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N自然丰度法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5
1
作者 苏波 韩兴国 黄建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08-416,共9页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新兴技术,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稳定性同位素15N自然丰度法近年来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简述了自然生态系统...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新兴技术,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稳定性同位素15N自然丰度法近年来在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简述了自然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诸过程中的15N同位素分馏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综述了15N自然丰度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列举了近年来此法在生物固氮及氮素转化过程研究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并预测了该方法在国内氮素循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同位素 15自然丰度 氮素循环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15)N亮氨酸和质谱测定大鼠肝蛋白质合成 被引量:6
2
作者 周济宏 李幼生 +3 位作者 曹澄亚 朱明芳 韩勇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5年第3期133-136,共4页
目的:建立稳定同位素L 15N亮氨酸测定大鼠肝蛋白质合成率的方法。 方法:分别测定静脉注射相同剂量L 15N亮氨酸不同时相的大鼠肝15N丰度及不同剂量L 15N亮氨酸同一时相的大鼠肝15N丰度。 结果:大鼠肝游离氨基酸池中15N同位素丰度在注射... 目的:建立稳定同位素L 15N亮氨酸测定大鼠肝蛋白质合成率的方法。 方法:分别测定静脉注射相同剂量L 15N亮氨酸不同时相的大鼠肝15N丰度及不同剂量L 15N亮氨酸同一时相的大鼠肝15N丰度。 结果:大鼠肝游离氨基酸池中15N同位素丰度在注射后30min内呈线性上升并达高峰,维持4h后缓慢下降,肝蛋白质中的15N丰度30min至12h基本维持不变;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大鼠肝蛋白质分数合成率亦增加,当L 15N亮氨酸剂量>1. 0mmol/kg,分数合成率并不随施加L 15N亮氨酸剂量的加大而增加。 结论:在进行大鼠肝蛋白质合成率测定时,一次性静脉注射的测量最佳时限为30min,剂量为1. 0mmol/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L-^15n亮氨酸 蛋白质合成率 分数合成率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δ)15 N在有机农产品鉴别上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希贤 高源 +1 位作者 王会 胡国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期15-18,共4页
有机农业在世界范围内正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有机产品识别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已有研究者提出将产品^(15)N自然丰度(^(δ)15 N值)作为其鉴别指标。介绍了稳定性氮同位素的相关知识,解释了^(δ)15 N识别技术判断有机生产中肥料施用... 有机农业在世界范围内正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有机产品识别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已有研究者提出将产品^(15)N自然丰度(^(δ)15 N值)作为其鉴别指标。介绍了稳定性氮同位素的相关知识,解释了^(δ)15 N识别技术判断有机生产中肥料施用类型的可行性,并指出可能引起该技术鉴别误差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在尽可能全面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δ)15 N识别技术与其他的认证管理措施,提高有机农产品鉴别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5 n 有机产品鉴别 稳定性同位素 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取代制备硝酸铵及其性能表征
4
作者 鄂秀天凤 王伟 +6 位作者 雷雯 徐志斌 刘瑞斌 解龙 肖川 商照聪 孟子晖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93-999,I0001,共8页
采用同位素取代技术,将硝酸铵(NH_(4)NO_(3))中的^(14)N取代为^(15)N,制备了两种^(15)N代硝酸铵,即^(15)NH_(4)NO_(3)和NH_(4)^(15)NO_(3),并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和X射线衍射对^(15)N代硝酸铵的表观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真密度... 采用同位素取代技术,将硝酸铵(NH_(4)NO_(3))中的^(14)N取代为^(15)N,制备了两种^(15)N代硝酸铵,即^(15)NH_(4)NO_(3)和NH_(4)^(15)NO_(3),并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和X射线衍射对^(15)N代硝酸铵的表观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真密度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干燥器平衡法及微小药量激光点火法测试了其密度、分解温度、吸湿性、感度、爆速、爆热等。结果表明,与普通硝酸铵相比,^(15)N代硝酸铵的化学结构基本不变;NH_(4)^(15)NO_(3)和^(15)NH_(4)NO_(3)的密度由1.72g/cm^(3)提升至1.75g/cm^(3)和1.76g/cm^(3),吸湿率降至97.1%和95.2%,感度和热稳定性基本不变;采用微小药量激光点火装置测试发现NH_(4)^(15)NO_(3)和^(15)NH_(4)NO_(3)的爆速分别提升至6610m/s和6680m/s,爆热提升至3730kJ/kg和3840kJ/kg。证明稳定同位素取代技术可进一步提升现有高能材料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物质 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取代 ^^(15)n元素 硝酸铵 激光点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同位素碳、氮在牛不同组织中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0
5
作者 孙丰梅 于洪侠 +1 位作者 吴伟 杨曙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2-466,共5页
稳定同位素分析是追溯食品来源的一种有效技术。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牛不同组织中碳、氮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情况以及品种对其影响。利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了不同部位脱脂牛肉、不同部位粗脂肪、牛尾毛、血液、肝脏及饲料... 稳定同位素分析是追溯食品来源的一种有效技术。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牛不同组织中碳、氮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情况以及品种对其影响。利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了不同部位脱脂牛肉、不同部位粗脂肪、牛尾毛、血液、肝脏及饲料中的δ13C值和δ15N值,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品种因素不影响组织中的碳、氮同位素组成;肌肉不同部位、血液、肝脏、牛尾毛之间的1δ3C值无显著差异,而肝脏中的δ15N值极显著地高于其他组织;不同部位粗脂肪间的δ13C值也无显著差异。结果说明稳定性同位素碳、氮在牛不同组织中的分馏效应是不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牛组织 1δ3C δ15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水体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与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慧 王为木 +1 位作者 谈建康 王群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2-136,共5页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稻田沟渠、池塘、湿地等水体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水中颗粒性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δ13C值(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在-31.5‰^-24.3‰之间变化,平均值为-27.7‰,可...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稻田沟渠、池塘、湿地等水体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水中颗粒性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δ13C值(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在-31.5‰^-24.3‰之间变化,平均值为-27.7‰,可能主要来自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贡献。POM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的趋势。浮游动物与POM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之间的时空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说明研究区内浮游动物对内源有机碳的利用可能主要来自POM。颗粒性有机物δ15N存在秋、冬季高于春、夏季的趋势,但空间差异不显著,其中湿地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3.2‰~6.3‰),δ15NPOM平均值为4.1‰,说明研究区固氮作用较小,外源物的污染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水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栏对高寒草原优势物种氮吸收策略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喻鳟善 索娜卓嘎 +2 位作者 洪江涛 庞博 王小丹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64-873,共10页
围栏封育是促进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恢复和重建的重要工程措施。目前对围栏封育条件下高寒草地氮(N)营养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壤或植被独立的系统,仍缺乏土壤-植被N素传递和利用效率方面的报道。本研究以藏北高寒草原典型物种紫花针茅(St... 围栏封育是促进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恢复和重建的重要工程措施。目前对围栏封育条件下高寒草地氮(N)营养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壤或植被独立的系统,仍缺乏土壤-植被N素传递和利用效率方面的报道。本研究以藏北高寒草原典型物种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和昆仑蒿(Artemisia nanschanica)为研究对象,采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15)N-NH_(4)^(+)和^(15)N-NO_(3)^(-)),分析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草地典型物种对不同形态N吸收速率、偏好策略及及其土壤剖面差异。结果表明:1)与自由放牧相比,围栏封育显著提升了紫花针茅在不同土层中的平均N吸收效率,其中,NH_(4)^(+)和NO_(3)^(-)吸收速率分别提高了4.78和9.34μg·(g·h)^(−1)。围栏封育提升了昆仑蒿NO_(3)^(-)吸收速率,但对NH_(4)^(+)吸收速率影响较为微弱。2)两种草地管理方式下,紫花针茅和昆仑蒿均偏好吸收NO_(3)^(-),表现出与土壤背景主导N形态相契合的特点。3)高寒草原典型物种表层根系N吸收速率高于深层根系,与根系生物量的土壤剖面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本研究揭示了草地生态工程对高寒典型物种N营养适应策略的影响,为后续退化高寒草地保护与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n吸收偏好 稳定同位素 ^^(15)n示踪 草地管理方式 营养适应策略 土壤剖面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新疆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营养级初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迪 张燕 +2 位作者 李云峰 倪朝辉 茹辉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38,共9页
为探究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营养结构动态及层级变化,本研究于2019年湿季(5-6月)和2020年干季(11月)在新疆伊犁河流域13个站位进行鱼类调查。运用稳定同位素δ^(13 )C、δ^(15) N技术分析了伊犁河鱼类的营养级,并对不同支流以及不同摄食... 为探究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营养结构动态及层级变化,本研究于2019年湿季(5-6月)和2020年干季(11月)在新疆伊犁河流域13个站位进行鱼类调查。运用稳定同位素δ^(13 )C、δ^(15) N技术分析了伊犁河鱼类的营养级,并对不同支流以及不同摄食功能群鱼类营养级进行比较分析。伊犁河流域鱼类的δ^(13) C值范围为-33.70‰~-18.51‰,δ^(15) N值范围为5.13‰~17.33‰,营养级范围在1.27~4.07之间,平均为2.54±0.55。湿季鱼类的营养级高于干季,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营养级明显高于其它类群。鱼类营养结构特征指标(氮值范围NR、碳值范围CR、总面积TA、平均离心距离CD、平均最邻近距离、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DNND)显示,伊犁河与特克斯河的鱼类营养多样性较高,揭示种间竞争较少;喀什河营养冗余更高,表明鱼类群落抗外界干扰能力更强。本研究为后期准确全面的评估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与功能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提供了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伊犁河流域 营养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3种优势植物枯落物分解过程及碳氮同位素分异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全军 于秀波 张广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94-1704,共11页
植物枯落物分解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的关键生态过程。于2017年11月—2018年4月在鄱阳湖湿地开展野外原位分解实验。利用分解袋法对3种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 植物枯落物分解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的关键生态过程。于2017年11月—2018年4月在鄱阳湖湿地开展野外原位分解实验。利用分解袋法对3种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和薹草(Carex cinerascens)枯落物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过程和δ^(13)C、δ^(15)N分异特征开展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芦苇、南荻和薹草枯落物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解速率、干物质残留率以及δ^(13)C、δ^(15)N差异性极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种类植物枯落初始化学特性的不同,尤其是C/N和木质素/N的不同。枯落物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解速率都表现芦苇最大,薹草次之,南荻最小。Olson负指数衰减模型能非常好地模拟和预测3种植物枯落物的分解过程。伴随分解过程,3种植物枯落物δ^(13)C上下波动,总体上呈显著降低的趋势,而δ^(15)N则都呈现波动性的略有升高趋势,这说明在枯落物分解过程的不同阶段内,受枯落物基质质量和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双重影响,^(13)C与^(15)N既有释放也有富集。δ^(13)C与枯落物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速率都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δ^(15)N与分解速率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除了氮元素的迁移转化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δ^(15)N的变化。本研究有助于加深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基质质量调控机制的认识,深化对鄱阳湖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科学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植物枯落物 纤维素 木质素 分解过程 ^δ^(13)C ^δ^(15)n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技术的土壤氧化亚氮产生与排放过程研究进展
10
作者 黄瑾 余龙飞 +1 位作者 李文娟 黄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6-915,共10页
氧化亚氮(N_(2)O)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并且对平流层臭氧层分解起到重要作用。土壤中N_(2)O的产生和排放过程复杂多样,对其进行精准溯源与过程区分有助于制定减排策略。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技术利用N_(2)O的同位素值δ^(15)N^(bulk)(N_(... 氧化亚氮(N_(2)O)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并且对平流层臭氧层分解起到重要作用。土壤中N_(2)O的产生和排放过程复杂多样,对其进行精准溯源与过程区分有助于制定减排策略。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技术利用N_(2)O的同位素值δ^(15)N^(bulk)(N_(2)O中15N在整体水平上的同位素特征值)、δ^(18)O(N_(2)O中18O在整体水平上的同位素特征值)以及δ^(15)N^(sp)(N_(2)O分子内15N的位点特异性同位素值),可以示踪N_(2)O来源、指示N_(2)O产生的微生物作用途径,在N_(2)O转化过程溯源中已取得重要进展。而同位素分馏效应是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其中微生物过程及其导致的同位素分馏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概述了同位素分馏效应在N_(2)O的产生、排放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梳理了同位素特征值δ^(15)N^(bulk)、δ^(18)O和δ^(15)N^(sp)在分析N_(2)O来源的研究进展,并且提出了影响准确区分过程的因素。因素包括单一产生路径的同位素特征值范围广、不同产生路径的同位素特征值范围的重叠、反应底物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以及与N_(2)O还原相关的分馏因子的可变性等问题。明确了今后需加强δ^(15)N^(sp)等N_(2)O同位素特征值分馏效应的测定,利用组合同位素特征值及先进手段进行全面的N_(2)O溯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 稳定同位素 硝化/反硝化作用 土壤微生物 ^位点特异性同位素值(δ^(15)n^(sp)) 同位素分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