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性肌萎缩症疾病修正治疗真实世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献 刘艳 +6 位作者 刘昕竹 黄晓会 马婧 徐阿晶 幸小东 蒋文高 张健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遗传性的神经肌肉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渐进式的肌无力和肌萎缩,严重者甚至死亡。近年来,SMA修正治疗药物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此类药物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疗...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遗传性的神经肌肉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渐进式的肌无力和肌萎缩,严重者甚至死亡。近年来,SMA修正治疗药物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此类药物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疗效的各种影响因素尚未明确,需进一步监测和研究。本文通过对SMA修正治疗药物的真实世界有效性、安全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SMA精准化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一些新启发及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疾病修正治疗 有效性 安全性 真实世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地首例症状前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43月龄随访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智强 陈黎 +2 位作者 路新国 廖建湘 罗序峰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4,共5页
患儿,女,出生日期为2021年2月,现43月龄,因5q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家族史,生后常规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发现SMN1基因7、8号外显子纯合缺失,SMN2基因2个拷贝数。2021年3月第1次入住深圳市儿童医院... 患儿,女,出生日期为2021年2月,现43月龄,因5q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家族史,生后常规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发现SMN1基因7、8号外显子纯合缺失,SMN2基因2个拷贝数。2021年3月第1次入住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患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运动功能良好,确诊为症状前5q SMA,完善用药前所有准备并开始诺西那生钠鞘内注射治疗,并按用药计划多次再入院治疗和运动功能评估。至今未间断累计14次鞘注治疗。2024年1月家属自行要求添加利司扑兰口服液联合治疗。患儿呼吸和进食功能始终完全正常,脊柱发育良好,无明显脊柱侧弯现象。患儿大运动发育里程碑稍落后:4月龄竖头稳、俯卧位头抬起90度,6月龄仰卧位翻身到俯卧位,8月龄扶手坐稳、9月龄独坐稳,13月龄牵一手走;16月龄独走,19月龄行走稳,30月龄自行玩滑滑梯,36月龄双脚跳。运动功能评分较正常同龄儿童偏低。但目前患儿各项生活技能、运动功能表现和正常同龄儿童大致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q脊髓性肌萎缩 症状前 治疗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N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疾病修正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3
作者 段浩林 张慈柳 +3 位作者 熊娟 庞楠 尹飞 彭镜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43-548,共6页
目的探讨SMN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所致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接受疾病修正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例复合杂合变异SMA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经过以及随访结果,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病例报道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儿均为SMAⅠ型,SMN1基因... 目的探讨SMN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所致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接受疾病修正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例复合杂合变异SMA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经过以及随访结果,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病例报道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儿均为SMAⅠ型,SMN1基因存在外显子7杂合缺失和1处微小变异(分别为c.188C>A和c.683T>A)。其中例1为4岁4个月男性患儿,7月龄起病时开始康复训练,1岁6个月接受诺西那生钠治疗,3岁加用利司扑兰联合治疗,3岁10个月停康复。治疗后患儿运动功能缓慢进步,获得翻身至侧位和扶坐能力,目前可扶坐。例2为1岁8个月女性患儿,4月龄起病时开始康复训练,7月龄口服利司扑兰,因皮肤颜色持续变黑,于1岁5个月改为诺西那生钠治疗。药物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后患儿运动功能显著进步,获得独坐和扶站运动里程碑,目前可独站7~8秒、跨步。结论疾病修正治疗能改善复合杂合变异SMA患儿的总体预后,并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复合杂合变异 疾病修正治疗 临床疗效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性肌萎缩症多学科诊疗应用进展
4
作者 王帆 马飞 +2 位作者 戴文静 肖冰 潘晨麟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36,242,共5页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化引起的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和躯干肌肉无力、萎缩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罕见病。SMA患儿常伴发脊柱侧凸、关节挛缩、呼吸功能不全、骨质疏松、张口受限、营养不良等多系统损害,疾病...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化引起的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和躯干肌肉无力、萎缩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罕见病。SMA患儿常伴发脊柱侧凸、关节挛缩、呼吸功能不全、骨质疏松、张口受限、营养不良等多系统损害,疾病治疗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多学科诊疗在SMA诊疗中能有效缩短诊断时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梳理近年来国内外SMA多学科诊疗在疾病诊治、三级防控的开展情况,为未来完善SMA多学科诊疗提供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罕见病 多学科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脊柱矫形围手术期治疗药物管理
5
作者 幸小东 刘艳 +2 位作者 刘昕竹 蒋文高 张健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6,共7页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致命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罕见病,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脊柱畸形。脊柱矫形手术作为改善脊柱畸形的常用手段,其风险较高,可能会引发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鉴于这些风险,合理的围手术期用药对于控制合...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致命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罕见病,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脊柱畸形。脊柱矫形手术作为改善脊柱畸形的常用手段,其风险较高,可能会引发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鉴于这些风险,合理的围手术期用药对于控制合并症以及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特殊的生理病理状态且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SMA患者脊柱矫形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管理面临诸多挑战。现本文对SMA患者脊柱矫形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管理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和合理用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脊柱矫形术 围手术期 治疗药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聚谷氨酰胺延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毛莹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3-780,共8页
多聚谷氨酰胺(polyglutamine,PolyQ)扩展是由重复的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ytosineadenine-guanine,CAG)序列编码的谷氨酰胺扩展,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致病机制之一。异常PolyQ扩展会导致蛋白质异常折叠和聚集,从而引起蛋白质降... 多聚谷氨酰胺(polyglutamine,PolyQ)扩展是由重复的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ytosineadenine-guanine,CAG)序列编码的谷氨酰胺扩展,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致病机制之一。异常PolyQ扩展会导致蛋白质异常折叠和聚集,从而引起蛋白质降解系统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内质网应激,最终造成神经元损伤和死亡。该文综述了PolyQ扩展对蛋白质结构、功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重点探讨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此外,该文总结了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当前的治疗研究进展,包括基因治疗、反义寡核苷酸疗法以及干细胞治疗等新兴疗法,并展望了精准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在未来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谷氨酰胺 神经退行性疾病 亨廷顿舞蹈症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延髓肌萎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472例脊髓性肌萎缩症致病基因携带及产前诊断结果分析
7
作者 钟泽艳 钟国兴 +5 位作者 陈迪娜 吴志勇 官志扬 黄少慧 杨坤祥 陈剑虹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88-692,共5页
目的:探讨惠州地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致病基因的携带率及基因分布特征,分析夫妻同为携带者的胎儿产前诊断结果,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收集2021年8月至2024年10月在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行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 目的:探讨惠州地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致病基因的携带率及基因分布特征,分析夫妻同为携带者的胎儿产前诊断结果,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收集2021年8月至2024年10月在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行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检测的外周血标本13472例,对夫妻同为SMA致病基因携带者的高风险孕妇进行产前诊断。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SMN1第7、8外显子(E7、E8)拷贝数,筛检出SMA致病基因携带者,计算携带率。针对检出纯合缺失型样本和产前诊断样本,进一步采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LPA)来验证SMN1基因E7和E8拷贝数变异的情况。结果:13472例筛查者中检出SMA致病基因携带者268例,携带率约为1/50(1.99%,268/13472),其中E7和E8杂合缺失型251例,E7杂合缺失E8纯合缺失型3例,单纯E7杂合缺失型14例;检出2例E7和E8纯合缺失型,1例为患儿有明显的运动发育障碍,另外1例为孕妇表型正常。20例夫妇同为SMA致病基因携带者中17例孕妇进行了产前诊断,结果显示4例为E7和E8正常型,7例为E7和E8杂合缺失型,均继续妊娠;6例为E7和E8纯合缺失型,即SMA患儿,孕妇终止妊娠。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惠州地区人群SMA致病基因的携带率,并通过联合运用MLPA对高风险夫妇进行产前诊断,可有效预防SMA患儿出生,对SMA的出生缺陷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携带者筛查 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 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司扑兰单药治疗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随访1年的病例系列报告 被引量:2
8
作者 刘芳芳 王杰 +6 位作者 郭晓华 张华炜 王东 刘青峰 甄媛媛 宋纪国 马凯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97,共5页
背景利司扑兰服用1个月内对不同类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均有疗效,由于利司扑兰治疗获取的便捷性等原因复诊随访率较低,缺乏中国长期应用该药治疗的真实世界数据。目的观察不同类型SMA患儿利司扑兰单药治疗≥12个月的效果。设计病... 背景利司扑兰服用1个月内对不同类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均有疗效,由于利司扑兰治疗获取的便捷性等原因复诊随访率较低,缺乏中国长期应用该药治疗的真实世界数据。目的观察不同类型SMA患儿利司扑兰单药治疗≥12个月的效果。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3月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接受了利司扑兰初始和随访期间单药治疗的、治疗年龄≥16 d的、治疗开始和随访期间接受了运动功能评估的不同类型SMA的连续病例。依据利司扑兰说明书推荐的方法以年龄和体重计算口服剂量服药,观察随访≥6个月,由有评估资质的医生行运动功能评估,评估量表如下:费城儿童医院神经肌肉评估量表(CHOP INTEND)、修订的上肢模块测试(RULM)、汉默史密斯运动功能扩展量表(HFMSE)、6 min步行试验(6MWT),观察不良事件和发生率。主要结局指标运动功能改善水平(最后一次随访的运动功能评分-基线运动功能评分,或切换量表后最后一次随诊时运动功能评分)。结果14例SMA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9例(64.3%),女5例。除1例症状前患儿外,余13例患儿的平均起病年龄为9.0(3.0,12.0)月龄;14例SMA患儿接受利司扑兰治疗的平均年龄为19.5(6.5,39.5)月龄。1例SMN1拷贝数为1,存在点突变,余13例SMN1拷贝数均为0;SMN2拷贝数为1、2、3和4的患儿分别有1例、3例、9例和1例。症状前1例,1型6例,2型5例,3型2例。末次随访与首次给药时间间隔为20(11.8,25.5)个月。13例SMA患儿的运动功能改善具有临床意义,1例运动功能评分有提升,但改善尚不具临床意义。9例SMA患儿有基线及随访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结果;血常规均正常;2例基线时肝功能异常,随访中恢复正常;部分患儿血肌酐水平异常,与SMA疾病本身相关,随访中未见血肌酐水平增高。随访期间可能与药物无关的不良事件包括上呼吸道感染11例次,肺炎4例次,腹泻1例次,除1例肺炎为2型SMA,其余不良事件均发生于1型SMA;可能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颜色改变12例(85.7%),皮疹2例(14.3%),便秘1例(7.1%)。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本文报告了1例SMA患儿在出现症状前接受利司扑兰治疗可维持正常的运动功能发育的病例,也报告了SMN2单拷贝患儿接受利司扑兰同样具有良好效果。结论中国不同类型的SMA患儿长期接受利司扑兰单药治疗疗效尚好,常见不良事件为呼吸道感染和皮肤颜色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 利司扑兰 症状前 SMN2单拷贝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大腿肌肉MRI影像特点及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盛思思 邵剑波 +3 位作者 彭雪华 郭豫 邓小龙 孙丹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4-119,共6页
目的分析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儿大腿肌肉常规MRI影像表现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以2022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经基因确诊并进行MRI检查的37例(Ⅰ型5例,Ⅱ型21... 目的分析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儿大腿肌肉常规MRI影像表现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以2022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经基因确诊并进行MRI检查的37例(Ⅰ型5例,Ⅱ型21例,Ⅲ型11例)SMA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不同临床分型SMA患儿大腿肌肉MRI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采用改良版Mercuri分级对右侧大腿肌肉脂肪浸润程度进行半定量评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将脂肪浸润总分与汉默史密斯功能运动-扩展量表(Hammersmith Functional Motor Scale Expanded,HFMSE)评分、病程及存活运动神经元2(survival motor neuron 2,SMN2)基因拷贝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MA患儿表现为双侧大腿肌肉形态学改变,肌肉内部和(或)周围有点状、条状和(或)片状脂肪信号影,致肌肉呈“网状”和(或)“岛屿状”;Ⅰ型SMA以肌肉萎缩为主,Ⅱ型SMA伴有肌肉肥大,Ⅲ型SMA以脂肪浸润为主;Mercuri脂肪浸润评分显示股四头肌(肌直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及肌内侧肌)、缝匠肌、大收肌、股薄肌受累程度较重,其中缝匠肌的Mercuri评分最高,而长收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和半膜肌受累程度较轻,其中长收肌的Mercuri评分最低,并且明显低于其他肌肉;Ⅲ型SMA患儿肌肉脂肪浸润程度与HFMSE运动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917,P<0.001),所有SMA患儿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均与病程呈正相关(r=0.772,P<0.001)。结论SMA患儿常规MRI表现为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为主,且脂肪浸润是进行性的,不同临床表型SMA患儿肌肉受累模式及严重程度不同。此外,SMA累及肌肉是有选择性的,存在相对肌肉保留模式。MRI能可视化评估SMA患儿肌肉受累情况,并与临床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是一个有潜力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脂肪浸润 肌肉萎缩 儿童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回波M-Dixon quant技术和T 2-mapping技术鉴别抗肌萎缩蛋白病分型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太雅 胡颖熠 +3 位作者 黄杨 方佃刚 路新国 李志勇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794,共7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MRI多回波M-Dixon quant技术和T 2-mapping技术鉴别抗肌萎缩蛋白病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抗肌萎缩蛋白病患儿共75例,其中杜氏肌营养不良(DMD)50例,贝氏肌营养不良症(BMD)25例。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大腿肌肉T 1WI-Dixo... 目的:本研究探讨MRI多回波M-Dixon quant技术和T 2-mapping技术鉴别抗肌萎缩蛋白病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抗肌萎缩蛋白病患儿共75例,其中杜氏肌营养不良(DMD)50例,贝氏肌营养不良症(BMD)25例。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大腿肌肉T 1WI-Dixon、多回波M-Dixon quant和T 2-mapping成像,并测量右侧大腿14块肌肉(臀大肌、阔筋膜张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直肌、缝匠肌、长收肌、大收肌、股薄肌、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长头、股二头肌短头)的FF值、T2值。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DMD组和BMD组各肌肉FF值、T2值及14块肌肉平均FF值、T2值的差异,并绘制14块肌肉平均FF值、T2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评估曲线对DMD和BMD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①DMD组以臀大肌FF值最高,其次是大收肌、股四头肌,以股薄肌、缝匠肌及长收肌最低;BMD组以臀大肌FF值最高,其次是股内侧肌,以股薄肌、长收肌最低。②DMD组以臀大肌T2值最高,其次是大收肌、股四头肌,以股薄肌、半腱肌最低;BMD组以臀大肌T2值最高,其次是股内侧肌,以股薄肌、半腱肌最低。③除缝匠肌及长收肌以外(P>0.05),DMD组其余12块肌肉FF值、14块肌肉平均FF值均高于BM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D组各肌肉T2值及14块肌肉平均T2值均高于BM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块肌肉平均FF值、T2值鉴别DMD组与BMD组的AUC分别为0.709(0.591~0.828)、0.924(0.857~0.992),以14块肌肉平均T2值的鉴别二者效能最高,最佳临界值为41.55 ms,灵敏度86%,特异度88%。结论:多回波M-Dixon quant技术和T 2-mapping技术均可高效的鉴别抗肌萎缩蛋白病患儿,基于T 2-mapping技术的肌肉T2值测量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肌萎缩 肌营养不良 杜氏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鞘内注射诺西那生钠治疗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 被引量:1
11
作者 黎慧 袁莉 +4 位作者 孙杰 钱超 付曼丽 孙丹 邓小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2,共3页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以近端肢体进行性肌无力及肌萎缩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由5q13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 gene, SMN)1突变或缺失导致,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肌肉病^([1])。鞘...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以近端肢体进行性肌无力及肌萎缩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由5q13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 gene, SMN)1突变或缺失导致,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肌肉病^([1])。鞘内注射诺西那生钠为治疗SMA的有效手段,但对于脊柱严重侧凸者,常需于影像学引导下完成^([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 儿童 注射 脊髓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少症与废用性肌萎缩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震超 王猛 +2 位作者 郭思晗 雷天翔 王云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19-1223,共5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肌少症和废用性肌萎缩这两种常见的肌萎缩现象。肌少症与废用性肌萎缩均涉及肌肉退化,但两者并不相同。肌少症主要由于年龄增长或慢性疾病导致的肌纤维减少和快肌纤维萎缩,而废用性肌萎缩则是由于肌肉活动量不足引起的肌... 本研究旨在比较肌少症和废用性肌萎缩这两种常见的肌萎缩现象。肌少症与废用性肌萎缩均涉及肌肉退化,但两者并不相同。肌少症主要由于年龄增长或慢性疾病导致的肌纤维减少和快肌纤维萎缩,而废用性肌萎缩则是由于肌肉活动量不足引起的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和慢肌纤维退化。两者在发生机制上虽然具有一定的相近之处,但是最终的生理改变各不相同。另外,目前对于肌少症和废用性肌萎缩的区分和界定仍存在一些争议。未来的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探索肌纤维类型和功能的变化,进一步区分二者的差异,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废用性肌萎缩 肌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症状管理的可视化分析
13
作者 万艺 吴霞 +3 位作者 陈阅薇 梁湘 曾珊 刘花艳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7-60,共4页
目的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儿症状管理领域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其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为未来SMA患儿的护理提供新思路。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2009—2023年收录... 目的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患儿症状管理领域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其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为未来SMA患儿的护理提供新思路。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2009—2023年收录的SMA患儿症状管理的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 6.3.R1软件对该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495篇文献,当前研究热点为SMA患儿的自然病程记录、运动功能管理、呼吸功能监测以及诺西那生钠治疗。结论未来SMA患儿症状管理的研究应重视多学科合作,制订精准症状管理指南,指导SMA患儿全病程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儿童 症状管理 文献计量分析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4a/SIRT1在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正霄 徐朝霞 +5 位作者 陈娟 胡健 祝国芸 朱忠立 冯健 李福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6-803,共8页
目的探讨miR-34a/SIRT1在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ICU-AW)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诱导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分化成肌管,并分为ICU-AW模型组[ICU-AW组,用脂多糖(LPS)干预12 h]与正常对照组(等量无菌水干预12 h)。采用Western blotting... 目的探讨miR-34a/SIRT1在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ICU-AW)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诱导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分化成肌管,并分为ICU-AW模型组[ICU-AW组,用脂多糖(LPS)干预12 h]与正常对照组(等量无菌水干预12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肌肉环指蛋白1(MuRF-1)、萎缩相关基因1(Atrogin-1)蛋白、沉默调节蛋白1(SIRT1)表达水平,RT-qPCR检测两组微小核糖核酸-34a(miR-34a)及MuRF-1、Atrogin-1、SIRT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在光镜下观察两组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生长及分化情况。(2)将ICU-AW细胞分为对照组(siRNA的转染剂干预)、Scra siRNA组(转染剂和非特异性siRNA干预)、miR-34a siRNA组(miR-34a siRNA转染剂和特异性siRNA干预)、Vehicle组(SIRT1激动剂的溶剂二甲基亚砜干预)及SRT1720组(SIRT1激动剂SRT1720干预)。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SIRT1、Atrogin-1、MuRF-1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检测各组miR-34a及MuRF-1、Atrogin-1、SIRT1 mRNA表达水平。(3)将ICU-AW细胞分为对照组(miR-34a siRNA的转染剂干预)、miR-34a siRNA组(转染剂和特异性siRNA干预)、miR-34a siRNA+Vehicle组(转染剂、特异性siRNA和二甲基亚砜干预)及miR-34a siRNA+EX-527组(转染剂、特异性siRNA和SIRT1抑制剂EX-527干预),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并比较各组Atrogin-1、MuRF-1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检测并比较各组Atrogin-1、MuRF-1 mRNA表达水平。结果光镜下可见第4天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肌管分化形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CU-AW组肌管明显萎缩。RT-q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CU-AW组Atrogin-1、MuRF-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miR-34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SIRT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转染剂干预)比较,miR-34a siRNA组的miR-34a及Atrogin-1、MuRF-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或P<0.001),SIRT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Vehicle组比较,SRT1720组SIRT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Atrogin-1、Mu RF-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miR-34a siRNA组比较,Scra siRNA组miR-34a及Atrogin-1、MuRF-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或P<0.001),而SIRT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RT-q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miR-34a siRNA+Vehicle组比较,miR-34a siRNA+EX-527组Atrogin-1、MuRF-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ICU-AW状态下miR-34a过度激活,通过抑制SIRT1的表达导致骨骼肌萎缩,可能在ICU-AW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 骨骼肌萎缩 MIR-34A 沉默调节蛋白1 萎缩相关基因1 肌肉环指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质量对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李世田 陈雪飞 +2 位作者 邢正 郭兰兰 张靓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53-1162,共10页
目的:探究骨骼肌质量对腹主动脉缩窄(AAC)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1)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CON)组、肌萎缩(MA)组和肌肥大(MH)组,每组10只。MA组通过去除后腿两侧胫神经构建双下肢MA模型,MH组通过负重跑构建M... 目的:探究骨骼肌质量对腹主动脉缩窄(AAC)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1)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CON)组、肌萎缩(MA)组和肌肥大(MH)组,每组10只。MA组通过去除后腿两侧胫神经构建双下肢MA模型,MH组通过负重跑构建MH模型。4周后取材,测定MA和MH指标。(2)在以上模型构建完成的基础上,另取大鼠随机分为CON组、心肌病理性重构组(AAC组)、MA+AAC组和MH+AAC组,每组10只。对AAC组、MA+AAC组和MH+AAC组大鼠进行AAC手术,CON组进行假手术。术后4周超声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病理染色观察比目鱼肌、腓肠肌和心肌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肌生成抑制蛋白(MSTN)浓度;realtime PCR检测心肌组织心房钠尿肽(ANP)和脑钠肽(BNP),以及骨骼肌和心肌组织MSTN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4周的去神经术或负重跑训练后,与CON组相比,MA组大鼠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显著萎缩,MH组大鼠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显著肥大,但两组心重/体重、左室舒张末期心室壁厚度、射血分数等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AAC组相比,MA+AAC组大鼠心重/体重和左室舒张末期心室壁厚度显著增大,舒张末期内径显著降低,射血分数显著上升(P<0.05或P<0.01),心肌纤维化加重;MH+AAC组心重/体重和左室舒张末期心室壁厚度显著降低,舒张末期内径显著增加,射血分数显著降低(P<0.05或P<0.01),心肌纤维化减轻。与AAC组相比,MA+AAC组心肌ANP和BNP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MH+AAC组ANP和BNP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AAC组相比,MA+AAC组比目鱼肌、腓肠肌和心肌MSTN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血清MSTN含量均显著上升(P<0.01);MH+AAC组腓肠肌和心肌MSTN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血清MSTN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萎缩的骨骼肌加重AAC手术诱导的心脏病理性重构,而肥大的骨骼肌使AAC诱导的病理性重构减轻。骨骼肌质量对心脏病理性重构有着重要影响。MSTN可能参与了骨骼肌质量对心脏病理性重构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骨骼肌 肌萎缩 肌肥大 腹主动脉缩窄 肌生成抑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MRI评估马尾神经前根横截面积在脊髓性肌萎缩Ⅱ型和Ⅲ型的应用价值
16
作者 陈希文 吴慧莹 +4 位作者 鹿连伟 陈臻 张明杰 曹亚先 隋艺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2-946,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MRI评估马尾神经前根横截面积在脊髓性肌萎缩(SMA)Ⅱ型和Ⅲ型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发病年龄及能达到的最大运动里程碑,将26例基因确诊的SMA儿童分为SMAⅡ型组16例和SMAⅢ型组10例,以双下肢肌力评定标准,将其分为轻度组13... 目的:探讨腰椎MRI评估马尾神经前根横截面积在脊髓性肌萎缩(SMA)Ⅱ型和Ⅲ型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发病年龄及能达到的最大运动里程碑,将26例基因确诊的SMA儿童分为SMAⅡ型组16例和SMAⅢ型组10例,以双下肢肌力评定标准,将其分为轻度组13例和中重度组13例,同时收集性别、年龄匹配的2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NC)。以腰椎MRI正中矢状面T_(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脊髓圆锥下方10 mm的横轴面图像作为测量平面,分别测量各组左、右马尾神经前根的最大横截面积(MCA),进行组内与组间比较。结合双下肢肌力组别,进行左、右马尾神经前根MCA比较分析,同时评价两者相关性。结果:SMAⅡ型组[左侧(0.942±0.141)mm^(2)vs.(1.313±0.217)mm^(2),t=-5.729,P<0.01;右侧(0.907±0.185)mm^(2)vs.(1.309±0.194)mm^(2),t=-5.984,P<0.01]和Ⅲ型组[左侧(1.047±0.150)mm^(2)vs.(1.588±0.255)mm^(2),t=-5.779,P<0.01;右侧(1.065±0.148)mm^(2)vs.(1.603±0.253)mm^(2),t=-5.799,P<0.01]儿童马尾神经前根的MCA均较其性别、年龄匹配的NC组纤细。不同肌力组别SMA儿童同侧马尾神经前根MCA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MA儿童左、右马尾神经前根MCA与双下肢肌力之间存在较强正相关(左侧r=0.763,右侧r=0.813)。结论:马尾神经前根纤细是SMA儿童特征性影像学标志。腰椎MRI可定量测量SMAⅡ型和Ⅲ型儿童马尾神经前根横截面积,MCA与双下肢肌力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脊髓性肌萎缩 马尾神经根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山病4例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许蕾 黄勃源 +3 位作者 李彩英 刘亚玲 郭艳苏 李春岩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4例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颈部屈曲位,采用平卧位时骨盆下放置一个定制的楔形物而获得。结果4例均为青春期男性。主要表现为局限于手和前臂的肌萎缩,尺...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4例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颈部屈曲位,采用平卧位时骨盆下放置一个定制的楔形物而获得。结果4例均为青春期男性。主要表现为局限于手和前臂的肌萎缩,尺侧肌肉萎缩较重,上肢呈斜坡样。4例手指伸展时出现震颤;3例伴寒冷麻痹。常规颈MR均可见颈髓下段轻度萎缩,均未发现髓内异常信号。屈颈MR均见下段颈髓前移、变平,硬脊膜向前移位;硬脊膜外间隙增宽;硬脊膜外间隙内半月形信号影,在T1加权像与脊髓的信号相同,在T2加权像呈高信号,其中有一些弧线形或圆形的血管流空信号。结论屈颈位MR,出现下颈髓及其硬膜囊的异常表现是平山病的一个显著特点,当遇到青少年(尤其是男性)出现手及前臂不对称的肌无力和萎缩时,应进一步行屈颈MR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肌萎缩 屈性脊髓病 影像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山病的肌电图及神经传导特点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丽 黄旭升 +2 位作者 陈朝晖 刘淑贤 蒲传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分析平山病的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特点,以提高对平山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33例确诊平山病患者进行常规肌电图、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部分患者行运动神经传导分段检测。结果患者患侧上肢及对侧上肢远端肌(不包括肱桡肌)肌... 目的分析平山病的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特点,以提高对平山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33例确诊平山病患者进行常规肌电图、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部分患者行运动神经传导分段检测。结果患者患侧上肢及对侧上肢远端肌(不包括肱桡肌)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改变者分别为100%及97.0%。1例肱桡肌肌电图出现神经源性改变。4例出现上肢近端肌肌电图异常,其中1例累及下肢肌。上肢远端肌肌电图异常率(89.9%)明显高于上肢近端肌(6.7%)及下肢肌(1.7%)。上肢神经存在远端运动潜伏期(DML)延长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的现象,尺神经运动传导检测CMAP波幅患侧(2.52±1.83mV)较对侧(9.82±3.57mV)明显下降(P<0.01),患侧DML值(4.25±1.33ms)与对侧上肢(3.28±0.36ms)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135),无神经传导阻滞。结论平山病可出现电生理上的亚临床改变,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 肌电描记术 神经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山病的临床及颈磁共振成像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26
19
作者 傅瑜 樊东升 +3 位作者 张俊 裴新龙 韩鸿滨 康德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目的:研究平山病临床特点及低位颈髓自然位和过屈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殊的动态变化。方法:对27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整理以及MRI自然位和过屈位的矢状位和轴位扫描,观察其低位颈髓的动态变化。结果:(1)该组... 目的:研究平山病临床特点及低位颈髓自然位和过屈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殊的动态变化。方法:对27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整理以及MRI自然位和过屈位的矢状位和轴位扫描,观察其低位颈髓的动态变化。结果:(1)该组患者的临床符合平山病的诊断标准,表现为上肢远端不对称性肌无力、萎缩。全部为青年男性。大多数在19岁前起病(占77.8%),多为右手首发(20例,74%)。就诊时病程为2个月至72个月,平均(26.48±15.57)个月。(2)自然位,16例示曲线异常,14例下段颈髓萎缩,2例髓内有异常信号。(3)过屈位,所有患者均出现颈髓前移、变扁,脊膜后有月牙形异常信号影。(4)1例患者强化检查示过屈位,脊膜后月牙形异常信号影有强化。恢复自然位后,颈髓恢复原状,强化消失。结论:平山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男性多见。颈部MRI在过屈位存在特殊的动态变化,过屈位MRI可协助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 脊髓性 磁共振成像 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脊肌萎缩症23例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长云 王永芹 +3 位作者 季加芬 崔华勤 齐爱华 吕爱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脊肌萎缩症的临床特点和遗传方式。方法对23例脊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用Weiber先证法分析其发病的遗传规律。结果临床特点为出生后双下肢呈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且进行性加重,四肢近端无力,肌张力、肌力低下;肌电图主... 目的探讨脊肌萎缩症的临床特点和遗传方式。方法对23例脊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用Weiber先证法分析其发病的遗传规律。结果临床特点为出生后双下肢呈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且进行性加重,四肢近端无力,肌张力、肌力低下;肌电图主要表现为神经原性损害。隐性遗传分离分析表明,12个家系23例患儿发病方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论脊肌萎缩症的临床发病早且病死率高,在遗传咨询中注意作相关产前基因检查,可避免该类患儿的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肌萎缩症 肌张力 遗传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