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GR2 maintains neuropathic pain by promoting microglial phagocytosis
1
作者 XI Caiyun ZHANG Jianxi +6 位作者 HUANG Zhifeng HE Liqiong ZOU Kailu XU Xiaoping GUO Qulian SUN Bei HUANG Changsheng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601,共16页
Objective:Neuropathic pain(NP)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orms of chronic pain,yet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are limited in effectiveness.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ctivates spinal microglia,altering their inflammatory r... Objective:Neuropathic pain(NP)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orms of chronic pain,yet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are limited in effectiveness.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ctivates spinal microglia,altering their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phagocytic functions,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progression of NP.Most current research on NP focuses on microglial inflammation,with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ir phagocytic function.Early growth response factor 2(EGR2)has been shown to regulate microglial phagocytosis,but its specific role in NP remains unclear.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EGR2 modulates microglial phagocytosis and its involvement in NP,with the goal of identifying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Methods:Adult male Sprague-Dawley(SD)rat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a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model of the sciatic nerve.Pain behaviors were assessed on days 1,3,7,10,and 14 post-surgery to confirm successful model induction.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xpression of EGR2 in the spinal cord was examined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Western blotting,and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Adeno-associated virus(AAV)was used to overexpress EGR2 in the spinal cord,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GR2 modulation of NP.CCI and lipopolysaccharide(LPS)models were established in animals and microglial cell lines,respectively,and changes in phagocytic activity were measured using RT-qPCR and fluorescent latex bead uptake assays.After confirming the involvement of microglial phagocytosis in NP,AAV was used to overexpress EGR2 in both in vivo and in vitro models,and phagocytic activity was further evaluated.Finally,eukaryotic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was conducted to screen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RNAs,followed by Gene Ontology(GO)and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pathway analyses to identify potential downstream effectors of EGR2.Results:The CCI model successfully induced NP.Following CCI,EGR2 expression in the spinal cord was upregulated in parallel with NP development.Overexpression of EGR2 via spinal AAV injection enhanced microglial phagocytic activity and increased pain hypersensitivity in rats.Both animal and cellular models showed that CCI or LPS stimulation enhanced microglial phagocytosis,which was further amplified by EGR2 overexpression.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spinal cord tissues from CCI rats overexpressing EGR2 revealed upregulation of numerous genes associated with microglial phagocytosis and pain regulation.Among them,Lag3 emerged as a potential downstream target of EGR2.Conclusion:EGR2 contributes to the maintenance of NP by enhancing microglial phagocytosis in the spinal dorsal ho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pathic pain spinal dorsal horn early growth response factor 2 MICROGLIA PHAGOCYTO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苷调控炎性痛模型小鼠L_(4-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自噬与凋亡
2
作者 张维珊 林佳泓 +5 位作者 王灿 张润恒 杨俊华 刘靖 李国营 马宇昕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6,共11页
【目的】探究紫云英苷(AST)对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发的炎性痛小鼠L_(4-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6月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生理盐水组(saline)、CFA模型组、CFA+AST组,每组6只小鼠... 【目的】探究紫云英苷(AST)对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发的炎性痛小鼠L_(4-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6月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生理盐水组(saline)、CFA模型组、CFA+AST组,每组6只小鼠。于小鼠右侧腓骨外踝窝注射10μL CFA建立炎性痛小鼠模型。saline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FA+AST组小鼠在疼痛造模成功后腹腔注射给药60 mg/kg AST,每日一次,连续给药21 d。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L_(4-5)脊髓背角自噬相关因子ATG12、Beclin-1及凋亡相关因子Cleaved-Caspase 3、Caspase 9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的共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L_(4-5)脊髓背角自噬相关蛋白ATG12、Beclin-1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Caspase 9表达水平。【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与CFA模型组相比,CFA+AST组小鼠L_(4-5)脊髓背角ATG12(P<0.0001)、Beclin-1(P<0.0001)荧光强度增强,Cleaved-Caspase 3(P<0.001)、Caspase 9(P<0.0001)荧光强度下降,并且AST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证实,AST显著上调CFA小鼠L_(4-5)脊髓背角ATG12(P<0.0001)、Beclin-1(P<0.0001)表达,并下调Caspase 3(P<0.01)、Caspase 9(P<0.001)表达。【结论】AST促进CFA小鼠L_(4-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自噬并抑制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苷 炎症性疼痛 脊髓背角 星形胶质细胞 自噬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d通过中枢γ-氨基丁酸能神经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成帆 崔旭鑫 +2 位作者 石磊 高进贤 杨孝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41-2149,共9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d(ginsenoside Rd,GSRd)对小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SNI模型,检测行为学指标验证模型稳定性、GSRd对SNI所致神经痛的...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d(ginsenoside Rd,GSRd)对小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SNI模型,检测行为学指标验证模型稳定性、GSRd对SNI所致神经痛的镇痛作用。GSRd与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GABA)系统工具药联用,分析GSRd治疗SNI所致神经痛与GABA能神经的关系。免疫荧光染色观察SNI所致神经痛小鼠腹外侧视前核(ventrolateral preoptic nucleus,VLPO)、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entrolateral periaqueductal gray,VLPAG)和脊髓背角(spinal dorsal horn,SDH)中c-Fos、c-Fos与GAT-1免疫阳性细胞共表达情况,分析GSRd镇痛作用与痛觉传导通路核团及核团神经元的关系。结果SNI神经痛小鼠术后第3天开始痛阈变化、产生痛敏,可持续至少14 d;GSRd 500、1000 mg·kg^(-1)使SNI所致神经痛小鼠痛阈升高。GABA系统工具药能协同或拮抗GSRd对SNI所致神经痛小鼠的镇痛作用;SNI所致神经痛小鼠VLPO、VLPAG和SDH的c-Fos免疫阳性细胞增加,GSRd 500 mg·kg^(-1)可减少SNI所致神经痛小鼠VLPO、VLPAG和SDH的c-Fos与GAT-1共表达免疫阳性细胞。结论SNI所致神经痛模型稳定,GSRd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机制与下调VLPO、VLPAG、SDH中的GAT-1,减少其对突触间隙GABA的重摄取,增强中枢GABA能神经的抑制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D 神经病理性疼痛 Γ-氨基丁酸 腹外侧视前核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 脊髓背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胶质细胞参与慢性内脏痛发病机制研究
4
作者 武静 彭汀汀 +3 位作者 周勇 珂佳 庄镇丞 陈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56-1360,共5页
慢性内脏痛(chronic visceral pain,CVP)是由人体内脏器官基础疾病引发的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原因包括血管机制、机械因素、持续炎症和不明原因的功能机制。虽然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已开始从神经元转向胶... 慢性内脏痛(chronic visceral pain,CVP)是由人体内脏器官基础疾病引发的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原因包括血管机制、机械因素、持续炎症和不明原因的功能机制。虽然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已开始从神经元转向胶质细胞。脊髓胶质细胞,尤其是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CVP中起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对二者在CVP中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神经活性物质的释放以及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改变。最后,由于CVP可发生在多种疾病中,针对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为药用靶点治疗疾病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内脏痛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脊髓背角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脉冲射频对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谢长春 高崇荣 +4 位作者 卢振和 信文君 周利君 胡能伟 刘先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5-328,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脉冲射频(DRF)对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的影响,探讨脉冲射频镇痛效应的机制。方法: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频率脉冲射频:I组(2 Hz),II组(4 Hz),III组(8 Hz),细胞外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脉冲射频(DRF)对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的影响,探讨脉冲射频镇痛效应的机制。方法: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频率脉冲射频:I组(2 Hz),II组(4 Hz),III组(8 Hz),细胞外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强直刺激坐骨神经诱导出C-纤维诱发电位LTP 1小时后,按分组在坐骨神经干分别给予2、4、8 Hz(30 V,20 ms)脉冲射频刺激120 s。结果:I组LTP抑制了22.2±3.5%(n=7,P<0.01);II组LTP抑制率为2.57±0.6%(P>0.05);III组脉冲射频刺激对LTP无抑制作用,相反LTP由272.6±64.0%升至347.4±71.9%。结论:2 Hz脉冲射频对LTP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这可能是PRF镇痛效应的生物学机制之一;脉冲射频的镇痛效应具有频率响应低频优于高频;脉冲射频频率大于8 Hz可能产生非治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长时程增强 脊髓背角 C-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荞麦总黄酮下调NR2B表达改善IBS大鼠痛觉过敏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丽娜 周梁 +3 位作者 田超 陈利 郭海燕 孙志广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89-1293,共5页
目的观察金荞麦总黄酮(Fag)对IBS样结肠刺激大鼠模型(CI模型)内脏敏感性的改善作用和对模型脊髓后角和海马内NMDA受体亚基NR2A、NR2B的影响。方法采用结肠刺激新生期乳大鼠法来制作IBS样CI模型。CI大鼠成年后给予口服Fag 2周,并用腹壁... 目的观察金荞麦总黄酮(Fag)对IBS样结肠刺激大鼠模型(CI模型)内脏敏感性的改善作用和对模型脊髓后角和海马内NMDA受体亚基NR2A、NR2B的影响。方法采用结肠刺激新生期乳大鼠法来制作IBS样CI模型。CI大鼠成年后给予口服Fag 2周,并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评价给药后CI大鼠内脏高敏感性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印迹法进一步观察其脊髓后角和海马内NMDA受体亚基NR2A、NR2B的变化。结果和对照组比,CI组AWR评分明显增高,而高剂量Fag明显降低CI组的AWR评分。对照组脊髓后角、海马均可见NR2A、NR2B亚基表达,但CI组只有NR2B亚基表达增强,且高剂量Fag可降低其表达,NR2A亚基表达在各组变化不大。结论 Fag通过下调致敏中枢上脊髓后角和海马的NR2B表达对IBS样CI大鼠的痛觉过敏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荞麦总黄酮 IBS样大鼠 NMDA受体 NR2B NR2A 脊髓后角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去背根猫备用背根节和脊髓Ⅱ板层NT-3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廷华 吴良芳 +4 位作者 廖德阳 周雪 陈彦红 刘苏 A.Takeda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9-62,W014,共5页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部分去背根猫备用背根节 (L6 )和 L3、L5脊髓 II板层 NT-3及其 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 ,正常组 NT-3及其 m RNA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背根节的大型神经元和少数中、小型神经元。部分去背根后 ,3 d和1...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部分去背根猫备用背根节 (L6 )和 L3、L5脊髓 II板层 NT-3及其 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 ,正常组 NT-3及其 m RNA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背根节的大型神经元和少数中、小型神经元。部分去背根后 ,3 d和10 d两时相 NT-3 m RNA大型神经元阳性数明显减少 ,而 NT-3阳性大型神经元数术后 10 d时方明显减少 (P<0 .0 1) ;NT-3及其 m RNA阳性小型细胞数在术后两时相均较正常组者增多 (P<0 .0 1) ;而在中型神经元只有 NT-3阳性神经元数有增加。相对地 ,在脊髓 板层 ,两时相 NT-3阳性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百分数均较正常者明显增加 (P<0 .0 1) ,且以 3 d组者为最明显 ,但均未见 NT-3 m RNA阳性信号。结果表明 ,部分去背根不仅导致背根节各类神经元中 NT-3的表达发生了变化 ,且对 板层 NT-3阳性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数量也有明显影响。提示 NT-3可能在脊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去背根 备用背根节 脊髓Ⅱ板层 NT-3 MRNA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A参与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的诱导和早期维持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红卫 张红梅 +4 位作者 胡晓东 信文君 张彤 周利君 刘先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3-517,共5页
目的 :探讨环一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 (PKA)在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 (LTP)的诱导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细胞外记录技术在脊髓腰膨大部记录背角浅层神经元C -纤维诱发电位。结果 :(1) 8-Br-cAMP诱发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 目的 :探讨环一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 (PKA)在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 (LTP)的诱导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细胞外记录技术在脊髓腰膨大部记录背角浅层神经元C -纤维诱发电位。结果 :(1) 8-Br-cAMP诱发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LTP ,且 8-Br-cAMP -诱导的LTP遮蔽强直刺激诱导的LTP。 (2 )PKA的选择性抑制剂Rp -CPT -cAMPS阻断C -纤维诱发电位LTP的诱导和时间依赖性翻转C -纤维诱发电位LTP。(3)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茴香霉素彻底阻断 8-Br -cAMP诱发的LTP。 (4)MAPK选择性抑制剂PD980 5 9阻断 8-Br-cAMP诱发的LTP。结论 :脊髓背角神经元存在PKA信号途径 ,并参与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LTP的诱导和早期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酸腺苷 环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类 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类 长时程增强 脊髓背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参数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感受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跃秀 袁斌 唐敬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1-534,541,共5页
目的 观察和比较不同参数电针对大鼠“足三里穴”的镇痛效应。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腰部脊髓背角广动力型 (WDR)和特异伤害感受型 (NS)神经元的活动 ,观察了不同强度 (1mA ,5~ 6mA)和不同频率 (5、2 0、5 0、10 0Hz)电... 目的 观察和比较不同参数电针对大鼠“足三里穴”的镇痛效应。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腰部脊髓背角广动力型 (WDR)和特异伤害感受型 (NS)神经元的活动 ,观察了不同强度 (1mA ,5~ 6mA)和不同频率 (5、2 0、5 0、10 0Hz)电针对背角神经元伤害感受性反应 (C 反应 )的影响。结果 强电针时选用低频 (5Hz)较好 ,而弱电针时选用高频 (5 0Hz)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 电针 大鼠 脊髓背角 神经元 神经纤维 伤害感受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os基因的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鞘内注入减弱福尔马林引起的大鼠伤害性行为反应及脊髓背角Fos蛋白和强啡肽 A表达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宇 聂红 +3 位作者 王航 张瑞新 祁金顺 乔健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3-250,共8页
本研究通过鞘内注射 c-fos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封闭背角中 F os蛋白的表达 ,观察了 Fos蛋白合成和慢痛反应的关系 ,并分析 Fos蛋白合成和强啡肽 A(Dyn A)表达之间的关系。实验组动物 (n=5 )鞘... 本研究通过鞘内注射 c-fos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封闭背角中 F os蛋白的表达 ,观察了 Fos蛋白合成和慢痛反应的关系 ,并分析 Fos蛋白合成和强啡肽 A(Dyn A)表达之间的关系。实验组动物 (n=5 )鞘内预先注射 c-fos的 AS-ODN(5 0μg,5μl) ,另两个对照组 (每组 n=5 )分别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和 AS-ODN的反序核苷酸 (reverseoligodeoxynucleotides,RS-ODN,5 0μg,5μl) ;4h后 ,各组动物均在一侧后肢脚掌皮下注射 formalin(5 % ,5 0μl) ,并立即用计算动物舔拭注射侧后脚掌累计时间的方法 ,检测大鼠的伤害性行为反应 ,行为检测后 1h处死动物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查脊髓背角中 Fos蛋白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强啡肽 A(1~ 8)的表达量。结果发现 ,和两个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动物 Formalin诱发的伤害性行为反应的第二相明显减弱 ,同时 Form alin注射侧背角 F os蛋白样免疫阳性细胞的数量和 Dyn A含量的灰度值明显减少。本研究结果提示 ,外周伤害性刺激引起的长期持续的痛反应是以 c-fos基因表达增加及受其调控的 Dyn A表达上调为基础的 ,由此推测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 Fos蛋白和 Dy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 强啡肽A 伤害性行为反应 福尔马林试验 脊髓背角 大鼠 慢性痛行为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背角TRPV4在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晓 曲玉娟 +2 位作者 贾磊 滕永波 岳寿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right side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后脊髓背角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基因及蛋白变化,明确脊髓背角TRPV4在CCD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right side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后脊髓背角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基因及蛋白变化,明确脊髓背角TRPV4在CCD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共36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CD手术组、CCD+钌红组。制备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模型,于术前1天、术后第7天、给药前及给药2h后,测量大鼠机械刺激缩爪反应阈值,观察机械痛阈的变化;利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手术侧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术后第7天,CCD组大鼠术侧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P<0.001),同侧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给药前相比,给予钌红2h后,术侧机械痛阈值明显升高(P<0.001),同侧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CCD后大鼠术侧机械痛阈下降,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钌红可部分逆转CCD后痛觉过敏,部分降低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脊髓背角TRPV4参与CCD后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 脊髓背角 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应用普瑞巴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电生理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蔡捷 丁蕾 +2 位作者 邢国刚 郭向阳 孟秀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59-663,共5页
目的:研究鞘内应用普瑞巴林(pregabalin,PGB),一种新型抗癫痫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雄性SD大鼠鞘内置管,手术成功后进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手术。术后10 d用von Fre... 目的:研究鞘内应用普瑞巴林(pregabalin,PGB),一种新型抗癫痫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雄性SD大鼠鞘内置管,手术成功后进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手术。术后10 d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机械痛敏,将筛选出造模成功的SNI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两组(n=10),通过鞘内插管分别鞘内给予(i.t.)普瑞巴林100μg/d或等体积的生理盐水(saline,NS)作阴性对照,连续3 d给药。在每次给药后24 h测定大鼠后爪的50%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及鞘内给药前后大鼠的运动功能。(2)通过在体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表面给予普瑞巴林100μg对SNI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ide dynamic range,WDR)神经元C纤维诱发放电的影响。结果:(1)与NS组相比,鞘内应用普瑞巴林100μg/d,连用3 d,能显著增加SNI大鼠术侧后爪的50%PWT,起到显著的镇痛作用(P<0.001,n=10),给药前后大鼠的运动功能没有明显改变(P>0.05,n=10)。(2)与NS组相比,脊髓背表面给予普瑞巴林100μg可以显著抑制SNI大鼠WDR神经元的C纤维诱发放电(P<0.001,n=9)。结论:鞘内应用普瑞巴林100μg/d可以对SNI大鼠产生显著的镇痛作用而不影响其运动功能,该机制可能与通过WDR神经元的C纤维诱发放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瑞巴林 脊髓背角 神经病理性疼痛 WDR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注射氯胺酮对甲醛炎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勇 郭曲练 +2 位作者 邹望远 王锷 鄢建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1-464,共4页
目的观察甲醛炎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PKC)的表达,以及鞘内注射氯胺酮对甲醛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PKC表达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采用改良Yaksh法进行鞘内置管,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NS组)、氯胺... 目的观察甲醛炎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PKC)的表达,以及鞘内注射氯胺酮对甲醛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PKC表达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采用改良Yaksh法进行鞘内置管,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NS组)、氯胺酮50μg组(K1组)和氯胺酮100μg组(K2组)。NS、K1、K2组于置管5 d后,复制甲醛炎性疼痛模型。采用疼痛加权评分法(PIS)评估大鼠甲醛致痛后1 h内的疼痛行为,24 h后测量致痛足厚度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腰5节段水平脊髓背角PKC的表达。结果与NS组比较,K1组和K2组在甲醛炎性痛第二时相的PIS值明显降低(P<0.01);致痛24 h后,NS组大鼠致痛足厚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而K1、K2组致痛足厚度与NS组比较则明显减少(P<0.05);NS组大鼠脊髓背角PKC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及免疫组化评分均较C组明显增加(P<0.01),而K1、K2组则明显低于NS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氯胺酮对甲醛炎性痛大鼠具有明显的抗伤害作用;鞘内注射氯胺酮可明显抑制甲醛炎性痛引起的脊髓背角PKC表达的增加,PKC在脊髓水平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鞘内注射 蛋白激酶C 脊髓背角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参与大鼠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痛觉过敏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文茜 郭曲练 +3 位作者 程智刚 王云姣 白念岳 贺正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7-385,共9页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 TOR)信号通路是否通过激活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大鼠痛觉过敏。方法:取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n=5):1 d...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 TOR)信号通路是否通过激活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大鼠痛觉过敏。方法:取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n=5):1 d组(D1组)、4 d组(D4组)、7 d组(D7组)、14 d组(D1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其中D1,D4,D7,D14组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Normal组不做处理,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于CCI术后第1,4,7,14天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左后肢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D1,D4,D7,D14组分别于CCI术后第1,4,7,14天,假手术组和正常组于相应第14天采集腰段脊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m TOR在大鼠脊髓的分布,采用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CI大鼠腰段脊髓m TO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另取雄性SD大鼠30只,完成鞘内置管后,随机分为6组(n=5):空白组、CCI组、早给药组(CCI+early RAPA组)、早溶剂组[CCI+early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组]、晚给药组(CCI+later RAPA组)、晚溶剂组(CCI+later DMSO组)。空白组不建立CCI模型也不给药;CCI组建立左后肢CCI模型;CCI+early RAPA组于CCI术后4 h开始鞘内注射1%RAPA 10μL,连续给药3 d;CCI+early DMSO组于CCI术后4 h开始鞘内注射同浓度等体积溶剂4%DMSO 10μL作为对照;CCI+later RAPA组于CCI术后第7天开始鞘内注射1%RAPA 10μL,连续给药3 d;CCI+later DMSO组于CCI术后第7天开始鞘内注射同浓度等体积溶剂DMSO10μL作为对照。各组于鞘内置管前后以及CCI术后隔天测定痛阈。于CCI术后第14天取腰段脊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脊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结果:m TOR免疫组织化学阳性颗粒广泛分布于正常脊髓神经元胞浆中;D14组大鼠术后第1,4,7,14天的PWMT与其基础值比较明显降低,术后第4,7,14天的PWTL与其基础值比较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正常组比较,CCI组(D1,D4,D7和D14组)大鼠腰段脊髓m 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CCI+early DMSO组相同时间点比较,CCI+early RAPA组CCI术后第4,6,8,10,12,14天的PWMT和PWTL均升高(P<0.05或P<0.01);与CCI+later DMSO组相同时间点比较,CCI+later RAPA组CCI术后第8,10,12,14天的PWMT和PWTL均升高(P<0.05或P<0.01);CCI+early RAPA组与CCI+early DMSO组、CCI+later RAPA组与CCI+later DMSO组相比较,CCI大鼠术侧腰段脊髓背角GFAP免疫组织化学阳性面积与吸光度值均下降(均P<0.05或P<0.01)。结论:脊髓m TOR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参与外周神经损伤诱发的痛觉过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神经病理性疼痛 慢性压迫性损伤 雷帕霉素 脊髓背角 星形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超微结构定量法探讨针剌对猫脊髓后角第Ⅱ板层的可塑性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肖若渝 吴良芳 李观荣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49-155,共7页
本实验采用双侧备用根模型(切断双侧L_1-L_5,L_7—S_2脊神经背根,保留L_6背根),针刺动物一侧后肢L_6背根支配范围内的足三里、悬钟、伏兔和三阴交四穴,应用电镜超微结构定量方法,观察电针刺激穴位28天后,对脊髓后角第Ⅱ板层终末可塑性... 本实验采用双侧备用根模型(切断双侧L_1-L_5,L_7—S_2脊神经背根,保留L_6背根),针刺动物一侧后肢L_6背根支配范围内的足三里、悬钟、伏兔和三阴交四穴,应用电镜超微结构定量方法,观察电针刺激穴位28天后,对脊髓后角第Ⅱ板层终末可塑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第Ⅱ板层单位面积中复合终末的数量,针刺侧比未针刺侧增多32%。提示针刺能促进完好背根纤维更快地侧支出芽和重建突触联系,以代偿损伤的背根纤维终末。本文也对针刺后第Ⅱ板层中复合终末的形态、面积,简单终末的数量以及电针刺激的某些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后角第Ⅱ板层 可塑性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应用Ro 25-6981对神经病理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电生理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曲晓秀 李鸣佳 +6 位作者 蔡捷 郑琴 池叶楠 刘风雨 万有 韩济生 邢国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7-91,共5页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应用Ro 25-6981,一种选择性的NMDA受体NR2B亚基(NR2B)的拮抗剂,对神经病理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雄性SD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手术成功后进行L5脊神经结扎(SNL)手术。术后7天用vonFrey纤维丝测定...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应用Ro 25-6981,一种选择性的NMDA受体NR2B亚基(NR2B)的拮抗剂,对神经病理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雄性SD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手术成功后进行L5脊神经结扎(SNL)手术。术后7天用vonFrey纤维丝测定机械痛敏,筛选出造模成功的SNL神经病理痛大鼠,随机分为三组,通过蛛网膜下腔插管分别鞘内给予(i.t.)Ro25-698110.0μg(20μl)、100.0μg(20μl),或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作对照。在给药后第30min、60min、90min和120min测定大鼠后爪的50%缩足阈值(PWT)及鞘内给药前后大鼠的运动功能。(2)通过在体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表面给予Ro 25-6981100.0μg对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DR)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鞘内应用Ro 25-698110.0μg对SNL大鼠的50%PWT和机械痛敏翻转百分率(%MPE)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n=8),而100.0μg却能显著增加SNL大鼠的50%PWT和%MPE,起到明显的镇痛作用(P<0.05,n=8),并且在上述两种剂量下鞘内给药前后,动物的运动功能没有出现显著改变(P>0.05);(2)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脊髓背表面给予Ro 25-6981100.0μg对WDR神经元的Aβ纤维诱发放电没有显著影响(P>0.05,n=6),但是可以显著抑制C纤维诱发放电(P<0.05,n=6)。结论:鞘内应用选择性的NR2B拮抗剂Ro 25-6981100.0μg可以对SNL大鼠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而不影响动物的运动功能;这种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拮抗脊髓背角的NMDA受体NR2B亚基,进而抑制WDR神经元的C纤维诱发放电所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受体NR2B亚基 脊髓背角 神经病理痛 Ro 25-698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哮喘豚鼠内脏传入系统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方秀斌 刘晓湘 +1 位作者 佟晓杰 王振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7-159,共3页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研究了实验性哮喘豚鼠与下呼吸道有关的内脏传入系统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变化 ,藉以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哮喘发病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哮喘豚鼠与下呼吸道有关的内脏传入系统 (结状神经节、C7~T5...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研究了实验性哮喘豚鼠与下呼吸道有关的内脏传入系统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变化 ,藉以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哮喘发病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哮喘豚鼠与下呼吸道有关的内脏传入系统 (结状神经节、C7~T5 节段脊神经节和脊髓后角、孤束核等处 )中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明显高于各对照组 ( P<0 .0 5)。本研究提示 ,下呼吸道和肺的内脏传入成分中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可能参与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RP 结状神经节 脊神经节 哮喘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N-93抑制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的诱导和早期维持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红卫 胡晓东 +4 位作者 张红梅 黎明涛 张彤 周利君 刘先国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1-324,328,共5页
[目的]探讨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在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LTP)的诱导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用钨丝微电极在脊髓腰膨大部背角浅层神经元细胞外记录C-纤维诱发电位,强直刺激坐骨神经诱导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 [目的]探讨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在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LTP)的诱导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用钨丝微电极在脊髓腰膨大部背角浅层神经元细胞外记录C-纤维诱发电位,强直刺激坐骨神经诱导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LTP。在LTP诱导前后,在暴露的脊髓表面局部给予CaMKⅡ的选择性抑制剂KN-93,观察C-纤维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50μmol/L的KN-93不影响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幅度,但可完全阻断脊髓背角LTP的诱导(n=6)。KN-93呈时间依赖性翻转脊髓背角LTP。在LTP诱导后30min,50μmol/L的KN-93对LTP的早期表达无影响(n=4),而100μmol/L的KN-93在用药后,LTP逐渐降低,于3h降至对照水平(n=6);在LTP诱导后1h脊髓局部给予100μmol/L的KN-93,7例动物中有5例LTP被抑制;但同样浓度的KN-93,在LTP诱导后3h,不能翻转业已建立的LTP(n=5),且增加KN-93的浓度至200μmol/L也不能抑制脊髓背角LTP。[结论]CaMKⅡ参与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的诱导和早期维持,但KN-93对晚期LTP无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 KN-93 脊髓背角 C-纤维诱发电位 长时程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P2抑制剂NSC-87877对炎性疼痛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鸿斌 杨娴 +7 位作者 曹静 李帅 刘燕妮 索占伟 郑城容 崔鸿斌 郭忠 胡晓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42-1145,共4页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src homology-2 domain-containing phosphatase 2)的抑制剂NSC-87877对炎性疼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小鼠左后足底皮下注射完全佛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建立疼痛模型;鞘内给予NSC-87...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src homology-2 domain-containing phosphatase 2)的抑制剂NSC-87877对炎性疼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小鼠左后足底皮下注射完全佛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建立疼痛模型;鞘内给予NSC-87877前后,测定缩足阈值;随后分离左侧L4-L5节段脊髓背角,免疫印迹法检测N-methyl-D-aspartate(NM-DA)型谷氨酸受体的表达;结果 SHP2广泛分布于脊髓背角;且SHP2抑制剂NSC-87877(3μg)能够抑制CFA诱发的痛觉超敏,而对正常动物的痛行为无作用。虽然NSC-87877不影响NMDA受体NR2B和NR2A亚基的总蛋白含量,但却能够特异性降低CFA组动物NR2B的突触表达水平;结论 SHP2抑制剂NSC-87877通过逆转NR2B的突触表达亢进,对炎性疼痛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P2 NSC-87877 NMDA受体 炎性疼痛 脊髓背角 突触输送 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Br-cAMP对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红卫 张红梅 +2 位作者 信文君 张彤 刘先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 探讨cAMP类似物8- Br- cAMP对脊髓长时程增强(LTP)的诱导和维持的影响。方法 采用SD大鼠,常规细胞外记录技术记录脊髓背角腰膨大部位浅层C 纤维诱发电位。结果 ①8- Br- cAMP(1 mmol/L)可诱发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的LTP。②... 目的 探讨cAMP类似物8- Br- cAMP对脊髓长时程增强(LTP)的诱导和维持的影响。方法 采用SD大鼠,常规细胞外记录技术记录脊髓背角腰膨大部位浅层C 纤维诱发电位。结果 ①8- Br- cAMP(1 mmol/L)可诱发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电位的LTP。②强直刺激坐骨神经可诱导脊髓 LTP。③8- Br- cAMP诱发的脊髓突触增强未能咬合强直刺激诱导的脊髓LTP。④强直刺激诱导的脊髓LTP后30 min,脊髓表面加入 8 -Br- cAMP(1 mmol/L)可使 C 纤维诱发电位显著增大。结论 强直电刺激诱导的 LTP与 8 -Br- cAMP诱导的 LTP可能是通过不同的机制实现的;8- Br- cAMP诱导的LTP可能是通过cAMP信号转导途径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BR-CAMP 长时程增强 脊髓背角 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