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业碳排放拐点变动及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56
1
作者 颜廷武 田云 +1 位作者 张俊飚 汪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共8页
与基于总量或人均指标衡量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相比,以播种面积作为测算指标揭示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既便于年度间纵向对比,又消除了复种指数影响,使得研究更具操作性和公平性。以农业碳排放强度作为碳排放指标、以农... 与基于总量或人均指标衡量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相比,以播种面积作为测算指标揭示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既便于年度间纵向对比,又消除了复种指数影响,使得研究更具操作性和公平性。以农业碳排放强度作为碳排放指标、以农业经济强度作为经济增长指标,对中国农业碳排放进行EKC检验,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碳排放拐点变动及时空分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从长期来看,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与农业经济强度之间存在"倒N型"EKC关系且存在双拐点,其临界值分别为15 167元/hm2和27 647元/hm2。2012年,我国农业经济强度为28 725元/hm2,已超出高拐点临界值(27 647元/hm2),这意味着伴随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碳排放强度将呈现下降趋势。2从空间分布来看,有18个省(区、市)农业经济强度超过高拐点值,包括北京、福建、海南、浙江、广东、上海、天津、江苏、辽宁、山东、陕西、河北、新疆、湖南、湖北、四川、广西、河南等,主要为东部沿海省份以及中西部部分农业较为发达的省份。这18个省(区、市)农业碳排放量将随其农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下降。其余13个省(区、市)则低于拐点值,均分布于我国中西部地区。3从时间路径来看,对于未抵达拐点的13个省(区、市)而言,各自农业碳排放EKC拐点存在明显差异,甘肃、重庆、吉林、青海在未来5年内可达到EKC拐点;宁夏、安徽、黑龙江、陕西在未来6-10年内可达到EKC拐点;西藏、内蒙古、江西、云南、贵州则分别需要12年、14年、21年、23年、32年才有可能抵达EKC拐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拐点变动 时空分异 EK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丁晓雯 沈珍瑶 刘瑞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36-841,共6页
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3年的非点源氮素负荷进行估算,分析了其产生机理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总量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30.69万t上升到2003年的130.34万... 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3年的非点源氮素负荷进行估算,分析了其产生机理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总量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30.69万t上升到2003年的130.34万t。就省份和水系而言,四川一直是氮素负荷总量最大的省区,多年平均负荷贡献率为53.3%;1960—1990年的金沙江水系,1990年后的嘉陵江水系是氮素负荷总量最大的水系,两者的多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5.4%和27.5%。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强度也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0.31t·km-2上升到2003年的1.30t·km-2。就省份和水系而言,重庆一直是氮素负荷强度最高的省区,多年平均负荷强度为1.58t·km-2;1960—1990年的上游干流区间,1990年后的嘉陵江水系,是氮素负荷强度最高的水系,两者的多年平均负荷强度分别为1.46和1.49t·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非点源氮素 输出系数模型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TIN-CPG混合空间数据模型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 被引量:21
3
作者 唐丙寅 吴冲龙 李新川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8-1225,共8页
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是实现地质体真三维可视化分析的难题之一。提出一种基于不规则三角网(TIN)和角点网格(CPG)的混合空间数据模型来构建三维精细地质模型的方法。首先建立基于TIN的构造-地层格架三维地质模型,然后进行TIN面元模型... 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是实现地质体真三维可视化分析的难题之一。提出一种基于不规则三角网(TIN)和角点网格(CPG)的混合空间数据模型来构建三维精细地质模型的方法。首先建立基于TIN的构造-地层格架三维地质模型,然后进行TIN面元模型到CPG体元模型的转换,将基于TIN的构造-地层格架模型转换为基于CPG的精细网格体元地质模型,从而实现"表达上"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在转换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地层序列的定义,然后对空间格网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计算格网中各个单元格的空间坐标和各个网格的有效性,并将计算结果存储为GRDECL格式文件,最后通过QuantyView3D系统读取该文件实现精细地质属性模型的展示。利用该方法对沿海某城市一个重点区域进行精细水文地质模型的构建,验证了其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三角网(TIN) 角点网格(CPG) TIN-CPG混合空间数据模型 精细三维地质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灞河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聂启阳 吕继强 +4 位作者 孙夏利 罗平平 时迪迪 薛强 沈冰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80-88,共9页
流域内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引起非点源污染源的时空变化,已显著影响地表、地下水环境质量。以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灞河流域为例,采用改进后的潜在非点源污染指数模型(PNPI),探讨近20年半干旱区城市型河流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流域潜在非点... 流域内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引起非点源污染源的时空变化,已显著影响地表、地下水环境质量。以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灞河流域为例,采用改进后的潜在非点源污染指数模型(PNPI),探讨近20年半干旱区城市型河流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灞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为林地与耕地,共占流域面积的85%。1995-2015年间西安实施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河流下游平原区城镇用地扩张近4倍,侵占大量原有草地与耕地;基于Quantile分类法,将研究区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值划分为极低、低、中等、高和极高等级,区域流域内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即人类活动影响区的非点源污染风险增强,极高风险区迅速扩张,同时上游水源区的非点源污染风险降低;近期,西安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是流域极高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区域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非点源污染 污染风险 非点源污染指数(PNP1)模型 时空变化特征 灞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网络自回归变点模型的合肥市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佳琪 金百锁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8-404,共7页
基于合肥市普通住宅价格2016—2017年的交易数据,利用空间插值法和趋势分析法,对住宅价格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合肥市住宅价格有从南到北逐渐递减、在东西方向上由中心向边缘递减的趋势,拓展了Jin等的两阶段变点估计方法。运用新的... 基于合肥市普通住宅价格2016—2017年的交易数据,利用空间插值法和趋势分析法,对住宅价格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合肥市住宅价格有从南到北逐渐递减、在东西方向上由中心向边缘递减的趋势,拓展了Jin等的两阶段变点估计方法。运用新的变点检测算法,找到一个变点,从而将住宅价格分成两个区间,分别建立空间网络自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住宅价格空间自相关显著,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特点。对比模型效果,发现找出房价的变点再分别建立空间网络自回归模型的效果更好。影响房价的因素有很多,商业区、地铁、学区、容积率和总建筑面积等均对房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空间网络自回归变点模型 变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植被覆盖变化及对生态建设工程的响应 被引量:9
6
作者 朱丽君 蒙吉军 李江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5-764,共10页
在分析河北省2000-2015年植被覆盖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识别研究区植被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而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量化生态建设工程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河北省南部及东北部的植... 在分析河北省2000-2015年植被覆盖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识别研究区植被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而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量化生态建设工程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河北省南部及东北部的植被指数比西北部高,研究时段内大部分地区植被得到改善,NDVI基本上不变、增加和降低区域的比例分别为15.14%,61.75%和23.11%。2000年植被NDVI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海拔高度、人均GDP和人口密度,起消极作用;2015年影响因素增加降水量和生态建设工程造林量,起积极作用。生态建设工程对植被NDVI的影响绝大部分为正值,且多为轻度改善,显著改善地区分布在承德市和张家口市,这些地区也是NDVI变化值和生态建设工程造林量(EPA)变化值的热点区域。生态建设工程对NDVI的影响为负值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张家口市的西北部地区、秦皇岛和唐山市的东部地区以及南部的城市建成区。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价河北省生态建设工程绩效提供依据,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生态建设工程 人工神经网络 空间计量模型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自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佛山市中心城区河网水系演变驱动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胡家昱 刘丙军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13,共7页
为定量探究城市河流变化驱动成因,以2005~2010年佛山市中心城区为例,分析了河网水系演变及其驱动因子,根据河网水系变化与其驱动因子间一对多的映射关系,借助空间自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从整体和局部分析了两者间的统计关系,结... 为定量探究城市河流变化驱动成因,以2005~2010年佛山市中心城区为例,分析了河网水系演变及其驱动因子,根据河网水系变化与其驱动因子间一对多的映射关系,借助空间自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从整体和局部分析了两者间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1)末级河流长度减少量占各级河流总变化量约92.3%,变化最为显著,而城镇用地对水田、工业用地对水域的侵占以及农业活动则是影响末级河流的主要驱动因子;(2)整体来看,末级河流受建设用地扩张,尤其是工业用地扩张的负面影响程度最大;局部来看,各驱动因子的负面影响程度在不同空间位置上存在差异,以水田-城镇用地因子为例,其在罗村、老城区和桂城的交界区域以及南庄、罗村和老城区的交界区域负面影响程度较大;(3)空间自回归模型对区域河网水系变化与其驱动因子间的关系有整体、直观的把握,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则能够描述驱动因子影响的空间非平稳性,有利于获取局部信息,结合两种模型的特点能够更加全面地刻画河网水系演变的驱动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分析 河网水系演变 空间自回归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末级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边坡新多点监控模型 被引量:4
8
作者 余晓露 郑东健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7-119,129,共4页
以边坡监测数据建模是掌握边坡安全状况的主要途径,目前多数边坡模型都是单测点模型,未考虑点间相互关系,不能充分反映整个边坡的状况。基于此,构建人工神经网络多点模型,以其在解决非线性问题上的优势,寻找空间坐标与测点变形的对应关... 以边坡监测数据建模是掌握边坡安全状况的主要途径,目前多数边坡模型都是单测点模型,未考虑点间相互关系,不能充分反映整个边坡的状况。基于此,构建人工神经网络多点模型,以其在解决非线性问题上的优势,寻找空间坐标与测点变形的对应关系,并由模型输出的位移值计算边坡体体积变化,对体积变化值和单测点位移值分别建立常规回归模型,进行比较,结合具体工程分析表明,所建多点模型能较好反映边坡整体变形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边坡 多点监控模型 体积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侧均值变点法的数字河网阈值划定--以南苕溪流域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聂启阳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0期250-254,共5页
以南苕溪流域为例,在数字高程模型基础上使用优先洪水算法改进的D8流向算法和汇流累积算法运算得到了流域地表流向栅格数据及汇流累积栅格数据,基于双侧均值变点法划定流域范围内的数字河网阈值,并在卫星影像下对比研究了高低阈值所生... 以南苕溪流域为例,在数字高程模型基础上使用优先洪水算法改进的D8流向算法和汇流累积算法运算得到了流域地表流向栅格数据及汇流累积栅格数据,基于双侧均值变点法划定流域范围内的数字河网阈值,并在卫星影像下对比研究了高低阈值所生成数字河网的特征。结果表明:①基于双侧均值变点法分割的阈值密度曲线3个区域呈现显著的三个阶段:急速下降阶段、较慢的速度下降阶段、平稳下降阶段;②基于双侧均值变点法,高阈值所生成的数字河网收缩程度更高,河道分叉程度更低,接近非汛期的流域河网条件,低阈值所生成的数字河网对于小型沟道的分叉、形态描述更为细致准确,接近汛期及强降雨条件下的流域河网状态;③双侧均值变点法基础下低阈值生成的河网适合做短时间序列洪水等灾害模拟,高阈值生成的河网适合做长时间序列径流、生态环境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河网 均值变点检测 河网阈值 数字高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