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2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ellular Automata to the Evolution of Solidified Microstructure
1
作者 WEI Pengfei CHEN Yunbo +5 位作者 WEI Shizhong MAO Feng WANG Xiaodong CHEN Chong WANG Jinnan WANG Zidong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96-213,共18页
The performance of a material is directly affected by its microstruc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solidification phase. Discrete cellular automaton (CA) models are widelyused in materials science to simulate and predic... The performance of a material is directly affected by its microstruc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solidification phase. Discrete cellular automaton (CA) models are widelyused in materials science to simulate and predict microstructural growth. This review comprehensively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CA in solidification structure simulation, 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computational procedures,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recent advances. Summarizes 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of cellular automata in understanding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solidification,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es during solidification, and adds to our existing knowledge of cellular automaton theory. Finally, the research trend in simulat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olidification microstructure using cellular automaton theory is expl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ular automata dendritic growth simulation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SOLID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otocatalytic H_2 evolution activity of CuO/ZrO_2 composite catalyst under simulated sunlight irradia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阎建辉 姚茂海 +2 位作者 张丽 唐有根 杨海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56-62,共7页
Zirconia-supported CuO (CuO/ZrO2) composite photocatalyst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via citric acid-assisted sol-gel technique. For comparison, CuO/ZrO2 materials were also prepared by solid state reaction and ... Zirconia-supported CuO (CuO/ZrO2) composite photocatalyst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via citric acid-assisted sol-gel technique. For comparison, CuO/ZrO2 materials were also prepared by solid state reaction and co-precipitation method. The as-prepared powd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ometry (XR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thermogravimetric-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TG-DTA).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CuO/ZrO2 catalyst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H2 evolution from oxalic acid solution under simulated sunlight irradiation. The effects of molar ratio of CuO to ZrO2, preparation method, phase change with th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and the durability on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photocatalyst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It is found that the optimal activity of photocatalytic H2 evolution (2.41 mmol.h i.g-~) can be obtained when CuO/ZrO2 composite photocatalyst is synthesized by sol-gel technique and the mole ratio of CuO to ZrO2 is 40%. The activity of copper oxide supported on monoclinic ZrO2 calcined at higher temperature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n tetragonal ZrO2 calcined at lower temperature, and the bes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is 90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ZrO2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hydrogen evolution simulated sunligh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st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for PHM based on failure evolution mechanism model 被引量:8
3
作者 Jing Qiu Xiaodong Tan +1 位作者 Guanjun Liu Kehong L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3年第5期780-792,共13页
The test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TSO) can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fault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health-state evalua- tion for 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 (PHM) systems. Traditionally, TSO mainly focuse... The test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TSO) can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fault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health-state evalua- tion for 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 (PHM) systems. Traditionally, TSO mainly focuses on fault detection and isolation, but they cannot provide an effective guide for the design for testability (DFT) to improve the PHM performance level. To solve the problem, a model of TSO for PHM systems is proposed. Firstly, through integr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 severity and propa- gation time, and analyzing the test timing and sensitivity, a testability model based on failure evolution mechanism model (FEMM) for PHM systems is built up. This model describes the fault evolution- test dependency using the fault-symptom parameter matrix and symptom parameter-test matrix. Secondly, a novel method of in- herent testability analysis for PHM systems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above information. Having completed the analysis, a TSO model, whose objective is to maximize fault trackability and mini- mize the test cost, is proposed through inherent testability analysis results, and an adaptive simulated annealing genetic algorithm (ASAGA) is introduced to solve the TSO problem. Finally, a case of a centrifugal pump system is use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odels and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technology is important for PHM systems to select and optimize the test se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st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TSO) 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 (PHM) failure evolution mechanism model (FEMM) adaptive simulated annealing genetic algorithm (ASA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采空区边界煤柱浸水结构演化与损伤劣化机理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智敏 熊世杰 +4 位作者 袁慧卿 孙亚军 韩宇航 陈天赐 卢伟宁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0-1114,共15页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为防止老空水害而留设的各类防隔水煤柱在废弃采空区蓄积的具有侵蚀性的矿井水长期带压浸水作用下,其宏观、细观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并出现损伤劣化现象,导致煤柱的物理力学强度减小、稳定性降低,进而诱发煤柱失稳和突水...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为防止老空水害而留设的各类防隔水煤柱在废弃采空区蓄积的具有侵蚀性的矿井水长期带压浸水作用下,其宏观、细观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并出现损伤劣化现象,导致煤柱的物理力学强度减小、稳定性降低,进而诱发煤柱失稳和突水事故的发生。论文通过自主设计的高压矿井水−煤耦合作用试验装置,开展了煤柱试样在不同水压、模拟矿井水、原样矿井水等条件下的长期浸泡模拟试验,并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X射线衍射(XRD)以及高压伺服压缩试验加载系统等手段,分析并研究了煤样长期浸水条件下的结构演化与力学损伤劣化过程和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样结构在侵蚀性矿井水长期浸泡条件下表现为不规则孔隙−裂隙显著发育、孔隙率由0.25%增大到1.2%、孔隙发育的离散性随浸泡时间逐步降低;煤样在侵蚀溶液长期浸泡条件下的力学损伤劣化效应明显,受浸泡时间和浸泡溶液的pH值影响最为明显;煤样与矿井水在浸泡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具体体现为初期的吸水膨胀作用与后期的溶解消耗作用。根据上述研究成果,论文阐明了废弃矿井及采空区各类边界煤柱在高渗透压、侵蚀性矿井水长期作用下结构演化与损伤劣化的物理−化学耦合作用机理,揭示了废弃采空区边界煤柱带压浸水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过程与关键阶段:第一阶段以物理吸水膨胀作用为主,表现为抗压强度整体减小而抗拉强度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的现象;第二阶段以物理−化学联合作用为主,表现为黏土类矿物部分溶解、消耗导致孔隙率增大,进而诱发物理力学损伤劣化;最后,在“软化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浸水煤柱“损伤系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确定了浸水煤柱“损伤系数”的经验数值。研究结果对各类废弃矿井或采空区边界煤柱的稳定性评价和水害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煤柱浸水损伤 CT扫描 结构演化 损伤机理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砂岩下采动覆岩裂隙场及微震时空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谭毅 张少普 +5 位作者 何满潮 郭文兵 丁国利 王宇 程浩 李辉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5,共16页
采动覆岩裂隙演化高度及分布形态是顶板水害防治重要参数之一。以内蒙古某矿3105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基于数值模拟、分形几何理论及微震事件三维空间分析明晰采动覆岩裂隙场及微震时空演化规律。结果如下:(1)采动覆岩裂隙场呈现“裂隙产生... 采动覆岩裂隙演化高度及分布形态是顶板水害防治重要参数之一。以内蒙古某矿3105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基于数值模拟、分形几何理论及微震事件三维空间分析明晰采动覆岩裂隙场及微震时空演化规律。结果如下:(1)采动覆岩裂隙场呈现“裂隙产生-发育演化-局部压实-周期扩展-大部压实”动态演化规律,采动裂隙网络场发育、扩展、穿透演化分形特征;(2)阐明了采动覆岩失稳破断、运移与微震事件局部“高频次-大能量”集中区时空演化规律,“高频次-大能量”与“低频次-小能量”集中区呈现周期分布,同工作面周期来压特征相吻合,微震事件集中区发生位置普遍超前工作面80~120 m;(3)数值模拟采动覆岩裂隙演化高度与微震监测所得结果基本一致;(4)倾向高位岩层微震事件“高频次-大能量”与“低频次-小能量”集中区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类马鞍形”分布,走向高位岩层微震事件能量集中区呈现“椭球状”分布,数量集中区呈现“条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数值模拟 采动覆岩 裂隙场演化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覆岩矿震关键层及其破断释能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窦林名 曹晋荣 +5 位作者 曹安业 蔡武 巩思园 鞠明和 周坤友 阚吉亮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2,共13页
覆岩型矿震已成为部分煤矿面临的主要动力现象之一,理论判识矿震发生的主控岩层是实现矿震精准防治的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综合研究方法,梳理了煤矿震动事件和煤矿矿震的内涵及类型,厘清了煤矿震动事件与煤矿矿震... 覆岩型矿震已成为部分煤矿面临的主要动力现象之一,理论判识矿震发生的主控岩层是实现矿震精准防治的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综合研究方法,梳理了煤矿震动事件和煤矿矿震的内涵及类型,厘清了煤矿震动事件与煤矿矿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覆岩矿震关键层概念,总结了覆岩矿震关键层特征及其与关键层之间的区别联系,給出了覆岩矿震关键层判识方法。通过分析覆岩矿震关键层破断过程中的裂隙发育和能量演化规律,揭示了覆岩矿震关键层破断释能机制。结果表明:①煤矿震动事件包括微型震动、高能震动和矿震,煤矿矿震可划分为覆岩型、断层型、煤柱型、底板型、褶曲型和复合型;②覆岩矿震关键层是指顶板中一层或数层对覆岩型矿震的发生和分布具有控制作用的关键岩层(组),根据空间赋存位置,可将其分为高位和低位2种类型;③考虑厚硬岩层破断条件和能量条件,提出了覆岩矿震关键层判别方法,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和适用性;④除采空区两侧的裂隙带外,覆岩矿震关键层与低位顶板之间出现水平剪切裂隙,层间节理应变能和剪切耗散能集中,岩层间发生剪切–错动。此外,覆岩矿震关键层内部还出现了水平向的层内裂隙,层内存在节理应变能和剪切耗散能聚集区,覆岩矿震关键层具有分层破坏特征;⑤当岩体所承受的实际最大应力超过岩层或结构接触面强度极限时,覆岩矿震关键层出现破断或结构失稳,形成覆岩型矿震,该过程中部分弹性应变能和重力势能转化为矿震能量以及各类耗散能等。研究结果可为覆岩型矿震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型矿震 矿震关键层 裂隙演化 释能机制 离散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覆岩破断影响下裂隙诱发机制及三维空间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梁冰 邢景超 +1 位作者 孙维吉 房胜杰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21,共15页
为掌握厚煤层开采覆岩破断及裂隙演化规律,以高河能源E2306工作面为背景,搭建了三维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平台,采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钻孔窥视监测等相结合的方法,明晰了覆岩破断来压规律与裂隙分布特征。结合薄板弯曲理论,建立采场覆岩... 为掌握厚煤层开采覆岩破断及裂隙演化规律,以高河能源E2306工作面为背景,搭建了三维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平台,采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钻孔窥视监测等相结合的方法,明晰了覆岩破断来压规律与裂隙分布特征。结合薄板弯曲理论,建立采场覆岩结构力学模型,揭示了采动覆岩破断影响下覆岩裂隙诱发机制,推演了采动裂隙区域发育形态。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完毕,总计来压7次,垮落带、裂隙带发育高度分别为39、71 m。与该工作面现场结果一致,与理论计算数值吻合,符合该矿实际情况。处于垮落带高度内低位近场覆岩呈“对扇形”竖向破断,以“走向悬臂梁−倾向砌体梁”结构破断运动为主,纵向破断裂隙大量发育,横向水平剪切交错裂隙伴生。覆岩自下而上逐渐破断,处于裂隙带高度内高位远场覆岩呈横向破断,以“走向砌体梁-倾向砌体梁”结构破断运动为主,横向水平张拉离层大量发育。采空区边界区域内覆岩裂隙数量随工作面推进呈先增加后稳定的变化规律,走向裂隙数量变化呈抛物线型;采空区中部区域内覆岩裂隙数量随工作面推进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走向裂隙数量变化呈马鞍型。覆岩破断来压后采空区中部持续承载受压,两侧岩层遭剪切破坏形成剪切下凹区与承载下凹区,区域范围随不同层位覆岩弯曲破断而扩大。采动裂隙区域发育形态由椭圆抛物带演变为两端下凹的椭圆抛物带形态,最终呈现为两端及顶部下凹的椭圆抛物带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相似模拟试验 采动三带 裂隙演化 失稳破断 三维空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情景下高寒区水稻延迟型冷害演变特征研究
8
作者 韩俊杰 石红艳 +6 位作者 初征 翟墨 那荣波 季生太 何锋 庞云超 姜丽霞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101,共7页
利用中国区域气候模式BCC-CSM 1.0模拟的日平均气温数据,结合国家标准中5—9月温度和的距平(ΔT)指标,判识RCP4.5情景下2024—2060年水稻延迟型冷害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模式数据对研究水稻冷害较为可靠;2024—2060年,研究区水稻延... 利用中国区域气候模式BCC-CSM 1.0模拟的日平均气温数据,结合国家标准中5—9月温度和的距平(ΔT)指标,判识RCP4.5情景下2024—2060年水稻延迟型冷害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模式数据对研究水稻冷害较为可靠;2024—2060年,研究区水稻延迟型冷害识别年数为5~12 a,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其中2024—2030年、2030s为冷害高发期,2040s为低发期,2050s未发生冷害,与基准时段(1969—2005年)相比,冷害总年数大幅减少;空间分布上,水稻延迟型冷害发生频率总体呈北少南多,冷害发生频率在13.5%~32.3%,高值区位于哈尔滨东部、鸡西南部和牡丹江,而齐齐哈尔、大庆区域为低值中心,与基准时段相比,冷害高频区向南收缩并东移。研究区冷害发生范围在不同年份存在差异,IOC值呈“弹跳式”波动变化,2024、2026、2028、2029、2030、2031、2033、2035、2036、2046、2049年冷害发生范围较大,IOC高于0.42,与基准时段相比,IOC为0的年数增加,IOC高于0.50的年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延迟型冷害 冷害演变特征 高寒区 BCC-CSM 1.0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早子沟金矿区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
9
作者 杨剑 张卫雄 +5 位作者 陈爱兵 翟向华 张元 姜鑫 胡杨 李永恒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6-362,共17页
甘肃早子沟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是西秦岭成矿带中的大型金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作用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该文通过矿区构造地质特征研究,以断裂构造、节理、擦痕为研究对象,确定了早子沟金矿床控矿构造演化序列及主应力方向,... 甘肃早子沟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是西秦岭成矿带中的大型金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作用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该文通过矿区构造地质特征研究,以断裂构造、节理、擦痕为研究对象,确定了早子沟金矿床控矿构造演化序列及主应力方向,认为早子沟金矿控矿构造演化经历了三期六个阶段。为了了解矿区构造应力场分布趋势及展布范围,以构造应力场分析为基础,基于岩石力学实验,测定岩石的力学参数,建立合理的地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法(FEM)对早子沟金矿区地质构造进行二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并对成矿有利的部位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矿区构造应力场分布受断裂控制,各个时期的最大、最小主应力值分布基本处于断裂周缘,应力强度是决定构造活动强度的主要因素。应力高值区域构造活动强烈,岩石破碎,为成矿提供了通道和赋存部位。据此推测近南北向断裂两端及东北向断裂与西北向断裂的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构造应力场 有限元法 数值模拟 早子沟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演化研究综述及其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与探讨
10
作者 李曼 刘贵源 +3 位作者 王艳辉 贾利民 郭湛 张坤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0,共18页
风险内涵分析及风险演化机制是目前风险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研究首先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构建国内外风险演化研究的共现网络图,全面剖析了风险演化领域的研究特征、热点主题分布,发现风险演化主要围绕基于图论的风险分析... 风险内涵分析及风险演化机制是目前风险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研究首先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构建国内外风险演化研究的共现网络图,全面剖析了风险演化领域的研究特征、热点主题分布,发现风险演化主要围绕基于图论的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估、基于系统论的风险评估、基于机器学习的风险预测与失效分析以及基于仿真与建模技术的风险传播与故障分析4个热点主题开展。其次,构建了风险管理框架,系统性分析并提出了风险演化方法体系。从系统论、因果逻辑、图论、建模仿真以及机器学习5方面详细阐述了风险演化研究方法。最后,研究剖析了轨道交通领域现阶段风险演化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探究了未来研究趋势。研究可为安全生产中的风险防控理论体系构建及技术应用实践提供学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演化 轨道交通 动态风险 图论 系统论 机器学习 仿真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者水效标识采纳行为的动态演化仿真研究
11
作者 王寒 王聪 王延荣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目的】为促进水效标识的普及与推广,从消费者角度探究其对水效标识的采纳行为,【方法】基于动机理论与刺激-有机体-反应(S-O-R)模型,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消费者水效标识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利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确定关键影响指标,在此... 【目的】为促进水效标识的普及与推广,从消费者角度探究其对水效标识的采纳行为,【方法】基于动机理论与刺激-有机体-反应(S-O-R)模型,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消费者水效标识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利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确定关键影响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消费者水效标识采纳行为进行动态演化仿真。【结果】结果显示:仿真周期内采纳行为水平的演化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基本保持不变,中期缓慢上升,后期快速上升;内部需求或外部诱因对采纳行为动机的敏感性大小依次为:经济需求>心理需求>群体规范>营销策略;个体因素对采纳行为水平的敏感性大小依次为:认知程度>节水意识>感知信任>感知价值;情境因素对采纳行为水平的敏感性大小依次为:宣传教育>节水氛围。【结论】结果表明:消费者水效标识采纳行为水平在仿真周期内呈现先慢后快的上升趋势;经济需求是刺激消费者产生采纳行为动机的关键要素;认知程度和宣传教育是影响消费者采纳行为动机外化为采纳行为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消费者水效标识采纳行为的动态演化规律,可为其促进策略与实施路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效标识 采纳行为 系统动力学 动态演化 仿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管监视信息处理关键进程识别及异常信息传播仿真
12
作者 康瑞 张蓓 杨凯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7-194,共8页
为识别关键进程,评估各进程对异常信息传播的影响力,构建空管监视信息处理复杂网络。提出1种基于熵权法结合出度中心性、出度接近度中心性、出度特征向量中心性3个指标的节点综合重要度评估方法,将其划分为关键节点、次关键节点与普通节... 为识别关键进程,评估各进程对异常信息传播的影响力,构建空管监视信息处理复杂网络。提出1种基于熵权法结合出度中心性、出度接近度中心性、出度特征向量中心性3个指标的节点综合重要度评估方法,将其划分为关键节点、次关键节点与普通节点3类。利用SIS(易感-传染-易感)传播模型仿真异常信息动态扩散过程,分析传播范围、生存周期及传染概率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主用告警计算”“单路监视数据处理”“多源监视数据融合”为综合重要度排名前3的节点;关键节点异常传播范围最大,生存周期最长,已接近S2级严重缺陷的标准。研究结果与民航局公布标准和技术规范较好符合,可为提升空管自动化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安全 空管自动化系统 复杂网络 异常信息 传播演化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控制的太阳双轴跟踪系统
13
作者 刘二林 李杰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0,共4页
针对太阳双轴跟踪控制系统中跟踪精度低、多干扰的缺点,提出了基于差分进化(DE)算法-模糊PID的复合控制策略。采用DE算法优化PID初始参数,并通过模糊控制器对PID参数进行动态修正。论述了太阳双轴跟踪系统的工作原理和DE算法的实现流程... 针对太阳双轴跟踪控制系统中跟踪精度低、多干扰的缺点,提出了基于差分进化(DE)算法-模糊PID的复合控制策略。采用DE算法优化PID初始参数,并通过模糊控制器对PID参数进行动态修正。论述了太阳双轴跟踪系统的工作原理和DE算法的实现流程,并建立了太阳高度角传动机构的数学模型,在MATLAB中进行仿真。最后,用真实的太阳轨迹验证控制效果。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比模糊PID和常规PID控制速度快且超调量小。改善了系统的动态性能,提高了系统的跟踪精度,实现了在多变环境中对太阳的精确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跟踪系统 差分进化算法 计算机仿真 模糊P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行车风险时空分布与演变特性研究
14
作者 张文会 张攀 石路仡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9-228,共10页
为研究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行车安全,提出用场表征行车风险的方法,建立了事故路段行车风险场模型。利用驾驶模拟实验平台搭建不同事故场景实验获取数据样本,基于风险场模型计算事故路段风险场场强,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究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行... 为研究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行车安全,提出用场表征行车风险的方法,建立了事故路段行车风险场模型。利用驾驶模拟实验平台搭建不同事故场景实验获取数据样本,基于风险场模型计算事故路段风险场场强,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究高速公路事故路段行车风险分布与演变特性。结果表明:构建的风险场模型能够对高速公路事故路段多交通要素产生的风险可视化,可以有效评估事故路段行车风险;实验数据分析可知事故区域占用双车道的场景比占用单车道的场景的速度分布曲线波动更大、制动持续时间更长、减速度更高;换道避障行为相较于不换道避障行为的行车风险波动性更大,危险程度更高。研究成果可为事故路段行车风险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高速公路 行车风险场 时空演变 驾驶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古构造应力场模拟 被引量:1
15
作者 庞一桢 陈孔全 +6 位作者 张培先 何贵松 汤济广 张斗中 高令宇 闫春明 王砚锋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92,共20页
渝东南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发育,构造裂缝是页岩气运移和聚集的主控因素,而古构造应力场控制着构造裂缝的发育,对武隆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较大影响。本文对武隆地区及周缘发育的节理进行分期配套处理,明确了武隆地区的... 渝东南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发育,构造裂缝是页岩气运移和聚集的主控因素,而古构造应力场控制着构造裂缝的发育,对武隆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较大影响。本文对武隆地区及周缘发育的节理进行分期配套处理,明确了武隆地区的古构造应力方向,同时通过岩石声发射实验计算得到了古构造应力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地层关键构造变形期的地质模型,并通过构造应力场的分析结果明确了该地区关键构造期的构造应力特征,以确定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进而对构造应力场山中期和中燕山晚期,其中燕山中期的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分别为112—194 MPa和60.93—147.99MPa,中燕山晚期的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分别为75.67—168.32MPa和31.19—95.56MPa。模拟结果显示最大水平主应力的高值区大多集中于武隆西向斜核部、断层上盘的局部区域以及断层的拐点和端点处。页岩气有利保存区与断层上盘的距离要远于断层下盘。向斜的核部曲率越大,越易形成“Λ”型裂缝,越有利于页岩气的储集和保存,因此武隆西向斜的页岩气有利保存区优于武隆东向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隆地区 龙马溪组 构造演化 数值模拟 古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屑流滑坡变形及运动特征研究——以恩施市沙子坝滑坡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石子健 陈稳 +1 位作者 盛逸凡 徐光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碎屑流滑坡往往具有高滑动速度及远距离滑移的运动学特征,并且滑坡滑动易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巨大的财产损失。2020年7月21日,在特大暴雨的持续影响下,恩施沙子坝滑坡失稳滑动并发展为碎屑流滑坡,最终在清江堆积形成堰塞湖。为... 碎屑流滑坡往往具有高滑动速度及远距离滑移的运动学特征,并且滑坡滑动易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巨大的财产损失。2020年7月21日,在特大暴雨的持续影响下,恩施沙子坝滑坡失稳滑动并发展为碎屑流滑坡,最终在清江堆积形成堰塞湖。为了探究沙子坝滑坡滑动速度和位移等运动特征及运动演化规律,通过高精度无人机正射影像构建滑坡三维数值模型,基于室内试验获取滑体力学数据对模型细观参数进行标定,最后,使用颗粒流PFC^(3D)软件模拟滑坡从失稳到堆积的过程。通过模拟可得:沙子坝滑坡运动时间约757 s,平均速度可达4.9 m/s,平均滑移距离约960 m。滑坡动力学过程可分为失稳滑动(0~18 s)、流态传播(18~331 s)及低速堆积(331~757 s)3个阶段,且在滑动过程中表现出了碎屑流滑坡的“超距、失距”特征以及碎屑流滑坡的体积增大效应。滑体在清江的堆积体呈现靠近滑出崖口方向堆积较厚,远离滑坡方向较薄的类锥形堆积形态,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模型较好地再现了沙子坝滑坡从失稳到堆积的滑动过程,可为类似碎屑流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流滑坡 数值模拟 离散元 变形演化 运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粉土三轴压缩特性及二维离散元数值模拟
17
作者 蔡韩 刘宏 +2 位作者 向喜琼 王文俊 李麟玮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4-226,共13页
【目的】徐州粉土分布广泛,为了解其三轴压缩特性,给工程建设提供参数依据,【方法】对取自徐州地铁一号线的粉土,进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不断施加轴向压力直到土体破坏,将整个试验过程看作是外加荷载对土体的做功过程。在此基础上,采取... 【目的】徐州粉土分布广泛,为了解其三轴压缩特性,给工程建设提供参数依据,【方法】对取自徐州地铁一号线的粉土,进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不断施加轴向压力直到土体破坏,将整个试验过程看作是外加荷载对土体的做功过程。在此基础上,采取数值模拟方法,对徐州粉土的三轴试验过程进行模拟。【结果】结果显示:粉土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和变形模量均随围压增大而增大;不同围压下均表现为剪切破坏,低围压下橡皮膜扭曲更明显。各类裂纹均逐渐增加,试样微裂纹在应力达到峰值时开始激增,剪裂纹占比逐渐增加;加载初期,荷载做功几乎完全转化为应变能,整个过程中应变能先增大后减小,摩擦能和阻尼能则一直增大至模型破坏;应变能、摩擦能与阻尼能之和约占边界能的60%,且随轴向应变增速变化与粉土应力-应变曲线关系密切。【结论】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很好吻合;剪切裂纹主导了粉土的最终破坏;根据能量变化将粉土三轴压缩过程破坏模式划分为峰值前的孔隙压密、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三个阶段,及峰值后的加速破坏和强度剩余两个阶段。然而随着围压的增大,峰后加速破坏和强度剩余阶段可能会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土 三轴压缩 离散元方法 微裂纹演化 能量演化 破坏阶段 数值模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重载钢桥的焊缝腐蚀疲劳可靠度评估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金 陈远文 +3 位作者 吴梦雪 张宇 衡俊霖 李永乐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148,252,共10页
为研究钢桥焊缝在强腐蚀环境和重载下的疲劳问题,首先,基于前期试验成果,构建了一个三阶段的腐蚀疲劳概率损伤演化模型,分为腐蚀驱动扩展、腐蚀与疲劳竞争、疲劳驱动扩展三个关键阶段。在考虑焊缝多源疲劳裂纹的萌生、融合与扩展的基础... 为研究钢桥焊缝在强腐蚀环境和重载下的疲劳问题,首先,基于前期试验成果,构建了一个三阶段的腐蚀疲劳概率损伤演化模型,分为腐蚀驱动扩展、腐蚀与疲劳竞争、疲劳驱动扩展三个关键阶段。在考虑焊缝多源疲劳裂纹的萌生、融合与扩展的基础上,还纳入了多重失效路径的影响。以某滨海桥梁为工程背景,结合该桥梁的实测车辆荷载谱与服役环境特征,综合多尺度有限元模拟和腐蚀疲劳概率损伤演化模型开展了可靠度分析。结果表明:与焊趾失效模式相比,焊根失效模式的腐蚀疲劳寿命降低了11.3%,而双失效模式的寿命减少了16.3%,即焊根失效模式占主导地位;C5环境下腐蚀疲劳寿命相比C4环境条件下降低了26.9%,即环境腐蚀等级越高,腐蚀疲劳寿命越短;当车流量系数为1.2%和2.4%时,相比恒定车流量,腐蚀疲劳寿命分别减少了29.9%和38.8%,即车流量越大,腐蚀疲劳寿命越短;在高等级环境腐蚀和高车流量的双重作用下,腐蚀疲劳寿命下降了47.8%,即在强环境腐蚀和重载的耦合作用下,钢桥焊缝抗疲劳性能显著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桥 腐蚀疲劳 有限元模拟 焊缝 多源疲劳裂纹 可靠度 滨海 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压下二维PEMWE模型的制氢特性仿真研究
19
作者 陈佳祥 周伟 +10 位作者 张学伟 王丽杰 黄玉明 于洋 孙苗婷 李宛静 袁骏舒 张宏博 孟晓晓 高继慧 赵广播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21-3530,共10页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是未来获取氢能的重要途径。为理解脉冲供电条件下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WE)体系的瞬态响应特性,结合电化学、气液两相流、固体和流体传热模块建立了二维PEMWE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施加脉冲方波电压可产生比恒电...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是未来获取氢能的重要途径。为理解脉冲供电条件下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WE)体系的瞬态响应特性,结合电化学、气液两相流、固体和流体传热模块建立了二维PEMWE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施加脉冲方波电压可产生比恒电位更大的电流密度,在1.75 V、0.2 Hz、50%占空比条件下产氢速率为0.628 ml/(min·cm^(2));增大电压到2 V、频率降低为0.025 Hz时出现最大产氢速率1.59 ml/(min·cm^(2));不同电压匹配的最佳产氢频率不同。20%~90%占空比范围的仿真结果表明,50%和60%占空比的产氢速率比恒电位高,最佳占空比为50%。改变输入的脉冲电压波形,发现三角波的产氢速率最低,这可能与三角波的有效电解时间较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氢 瞬态响应 数值模拟 产氢速率 频率 占空比 波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层巷道围岩松动圈范围测试及演化规律研究
20
作者 胡龙宇 孟祥瑞 +3 位作者 程详 赵光明 顾清恒 王艳芬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6-186,共11页
为探究穿层巷道围岩松动圈发育扩展规律,本文以淮北青东七采区回风上山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方法研究巷道围岩松动圈发育扩展特征,提出光纤测试松动圈发育特征的相似模拟方法。结果表明:基于Mohr-Coulomb... 为探究穿层巷道围岩松动圈发育扩展规律,本文以淮北青东七采区回风上山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方法研究巷道围岩松动圈发育扩展特征,提出光纤测试松动圈发育特征的相似模拟方法。结果表明:基于Mohr-Coulomb准则计算巷道围岩为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和粉砂岩时,松动圈半径分别为1.72R0、1.65R0、1.41R0和1.42R0,巷道松动圈发育范围与围岩强度呈负相关;相似模拟试验显示巷道断面破坏范围与应力呈正相关,高应力下断面易破坏且裂隙发育范围近似半圆形;DIC数字散斑结果显示在巷道周边围岩位移呈梯度分布,围岩松动圈范围为巷道周边2 m围岩位移分界区域;分布式光纤监测显示深入围岩过程中产生两个应变突变拐点,第一应变突变点位置为围岩松动圈范围,第二应变突变点为围岩塑性区范围,围岩松动圈范围在梯度应力下由1.24 m发育至1.84 m,应力升高导致松动圈发育范围扩大,围岩稳定性逐渐降低;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穿层巷道开挖松动圈发育范围为0.62~1.86 m,相邻围岩共同决定松动圈扩展范围;现场地质雷达实测从距掘进工作面10 m至200 m,底板松动圈范围由1.45 m发育至1.95 m。相似模拟实验中分布式光纤监测松动圈方法,与其他方法测试结果吻合,可为巷道松动圈测试及围岩稳定性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层巷道 松动圈测试 演化规律 相似模拟 光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