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典型精细化工场地污染特征及优先污染物甄别
1
作者 叶春梅 刘芳 杨洁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71-2680,共10页
基于上海市47个典型精细化工在产企业的监测数据,系统分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特征,评估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并筛选优先污染物.结果表明:污染风险最高的行业为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农药制造、涂料及类似产品制造和专用化学产品制造,污染地块... 基于上海市47个典型精细化工在产企业的监测数据,系统分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特征,评估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并筛选优先污染物.结果表明:污染风险最高的行业为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农药制造、涂料及类似产品制造和专用化学产品制造,污染地块占比超70%,其次为化学药品原料制造业(54.55%),日用化学品制造业污染风险最低(0%).土壤或地下水中普遍检出的污染物为砷、铅、汞、镍、锌和石油烃,污染程度较轻.苯系物、多环芳烃和多数氯代烃在部分地块中小范围检出,污染较重.氰化物、锑、锰、四氯乙烯在部分地块中大范围检出,污染最重.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污染最复杂,包括氰化物、锑、砷、锰、汞、氯代烃、多环芳烃和总石油烃等污染物.农药制造、涂料及类似产品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等行业的主要污染物为氯代烃和苯系物.化学药品原料制造业污染较轻,主要污染物为砷、铅、氯代烃.氯代烃和苯系物存在明显的水土复合污染现象.综合评估污染物的环境暴露和人体健康风险,明确土壤高优先级污染物为砷、三氯甲烷、1,2-二氯乙烷、苯并[a]芘、锑、钒、三氯乙烯、铅、四氯化碳和萘,地下水高优先级污染物为三氯甲烷、四氯乙烯、氰化物、1,2-二氯乙烷、苯、二氯甲烷、镍、锑、锰和三氯乙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工 土壤 地下水 污染特征 空间分布 优先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F_(6)示踪检测的华北某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分析
2
作者 王伟 韦煜 +3 位作者 卢毓鹏 杜斌 牛澍 牟祺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69,共9页
为明确华北某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扩散规律、影响因素及影响范围,采用六氟化硫(SF_(6))作为示踪检测气体开展示踪检测实验。SF_(6)气体在烟囱70 m监测平台处释放,在下风向距离释放源1、2、4、7、10 km处,分别布设3、6、15、10、8个采样... 为明确华北某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扩散规律、影响因素及影响范围,采用六氟化硫(SF_(6))作为示踪检测气体开展示踪检测实验。SF_(6)气体在烟囱70 m监测平台处释放,在下风向距离释放源1、2、4、7、10 km处,分别布设3、6、15、10、8个采样点位。结果表明:在当地主导风西南风、最大落地浓度距离及北部山脉阻挡等条件下,采样区域东北方向4~7 km范围内点位的检出浓度和检出率均较高,且4 km可能是该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利用SF_(6)示踪气体测定污染物扩散规律,操作简单,检测精度高,有利于提高复杂地形、地物下污染物传输监测的准确性,可为其他高架源污染物排放扩散分析、大气环境示踪检测实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_(6)示踪检测 大气样品采集分析 浓度分布特征 烟气污染物 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某铅锌尾矿库周边土壤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价
3
作者 王玲 刘建欣 +5 位作者 束浩杰 王宏刚 刘成垚 刘淑贤 聂轶苗 韩秀丽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61,共9页
为了了解河北某铅锌尾矿库周边土壤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危险性,并给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元素Zn、Pb、Cu、和Cr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污染程度分析,并... 为了了解河北某铅锌尾矿库周边土壤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危险性,并给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元素Zn、Pb、Cu、和Cr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污染程度分析,并进行了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尾矿库周边土壤中Zn、Pb、Cu和Cr的含量分别是河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的0.91~1.71倍、1.69~8.25倍、0.53~0.83倍和0.32~0.44倍,Zn和Pb已出现较高累积,空间上具有明显异质性;尾矿库周边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呈现以尾矿库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趋势,尾矿库近距离采样点重金属含量一般高于远距离采样点;土壤中Pb污染最严重,风险水平较高,Zn为轻度到中度污染;存在潜在致癌风险,经口摄入是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暴露方式,儿童致癌风险高于成人。研究区金属硫化矿尾矿重金属污染需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尾矿库 土壤重金属元素 空间分布 污染特征评价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ASI的中国NH_(3)浓度及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文鹏帆 张春亢 +2 位作者 杨庆骅 杨正雄峰 黎国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40-3051,共12页
基于红外大气探测干涉仪(IASI)反演的NH_(3)柱浓度数据,利用排放通量盒模型和动态NH_(3)寿命估算了中国2008~2016年的NH_(3)排放量,并结合中国的土地覆盖类型、人口密度及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了中国NH_(3)浓度及排放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趋... 基于红外大气探测干涉仪(IASI)反演的NH_(3)柱浓度数据,利用排放通量盒模型和动态NH_(3)寿命估算了中国2008~2016年的NH_(3)排放量,并结合中国的土地覆盖类型、人口密度及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了中国NH_(3)浓度及排放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趋势.结果发现,2008~2016年中国平均NH_(3)柱浓度、排放通量密度和排放量分别为6.81×10^(15)molec/cm^(2)、1.43g/m^(2)和10.09Tg,其中山东、河南两省的NH_(3)浓度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7×10^(15)和1.23×10^(15)molec/(cm^(2)⋅a).高浓度及高排放强度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新疆中部及四川盆地地区,表现为向四周逐渐减小的趋势分布,这与中国的耕地、高人口密度区域分布基本一致.中国的NH_(3)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9.33Tg增加到2016年的13.96Tg,从占全球总量的14.96%上升到了24.88%.在这期间,西北和华北地区贡献了我国排放总量的47.50%,而青藏高原地区仅占2.65%.中国各地区的NH_(3)浓度具有“夏峰冬谷”的季节性特征,春、夏、秋和冬4个季节分别占全年总浓度的28.96%、49.84%、13.02%和8.17%,这表明春夏频繁的农业活动对NH_(3)浓度的贡献不可忽视.考虑到中国NH_(3)浓度及排放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制定分时段、分区域的空气污染防治计划对NH_(3)的减排治理将更加切实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排放 红外大气探测干涉仪(IASI) NH_(3)寿命 PM_(2.5)污染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2年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污染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母康生 蒋燕 +5 位作者 饶芝菡 罗洪艳 张菁 陈江凌 罗小靖 俸强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108,共15页
利用四川省2015—2022年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分析全省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015—2022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整体明显改善,除O_(3)-8 h第90百分位数呈上升趋势外,其余5项污染物呈下降趋势或无明显变化;与2015年... 利用四川省2015—2022年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分析全省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015—2022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整体明显改善,除O_(3)-8 h第90百分位数呈上升趋势外,其余5项污染物呈下降趋势或无明显变化;与2015年相比,2022年O_(3)-8 h第90百分位数升高20%,PM_(2.5)、PM_(10)、SO_(2)、CO、NO_(2)浓度分别降低26.2%、28.4%、50%、28.6%和14.8%。除2015—2017年PM_(2.5)浓度超国家二级标准外,其余年份各指标均达标;优良天数比例为83.8%~90.7%,呈波动上升趋势,重污染天数逐年减少。PM_(2.5)、PM_(10)(冬季>春季>秋季>夏季)、NO_(2)、CO[冬季>春季(秋季)>夏季]、O_(3)(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浓度季节变化规律较明显,SO_(2)无明显变化规律。环境空气污染形势由2015—2017年的PM_(2.5)主导阶段向2018—2022年PM_(2.5)和O_(3)复合污染阶段转变;PM_(2.5)超标日主要出现在冬季(12月至次年1月),O_(3)超标日主要出现在夏季(6—8月),春季(3—5月)O_(3)超标情况不容忽视;超标日O_(3)低位轻度污染(161~175μg/m^(3))和PM_(2.5)低位轻度污染(76~85μg/m^(3))占比分别为49.8%和39.9%,消除O_(3)低位轻度污染可大幅提升全省优良天数比例,但降低PM_(2.5)浓度消除低位轻度污染的边际效应较低。2015—2022年PM_(2.5)污染月份分布范围呈逐年收窄并向冬季集中,O_(3)污染月份跨度整体呈扩大趋势并向春季扩展。PM_(2.5)和O_(3)浓度空间分布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特征,且PM_(2.5)高值范围逐年缩小、浓度空间分布趋于均匀,O_(3)高值范围逐年扩大。通过典型污染过程分析,四川盆地夏季O_(3)污染主要受前体物VOCs排放和高温低湿的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冬季PM_(2.5)污染主要受静风、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同时叠加前体物二次转化影响。持续推动污染物总量减排、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是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空气质量 变化趋势 污染特征 空间分布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泉域岩溶水系统硝酸盐空间分布及溯源解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开然 陈华伟 +2 位作者 吴振 仇钰婷 傅世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973,共13页
人为活动产生的硝酸盐(NO_(3)^(-))污染是北方岩溶泉域面临的最普遍的环境问题之一.以济南泉域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9月采集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共30件,综合利用水化学分析方法耦合硝酸盐氮氧同位素(δ^(15)NNO_(3)和δ^(18)ONO_(3))示踪... 人为活动产生的硝酸盐(NO_(3)^(-))污染是北方岩溶泉域面临的最普遍的环境问题之一.以济南泉域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9月采集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共30件,综合利用水化学分析方法耦合硝酸盐氮氧同位素(δ^(15)NNO_(3)和δ^(18)ONO_(3))示踪技术,分析研究区NO_(3)^(-)来源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阴、阳离子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HCO_(3)->SO_(4)^(2-)>Cl^(-)>NO_(3)^(-)、Ca^(2+)>Na^(+)>Mg^(2+)>K+,水化学类型以HCO_(3)·SO_(4)-Ca为主.地下水NO_(3)^(-)浓度平均值(37.93 mg·L^(-1))高于地表水(10.15 mg·L^(-1)).有7个地下水采样点明显受到NO_(3)^(-)污染,超标率为27%,上游补给区及下游汇集排泄区采样点地下水NO_(3)^(-)浓度较高,而径流区采样点地下水NO_(3)^(-)浓度相对偏低.NO_(3)^(-)浓度主要受到无N形态转化的混合过程的影响,反硝化作用并不显著.δ^(15)N和δ^(18)O值范围分别为1.05‰-14.43‰和-7.92‰-22.94‰,MixSIAR模型计算结果显示,粪便和污水对地下水和地表水NO_(3)^(-)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39.9%和51.5%,其次为土壤氮及降雨和化肥中的NH4+,大气沉降的贡献率最低,说明粪便和污水是该区NO_(3)^(-)污染的主要来源,也可能有土壤有机氮和化肥的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系统 水化学特征 硝酸盐 空间分布 污染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污染型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贾培煜 杨洁 +3 位作者 李宗善 梁海斌 任笑雨 郭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067-6079,共13页
污染型企业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间的矛盾集合体,优化调控其空间布局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构建污染型企业空间点数据库,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Ripley′s K函数及空间自相关等多种空间分析... 污染型企业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间的矛盾集合体,优化调控其空间布局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构建污染型企业空间点数据库,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Ripley′s K函数及空间自相关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刻画1979—2020年黄河流域污染型企业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等地理环境关系。结果表明:(1)污染型企业紧密围绕黄河干支流分布,且存在向黄河源头扩张的趋势。(2)污染型企业在黄河流域具有显著空间集聚性,总体呈现出“中心集聚”“中心集聚-多点分散”“中心集聚连片-多点分散”和“中心集聚连片”四种空间集聚形态,且集聚程度随距离尺度增加先增强后减弱。当污染型企业集聚程度最高时,其空间分布范围呈扩张趋势。(3)经济因素为黄河流域污染型企业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但社会因素和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更强,污染型企业空间关联类型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呈现显著俱乐部趋同效应。研究为污染型企业在黄河流域的空间布局优化调控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型企业 空间分布特征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驱动等离子体射流中活性粒子空间分布规律 被引量:2
8
作者 包涵春 关银霞 +3 位作者 王世强 唐诗雅 李超 郭亚逢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3-172,共10页
为探究大气压脉冲驱动等离子体射流中活性粒子空间分布特性,采用同轴双环等离子体射流反应器,在外施脉冲激励驱动下,研究各活性粒子在不同电离段的特征峰相对强度沿轴向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脉冲激励等离子体射流所有测量点位均... 为探究大气压脉冲驱动等离子体射流中活性粒子空间分布特性,采用同轴双环等离子体射流反应器,在外施脉冲激励驱动下,研究各活性粒子在不同电离段的特征峰相对强度沿轴向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脉冲激励等离子体射流所有测量点位均能检测到NO、OH、N_(2)、N_(2)^(+)、He等活性粒子特征峰,其中以OH、N_(2)、N_(2)^(+)粒子所对应的发射光谱谱带及特征峰较为显著;在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之间的电场驱动电离段,活性粒子NO、OH、N_(2)的特征峰相对强度在靠近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区域较高,而在两电极中间的区域相对强度较低,不同激发能级He、N_(2)^(+)特征峰相对强度沿气流方向逐渐降低;在接地电极至反应器管口的半开放离子激发段,活性粒子NO、OH以及不同能级N_(2)、N_(2)^(+)、He特征峰的相对强度轴向分布呈现出随着气流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反应器管口至等离子体射流末端区域的开放离子激发段,活性粒子OH、NO与不同能级He特征峰的相对强度轴向分布随气体流动方向逐渐减弱,不同能级N_(2)、N_(2)^(+)特征峰的相对强度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规律,为脉冲驱动等离子体射流能量传递过程与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放电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 活性粒子 空间分布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近地面臭氧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方小珍 刘诚 +2 位作者 邓力琛 钱悦 冯钰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1-390,共10页
基于2015—2020年江西省11设区市臭氧(O_(3))浓度数据、其他气态污染物和气象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江西近地面O_(3)时空污染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江西O_(3)日最... 基于2015—2020年江西省11设区市臭氧(O_(3))浓度数据、其他气态污染物和气象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江西近地面O_(3)时空污染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江西O_(3)日最大8小时浓度(O_(3) MDA8)年均增长率为3.95%,浓度增长2.57μg/(m^(3)·a),O_(3)在5、9月达到峰值,O_(3)小时浓度在15∶00达到峰值;11设区市中鹰潭O_(3) MDA8浓度最高(147.6μg/m^(3)),而新余增幅最大(9.94%);利用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日照长、高温、低湿、少雨、低压等气象条件下易促进O_(3)积累;污染天时,O_(3) MDA8、光化学总氧化剂浓度和日照分别是清洁天的2.13倍、1.79倍和2.22倍,O_(3)与其前体物NO_(2)、CO等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RH)、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O_(3)污染受大气氧化性、前体物排放和气象因子(日照、RH和降水量)等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 时空污染特征 气态污染物 气象因素 大气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栏江沉积物氮磷和有机质时空分布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邵智 孙晓能 +2 位作者 杨艳 何佳 段玲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4-70,80,共8页
沉积物中的氮磷释放严重影响河流水质,为揭示牛栏江沉积物中氮磷及有机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风险,测定了牛栏江23个样点的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及有机质(OM)含量,分析其时空分布,并运用污染指数法评估了污染现状。结果表明:①牛... 沉积物中的氮磷释放严重影响河流水质,为揭示牛栏江沉积物中氮磷及有机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风险,测定了牛栏江23个样点的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及有机质(OM)含量,分析其时空分布,并运用污染指数法评估了污染现状。结果表明:①牛栏江干流表层沉积物中TN、TP和OM均值分别为0.20,1.58,65.45 g/kg,支流均值分别为0.39,1.77,86.39 g/kg,呈现一定的空间异质性,但不受水期影响。②牛栏江表层沉积物OM与TN、TP呈正相关(P<0.05),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TN与TP在来源及沉积行为上有一定差异。③总体评价显示,牛栏江沉积物受到轻度有机污染和重度综合污染,其中74%的样点TP含量达到重度污染,且集中于支流,这可能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外源污染输入有关。研究成果可为牛栏江水环境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 有机质 沉积物 时空分布特征 污染评价 牛栏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48
11
作者 黄晓虎 韩秀秀 +3 位作者 李帅东 杨浩 黄昌春 黄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01-1011,共11页
为制订合理的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2015年1—12月299座城市实时发布的环境空气颗粒物(PM_(2.5)和PM_(10))及气态污染物(CO、NO_2和SO_2)的质量浓度数据,对其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201... 为制订合理的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2015年1—12月299座城市实时发布的环境空气颗粒物(PM_(2.5)和PM_(10))及气态污染物(CO、NO_2和SO_2)的质量浓度数据,对其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污染严重,299座城市的ρ(PM_(2.5))、ρ(PM_(10))年均值分别主要集中在25~60和40~110μg/m^3,年均值达到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城市所占比例分别仅为24%和38%.(2)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基本呈冬季>春秋季>夏季的趋势,其中冬季ρ(PM_(2.5))、ρ(PM_(10))、ρ(CO)、ρ(NO_2)、ρ(SO_2)分别为(73±27)(114±42)(1.49±0.61)(36±14)(42±33)μg/m^3.(3)高ρ(PM_(2.5))和ρ(PM_(10))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年均值分别为(70±16)(117±22)μg/m^3;高ρ(CO)主要出现在山西省,年均值为(1.76±0.48)mg/m^3;高ρ(NO_2)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山东省和长江三角洲,年均值分别为(42±6)(39±9)(34±8)μg/m^3;高ρ(SO_2)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两省,年均值分别为(54±10)(41±16)μg/m^3.(4)Pearson相关系数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并且具有秋冬季明显强于春夏季的季节性特征.研究显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区域性与复合性,在降低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同时,对气态污染物的削减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空气颗粒物 气态污染物 时空分布 Pearson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十一”期间北京市大气重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云婷 王占山 +6 位作者 安欣欣 李倩 姜磊 富佳明 刘保献 李令军 张大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18-3226,共9页
采用垂直观测、地面观测、PM_(2.5)化学组分观测和气团轨迹分析等手段,对2015年10月份北京市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污染时近地面层气溶胶消光系数升高,污染物主要积聚在600m以下.重污染期间气象要素特征为:风场弱,... 采用垂直观测、地面观测、PM_(2.5)化学组分观测和气团轨迹分析等手段,对2015年10月份北京市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污染时近地面层气溶胶消光系数升高,污染物主要积聚在600m以下.重污染期间气象要素特征为:风场弱,湿度大,地面受弱气压场控制,边界层高度极低.重污染期间不同站点PM_(2.5)浓度变化趋势和峰值出现时间较为一致;大部分时段PM_(2.5)中NO_3^-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分;周边区域受重污染的影响面积相对较小,高浓度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及近周边地区.多手段的观测结果以及PM_(2.5)浓度与气象要素和各化学组分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区域传输,包括秸秆焚烧,对本次北京市重污染天气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本地机动车排放在不利气象条件下的积累、二次转化以及垂直方向空间的极端压缩是导致重污染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重污染 空间分布 PM2.5化学组分 大气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城区夏季大气颗粒物数浓度谱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3
作者 韩冰雪 张国华 +3 位作者 毕新慧 王新明 盛国英 傅家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8-204,共7页
于2013年6月2日—7月15日,利用扫描迁移性粒谱仪(SMPS)对广州城区大气17-800 nm的粒子谱进行了连续观测,同时结合在线小时ρ(Pm^2.5)及气象数据,对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凝结核模态粒子、爱根核模态粒子、... 于2013年6月2日—7月15日,利用扫描迁移性粒谱仪(SMPS)对广州城区大气17-800 nm的粒子谱进行了连续观测,同时结合在线小时ρ(Pm^2.5)及气象数据,对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凝结核模态粒子、爱根核模态粒子、积聚模态粒子的数浓度范围分别为68-7 687、1 009-47 724、238-14 781 cm^-3.平均数浓度谱及体积谱均呈单峰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50和300 nm左右.根据双模态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对平均数浓度谱拟合的结果可知,爱根核模态粒子和积聚核模态粒子的几何平均粒径分别为48和144 nm.颗粒物数浓度及其谱分布日变化特征明显,在交通高峰及太阳辐射较强的时间段均出现峰值.在观测阶段,粒子增长现象频繁发生,推测大气光化学反应引起的气-粒转化是广州城区夏季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7月12—13日广州城区发生了一次典型的大气污染过程,ρ(Pm^2.5)由18μg/m^3增至112μg/m^3,能见度降至8 km.在该时间段,积聚模态粒子体积分数与ρ(Pm^2.5)变化一致,R^2(相关系数)达到了0.85.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污染气团主要来自于西南方向,在陆地停留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数浓度谱分布 日变化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及分类控制策略 被引量:76
14
作者 项颂 吴越 +3 位作者 吕兴菊 高思佳 储昭升 庞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74-2483,共10页
作为典型的高原坝区农业型流域,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洱海水质.以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数理分析及GIS技术,开展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分析及评价,使用排污系数法估算了2018年洱海流域农村生活、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污染中COD... 作为典型的高原坝区农业型流域,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洱海水质.以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数理分析及GIS技术,开展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分析及评价,使用排污系数法估算了2018年洱海流域农村生活、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污染中COD(化学耗氧量)、TN(总氮)、TP(总磷)的排放负荷,并通过等标污染负荷法在GIS空间分析反映流域内污染排放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2018年洱海流域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COD、TN、TP的排放量分别为11188.20、2752.56和259.33 t.COD排放量主要来自畜禽养殖,TN与TP的排放量均主要来自种植业.②洱海流域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COD、TN、TP等标污染负荷分别为559.41、2752.56和1296.63 m 3 a.种植业等标污染负荷在总等标污染负荷中的占比最高,为36.40%,其次是畜禽养殖业,为34.44%.③各乡镇的等标污染负荷差异较大,等标污染负荷范围为(286.16±150.67)m 3 a,等标污染负荷强度范围(0.13±0.067)m 3 a.④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可分为种植业主导型、种植业高污染型、生活污染主导型和畜禽养殖业主导高污染型等4种类型.研究显示:来源于种植业的面源污染是洱海流域水环境保护需要控制的首要污染源,TN是需要控制的首要污染物;排放量与等标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流域北部乡镇污染物排放量较高,但流域西部各乡镇排放强度较大的特征;流域内各乡镇防治面源污染需要针对其污染来源特点分别采取推进种养平衡、推广绿色种植、分区控制农田径流以及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分类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 空间分布特征 等标污染负荷分析 分类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辽中县城郊地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及来源特征 被引量:12
15
作者 高健 柴发合 +4 位作者 王淑兰 张新民 张萌 陈义珍 尉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6-154,共9页
以辽中县水文站为辽宁省典型城郊地区大气背景站点,针对大气污染物,ρ(PM2.5)和气象因子等进行了1年(2007年2月—2008年1月)的连续观测.研究了各污染物的浓度水平,日、季节变化以及来源特征.φ(O3),φ(CO),φ(SO2),φ(NO),φ(NO2),φ(NO... 以辽中县水文站为辽宁省典型城郊地区大气背景站点,针对大气污染物,ρ(PM2.5)和气象因子等进行了1年(2007年2月—2008年1月)的连续观测.研究了各污染物的浓度水平,日、季节变化以及来源特征.φ(O3),φ(CO),φ(SO2),φ(NO),φ(NO2),φ(NOx*),φ(NH3)和ρ(PM2.5)平均值分别为19.9×10-9,0.85×10-6,9.7×10-9,8.8×10-9,14.5×10-9,23.2×10-9,29.8×10-9和66.6μg/m3.除SO2外,各污染物浓度水平均优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的二级标准.φ(O3)在日间达到最大值,一次污染物呈现双峰分布.从季节变化来看,φ(O3)在夏季最高,春季最低.一次污染物如CO,SO2,NO以及PM2.5的浓度均在冬季达到最大值.地面监测的φ(O3)和OMI卫星反演的NO2柱浓度的变换趋势相同,但地面观测的φ(O3)在春季明显低于柱浓度.后推气流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在φ(O3)较高的夏、秋季,从东北地区和渤海湾起源的气流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大气污染物 时空变化 来源特征 后向气流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污染排放特征及污染集聚格局分析 被引量:39
16
作者 白璐 孙园园 +3 位作者 赵学涛 乔琦 李雪迎 周潇云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683-2694,共12页
掌握污染源排放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是在流域尺度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的重要基础.该研究分别从污染源的活动水平(简称“活动水平”)、污染物产生、污染物去除和污染物排放4个方面选取了28个指标,对黄河流域60个市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开... 掌握污染源排放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是在流域尺度提升水污染治理水平的重要基础.该研究分别从污染源的活动水平(简称“活动水平”)、污染物产生、污染物去除和污染物排放4个方面选取了28个指标,对黄河流域60个市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开展了现状评价和聚类分析.采用污染分布的地理集中度指数表征各市州污染集聚格局,并利用空间分析模型Global Moran′s I和G i指数判断污染排放的空间集聚趋势与冷热点地区.结果表明:按照水污染排放特征的差异,黄河流域不同地区在水污染格局上可划分为高排放强度区、高排放绩效区、污染集聚区和低排放绩效区;水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格局分布一致,上游、中游到下游地区呈现明显的阶梯型分布,上游地区单位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排放绩效低,下游地区区域性污染集聚效应明显;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沿黄城市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性连片污染集聚,集中分布在晋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针对当前黄河流域水污染排放特征和空间集聚格局,建议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加强中下游城市群的污染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排放特征 污染集聚 空间分布 污染源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唐山地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晓郁 晏淑梅 田茜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55,共7页
应用数据统计和Arc GIS对北方重工业城市唐山地区2014年14个县(区)18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的数据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监测的污染物为PM10、SO2、NO2、PM2.5、O3、CO共6项。利用Arc GIS对各个自动监测站污染物数据建立网格模型,采用反距... 应用数据统计和Arc GIS对北方重工业城市唐山地区2014年14个县(区)18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的数据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监测的污染物为PM10、SO2、NO2、PM2.5、O3、CO共6项。利用Arc GIS对各个自动监测站污染物数据建立网格模型,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分别对年均、采暖期、非采暖期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6项污染因子浓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估算,直观比较了污染物在不同时期内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空气质量时间分布较为明显,非采暖期明显好于采暖期。同时,计算出每个网格单元污染指数的标准偏差,结合气象气候、地形地势、工业发展等情况,分析得出北部山区、市中心区附近区域空气质量波动较大。为区域大气污染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联防联控及污染物区域削减计划打下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 大气 污染物 时空分布 唐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3500m高空内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鹏飞 张蔷 +3 位作者 权建农 高扬 赵德龙 孟筠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29-1735,共7页
利用2007~2010年北京地区3500m高空内飞机探测的大气污染物(NOx、SO2、CO和O3)数据资料,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4~11月期间,NOx、SO2和CO月均值有比较明显的一致性变化规律,NOx、SO2和CO月均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而O3月均值... 利用2007~2010年北京地区3500m高空内飞机探测的大气污染物(NOx、SO2、CO和O3)数据资料,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4~11月期间,NOx、SO2和CO月均值有比较明显的一致性变化规律,NOx、SO2和CO月均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而O3月均值随高度增加,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温度较高月份(7~10月)值较小,而温度较低月份(4~6月、11月)值较大,但O3月均值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5~9月的较大,春秋季4月、10~11月的较小.不同的高度大气污染物浓度白天逐时变化并不一致,其变化率是1500m以下的比1500~3500m的明显高.北京地区大气污染物区域分布特征是,除城区四环明显较高外,城区正北面、西南面(北京-保定方向)、东南面(北京-天津方向)较高,西北面(北京-张家口方向)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氮氧化物 臭氧 空间分布 飞机探测 北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与改善效果评估 被引量:10
19
作者 武周虎 张可 +2 位作者 金玲仁 杨连宽 张建 《水资源保护》 CAS 2012年第6期1-7,18,共8页
根据南四湖2006年、2007年、2010年和2011年4次90个采样点的水质空间分布监测数据,采用Surfer 8.0软件绘制南四湖水质空间分布等值线图,进行南四湖及分湖区水质指标的综合比较分析和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的计算与污染控制效果评估。结果表明... 根据南四湖2006年、2007年、2010年和2011年4次90个采样点的水质空间分布监测数据,采用Surfer 8.0软件绘制南四湖水质空间分布等值线图,进行南四湖及分湖区水质指标的综合比较分析和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的计算与污染控制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南四湖COD、NH3-N、TP、TN和CODMn等指标的空间分布具有北高南低的非均一性特点;2010—2011年比2006—2007年枯水期各水质指标的平均浓度下降率为38.3%,整体提高了1~2个水质类别;按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相应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进行评价,达标和基本达标湖区的比例达到63.3%;2010—2011年枯水期南四湖主要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TP、COD、TN、CODMn、NH3-N;水质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与电导率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和北高南低的污染特点,说明南四湖水污染物仍然以外源排放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空间分布 特征分析 平均综合污染指数 污染控制 效果评估 南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冬季雾日大气污染结构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英 李令军 +1 位作者 李金香 金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32-1038,共7页
运用激光雷达和大气污染监测网络观测了2007年2月北京地区2次平流雾大气污染过程.通过分析雾生消过程中大气颗粒物消光性的垂直结构、地面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水平分布及其演变,研究了北京市雾日大气污染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雾生... 运用激光雷达和大气污染监测网络观测了2007年2月北京地区2次平流雾大气污染过程.通过分析雾生消过程中大气颗粒物消光性的垂直结构、地面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水平分布及其演变,研究了北京市雾日大气污染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雾生成前及持续阶段大气扩散条件较差,污染积累明显,但高湿度雾能加速污染物的湿沉降,雾生成后污染会略有回落.雾生成前后大气污染垂直分布变化显著,但静稳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的水平分布受雾的影响较小.相对湿度是影响雾日大气污染变化的重要因素,决定了污染物湿沉降量的大小.在2007年2月21—22日的平流雾过程中,SO2和NO2浓度与雾生成前相比分别下降了56%与47%,湿沉降量分别为48.0和30.8 g/km2;而在25—27日的平流雾过程中,SO2和NO2湿沉降量分别为16.3和14.3 g/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雾 湿度 大气污染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