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洋中脊弯折带的构造-岩浆耦合作用:西北印度洋中脊火山锥及断层分布的约束 被引量:1
1
作者 党牛 余星 +4 位作者 韩喜球 吴招才 邱中炎 王叶剑 李洪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15-2224,共10页
洋中脊作为全球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岩浆以裂隙式喷发为主,同时也存在中心式喷发火山锥。本文基于西北印度洋中脊大洋24航次的船载多波束地形数据,选择具有特殊空间位置和构造属性的北部弯折带作为研究靶区,应用定量地貌学方法分... 洋中脊作为全球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岩浆以裂隙式喷发为主,同时也存在中心式喷发火山锥。本文基于西北印度洋中脊大洋24航次的船载多波束地形数据,选择具有特殊空间位置和构造属性的北部弯折带作为研究靶区,应用定量地貌学方法分析火山锥形态特征与空间分布,探索区域火山作用与构造活动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火山锥沿洋脊纵向上的分布主要受控于岩浆供应量,但段内其横向上的分布不仅与岩浆供应量有关,还决定于火山锥岩浆通道的形成。火山锥的分布与断层分布密切相关,断层分布密集,易于火山锥通道的形成。弯折带的洋脊段除了受扩张力外,还受到北东方向的应力作用,使弯折带南翼发育有更密集的断层,更高的火山锥密度。该应力效应的产生与非洲板块的北东向推移、印度板块的逆时针旋转以及弯折带效应本身有关。火山锥形态特征与空间分布,对于理解洋中脊区域构造演化以及火山活动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锥 分布特征 构造-岩浆背景 定量地貌学 西北印度洋中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碰撞后钾质火山岩岩浆作用过程--以普鲁和康西瓦火山群为例
2
作者 丁冉 栾鹏 +4 位作者 于红梅 魏费翔 赵波 杨文健 许建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335,共24页
西昆仑处于青藏高原西北缘,该地区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多个大小、规模不等的碰撞后钾质火山岩群,但这些钾质火山岩的岩浆作用过程依然不清晰。为了研究西昆仑地区的岩浆作用过程,文中选取了该区域的普鲁和康西瓦火山群作为研究对象,对... 西昆仑处于青藏高原西北缘,该地区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多个大小、规模不等的碰撞后钾质火山岩群,但这些钾质火山岩的岩浆作用过程依然不清晰。为了研究西昆仑地区的岩浆作用过程,文中选取了该区域的普鲁和康西瓦火山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火山岩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含量、斑晶结构和成分分析,以及晶体大小分布(CSD)和岩浆结晶温压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两地的岩浆具有相似的源区,但这2个火山群的岩石类型和矿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普鲁火山岩为一套粗安岩和玄武粗安岩的组合,斑晶由斜长石、橄榄石、单斜辉石和少量斜方辉石构成;康西瓦火山岩主要为响岩质碱玄岩,斑晶矿物为单斜辉石、黑云母和少量橄榄石及斜长石。结合斑晶结构、环带成分和CSD曲线形态分析认为,普鲁火山岩经历了不同演化程度的岩浆混合;而康西瓦火山岩仅发生了岩浆自混,且减压造成了斑晶的大量熔蚀。矿物-熔体平衡温压计计算表明,普鲁火山岩的平衡温度为1036~1218℃,平衡压力为5.1~9.9kbar,对应的深度为19.4~37.3km;康西瓦火山岩的平衡温度为1154~1282℃,平衡压力为1.2~11.6kbar,对应深度为4.3~43.7km。康西瓦地区的平衡压力变化范围较大,可能与所处的断裂带有关。文中定量化研究了西昆仑地区的后碰撞钾质火山岩的岩浆作用过程,补充了以往对该区域火山岩中斑晶CSD的研究,揭示了岩浆在地壳岩浆储库内的运移和演化过程,为青藏高原西北缘及其周边地区的火山活动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结构 晶体大小分布 岩浆混合 普鲁火山群 康西瓦火山群 西昆仑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与日本中—新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毛建仁 高桥浩 +6 位作者 厉子龙 中岛隆 叶海敏 赵希林 周洁 胡青 曾庆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44-856,共13页
重点讨论了中国东南部和日本中、新生代火成岩的时空分布及其构造环境,总结了两者的异同性。印支期和燕山早期(190~170Ma)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具有不同的岩浆活动演化史。在165~150Ma期间,中国东南部广泛分布有过铝和弱过铝的S型花岗岩,... 重点讨论了中国东南部和日本中、新生代火成岩的时空分布及其构造环境,总结了两者的异同性。印支期和燕山早期(190~170Ma)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具有不同的岩浆活动演化史。在165~150Ma期间,中国东南部广泛分布有过铝和弱过铝的S型花岗岩,而170~130Ma则为日本岩浆活动沉寂期。燕山晚期,中国东南部和日本都发生大规模的火山-侵入活动,同是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及其后伸展-裂解的产物,日本开始时代晚(130Ma),并一直持续到始新世(45Ma)。进入喜马拉雅期,在日本海打开之前(>15Ma),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同处于大陆伸展构造环境,在日本海打开之后(<15Ma),中国东南部和日本进入完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岩浆作用 新生代 中国东南部和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田矿区岩浆热变煤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运泉 莫洁云 任德贻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9-296,共8页
梅田矿区主采煤层———龙谭组12 号煤层主要是受矿区北部骑田岭花岗岩侵入体影响的典型岩浆热液变质无烟煤,煤的变质指标如挥发分(Vdaf)和镜质组反射率Ro(max)等与岩体有密切关系。本次研究按距离岩体由近而远采集了... 梅田矿区主采煤层———龙谭组12 号煤层主要是受矿区北部骑田岭花岗岩侵入体影响的典型岩浆热液变质无烟煤,煤的变质指标如挥发分(Vdaf)和镜质组反射率Ro(max)等与岩体有密切关系。本次研究按距离岩体由近而远采集了一系列煤样,运用中子活化(INAA)和微区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样品中近40 种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As、Cd 、Hg 、Pb、Se 等对人体有毒元素在煤中的质量分数较地壳克拉克值高数倍至数十倍,灰基质量分数则高数十至数百倍;(2) 绝大多数元素的灰基质量分数较植物灰和粘土+ 板岩样中的质量分数高;(3)Ce、Cr、Eu、Hf、K、La、Lu 、Na、Nd 、Ni、Rb 、Sc、Th 、U、W、Yb 等元素的质量分数随离岩体距离的增大而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Cd、Cu 、Hg、Pb、Sb、Se 等元素则逐渐增高。微量元素的这种分布特征与岩浆热液作用的阶段性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分布特征 岩浆热液作用 煤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早—中侏罗世延安期碎屑锆石LA-ICP-MS定年及其物源意义 被引量:20
5
作者 赵红格 刘池洋 +6 位作者 王海然 高少华 李蒙 卓鱼周 乔建新 张孙玄琦 蒋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4-193,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延安期地层分布广泛,其周缘同期地层分布零星,不同地区岩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对该时期的盆地沉积边界和物源属性还存在争议。文中利用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了西北部不同地区延安期的物源时...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延安期地层分布广泛,其周缘同期地层分布零星,不同地区岩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对该时期的盆地沉积边界和物源属性还存在争议。文中利用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了西北部不同地区延安期的物源时代和性质。本次在贺兰山和桌子山地区共测试锆石年龄210个,获得193个有效的单颗粒碎屑锆石年龄。贺兰山地区大部分碎屑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具有环带结构,且具左倾式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大部分Th/U值大于0.4,表明锆石来源以岩浆为主,变质为次。锆石年龄绝大部分为古生代(集中于二叠纪),其次为元古宙。桌子山地区碎屑锆石具有与贺兰山相似的阴极发光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但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差别较大。其中大部分锆石年龄(66.7%)分布于新太古代—元古宙(集中于元古宙),其次为二叠纪(22.7%)和早—中三叠世(10.6%)。通过与周缘古老地层的年龄对比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的沉积物源,贺兰山地区可能主要来自其西侧的阿拉善地块海西期岩浆岩,其次为西北部元古宙岩浆岩和变质岩(贺兰山群);桌子山地区可能主要为其西北部元古宙岩浆岩和变质岩,其次为海西期岩浆岩和早—中三叠世岩浆岩。早—中侏罗世延安期西缘贺兰山地区和桌子山、磁窑堡等地区的物源年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然存在差异,需要借助于岩石学和沉积学方面的证据进一步精细刻画其物源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侏罗世延安期 碎屑锆石年龄分布 沉积物源 元古宙岩浆岩变质岩 海西期岩浆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中生代岩浆岩时空分布和迁移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 被引量:32
6
作者 刘凯 厉子龙 +5 位作者 徐维光 叶海敏 赵希林 胡逸州 周静 毛建仁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1-1155,共15页
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在华南中生代岩浆岩时空分布和迁移以及地质构造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认为单一的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不可能形成如此多方向和如此宽的(>1000km)构造变形和岩浆岩;评述了目前被广泛引用在华夏地块晚中生代岩浆活动... 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在华南中生代岩浆岩时空分布和迁移以及地质构造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认为单一的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不可能形成如此多方向和如此宽的(>1000km)构造变形和岩浆岩;评述了目前被广泛引用在华夏地块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模式,确定了其主要贡献以及有待完善的要点。提出华南在中侏罗世(约175±5Ma),古太平洋板块进入大致由南往北斜向俯冲为主的构造体系,晚侏罗世早期(约120Ma)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发生了急剧变化,为古太平洋板块向西正向俯冲的构造体系,在白垩世中期(85±5Ma)由于华南大陆已成为被动陆缘。此时,大致同时代的东南沿海和台湾东部处于完全不同的构造背景,前者为伸展型的板内环境,后者为挤压型的弧陆碰撞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中生代岩浆岩 板块俯冲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块麻江地区具有“超钾质”成分的钾质火山岩的识别及成因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保弟 陈陵康 +3 位作者 许继峰 刘鸿飞 陈建林 康志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62-1674,共13页
一般认为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由西向东逐渐喷发,然而本文在拉萨地块中部麻江地区识别出一套钾质火山岩,利用单矿物金云母的40Ar-39Ar方法确定其形成于21.3Ma。这套火山岩具有高镁(>3%)和高钾(K2O/Na2O>2)... 一般认为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由西向东逐渐喷发,然而本文在拉萨地块中部麻江地区识别出一套钾质火山岩,利用单矿物金云母的40Ar-39Ar方法确定其形成于21.3Ma。这套火山岩具有高镁(>3%)和高钾(K2O/Na2O>2)等的超钾质火山岩成分特征,但其高的MgO含量是因岩石中含有后期蚀变矿物白云石所致,因此它们是具有"超钾质岩"成分特征的钾质岩。这套火山岩与拉萨地块西部地区沿着南北向地堑产出的钾质岩具有相似的构造环境,同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富集LREE及LILE、亏损HFSE,高度富集Rb、Ba、Th、U等强不相容元素,并具有较高的(87Sr/86Sr)i比值和较低的εNd(t),指示其可能源于与古俯冲相联系的富集地幔源区。麻江地区约21Ma钾质岩的识别可能使人们重新认识有关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从西向东的演化特征,揭示拉萨地块后碰撞岩浆活动可能是近同时发生。同时本文认为麻江钾质岩的形成以及拉萨地块南北向裂谷系统的形成演化可能与中新世早期北向俯冲的印度岩石圈断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质-超钾质岩 后碰撞岩浆作用 时间分布 麻江 拉萨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东部岩浆热液矿床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被引量:24
8
作者 吕斌 王涛 +3 位作者 童英 张磊 杨奇荻 张建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5-343,共39页
中亚造山带东部是古亚洲洋构造域、鄂霍茨克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复合叠加区域,矿产资源丰富。本文收集2000—2014年公开发表文献中岩浆热液矿床约1 200个同位素年龄数据,整理出201个较为可靠的年龄数据,通过数字化编图,揭示成矿的... 中亚造山带东部是古亚洲洋构造域、鄂霍茨克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复合叠加区域,矿产资源丰富。本文收集2000—2014年公开发表文献中岩浆热液矿床约1 200个同位素年龄数据,整理出201个较为可靠的年龄数据,通过数字化编图,揭示成矿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背景。结果显示:中亚造山带东部成矿作用始于寒武纪,出现6个重要成矿期:510~473、373~330、320~253、250~210、210~167、155~100 Ma。510~473 Ma(峰值507 Ma),矿床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北山地区,零星发育热液脉型和斑岩型铁铜金钨矿床,与古亚洲洋开始俯冲及微陆块碰撞拼合有关。373~330 Ma(峰值372Ma),矿床主要分布在南蒙古奥尤陶勒盖地区,发育超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形成于古亚洲洋俯冲环境。320~253 Ma,矿床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南段,发育少量斑岩型铜矿床和造山型金矿床;其中,298 Ma在大兴安岭南段首次出现以钼为主的斑岩型矿床,指示该区板块俯冲增生向拼贴转变逐渐过渡。250~210 Ma(峰值244 Ma),在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东侧额尔古纳—中蒙古地块主要形成斑岩型铜矿床,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有关;以东地区,主要在大兴安岭南段和辽远地块形成斑岩型钼矿床,在张广才岭发育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反映了古亚洲洋闭合后伸展环境。210~167 Ma(峰值170 Ma),在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西侧乌兰巴托西北部发育造山型-斑岩型金矿床,其东侧额尔古纳地区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碰撞有关;在吉黑东部—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发育斑岩型钼铜矿床和矽卡岩型铅锌钨金矿床组合,可能属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成矿体系。155~100 Ma(峰值136 Ma),中亚造山带东部整体处于伸展环境;其中,155~120 Ma在额尔古纳地区主要发育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和造山型金矿床,大兴安岭北段发育斑岩型钼矿床,可能反映了额尔古纳地区和大兴安岭北段受蒙古—鄂霍茨克洋碰撞后伸展环境控制,而在吉黑东部形成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大兴安岭南段发育热液脉型-矽卡岩型锡矿床,可能受古太平洋板块向北俯冲弧后伸展的控制;120~100 Ma沿着华北克拉通和佳蒙陆块边缘发育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金钼矿床。本研究综合岩浆热液矿床时空分布和矿床类型,进一步揭示了古亚洲洋构造域控制中亚造山带东部古生代成矿作用持续到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并在晚三叠世叠加古太平洋构造域成矿体系,而额尔古纳—中蒙古地块成矿作用在三叠纪开始主要受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限定,并持续到早白垩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热液矿床 同位素年龄 时空分布 中亚造山带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火成岩对油气勘探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苌衡 张新艳 彭鑫岭 《断块油气田》 CAS 2003年第1期5-8,共4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古生代曾发生过多期大规模火山活动 ,已钻井揭示火成岩主要分布在塔中地区中西部 ,火山活动与塔中地区沉积埋藏史和热史密切相关 ,对生、储、盖、圈、运、保等成藏条件有较大的影响 ,特别是早二叠世晚期火山活动对志...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古生代曾发生过多期大规模火山活动 ,已钻井揭示火成岩主要分布在塔中地区中西部 ,火山活动与塔中地区沉积埋藏史和热史密切相关 ,对生、储、盖、圈、运、保等成藏条件有较大的影响 ,特别是早二叠世晚期火山活动对志留系、石炭系古油藏影响尤甚。通过对塔中地区火成岩的产状、分布规律、岩电性特征及形成期次的研究 ,揭示了塔中地区火成岩对油气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地区 油气勘探 影响 火成岩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及邻区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及机制 被引量:8
10
作者 祝嵩 姚永坚 李学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115,共29页
南海的岩浆作用自始至终高度活跃,岩浆活动规模远远超出以前的想象。根据地壳发展阶段及其产生的岩浆作用强度和类型的差异,结合岩石同位素年龄资料,将南海及邻区划分为前吕梁期、吕梁期、晋宁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 南海的岩浆作用自始至终高度活跃,岩浆活动规模远远超出以前的想象。根据地壳发展阶段及其产生的岩浆作用强度和类型的差异,结合岩石同位素年龄资料,将南海及邻区划分为前吕梁期、吕梁期、晋宁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8个岩浆作用时期,主要分布于南海及周缘的广东、广西、海南岛、台湾岛、中南半岛、加里曼丹岛、菲律宾群岛,时代从前吕梁期至喜马拉雅期均有出露。南海及邻区最老的岩浆岩是在中南半岛出现的太古代黑云母花岗岩、紫苏花岗岩和辉长岩;最新的现代岩浆岩海陆均有发现,南海西南部和菲律宾等地区至今还有火山喷发岩浆活动。南海海区岩浆岩以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为主,燕山期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广泛分布于南海陆缘,尤其南海北部和西南部最甚;喜马拉雅期以强烈的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为主,遍布于整个南海海区,以玄武岩为主。总体上,海区岩浆活动要比陆区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分布特征 成因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块俯冲带岩浆作用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怀明 翟世奎 +2 位作者 陶春辉 于增慧 季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8-105,共8页
综合分析了板块俯冲带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岩浆上涌直至喷出的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与这些过程相对应的时间尺度等研究的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建议我国在该领域开展相关的研究中应:1)首先利用独有的地理优势,以处于弧后... 综合分析了板块俯冲带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岩浆上涌直至喷出的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与这些过程相对应的时间尺度等研究的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建议我国在该领域开展相关的研究中应:1)首先利用独有的地理优势,以处于弧后扩张作用早期的冲绳海槽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的调查与研究;2)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3)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拓展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俯冲 岩浆作用 时间尺度 铀系不平衡 晶体粒度分布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代以来火山岩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南征兵 李永铁 张艳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47,共3页
西藏羌塘盆地为我国陆上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的一个中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火山喷发频繁,尤以中生代为甚。通过对中生代以来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对火山岩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论认为:盆地的烃类物质可能来自壳幔... 西藏羌塘盆地为我国陆上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的一个中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火山喷发频繁,尤以中生代为甚。通过对中生代以来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对火山岩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论认为:盆地的烃类物质可能来自壳幔深部和浅层两方面,即盆地油气的一部分为生物成因,另一部分则可能为非生物成因;盆地内的部分火山岩可作为有效储层和盖层,岩浆热事件既可以加快烃源岩的热成熟,但同时也可能破坏掉已生成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中生代 火山岩 包裹体 油气成因 时空分布 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构造–岩浆活化与热液铀成矿的分形动力学 被引量:6
13
作者 谢焱石 尹建文 +7 位作者 谭凯旋 唐振平 段先哲 胡杨 王正庆 李春光 王昭昭 冯志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0-519,共10页
华南地区位于东亚壳体东南缘,包括东南地洼区和江南地洼区两个典型的华夏型地洼区,该区多阶段的复杂构造–岩浆演化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及断裂构造,并导致大量多因复成热液铀矿床的形成。这些花岗岩体、断裂构造及铀矿床的空间分布均具... 华南地区位于东亚壳体东南缘,包括东南地洼区和江南地洼区两个典型的华夏型地洼区,该区多阶段的复杂构造–岩浆演化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及断裂构造,并导致大量多因复成热液铀矿床的形成。这些花岗岩体、断裂构造及铀矿床的空间分布均具有分形特征。东南地洼区断裂构造的分维值为1.6800,明显大于江南地洼区的1.5939,显示前者更有利于热液铀成矿作用的发生。花岗岩体空间分布盒维数D总体上随其规模增大而增大,较大的周长–面积分形维数DPA会导致盒维数D增大,显示其构造–岩浆活动的复杂性增强。其中燕山晚期、燕山早期和印支期较大的D和DPA显示其更有利于热液铀成矿的发生。华南地区热液铀矿床空间分布盒维数为1.0254,明显小于两个不同构造区断裂构造空间分布的分维值,表明华南地区铀矿床的发育程度低于断裂。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断裂和成矿演化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其分维值随时间逐渐增大,到中晚期断裂分维值增高至超过临界值后才有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成矿分维值显著增大。多阶段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的分形演化导致了华南地区多因复成热液铀成矿的分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浆活化 断裂构造 花岗岩 热液铀矿 分形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分布特点与成矿背景探讨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照伟 李文渊 +2 位作者 张江伟 王亚磊 尤敏鑫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35-354,共20页
新疆北部地质构造演化复杂,多阶段演化中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规模并不均衡。而二叠纪却是天山成矿带大规模岩浆活动和金属成矿作用的高爆发期。本研究紧紧围绕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体及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从地质分布特点、含矿岩体的岩... 新疆北部地质构造演化复杂,多阶段演化中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规模并不均衡。而二叠纪却是天山成矿带大规模岩浆活动和金属成矿作用的高爆发期。本研究紧紧围绕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体及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从地质分布特点、含矿岩体的岩浆起源、岩浆演化及成矿特点,系统研究深部相应岩浆作用的地质背景。通过典型矿床的深入剖析,破解制约找矿突破的控制因素,系统阐述了板块构造与地幔柱体制叠加并存的地质特征与成矿表现。新疆北部发育了5条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带,东天山、北山及喀拉通克岩带具有较好的成矿表现,在时间上与塔里木隐伏大火成岩省密切相关。塔里木克拉通深部熔融的地幔物质,围绕刚性塔里木克拉通边缘不断上涌,并与表壳物质发生交换,随着俯冲板块的持续和减弱,深部上涌的地幔物质不断加强,先后形成因深部地幔物质多寡而金属聚集的不同矿床类型。围绕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周缘或造山带中,是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重要的理论研究基地和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分布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成矿背景 新疆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瑞矿集区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及空间分布特征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丽琼 徐文艺 +1 位作者 杨丹 王梁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203-209,共7页
蚀变-流体地质填图是近年来用于了解流体系统和指导矿床勘查的重要方法。九瑞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铜金铅锌矿集区。对九瑞矿集区开展系统的野外观测与综合研究,结果显示九瑞矿集区存在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和燕山期... 蚀变-流体地质填图是近年来用于了解流体系统和指导矿床勘查的重要方法。九瑞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铜金铅锌矿集区。对九瑞矿集区开展系统的野外观测与综合研究,结果显示九瑞矿集区存在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和燕山期中低温热流体系统。本文探讨了九瑞矿集区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存在两个子系统:矽卡岩性流体子系统和斑岩型流体子系统;对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的组成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的空间分布情况。蚀变-流体地质填图显示,九瑞矿集区岩浆-流体-成矿的强度自北东向南西呈梯级式递减,揭示东北部的NW向基底断裂对区内岩浆流体活动的主导性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流体系统 燕山期 空间分布 九瑞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浆岩储层的形成及油气藏类型 被引量:5
16
作者 范典高 段本春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2期321-326,共6页
对岩浆岩这一特殊油气藏的储层形成及其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 ,认为造成该类储层的决定性因素为构造运动、风化及热液作用等 ,形成了以次生的裂缝为主的复杂孔隙结构类型 ,其储渗空间的分布具有局限性和一定的分散性。由此 ,... 对岩浆岩这一特殊油气藏的储层形成及其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 ,认为造成该类储层的决定性因素为构造运动、风化及热液作用等 ,形成了以次生的裂缝为主的复杂孔隙结构类型 ,其储渗空间的分布具有局限性和一定的分散性。由此 ,也造成该类油气藏在分类上的特殊性 ,即按其储层成因的主导因素可分为 :构造裂缝油气藏、古风化壳油气藏及火山碎屑岩油气藏等三大类、若干种 ;提出岩浆岩油气藏在地壳中分布的规律 ,为勘探和开发该类油气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储层 形成油气藏 类型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山次火山岩中岩浆熔离结构的元素分布特征及成岩模式
17
作者 陈小明 陈克荣 王玉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3期463-468,共6页
主要利用电子探针对大山次火山岩中岩浆熔离形成的结构单元一“浆屑”及基质两者间的元素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Na、K、Fe、Si等元素的面扫描分析及线扫描分析结果显示“浆屑”中富含金属元素Na、K、Fe等,贫Si,基质中富... 主要利用电子探针对大山次火山岩中岩浆熔离形成的结构单元一“浆屑”及基质两者间的元素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Na、K、Fe、Si等元素的面扫描分析及线扫描分析结果显示“浆屑”中富含金属元素Na、K、Fe等,贫Si,基质中富含Si,贫金属元素Na、K、Pe等。结合熔体结构分析及热力学计算,笔者讨论了大山次火山岩岩浆熔离的可能性及成岩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火山岩 岩浆熔离 元素分布 成岩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时空演化:多重板块构造体制范围及叠合的鉴别证据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涛 张建军 +6 位作者 李舢 童英 郭磊 张晓伟 黄河 张磊 薛怀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44,共17页
东北亚大地构造发展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的俯冲-碰撞作用。如何鉴别和厘定这三种构造体制的时空影响范围和叠合过程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巨型岩浆岩带的建库编图,揭示了该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 东北亚大地构造发展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的俯冲-碰撞作用。如何鉴别和厘定这三种构造体制的时空影响范围和叠合过程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巨型岩浆岩带的建库编图,揭示了该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迁移规律;据此,探讨和厘定了这三大板块构造体制的时空分布范围和构造叠合过程。二叠纪到三叠纪早期间,古亚洲洋体制经历了俯冲到碰撞,主要作用于阿拉善—华北北缘—大兴安岭一带;期间,鄂霍茨克洋主要为陆缘环境,影响范围限于中北部蒙古—外贝加尔一带,并在侏罗纪逐渐向蒙古—鄂霍茨克主缝合带迁移,到白垩纪,其造山带伸展垮塌阶段,影响范围增大,远程效应波及阿拉善—华北北缘—大兴安岭一带,叠加于古亚洲洋体制产物之上。古太平洋构造体制主要发育于三叠纪—侏罗纪时期,其平板俯冲影响范围抵达大兴安岭—太行山,在白垩纪,俯冲板片后撤,影响范围迁移至东亚大陆最东缘。这些作用叠加于古亚洲洋体制产物之上;并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体制同时叠合于大兴安岭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时空演化 构造体制叠合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制 环太平洋构造体制 古亚洲洋构造体制 岩浆迁移 东北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配系数在研究微量元素协变关系中的应用
19
作者 李正吾 罗献林 《桂林工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419-424,共6页
微量元素协变方程的系数与该元素的分配系数之关系因其描述的成岩过程不同而异.据此,可以在已知分配系数的条件下识别协变方程,从而推测成岩过程;也可在已知成岩过程的条件下,推测微量元素的分配特征.
关键词 成岩过程 微量元素 分配系数 岩浆岩 稀土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汞法探究岩浆侵入对煤孔隙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宋播艺 宋党育 +1 位作者 李春辉 袁镭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2,共6页
以平煤十三矿二1煤层中受岩浆侵入影响前后的贫瘦煤和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利用压汞法研究了热变质作用对煤中孔隙发育特征的影响。总结了压汞法测定煤中孔隙的实验原理以及煤中比表面积、孔容及其在不同孔径段分布的计算方法与过程,深入... 以平煤十三矿二1煤层中受岩浆侵入影响前后的贫瘦煤和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利用压汞法研究了热变质作用对煤中孔隙发育特征的影响。总结了压汞法测定煤中孔隙的实验原理以及煤中比表面积、孔容及其在不同孔径段分布的计算方法与过程,深入分析了不同样品孔容、比表面积的发育特征及其在不同孔径段的分布规律,并探讨了5.5 nm^350μm孔径范围内煤中孔隙的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岩浆侵入致使煤中出现大量的新生孔隙,孔容和比表面积都显著增大,但中值孔容孔径、平均孔径减小,说明新生孔隙主要集中在小孔径段。而孔隙的空间分形维数变化规律表明岩浆侵入使煤中孔隙粗糙度增加,孔隙吸附能力增强,粒内孔分布范围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孔隙 压汞法 岩浆侵入 孔径分布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