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与地理双重集聚促进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协同研究
1
作者 王媛玉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6,共14页
基于产业链环节集聚形态与城市比较优势精准匹配的研究视角,提出城市群虚拟与地理双重集聚提升个体城市功能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空间功能分工协同程度的理论假说,利用2003—2021年我国城市群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特征事实表明,城市群... 基于产业链环节集聚形态与城市比较优势精准匹配的研究视角,提出城市群虚拟与地理双重集聚提升个体城市功能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空间功能分工协同程度的理论假说,利用2003—2021年我国城市群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特征事实表明,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功能分异趋势明显,与空间集聚形态的相对变化密切相关;城市群分为分工优化、服务同构、生产同构、分工滞后四个类型,部分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协同水平尚待提高。回归结果显示,城市群内虚拟集聚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具有更高的服务功能专业化水平,地理集聚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具有更高的生产功能专业化水平;城市群内虚拟与地理双重集聚不仅直接优化其空间功能分工格局,而且通过提升要素共享水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知识溢出效应等机制,显著提升其空间功能分工协同程度。研究结论可为加快实现我国城市群内部功能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集聚 地理集聚 城市功能 城市群 分工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网络视角下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联系模式研究
2
作者 张杰 孙斌栋 张维阳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45-1757,共13页
城市群功能分工研究对于优化城市群城市体系、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已有功能分工研究多基于城市功能差异的属性视角,缺少从城际功能关系的角度刻画功能分工联系模式。本文综合运用功能单中心–多中心理论、供... 城市群功能分工研究对于优化城市群城市体系、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已有功能分工研究多基于城市功能差异的属性视角,缺少从城际功能关系的角度刻画功能分工联系模式。本文综合运用功能单中心–多中心理论、供应链分工关系和城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城市群功能分工联系模式,并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样本,结合上市公司供应链关系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供应链关系视角下的城市群功能分工联系模式可以划分为“离心型”分工的单中心模式、“向心型”分工的单中心模式和“均衡型”分工的多中心模式。②“离心型”分工的单中心模式以分工联系较为稀疏且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的城市群为主,“向心型”分工的单中心模式以分工联系相对紧密且处于发展壮大阶段的城市群为主,“均衡型”分工的多中心模式以分工联系较为紧密且处于优化提升阶段的城市群为主。③城市群功能分工联系模式的转变主要集中在单中心模式的“离心型”分工和“向心型”分工之间,单中心模式和多中心模式之间的转变相对较少,表明当前中国城市群的功能分工关系以单中心模式为主,多中心模式的形成尚存在一定门槛。本文从流动空间视角全面审视了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联系模式,拓展了以往建立在属性数据基础上的区域分工文献,力争为后续基于关系数据开展的功能分工研究奠定新的范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分工 城市网络 供应链关系 多中心 协调发展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格局、机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5
3
作者 安树伟 凡路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5,共9页
区域产业分工历经从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为主的形式演进,产业链分工表现为功能专业化。以功能专业化指数为基础,运用区位商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功能性分工显著... 区域产业分工历经从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为主的形式演进,产业链分工表现为功能专业化。以功能专业化指数为基础,运用区位商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功能性分工显著,形成中心城市主要承担生产性服务功能,外围城市主要承担生产制造功能的分工格局。其生产性服务功能呈现明显的单中心集聚趋势,各城市优势产业突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交易成本的降低、城市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联系会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未来京津冀应形成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县城特色突出、功能各异、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分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产业链分工 功能专业化 分工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视域下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空间逻辑 被引量:6
4
作者 马雪松 柏然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5,共8页
城市群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促进发展要素合理流动的空间载体,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蕴含引导要素优化配置的目标指向、提升空间结构韧性的实质内容、加快构建新发展... 城市群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促进发展要素合理流动的空间载体,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蕴含引导要素优化配置的目标指向、提升空间结构韧性的实质内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为考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空间逻辑提供有益视角。从宏观顶层设计、中观权力运作、微观主体行动来看,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中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涉及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协同引领、空间尺度与权力结构的动态适配、核心城市与重要主体的辐射带动。根据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的价值导向与功能预期,新时期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应规范完善空间规划程序、优化升级空间治理体系、渐进实现空间正义,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城市群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一体化发展 空间规划 主体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口流动的中国城市群多中心结构演化 被引量:4
5
作者 马宇薇 浩飞龙 王士君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利用2015—2018年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中心结构测度等方法,对中国19个城市群的人口规模、流动特征和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中国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差异明显,且有微弱向单中心... 利用2015—2018年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中心结构测度等方法,对中国19个城市群的人口规模、流动特征和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中国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差异明显,且有微弱向单中心空间结构发展的态势,而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大多较低,但表现出不断上升趋势.(2)在多中心结构类型匹配方面,优化提升类城市群的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较高但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普遍偏低,发展壮大类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较高但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大多偏低,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内部存在不同匹配类型.(3)在多中心结构类型演替方面,优化提升类和发展壮大类城市群多中心化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大多呈现单中心化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人口流动 空间结构 形态多中心 功能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时空耦合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龙晓惠 陈国平 +3 位作者 林伊琳 赵俊三 王荣耀 冯怡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7-378,共12页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与熵权法(EW)确定综合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定量分析了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演变状况,探析其发展规律。[结果](1)3个时段内,研究区人口在县域尺度呈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呈现西部低人口密度聚集和中部高人口密度聚集态势且常年稳定;(2)2010—2020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综合发展水平有微弱提升,严重失调的协调类型逐渐消除,濒临失调占比46.94%成为最主要的协调类型;(3)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两两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2020年人口-经济综合耦合协调指数最低为0.4543,协调度水平时空分布与三系统协调评价结果吻合度是两两耦合协调评价中最高的,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影响最大;(4)在主体功能区划实施前后,国家重点开发区两两耦合协调水平变化显著,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有倒退趋势,省级重点开发区长期稳定可控;(5)研究区的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制约状况。[结论]高耦合协调性主要依赖于人口对市县区经济的带动作用。重点开发区的有效实施必须抓好人口与经济协同发展,人口和经济协调是未来优化主体功能区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重点开发区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模型 滇中城市群 人口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城市创新能力——基于中国十大国家级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4
7
作者 邹炀 薛蕾 申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09-119,共11页
城市群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城市创新能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04—2020年中国十大国家级城市群样本数据,结合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编制的创新创业指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城市创... 城市群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城市创新能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04—2020年中国十大国家级城市群样本数据,结合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编制的创新创业指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群分工协作和城市经济集聚是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关键机制。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其中,对中小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比大城市更显著。此外,同侪政府竞争在城市群多中心结构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表现出负向调节效应。因此,需不断优化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着力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和经济集聚,助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城市创新能力 分工协作 经济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产业分工与经济增长质量
8
作者 王紫绮 彭丹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49,共14页
城市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焦点之一,城市群模式引领着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基于2003—2019年中国城市群层面的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群的多中心空间... 城市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焦点之一,城市群模式引领着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基于2003—2019年中国城市群层面的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群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抑制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而城市群的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城市群形态多中心空间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城市群的产业分工水平显著缓解了城市群形态多中心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负向影响,并促进了城市群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正向影响;东部地区的城市群形态多中心和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抑制了经济增长质量,而在中西部地区,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结论为理解城市群的经济动态提供了实证依据,未来应更加注重优化多中心空间结构,合理配置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经济增长质量 形态多中心 功能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评价及地域分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56
9
作者 谭雪兰 于思远 +3 位作者 陈婉铃 欧阳巧玲 贺艳华 周国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03-1210,共8页
通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地域单元,对研究区乡村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功能、粮食生产功能、社会... 通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地域单元,对研究区乡村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功能、粮食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旅游功能指数普遍较低,但各功能之间发展较为均衡;(2)长株潭城市群的乡村功能地域分异特征较为明显,经济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以长沙市6个区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长沙县为主,粮食生产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芦淞区、浏阳市、湘潭县、宁乡县,社会保障功能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域逐渐减弱的特征,且距离中心城市越远,其功能越弱,生态旅游功能强势区主要分布在茶陵县、芙蓉区、岳麓区、韶山市、炎陵县、宁乡县、浏阳市、雨花区等山区丘陵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功能 评价 地域分异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创新要素空间集聚与城市群产业发展 被引量:85
10
作者 吴福象 沈浩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42,159,共7页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不可持续,为此"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通过要素空间集聚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例,解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群以人...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不可持续,为此"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通过要素空间集聚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例,解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群以人力资本为代表的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提高了集聚的外部经济性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在要素集聚和分散的自由流动中城市群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最终实现不同层级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体系构建中,应发挥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人才和产业的双向互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创新要素 空间集聚 城市群 产业分工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竞争和合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2
11
作者 胡艳 唐磊 蔡弘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83,共8页
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 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竞争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为负,合作对本地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向影响。在以经济绩效为核心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下,竞争的负溢出效应与合作的正溢出效应导致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意愿大于合作意愿。要更好地发挥上级政府的作用,在从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将"城市间合作"作为对各城市政府及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常态化的城市间经济合作机制,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和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空间溢出效应 外部投资 产业分工 地方政府考核机制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心城市的外向功能联系与时空格局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海江 苗长虹 +1 位作者 刘春国 茹乐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7,共7页
基于城市流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研究视角,依据全国287个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及其时空的变化,探讨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构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主要动力。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从西部到... 基于城市流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研究视角,依据全国287个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及其时空的变化,探讨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构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主要动力。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从西部到中东部、从中部及东北到东部沿海地区,总体上呈现出低水平均衡分布、单核心极化—扩散、多核心极化—扩散、高水平均衡4个演化阶段。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区域差异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的外向功能较强,城市群的集聚程度和对外服务能力呈现出规模递增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空间结构 外向功能联系 对外服务能力 城市流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功能的城市发展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4
13
作者 梁志霞 毕胜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3-111,共9页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数据,从城市功能的视角构建了城市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异规律,探究了城市发展质量差异的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京津冀城市发展质量整体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间发展质量的差...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数据,从城市功能的视角构建了城市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异规律,探究了城市发展质量差异的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京津冀城市发展质量整体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间发展质量的差距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城市发展质量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三轴"上的核心城市,其他低质量水平的城市零星或呈片状分布在高质量城市周围。(2)区域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集聚能力在逐渐增强,但全局Moran’s I指数呈波动式上升,表明区域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关联性并不稳定。(3)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财政支出水平和交通与通讯水平度影响各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各城市发展质量都具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作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差异影响城市发展质量水平的高低,对外开放程度对各个城市发展质量影响呈现出一定地区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功能 城市发展质量 空间分异 京津冀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青 李佳馨 郭辰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3-61,共9页
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阐释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利用2006-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群功能分工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劳动力供给、政府规模对经济高质量... 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阐释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利用2006-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群功能分工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劳动力供给、政府规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资本存量则具有负面影响;在各子样本内均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其效应大小有所差异。基于实证检验结果提出建议:推进长三角城市分工协调,发挥各级城市的功能;完善长三角城市群政策体系,发展各城市的竞争与合作优势;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功能分工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I数据在中国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4
15
作者 张景奇 史文宝 修春亮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0-148,共9页
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的兴起带动了城市研究的革新。为梳理中国POI数据在城市研究的应用进展,阶段性总结其应用方向、数据分析方法及尚存不足,并为未来POI数据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提供思路和借鉴。应用CiteSpace工具对... 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的兴起带动了城市研究的革新。为梳理中国POI数据在城市研究的应用进展,阶段性总结其应用方向、数据分析方法及尚存不足,并为未来POI数据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提供思路和借鉴。应用CiteSpace工具对中国知网2010—2019年625篇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POI数据应用方向和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梳理总结。结果表明:时间上,国内应用POI数据进行城市研究的文献在2013年后大量涌现,2017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应用上,主要用于城市功能区划分、城市中心区和边界识别、查明业态集聚分布以及兴趣点推荐4个方面;方法上,常用的有核密度分析、DBSCAN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3类。研究表明,POI地理大数据是一种研究城市发展的有效数据,有助于研究者深入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分布格局和发展规律,未来可进一步与机器学习等算法结合,为城市外部扩张和内部功能结构调整在更长期的发展上提供一个决策分析手段,但POI数据尚无法代替面数据,研究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公众认知度高低对研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 地理大数据 城市功能区划分 业态集聚 边界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创新效率测度及空间效应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保林 户艳领 李依弯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8-99,共12页
提高绿色创新效率是解决城市群发展中各种问题、推进协同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2006—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创新效率,进而运用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关联,并进一步构建经济地理空间权重... 提高绿色创新效率是解决城市群发展中各种问题、推进协同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2006—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创新效率,进而运用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关联,并进一步构建经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和空间杜宾模型展开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城市间的绿色创新效率差距有所缩小,但整体上仍不均衡;京津冀城市群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呈现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程度对城市群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对外开放程度、城市人口、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城市群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绿色创新效率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娄邵冷城市群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常疆 刘新华 吴锋 《热带地理》 2008年第3期265-270,共6页
运用分形理论等方法对娄邵冷城市群的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娄邵冷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尚处于低水平;职能结构仅处于工业化初级向中高级阶段转变的过渡时期,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不高;湘黔铁路沿线和320、207国道沿线城镇已初步具有... 运用分形理论等方法对娄邵冷城市群的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娄邵冷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尚处于低水平;职能结构仅处于工业化初级向中高级阶段转变的过渡时期,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不高;湘黔铁路沿线和320、207国道沿线城镇已初步具有城市和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城镇分布分散,集聚优势微弱,空间网络框架尚不成熟。针对其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娄邵冷城市群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娄邵冷城市群 等级规模结构 职能结构 空间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规模功能借用与企业出口增加值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杨继军 刘依凡 +1 位作者 陈旭 赵跃叶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83,共16页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系统考察了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的影响存在U形特征,即在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初期,较高的城市间交易成本...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系统考察了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的影响存在U形特征,即在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初期,较高的城市间交易成本倾向于抑制企业出口增加值;进入成熟阶段以后,企业通过嵌入城市群网络,在规模借用效应和功能借用效应下,偏向于提高出口增加值。本文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大约有四分之一城市群已经进入拐点的右侧。进一步研究发现,规模借用效应和功能借用效应仅仅是在小城市企业与大城市的互动中显著,且功能借用效应大于规模借用效应。由此,本文提出突破城市间的行政区划界线,将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治理的基本空间单元,加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发挥中心城市对小城市企业的辐射作用,提高企业出口增加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 规模借用效应 功能借用效应 企业出口增加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功能分工、工业技术进步与工业污染——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数据检验 被引量:8
19
作者 吕康娟 蔡大霞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47-55,共9页
2003年起,我国城市群由专业化分工快速转向功能分工,但优化城市群功能分工是否有利于改善环境污染问题?运用2003-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采用仅包括自变量空间滞后的SLX模型,研究城市群功能分工与工业技术进步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 2003年起,我国城市群由专业化分工快速转向功能分工,但优化城市群功能分工是否有利于改善环境污染问题?运用2003-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采用仅包括自变量空间滞后的SLX模型,研究城市群功能分工与工业技术进步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在城市群层面,功能分工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呈正“U”型关系;功能分工结构效应和工业技术进步均能够显著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在城市群内部,功能分工空间溢出效应和工业技术进步空间滞后效应均有利于邻近城市减轻环境污染;但城市群功能分工技术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均未体现出预期减排效应,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功能分工与协作需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功能分工 技术进步 工业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宁宁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19,共5页
文章以中国七大城市群为样本,利用计量模型从线性和非线性视角研究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的影响,并探究非线性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从线性角度而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从非线性角度而言,城市群空... 文章以中国七大城市群为样本,利用计量模型从线性和非线性视角研究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的影响,并探究非线性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从线性角度而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从非线性角度而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影响,且中心城市的这一影响作用大于外围城市。鉴于此,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城市群内产业转移、细化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促进城市群间良性合作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功能分工 经济活力 区域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