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3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ess evolution and failure process of Brazilian disc under impact 被引量:6
1
作者 周子龙 邹洋 +1 位作者 李夕兵 江益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172-177,共6页
To reveal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crack propagation of Brazilian discs under impact loads, dynamic tests were conducted with SHPB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device. Stress states of specimens were monitored with... To reveal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crack propagation of Brazilian discs under impact loads, dynamic tests were conducted with SHPB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device. Stress states of specimens were monitored with strain gauges on specimen surface and SHPB bars. The failure process of specimen was recorded by ultra speed camera FASTCAM SAI.1 (675 000 fps). Stress histories from strain gauges offer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to evaluate the stress equilibrium of specimen in time and space. When a slowly rising load (with loading rates less than 1 200 N/s for d 50 mm bar) is applied, there is usually good stress equilibrium in specimen.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fter equilibrium is similar to its static counterpart. And the first crack initiates at the disc center and propagates along the load direction. But with the front of incident wave becoming steep, it is hard for specimens to get to stress equilibrium. The first crack may appear anywhere on the specimen together with multiple randomly distributed secondary cracks. For a valid dynamic Brazil test with stress equilibrium, the specimen will break into two halves neatly. While for tests with stress disequilibrium, missing strap may be found when broken halves of specimens are put together. For those specimens broken up neatly at center but having missing wedges at the loading areas, it is usually subjected to local buckling from SHPB b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Brazil test Brazilian disc stress evolution failure patter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olution of pectin synthesis relevant galacturonosyltransferase gene family and its expression during cotton fiber development 被引量:2
2
作者 FAN Senmiao LIU Aiying +10 位作者 ZOU Xianyan ZHANG Zhen GE Qun GONG Wankui LI Junwen GONG Juwu SHI Yuzhen DENG Xiaoying JIA Tingting YUAN Youlu SHANG Haihong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1年第3期239-260,共22页
Background:Pectin is a key substance involved in cell wall development,and the galacturonosyltransferases(GAUTs)gene family is a critical participant in the pectin synthesis pathway.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 Background:Pectin is a key substance involved in cell wall development,and the galacturonosyltransferases(GAUTs)gene family is a critical participant in the pectin synthesis pathway.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GAUTs has not been performed in cotton.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and expression patterns of the GAUT gene family in different cotton species is needed to in crease kno wledge of the functi on of pectin in cotto n fiber development.Results:In this study,we have identified 131 GAUT genes in the genomes of four Gossypium species(G.raimondii,G barbadense,G.hirsutum,and G.arboreum),and classified them as GAUT-A,GAUT-B and GAUT-C,which coding probable galacturonosyltransferases.Among them,the GAUT genes encode proteins GAUT1 to GAUT15.All GAUT proteins except for GAUT7 contai n a con served glycosyl transferase family 8 domain(H-DN-A-SW-S-V-H-T-F).The conserved sequence of GAUT7 is PLN(phospholamban)02769 domain.According to c/s-elemet analysis,GAUT genes transcript levels may be regulated by horm ones such as JA,GA,SA,ABA,Me-JA,and IA A.The evoluti on and transcription patterns of the GAUT gene family in different cotton species and the transcript levels in upland cotton lines with different fiber st「ength were analyzed.Peak transcript level of GhGAUT genes have been observed before 15 DPA.In the six materials with high fiber strength,the transcription of GhGAUT genes were concentrated from 10 to 15 DPA;while the highest transcript levels in low fiber st「ength materials were detected between 5 and 10 DPA.These results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on gene function during cotton fiber development.Conclusions:The GAUT gene family may affect cotton fiber development,including fiber elongation and fiber thickening.In the low strength fiber lines,GAUTs mainly participate in fiber elongation,whereas their major effect on cotton with high strength fiber is related to both elongation and thicke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fiber development PECTIN Galacturonosyltransferases evolution Transcription patter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铜资源供给与消费格局演变及中国铜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梁姗姗 吕星琪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332,共9页
铜资源作为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和其他替代能源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铜资源市场供需关系、竞争格局与消费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铜资源... 铜资源作为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和其他替代能源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铜资源市场供需关系、竞争格局与消费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铜资源产业链断链风险。准确研判铜资源供给与消费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探究铜资源消费影响因素对铜产业高质量发展、终端应用减排及新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以全球与中国铜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STIRPAT模型分别对全球铜资源供给与消费格局演变,以及中国铜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3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铜资源的供给和消费逐年增加且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且分化程度逐年增大。中国铜消费量受到经济增长、工业化进程、城镇化、资源消费强度、技术进步和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但不同时间段影响因素不同,1953—1978年中国铜消费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是资源消费强度、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1979—1992年驱动中国铜消费增加的主要因素为资源消费强度、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经济增长、城镇化和技术进步是1993—2023年中国铜消费增加的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建议增强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提升铜资源保障能力;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铜资源消费强度;强化技术创新引领,加快绿色转型,实现铜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资源 供给格局 消费格局 STIRPAT模型 格局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中—古生界潜山形成演化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永诗 罗霞 +2 位作者 胡阳 石晓光 张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潜山是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深化潜山成山机制、建立可预测性潜山类型划分方案是潜山勘探的关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在潜山构造特征解剖的基础上,结合断裂活动速率及平衡剖面分析,恢复各关键阶段的潜山叠合演化过程,... 潜山是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深化潜山成山机制、建立可预测性潜山类型划分方案是潜山勘探的关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在潜山构造特征解剖的基础上,结合断裂活动速率及平衡剖面分析,恢复各关键阶段的潜山叠合演化过程,建立潜山成因-结构分类体系,明确潜山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潜山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期挤压逆冲形成北西向潜山雏形、燕山期左行走滑拉张裂陷形成北西向潜山初始格局、喜马拉雅期右行走滑伸展裂陷最终形成北东东向潜山定型三大演化阶段,形成了现今七纵四横潜山构造格局。依据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潜山所处构造位置及经历构造运动的差异,将济阳坳陷潜山划分为中隆新隆残丘山、中隆新沉断块山、中沉新隆滑脱山和走滑改造断块山4种类型,形成了与断陷盆地结构相对应的潜山类型有序性分布特征;即自凸起带—缓坡带—洼陷带—陡坡带,依次发育中隆新隆残丘山—中隆新沉断块山—中沉新隆滑脱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生界潜山 构造格局 成因演化 有序分布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闻媒体数据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合作制度逻辑与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单卓然 朱俊青 +1 位作者 夏洋辉 张衔春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43,共8页
加强城市间合作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市群协同一体化的重要空间策略。文章基于区域城市间合作格局、主体、领域的整体视角,采集2010—2019年多渠道官方新闻与权威媒体大数据,借助文本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系统解析粤港澳... 加强城市间合作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市群协同一体化的重要空间策略。文章基于区域城市间合作格局、主体、领域的整体视角,采集2010—2019年多渠道官方新闻与权威媒体大数据,借助文本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系统解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合作的制度逻辑,实证城市间合作的格局演变过程,以期扩展对大湾区发展格局和要素特质的理解,服务世界级城市群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结构建设。结果表明:(1)串联广州、深圳、香港地区等核心节点的城市合作通道初步形成,区域城际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加强;(2)政府对城市合作控制力较强,社会组织参与城市间合作事务积极活跃,市场力量参与度不足;(3)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双领域驱动的城市合作模式成形,制度合作成为新趋势,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合作有待纵深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间合作 新闻媒体数据 制度逻辑 格局演变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铜产品贸易网络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郑明贵 罗来文 +1 位作者 李期 温东洪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345,共13页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铜产品贸易网络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铜产品贸易现状,为我国制定铜产品贸易与投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铜产业链视角,利用2003—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铜产...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铜产品贸易网络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铜产品贸易现状,为我国制定铜产品贸易与投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铜产业链视角,利用2003—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铜产品贸易数据,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和ERGM模型分析了上游(铜矿石、废杂铜)、中游(粗铜、精炼铜)和下游(铜材)五种产品贸易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铜产品贸易联系和规模日益扩大,铜产品贸易大国之间具有强贸易联系;(2)五种铜产品贸易网络尤其是铜矿石和铜材产品贸易网络的连通性、紧密性和传输效率较高;(3)中国、印度和土耳其等核心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五种铜产品贸易网络中占据领导地位,具有极强的控制能力,部分国家如新加坡、波兰和马来西亚等贸易中转国在粗铜和精炼铜产品贸易中扮演着中介角色;(4)铜产品贸易网络受互惠性、扩张性、聚敛性、行为者属性和网络协变量的共同驱动,其中,互惠性、扩张性和聚敛性对五种铜产品贸易网络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行为者属性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矿石和金属出口与人口规模会显著影响铜产品贸易,网络协变量中的地理接壤、贸易协定是铜产品贸易网络的正向驱动因素,而共同语言的影响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铜产品 贸易网络 贸易格局演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河型转化研究进展
7
作者 金中武 陈栋 +4 位作者 郭小虎 刘亚 何子灿 楚栋栋 柯帅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共11页
正确预测河型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是保障河流功能稳定的前提条件。三峡工程等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持续长期冲刷,局部河势剧烈调整,可能导致河型转化,进而将对防洪、生态、供水、通航等河流功能的发挥产生一系列影响。对河型成... 正确预测河型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是保障河流功能稳定的前提条件。三峡工程等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持续长期冲刷,局部河势剧烈调整,可能导致河型转化,进而将对防洪、生态、供水、通航等河流功能的发挥产生一系列影响。对河型成因、分类与判别、转化机理,长期冲刷状态下长江中下游不同河型演化规律与预测方法以及河型转化的影响和治理对策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若干展望,包括河型亚类细化、非连续约束边界条件下不同河型形态参数对水沙条件等因素变化的响应模式、冲刷过程中长河道纵向冲刷调整对河型转化的作用机制、河型转化临界条件定量识别以及百年尺度河型转化预测方法构建和趋势预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型 演化规律 驱动机制 预测方法 治理对策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与多因子驱动机制
8
作者 郑德凤 李欢欢 +1 位作者 郝帅 乌日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4-723,共10页
作为衡量节能减排的重要指标,碳排放强度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2000—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空... 作为衡量节能减排的重要指标,碳排放强度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2000—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空间集聚效应与多因子驱动机制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1年省际碳排放强度总体呈先缓后急的下降趋势,时间尺度上,从38.464 t·十万元^(-1)(2000年)下降到12.872 t·十万元^(-1)(2021年),同时各地区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空间尺度上表现为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最高,其次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最低。碳排放强度的核密度曲线整体呈左移趋势,主峰形态的高度变高、宽度变窄,并呈多峰分布,说明碳排放强度处于动态减少趋势,且各省份碳排放强度绝对差异缩小。碳排放强度呈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特征,重心转移方向为西南—东北—西北—北。碳排放强度空间格局呈现北高南低,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且集聚性不断增强;热点分析集聚效应为东南冷、西北热。碳排放强度驱动因子中,外商投资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程度最大,且多因子交互驱动作用大于单因子作用,因此降碳减排工作要综合考虑多因子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说明,制定和实施地域性低碳策略至关重要,根据驱动因素影响程度提出针对性降碳措施,可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时空格局 动态演变 集聚效应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研究进展
9
作者 谢玲玲 黄家辉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70,共24页
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海洋物质和能量输送、调节全球碳氧循环和理解涡旋动力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近年来海洋学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和调控机制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归纳了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研究进展。基于数值模拟... 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海洋物质和能量输送、调节全球碳氧循环和理解涡旋动力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近年来海洋学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和调控机制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归纳了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研究进展。基于数值模拟和动力诊断的结果显示,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不同分辨率下有所不同。中尺度分辨率下,垂向流速的水平分布以偶极子或四极子结构为主,而亚中尺度下,则主要为正负交替的螺旋涡丝状结构且流速增强。与水平流速类似,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呈现涡心弱、边缘强的特征,常在次表层达到最大值。对于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时间演变,数值模拟与实测诊断合成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亟待更多研究。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受涡度的平流、涡旋的传播和变形、亚中尺度过程、涡-风相互作用、涡-涡相互作用和地形强迫等多种机制调控,其与调控机制的量化关系有待发展。此外,次表层涡旋的报道日渐增多,其垂向流速性质有待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 垂向流速 空间结构 时间演变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创的群体共识演化模式研究
10
作者 易明 熊雨彤 +1 位作者 刘明 周阳 《图书情报知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8,共14页
[目的/意义]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创的本质是通过群体认知和群体共识的逐步提升而不断完善疾病治疗方案的过程。本文旨在从宏观及微观层面分别揭示群体共识演化模式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而为引导和干预知识共创进程提供依据。[研究设计... [目的/意义]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创的本质是通过群体认知和群体共识的逐步提升而不断完善疾病治疗方案的过程。本文旨在从宏观及微观层面分别揭示群体共识演化模式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而为引导和干预知识共创进程提供依据。[研究设计/方法]以“与癌共舞”社区2013年1月—2023年8月的998个研讨帖中的16,822条有效发言数据为基础数据集。首先针对用户立场的隐蔽性,提出融合语义结构分析的群体共识测度方法;其次在此基础上结合K-mediods和DTW算法提炼群体共识的演化模式;最后构建基于LightGBM算法的预测模型,从而对在线健康社区群体共识演化模式进行预测分析。[结论/发现]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创的群体共识演化模式可以抽象为高起低趋、大幅波动、突增渐缓和阶段递增四类。消极情感得分、议题质量、可信度等七种因素对在线健康社区群体共识演化模式的形成影响较大,其中议题质量和社会属性相似度对促进群体共识增长的作用尤为显著。针对高起低趋型研讨帖,建议通过采用简明的议题表述并鼓励相似背景用户参与讨论来提高群体共识。[创新/价值]提出了适用于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创的群体共识测度方法,并为群体共识的动态研究提供了新的拓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健康社区 知识共创 群体共识 演化模式 模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差异及空间收敛性
11
作者 高星 郭忠元 +2 位作者 赵美冉 李桂君 王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90-3805,共16页
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并实现收敛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21年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其后,采用地理信息分析、核密度估计、二阶泰尔指数重点考察了该效率值的时空演变... 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并实现收敛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21年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其后,采用地理信息分析、核密度估计、二阶泰尔指数重点考察了该效率值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异,并利用空间β收敛模型检验了269个城市、东、中、西部和23个省(自治区)的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1)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的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均值都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时序特征;空间上各时期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格局,晋冀鲁豫四省为低值集聚区,东南沿海为高值集聚区;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格局具备相对稳定性。(2)效率值存在极化特征和梯度特征,研究期内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效率值的内部绝对差异均有扩大趋势,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省内差异水平提高。(3)在考虑空间外溢性的情况下,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均存在显著的(绝对/条件)β收敛特征,收敛幅度次序为东部>西部>中部,269个城市的收敛幅度介于中部和西部之间。而各省(自治区)也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显著的(绝对/条件)β收敛趋势,但收敛周期差异较大。此外,研究发现条件β收敛的周期短于绝对β收敛,理论上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将率先收敛至自身的稳态均衡水平。上述发现为系统清晰地了解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提供了支撑,可为缩减效率的不平衡性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发展效率 时空格局 β收敛性 动态演变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稀土产业链产品贸易网络格局演化与中国贸易地位研究
12
作者 郑明贵 李丽 +1 位作者 罗来文 董娟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共11页
稀土是支撑高端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全球稀土产业链产品贸易网络格局演化及中国贸易地位进行分析,有助于优化全球稀土产品贸易现状,为中国制定稀土产品贸易与投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 稀土是支撑高端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全球稀土产业链产品贸易网络格局演化及中国贸易地位进行分析,有助于优化全球稀土产品贸易现状,为中国制定稀土产品贸易与投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稀土产业链视角,利用2014—2023年12种稀土产业链产品的全球贸易数据,构建了涵盖238个国家(地区)的有向加权贸易网络模型,分析贸易整体及个体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中国在全球稀土产品贸易中的地位。结果表明:①上游产品贸易紧密性最强,分化程度最不稳定,中国、德国和美国处于较为活跃状态;中国在稀土原矿产品贸易网络中充当“中介和桥梁”角色,但贸易稳定性不足且灵活自主性较弱。②中游产品贸易紧密性最弱,分化程度呈下降趋势,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在其中的贸易稳定性较强,但灵活自主性较弱,其中对稀土盐类的贸易控制力逐渐减弱,但对稀土金属、铈化合物和稀土氧化物的贸易控制力不断增强。③下游产品的贸易紧密性较强,分化程度最稳定,中国、德国、美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最为活跃;中国在其中的控制力不断增强,对荧光、抛光、铁合金和稀土永磁类产品贸易网络具有一定的调控和影响力,中国运用结构洞能力逐年提高,灵活性和自主性逐年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产业链 稀土产品 贸易网络 贸易格局演化 中国贸易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13
作者 张艳 江海云 杨维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732,共15页
渭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与西北经济发展核心区,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强度图谱... 渭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与西北经济发展核心区,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强度图谱、标准差椭圆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面积占比55.6%)和生产空间(40.8%)为主导,生活空间(3.6%)以西安市为中心呈散射状向外扩张;生态空间面积增长2473.45 km^(2),生产空间缩减2861.21 km^(2),体现退耕还林政策与城镇化的双重效应。(2)空间转型以草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型为主,城镇生活空间侵占耕地现象集中于关中平原城市群。(3)标准差椭圆显示生产空间向东北迁移,生态空间呈现东北方向与西北方向的摆动,生活空间向西北扩展趋势显著。(4)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由生境质量(q值为0.493)与年平均气温(q值为0.436)等自然因子主导,社会经济因子通过距城镇建设用地的距离与地区生产总值(GDP)等交互路径强化空间重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子对“三生空间”格局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格局演变 强度图谱 重心迁移模型 标准差椭圆 地理探测器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 被引量:3
14
作者 戴志强 万俊毅 徐静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共12页
基于2010—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分析及Markov链分析方法,考察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样本观察期内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稳定提升但存在显著空间分布差异... 基于2010—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分析及Markov链分析方法,考察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样本观察期内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稳定提升但存在显著空间分布差异,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且随时间演进不断扩大;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等级分布状态总体相对稳定,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和较强空间依赖性,水平区间的动态演进以相邻阶段转移为主,难以实现跨越式转移;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整体呈现向好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但也存在向下转移风险。据此,建议各省份基于区域特色农业资源禀赋,加大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挖掘力度;强化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增强特色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提高特色农产品竞争力,优化特色农业支撑保障体系,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农业 发展水平 空间格局 分布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里求斯华人客家话的历史传承及演变类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邢欣 郭安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4,共9页
毛里求斯华人以客家人为主,客家话是当地华人的祖语。该国因没有单一的原住民族群和主体语言,形成了多样化移民族群、多语并存的社会语言结构,华人祖语的传承也呈现出独特的方式和类型。我们在资料收集和随机访谈基础上,归纳出当地客家... 毛里求斯华人以客家人为主,客家话是当地华人的祖语。该国因没有单一的原住民族群和主体语言,形成了多样化移民族群、多语并存的社会语言结构,华人祖语的传承也呈现出独特的方式和类型。我们在资料收集和随机访谈基础上,归纳出当地客家话传承的3种连续统演变方式:(1)客家话代际连续统演变,按代际流利度分为7个等级,目前家庭客家话传承处于递减式微中;(2)多语习得连续统演变,以语言习得种类多少为等级分为单语人、双语人和多语人连续统,其中双语和多语掌握者在语种选择上又形成差异;(3)客家话传承与普通话发展连续统演变,包括客家话→客家话+普通话→普通话3个演变过程。由此总结出当地客家话的独特传承类型——多语融合类型,并从家庭、学校教育、文化和传播4个影响因素揭示了这一传承类型的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里求斯华人 客家话 华语传承 连续统演变 传承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基因组视角下的亚洲北部人群迁徙和演化机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达轩 戴沈汝 崔银秋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5,共12页
广袤的亚洲北部地区,包括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以及中国北方地区,不仅是欧亚大陆上人群交流的十字路口,也是连接美洲大陆的重要桥梁,这一区域对于探索人类起源、追踪人类迁移路线以及阐释演化机制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尽管由于样... 广袤的亚洲北部地区,包括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以及中国北方地区,不仅是欧亚大陆上人群交流的十字路口,也是连接美洲大陆的重要桥梁,这一区域对于探索人类起源、追踪人类迁移路线以及阐释演化机制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尽管由于样本发掘数量有限、保存状态不一和技术手段的制约,人们对亚洲北部地区人群互动过程的理解尚处于初步阶段,但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古DNA研究中的进展为人们提供了从分子层面深入探究古代人群遗传历史的全新视角。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亚洲北部地区不同阶段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变化,旨在揭示该地区古代人群间的互动模式、遗传结构的演变过程以及他们对现代人群的遗传贡献;此外,本文还探讨了人类应对极端自然条件的适应性策略。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人类起源和迁移过程的理解,还将为研究人类在环境选择压力下的演化机制和适应性策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学研究 古DNA 亚洲北部 人类演化 迁徙模式 适应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杰 屈建军 +3 位作者 陈海 石金鑫 马羽赫 刘迪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4-505,共12页
识别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点、线、面等景观要素,构建动态生态安全格局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对生态安全格局动态演化和影响因素探究的不足,利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 识别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点、线、面等景观要素,构建动态生态安全格局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对生态安全格局动态演化和影响因素探究的不足,利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分析和电路理论模型等方法,构建2000—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并给出生态恢复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生态源地在陕北黄土高原南部集中分布,面积变化较小且空间位置较为稳定。(2)2000、2010年和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阻力面的均值分别为4.96、4.36和4.40,呈现南部低、西北高的空间格局。(3)2000、2010年和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廊道的长度分别为2416.25 km、3433.61 km和2643.62 km,南部生态廊道密集,以低阻力生态廊道为主,北部生态廊道稀疏,以高阻力生态廊道为主。(4)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西北部,面积不断减少。(5)植被覆盖度、景观多样性、人口密度、坡度和降水是影响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陕北黄土高原未来的生态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和依据,同时有助于生态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电路理论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格局演进及驱动力多维解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建飞 陆远 +2 位作者 李强 袁悠燃 董佩佩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8-227,共10页
识别中国县、市、省尺度下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动态演进格局及驱动机制,能够为扎实提升中国多尺度农业绿色生产能力提供量化支撑和决策指导作用。该研究以中国1965个县、330个市、31个省级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模型、Natural... 识别中国县、市、省尺度下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动态演进格局及驱动机制,能够为扎实提升中国多尺度农业绿色生产能力提供量化支撑和决策指导作用。该研究以中国1965个县、330个市、31个省级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模型、Natural Breaks分类法、核密度估计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10—2022年农业生态效率多尺度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10—2022年中国县级农业生态效率由0.880波动上升至0.889,市级尺度下由0.881波动上升至0.889,省级尺度下由0.864波动上升至0.880,四大区域逐渐形成东北最高、中部次之、东部一般、西部最小的发展特征,区域差异呈现县级较大、市级一般、省级较小的演进趋势。2)从格局演进特征看,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格局随尺度的扩大而逐渐明朗,高水平区呈现沿海沿边的多极化发展特征,西部地区效率低洼现象显著。3)2010—2022年县、市、省尺度下农业生态效率核密度曲线均为单峰,波宽随尺度的缩小而缩窄,拖尾长度随尺度缩小而延长。4)不同驱动因素对县、市、省尺度下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异格局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县级政府应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耕地复种指数等资源本底作用着力推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市、省两级政府应基于顶层设计关注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化进程对农业生态效率的驱动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不同部门制定县、市、省尺度下满足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农业生态效率调控措施及农业空间布局优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格局演进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漆酶基因家族成员表达模式及与茎秆抗折力的关联分析
19
作者 徐林珊 郜耿东 +10 位作者 王宇 王家星 杨吉招 武亚瑞 张宵寒 常影 李真 谢雄泽 龚德平 王晶 葛贤宏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8,共15页
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家族,在植物中主要参与木质素合成以及抵御各种逆境胁迫。本研究对甘蓝型油菜漆酶基因(BnaLACs)家族成员进行鉴定,通过氨基酸数量、分子量、等电点、不稳定系数以及脂溶性系数等指标衡量其理化性质。后对其... 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家族,在植物中主要参与木质素合成以及抵御各种逆境胁迫。本研究对甘蓝型油菜漆酶基因(BnaLACs)家族成员进行鉴定,通过氨基酸数量、分子量、等电点、不稳定系数以及脂溶性系数等指标衡量其理化性质。后对其染色体位置、进化关系、基因结构、组织部位表达模式等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基因组共有53个BnaLACs家族成员,基本为碱性、稳定蛋白,大多数BnaLACs定位在液泡膜和细胞外。基因结构分析发现, BnaLACs结构较为保守。组织部位表达模式分析表明,除花药外, BnaLACs在各组织部位均有表达,其中在根、种子、角果皮和茎秆中表达量较高。分析茎秆中BnaLAC4s表达模式发现,BnaA05G0074200ZS与甘蓝型油菜抗倒性显著相关;单倍型分析表明,包含BnaA05G0074200ZS两种单倍型的品系间抗倒性、木质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解析甘蓝型油菜漆酶基因家族功能及茎秆抗倒伏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漆酶 进化 表达模式 单倍型 抗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水源涵养功能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归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鹏 马逸伦 +5 位作者 程静 许明祥 苏胜亮 蒲勇 韩蕾 杨芳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9,共9页
[目的]科学评估黄河上游地区水源涵养能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为案例区,基于InVEST模型、Hurst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计算1990-2020年宁夏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 [目的]科学评估黄河上游地区水源涵养能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为案例区,基于InVEST模型、Hurst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计算1990-2020年宁夏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宁夏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除未利用地外,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1990-2020年宁夏水源涵养量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约为0.009 mm/a,空间上呈“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且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宁夏水源涵养功能变化不具有可持续性,未来面临着较大的退化风险;降水是影响宁夏水源涵养能力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海拔和坡度,而植被覆盖度和蒸散发的影响程度最低。[结论]研究期间宁夏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可持续性有所恢复,但仍需进一步强化水源涵养能力以应对未来的退化风险。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时空演变格局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