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终轧温度对罐体材料用3104铝合金织构演变的影响
1
作者 赵千愉 叶凌英 +4 位作者 韦卫昌 何海铜 刘晓滕 曹高辉 唐建国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8-223,共6页
研究了热终轧温度对3104铝合金“1+3”热连轧坯料及后续冷轧、中间退火过程中组织与织构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热终轧温度升高,热轧板再结晶程度增大,热轧板中立方Cube织构体积分数增加,Brass织构、S织构和Copper织构体积分数降... 研究了热终轧温度对3104铝合金“1+3”热连轧坯料及后续冷轧、中间退火过程中组织与织构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热终轧温度升高,热轧板再结晶程度增大,热轧板中立方Cube织构体积分数增加,Brass织构、S织构和Copper织构体积分数降低;中间退火板的平均晶粒尺寸随着热终轧温度升高而增大;中间退火前冷轧板中Cube织构体积分数随着热终轧温度升高而增加,不利于在退火后形成强的Cube织构,由此导致成品冷轧板中Cube织构体积分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04铝合金 织构 罐体材料 深冲性能 热轧 终轧温度 中间退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合金马氏体钢高温应力-应变曲线和组织演变研究
2
作者 陈正坤 刘曼 +1 位作者 李彦龙 徐光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1-259,共9页
采用热模拟实验,结合SEM、EBSD和TEM等分析手段,探究了终轧温度对一种不含Ni、Cr的低合金高强马氏体钢高温力学行为及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终轧温度下,试验钢显微组织主要由珠光体和贝氏体构成;随着终轧温度降低,试验钢平... 采用热模拟实验,结合SEM、EBSD和TEM等分析手段,探究了终轧温度对一种不含Ni、Cr的低合金高强马氏体钢高温力学行为及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终轧温度下,试验钢显微组织主要由珠光体和贝氏体构成;随着终轧温度降低,试验钢平均泰勒因子增大。采用基于位错演化的本构模型定量分析表明,随变形温度降低,控制位错产生的参数和控制动态回复的参数均减小,而控制静态回复的参数增大;且这三类参数对变形温度的敏感性均呈指数级降低。此外,降低终轧温度会导致流动应力增大、史密斯因子减小;当终轧温度从820℃降至780℃时,流动应力增幅最为显著。综合考虑析出强化效果及轧制设备负荷,推荐采用820℃作为该试验钢的终轧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轧温度 低合金马氏体钢 应力-应变曲线 显微组织 动态回复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的热连轧终轧温度预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祥壮 张帅 +2 位作者 李爱莲 崔桂梅 杨培宏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59,共8页
终轧温度是热连轧生产过程中主要控制的工艺参数,是确保带钢质量的重要前提。带钢在精轧阶段经历复杂的换热过程,现场采用的半机理模型很难提高预测精度。针对此问题,从数据驱动角度出发,建立一种基于多策略改进鲸鱼优化算法(IWOA)与极... 终轧温度是热连轧生产过程中主要控制的工艺参数,是确保带钢质量的重要前提。带钢在精轧阶段经历复杂的换热过程,现场采用的半机理模型很难提高预测精度。针对此问题,从数据驱动角度出发,建立一种基于多策略改进鲸鱼优化算法(IWOA)与极限学习机(ELM)相结合的终轧温度预测模型。融入柯西变异提升鲸鱼算法跳出局部最优的能力;借助余弦控制因子平衡鲸鱼算法全局搜索与局部开发能力;引入翻身觅食策略降低鲸鱼算法陷入局部最优的概率和提升算法的收敛速度。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IWOA-ELM终轧温度预测模型在预报精度方面优势明显,预测终轧温度在±6℃以内的命中率为94%,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轧温度预测 鲸鱼优化算法 柯西变异 翻身觅食 余弦控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连轧带钢终轧温度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4
作者 龚殿尧 徐建忠 +1 位作者 刘相华 王国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63-767,共5页
在传统传热模型基础上开发了带钢热连轧精轧温度控制模拟软件,系统地分析了穿带速度、带钢粗轧出口温度、带钢机架间厚度、水冷换热系数和工作辊材质等7种因素对带钢精轧出口温度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影响带钢终轧温度的主要因素;使用现场... 在传统传热模型基础上开发了带钢热连轧精轧温度控制模拟软件,系统地分析了穿带速度、带钢粗轧出口温度、带钢机架间厚度、水冷换热系数和工作辊材质等7种因素对带钢精轧出口温度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影响带钢终轧温度的主要因素;使用现场实测数据对模拟软件计算精度进行了检验,表明开发的精轧温度控制模拟软件计算精度较高.为建立高精度热连轧带钢温度在线控制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带钢 精轧 温度控制 冷却 影响因素 终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热轧工艺对氧化铁皮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胜 武会宾 +3 位作者 余伟 王立东 蔡正旭 唐荻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4-90,共7页
采用热模拟实验机、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化学测试等试验方法,研究了开轧温度、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氧化铁皮组织和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热轧钢板表面氧化铁皮由3层结构组成,即最外层Fe2O3、中间层Fe3O4和最内层FeO.随着... 采用热模拟实验机、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化学测试等试验方法,研究了开轧温度、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氧化铁皮组织和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热轧钢板表面氧化铁皮由3层结构组成,即最外层Fe2O3、中间层Fe3O4和最内层FeO.随着开轧温度和终轧温度的降低,FeO先共析转变的驱动力增大,FeO在整个氧化铁皮层中的含量逐渐减少,Fe2O3和Fe3O4含量逐渐增多.随着卷取温度由650℃降低到500℃,在FeO层中析出的Fe3O4粒子数量不断增加,粒子尺寸越来越细小.析出的Fe3O4越多,氧化铁皮的耐蚀性能越高.当卷取温度降低至450℃时,FeO发生了共析转变,生成片层状Fe+Fe3O4的共析组织,这些片层状组织形成微电池,使氧化铁皮的耐蚀性能急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轧温度 终轧温度 卷取温度 氧化铁皮 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待温厚度与终轧温度对X80管线钢组织中马氏体/奥氏体岛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衣海龙 麻庆申 +2 位作者 杜林秀 刘相华 王国栋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7-39,68,共4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分析了经不同工艺热轧得到的22 mm厚X80管线钢中马氏体/奥氏体(M/A)岛的形貌及分布。结果表明:M/A岛的形貌及分布与待温厚度和终轧温度密切相关,适当增加待温厚度,降低终轧温度有利于细化M/A岛的组织...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分析了经不同工艺热轧得到的22 mm厚X80管线钢中马氏体/奥氏体(M/A)岛的形貌及分布。结果表明:M/A岛的形貌及分布与待温厚度和终轧温度密切相关,适当增加待温厚度,降低终轧温度有利于细化M/A岛的组织,减小M/A岛的尺寸,降低M/A岛的体积分数,使X80管线钢的落锤性能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80管线钢 M/A岛 待温厚度 终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轧温度模型优化算法与控制策略的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博 郭强 +2 位作者 张飞 宗胜悦 张佳庆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2-356,共5页
针对国内热轧生产线上精轧区测温点稀疏、温度精度要求高的特点,采用二维有限差分方法建立了精轧区板坯温度的机理模型,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并结合粒子群算法对温度模型进行优化。针对轧制过程中影响因素多、环境复杂的特点,将支持向量机... 针对国内热轧生产线上精轧区测温点稀疏、温度精度要求高的特点,采用二维有限差分方法建立了精轧区板坯温度的机理模型,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并结合粒子群算法对温度模型进行优化。针对轧制过程中影响因素多、环境复杂的特点,将支持向量机引入精轧温度模型的预测,并与机理模型和实测数据对比,检测其有效性。经过验证,所建模型的计算精度与实测数据误差在10℃以内。利用所建模型,对终轧区喷水量和加速度提出一种综合控制策略,可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轧 热连轧 温度模型 粒子群算法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轧工艺对高碳带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蔡珍 韩斌 +2 位作者 谭文 孙宜强 甘晓龙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62,共5页
研究了热轧关键工艺参数对高碳带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终轧温度对屈服强度影响较显著,终轧温度由870℃~880℃提高至900℃~910℃时,50CrV4的珠光体片层间距减小约20%,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增加91MPa和30MPa;卷取温度由... 研究了热轧关键工艺参数对高碳带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终轧温度对屈服强度影响较显著,终轧温度由870℃~880℃提高至900℃~910℃时,50CrV4的珠光体片层间距减小约20%,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增加91MPa和30MPa;卷取温度由620℃~630℃提高至690℃~700℃和钢卷加保温罩缓冷,分别使65Mn和50Mn2V的珠光体片层间距增大接近1倍,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降低200MPa以上,塑性提高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轧温度 卷取温度 保温罩 珠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轧制速度和水流量进行终轧温度控制的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龚殿尧 陈华昕 +1 位作者 徐芳 徐建忠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79-982,1004,共5页
结合国内某热轧带钢厂终轧温度控制模型的调试过程,分别介绍了通过调节水量和调节轧制速度进行终轧温度控制的原理;对比了轧制典型产品时采用上述两种手段调节终轧温度的轧制速度实测曲线、水量调节曲线和终轧温度实测曲线,探讨了产生... 结合国内某热轧带钢厂终轧温度控制模型的调试过程,分别介绍了通过调节水量和调节轧制速度进行终轧温度控制的原理;对比了轧制典型产品时采用上述两种手段调节终轧温度的轧制速度实测曲线、水量调节曲线和终轧温度实测曲线,探讨了产生不同终轧温度控制效果的原因;结合轧后冷却样本跟踪原理,分析了调节速度时对于下游轧后冷却控制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调节轧制速度手段的终轧温度控制精度略高;采用调节机架间水量手段时轧制速度曲线更平滑,有利于轧后冷却过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带钢 终轧温度控制 轧制速度 机架间冷却 轧后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轧制工艺对CSP生产低碳贝氏体高强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林恒 康永林 +2 位作者 黎先浩 温德智 刘国民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7-50,60,共5页
研究了CSP工艺生产低碳贝氏体高强钢的工艺控制与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关系。通过比较不同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低碳贝氏体高强钢组织性能的影响,得出钢板最终组织为不同比例的铁素体加贝氏体复相组织,且随着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尤其是... 研究了CSP工艺生产低碳贝氏体高强钢的工艺控制与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关系。通过比较不同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低碳贝氏体高强钢组织性能的影响,得出钢板最终组织为不同比例的铁素体加贝氏体复相组织,且随着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尤其是卷取温度的降低,组织中贝氏体的体积分数增多,组织更加细小均匀,并且可以获得细小弥散的M-A组织和析出粒子,从而提高钢的屈服强度和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 终轧温度 卷取温度 M-A岛 析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汽车用钢的热轧工艺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丽萍 汪云辉 王云阁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118-120,共3页
利用Gleeble-3500热-力模拟实验机,测定了抗拉强度700 MPa级高强钢的动态CCT曲线,研究了加热温度、终轧温度、卷取温度对带钢组织、析出物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成分下,T700钢轧后最佳冷却速度为7~15℃/s,较适宜的加热温度为1... 利用Gleeble-3500热-力模拟实验机,测定了抗拉强度700 MPa级高强钢的动态CCT曲线,研究了加热温度、终轧温度、卷取温度对带钢组织、析出物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成分下,T700钢轧后最佳冷却速度为7~15℃/s,较适宜的加热温度为1250℃,终轧温度为870℃,卷取温度为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T 加热温度 终轧温度 卷取温度 析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汽车大梁钢氧化铁皮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彭欢 胡学文 +1 位作者 王海波 杨峥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0-122,125,共4页
通过SEM(扫描电镜)和IPP软件研究了不同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下汽车大梁钢的氧化铁皮厚度、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终轧温度为800~920℃时,汽车大梁钢的氧化铁皮微观结构均为残余FeO+先共析Fe3O4,随着终轧温度的升高,氧化铁皮平均厚度增加,F... 通过SEM(扫描电镜)和IPP软件研究了不同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下汽车大梁钢的氧化铁皮厚度、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终轧温度为800~920℃时,汽车大梁钢的氧化铁皮微观结构均为残余FeO+先共析Fe3O4,随着终轧温度的升高,氧化铁皮平均厚度增加,Fe O比例增加,先共析Fe3O4比例降低。卷取温度为530~650℃时,氧化铁皮组织中存在共析组织(Fe3O4+Fe),随着卷取温度的升高,汽车大梁钢的氧化铁皮平均厚度增加,FeO比例增加,先共析Fe3O4比例增加,共析(Fe3O4+Fe)比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轧温度 卷取温度 汽车大梁钢 氧化铁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轧带钢终轧温度控制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海玉 高雷 +3 位作者 赵强 龚彩军 王淑志 江潇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7-681,共5页
由于高精度、高性能钢的控制标准越来越高,传统终轧温度控制模型已不能满足现场的控制精度要求。结合国内某2250mm热连轧精轧机组,提出了基于二次规划优化算法的终轧温度控制模型。利用二次规划优化算法在线优化各控制点的轧制速度、... 由于高精度、高性能钢的控制标准越来越高,传统终轧温度控制模型已不能满足现场的控制精度要求。结合国内某2250mm热连轧精轧机组,提出了基于二次规划优化算法的终轧温度控制模型。利用二次规划优化算法在线优化各控制点的轧制速度、加速度调节量或机架间冷却水水量调节量,以提高带钢终轧温度控制精度。将该模型在线应用后,带钢终轧温度控制偏差在±15℃以内,命中率为96.83%。结果表明,该控制模型能够实现带钢终轧温度精确控制,保证带钢全长温度的均匀性,满足成品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 带钢 终轧温度 二次规划法 机架间冷却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连轧带钢终轧温度控制样本跟踪策略 被引量:7
14
作者 龚殿尧 徐建忠 +1 位作者 刘相华 王国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83-886,共4页
为了加强前馈控制在带钢终轧温度控制中的作用,提高机架间喷水冷却控制精度,分析了带钢在机架间运行过程中的速度变化规律,将带钢在精轧机架间的冷却过程划分为多个冷却计算单元,阐述了机架间微跟踪策略的原理,给出了合理的通条带钢机... 为了加强前馈控制在带钢终轧温度控制中的作用,提高机架间喷水冷却控制精度,分析了带钢在机架间运行过程中的速度变化规律,将带钢在精轧机架间的冷却过程划分为多个冷却计算单元,阐述了机架间微跟踪策略的原理,给出了合理的通条带钢机架间微跟踪方法.使用实验室已开发的热带终轧温度模拟运行软件,结合国内某厂现场数据,进行了机架间温度控制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优于现场实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带钢 终轧温度控制 跟踪策略 机架间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轧钛微合金化TRIP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衣海龙 徐薇 +2 位作者 龙雷周 刘振宇 王国栋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6-71,共6页
对钛微合金化TRIP钢进行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测定,分析轧制与冷却工艺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的奥氏体/铁素体、奥氏体/马氏体相变点分别在500~650℃和450℃左右;组织由铁素体/贝氏体及少量残余奥氏体组成;随着... 对钛微合金化TRIP钢进行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测定,分析轧制与冷却工艺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的奥氏体/铁素体、奥氏体/马氏体相变点分别在500~650℃和450℃左右;组织由铁素体/贝氏体及少量残余奥氏体组成;随着终轧温度的升高,实验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有所降低;随着空冷结束温度的降低,实验钢的屈服强度降低;当终轧温度和空冷结束温度分别为796℃和722℃时,实验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强塑积分别为661,888MPa和25042MPa·%,其对应组织为细小的铁素体及板条贝氏体,铁素体基体上存在大量细小的析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TRIP钢 终轧温度 铁素体 贝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钢热连轧机组温度模型及其自学习方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海军 时立军 +1 位作者 徐建忠 王国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9-372,共4页
介绍了带钢热连轧机组温度模型以及目前常用的温度模型自学习方法.针对目前常用的温度模型自学习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分区补偿法用于温度模型自学习,该方法按一定的分配系数将终轧温度偏差分配到各冷却区段,温度偏差分配系数可以根据... 介绍了带钢热连轧机组温度模型以及目前常用的温度模型自学习方法.针对目前常用的温度模型自学习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分区补偿法用于温度模型自学习,该方法按一定的分配系数将终轧温度偏差分配到各冷却区段,温度偏差分配系数可以根据各机架轧制力情况进行调节,所以在保证终轧温度预测精度的同时,也提高了轧制力的预测精度.这种新型的温度模型自学习方法被成功地应用于天津荣程750 mm精轧机组,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带钢 温度模型 模型自学习 轧制力 终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轧带钢终轧温度控制模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龚殿尧 陈华昕 +3 位作者 徐建忠 张晓明 张殿华 刘相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20-22,共3页
为了适应加速轧制时高精度终轧温度控制的要求,在机架间冷却单元的基础上开发了在线自适应、前馈与反馈相结合的在线终轧温度控制模型,并现场测试了机架间冷却阀门的开度和流量曲线。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提高终轧温度控制精度是有效的。
关键词 热轧带钢 终轧温度控制 机架间冷却单元 样本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低碳Nb-B贝氏体钢组织性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段争涛 李艳梅 +1 位作者 朱伏先 樊中免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3-826,847,共5页
对一种不添加其他微合金元素的低碳Nb-B微合金贝氏体钢在不同工艺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终轧温度为850℃,冷却速度10℃/s左右,终冷温度560℃时,实验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495和720MPa,-20℃冲击功和延伸率分别为15... 对一种不添加其他微合金元素的低碳Nb-B微合金贝氏体钢在不同工艺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终轧温度为850℃,冷却速度10℃/s左右,终冷温度560℃时,实验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495和720MPa,-20℃冲击功和延伸率分别为159 J和23%,实验钢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准多边形铁素体;终冷温度降至480℃,实验钢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屈服强度和-20℃冲击功分别提高51 MPa和93 J;终轧温度降至810℃时,屈服强度相对增加24MPa;冷却速度增大到25℃/s,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少量的针状铁素体和板条贝氏体,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655和777 MPa,而-20℃冲击功和延伸率分别为226 J和20%.透射电镜分析表明,加速冷却能够细化亚结构,亚结构强化及少量板条贝氏体组织能大幅度提高实验钢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冷温度 终轧温度 冷却速度 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制度对低碳锰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龙 唐正友 +3 位作者 丁桦 杜林秀 宋红梅 郑芳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3-376,380,共5页
为了获得细晶铁素体/贝氏体的复相组织,通过控轧控冷工艺研究了低碳锰钢在奥氏体区变形时变形量、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增加变形量(对应道次间隔时间缩短)可以细化铁素体晶粒,但当终轧温... 为了获得细晶铁素体/贝氏体的复相组织,通过控轧控冷工艺研究了低碳锰钢在奥氏体区变形时变形量、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增加变形量(对应道次间隔时间缩短)可以细化铁素体晶粒,但当终轧温度降低到800℃时,变形量的增加以及开冷温度的降低不利于贝氏体组织的获得.通过调整变形量、终轧温度、可开冷温度并适当降低卷取温度,可使实验钢获得晶粒尺寸约为5μm的铁素体和10%~20%的贝氏体组织,低碳锰钢强塑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锰钢 变形量 终轧温度 贝氏体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连轧精轧温度控制的自适应策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薛文颖 龚殿尧 +2 位作者 吴迪 刘相华 王国栋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9-392,共4页
分析了热轧带钢生产过程中在精轧机组各机架间的温度变化过程,考虑机架间水冷综合换热系数对终轧温度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水冷综合换热系数的自适应策略.在现场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编制了精轧温度控制模型系数自适应计算的离线模拟软件,预... 分析了热轧带钢生产过程中在精轧机组各机架间的温度变化过程,考虑机架间水冷综合换热系数对终轧温度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水冷综合换热系数的自适应策略.在现场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编制了精轧温度控制模型系数自适应计算的离线模拟软件,预先设定虚拟的通条带钢温度实测值,检验模型自适应系数的变化及其对下一次同规格带钢温度计算值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本文建立的模型自适应策略下,自适应系数针对不同的轧件温度实测值可以进行迅速而有效的变化,使计算值迅速逼近实测值,表明本文建立的自适应策略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带钢 精轧机组 温度控制 自适应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