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冠果油和纳米纤维素的Pickering双乳液制备及其稳定性分析
1
作者 田辉 石春兰 +9 位作者 张雯 周慧芸 任海伟 范文广 王永刚 李金平 刘健 王天运 陈荟茹 杨晖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84-193,共10页
基于文冠果油和纳米纤维素开发W_(1)/O/W_(2)型Pickering双乳液体系,并评价其稳定性。以1%(W/V)海藻酸钠为内水相(W_(1)),聚甘油蓖麻醇酸酯为内层界面乳化剂,文冠果油为中间油相,纳米纤维素为外层乳化剂,整个乳液体系分散于外水相(W_(2)... 基于文冠果油和纳米纤维素开发W_(1)/O/W_(2)型Pickering双乳液体系,并评价其稳定性。以1%(W/V)海藻酸钠为内水相(W_(1)),聚甘油蓖麻醇酸酯为内层界面乳化剂,文冠果油为中间油相,纳米纤维素为外层乳化剂,整个乳液体系分散于外水相(W_(2))中。以双乳液微观结构、表观粘度、热稳定性、离心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外观分层为评价指标,分别比对了不同聚甘油蓖麻醇酸酯浓度、内水相(W_(1))与油相(O)体积比、初乳液(W_(1)/O)与外水相(W_(2))体积比、纳米纤维素的种类及添加量等5种因素对双乳液体系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接触角测量仪发现不同种类纳米纤维素的微观结构和疏水性差异明显,其中长径比大且成网状结构的纤维素纳米纤维疏水性最强。当聚甘油蓖麻醇酸酯浓度为2.5%(W/V),W_(1):O为3:7(V/V),(W_(1)/O):W_(2)为2:8(V/V),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外层乳化剂的浓度为0.3%(W/W)时,双乳液的包埋率高且稳定性强。相对于纤维素纳米晶,纤维素纳米纤维所制备的双乳液稳定性更强。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表明双乳液构建成功且结构稳定。油脂的酸价及过氧化值进一步反映了双乳液的化学稳定性。以纳米纤维素的固体微颗粒为乳化剂,文冠果油为包埋油相的Pickering双乳液,可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成分的良好递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kering 双乳液 文冠果油 纳米纤维素 稳定性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姜黄素/花色苷的木薯淀粉基W_(1)/O/W_(2)型Pickering双重乳液的制备及性质 被引量:5
2
作者 杨翦秋 毕会敏 范方宇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7,共12页
以木薯纳米淀粉、木薯醋酸酯变性淀粉为颗粒乳化剂制备食品级W 1/O/W 2型Pickering双重乳液,分别于内层水相、油相对姜黄素与花色苷进行负载。考察不同木薯醋酸酯变性淀粉质量分数对双重乳液显微形态、粒径、Zeta电位、负载率及贮藏稳... 以木薯纳米淀粉、木薯醋酸酯变性淀粉为颗粒乳化剂制备食品级W 1/O/W 2型Pickering双重乳液,分别于内层水相、油相对姜黄素与花色苷进行负载。考察不同木薯醋酸酯变性淀粉质量分数对双重乳液显微形态、粒径、Zeta电位、负载率及贮藏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在体外消化过程的控释性能。结果表明,木薯醋酸酯变性淀粉质量分数为6%时,乳液综合性能最好。此时,乳滴分布均匀,呈“三相两膜”结构,粒径为3.65μm,Zeta电位为-14.50 mV,姜黄素、花色苷的负载率达到95.23%、93.00%,4、25、40℃时贮藏20 d均未出现明显分层;经模拟消化后乳液中姜黄素、花色苷保留率为41.59%、76.29%,与游离姜黄素、花色苷相比,二者生物利用率分别提高了约4倍、3倍。证实了木薯淀粉基双重乳液能实现在模拟消化系统中对活性物质的保护,并能有效提升其生物利用率。研究结果旨在为食品工业中淀粉基功能性乳液运载体系的构建及新型食品级Pickering双重乳液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花色苷 淀粉基pickering双重乳液 负载率 体外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态双金属氢氧化物颗粒水分散体系及其稳定的Pickering乳液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国鹏 王君 +2 位作者 李伟 刘尚营 孙德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6-393,共8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3种形态的MgAl双金属氢氧化物颗粒的水分散体系,并以其为乳化剂制备了Pickering乳液.比较了3种颗粒的分散体系及其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性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表明,低结晶度的颗粒以形...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3种形态的MgAl双金属氢氧化物颗粒的水分散体系,并以其为乳化剂制备了Pickering乳液.比较了3种颗粒的分散体系及其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性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表明,低结晶度的颗粒以形状不规则、结构疏松、表面粗糙的絮状体形式分散于水中,且颗粒尺寸随高速搅拌分散时间的延长而减小;而良好结晶的颗粒以形状规则、结构致密、表面平滑的六角片存在于水中.Zeta电位测试表明,3种颗粒在水中均带正电荷,NaCl可降低颗粒的Zeta电位而使其发生絮凝,但良好结晶颗粒的分散体系在更高NaCl浓度时才出现明显沉淀.分别采用3种双金属氢氧化物颗粒/NaCl水分散体系制备了水包油(O/W)型Pickering乳液,并比较了乳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NaCl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3类乳液的稳定性;良好结晶颗粒稳定乳液的能力强于低结晶度的颗粒;对于低结晶度颗粒,大颗粒稳定乳液的能力比小颗粒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氢氧化物 分散体系 pickering乳液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桂醇基海藻酸钠与层状双金属纳米颗粒稳定载药Pickering乳液及其缓释性能 被引量:6
4
作者 刘若林 李嘉诚 +5 位作者 冯玉红 颜慧琼 黄俊浩 刘艳凤 程春风 林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2-106,112,共6页
为了提高海藻酸钠(SA)对疏水性农药的负载量和释药缓释作用,将其与月桂醇通过偶联酯化反应进行疏水改性,对改性后的海藻酸钠进行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表征分析,结果证明月桂醇侧链成功接枝到海藻酸钠分子骨架上。将月桂醇改性海藻酸钠(DA... 为了提高海藻酸钠(SA)对疏水性农药的负载量和释药缓释作用,将其与月桂醇通过偶联酯化反应进行疏水改性,对改性后的海藻酸钠进行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表征分析,结果证明月桂醇侧链成功接枝到海藻酸钠分子骨架上。将月桂醇改性海藻酸钠(DA)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纳米颗粒进行复配,其Zeta电位分别为+44.9 m V和-33.2 m V,同时其粒径分别增大到93.3 nm和659.8 nm。结果表明带负电的月桂醇改性海藻酸钠吸附在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颗粒表面可以阻碍颗粒间的相互聚集,在分散体系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能。高速剪切下制备稳定Pickering乳液,对疏水性农药氯氟氰菊酯进行了释药试验,表明改性后的海藻酸钠与LDH颗粒制备Pickering乳液对氯氟氰菊酯具有较好的药物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桂醇改性海藻酸钠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颗粒 pickering乳液 缓释载药 氯氟氰菊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稳定乳液和泡沫体系的原理和应用(Ⅱ)——Pickering乳液的相转变 被引量:3
5
作者 吴玮 陈洪龄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4-99,共6页
介绍了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相转变现象。从乳液转相机理入手,深入介绍了由油水比、混合颗粒、颗粒浓度引发的乳液单相转相和表面活性剂与颗粒共同作用引发的双转相。最后,对乳液转相的表征方法和Pickering乳液转相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pickering乳液 转相 双转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纤维素纳米晶Pickering乳液的制备、表征及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朱妍丽 田婧楠 +4 位作者 刘斌 罗洁 任发政 李媛 文鹏程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3-170,共8页
【目的】以改性的方法提高纤维素纳米晶的水溶性,用其制备稳定的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并初步探究Pickering乳液在制备复乳和包埋益生菌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首先,采用TEMPO(2,2,6,6-tetramethylepiperidin-1-oxyl,2,2,6,6-四甲... 【目的】以改性的方法提高纤维素纳米晶的水溶性,用其制备稳定的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并初步探究Pickering乳液在制备复乳和包埋益生菌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首先,采用TEMPO(2,2,6,6-tetramethylepiperidin-1-oxyl,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NaBr/NaClO体系对微晶纤维素进行化学改性,分别制备氧化度为30%、50%和100%的氧化纤维素纳米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分别对其形貌和羧基化学结构进行测定.其次,用氧化纤维素纳米晶制备Pickering乳液,用荧光显微镜和Turbi Scan稳定性分析仪分别对其形态和稳定性进行表征和分析.最后,用氧化纤维素纳米晶制备复乳,并将上述制备的Pickering乳液用于菌体包埋,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氧化后的纤维素纳米晶结构疏松,羧基含量增加,水溶性随氧化度的升高而增加;氧化度为50%的纤维素纳米晶制备的Pickering乳液较稳定,其也可用来制备W/O/W型乳液,而且Pickering乳液用于菌体包埋,有较好的包埋效果.【结论】氧化后的纤维素纳米晶能够制备出稳定性较好的Pickering乳液,该Pickering乳液可以用于制备W/O/W型复乳以及菌体的包埋,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纳米晶 pickering乳液 稳定性 复乳 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kering乳液双相反转研究表面活性剂在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进华 顾斌 +1 位作者 管玉东 尹德忠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9-572,共4页
本实验通过制备纳米粒子和表面活性剂协同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对乳液的双相反转的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表面活性剂浓度提高,乳液类型从O/W转变成W/O型,再转变成O/W型,即发生双相反转现象。基于实验现象提出了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 本实验通过制备纳米粒子和表面活性剂协同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对乳液的双相反转的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表面活性剂浓度提高,乳液类型从O/W转变成W/O型,再转变成O/W型,即发生双相反转现象。基于实验现象提出了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条件下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模型,即单层吸附和双层吸附导致纳米粒子由偏亲水向偏疏水再到偏亲水性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双相反转 pickering乳液 纳米粒子表面改性 表面与界面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kering双乳液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离分析玉米中的硝磺草酮 被引量:1
8
作者 葛俊康 柏晓丽 +3 位作者 郭昕鹭 祁烁霖 牛娜 陈立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44-1750,共7页
该文采用Pickering双乳液法,以硝磺草酮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功能单体、木质素为稳定粒子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其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与接触角表征,同时探究了该聚合物对硝磺草酮的静态吸附、动态吸附... 该文采用Pickering双乳液法,以硝磺草酮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功能单体、木质素为稳定粒子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其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与接触角表征,同时探究了该聚合物对硝磺草酮的静态吸附、动态吸附和选择性吸附。Scatchard分析表明:合成的聚合物对硝磺草酮的结合方式有两种,最大表观吸附量(Q_(max))和平衡离解常数(Kd)分别为Q_(max1)=32.31 mg/g,K_(d1)=116.28 mg/L;Q_(max2)=89.99 mg/g,K_(d2)=413.22 mg/L。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该聚合物对硝磺草酮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将制备得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基质固相分散的分散剂萃取分离玉米中的硝磺草酮。最佳萃取条件为分子印迹聚合物与样品的质量比3∶2;研磨时间10 min,淋洗剂2 mL 20%甲醇水溶液,洗脱剂5 mL 5%乙酸乙腈。最佳条件下,硝磺草酮的检出限为0.018μg/g,回收率为97.0%~98.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0%~5.6%。该研究分析时间短、有机溶剂用量少,且提高了选择性和分析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kering双乳液 硝磺草酮 木质素 分子印迹聚合物 基质固相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过冷度石蜡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2
9
作者 茹绍青 武亚飞 车黎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09-2316,共8页
石蜡乳液是集储热与传热于一体的新型功能流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石蜡乳液在降温时会出现明显的过冷现象,降低了其储热与传热的性能。针对这个问题,用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 LDHs)代替化学表面活性剂,采用高速剪切乳化法... 石蜡乳液是集储热与传热于一体的新型功能流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石蜡乳液在降温时会出现明显的过冷现象,降低了其储热与传热的性能。针对这个问题,用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 LDHs)代替化学表面活性剂,采用高速剪切乳化法,制备了石蜡含量为30%(质量)的O/W型Pickering乳液;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流变仪、全能稳定性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所制得的石蜡Pickering乳液的微观形貌、粒度分布、黏度、稳定性和热力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Mg-Al LDHs的含量从1%(质量)增加到5%(质量)时,石蜡Pickering乳液的粒度减小,黏度升高,稳定性得到改善;在石蜡Pickering乳液中,Mg-Al LDHs纳米颗粒吸附在石蜡液滴表面,诱导石蜡在降温时异相成核结晶,从而抑制了其过冷现象;所制备的石蜡Pickering乳液的相变焓值约为56.6 J·g^(-1),在测试的温度范围内(30^70℃)的平均表观比热容为6.08 J·g^(-1)·K^(-1),是纯水的1.45倍,具有良好的储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 pickering乳液 过冷现象 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构类型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宸之 王春华 +1 位作者 吴尖辉 林炜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61,共7页
Pickering乳液作为一种由固体颗粒稳定的乳液体系,凭借其优异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药、化妆品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制备具有特定结构的Pickering乳液系统是满足不同领域对乳液性能需求的关键。文章对四种... Pickering乳液作为一种由固体颗粒稳定的乳液体系,凭借其优异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药、化妆品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制备具有特定结构的Pickering乳液系统是满足不同领域对乳液性能需求的关键。文章对四种典型的Pickering乳液:高内相Pickering乳液、双重乳液、多层颗粒稳定的乳液和微簇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其结构特性、制备方法和应用研究现状,分析并探讨了它们在各自应用领域的优点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Pickering乳液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内相pickering乳液 双重乳液 多层颗粒稳定的乳液 微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载槲皮素P/O/W多重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佳慧 梁蓉 杨成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48-1456,共9页
以疏水SiO_(2)(AEROSIL■R202)、亲水SiO_(2)(AEROSIL■200)为乳化剂,一缩二丙二醇和甘油为内醇相,制备了水包油包醇(P/O/W)多重Pickering乳液,用其对槲皮素进行了包载。考察了内醇相质量分数、疏水SiO_(2)质量分数、水乳比、亲水SiO_(2... 以疏水SiO_(2)(AEROSIL■R202)、亲水SiO_(2)(AEROSIL■200)为乳化剂,一缩二丙二醇和甘油为内醇相,制备了水包油包醇(P/O/W)多重Pickering乳液,用其对槲皮素进行了包载。考察了内醇相质量分数、疏水SiO_(2)质量分数、水乳比、亲水SiO_(2)质量分数对P/O/W多重Pickering乳液性能的影响。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XRD对P/O/W多重乳液及包载槲皮素后的P/O/W多重乳液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O/W多重Pickering乳液制备的最佳条件为:内醇相[m(甘油)∶m(一缩二丙二醇)=6∶4]质量分数为20%、疏水SiO_(2)质量分数为3%、m(水相)∶m(P/O初乳)=5∶5、亲水SiO_(2)质量分数为2%。包载后槲皮素的结晶峰消失,表明该多重乳液对槲皮素有良好的包载效果。离心法测得包载槲皮素P/O/W多重乳液的载药量达0.45%±0.02%。体外透皮实验和猪皮CLSM显示,槲皮素经该多重乳液包载后透皮性能得到改善,这主要归因于槲皮素在内醇相中的溶解度可达(60.0±2.1)mg/g,远高于其在水(<0.5μg/g)或油(<1 mg/g)中的溶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P/O/W多重pickering乳液 溶解度 载药量 透皮性能 医药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珍珠粉相互作用及其稳定乳液的双重相转变
12
作者 张倩洁 沈兴亮 +2 位作者 盛涛涛 张婉萍 许建营 《日用化学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8-475,共8页
系统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生物质颗粒珍珠粉制备Pickering乳液的类型、微观结构的影响,同时解析了CTAB/珍珠粉稳定乳液从O/W型到W/O型再到O/W型的双重相转变现象。通过分散性观察、Zeta电位的测定、三相... 系统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生物质颗粒珍珠粉制备Pickering乳液的类型、微观结构的影响,同时解析了CTAB/珍珠粉稳定乳液从O/W型到W/O型再到O/W型的双重相转变现象。通过分散性观察、Zeta电位的测定、三相接触角和珍珠粉的荧光标记等手段深入剖析了CTAB与珍珠粉颗粒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添加CTAB和CTAB浓度较低时(0.01 mmol/L)时,珍珠粉能单独形成O/W型的Pickering乳液,乳化粒子为非球形且有一定聚结。当CTAB的浓度增加到0.05和0.20 mmol/L时,CTAB在珍珠粉表面吸附增强了颗粒的疏水性,润湿性的变化导致乳液类型从O/W型转变到W/O型,此时乳液的微观结构为球形,且尺寸分布较窄。随着CTAB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到0.90 mmol/L,CTAB在油水界面上取代吸附的珍珠粉颗粒,荧光显微镜观察验证了此时形成的O/W型乳液是由过量的CTAB来稳定。即通过简单地增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的浓度,就能实现乳液从O/W型到W/O型,再到O/W型的双重相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珍珠粉 吸附 pickering乳液 双重相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