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7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CFD simulation of inlet structure flow in pumping station based on Eulerian solid- liquid two-phase flow model
1
作者 Mi Zihao Zhou Daqing Mao Yuanting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94-498,共5页
Sediment deposition in the pumping station has a huge negative impact on unit operation.The three-dimensional CFD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simulate inlet structure flow in pumping station based on the Eulerian solid- l... Sediment deposition in the pumping station has a huge negative impact on unit operation.The three-dimensional CFD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simulate inlet structure flow in pumping station based on the Eulerian solid- liquid two-phase flow model.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the preliminary scheme show that sediment deposition occurs in the forebay of pumping station because of poor flow pattern therein. In order to improve hydraulic configuration in the forebay,one modified measure reconstructs water diversion weir shape,and another measure sets a water retaining sill in the approach channel.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modified scheme prove that back flow in the forebay has been eliminated and the sediment deposition region has also been re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mping station FOREBAY sediment deposition Eulerian two-phase flow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ell time estimation models for bus rapid transit stations
2
作者 Fazhi LI Zhengyu DUAN Dongyuan YANG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2年第3期168-177,共10页
Bus rapid transit (BRT) systems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many advantages including affordability, high capacity vehicles, and reliable service. Due to these attractive advantages, many ci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are... Bus rapid transit (BRT) systems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many advantages including affordability, high capacity vehicles, and reliable service. Due to these attractive advantages, many ci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are in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RT system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BRT systems, many researchers study BRT operation and control, which include the study of dwell times at bus/BRT station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al-time control which aims to avoid bus/BRT vehicles congestion, accurate dwell time models are needed. We develop our models using data from a BRT vehicle survey conducted in Changzhou, China, where BRT lines are built along passenger corridors, and BRT stations are enclosed like light rails. This means that interactions between passengers traveling on the BRT system are more frequent than those in traditional transit system who use platform stations. We statistically analyze the BRT vehicle survey data, and based on this analysis, we are able to mak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 I ) The delay time per passenger at a BRT station is less than that at a non-BRT station, which implies that BRT stations are efficient in the sense that they are able to move passengers quickly. (II) The dwell time follows a logarithmic normal distribution with a mean of 2.56 and a variance of 0.53. (III) The greater the number of BRT lines serviced by a station, the longer the dwell time is. (IV) Daily travel demands are highest during the morning peak interval where the dwell time,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boarding and alighting and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on vehicles reach their maximum values. (V) The dwell time is high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number of passengers boarding and alighting. (VI) The delay per passenger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number of passengers boarding and alighting. We propose two dwell time models for the BRT station. The first proposed model is a linear model while the second is nonlinear. We introduce the conflict between passengers boarding and alighting into our models. Finally, by comparing our models with the models of Rajbhandari and Chien et al., and TCQSM (Transit Capacity and Quality of Service Manual), we conclude that the proposed nonlinear model can better predict the dwell time at BRT s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well time model conflict factor bus rapid transit (BRT) s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用于矿井的适用性研究
3
作者 孙继平 彭铭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5G,5.5G,WiFi6,WiFi7,UWB,ZigBee等矿井移动通信、人员和车辆定位、无线视频和无线传感等系统的设计、规划和优化,需进行矿井电磁波传播分析。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是预测电磁波传播衰减的有效方法。分析研究了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 5G,5.5G,WiFi6,WiFi7,UWB,ZigBee等矿井移动通信、人员和车辆定位、无线视频和无线传感等系统的设计、规划和优化,需进行矿井电磁波传播分析。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是预测电磁波传播衰减的有效方法。分析研究了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在矿井的适用性:①矿井电磁波传播为有限空间特殊环境中远距离传播,与地面室内长方体简单环境中近距离电磁波传播不同。②矿井巷道四周为较厚的煤岩,对电磁波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巷道支护材料进一步阻挡了电磁波穿透,一般不考虑电磁波穿墙衰减。室内−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中的COST−Multi−Wall模型、Keenan−Motley模型考虑电磁波穿墙衰减,不适用于矿井。③矿井的基站和无线终端均在巷道内,为有限空间内部电磁波传播。室外−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适用于基站在室外开放空间、无线终端在室内有限空间的电磁波传播,不适用于矿井。分析研究了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对矿井不同场景(矿井辅助运输大巷、掘进巷道、拐弯巷道、分支巷道、综采工作面)中电磁波传播衰减的预测误差:利用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中的WINNER II模型、3GPP InH−Office模型、ITU−R P.1238模型、ITU−R M.2412 InH模型预测矿井电磁波传播衰减时,总的误差均值分别为9.3,8.2,9.9,7.7 dB,由于预测误差较大,这些模型不适用于矿井。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矿井特殊环境建立的矿井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因此,有必要针对矿井有限空间特殊环境,研究建立矿井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指导矿井通信基站和定位分站及其天线的设计和布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通信 电磁波传播 电磁波衰减 统计模型 基站布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岩石场地群洞地铁车站试验研究
4
作者 李若舟 贺维国 +1 位作者 袁勇 李清菲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为探究岩石场地群洞地铁车站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设计了一个比尺1∶30的群洞地铁车站结构的大型振动台试验模型,通过采用横向输入峰值加速度0.07g、0.15g、0.21g、0.30g、0.50g、0.70g和1.0g等7个不同强度的人工地震波,研究了群洞... 为探究岩石场地群洞地铁车站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设计了一个比尺1∶30的群洞地铁车站结构的大型振动台试验模型,通过采用横向输入峰值加速度0.07g、0.15g、0.21g、0.30g、0.50g、0.70g和1.0g等7个不同强度的人工地震波,研究了群洞地铁车站在强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响应特征、位移响应特征、结构破坏模式和动应变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阿里亚斯强度(Arias Intensity)的放大系数曲线揭示,模型围岩和站厅衬砌结构在峰值加速度0.5g后进入塑性破坏状态;站台衬砌结构在峰值加速度0.3g后从塑性状态逐步进入破坏状态,同时能量耗散逐渐增加。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站厅横断面的相对位移增幅显著,开口断面与非开口断面的相对位移峰值差距进一步扩大。结构的裂缝主要分布在纵向,站台直墙中部纵向裂缝宽且长,而站厅直墙中部未产生明显裂缝。结构传递函数的主频随着地震动强度逐渐减小,在弹性阶段和塑性破坏阶段,结构主频分别为22.7、18.5 Hz。当地震动横向激励时,VL断面相同位置的拉应变均大于HR断面,最大拉应变出现在竖向联络通道的下断面拱肩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洞地铁车站 振动台模型试验 岩石场地 抗震性能 裂缝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根长馈线天线基站的TDOA定位模型及解法
5
作者 周宇航 曾桂根 宋荣方 《移动通信》 2025年第2期132-138,共7页
为解决多基站定位模型中基站之间同步代价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根长馈线天线基站的到达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定位模型,给出了模型方程和求解方法,该方法将复杂的3对距离差方程组转化为1个一元八次方程,然后采用... 为解决多基站定位模型中基站之间同步代价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根长馈线天线基站的到达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定位模型,给出了模型方程和求解方法,该方法将复杂的3对距离差方程组转化为1个一元八次方程,然后采用Aberth-Newton迭代法来迭代求解方程。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基于多根长馈线天线基站的TDOA定位模型和解法的有效性,并对该模型的多解问题进行了分析,用优化基站布局的方案,解决了定位模型的唯一解问题。本定位模型在覆盖范围数百米时,定位精度可达分米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步TDOA 多根长馈线天线基站 多基站定位模型 Aberth-Newton迭代法 多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防火墙的电化学储能系统热蔓延抑制策略
6
作者 张小龙 孙承章 +3 位作者 王旭 王林飞 杨国婧 徐睿婕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1,共11页
为减小传统灭火剂消防压力,抑制储能电站热失控的发生和蔓延,针对目前普遍使用的储能舱消防系统,提出一种基于虚拟防火墙联合采样点卡尔曼滤波算法和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快速放电策略。首先,制定基于虚拟防火墙的电池分级预警策略,依据... 为减小传统灭火剂消防压力,抑制储能电站热失控的发生和蔓延,针对目前普遍使用的储能舱消防系统,提出一种基于虚拟防火墙联合采样点卡尔曼滤波算法和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快速放电策略。首先,制定基于虚拟防火墙的电池分级预警策略,依据电池舱内的气体浓度、温度、荷电状态、温升速率等特征参数情况对电池舱各阶段所需做出的防火动作进行分级并对电池前期预警及后期安全防护进行说明。其次,基于电池热电耦合模型,通过对比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与采样点卡尔曼滤波算法的估计效果,可得采样点卡尔曼滤波算法可有效提高电池SOC及温度估计精度。最后,根据状态空间方程制定模型预测最优控制联合采样点卡尔曼滤波算法,对电池电流、电压、温度、荷电状态设置显性约束,达到锂电池快速放电的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可提高系统内部变参数的估计精度,减小热失控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电站 模型预测控制 磷酸铁锂电池 电池电量估计 热蔓延 等效电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多因素优化分解电动汽车充电站短期充电负荷预测研究
7
作者 李瀚婷 汤旻安 +2 位作者 杨桐 苏毅 王昶又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充电行为存在强随机性与高波动性,使其充电站短期充电负荷预测精度较低,作为移动电力存储和负载资源参与车到网(vehicle to grid,V2G)服务中,其调度中心需要在短时间内预测EV的充电负荷来改善其对电网负... 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充电行为存在强随机性与高波动性,使其充电站短期充电负荷预测精度较低,作为移动电力存储和负载资源参与车到网(vehicle to grid,V2G)服务中,其调度中心需要在短时间内预测EV的充电负荷来改善其对电网负荷的影响。为了提高EV充电站短期充电负荷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冠豪猪优化器变分模态分解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crested porcupine optimizer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bidirectional long short term memory,CPO VMD BiLSTM)组合模型进行EV充电站短期充电负荷预测的方法。首先,考虑影响EV充电负荷的多种因素和历史充电站充电负荷共同构成输入特征矩阵。然后利用CPO算法对VMD其核心参数进行优化搜索,实现参数自适应优化设置。之后采用CPO VMD对历史充电负荷数据进行分解,弱化负荷的非平稳性,捕捉其局部特征。最后在BiLSTM模型中输入分解后的特征矩阵来实现充电站短期充电负荷的预测目标。以美国ANN DATA公开数据集中位于加州理工大学校园内EV充电站的历史充电负荷数据作为实际算例,与独立模型、未优化组合模型、优化组合模型进行对比,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平均降低了41.23%和59.04%。因此,验证了提出方法在充电站充电负荷短期预测中精度的提高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充电站 神经网络 组合模型 负荷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的空调制冷机房在线优化控制研究
8
作者 文永全 王郁芊 陈晓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5年第1期103-107,共5页
建立了基于历史运行数据驱动的空调制冷机房的全局优化控制模型,以LabVIEW为平台开发了空调制冷机房在线优化控制系统,采用COM组件技术进行LabVIEW与MATLAB混合编程。在线优化控制系统根据实时采集的数据,调用MATLAB程序的COM组件计算... 建立了基于历史运行数据驱动的空调制冷机房的全局优化控制模型,以LabVIEW为平台开发了空调制冷机房在线优化控制系统,采用COM组件技术进行LabVIEW与MATLAB混合编程。在线优化控制系统根据实时采集的数据,调用MATLAB程序的COM组件计算得出优化变量的设定值,对机房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控制。搭建实验系统对在线优化控制系统的功能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驱动 空调制冷机房 优化控制模型 在线优化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火灾事故的地铁车站班组应急共享心智模型研究
9
作者 刘佳 刘伟 《交通工程》 2025年第1期99-105,共7页
为改善地铁车站班组应急行为效果,从组织心理层面出发,理解、预测与控制地铁车站班组应急共享行为,设计任务型应急共享心智模型和协作型应急共享心智模型研究火灾事故的地铁车站班组应急共享行为,用定量方法论证应急共享心智模式对应急... 为改善地铁车站班组应急行为效果,从组织心理层面出发,理解、预测与控制地铁车站班组应急共享行为,设计任务型应急共享心智模型和协作型应急共享心智模型研究火灾事故的地铁车站班组应急共享行为,用定量方法论证应急共享心智模式对应急行为的影响。基于地铁火灾事故,提出地铁车站班组应急共享心智模型是班组成员应对紧急情况所共同享有的知识结构与相似的信念或态度结构,包括任务型和协作型两类应急共享心智模型。基于文献法和访谈,对北京地铁车站班组人员进行问卷测量,使用SPSS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任务型应急共享心智模型,还是协作型应急共享心智模型,均在0.01水平上与应急遵守行为、应急参与行为呈现出显著正向相关,这表明应急共享心智模型同应急共享行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把任务型应急共享心智模型以及协作型应急共享心智模型为解释变量,分别对应急遵守行为和应急参与行为实施回归分析,进而构建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任务型应急共享心智模型与协作型应急共享心智模型对应急遵守行为和应急参与行为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假设到验证。并从个体特质、企业环境、协作团队、组织心理4个层面,对地铁提高应急共享心智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车站班组 应急共享心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维新息GM(2,1)的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
10
作者 黄伟 高井祥 徐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26,259,共8页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是对流层的一个重要参数,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水汽反演至关重要。文章采用GM(2,1)灰色模型结合一阶弱化算子对大气加权平均温度进行拟合和预测,基于2018年中国不同区域探空站...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是对流层的一个重要参数,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水汽反演至关重要。文章采用GM(2,1)灰色模型结合一阶弱化算子对大气加权平均温度进行拟合和预测,基于2018年中国不同区域探空站日均大气加权平均温度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在少量可用数据的情况下,GM(2,1)具有较好的建模预测能力,相对误差不超过5%,未来2 d的预测值相对误差均小于2%;与Bevis模型相比,GM(2,1)对大气加权平均温度建模也更具优势,且不需要实测的气象参数。该研究为GM(2,1)灰色模型应用于GNSS水汽反演、天气预报等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加权平均温度 Bevis模型 GM(2 1)灰色模型 探空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施客流集散分析
11
作者 袁博晖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8,共9页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站内设施客流分布受限于设施能力和设施拓扑结构,难以量化的问题,总结站内设施客流走行研究现状,进行站内设施客流状态及其转化分析;基于设施容纳和通行能力,借鉴排队论的思想,构建客流状态转移模型,描述客流在设施前...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站内设施客流分布受限于设施能力和设施拓扑结构,难以量化的问题,总结站内设施客流走行研究现状,进行站内设施客流状态及其转化分析;基于设施容纳和通行能力,借鉴排队论的思想,构建客流状态转移模型,描述客流在设施前堵塞和消解的概率表达。以某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为例,进行走行设施拓扑网络客流集散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客流密度超过自由流的密度时,由于实际客流超过一定阈值,在能力较小的设施前必然会发生客流拥堵的情况,实际客流分布特征不仅与单个走行设施的能力有关,同时也受设施网络瓶颈的影响。研究结果以期为车站管理人员制定和实施限流方案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客流集散模型 转移概率模型 车站设施 稳态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接驳交通方式划分改进模型
12
作者 蔡涵哲 林俊彦 +1 位作者 王治 叶霞飞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1,共8页
[目的]为准确测算广州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接驳设施所需规模,需对车站各接驳交通方式下客流的分担率进行研究并预测。[方法]基于对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南村万博站、同和站等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进站客流接驳数据的实地调查,在传统MNL(多项Logit... [目的]为准确测算广州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接驳设施所需规模,需对车站各接驳交通方式下客流的分担率进行研究并预测。[方法]基于对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南村万博站、同和站等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进站客流接驳数据的实地调查,在传统MNL(多项Logit)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天气、进出站接驳特征差异的影响,构建基于MNL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接驳交通方式划分改进模型,并利用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模型标定。[结果及结论]模型标定结果表明,仅接驳距离特征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性别、出行目的等与轨道交通接驳方式选择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所研究的调查数据未捕捉到出行者年龄和接驳交通方式选择的相关性;对同和站晚高峰进站客流的晴天和雨天接驳交通方式划分改进模型进行检验,准确率分别达到86.0%和77.2%,说明考虑天气因素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接驳交通方式划分改进模型是优于传统模型的。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接驳交通方式划分改进模型应用于用地属性相似的目标站点,证实了该模型在实际客流预测中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客流 接驳交通方式划分 改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330 kV升压站建设施工技术研究
13
作者 陈健 胡永伟 张峰 《建筑技术开发》 2025年第1期44-46,共3页
海上330kV升压站在风电场占有核心地位,考虑其施工中受风浪、海流等影响,容易出现倾覆情况,故须把控施工技术,以保证施工质量。研究以某330kV海上升压站工程为例,简要阐述了工程构件的参数要求,提出了装驳运输、导管吊装、基础施工与上... 海上330kV升压站在风电场占有核心地位,考虑其施工中受风浪、海流等影响,容易出现倾覆情况,故须把控施工技术,以保证施工质量。研究以某330kV海上升压站工程为例,简要阐述了工程构件的参数要求,提出了装驳运输、导管吊装、基础施工与上部组装施工技术,并开展了安全校核分析,以保证工程可实现提质增效降本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30kV升压站 建设施工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式后备模式下站间信号设备布置方案研究
14
作者 郭云鹏 《铁道通信信号》 2025年第3期72-77,共6页
点式后备模式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常用的降级运行模式。为降低项目成本,在满足列车运行间隔要求的前提下,研究点式后备模式下站间信号设备布置方案。基于列车速度控制模型,结合能量守恒及动力学原理,绘制站间列车速度曲线,推导出点式后... 点式后备模式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常用的降级运行模式。为降低项目成本,在满足列车运行间隔要求的前提下,研究点式后备模式下站间信号设备布置方案。基于列车速度控制模型,结合能量守恒及动力学原理,绘制站间列车速度曲线,推导出点式后备模式下列车运行追踪间隔计算公式。根据既有项目经验,结合不同区间、站台限速的边界条件,以及后备模式下列车运行追踪间隔要求,通过运行间隔计算公式推算站间距阈值。若项目实际站间距超过阈值时,则需在站间设置一套信号设备来缩短进路长度,从而缩短列车运行追踪间隔。信号设计人员在投标阶段,可参考该阈值绘制信号设备平面图,以期在满足列车追踪间隔要求的同时,避免信号设备布置冗余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式后备模式 站间信号设备 列车速度控制模型 运行间隔 站间距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地震强度不确定性的车站韧性评估方法
15
作者 张陈龙 张东明 +1 位作者 黄忠凯 黄宏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2,共9页
地铁车站作为地下交通的枢纽,是社会经济交流和人员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灾害风险。以前包括地震在内的灾害,会对地下交通网络造成严重后果,也对城市功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地铁车站等关键交通枢纽的韧性评估对于... 地铁车站作为地下交通的枢纽,是社会经济交流和人员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灾害风险。以前包括地震在内的灾害,会对地下交通网络造成严重后果,也对城市功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地铁车站等关键交通枢纽的韧性评估对于提高城市安全性和维护其功能至关重要。提供了一个考虑地震强度不确定性的综合韧性评估框架,用于评估浅埋地铁车站在地震灾害下的鲁棒性和快速恢复能力。该框架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相关地铁车站数值模型;然后,通过所选择的地震动展开大量数值分析,以便生成关于峰值地面加速度(PGA)的地铁车站易损性函数;接着利用蒙特卡洛模拟进一步量化地震动强度不确定性,并最终确定车站在各个损伤阶段的概率。最终,通过联立地铁车站损伤概率与经济损失关系,考虑地铁车站的恢复路径和可恢复性,完成韧性评估。本研究通过该韧性评估框架和所计算出的韧性指标R,评价和讨论了性能恢复模型和场地条件对车站抗震韧性的影响。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地铁网络基于韧性的设计和管理,以支持对地震灾害的适应,从而促进相关决策者关于资源的有效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地震韧性 地震易损性 地震动不确定性 恢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拟-优化调度框架的开都河梯级水电站发电潜力分析
16
作者 陈红波 白涛 +2 位作者 华鑫 刘锐 康瑜 《人民珠江》 2025年第2期100-108,共9页
开都河梯级水电站电力市场年度交易的申报依赖于水电站发电能力的合理评估。为充分挖掘水电站发电调度潜力,合理申报年度发电计划,保障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开展开都河梯级水电站发电调度潜力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开都河梯级水电站为研究对... 开都河梯级水电站电力市场年度交易的申报依赖于水电站发电能力的合理评估。为充分挖掘水电站发电调度潜力,合理申报年度发电计划,保障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开展开都河梯级水电站发电调度潜力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开都河梯级水电站为研究对象,以缺水率最小和发电量最大为目标,构建了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采用改进的NSGA-Ⅱ算法求解模型;与模拟调度对比分析挖掘了优化调度的发电潜力。研究表明:①优化调度较模拟调度不仅提高了出力的保证率,更增加了发电量,模拟调度下开都河梯级水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16.78亿kW·h,优化调度增发1.33亿kW·h,涨幅8%;②不同典型年,优化调度对于开都河梯级水电站发电调度潜力挖掘效果不同,特枯水年的效果尤为显著,特枯水年的增幅为平水年增幅的1.95倍,为特丰水年增幅的6.68倍。研究成果可为梯级水电站申报年度交易计划、保障水电站经济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电站 发电调度潜力 调度模型 改进NSGA-Ⅱ算法 典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滩水电站升船机改造工程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17
作者 刘晶晶 杨红玉 唐晓斌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为验证岩滩水电站升船机和上、下游引航道总体布置合理性,设计开展了1∶80整体水工模型试验,以研究整体泄流能力和通航水流条件等问题,指导项目设计。研究发现:岩滩水电站升船机和上、下游引航道总体布置方案满足设计要求,枢纽整体运行... 为验证岩滩水电站升船机和上、下游引航道总体布置合理性,设计开展了1∶80整体水工模型试验,以研究整体泄流能力和通航水流条件等问题,指导项目设计。研究发现:岩滩水电站升船机和上、下游引航道总体布置方案满足设计要求,枢纽整体运行水流流态良好;口门区右岸河道疏浚高程降低方案可行;需拆除原岩滩大桥桥墩并予以疏浚。研究成果为本项目优化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山区峡谷类似工程的设计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滩水电站 升船机改造工程 整体水工模型试验 流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赋权法和可拓理论的LNG接收站安全评价模型研究
18
作者 陈谦 李雅娴 +1 位作者 赫文博 陈益明 《能源工程》 2025年第1期55-62,共8页
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属危化品行业,在日常运营中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其安全评价体系及安全预警模型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行业内的相关文献,结合温州某LNG接收站的实际运营情况,建立了LNG接收站安全评价体系,确立了安全... 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属危化品行业,在日常运营中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其安全评价体系及安全预警模型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行业内的相关文献,结合温州某LNG接收站的实际运营情况,建立了LNG接收站安全评价体系,确立了安全预警等级和警限。同时,运用组合赋权法对可拓理论进行修正后获得了科学的权重计算方法及改良的安全评价模型。最后引用实际案例验证模型方法,获得了符合实际运行情况的安全评价结果,证明该安全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为LNG接收站的安全运营做出及时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接收站 安全评价 熵权 评价模型 A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TOPSIS的中小型抽水蓄能站点征地移民安置优选评价
19
作者 李宇星 《水利水电快报》 2025年第1期116-120,共5页
为从征地移民安置的角度对中小型抽水蓄能站点进行优选,以广东省内7个中小型抽水蓄能站点为样本,采用AHP-TOPSIS模型对其征地移民安置条件进行优选评价。结果表明:7个站点从优到劣排序的结果为大安站点>周田站点>太平站点>连... 为从征地移民安置的角度对中小型抽水蓄能站点进行优选,以广东省内7个中小型抽水蓄能站点为样本,采用AHP-TOPSIS模型对其征地移民安置条件进行优选评价。结果表明:7个站点从优到劣排序的结果为大安站点>周田站点>太平站点>连麦站点>荃坑站点>英利站点>明湖站点,制约性因素如移民指标、基本农田指标、生态红线指标等为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征地移民安置的首要影响因素。研究可为中小型抽水蓄能选点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 移民安置评价 AHP-TOPSIS模型 理想解法 优选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桓仁水电站坝基扬压力超限原因综合分析
20
作者 杨忠兴 任小红 李春辉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5年第1期13-17,共5页
扬压力性态是反映大坝安全与否的重要指标,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从大坝劈头裂缝稳定性、地质情况、坝基运行性态、坝基渗流监测资料分析等多方面,对桓仁水电站坝基扬压力强度系数超限原因进行分析。建立回归统计模型,研究气温、水位... 扬压力性态是反映大坝安全与否的重要指标,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从大坝劈头裂缝稳定性、地质情况、坝基运行性态、坝基渗流监测资料分析等多方面,对桓仁水电站坝基扬压力强度系数超限原因进行分析。建立回归统计模型,研究气温、水位以及时效对扬压力强度系数的影响,诊断可能存在的异常现象,分析查明超限原因,并提出防范建议,对确保大坝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压力超限 回归模型 原因分析 桓仁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