品质的影响,将低温(15℃)解除后的籼稻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15、25、35℃)密闭储藏180 d,定期测定其籽粒力学特性、水分迁移,淀粉晶体结构、胚乳微观结构、蒸煮品质及加工得到的米饭的质构特性。结果表明,15℃储藏条件下稻谷籽粒整体结构相比35℃保持较好;LF-NMR结果发现低温更利于延缓籽粒内部水分的散失及向自由度更大的状态转化;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结果显示,15℃下淀粉结晶度最低,胚乳微观结构最平滑,对应大米的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总体更优。相关性分析显示,储藏温度与大米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39),与内聚性呈显著正相关(r=0.31),与弹性(r=–0.43)和黏着性(r=–0.42)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低温储藏条件可通过延缓水分迁移变化,保持籼稻籽粒力学及胚乳结构,使大米食用品质更优,可为低温解除后籼稻的科学储藏和品质保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储藏 籼稻 籽粒结构 质构特性 蒸煮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光组合测量的水下构筑物表面缺陷3维可视化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翔 汪进超 +2 位作者 刘厚成 宋万鹏 李姝祺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3,共10页
准确掌握水下构筑物表面的缺陷特征信息,能够为构筑物的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目前水下狭小空间环境中,测试设备尺寸受限、与声光数据同步利用和融合难的技术瓶颈,提出基于声光组合测量的水下构筑物表面缺陷3维可视化方... 准确掌握水下构筑物表面的缺陷特征信息,能够为构筑物的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目前水下狭小空间环境中,测试设备尺寸受限、与声光数据同步利用和融合难的技术瓶颈,提出基于声光组合测量的水下构筑物表面缺陷3维可视化方法。首先,在利用声光组合测量技术捕获有效数据的基础上,构建能够反映缺陷目标典型特征参数的定量表征方法;随后,提出综合考虑典型目标特征的声光特征数据匹配方法,以局部单幅光学纹理图像中的缺陷特征为搜索目标,提高声光数据的匹配程度,丰富全局拼接纹理图像中的细节信息;最后,通过构建纹理特征图像增强算法,形成同步利用声光组合数据的水下构筑物表面缺陷3维可视化技术体系,并结合实例分析,验证本文方法的正确性与优越性。结果表明,声光组合测量技术能够提高水下构筑物表面缺陷检测的效率和精度,同步利用声波扫描数据和光学纹理信息突显水下构筑物表面缺陷的3维可视化特征,为水下构筑物表面缺陷的3维可视化及定量描述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构筑物 声光组合测量 缺陷可视化 声波扫描 表面纹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纹理特征的深度学习云和云阴影检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昊 焦瑞莉 +2 位作者 乔聪聪 霍娟 宗雪梅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0-1587,共8页
针对云和云阴影检测过程中存在边界不准确以及易与地表混淆等问题,构建一种融合纹理特征模块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Landsat 8遥感图像进行云和云阴影检测。引入基于统计特性的纹理特征模块进行纹理特征的提取和学习,在训练过程采用焦点... 针对云和云阴影检测过程中存在边界不准确以及易与地表混淆等问题,构建一种融合纹理特征模块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Landsat 8遥感图像进行云和云阴影检测。引入基于统计特性的纹理特征模块进行纹理特征的提取和学习,在训练过程采用焦点损失函数削弱样本不均衡带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细化了云和云阴影的边界等纹理细节,减少了云和云阴影的误检和漏检现象,提高了云和云阴影的检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检测 云阴影检测 统计特性 纹理特征 卷积神经网络 遥感图像 焦点损失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边缘感知与统计纹理知识的输电线路金具锈蚀检测
15
作者 赵振兵 郭广学 +2 位作者 王艺衡 赵文清 翟永杰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8-1237,共10页
针对输电线路金具目标小、背景环境复杂和锈蚀区域不规则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边缘感知与统计纹理知识的输电线路金具锈蚀检测算法。首先通过改进YOLOv7模型检测金具,然后利用改进Res-UNet模型对检测的金具进行锈蚀分割,加入SE(squeeze... 针对输电线路金具目标小、背景环境复杂和锈蚀区域不规则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边缘感知与统计纹理知识的输电线路金具锈蚀检测算法。首先通过改进YOLOv7模型检测金具,然后利用改进Res-UNet模型对检测的金具进行锈蚀分割,加入SE(squeeze-excitation)注意力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引入统计纹理知识模块(statistical texture knowledge module,STM)和边缘感知模块(edge-aware module,EAM),提出一种知识融合模块对边缘感知和统计纹理知识进行融合,提高对锈蚀分割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检测和分割模型mAP分别提高了2.8百分点和7.7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检测 语义分割 输电线路 锈蚀检测 金具 注意力机制 统计纹理 边缘感知 知识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坑织构对GCr15贫油滑动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16
作者 张义民 侯福顺 +1 位作者 龙日升 王一冰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127,134,共5页
为研究在较大载荷和较高转速下,凹坑织构参数对GCr15贫油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这里采用PL100-30W型激光打标机,在高碳铬轴承钢GCr15表面加工出规则排列的圆形凹坑阵列,然后利用MMW-1A型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对织构试样和光滑试样... 为研究在较大载荷和较高转速下,凹坑织构参数对GCr15贫油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这里采用PL100-30W型激光打标机,在高碳铬轴承钢GCr15表面加工出规则排列的圆形凹坑阵列,然后利用MMW-1A型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对织构试样和光滑试样进行了贫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试验。最后,使用三维形貌仪对试样的磨损表面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凹坑织构表面对GCr15钢贫油润滑条件下的滑动摩擦磨损性能影响显著;存在最优的凹坑面积率和深径比,当其值为14.9%和1:12时,其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相比光滑试样分别降低了26%和64%;随着载荷的增大,织构试样与光滑试样的摩擦系数均呈上升趋势,但光滑试样的摩擦系数增长速率大于织构试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R15钢 表面织构 结构参数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纹理分解的矿井图像增强方法
17
作者 张红 索霆锋 宋婉莹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4,共9页
矿井下存在低照度、多灰尘现象,导致监控视频采集的图像具有光照不均、模糊及细节丢失的问题,影响后续智能图像识别,现有矿井图像增强方法普遍存在图像纹理细节不清晰、视觉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纹理分解的图像增强方法。首... 矿井下存在低照度、多灰尘现象,导致监控视频采集的图像具有光照不均、模糊及细节丢失的问题,影响后续智能图像识别,现有矿井图像增强方法普遍存在图像纹理细节不清晰、视觉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纹理分解的图像增强方法。首先,利用maxRGB算法对原始图像提取初始光照分量,接着构建优化目标函数,依次优化求解初始光照分量中的结构分量、纹理分量及噪声分量:先对初始光照分量进行加权引导滤波,作为先验约束,迭代获得边缘清晰的结构分量;再结合最大邻域差方法和加权平均局部变分构建局部变化偏差函数,作为约束权重,迭代得到细节丰富的纹理分量。然后,将原始图像转换到HSV颜色空间,提取出原始图像的亮度分量,并结合结构分量、纹理分量及噪声分量,利用Retinex理论进行重构,得到增强后的初始亮度分量。为避免亮度过增强,引入带有截断因子的自适应伽马校正(AGCWD)处理图像初始亮度信息,以获得最终的亮度分量。最后,将图像转换到RGB颜色空间,得到增强图像。实验结果表明:①基于结构纹理分解的图像增强算法能保证图像边缘纹理细节更加清晰,减少了图像增强过程中的光晕伪影,且增强后的图像灰度直方图更均衡。②与结构纹理感知Retinex(STAR)算法、联合内外先验(JieP)算法、加权变分模型(WVM)、半解耦分解(SDD)算法、带色彩恢复的多尺度Retinex(MSRCR)算法等5种图像增强算法相比,基于结构纹理分解的图像增强算法的自然图像质量评价指标(NIQE)分别降低了8.69%,29.05%,11.2%,29.53%,33.54%,视觉质量保真度(VIF)分别提高了91.17%,117.86%,59.38%,48.78%,183.12%,信息熵指标(Entropy)分别提高了3.20%,8.02%,4.07%,3.49%,22.68%。③基于结构纹理分解的图像增强算法运行时间仅长于MSRCR算法,但增强效果更好,能够满足矿井下图像增强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图像增强 结构纹理分解 变分模型 RETINEX理论 自适应伽马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蔬成分与细胞结构对其质地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邯 刘春菊 +5 位作者 李越 李大婧 李斌 牛丽影 肖亚冬 于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1-942,共12页
为探究不同果蔬化学组分与细胞结构之间的差异及其对质地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对6种不同果蔬原料的化学成分、细胞微观结构、力学特性及质地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苹果与梨的果糖含量较高,苹果的细胞结构较大;桃中蔗糖、水溶性果胶(WSP)... 为探究不同果蔬化学组分与细胞结构之间的差异及其对质地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对6种不同果蔬原料的化学成分、细胞微观结构、力学特性及质地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苹果与梨的果糖含量较高,苹果的细胞结构较大;桃中蔗糖、水溶性果胶(WSP)与总酸的含量较高,细胞较小且排列密集,与其他果蔬差异较大;马铃薯与山药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细胞结构方面。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CEL)含量与应力-松弛特性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蔗糖、WSP含量与质地剖面分析(TPA)特性参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颗粒密度、孔隙度与部分应力-松弛特性参数和质地特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细胞壁厚度、微观结构参数与部分质地特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发现,影响新鲜果蔬质地特性的3个核心指标为黏滞系数(η)、体积密度、螯合性果胶(CSP)含量。本研究可为果蔬原料保鲜与加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蔬 化学成分 细胞结构 质地特性 相关性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武长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质地与解剖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院钦 杨四钰 +8 位作者 乔帅 任玉锋 周军 张欣 陈卫军 万仲武 魏天军 徐文娣 王惠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1-861,共11页
为探究‘灵武长枣’发育过程中枣果质地与解剖结构的变化特征及两者间关系。以国家地理标志品种‘灵武长枣’为试验材料,利用质地剖面分析法(TPA)和石蜡切片法,分析测定果实7项质地品质指标、10项显微结构指标,并对果实基本性状进行测... 为探究‘灵武长枣’发育过程中枣果质地与解剖结构的变化特征及两者间关系。以国家地理标志品种‘灵武长枣’为试验材料,利用质地剖面分析法(TPA)和石蜡切片法,分析测定果实7项质地品质指标、10项显微结构指标,并对果实基本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灵武长枣’果实成熟过程中,以硬核期为转折点,硬核期到半红期枣果实品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如硬核期到膨大前期单果质量增幅412.3%、体积增幅403.7%,且果实解剖结构与大部分质地参数显著相关。即随着果实成熟,果实的单果质量、纵横径,体积均增加;果实硬度、脆度和胶粘性先增大后减小,弹性、咀嚼性和粘附性呈上升趋势,内聚性变化不显著。果皮变薄,表皮细胞和薄壁细胞、维管束和空腔面积增大,细胞排列变疏松,成熟期口感变酥脆。角质层加厚,果实抗损伤性加强。此外,枣果表皮细胞中的质体也发生很大变化,幼果期到半红期,由叶绿体逐渐转变为有色体。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硬度、弹性、咀嚼性和粘附性同枣果细胞形态参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粘附性与大部分果实细胞形态参数达极显著水平,如粘附性与空腔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9)。‘灵武长枣’果实发育过程中,其果实品质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果实细胞形态的动态变化显著影响其质地品质(硬度、弹性、咀嚼性、粘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武长枣 果肉质地 解剖结构 细胞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弱纹理空间目标的特征点匹配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栗博 何红艳 +3 位作者 王钰 丁与非 孙豆 曹世翔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10,共12页
特征点提取与匹配是遥感图像处理中关键的一环,目前成熟的算法大多面向对地成像类型的遥感图像,对于空间目标的遥感图像,没有考虑成像条件与探测平台的影响因素,特征点匹配质量较差。针对空间目标的匹配精度不高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一... 特征点提取与匹配是遥感图像处理中关键的一环,目前成熟的算法大多面向对地成像类型的遥感图像,对于空间目标的遥感图像,没有考虑成像条件与探测平台的影响因素,特征点匹配质量较差。针对空间目标的匹配精度不高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的特征点匹配算法。首先,根据空间目标的重复弱纹理进行特征点提取与描述,再利用特征点的空间位置进行聚类,并对特征点簇进行匹配;之后将特征点的主方向减去目标整体方向,利用特征点主方向对每一个点簇进行再分组,并完成特征点匹配;最后利用最近邻次近邻比率方法和随机样本一致算法(RANSAC)剔除外点。采用该特征点匹配方法进行的模拟成像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空间目标图像,基于聚类的特征点匹配较直接匹配,匹配数量的提升最高可达50%,重投影误差优于1/4个像元。文章提出的这一方法使用目前通用的各种特征描述子,能够大幅度提高空间目标图像特征点匹配的数量与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点匹配 聚类 结构张量 重复纹理 空间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