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n motility of sphincter of Oddi in 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晓星 王年吉 +3 位作者 莫剑忠 刘文忠 胡运彪 萧树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1年第2期180-186,共7页
Endoscop c manometry of sphincter of Oddi(SO)and serumlevels of gastrin,glucagon,and somatostatin were measured in patients with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n=12),asymptomatic cholecystectomised pa-tients(n=6),and con... Endoscop c manometry of sphincter of Oddi(SO)and serumlevels of gastrin,glucagon,and somatostatin were measured in patients with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n=12),asymptomatic cholecystectomised pa-tients(n=6),and controlled subjects(n=14).Pentagastrin-stimulated gastricacid secretion test was also performed in part of patients who had symptoms orno symptoms after gallbladder resec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tientsof symptomatic group had hypertonic dyskinesia of SO as shown by deep andwide waves superimposed on high basal pressure plateau of SO.The symptoma-tic group also had a higher serum level of gastrin and a greater BAO than tho-se of other two groups.No difference of serum levels of glucagon and soma-tostatin was found among these three groups.The hypertonic dyskinesia of SOand hypergastrinemia are considered as possibly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MANOMETRY sphincter of ODDI GASTRIN GLUCAGON SOMATOSTATIN 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cholesterol liposomes on cytoskeleton and proliferation of rabbit sphincter of Oddi cells in culture
2
作者 张劲松 魏经国 +3 位作者 吴军正 张淼丽 王丹 纪宗玲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2年第3期167-170,209,共5页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cholesterolemic disease and the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changes of Sphincter of Oddi (SO) by the study of effect of Cholesterol Liposome (CL) on structural and qua...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cholesterolemic disease and the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changes of Sphincter of Oddi (SO) by the study of effect of Cholesterol Liposome (CL) on structural and quantitative changes of SO cells. Methods: Rabbit SO was isolated for primary cell culture and subculture. After subcultur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CL culture medium for 20 h, the structural and quantitative changes of SO cells were analyzed and detected by MTT-test, flow cytometer (FCM), electronic microscope and electrophoresis technique respectively. Results: CL contributed a prominent stimulus to SO cells proliferation at middle concentration (<0. 5 - 0. 8 mg/ml), which could be confirmed by FCM analysis which indicated the number of SO cells in S-phase increasing remarkably; however, high concentration of CL inhibited SO cells' proliferation (>1. 0 mg/ml) and induced apoptosis of SO cells. Swelled mitochondria and dilat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as well as disjoined and diminished microfilaments were found in SO cells by electronic microscopy. The content of SO cells acti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ment of 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actin content between CL groups and control group (P<0. 05). Conclusion: CL may change SO cell membrane's function, organelle's structure and especially the quantity and configuration of microfilaments, at the same time, CL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can induce changes of SO cells cycle and lead to different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SO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hincter of Oddi CYTOSKELETON cholesterol liposome ACT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自我管理方案的构建与应用
3
作者 张亚静 朱卉 +1 位作者 龙裕 马宏文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0,共6页
目的:基于个人与家庭自我管理理论,构建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自我管理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为改善患者症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回顾、小组讨论、半结构访谈及专家函询方法构建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自我管理方案。便利选取2021年1月至2... 目的:基于个人与家庭自我管理理论,构建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自我管理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为改善患者症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回顾、小组讨论、半结构访谈及专家函询方法构建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自我管理方案。便利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8例。对照组按常规实施护理,干预组接受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自我管理方案,干预时长为3个月。比较干预前后两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症状发生情况、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得分。结果:干预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症状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自我管理得分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自我管理方案可改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症状,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保肛术 个人与家庭自我管理理论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自我管理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保肛术患者肠道症状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4
作者 庞雪滢 胡少华 +3 位作者 王婷 周鹏 何莲娣 桂方方 《护士进修杂志》 2025年第3期302-310,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和整合直肠癌保肛术患者肠道症状的真实体验,为更好地管理肠道症状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CINAHL数据库中关于直肠癌保肛术患者肠道症状体... 目的系统评价和整合直肠癌保肛术患者肠道症状的真实体验,为更好地管理肠道症状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CINAHL数据库中关于直肠癌保肛术患者肠道症状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0月23日。使用英国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文献质量评价项目评价纳入的文献,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提炼出44个研究结果,将相似的结果归纳为10个新类别,整合成3个结果:保肛术患者肠道症状体验差;保肛术患者采取应对肠道症状的策略;保肛术患者面对肠道症状存在的信息和情感需求突出。结论直肠癌保肛术后的肠道症状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心困扰,在与症状共存过程中患者通过观察与自我调节,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不断积累自我管理经验,但仍感到知识及情感方面的支持不足,医护人员应加强对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症状的重视,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干预策略,为患者提供支持性护理,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保肛术 肠道症状 质性研究 系统评价 meta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困难插管患者行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评价
5
作者 唐睿 张海阳 +3 位作者 曹学冬 宋鑫 陈晓东 张晞文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5期48-55,共8页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困难插管患者行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ERCP插管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困难插管患者行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ERCP插管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ERCP插管,不做胰管切开,研究组在行常规ERCP插管的基础上,行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统计两组患者插管成功时间、成功插管率和住院时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 (IL-6)和血淀粉酶水平;统计两组患者预切开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两组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的反流性胆管炎和复发性胰腺炎发生情况,评价两组患者远期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成功插管时间缩短,成功插管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第1天CRP、IL-6和血淀粉酶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急性胰腺炎4例,出血2例,穿孔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0%,研究组出血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12个月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降低,术后3、6和12个月复发性胰腺炎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对ERCP困难插管患者全身炎症影响较轻,血淀粉酶指标正常,且未增加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可提高插管成功率,远期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 血淀粉酶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多强 彭波 +5 位作者 刘晶 辛国军 虎晓军 杨勇 郝成强 张晓燕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1月该院行ERCP的患者62例。随机行内镜乳头夹闭成形术32例,成功30例。分为两组,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成功组(A组,n=30)和十二指肠... 目的探讨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1月该院行ERCP的患者62例。随机行内镜乳头夹闭成形术32例,成功30例。分为两组,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成功组(A组,n=30)和十二指肠乳头未夹闭组(B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的成功率为93.8%(30/32)。两组患者术后胰腺炎、术后出血和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十二指肠穿孔病例。两组患者1年内胆管炎发病率和胆总管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胆管炎发生率+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对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大球囊扩张术(EPLBD)后乳头的夹闭成形成功率高,手术安全,可减少远期胆管炎的发生,降低结石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奥迪括约肌 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大球囊扩张术(EPLBD) ERCP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育母犬尿失禁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雨珏 钟友刚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586-5596,共11页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是指动物在膀胱充盈阶段发生无意识排尿。在小动物临床疾病中,母犬发生尿失禁较为常见,尤其是绝育后的母犬,发病率为1.74%~20.10%,母犬尿失禁的风险因素包括绝育状态、品种、体重等。尿道括约肌机能不全...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是指动物在膀胱充盈阶段发生无意识排尿。在小动物临床疾病中,母犬发生尿失禁较为常见,尤其是绝育后的母犬,发病率为1.74%~20.10%,母犬尿失禁的风险因素包括绝育状态、品种、体重等。尿道括约肌机能不全(urethral sphincter mechanism incompetence,USMI)是母犬发生尿失禁最常见的病因,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性激素、结构、功能的改变。目前在小动物临床实践中,尿道括约肌机能不全的确诊较为困难,通常是在排除其他尿失禁的病因后,使用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药物或雌激素能缓解尿失禁症状,从而诊断为该病因导致的尿失禁。针对尿道括约肌机能不全首选药物治疗,对于难治性病例可考虑配合手术治疗,此外,中医治疗或许是潜在的有效治疗手段。笔者通过对绝育母犬尿失禁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疾病的诊疗提供理论参考,从而加深兽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更高效地对该疾病做出诊断,并为绝育母犬尿失禁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育母犬 尿失禁 尿道括约肌机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腹胆道术后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24例报告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安平 鲁美丽 +3 位作者 田刚 高珂 宋安宁 刘安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2年第9期45-46,48,共3页
目的 :探讨开腹胆道术后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方法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LCDE)或腹腔镜球囊导管扩张术 (LPBD)治疗开腹胆道术后胆道结石和胆管狭窄。结果 :开腹胆囊切除术后腹... 目的 :探讨开腹胆道术后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方法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LCDE)或腹腔镜球囊导管扩张术 (LPBD)治疗开腹胆道术后胆道结石和胆管狭窄。结果 :开腹胆囊切除术后腹腔镜再次胆管手术 11例 ,成功 9例 ,中转开腹 2例。开腹胆囊切除及胆管探查术后腹腔镜再次胆管手术 10例 ,成功 7例 ,中转开腹 3例。开腹胆囊造瘘术后LC及LCDE 2例成功。开腹胆囊造痿胆总管T形管引流术后LC及LCDE 1例成功。胆总管下端通畅程度 :腹腔镜探查 19例 ,不同程度Oddi括约肌狭窄 17例均处理成功。无术中大出血 ,无肠道破裂 ;术后无胆漏 ,无肠瘘 ,无胰腺炎 ;无死亡。手术时间 90~ 310min ,平均 16 5min。结论 :开腹胆道术后选择合适病例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治疗胆管结石和胆管狭窄具创伤小、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腹胆道术后 腹腔镜 再次胆道手术 胆总管切开术 ODDI括约肌狭窄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排便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学勤 朱有玲 +2 位作者 戴菲 罗金燕 龚均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8-290,共3页
目的 探讨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排便动力学特点 ,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40例结肠传输功能正常的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 (FOOC)患者行肛肠测压 ,肛管肌电图测定等动力学检查 ,计算出动力参数 ,运动指数 ,并与 2 0例自愿受试者作... 目的 探讨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排便动力学特点 ,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40例结肠传输功能正常的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 (FOOC)患者行肛肠测压 ,肛管肌电图测定等动力学检查 ,计算出动力参数 ,运动指数 ,并与 2 0例自愿受试者作对照分析。结果 静息状态下内括约肌压力FOOC组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FOOC的直肠感知敏感性降低 ;FOOC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肛管超慢波及不规律波增多 ,运动指数升高 ,自发性松弛减少 ;FOOC组 2 5 %肛管外括约肌无排便时的松弛反射 ,5 2 .5 %EMG为矛盾性收缩。结论 FOOC患者存在平滑肌、横纹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便动力学 便秘 功能性出口梗阻 肛门括约肌肌电图 FO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保肛术并发症与复发的影响因素及防治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昆华 龚昆梅 +10 位作者 钟鸣 欧阳一鸣 张勇学 凌平 黄映光 肖乐 张剑 朱宇 刘为军 赵喜荣 龙亚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506-508,共3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以提高保肛治疗下段直肠癌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月375例直肠癌行保肛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直肠癌保肛手术并发症和复发... 目的:探讨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以提高保肛治疗下段直肠癌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月375例直肠癌行保肛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直肠癌保肛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1~60个月,平均37个月,3年生存率75.77%,死亡79例。术后吻合口漏14例,占3.73%;吻合口狭窄37例,占9.87%;吻合口出血13例,占3.47%。吻合口复发25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是影响保肛治疗术后吻合口漏的主要因素。(P=0.017);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P=0.040)和患者年龄(P=0.041)是影响吻合口复发的重要因素。结论: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和患者年龄是影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的重要因素。严格选择保肛治疗适应证,规范的手术操作和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防治并发症和复发的必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保肛手术 并发症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治疗低位直肠癌(附42例报告) 被引量:17
11
作者 周总光 于永扬 +4 位作者 李立 舒晔 雷文章 程中 王天才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完成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低位 /超低位 /行结肠 -肛管吻合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 方法 按TME原则 ,在腹腔镜下对 4 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低位 /超低位 /结-肛吻合术。 结果  4 2例腹腔镜TME、低位 /超低...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完成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低位 /超低位 /行结肠 -肛管吻合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 方法 按TME原则 ,在腹腔镜下对 4 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低位 /超低位 /结-肛吻合术。 结果  4 2例腹腔镜TME、低位 /超低位 /结肠 -肛管吻合术均获成功 ,保肛率 10 0 %。手术时间 (110~ 2 10 )分钟 ,平均 12 5分钟 ;术中出血 (5~ 80 )ml,平均 2 0ml;术后 1~ 2天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 ,住院时间 (5~ 14 )天 ,平均 8天。术后 18例应用了止痛剂 ,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腹腔镜下行TME低位 /超低位结肠 -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可行。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保肛率高、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外 ,对自主神经丛的保护更准确 ,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保肛术 微创外科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结肠-肛管吻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失弛缓症的动力研究和胃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治疗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强 范红 +1 位作者 陈艳敏 龙毓灵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2年第11期25-27,共3页
目的 :研究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扩张治疗前后食管动力学特征及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方法 :35例患者 ,均在非透视胃镜直视引导下行扩张治疗。其中 17例扩张治疗前、治疗后 3d以内、治疗后 3月、10例治疗后 1年行食管测压 ,观... 目的 :研究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扩张治疗前后食管动力学特征及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方法 :35例患者 ,均在非透视胃镜直视引导下行扩张治疗。其中 17例扩张治疗前、治疗后 3d以内、治疗后 3月、10例治疗后 1年行食管测压 ,观察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LESP)、松弛率 (LESR)及食管体部蠕动收缩的压力波幅和时限。结果 :35例患者扩张治疗全部有效。扩张后从症状积分看出 ,扩张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且持续一年 (P <0 .0 0 1)。扩张治疗后LESP ,LESR明显改善 ,以LESP下降尤为明显。结论 :气囊扩张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近远期疗效均好 ,气囊扩张治疗疗效肯定 ,应予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缓弛症 食管测压 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 气囊扩张 食管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原位植入式人工肛门括约肌样机及离体肠道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克磊 颜国正 +2 位作者 翁晓靖 刘华 许茜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6-852,共7页
设计一款基于生物信号反馈机制的智能化可遥控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所设计的蠕动式微型医用泵在3.3 V驱动电压下,最大流量为8.5 mL/min,最大封闭压可达170 kPa。新型括约肌假体在较小注水量(9~10.5 mL)的情况下,可实现对肠壁作用压... 设计一款基于生物信号反馈机制的智能化可遥控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所设计的蠕动式微型医用泵在3.3 V驱动电压下,最大流量为8.5 mL/min,最大封闭压可达170 kPa。新型括约肌假体在较小注水量(9~10.5 mL)的情况下,可实现对肠壁作用压的均匀分布(3.34~7.26 kPa),符合人体肠道生理结构和安全压力阈值的要求,避免由于局部高压导致的缺血性坏死。人工括约肌系统采用体内充电电池、体外无线经皮能量充电的供电方式,实现系统的完全植入式移植。离体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地抑制肠道内容物渗漏,成功建立排便感知信号,从而为严重肛门失禁、结肠造口等肛门功能严重缺失的患者提供一种人性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肛门括约肌 括约肌假体 经皮能量传输 医用微泵 生物反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谢胜 欧阳波 +10 位作者 韦金秀 周晓玲 张越 侯秋科 税典奎 梁谊深 颜春艳 赵正孝 蒋应玲 徐宏 刘园园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19-21,共3页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反流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及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反流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及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共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变化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随访6个月时LES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LESP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LE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能通过改善LESP减少食管酸反流,且LESP改善持续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指针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 酸反流 食管下括约肌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胃运动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超 卢王 +3 位作者 杨琦 李慧艳 樊晴伶 王景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及胃底容受性舒张、胃窦排空功能,为临床治疗GER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1例GERD患者和10例志愿者通过灌注式测压导管监测GERD患者食管括约肌压(LESP)和...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及胃底容受性舒张、胃窦排空功能,为临床治疗GER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1例GERD患者和10例志愿者通过灌注式测压导管监测GERD患者食管括约肌压(LESP)和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TLESR),并实时B型超声监测胃近端容积和胃窦截面面积来反映胃底容受性舒张及胃排空情况,来观察GERD患者的食管、胃运动功能。结果 GERD患者LESP降低,TLESR频次增加(P<0.05);试餐时胃近端容积减小(P<0.05);胃排空时间延长、速率降低(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能存在着食管下括约肌运动障碍和胃运动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下括约肌压 一过性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 近端胃容量 胃排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骶尾部切口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彭书旺 董米连 +2 位作者 杨磊磊 廖伟 方承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2期1137-1139,共3页
2009年5月-2012年10月,对35例超低位直肠肿瘤经腹腔镜联合骶尾部入路行直肠癌根治术,肿瘤下极距肛门2.6-4.2 cm,平均3.9 cm,瘤体直径2.5-3.7 cm,平均3.2 cm.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0-220 min,平均185 m... 2009年5月-2012年10月,对35例超低位直肠肿瘤经腹腔镜联合骶尾部入路行直肠癌根治术,肿瘤下极距肛门2.6-4.2 cm,平均3.9 cm,瘤体直径2.5-3.7 cm,平均3.2 cm.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0-220 min,平均185 min.术中出血40-110 ml,平均80 ml.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16-60 h,平均46 h.术后排便次数3-5次/d.无吻合口漏发生.骶尾部切口感染3例.术后病理TNM分期:Ⅰ期2例,ⅡA期9例,ⅡB期15例,Ⅲ期9例.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瘤19例,中分化腺瘤12例,低分化腺瘤4例.下切缘镜下均为阴性,肿瘤距下切缘距离2-4.5 cm,平均3.9 cm.术后随访3-30个月,中位时间20.3月,无吻合口及盆腔复发,排便功能恢复均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括约肌间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 直肠癌 保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镜联合胆道镜检测Oddi括约肌功能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7
作者 许红兵 李虎城 +1 位作者 黄辉 邹一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z1期55-56,共2页
目的 采用术前十二指肠镜联合术中胆管造影 (IOC)检测Oddi括约肌功能 ,以决定肝管结石手术方式。 方法 对 319例拟诊为胆管结石者 ,术前十二指肠镜检查十二指肠乳头 ,实施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IOC检查十二指肠乳头与括约肌。 结... 目的 采用术前十二指肠镜联合术中胆管造影 (IOC)检测Oddi括约肌功能 ,以决定肝管结石手术方式。 方法 对 319例拟诊为胆管结石者 ,术前十二指肠镜检查十二指肠乳头 ,实施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IOC检查十二指肠乳头与括约肌。 结果 Oddi括约肌功能检测为“优”者 79例 ,“良”者 15 2例 ,“差”者 88例。 结论 对肝胆管结石者应根据括约肌功能的优劣 ,合理选择是否保留括约肌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镜 胆道镜 ODDI括约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刚 彭瑛 +4 位作者 孙维佳 李坚 彭健 张阳德 曹兴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35-938,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下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收治的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并且要求保肛患者98例,分腹腔镜组(52例)和传统开腹组(46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下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收治的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并且要求保肛患者98例,分腹腔镜组(52例)和传统开腹组(46例)进行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施行保肛手术。腹腔镜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优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在淋巴结清扫范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功能优良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安全、可靠的,并可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根治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全直肠系膜切除 保肛手术 低位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化剂注射疗法治疗内痔对肛管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诚龙 牛伟新 +1 位作者 姚礼庆 秦新裕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1997年第6期1-2,共2页
该文报告了22例内痔出血患者采用肛门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前后肛管括约肌压力变化,探讨内痔硬化剂注射治疗后对肛管括约肌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肛管压在注射硬化剂治疗后肛管括约肌的静息压和收缩压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距肛缘... 该文报告了22例内痔出血患者采用肛门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前后肛管括约肌压力变化,探讨内痔硬化剂注射治疗后对肛管括约肌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肛管压在注射硬化剂治疗后肛管括约肌的静息压和收缩压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距肛缘1cm、3cm处肛管静息压P值分别为<0.007及<0.001,肛管收缩压P<0.05,近期止血率达100%。认为采用肛门境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具有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可反复注射治疗,无并发症等优点,并可明显降低肛管内静息压和收缩压,减少内痔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痔 硬化剂注射 肛管括约肌 测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血浆胃动素、胃排空时间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真岩波 张淑红 孙晓辉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0期1149-1150,共2页
目的 测定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血浆胃动素浓度、胃排空时间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LESP) ,以探讨这些因素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 2 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及 2 0例正常对照。食管内压测定应用PCPolygraphHR台式... 目的 测定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血浆胃动素浓度、胃排空时间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LESP) ,以探讨这些因素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 2 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及 2 0例正常对照。食管内压测定应用PCPolygraphHR台式高分辨上消化道动力监测系统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胃动素浓度 ,胃排空检测应用TOSHIBA 2 4 0A型B超。结果 病例组血浆胃动素浓度 (2 2 8.6 0± 99.0 2 )ng/L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LESP与血浆胃动素浓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 (r=0 .739,P <0 .0 1)。病例组胃排空时间 (114 .79±18.4 5 )min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血浆胃动素浓度与胃排空时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 (r =0 .5 37,P <0 .0 1)。而胃排空时间与LESP无相关性 (r=0 .0 32 ,P >0 .0 5 )。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存在血浆胃动素水平降低和胃排空时间延长 ,胃动素降低可降低LESP ,而胃排空时间延长对LESP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血浆胃动素 胃排空时间 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