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旅游业碳补偿率空间关联网络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王凯 曾琴琴 +1 位作者 甘畅 谭佳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6,共10页
协同推动区域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是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该研究基于旅游业碳排放和碳吸收双重视角,构建旅游业碳补偿率评价指标体系,核算2005—2020年中国旅游生态系统碳吸收对旅游业碳排放的补偿能... 协同推动区域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是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该研究基于旅游业碳排放和碳吸收双重视角,构建旅游业碳补偿率评价指标体系,核算2005—2020年中国旅游生态系统碳吸收对旅游业碳排放的补偿能力,并借助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旅游业碳补偿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省际旅游业碳补偿率呈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态势,整体处于由“碳源”向“碳汇”的缓慢过渡阶段。地区分异特征明显,呈现“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各省份间的相对差异逐步扩大,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效应。②旅游业碳补偿率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复杂化和多线程态势,省际间碳补偿率关联强度不断增大,整体网络结构稳定性提升显著。浙江、江苏和福建等省份在网络结构中扮演核心主导者角色,而新疆、海南和四川等省份地处相对边缘位置。③各板块内部空间关联较为稀疏,板块间关联较为紧密。东部地区主要为“双向溢出”板块,中部地区承担“经纪人”角色,西部地区为“净溢出”板块,“净受益”板块内部的省份分布较为松散,整体关联网络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俱乐部特征。④经济发展水平、绿色科技创新水平和旅游业交通碳排放结构差异对旅游业碳补偿率空间关联网络的演化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差异则显著抑制网络形成,城镇化水平和环境规制强度的作用方向呈阶段性变化特征。该研究可为促进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加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旅游业碳补偿率 空间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区域农业碳补偿率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颂心 徐如浓 黄靖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65,共8页
基于长江三角洲区域27个市域面板数据,测算2006—2018年各市农业碳补偿率,并在利用Moran’s I研究碳补偿率空间分布情况基础上,构建Durbin空间模型分析探讨空间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三角洲区域农业碳补偿率具有区域集... 基于长江三角洲区域27个市域面板数据,测算2006—2018年各市农业碳补偿率,并在利用Moran’s I研究碳补偿率空间分布情况基础上,构建Durbin空间模型分析探讨空间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三角洲区域农业碳补偿率具有区域集聚特征,最高值分布逐步由西翼转变为东西两翼,较高值主要位于南部浙江省和西部安徽省,较低值主要分布靠北的上海市和江苏省。(2)区域间农业碳吸收水平呈相互促进、协同提升演变特征,正向溢出效应较为明显,邻近地区农业碳补偿率每提高1%,则本地农业碳补偿率相应上升0.441%,但随时间的推移,邻近地区彼此关联度逐渐有所减弱(3)绿化程度、种植业优化结构的固碳作用最明显,而化肥强度、农药强度和畜禽养殖优化结构是农业碳补偿率提升最重要抑制要素。建议长三角洲区域各市加强协同联动,调节控制关键因素,针对性探索多元减排增汇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区域 莫兰指数 碳补偿率 碳补偿率空间分布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邱琳 郑江华 +3 位作者 王蕾 轩俊伟 高亚琪 罗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6953-6963,共11页
气候变化对高海拔物种的生长影响较为显著,高海拔物种的时空分布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平衡。基于新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使用一元生物量模型估测新疆天山及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落叶松生物量,计算其固碳速率,利用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 气候变化对高海拔物种的生长影响较为显著,高海拔物种的时空分布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平衡。基于新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使用一元生物量模型估测新疆天山及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落叶松生物量,计算其固碳速率,利用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和热点分析(Getis-Ord Gi~*)研究新疆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空间聚集特征,并分析其近年来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再结合气象数据运用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分析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天山东部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高于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2001—2016年期间,新疆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整体呈增长趋势,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由0.43 t hm^(-2)a^(-1)增长至0.76 t hm^(-2)a^(-1),天山东部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由0.89 t hm^(-2)a^(-1)增长至1.06 t hm^(-2)a^(-1)。(2)天山东部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呈离散分布但不显著(P>0.05),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空间聚集特征趋于显著,其高固碳速率逐渐从东南部的青河县向西北部的阿尔泰市和哈巴河县移动,而低固碳速率从阿尔泰山的西北部的阿勒泰市向东南部的青河县移动。(3)通过偏相关分析得出,2001—2016年时期新疆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与温度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2001—2006年和2006—2011年时期与降水成正相关,但不显著,至2011—2016年时期转变为与降水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2001—2016年期间,其与纬度梯度成极显著负相关(P<0.01)转变成无显著相关性,与海拔梯度无显著相关。新疆西伯利亚落叶松固碳速率与纬度梯度呈显著负相关的空间分布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其空间分布格局由东南部高西北部低,逐渐变成西北部高东南部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 固碳速率 空间分布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种植业碳补偿率测算及空间收敛性 被引量:40
4
作者 吴昊玥 何宇 +1 位作者 黄瀚蛟 陈文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3-123,共11页
深入研究种植业净碳效应,可为推进种植业低碳转型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对种植业碳吸收、碳排放双重属性的考虑,构建涵盖农资投入、稻田甲烷、秸秆处理、作物固碳4方面的核算清单,将吸收量与排放量的比值定义为碳补偿率,对2000-2018年我国3... 深入研究种植业净碳效应,可为推进种植业低碳转型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对种植业碳吸收、碳排放双重属性的考虑,构建涵盖农资投入、稻田甲烷、秸秆处理、作物固碳4方面的核算清单,将吸收量与排放量的比值定义为碳补偿率,对2000-2018年我国30省份的种植业碳补偿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探索全国、区域、省域三重尺度下的碳补偿率演进历程与分布特征,依托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碳补偿率的省际差异收敛性。结果表明:①我国种植业碳补偿率均值为0.855,净效应总体呈现为碳源。东、中、西部的平均碳补偿率依次为0.761、0.852、1.117,说明东、中部整体呈碳源效应,西部则呈碳汇效应。种植业碳排放结构中,秸秆处理碳排放占比最高(47.751%),稻田碳排放占比最低(7.518%)。②从主要年份碳补偿率的省域分布来看,我国种植业尚处于自“碳源型”向“碳汇型”过渡的阶段:净碳汇地区有青海、新疆、黑龙江等7省2区,净碳源地区包括福建、湖南、江西等14省4市,宁夏、四川、广西1省2区则由净碳源转型为净碳汇。③全国及东、中、西部的种植业碳补偿率均不存在σ收敛性,而是各自形成条件β收敛俱乐部。省域种植业碳补偿率存在空间相关性,为邻近省份的趋同过程赋予正向溢出效应,呈互相促进的良性演进特征。据此,提出分源头落实碳减排、分区制定减排政策和加强省际交流协作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碳效应 碳补偿率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