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地区安息香科的物种分布研究
1
作者 和正华 杨华 +2 位作者 吴海洋 陈佳福 田斌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1,共8页
通过收集安息香科物种的分布数据确定其现实物种分布格局,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过去、现在和未来(2050年、2070年)的潜在分布来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鉴定出安息香科各物种的长期稳定避难所,并根据这些物种长期稳定避难所的分布格局... 通过收集安息香科物种的分布数据确定其现实物种分布格局,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过去、现在和未来(2050年、2070年)的潜在分布来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鉴定出安息香科各物种的长期稳定避难所,并根据这些物种长期稳定避难所的分布格局识别了安息香科物种优先保护区域并提出保护建议。结果表明:安息香科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位于黔桂湘三省交界,向四周逐渐降低。限制该类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冷月份最低温度、日温度平均范围和土壤类型。从当前到2050年,有70.4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减小,29.5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增加,评估为易危和濒危的各有2种;到2070年,有79.5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减少,20.4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增加,评估为易危的有11种,濒危的有4种,极危的有1种。安息香科的长期稳定避难所主要分布在滇东南、桂北、黔桂交界处、湘桂交界处、湘南、粤湘赣三省交界处等地。滇东南、贵州西部和北部及黔桂湘三省交界的区域可以保护约50%的受威胁物种。安息香科物种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强烈影响,建议使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及时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息香科 物种分布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生物多样性模拟不确定性的定量分解
2
作者 程盈盈 张文瑶 +3 位作者 刘颖 曹铭昌 宋创业 李国庆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5-242,253,共9页
[目的]探究整合物种分布模型(SDMs)、大气环流模式(GCMs)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在预测未来生物多样性变化中的不确定性贡献率分解与制图,为理解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不确定性来源及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种常用的SDMs,并结合... [目的]探究整合物种分布模型(SDMs)、大气环流模式(GCMs)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在预测未来生物多样性变化中的不确定性贡献率分解与制图,为理解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不确定性来源及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种常用的SDMs,并结合8个关键气候变量,为10个植物种构建生态位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表现进行评估。将严格验证的生态位模型投射至由5种GCMs与4种SSPs组合而成的未来气候变化情境框架下,系统模拟黄土高原60种不同情景下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图谱(3种SDMs×5种GCMs×4种SSPs,2060—2080年)。采用三因素方差分析技术,对不确定性进行精确的定量化,运用ArcGIS软件将不同组分的不确定性制图。[结果]3种SDMs开展模型构建工作时,对10个物种进行模拟得到的AUC平均值均高于0.8,达到非常精确水平。在模拟未来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不同SDMs、GCMs及SSPs组合情景的预测结果间,存在较为显著差异,其平均变异率高达34%。就不确定性来源的贡献率而言,SDMs和GCMs对不确定性的贡献占比约为60%,远超SSPs对生物多样性模拟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结论]综合考虑SDMs、GCMs和SSPs的不确定性差异,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引入的不确定性定量化制图技术能够有效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显著提升政策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模型 生物多样性 大气环流模式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北极和亚北极海域鲱类和鳕类适宜栖息地的时空变化
3
作者 程梦娇 马舒扬 +1 位作者 罗燕萍 田永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4,共11页
为了解气候变化情景下北极和亚北极海域鲱类和鳕类适宜栖息地的时空变化,并比较不同海域间鲱类和鳕类适宜栖息地变化的差异,本研究通过构建物种分布模型对北极和亚北极海域的北鳕(Boreogadus saida)、北极鳕(Arctogadus glacialis)、大... 为了解气候变化情景下北极和亚北极海域鲱类和鳕类适宜栖息地的时空变化,并比较不同海域间鲱类和鳕类适宜栖息地变化的差异,本研究通过构建物种分布模型对北极和亚北极海域的北鳕(Boreogadus saida)、北极鳕(Arctogadus glacialis)、大西洋鳕(Gadus morhua)、大西洋鲱(Clupea harengus)、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和太平洋鲱(Clupea pallasii)这6个典型鱼种在当前和未来两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适宜栖息地进行了预测。研究显示:集成模型真实技巧统计值(True skill statistics,TSS)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均高于0.80,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影响各鱼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是不同的,海洋表面温度是影响几乎所有研究鱼种分布的重要环境变量。未来,所研究鱼种的适宜栖息地都会向高纬度移动,其中大西洋鳕适宜栖息地的范围变化最大。相比于SSP2-4.5情景,SSP5-8.5情景的北极海域北鳕和北极鳕的适宜栖息地会有所收缩;在未来两种环境变化情境下目前主要分布在北极大西洋一侧的大西洋鳕和大西洋鲱将会进一步进入巴伦支海海域,而目前主要分布在北极太平洋一侧的狭鳕和太平洋鲱并不会大规模地穿过白令海峡到达楚科奇海。本研究预测了北极和亚北极的东西两侧海域(大西洋和太平洋)鲱类和鳕类在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栖息地,研究结果可为认知北极和亚北极海域鲱类和鳕类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物种分布模型 气候变化 适宜栖息地 鲱科 鳕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硬度和pH校正的锌的水生生物基准研究
4
作者 蒿梦秋月 付卫强 +2 位作者 李小峰 刘大庆 冯承莲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3-382,共10页
水环境因素(如pH、硬度等)对重金属的水生生物毒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会影响重金属的水质基准标准。目前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重金属的指标大都是在标准实验条件下测试获得的,并没有考虑实际水环境中环境要素的影响。锌(Zn)是... 水环境因素(如pH、硬度等)对重金属的水生生物毒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会影响重金属的水质基准标准。目前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重金属的指标大都是在标准实验条件下测试获得的,并没有考虑实际水环境中环境要素的影响。锌(Zn)是生命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系统探究典型水环境要素对锌生物毒性的影响作用对我国水质基准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基于实验室实测的8种水生生物pH和硬度的单因素实验的相关数据,同时结合生物有效性校正模型和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拟,构建出锌的基于多要素的多元线性毒性预测模型,并基于预测模型外推获得锌的危害浓度,急性基准值为300μg·L^(-1),HC5值为600μg·L^(-1)。本研究综合考虑了关键水环境参数硬度和pH值对锌生物的综合影响,与其他国家或组织无校正或只基于硬度校正相比将更加完善和准确,研究结果可为水质基准推导和校正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水质基准 模型校正 物种敏感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建模预测长江口龙头鱼栖息地特征的时空变化
5
作者 郭婷文 王琳 +2 位作者 高春霞 王学昉 吴建辉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49,共12页
为了评估“集成方法”能否改进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在海洋环境高度动态变化的河口区域的预测性能,本研究基于2013-2021年长江口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数据,使用8种基于不同算法的单一模型对长江口的优势物种之一... 为了评估“集成方法”能否改进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在海洋环境高度动态变化的河口区域的预测性能,本研究基于2013-2021年长江口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数据,使用8种基于不同算法的单一模型对长江口的优势物种之一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构建了栖息地生境的集成模型(Ensemble Model,EM)。结果显示:(1)所有单一模型的预测性能均优于随机分布模型,而EM具有最高的预测准确性和稳健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 Curve,AUC)=0.875;真实技巧统计值(True skill statistic,TSS)=0.650;KAPPA系数=0.560;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OA)=0.867);(2)EM能最为准确地识别出龙头鱼的出现点和未出现点,也能清晰地区分出未采样区域适宜性水平的差异,并预测出不同模型共同的高适宜区域;(3)最后,EM能准确识别龙头鱼的关键环境需求并反映出多模型集中的变化趋势,其最适盐度、温度和化学需氧量的范围分别为2.754~30.300、28.278~30.934℃、4.605~8.080 mg/L。本研究可为长江口龙头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栖息地保护工作提供更可靠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 栖息地适宜性 关键生境需求 物种分布模型 集成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中国罗非鱼潜在入侵区预测
6
作者 陈灵芝 钟亚娜 +1 位作者 冯程 颜云榕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8,共11页
罗非鱼作为中国引入的重要经济鱼类,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和资源利用能力。其入侵潜力对本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而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罗非鱼入侵防治工作的复杂性。选取中国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3种罗非鱼−尼罗罗... 罗非鱼作为中国引入的重要经济鱼类,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和资源利用能力。其入侵潜力对本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而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罗非鱼入侵防治工作的复杂性。选取中国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3种罗非鱼−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及齐氏罗非鱼(Coptodon zillii),结合MaxEnt模型与CMIP6气候模型数据,对3种时间跨度(当前、2041—2060年、2081—2100年)和4种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下罗非鱼的潜在入侵区域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广东和广西是罗非鱼入侵治理的重点区域;2)未来罗非鱼潜在高风险入侵区面积有增加的趋势;3)罗非鱼潜在高风险入侵区有向高纬度迁移的趋势;4)冬季温度和降水的协同作用是导致罗非鱼高风险入侵区面积扩增的主要环境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入侵物种 物种分布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南极电灯鱼栖息地分布研究
7
作者 宋旭辉 刘阳 +2 位作者 罗燕萍 刘殊豪 田永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37,共10页
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antarctica)是南大洋中生物量非常丰富的中层鱼类之一,气候变化导致其栖息地分布变化可能影响高营养级捕食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态系统功能。物种分布模型是评估气候变化对物种栖息地影响的重要研究工具。本... 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antarctica)是南大洋中生物量非常丰富的中层鱼类之一,气候变化导致其栖息地分布变化可能影响高营养级捕食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态系统功能。物种分布模型是评估气候变化对物种栖息地影响的重要研究工具。本研究基于广义加性模型、广义提升模型、分类与回归树分析以及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选取海洋表面温度、海洋表面盐度、叶绿素浓度、海冰密集度、离岸距离以及深度共6个环境因子构建集成模型,预测南极电灯鱼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下的栖息地分布及变化。通过中国南极科考调查数据验证,表明集成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研究表明南极电灯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的高值集中在南极半岛的东部海域以及东南极海域。到21世纪中期和末期,在四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南极电灯鱼的适宜栖息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由于南大洋不同区域对气候响应存在差异,南极电灯鱼栖息地丧失主要发生在大西洋扇区和印度洋扇区,而在太平洋扇区的阿蒙森海的远海海域,将出现新的南极电灯鱼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模型 南极电灯鱼 气候变化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聚集过程及种间关系分析
8
作者 王丹雨 朱媛君 +3 位作者 王百竹 图雅 时忠杰 杨晓晖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5年第1期26-36,共11页
【目的】分析呼伦贝尔草原的植物群落聚集过程,为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变化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882个样地的群落调查数据、12种植物功能性状数据,结合环境预测因子,利用联合物种分布模型分析呼... 【目的】分析呼伦贝尔草原的植物群落聚集过程,为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变化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882个样地的群落调查数据、12种植物功能性状数据,结合环境预测因子,利用联合物种分布模型分析呼伦贝尔草原群落的环境过滤过程和物种相互作用。【结果】在环境过滤过程中起直接筛选作用的变量为土壤类型,其中暗栗钙土类型对当前群落内多数物种呈现积极作用。而在草原群落植物功能性状中,光合作用性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最为丰富,这类性状是环境过滤根据性状筛选物种的主要依据。同时,呼伦贝尔草原群落整体以物种间正向相互作用为主,适口性较高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洽草(Koeleria macrantha)、斜茎黄耆(Astragalus laxmannii)、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等植物与群落中多数物种表现出正向相互作用。群落中负向相互作用的物种对数量较少,且大部分是由非群落建群种或优势种承担的。【结论】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聚集过程的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在小尺度上更多受到土壤属性的影响,这一影响过程是通过改变植物光合作用功能性状来实现的,同时环境变化对该地区所造成的压力导致群落内物种间以正向相互作用为主,群落植物个体、功能性状、种间相互作用都能在实践中作为判断草原受影响程度的关键指标,这为草原管理和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过滤 物种相互作用 植物功能性状 联合物种分布模型 呼伦贝尔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在浙江省的适生区分析
9
作者 赵斌 焦洁洁 +5 位作者 范建忠 周林明 傅俊杰 江波 郑海东 姚良锦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43-51,共9页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域将经历改变,因此有必要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本研究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基于1574个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分布数据和13个生境数据,采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进行了杉...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域将经历改变,因此有必要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本研究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基于1574个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分布数据和13个生境数据,采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进行了杉木在当前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生区预测,并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下杉木的最优适生区。研究构建了15个潜在分布模型,通过重复试验得到的平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ing operator curve,AUC)值为0.797,标准偏差为0.011,预测结果较好。根据模型预测,杉木在浙江的适生区(适生值>0.05)总面积为7.08×10^(4)km^(2),其中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面积分别为1.79×10^(4)km^(2)、2.80×10^(4)km^(2)和2.50×10^(4)km^(2)。海拔和最湿月降水量是影响杉木分布的重要因素。杉木的最适生境通常位于海拔1200~1400 m,最湿月降水量为320 mm,气温年较差在30℃,最冷月最低温在−1℃的区域。本研究评估气候、土壤等因素对杉木分布和生长的限制,阐明了杉木在浙江省的最优培育区,为杉木的培育和经营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适生区 环境因素 物种分布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鲸鲨全球空间分布与保护空缺研究
10
作者 王笑 刘凯宇 +2 位作者 李增光 万荣 赵林林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2-632,共11页
鲸鲨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鱼类,从赤道至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均有分布,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维持中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全面了解鲸鲨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不同环境因子与其分布之间的关系,对鲸鲨种群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利用包含10种建模算法... 鲸鲨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鱼类,从赤道至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均有分布,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维持中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全面了解鲸鲨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不同环境因子与其分布之间的关系,对鲸鲨种群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利用包含10种建模算法的集成物种分布模型,结合鲸鲨出现记录点(来源于OBIS、GBIF、iNaruralist数据库)和6个环境变量,对鲸鲨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人类活动(如捕捞压力)对鲸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面温度、离岸距离和表层叶绿素a浓度3个环境因素对鲸鲨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模型预测,鲸鲨潜在栖息地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水域,涵盖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巴西东部以及大西洋远岸区域,且鲸鲨大西洋种群和印度洋-太平洋种群存在一定的生态位分化。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鲸鲨分布范围存在向高纬度海域扩散的趋势。此外,捕捞压力与鲸鲨预测分布区的叠加分析表明,西太平洋、东印度洋、东南亚沿海、非洲东岸和中美洲周边海域的鲸鲨容易受到人类捕捞活动的干扰,存在较高的误捕风险。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仅16.44%的鲸鲨分布区位于保护区内,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为17.51%~22.58%,存在明显的保护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鲸鲨 物种分布模型 气候变化 捕捞影响 生态分化 保护空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小叶冷水花在中国的适宜生境动态
11
作者 王世雄 马玉萍 +1 位作者 马晓丽 张广奇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6,共12页
外来植物的分布动态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对这些物种进行早期监测和快速反应的基础信息。研究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正则化乘数(Regularization multiplier,RM)和特征组合(Feature combination,FC)进行优化,预测了在中国成功归化的外来... 外来植物的分布动态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对这些物种进行早期监测和快速反应的基础信息。研究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正则化乘数(Regularization multiplier,RM)和特征组合(Feature combination,FC)进行优化,预测了在中国成功归化的外来植物小叶冷水花(Pilea microphylla)潜在的生境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当正则化乘数为0.1,特征组合为线性(L)和乘积型(P)时,模型复杂度相对较低,遗漏率最小,AUC值达0.95以上,模型构建的效果很好。(2)限制小叶冷水花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气温和降水两个维度。其中,昼夜温差月均值、年温变化范围和年平均气温是气温维度的主要限制因子,而最干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和降水量季节性变化方差是降水维度的主要限制因子。(3)当代气候模式下,小叶冷水花分布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我国南部的亚热带地区。未来气候情景下,小叶冷水花的中、高度适宜生境和总的潜在生境面积均增加,潜在适宜生境有进一步向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扩散的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小叶冷水花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为其他外来物种的预测和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外来物种 潜在地理分布 MaxEnt模型 小叶冷水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甫管鼻蝠湖南和福建新分布及适生区预测
12
作者 詹夏沁 苏浩晖 +6 位作者 何敏怡 蔡斌 雍凡 崔鹏 吴毅 余文华 王晓云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7,共9页
为探究并明确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课题组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9只(5只雄性,4只雌性)小型蝙蝠。其主要特征为:前臂长28.70~32.80 mm,... 为探究并明确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课题组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9只(5只雄性,4只雌性)小型蝙蝠。其主要特征为:前臂长28.70~32.80 mm,鼻孔向两侧延长呈“Y”形短管状;背毛从基部至毛尖呈暗灰、浅黄、黑色三色带状;腹毛呈橘黄色,咽部毛基部灰白,毛尖浅黄色到橘黄色;头骨较小,颅全长15.15~16.39 mm,前额吻突显著,矢状嵴和人字嵴均不明显,与水甫管鼻蝠(Murina shuipuensi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同时其Cyt b序列与水甫管鼻蝠的地模标本序列聚为一支。上述形态和分子特征均支持将其鉴定为水甫管鼻蝠,为该种在湖南和福建两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同时,本研究基于适生区集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ESDM)对水甫管鼻蝠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发现该物种的分布与降水因子相关,倾向于远离人类干扰区域,其高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华南、华东、华中的山脉地段,包括南岭、武夷山系及罗霄山系等,该预测可为后续野外调查提供针对性信息参考。上述标本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水甫管鼻蝠 新分布 集合物种分布模型 潜在适生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液晶单体的物种敏感性及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沉积物生态风险研究
13
作者 马思颖 何珊 +3 位作者 魏琨宇 郭星妤 李思怡 何佳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2-676,共15页
液晶显示屏电子设备日益丰富着现代人生活的同时,也造成越来越多的半挥发性液晶单体(LCMs)进入水环境,目前已在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水体沉积物中大量检出,并且已在野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中检出,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但目前... 液晶显示屏电子设备日益丰富着现代人生活的同时,也造成越来越多的半挥发性液晶单体(LCMs)进入水环境,目前已在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水体沉积物中大量检出,并且已在野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中检出,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但目前由于毒性数据的缺乏,LCMs在沉积物中的生态风险尚未被系统评估。该研究使用QSAR(定量结构效应关系)-ICE(种间关系)结合模型预测了4种典型LCMs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分析了LCMs对淡水和海水水生生物的物种敏感度分布并推导出相应的HC5(5%危害浓度)值;采用相平衡分配法,用水中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w)估算沉积物中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s),应用风险商值法和概率密度重叠面积法评估LCMs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沉积物中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4种LCMs(MePVbcH、2CB、tFMeO-3bcHP、Pe3bcH)的淡水水生生物HC_(5)值分别为3.02、128.58、2.46和11.58μg/L,淡水底栖生物HC_(5)值分别为3.86、103.76、6.43和10.57μg/L,海水水生生物HC5值分别9.47、68.66、33.45、22.76μg/L。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沉积物中4种LCMs均处于低风险水平,但2CB由于检出浓度较高且易从沉积物释放至水中而更应受到关注。珠三角地区普遍风险商值高于长三角地区,但长三角地区电子垃圾回收站点位风险高于长三角地区其他点位。建议密切关注典型LCMs水环境浓度变化,避免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单体(LCMs) 物种敏感性分布 生态风险评估 HC_(5) 毒性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种分布及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以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14
作者 邓敏 欧光龙 《绿色科技》 2025年第4期30-35,共6页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显著的环境异质性为多样化的植物生境提供了支持。本研究以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桤木(Alnus nepa...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显著的环境异质性为多样化的植物生境提供了支持。本研究以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桤木(Alnus nepalensis)等主要建群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MaxEnt模型,结合多维环境因子,分析了树种分布格局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同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变化。结果表明:气候因子是驱动树种分布的关键因素,其中降水季节性和温度季节性对桤木和云南松的生境适宜性影响显著,而坡向通过调节光照和湿度条件进一步影响了思茅松和木荷的分布特征。在气候变暖情景下,云南松和思茅松的适宜分布区呈现向高海拔迁移的趋势,而桤木在低海拔区域的适宜性可能显著下降。本研究深化了对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树种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理解,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树种分布 MaxEnt模型 环境因子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丹顶鹤适宜生境分布变化研究
15
作者 郭俞杉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4期55-59,共5页
为了解环境变量对松嫩平原丹顶鹤分布情况的影响,本文使用168个丹顶鹤出现点分布数据和年平均气温等12个环境变量,采用BIOMOD2软件包组建组合模型,探讨影响该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利用ArcGIS 10.8软件预测其潜在分布区在当前和未来... 为了解环境变量对松嫩平原丹顶鹤分布情况的影响,本文使用168个丹顶鹤出现点分布数据和年平均气温等12个环境变量,采用BIOMOD2软件包组建组合模型,探讨影响该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利用ArcGIS 10.8软件预测其潜在分布区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条件下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6种最优单一模型(FDA、GBM、GLM、MARS、MAXENT和RF)构建的组合模型相比单一模型预测精度更高,效果较好;影响丹顶鹤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是最湿月降水量、离湖泊坑塘距离、离耕地距离、栖息地类型、离道路距离、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离居民地距离和离河流距离;松嫩平原丹顶鹤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西部,最适生区为扎龙湿地保护区、向海自然保护区和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在未来气候变化下,丹顶鹤适生区整体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但其适生区面积有所减少。研究为松嫩平原等相关地区丹顶鹤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生境 丹顶鹤 集成物种分布模型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DMs-toolbox预测气候变暖趋势下辽宁省三裂叶豚草潜在入侵区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迪 曲波 +2 位作者 周斌 张依然 刘智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2期66-74,共9页
为明确气候变暖对三裂叶豚草的潜在适生区域的影响并揭示三裂叶豚草潜在扩散路径及规律,文章选取辽宁省作为研究区域,模拟气候变暖条件下三裂叶豚草在2050年潜在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拟合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的情况下(RCP4.5),三裂叶豚... 为明确气候变暖对三裂叶豚草的潜在适生区域的影响并揭示三裂叶豚草潜在扩散路径及规律,文章选取辽宁省作为研究区域,模拟气候变暖条件下三裂叶豚草在2050年潜在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拟合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的情况下(RCP4.5),三裂叶豚草扩散面积相比2019年增加了10919.9 km^(2),其中中度和高度适生区分别增加了3137.32 km^(2)和7782.58 km^(2),面积占比分别增加了1.24%和3.07%;拟合温室气体排放量高的情况下(RCP8.5),三裂叶豚草中高度适宜区面积相比2019年增加了6932.2 km^(2),中度和高度适宜区面积分别增加了2554.81 km^(2)和4377.11 km^(2),面积占比增加了1.01%和1.73%,说明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没有加速三裂叶豚草的快速扩张。高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情况下,扩张方向大致相同,均表现为为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其一为以中部平原地区为中心向西北方向的锦州、阜新扩张,由原来的低度适生区转变为高度适生区,西部沿大小凌河方向扩张;其二为沿辽宁中部河流向西南方向扩张,营口盘锦沿海地区扩散趋势明显。刀切法检验结果表明高程对三裂叶豚草生境适宜度的贡献率最高,占47.4%,且高程处于0-200m的范围内、坡度处于0度左右的区域三裂叶豚草适宜性指数较高,说明三裂叶豚草适合分布在高程较低、坡度较缓的平原区域。该研究结果为三裂叶豚草在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入侵风险预警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物种 预测 sdms-toolbox MaxEnt模型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Model)的厚朴适宜生境分布模拟 被引量:15
17
作者 朱妮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1-489,共9页
【目的】建立组合物种分布模型,模拟厚朴在我国南方的分布格局,探讨影响其生长环境因子的阈值,为厚朴的人工种植,野生资源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公开发表的文献中精确的厚朴分布数据与23个环境因子变量,利用BIOMOD2建模平台... 【目的】建立组合物种分布模型,模拟厚朴在我国南方的分布格局,探讨影响其生长环境因子的阈值,为厚朴的人工种植,野生资源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公开发表的文献中精确的厚朴分布数据与23个环境因子变量,利用BIOMOD2建模平台中的9个模型算法构建组合物种分布模型模拟厚朴的适宜生境分布。【结果】①厚朴在我国南方适宜生境面积为0.53×10^6 km^2,主要分布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重庆东部、湖北西部、贵州、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区。②在组成组合物种分布模型的9个单模型算法中,推进式回归树模型(GBM)和随机森林(RF)的模拟效果最好,表面分室模型(SRE)与分类树分析模型(CTA)结果较差。组合物种分布模型的TSS为0.905,ROC值为0.975,说明组合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型的精度。【结论】厚朴在我国南方分布较为广泛,但是考虑植被类型限制时,其生境较为破碎,应该在其适宜生境区域加强物种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朴 物种分布模型 BIOMOD2 组合物种分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主要林分物种多度分布与性状分布的关系
18
作者 李晓宇 胡兵 +1 位作者 秦江环 赵秀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56,共10页
【目的】探究长白山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度分布格局及其驱动过程,以及多度分布与性状分布之间的关系,为当地森林经营与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白山不同林分类型的3块5.2 hm2(次生山杨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红松... 【目的】探究长白山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度分布格局及其驱动过程,以及多度分布与性状分布之间的关系,为当地森林经营与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白山不同林分类型的3块5.2 hm2(次生山杨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红松紫椴林)和1块5 hm2原始阔叶红松林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样地内木本个体的6个关键功能性状(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厚度、最大树高、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分析样地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功能性状分布格局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林分类型中通过统计检验的模型种类各异,但所有最优模型均为统计模型。在性状分布格局中,最大树高、比叶面积和叶磷含量在4块样地均呈现正态分布。然而,功能性状分布格局转化得到的物种分布格局模型显示,尽管部分模型通过了统计检验,但与多度分布结果拟合度不高。【结论】在长白山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并非主要由随机过程驱动,而是受到竞争作用的显著影响,这决定了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情况。虽然功能性状分布与物种多度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直接通过群落水平性状分布格局推断物种多度的方法尚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管理 物种多度分布 功能性状 生态模型 阔叶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食蚊鱼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2
19
作者 万朝阳 方康 +3 位作者 吴金明 牟希东 董芳 张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0,共8页
随着我国外来鱼类养殖规模和观赏鱼产业规模持续发展扩大,外来鱼类的生态风险也日益增加,研判外来鱼类的潜在地理分布对防控生物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外来鱼类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 随着我国外来鱼类养殖规模和观赏鱼产业规模持续发展扩大,外来鱼类的生态风险也日益增加,研判外来鱼类的潜在地理分布对防控生物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外来鱼类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结合131个食蚊鱼有效分布点位数据以及11个可能影响其地理分布的环境因子,预测分析了食蚊鱼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MaxEnt模型对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的精度较高(AUC=0.977),影响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平均最低水温(39.0%)、人口密度(32.8%)、最干月降雨量(10.2%)和海拔(9.4%);(2)食蚊鱼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面积为175.75×104 km^(2),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东南诸河和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下游以及西南诸河流域的云南区域,预测在未来环境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食蚊鱼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为防控食蚊鱼以及其他外来鱼类的入侵,建议完善外来鱼类贸易和养殖的行业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鱼类 生物入侵 物种分布模型 潜在地理分布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篦子三尖杉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潜在分布区预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春平 陈林 +2 位作者 刘大伟 朱振翔 李蒙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0,共9页
【目的】预测不同气候情景下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 Mast.)的地理分布格局,为其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与开发提供指导,也为其起源与地理演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基于100个分布点信息与19个气候因子,采用BIOCLIM模型构建当前(1... 【目的】预测不同气候情景下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 Mast.)的地理分布格局,为其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与开发提供指导,也为其起源与地理演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基于100个分布点信息与19个气候因子,采用BIOCLIM模型构建当前(1970—2000年)以及未来(CO_(2)浓度倍增)篦子三尖杉的地理分布趋势,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素。【结果】篦子三尖杉在中亚热带地区以低海拔分布为主。BIOCLIM模型结果显示: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篦子三尖杉最佳适生区集中在湖南、湖北、贵州和重庆;未来气候变化情境(CCM3)下,其潜在分布面积将减小,并有向西迁移的趋势;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为0.911±0.023,预测精度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季节性、气温年较差和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是限制篦子三尖杉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且温度因子的作用大于水分因子。【结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篦子三尖杉的适生区有破碎化及丧失的风险,应重视对该物种的动态监测及迁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篦子三尖杉 BIOCLIM模型 物种分布模型 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