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花岗岩机制砂的新型盾尾同步注浆浆液研发及性能研究
1
作者 杨纪晨 刘维 +2 位作者 杨嘉文 贺韶云 梁家馨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7-1327,共11页
为解决盾构工程建设中天然砂资源稀缺、工程造价快速上涨的问题,响应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政策号召,采用机制砂替代天然砂,研制一种以花岗岩机制砂为细骨料的新型盾构同步注浆材料。研究采用室内试验及微观测试方法对浆液性能进行分析,... 为解决盾构工程建设中天然砂资源稀缺、工程造价快速上涨的问题,响应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政策号召,采用机制砂替代天然砂,研制一种以花岗岩机制砂为细骨料的新型盾构同步注浆材料。研究采用室内试验及微观测试方法对浆液性能进行分析,首先,通过配制不同细度模数的花岗岩机制砂浆,探讨机制砂级配对浆液性能的影响;其次,通过正交试验及回归分析,测试该新型材料的基本性能参数并优化浆液配比;最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分析浆液固结体的微观形貌与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研发的新型注浆材料具有后期强度大、凝结时间快、流动度良好、泌水率低、固结收缩率小等特点;2)当花岗岩机制砂细度模数设计为2.6~3.0时,所配制的浆液强度显著提升,且泌水率及收缩率均处于良好水平;3)当花岗岩机制砂细度模数为3、水胶比(水/胶凝材料)为0.8、胶砂比(砂/胶凝材料)为1.0、膨胶比(膨润土/胶凝材料)为0.15、灰粉比(水泥/粉煤灰)为0.8时,材料的性能表现最优,3 d抗压强度为0.92 MPa、28 d抗压强度为6.1 MPa、流动度为23 cm、稠度为12.5 cm、泌水率为2.5%、固结收缩率为4.0%,与传统浆液相比性能表现更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机制砂 花岗岩 同步注浆材料 室内试验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苯甲酮的量子干涉效应
2
作者 王延泽 胡忠豪 +1 位作者 梁蕾 李云川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8,共7页
本文以交叉共轭的二苯甲酮为研究对象,将巯甲基作为锚定基团,分别设计了对位和间位连接的分子p-BP和m-BP进行量子干涉效应研究。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因量子干涉效应增强,p-BP的电导比m-BP相应值大一个量级以上,这也被相应的电导实验所证实。
关键词 单分子电导 量子干涉 交叉共轭 二苯甲酮 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家寨隧道第三系半成岩工程性质及涌水灾害风险分析
3
作者 徐华 刘语诗 +2 位作者 韦猛 王秋懿 张海涛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11-1819,共9页
为探究王家寨隧道第三系富水半成岩物理力学性质,于现场取样开展颗粒筛分、XRD以及扫描电镜试验,并以现场试样的干密度为基准,制备重塑试样进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其矿物组成、微观结构及力学特性,结合Mod-Flow模拟地下水位对隧道进行施... 为探究王家寨隧道第三系富水半成岩物理力学性质,于现场取样开展颗粒筛分、XRD以及扫描电镜试验,并以现场试样的干密度为基准,制备重塑试样进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其矿物组成、微观结构及力学特性,结合Mod-Flow模拟地下水位对隧道进行施工灾害分析。研究表明:1)王家寨隧道第三系半成岩级配不均,具备明显的弱胶结特征,在低含水率下具有明显的水敏性与遇水软化特性。随着含水率增长,试样的抗剪强度呈先增后减趋势,当含水率为11%时达到最大值459.03 kPa;当含水率低于12%时,黏土矿物形成胶结物填充颗粒间隙,使试样黏聚力增大;随着含水率持续增大,大量的自由水赋存于颗粒间隙,造成胶结结构破坏,试样抗剪强度明显下降。2)王家寨隧道涌水模拟结果显示,2段典型的富水段掌子面涌水量分别为2805 m^(3)/d和5025 m^(3)/d,表明在隧道富水段开挖极易发生涌水灾害,且灾害涌水量偏高。3)第三系半成岩水敏性强、遇水易软化的物理力学性质,高压富水环境以及工程扰动是王家寨隧道开挖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第三系半成岩 工程特性 扫描电镜 三轴试验 软化作用 Mod-Flow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亚稳态自组装网格主客体识别中的催组装
4
作者 薛仁杰 马超 +4 位作者 何晶 李雪超 唐雁宁 迟力峰 张海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7-89,共3页
催组装是用于描述催组剂帮助下的分子组装的新概念,目前还未报道过催组装过程的分子水平表征。本文中,我们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辛酸和高序热解石墨之间的液固界面,观察到了1,3,5-三(4-羧基苯基)-苯(BTB)亚稳态自组装网格在主客... 催组装是用于描述催组剂帮助下的分子组装的新概念,目前还未报道过催组装过程的分子水平表征。本文中,我们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辛酸和高序热解石墨之间的液固界面,观察到了1,3,5-三(4-羧基苯基)-苯(BTB)亚稳态自组装网格在主客体识别过程中的催组装过程。实验中采用的是低浓度的客体分子酞菁铜(CuPc),以及晕苯(COR)分子。我们对比了单客体(COR/BTB或CuPc/BTB)体系和多客体(COR&CuPc/BTB)体系中客体分子在主客体组装过程中的不同吸附特征。在多客体分子(COR&CuPc/BTB)体系中,晕苯分子优先填入主体六边形网络中,随着组装的进行逐渐被酞菁铜分子取代。晕苯分子在组装过程中发挥了催组装剂的作用,帮助低浓度酞菁铜完成了其本身无法形成的、大面积的CuPc/BTB共组装。这是首次在分子尺度观察到的完整的催组装过程,有助于指导构建更高复杂度的二维分子组装单层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组装 自组装网格 主客体现象 扫描隧道显微镜 选择性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_(0.72)Cd_(0.28)Te扫描隧道谱的模型解释
5
作者 肖正琼 戴昊光 +2 位作者 刘欣扬 陈平平 查访星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0-304,共5页
本工作利用截面扫描隧道显微镜(XSTM)研究了分子束外延生长的Hg_(0.72)Cd_(0.28)Te薄膜。扫描隧道谱(STS)测量表明,此碲镉汞材料的电流-电压(I/V)隧道谱呈现的零电流平台宽度(隧道谱表观带隙)比其实际材料带隙增大约130%,说明存在明显... 本工作利用截面扫描隧道显微镜(XSTM)研究了分子束外延生长的Hg_(0.72)Cd_(0.28)Te薄膜。扫描隧道谱(STS)测量表明,此碲镉汞材料的电流-电压(I/V)隧道谱呈现的零电流平台宽度(隧道谱表观带隙)比其实际材料带隙增大约130%,说明存在明显的针尖诱导能带弯曲(TIBB)效应。扫描隧道谱三维TIBB模型计算发现低成像偏压测量时获取的I/V隧道谱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然而较大成像偏压时所计算的I/V谱与实验谱线在较大正偏压区域存在一定偏离。这是目前的TIBB模型未考虑带带隧穿、缺陷辅助隧穿等碲镉汞本身的输运机制对隧道电流的影响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谱 HGCDTE 针尖诱导能带弯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术对SrTiO_(3)(001)上生长CoSe/FeSe异质界面结构和谱学研究
6
作者 苗光耀 徐小凤 +3 位作者 方皓 朱学涛 郭建东 王炜华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9-276,共8页
硒化铁/钛酸锶(001)(FeSe/SrTiO_(3)(001),FeSe/STO)中界面增强的超导电性一直是近些年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FeSe薄膜构筑异质界面是调控其超导电性和构筑新奇量子物态的重要手段。本文报道了利用分子束外延在SrTiO_(3)(0... 硒化铁/钛酸锶(001)(FeSe/SrTiO_(3)(001),FeSe/STO)中界面增强的超导电性一直是近些年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FeSe薄膜构筑异质界面是调控其超导电性和构筑新奇量子物态的重要手段。本文报道了利用分子束外延在SrTiO_(3)(001)衬底上制备了高质量硒化钴-硒化铁(CoSe/FeSe)纵向异质结的方法,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隧道谱详细研究了该异质界面的电子性质和电子态密度的实空间分布。由于CoSe/FeSe界面存在强烈的电荷转移,FeSe处于过掺杂状态,导致FeSe/STO界面相互作用已不满足非绝热近似,以及FeSe中超导电性的消失。空间依赖的扫描隧道谱显示,CoSe/FeSe的异质界面边缘处出现了晶向依赖的边缘电子态和边角电子态,这些边界上的电子态受到CoSe/FeSe界面电荷转移效应的调制。该研究为基于单层FeSe/STO界面超导电性的调控及量子结构的构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束外延 扫描隧道显微镜 异质结 界面电荷转移 Co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损表面形貌的三维分形维数计算 被引量:32
7
作者 蒋书文 姜斌 +3 位作者 李燕 邓宏 郑昌琼 尹光福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3-536,共4页
基于分形理论和磨损表面扫描电子显微分析,采用盒子维方法计算了磨损表面的三维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在计算尺度范围内,采用与尺度无关的分形维数表征磨损表面形貌特征是可行的;实际磨损表面的三维分形维数同其表面粗糙度密切相关,表面粗... 基于分形理论和磨损表面扫描电子显微分析,采用盒子维方法计算了磨损表面的三维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在计算尺度范围内,采用与尺度无关的分形维数表征磨损表面形貌特征是可行的;实际磨损表面的三维分形维数同其表面粗糙度密切相关,表面粗糙度越大,分形维数越大;同表面粗糙度相比,分形维数计算值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损表面 形貌 分形维数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M用于超精机械加工表面微观形貌检测与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俚 李尚平 +1 位作者 梁洁 韦宏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8-52,共5页
通过自行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e,以下简称STM)检测了超精机械加工试件表面微观形貌,生成三维立体形貌图,对微观形貌图进行分析.了解相关的加工机理及微观表面形貌缺陷发生的原因,为提高超精加工表面质量及优... 通过自行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e,以下简称STM)检测了超精机械加工试件表面微观形貌,生成三维立体形貌图,对微观形貌图进行分析.了解相关的加工机理及微观表面形貌缺陷发生的原因,为提高超精加工表面质量及优化加工工艺过程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表面检测 微观形貌 超精机械加工 加工机理 表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man-STM联用系统及其初步实验 被引量:6
9
作者 田中群 李五湖 +6 位作者 穆纪千 毛秉伟 卓向东 王铎 颜恩柔 郑炜 陈捷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1062-1065,共4页
A combined system of Raman spectroscopy and STM has been set up, which enables the two techniques to in-situ study electrochemical interfaces simultaneously, An optical fiber head carrying one excitation fiber and fiv... A combined system of Raman spectroscopy and STM has been set up, which enables the two techniques to in-situ study electrochemical interfaces simultaneously, An optical fiber head carrying one excitation fiber and five collection fibers can be adjusted to approach to an advanced originally designed STM unit so that the STM tip above the sample electrode are surrounded by the sir fibers. The strong thermal interface by the laser illumination was avoided with the short acquisition time for SERS measurements by using optical multichannel analyzer. In-situ SERS spectrum of SCN- adsorbed on Ag electrode surface has been simultaneously recorded during STM imaging. The STM imaging take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SERS measurements have drifted from each other within 5%, which shows that the combined system is of satisfied over all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联用系统 散射谱 固液界面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矿床矿物微形貌与晶体生长环境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叶荣 涂光炽 +1 位作者 马喆生 赵伦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0-246,共7页
应用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场效应扫描电镜(FEG SEM),对取自山西义兴寨金矿等4处热液矿床的黄铁矿、方铅矿、赤铁矿等矿物的表面生长微形貌进行了观察研究,并与实验合成的黄铁矿、方铅矿等矿物的微形貌特征进行对比。发现了自... 应用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场效应扫描电镜(FEG SEM),对取自山西义兴寨金矿等4处热液矿床的黄铁矿、方铅矿、赤铁矿等矿物的表面生长微形貌进行了观察研究,并与实验合成的黄铁矿、方铅矿等矿物的微形貌特征进行对比。发现了自然矿物结晶三维成核成因的黄铁矿微球状晶,在合成和自然矿物的晶面观察到漏斗状晶和胞状结构等生长形貌。合成黄铁矿表面发育平整光滑的生长台阶,反映静态无扰动、接近平衡的晶体生长环境;而大量产于热液矿床的黄铁矿、方铅矿等晶体普遍发育胞状或拉长的胞状结构表面,并总体呈台阶状排列的表面结构,证明自然成矿热液体系的高过饱和度和流动生长环境。研究表明,热液成矿过程中矿物结晶作用有从成核、台阶状晶体生长、到形成“平衡”多面体生长的一个演化过程;形成于复杂条件的矿物晶体表面微观结构,包含丰富的成矿环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术 硫化矿物微形貌 自然三维成核 胞状结构台阶生长 热液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探针显微术在巯醇自组装单分子膜纳米刻蚀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健伟 阚蓉蓉 +1 位作者 章岩 陈洪渊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4-130,共7页
介绍了近十年来扫描探针显微术(SPM)在巯醇自组装单分子膜纳米刻蚀中的应用.依据扫描探针的工作原理,依次讨论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导电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特点和适用范围.同时也讨论了自组装单分子膜纳米刻蚀术在生物分子... 介绍了近十年来扫描探针显微术(SPM)在巯醇自组装单分子膜纳米刻蚀中的应用.依据扫描探针的工作原理,依次讨论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导电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特点和适用范围.同时也讨论了自组装单分子膜纳米刻蚀术在生物分子传感器、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探针显微术 自组装膜 扫描隧道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 纳米刻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素蛋白的构象转变 被引量:9
12
作者 于同隐 张胜 邵正中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23-325,共3页
丝素蛋白的构象转变于同隐,张胜,邵正中(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和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上海,200433)关键词丝素蛋白,构象转变,扫描隧道显微镜桑蚕丝素蛋白是生丝的主要组分。蚕在作茧时,将体内水溶性的丝素蛋白排出... 丝素蛋白的构象转变于同隐,张胜,邵正中(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和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上海,200433)关键词丝素蛋白,构象转变,扫描隧道显微镜桑蚕丝素蛋白是生丝的主要组分。蚕在作茧时,将体内水溶性的丝素蛋白排出体外,成为不溶性的茧丝,这一过程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 构象转变 扫描隧道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探针显微术及其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颜佳伟 詹东平 毛秉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56-766,共11页
新型及复杂电化学界面的研究需求对应用和发展各种高空间分辨的原位表征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术能在控制电极电位的条件下获得电解质溶液中电极表面高空间分辨率的结构信息,已发展为电化学界面研究的重要工具.厦门大... 新型及复杂电化学界面的研究需求对应用和发展各种高空间分辨的原位表征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术能在控制电极电位的条件下获得电解质溶液中电极表面高空间分辨率的结构信息,已发展为电化学界面研究的重要工具.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扫描探针技术研究团队多年来以探针技术为基础,在发展该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方向,目前已将扫描探针技术发展成为兼具电化学界面表征和加工的重要技术.本文梳理了30多年来该团队在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研制及发展联用方法、金属电沉积初始阶段研究、单晶电极/离子液体界面双电层、仿生生物膜、离子液体中的欠电位沉积及反应动力学研究、针尖诱导表面纳米构筑及量子电导研究、锂电池界面研究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扫描探针显微术 扫描隧道显微术 原子力显微术 扫描电化学显微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分子测控的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春凯 陈向军 徐克尊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3-447,共25页
单原子分子测控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实验技术 ,其操作对象是单个的原子或分子。完整的单原子分子测控包含了对单原子分子的成像、识别、操纵和组合分解四个方面。本文分别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 ,介绍了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
关键词 单原子分子测控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 扫描探针显微镜 扫描隧道谱 成像 识别 组合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衬底上生长的铁硅化合物结构和取向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旭 邹志强 +1 位作者 刘晓勇 李威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70-1376,共7页
采用分子束外延法分别在650-920℃的Si(110)和920℃的Si(111)衬底表面生长出铁的硅化物纳米结构,并主要分析了920℃高温下纳米结构的形貌、组成相及其与Si衬底的取向关系.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表明,920℃高温下,Si(110)衬底上生长的... 采用分子束外延法分别在650-920℃的Si(110)和920℃的Si(111)衬底表面生长出铁的硅化物纳米结构,并主要分析了920℃高温下纳米结构的形貌、组成相及其与Si衬底的取向关系.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表明,920℃高温下,Si(110)衬底上生长的铁硅化合物完全以纳米线的形式存在,且其尺寸远大于650℃低温下外延生长的纳米线尺寸;Si(111)衬底上生长出三维岛和薄膜两种形貌的铁硅化合物,其中三维岛具有金属特性且直径约300 nm、高约155 nm,薄膜厚度约2 nm.电子背散射衍射研究表明920℃高温下Si(110)衬底上生长的纳米线仅以β-FeSi2的形式存在,且β-FeSi2相与衬底之间存在唯一的取向关系:β-FeSi2(101)//Si(11 1);β-FeSi2[010]//Si[110];Si(111)衬底上生长的三维岛由六方晶系的Fe2Si相组成,Fe2Si属于164空间群,晶胞常数为a=0.405 nm,c=0.509 nm;与衬底之间的取向关系为Fe2Si(001)∥Si(111)和Fe2Si[1 20]//Si[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背散射衍射 铁的硅化物 纳米线 三维岛 结构 取向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论金属表面缓蚀剂自组装单分子膜的STM研究进展 Ⅱ.常用金属表面的缓蚀剂自组装单分子膜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孔德生 万立骏 +1 位作者 陈慎豪 杨武 《腐蚀与防护》 CAS 2003年第12期507-512,共6页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与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形成的自组装单分子膜及其作用密切相关。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可以实时、原位、三维实空间观察原子/分子的技术优势,在分子水平上认识金属 缓蚀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金属腐蚀科学的理论研...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与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形成的自组装单分子膜及其作用密切相关。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可以实时、原位、三维实空间观察原子/分子的技术优势,在分子水平上认识金属 缓蚀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金属腐蚀科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STM对部分常用金属表面有机缓蚀剂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结构、分子取向、晶面结构效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缓蚀剂 自组装单分子膜 吸附层结构 分子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路面矿物纤维鉴定方法及扫瞄电镜下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明 熊文林 马运朝 《隧道建设》 2011年第2期186-191,共6页
针对市场上纤维种类繁多、鱼龙混杂、真假纤维难鉴定的情况,从矿物纤维在隧道内应用入手,介绍了矿物纤维的目识法、嗅闻法、手感法、化学反应法、力学标定法、体积特征法、化学组分法、微观观察法等鉴别方法。以沪蓉西高速公路隧道为例... 针对市场上纤维种类繁多、鱼龙混杂、真假纤维难鉴定的情况,从矿物纤维在隧道内应用入手,介绍了矿物纤维的目识法、嗅闻法、手感法、化学反应法、力学标定法、体积特征法、化学组分法、微观观察法等鉴别方法。以沪蓉西高速公路隧道为例,重点介绍了玄武岩矿物纤维扫描电镜下形态及研究方法。最后针对八字岭隧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假纤维,提出了鉴定方法及处理方法:在扫瞄电镜下,矿物纤维有外形和成分微细和明显的差别,由此可以区分不同种类的纤维;矿物纤维外表愈粗糙,其路用性能愈好,沥青混合料中的加筋作用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路用纤维 玄武岩矿物纤维 矿物纤维鉴定 扫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电极在氯化钾溶液中电化学行为的STM和EMUV/VRS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罗瑾 林仲华 田昭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662-665,共4页
用电化学现场扫描遂道显微镜(in situ STM)和电化学调制紫外可见反射光谱(EMUV/VRS)技术研究了铂电极在K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结果表明,在KCl溶液中,Pt电极阳极氧化/阴极还原过程为阳极溶解/阴极沉积过程,阳极溶解可能经历吸附的Cl^-... 用电化学现场扫描遂道显微镜(in situ STM)和电化学调制紫外可见反射光谱(EMUV/VRS)技术研究了铂电极在K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结果表明,在KCl溶液中,Pt电极阳极氧化/阴极还原过程为阳极溶解/阴极沉积过程,阳极溶解可能经历吸附的Cl^-离子与Pt表面原子生成表面铂氯化物步骤,实验表明STM比EMUV/VRS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钾 电反射谱 STM EMUV/V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隧道电流检测方式的原子力显微镜纳米检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安平 郭红华 +2 位作者 朱坤 覃国平 王斌波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6-121,共6页
原子力显微镜(AFM)是当前进行材料表面微观形貌观察及分析的强有力工具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一种隧道显微镜(STM)检测方式的原子力显微镜纳米检测系统(AFM.IPC-208B),该AFM系统设计是在STM.IPC-205B系统设计的基础上,采用隧道电流工作方式... 原子力显微镜(AFM)是当前进行材料表面微观形貌观察及分析的强有力工具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一种隧道显微镜(STM)检测方式的原子力显微镜纳米检测系统(AFM.IPC-208B),该AFM系统设计是在STM.IPC-205B系统设计的基础上,采用隧道电流工作方式,将STM与AFM功能组合兼容。文章详细阐述了AFM.IPC-208B系统的设计原理、镜体、扫描控制以及数据采集。新设计的AFM.IPC-208B系统仍具有0.1nm的分辨率,检测范围为0~2mm×2mm,系统操作简易,工作效率高,与原STM.IPC-205B系统兼容,工作性能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带隙IV-VI族半导体PbTe(111)的表面氧化及氧的热脱附机理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海飞 吴珂 +2 位作者 张寒洁 廖清 何丕模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52-1256,共5页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以及低能电子衍射(LEED),对PbTe(111)薄膜的表面氧化及氧的热脱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Te(111)薄膜经500VAr+轰击加上250℃高温退火循环处理,可得到呈(1×1)周期性排列的清洁表...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以及低能电子衍射(LEED),对PbTe(111)薄膜的表面氧化及氧的热脱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Te(111)薄膜经500VAr+轰击加上250℃高温退火循环处理,可得到呈(1×1)周期性排列的清洁表面.将此清洁表面暴露于大气两天后,表面被氧化形成了PbO2、PbO和TeO2,氧化层的厚度大于2个单原子层(ML),与清洁PbTe(111)表面相比,被氧化的PbTe(111)表面的Te3d5/2与Pb4f7/2芯态谱峰的面积比明显减小,表明被氧化的PbTe(111)表面是富Pb的.在热脱附处理过程中,PbO2和TeO2的芯态峰消失,且O1s芯态峰的强度迅速减弱,表明加热处理不仅使PbO2和TeO2发生了分解,同时也使氧发生了脱附,但PbO即使在350℃退火仍吸附于PbTe(111)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氧化 脱附 PbTe(1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 扫描隧道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