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bust optimization design on impeller of mixed-flow pump 被引量:1
1
作者 ZHAO Binjuan LIAO Wenyan +3 位作者 XIE Yuntong HAN Luyao FU Yanxia HUANG Zhongfu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71-677,共7页
To increase the robustness of the optimization solutions of the mixed-flow pump,the impeller was firstly indirectly parameterized based on the 2D blade design theory.Secondly,the robustness of the optimization solutio... To increase the robustness of the optimization solutions of the mixed-flow pump,the impeller was firstly indirectly parameterized based on the 2D blade design theory.Secondly,the robustness of the optimization solution was mathematically defined,and then calculated by Monte Carlo sampling method.Thirdly,the optimization on the mixed-flow pump′s impeller was decomposed into the optimal and robust sub-optimization problems,to maximize the pump head and efficiency and minimize the fluctuation degree of them under varying working conditions at the same time.Fourthly,using response surface model,a surrogate model wa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optimization objectives and control variables of the shape of the impeller.Finally,based on a multi-objective genet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a two-loop iterative optimization process was designed to find the optimal solution with good robustness.Comparing the original and optimized pump,it is found that the internal flow field of the optimized pump has been improved under various operating conditions,the hydraulic performance has been improved consequently,and the range of high efficient zone has also been widened.Besides,with the changing of working conditions,the change trend of the hydraulic performance of the optimized pump becomes gentler,the flow field distribution is more uniform,and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the varia-tion of working conditions decreases,and the operating stability of the pump is improved.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obust optimization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a reasonable way to optimize the mixed-flow pump,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optimization problems of other fluid machin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flow pump multi-objective genetic optimization robust optimiza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2D blade design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pecific speed on hydraulic performances and pressure fluctuations in mixed-flow pumps
2
作者 FU Yanxia JIA Qi +1 位作者 SHEN Yang PACE Giovanni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81-987,共7页
A series of steady and unsteady numerical calculations of the internal flow in mixed-flow pumps with three different specific speed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N-S equation coupled with the standard k-εturbulence ... A series of steady and unsteady numerical calculations of the internal flow in mixed-flow pumps with three different specific speed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N-S equation coupled with the standard k-εturbulence model under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eller specific speed and the pump performance as well as pressure pulsations.Meanwhile,the pump performance and pressure pulsations inside the mixed-flow pump with three different specific speeds were also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test data.From the results,the averaged deviations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tested head among different impellers are below 5%,and with respect to the equivalent impeller specific speeds of 280 and 260,the values are 4.30%and 3.69%,respectively.For all the impeller schemes,the best efficiency point of the mixed-flow pump is found at the flow rate of 1.2 Q_(d) and the higher head deviation occurs at lower flow rates.Especially,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specific speed has a slight effect on the pressure fluctuation in the impellers.Eventually,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pump performance curves calcula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s have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levant experimental results,which verifies that the numerical method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re accurate to a certain extent.Furthermore,the results als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to the pressure pulsation analysis and th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the mixed-flow pump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flow pumps impeller specific speed hydraulic performance pressure puls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管掺气对螺旋混流式推进泵推进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韩伟 贺春沛 +2 位作者 李仁年 徐梓添 张钰昆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93-1800,共8页
为提高喷水推进器的推进性能,本文将气体射流应用于螺旋混流泵喷管中,研究喷管掺气对推进性能的影响。采用混合模型分别对不同掺气长度、掺气深度、掺气量进行数值模拟,设计响应面试验并运用多目标规划寻找最优掺气模型,对比优化后模型... 为提高喷水推进器的推进性能,本文将气体射流应用于螺旋混流泵喷管中,研究喷管掺气对推进性能的影响。采用混合模型分别对不同掺气长度、掺气深度、掺气量进行数值模拟,设计响应面试验并运用多目标规划寻找最优掺气模型,对比优化后模型与原始模型内流场。结果表明:螺旋混流泵加入气体射流后可以大幅增加推力,但会降低系统效率;在其他掺气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推力与掺气长度、掺气量成正相关,与掺气深度成负相关;以推力为目标进行优化,相比不掺气模型推力提升了1.75倍;以推力和效率为目标进行多目标优化,推力相比不掺气模型提升了1.61倍,效率相较于只优化推力时提升了2.9%;掺气后液体流道面积减小,喷管进出口压差变大,流速增加导致推力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混流泵 气体射流 推进性能 响应面分析 多目标规划 内流场 涡特性 Ω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密封热变形仿真及其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尚雪梅 冯湛航 +3 位作者 张可飞 王晓鹏 曾群锋 贾谦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4-1033,共10页
为了解决机械密封在高温、高压、高速等极端工况下的安全性问题,针对工作在高温环境下的涡轮泵螺旋槽机械密封变形的量化及其影响问题,开展了热变形方面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涡轮泵机械密封的结构和使用工况;然后,建立了润滑性能分析模型... 为了解决机械密封在高温、高压、高速等极端工况下的安全性问题,针对工作在高温环境下的涡轮泵螺旋槽机械密封变形的量化及其影响问题,开展了热变形方面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涡轮泵机械密封的结构和使用工况;然后,建立了润滑性能分析模型,并计算了机械密封在工作时动环和静环之间的液膜力;最后,使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获得了机械密封在高温和液膜力作用下的变形量,分析了变形对机械密封润滑性能的影响,并将理论数据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液膜力为2 kN时,得到了机械密封动环和静环的变形量,动环最大变形量为8.3μm,静环最大变形量为0.6μm;考虑变形后,机械密封的最小润滑膜厚h_(min)较不考虑变形时的膜厚h要小,而流量Q较不考虑变形时要大;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更加接近,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该研究结果可为高参数机械密封的相关设计及性能仿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泵 非接触式机械密封 螺旋槽机械密封 SolidWorks实体建模 液膜力计算 开启力 泄漏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惯性效应对螺旋槽干气密封角向动态特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5
作者 齐元达 许恒杰 +2 位作者 毛文元 邓强国 孙雪剑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7,共9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干气密封通常在高压高转速环境下运行,润滑气体的高密度与主轴高转速共同作用导致显著的离心惯性效应。然而,目前关于离心惯性效应对密封角向动态特性及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以螺旋槽干气密封(S-DGS)为研究对象,基... 超临界二氧化碳干气密封通常在高压高转速环境下运行,润滑气体的高密度与主轴高转速共同作用导致显著的离心惯性效应。然而,目前关于离心惯性效应对密封角向动态特性及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以螺旋槽干气密封(S-DGS)为研究对象,基于小扰动法求解考虑离心惯性力效应的实际气体Reynolds方程与角向稳定性控制方程,获得不同工况条件下泵入、泵出式S-DGS端面气膜的角向刚度、阻尼和角向稳定临界频率比。研究表明:离心惯性效应会降低泵入式S-DGS的角向动态特性系数,增大泵出式S-DGS的角向动态特性系数,且其影响随压缩数的升高而增强;离心惯性效应会增大泵出式S-DGS的角向稳定临界频率比,降低泵入式S-DGS的角向稳定临界频率比;相较于进口压力与频率比,压缩数的变化对离心惯性效应强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槽干气密封 离心惯性效应 泵气方式 动态特性系数 角向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水源热泵的水下螺旋盘管性能测试
6
作者 陈于飞 蔡文剑 +1 位作者 蔡慧 黄瑶瑶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51,88,共7页
针对地表水源热泵的水下螺旋盘管换热器在不同实际工况下的换热性能优化问题,搭建了基于PLC和Wincc上位机的测试平台,模拟出换热器和地表水源热泵联合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工况,并提出一种基于换热环境温差的测试方法,得到在实际工... 针对地表水源热泵的水下螺旋盘管换热器在不同实际工况下的换热性能优化问题,搭建了基于PLC和Wincc上位机的测试平台,模拟出换热器和地表水源热泵联合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工况,并提出一种基于换热环境温差的测试方法,得到在实际工况下换热器与环境温差不同时的换热效率。将每个长100 m的管道作为研究对象,测试螺旋盘管内不同流速下的流体与环境的温差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得到在最佳的总传热系数下的管道水体流速和换热环境温差分别为0.8 m/s以及7℃,并结合水泵的实时功耗得到了最佳节能平衡点,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该实验方法也可以测试不同类型的水下换热器性能,为今后大规模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源热泵 传热系数 换热环境温差 水下螺旋盘管 管道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缝隙泄漏双向流固耦合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叶卫东 王波波 +3 位作者 祖海英 李恒岩 张恩来 汪旭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6-562,共7页
针对螺杆泵泄漏机理,利用数值模拟加数据拟合方法,提出了一种针对螺杆泵螺旋微小缝隙泄漏的双向流固耦合模拟方法.利用此方法,对比了单向流固耦合和双向流固耦合方法在螺杆泵泄漏计算结果的偏差,计算结果表明,间隙越小偏差越大,间隙为0.... 针对螺杆泵泄漏机理,利用数值模拟加数据拟合方法,提出了一种针对螺杆泵螺旋微小缝隙泄漏的双向流固耦合模拟方法.利用此方法,对比了单向流固耦合和双向流固耦合方法在螺杆泵泄漏计算结果的偏差,计算结果表明,间隙越小偏差越大,间隙为0.500 mm时两结果相差20.3%,说明螺杆泵这种刚柔配合螺旋缝隙泄漏必须利用双向流固耦合求解才能获得准确结果.随后利用双向流固耦合方法对三维螺杆泵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求解,研究了初始间隙、流体介质黏度、螺杆泵单级腔室压差、进出口压力对螺杆泵泄漏的影响.结果显示:泄漏量随初始间隙的增大而增大,随流体介质黏度的增大而减少;进出口压力变化对螺杆泵泄漏影响很小,可以忽略;腔室间的压差造成橡胶定子变形形成间隙,间隙随着压差增大呈线性增大.最后利用双向流固耦合方法计算了不同举升压力螺杆泵的容积效率,与试验结果对比误差在±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缝隙 泄漏 双向流固耦合 容积效率 螺杆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性耗散效应下螺旋式泵效环的泵效性能研究
8
作者 刘红 王天瑞 +3 位作者 胡力航 马庚 董毅 丁雪兴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48,共8页
为探究因泵效环结构参数不同对密封腔温升及泵效性能变化规律的影响。基于公司之前使用的泵效环基础上优化模型,考虑粘性耗散效应,利用商业FLUENT软件对两种不同结构参数的螺旋式泵效环进行仿真模拟计算,对比分析转速、黏度、泵效环外... 为探究因泵效环结构参数不同对密封腔温升及泵效性能变化规律的影响。基于公司之前使用的泵效环基础上优化模型,考虑粘性耗散效应,利用商业FLUENT软件对两种不同结构参数的螺旋式泵效环进行仿真模拟计算,对比分析转速、黏度、泵效环外径与静止件内径间隙及螺纹长度对耗散温升及泵效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转速、黏度、螺纹长度的增加有益于提升泵效性能,而随泵效环外径与静止件内径间隙的逐渐增大,泵效性能减弱;耗散温升随着转速和螺纹长度的增大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随泵效环外径与静止件内径间隙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优化前的泵效环耗散温升随黏度的增大,呈现逐渐增大趋势,优化后则逐渐减小;该研究成果为螺旋式泵效环基于粘性耗散下流动规律研究和设计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密封 螺旋式泵效环 泵效扬程 粘性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水温变化对充水保压蜗壳承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冬云 高晓峰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79,共5页
抽水蓄能电站钢蜗壳一般均采用充水保压埋入方式,在正常运行过程中,蜗壳内季节水温变化将影响钢蜗壳—混凝土接触关系,继而影响充水保压蜗壳的承载特性。为此,基于运行期钢蜗壳温度监测结果,研究了运行期钢蜗壳实际温度变化情况,并采用... 抽水蓄能电站钢蜗壳一般均采用充水保压埋入方式,在正常运行过程中,蜗壳内季节水温变化将影响钢蜗壳—混凝土接触关系,继而影响充水保压蜗壳的承载特性。为此,基于运行期钢蜗壳温度监测结果,研究了运行期钢蜗壳实际温度变化情况,并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运行期钢蜗壳—混凝土接触关系的变化规律、结构承载特性及不平衡水推力分载情况。结果表明,在机组投产后正常运行年内,钢蜗壳内季节水温变化对钢蜗壳—混凝土接触闭合时机及空间分布影响显著;夏季水温升高将导致蜗壳外包混凝土承载比显著升高,应确保混凝土配筋满足强度和正常使用要求;而在冬季水温降低时止推环将起到承担不平衡水推力的主要作用,与此同时,座环也承担了约30%~40%的不平衡水推力,说明充水保压蜗壳设置止推环和加强座环锚固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电站 充水保压蜗壳 季节水温变化 钢蜗壳—混凝土接触关系 不平衡水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泵用磁性液体组合密封设计
10
作者 钱乐平 邵中魁 +1 位作者 沈小丽 黄勇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6-182,共7页
受离心泵的振动、受力不均,泵抽空或汽蚀导致的干摩擦磨损,以及固体颗粒等的影响,离心泵中的机械密封容易失效。基于磁性液体密封零泄漏、长寿命、低摩擦损耗、自洁净等优点,提出一种离心泵磁性液体密封和螺旋密封的组合密封装置。首先... 受离心泵的振动、受力不均,泵抽空或汽蚀导致的干摩擦磨损,以及固体颗粒等的影响,离心泵中的机械密封容易失效。基于磁性液体密封零泄漏、长寿命、低摩擦损耗、自洁净等优点,提出一种离心泵磁性液体密封和螺旋密封的组合密封装置。首先设计并比较3种磁性液体密封磁回路结构,结果表明,通过增加隔磁环组成多个短回路能够提高密封间隙处的磁场强度差总和,进而提高磁性液体密封结构的耐压能力。在未注入磁性液体的情况下对提出的组合密封装置的耐压能力进行仿真分析,并与文献报道的磁性液体-螺旋组合密封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组合密封装置在轴向长度减小40%的情况下耐压能力提高38.81%,并且在实际设计中可调整螺旋密封副与磁性液体密封副间的配合参数,进一步优化整体密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液体密封 离心泵 螺旋密封 耐压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ro/E的离心蜗壳三维模型设计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青松 李成华 +2 位作者 王博 宫元娟 于玉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1-243,共3页
分析了目前离心泵蜗壳在三维模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采用Pro/E零件模块和曲面造型模块的三维造型功能和实体转换特征,提出了一种离心泵蜗壳实体模型构造和研究的新方法,为离心蜗壳的三维模型设计与生成准确的工程图之间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分析了目前离心泵蜗壳在三维模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采用Pro/E零件模块和曲面造型模块的三维造型功能和实体转换特征,提出了一种离心泵蜗壳实体模型构造和研究的新方法,为离心蜗壳的三维模型设计与生成准确的工程图之间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生成的Pro/E参数化图形直观、简洁、形象,便于修改设计和对产品进行系列化设计。为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和流体动力学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离心泵蜗壳提供了实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式水泵 蜗壳 PRO/E 模型设计 三维模型设计 离心泵 有限元分析方法 三维造型功能 实体模型 造型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埋螺旋管地热换热器理论模型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余乐渊 赵军 +2 位作者 李新国 朱强 周军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90-694,共5页
对竖埋螺旋埋管地热换热器建立了传热模型,分析了流量、土壤传热系数对热输出的影响,并计算了等效传热系数、竖埋螺旋埋管换热器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情况。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对一竖埋螺旋管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理论... 对竖埋螺旋埋管地热换热器建立了传热模型,分析了流量、土壤传热系数对热输出的影响,并计算了等效传热系数、竖埋螺旋埋管换热器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情况。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对一竖埋螺旋管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理论计算值和实验测试值,并分析了热泵系统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竖埋螺旋管换热器 理论模型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端面密封反向螺旋槽空化效应与泄漏控制机理 被引量:18
13
作者 马学忠 孟祥铠 +3 位作者 王玉明 赵文静 沈明学 彭旭东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58-1568,共11页
针对机械端面密封的反向螺旋槽结构,基于遵循质量守恒的JFO空化边界条件,采用SUPG有限元方法求解Reynolds方程,研究了反向螺旋槽的空化效应,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正反向螺旋槽组合端面密封结构,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密封性能。结... 针对机械端面密封的反向螺旋槽结构,基于遵循质量守恒的JFO空化边界条件,采用SUPG有限元方法求解Reynolds方程,研究了反向螺旋槽的空化效应,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正反向螺旋槽组合端面密封结构,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密封性能。结果表明:反向螺旋槽区域易发生液膜空化,周期性分布的空化区会显著影响端面流场,空化区的低压力可将内径侧流体抽吸到密封端面,实现上游泵送。新型正反向螺旋槽端面密封结构结合了反向螺旋槽产生的泄漏控制作用和正向螺旋槽产生的流体动压效应,同时具备良好的上游泵送能力和动压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方法 螺旋槽 空化效应 机械密封 上游泵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浓度螺旋纸浆泵的设计 被引量:7
14
作者 曹卫东 施卫东 +1 位作者 潘中永 朱荣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3-65,共3页
介绍了螺旋离心纸浆泵的使用状况,对单叶片螺旋离心泵的进口结构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在这种叶轮上加置短叶片的设计方案,给出了单螺旋叶轮主要几何参数选取的经验公式。
关键词 螺旋纸浆泵 短叶片 纸浆浓度 造纸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液撞击损伤机理的高速螺旋血泵仿真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云忠 谭建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5-142,共8页
采用血液流变学及应力波理论,对高速螺旋血泵中血液撞击损伤机理进行研究,分析红细胞-固壁撞击破碎的过程和红细胞膜冲击破碎的条件;通过血液撞击损伤实验,对不同撞击速度下血液生理性能指标变化及红细胞微观形态进行观测分析,得出红细... 采用血液流变学及应力波理论,对高速螺旋血泵中血液撞击损伤机理进行研究,分析红细胞-固壁撞击破碎的过程和红细胞膜冲击破碎的条件;通过血液撞击损伤实验,对不同撞击速度下血液生理性能指标变化及红细胞微观形态进行观测分析,得出红细胞破碎的临界撞击速度;结合所设计的螺旋轴流血泵及螺旋混流血泵,应用多相悬浮体CFD仿真技术,对血泵中的速度场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垂直撞击速度达到6m/s以上时,红细胞有可能发生破裂而导致溶血;所设计的螺旋混流血泵中血液由于红细胞撞击破碎而导致的溶血情况并不严重,其血液撞击损伤程度比螺旋轴流血泵的撞击损伤程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血泵 撞击 溶血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液剪切损伤机理的高速螺旋血泵仿真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云忠 谭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50,共4页
高速螺旋血泵内部流场形态产生的高剪切力是导致血液溶血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高速螺旋血泵中血液的流体动力分析有助于血泵性能的优化及减少血液细胞的损伤。采用水力旋流场理论对高速螺旋流场内血液剪切损伤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红细... 高速螺旋血泵内部流场形态产生的高剪切力是导致血液溶血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高速螺旋血泵中血液的流体动力分析有助于血泵性能的优化及减少血液细胞的损伤。采用水力旋流场理论对高速螺旋流场内血液剪切损伤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红细胞剪切破碎的判定依据,并结合所设计的植入式螺旋血泵,应用多相悬浮体CFD仿真技术,对血泵中的剪切应力场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高速螺旋血泵中,剪切应力的分布能够满足血液生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 螺旋血泵 血液 剪切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凸轮式抽油机机构优化设计与性能仿真 被引量:9
17
作者 董世民 田丹丹 +1 位作者 赵克亮 任彦朝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9-32,94,共4页
开采低产井时,由于常规游梁式抽油机冲次偏高,无法满足低产井对低冲次的要求,导致大部分油井供液不足,甚至抽空。这不仅加大了油井的功率消耗,而且加剧了抽油机和井下杆管泵的磨损。鉴于此,设计了一种新型螺旋凸轮式抽油机。该抽油机采... 开采低产井时,由于常规游梁式抽油机冲次偏高,无法满足低产井对低冲次的要求,导致大部分油井供液不足,甚至抽空。这不仅加大了油井的功率消耗,而且加剧了抽油机和井下杆管泵的磨损。鉴于此,设计了一种新型螺旋凸轮式抽油机。该抽油机采用螺旋凸轮作为换向机构,采用大传动比的摆线针轮减速器作为减速机构,具有体积小、质量轻、传动效率高、易于实现低冲次等优点。仿真结果表明,与常规游梁式抽油机相比,该抽油机减速器输出轴扭矩波动小,基本消除了负扭矩,电动机输入功率下降48.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机 螺旋凸轮 低冲次 优化设计 性能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泵压水室内部流动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8
作者 曹树良 王万鹏 祝宝山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2004年第3期185-188,共4页
基于标准的k-ε双方程紊流模型,采用SIMPLEC算法,在贴体坐标系下,通过求解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对一离心泵压水室内部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得到了内部流动的主要特征 研究表明:按常规水力设计方法设计的压水室,在压水室径向断面... 基于标准的k-ε双方程紊流模型,采用SIMPLEC算法,在贴体坐标系下,通过求解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对一离心泵压水室内部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得到了内部流动的主要特征 研究表明:按常规水力设计方法设计的压水室,在压水室径向断面内存在明显的二次流,速度矩也有明显的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压水室 内部流动 数值分析 速度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容积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晏子旭 杨琳 +3 位作者 于薇 刘一 李勐 郭淼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72-474,478,共4页
目的:评价320排容积CT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55例搭桥术后患者(男36例),共计126条桥血管,其中52条动脉桥,61条静脉桥,13条序贯桥血管。所有患者在术后3~9个月进行320排容积CT桥血管成像检查,对所有病例图像进... 目的:评价320排容积CT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55例搭桥术后患者(男36例),共计126条桥血管,其中52条动脉桥,61条静脉桥,13条序贯桥血管。所有患者在术后3~9个月进行320排容积CT桥血管成像检查,对所有病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以及容积再现(VR)等。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重建图像进行观察,对桥血管成像质量进行评估(优、良、差),并对桥血管的通畅性(通畅、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进行初步评价。结果: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冠状动脉桥血管320排容积CT成像检查,在待评价的126条桥血管中,116条桥血管显影,其中图像质量优97条(83.6%)、良19条(16.4%),差0条(0%),10条桥血管未见显影考虑闭塞。此外,发现8条动脉桥血管管壁存在钙化,5条动脉桥血管、5条静脉桥以及2条序贯桥血管可见近端或远端吻合口不同程度狭窄。结论:320排容积CT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桥血管,并且能够对桥血管及吻合口狭窄情况进行评估,是一种良好的无创性冠状动脉桥血管成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泵压水室内部定常和非定常流动PIV测量 被引量:12
20
作者 邵春雷 顾伯勤 陈晔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8-133,共6页
为研究离心泵压水室内的流动特性,利用PIV技术在内同步和外同步模式下分别测量了其内部的定常和非定常流场,详细分析了压水室内部流动现象和流动规律。结果表明,压水室内速度沿轴向分布均匀,随圆周角增大而减小;在叶轮和压水室的交界处... 为研究离心泵压水室内的流动特性,利用PIV技术在内同步和外同步模式下分别测量了其内部的定常和非定常流场,详细分析了压水室内部流动现象和流动规律。结果表明,压水室内速度沿轴向分布均匀,随圆周角增大而减小;在叶轮和压水室的交界处,存在清晰的速度分界线;受蜗舌的分流作用,部分流体回流入叶轮流道,扩散管入口处速度显著降低;压水室内部周期性非定常流动规律明显,第VIII断面上,速度的大小和波动幅度沿径向均呈减小趋势,周向速度的波动与叶轮流道内部高速流区的位置有关,而径向速度的波动主要受叶片干扰和哥氏力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压水室设计以及离心泵内部流动的试验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定常流动 非定常流动 压水室 粒子图像测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