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交资源配置错位区域的辨识方法及优化策略
1
作者 吴娇蓉 田子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3-1073,共11页
公交资源配置环节的供需不匹配造成了运营低效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识别公交资源配置错位区域。然而由于公交资源配置存在规模效应,且地区间人群活动性及出行偏好存在差异,这种错位关系难以界定。通过计算区位熵(LQ)识别供需失... 公交资源配置环节的供需不匹配造成了运营低效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识别公交资源配置错位区域。然而由于公交资源配置存在规模效应,且地区间人群活动性及出行偏好存在差异,这种错位关系难以界定。通过计算区位熵(LQ)识别供需失衡地区,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析空间分异的供需调节机制,综合辨识公交资源错配区域,并对上海市嘉定区的公交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表明,职住密度、公交服务频率、工厂占地比与地铁站对客流的局部作用效应明显,表现出很强的空间异质性。根据职住密度和公交服务频率诱增客流能力的强弱,将区域分为“强‒强”“强‒弱”“弱‒强”“弱‒弱”4类,并提出了差异化的公交发展策略。其中“强‒强”“弱‒弱”类型的供需失衡地区为公交资源配置错位区域,建议结合区位熵调整公交供给水平;“强‒弱”“弱‒强”类型的供需失衡地区宜分别优化线网布局和导入出行需求。提出的公交资源错配区域识别方法,拓展了公交资源科学配置、降本增效的相关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资源配置 空间错位 供需失衡 区位熵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都市圈绿色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公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慧灵 杨雪珂 +1 位作者 袁梦 王振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55-2267,共13页
绿色空间是提升区域内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开放空间,然而不同地区居民享有的绿色空间存在较大差异。以长株潭都市圈为案例,利用建设用地替代居民活动区域,构建考虑距离因素的迭代缓冲区测度2000、2010、2019年居民活动区域的绿... 绿色空间是提升区域内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开放空间,然而不同地区居民享有的绿色空间存在较大差异。以长株潭都市圈为案例,利用建设用地替代居民活动区域,构建考虑距离因素的迭代缓冲区测度2000、2010、2019年居民活动区域的绿色空间享有量,并基于时间序列遥感数据使用基尼系数和供需差异指数探讨不同区域享有的绿色空间的时空差异、空间公平性的演进及其供需特征。结果表明:①绿色空间面积减少量最多的区域始终位于都市圈的城市中心,面积变化值呈现圈层状,减少量由边缘向中心地区不断增加。②2000—2019年长株潭都市圈人类活动区域享有周边30m网格像素级绿色空间的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数量由26000—30000集中向2000—12000区段集中转变。③长株潭都市圈绿色空间分布不均,不同行政区之间基尼系数差异较大且随着时间波动变化,多数区域绿色空间分布的公平性没有改善趋势。④较多镇街绿色空间服务水平和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失配”,5%的镇街需求“非常高或较高”而供给“非常低”,这些镇街集中在长沙;绿色空间供需平衡的镇街主要分布在都市圈边缘。研究有助于启示都市圈通过空间治理政策与规划的优化推动绿色空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株潭都市圈 绿色空间 公平性 空间配置供需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污染暴露视角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供需关系的空间格局——以天津市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石川淼 陈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76-3789,共14页
空气污染暴露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而绿色基础设施(GI)具有减轻空气污染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重要的公共资源与增进居民健康的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空气污染暴露视角下的GI供需研究,将人口空气污染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定义为GI需求,GI净化... 空气污染暴露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而绿色基础设施(GI)具有减轻空气污染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重要的公共资源与增进居民健康的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空气污染暴露视角下的GI供需研究,将人口空气污染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定义为GI需求,GI净化空气的能力定义为GI供给,使用土地利用回归(LUR)模型获取高分辨率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天津市PM_(2.5)空间分布,使用人口密度、土地覆盖与NDVI数据和Fragstats等软件分别测度GI供给与需求指标。提出供需配适关系划分方法并绘制空间分布,揭示GI供需配适关系的失衡现象。结论如下:(1)PM_(2.5)浓度分布具有时间差异与城乡空间差异,人类活动影响污染浓度;(2)城市建成区GI资源无法满足高暴露风险带来的健康需求,农田、盐场植被类型单一或覆盖不足、景观格局破碎,限制GI供给能力;(3)采暖季污染物浓度升高与地表植被流失加剧GI供需失配,在高密度建成区与乡镇村庄表现为不同的供需矛盾。针对不同供需配适关系类型区域提出差异化优化策略,以期为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健康城市空间治理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暴露 绿色基础设施 供需关系 空间格局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荷两侧不确定的虚拟电厂灵活性调整建模及调度策略
4
作者 李兆泽 张继红 +3 位作者 游国栋 杨培宏 吴振奎 颉新春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99-2808,I0038-I0045,共18页
为解决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出力不确定性和负荷调节不灵活导致的电网运行弹性不足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将绿电制氢合成甲醇系统等灵活性资源接入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参与需求响应并提供灵活性备用的解决方案。首先,建立绿... 为解决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出力不确定性和负荷调节不灵活导致的电网运行弹性不足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将绿电制氢合成甲醇系统等灵活性资源接入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参与需求响应并提供灵活性备用的解决方案。首先,建立绿电制氢合成甲醇等灵活性资源的调节备用模型,考虑源荷相关性量化VPP灵活性需求解决源荷不匹配及波动误差问题;其次,为优化VPP自身灵活性充裕度,提出基于历史灵活性累计分布函数的充裕度及其概率量化指标方法,进一步提升调节能力;最后,为体现VPP参与者的利益竞争关系,设计了VPP运营商领导和负荷聚合商跟随的主从博弈模型,通过交互竞争求解VPP各时段出清电价和灵活资源用电策略。通过算例分析表明,该文所建模型合理可行、算法简便,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电厂 源荷相关性 供需灵活调节 绿电制氢 合成甲醇 主从博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需视角下国内城市休闲娱乐产业时空研究进展与启示
5
作者 朱世珏 葛军莲 龙毅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8,共9页
城市休闲娱乐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与增长点,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聚焦于产业经济的供需研究视角和地理学时空研究视角,对城市休闲娱乐产业的概念与范围进行明确界定,梳理和总结城市休闲娱乐产业时空研... 城市休闲娱乐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与增长点,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聚焦于产业经济的供需研究视角和地理学时空研究视角,对城市休闲娱乐产业的概念与范围进行明确界定,梳理和总结城市休闲娱乐产业时空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成果.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主题上,从经典的时空格局与集聚特征分析逐步向多学科协同下的综合研究迈进,形成了产业分布格局、消费主体特征及人地交互关联三大核心方向;(2)研究数据上,由最初的面板数据向多源大数据转型,LBS、POI和社交媒体等数据的引入推动了研究的多尺度、多样化发展;(3)研究方法上,从以计量经济模型与GIS空间分析为主,到逐步引入复杂网络、信息图谱与动态路径优化等多元技术与方法,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特征显著.针对未来城市休闲娱乐产业时空研究发展方向,提出围绕供给视角下的多尺度协同与精细化管理、需求视角下的群体细分刻画与精准响应、供需关联视角下的虚实相生与动态耦合3条主线,以及以多源数据与多学科技术方法融合为关键驱动的“三线一驱”研究思路,以期为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与空间质量优化的城市休闲娱乐产业时空研究开展提供建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休闲娱乐产业 供需视角 时空研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生态补偿的水净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流动的空间耦合研究——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为例
6
作者 陈昊扬 姚申君 +2 位作者 彭婉婷 蔡文博 蔡永立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79-3091,共13页
深入探讨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内水净化生态系统服务(WPS)的供需状况、服务流动路径及其与生态补偿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示范区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挑战。针对这些问题... 深入探讨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内水净化生态系统服务(WPS)的供需状况、服务流动路径及其与生态补偿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示范区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采用InVEST模型对示范区内氮磷WPS的供需进行了量化分析,揭示了不同子流域和行政区域间的供需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示范区大部分地区存在显著的WPS供需赤字,尤其是在太湖东南侧、示范区西南角和东北角区域,氮磷净化服务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为进一步理解WPS的流动特性,应用了SPANS算法来模拟服务在示范区内的流动路径。分析发现,服务盈余区域主要集中在示范区的中心地带以及吴江区的北部和东南部。这些区域通过生态服务流动有效缓解了周边地区的污染压力,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生态优势。然而,流动路径的复杂性也揭示了生态服务在不同地区间分配的不均衡性,强调了进行合理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基于供需流动分析结果,提出了示范区生态补偿的优化策略。应优先补偿那些接收大量外来污染负荷、提供重要WPS的区域,确保这些区域能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系统服务。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援助,引导资金和资源流向具有潜在供应能力的区域,增强其生态系统功能。研究还建议引入基于供需流动态监测的补偿调整,以应对区域生态服务变化的不确定性,确保生态补偿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研究不仅为示范区WPS的供需状况提供了全面的量化分析,还通过流动路径模拟和生态补偿设计,为区域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这些成果对于改善示范区水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净化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流 供需空间关联 生态补偿 SPANS算法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尺度下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特征——以宁德市廉村为例
7
作者 李从治 潘滢 +1 位作者 尹伟伦 兰思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43-2254,共12页
从微观尺度视角探究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关系,有助于乡村精准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对解决乡村资源错配问题,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廉村为研究对象,利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微观尺度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量化,... 从微观尺度视角探究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关系,有助于乡村精准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对解决乡村资源错配问题,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廉村为研究对象,利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微观尺度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量化,建立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耦合协调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确定廉村文化服务供需空间匹配特征。结果表明:(1)廉村三种文化服务类型中游憩休闲评分最高,美学体验次之,科教人文最低。在空间分布上,游憩休闲与美学体验空间分布相似,高值区域集中在古榕树及溪边,科学文化高值区域在宗祠及薛令之雕像区域。(2)文化服务供给区域集中在廉村聚落及其周边,其中以东侧城墙入口处以及南侧城墙入口处供给能力最强。需求区域相对分散,以廉村主入口区域需求最高,聚落内北部居民点、古官道、自助茶室以及沙洲处也出现高值点。(3)整体上供需耦合协调关系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聚落及周边区域处于较为协调状态,二是聚落外围区域供需关系稍显失调。其中濒临失调区域占比54.69%,轻度失调区域占比27.03%,协调区域占比18.28%。(4)根据供需匹配结果,将廉村空间分为四类,文化服务表现良好区、重点改进区、额外潜力区以及缓慢改进区。建议优先针对重点改进区,即沙洲东南区域和聚落北侧入口处,进行资源配置,能够实现资源效果收益最大化。总体来看,廉村内部空间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服务供需错配,基于评估结果为廉村精准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提供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供需匹配 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自相关分析 耦合协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功能与居民需求的供需平衡关系及空间关联特征
8
作者 郑希平 陈竹安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8-258,共11页
识别国土空间多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关系对实现区域“人-地”系统可持续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多源数据构建国土空间多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评价指标体系,而后利用供需匹配象限和供需弹性系数模型分析其供需平衡关系,借助空间关联模型... 识别国土空间多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关系对实现区域“人-地”系统可持续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多源数据构建国土空间多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评价指标体系,而后利用供需匹配象限和供需弹性系数模型分析其供需平衡关系,借助空间关联模型识别供需源区和汇区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研究发现:1)国土空间多功能综合供给能力表现为“四周高-中部低”,下降的格网占比达93.66%,各单项功能供给能力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除城镇发展功能有所提高外,农业、生态功能均以下降为主。居民需求在空间上表现为圈层式由内向外递减的空间差异,提高的格网占比达88.21%。2)国土空间多功能综合供需表现为中部改善而东部恶化的静态匹配关系和以权衡为主导的动态耦合关系;在单项功能中,城镇发展功能供需以改善为主且多为协同关系;而农业和生态功能供需以恶化为主且多为权衡关系。3)国土空间多功能综合供需源区和汇区的空间关联强度略有降低。高级别的空间关联网络在城镇发展功能供需中表现为由北向南迁移,在农业功能供需中表现为由南向北迁移;另外,生态功能供需源区和汇区的空间关联强度明显下降。综上,国土空间各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的供需平衡关系存在空间差异,研究区应因地制宜地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强化国土空间多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趋同增进,深化可持续发展下各个区域的空间供需强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功能 居民需求 供需匹配 权衡/协同 空间关联网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空间分异与成本协调:生态安全格局供需错位的求解路径
9
作者 姚龙杰 岳邦瑞 +3 位作者 赵若男 朱宗斌 潘卫涛 董清榕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55-4170,共16页
生态安全格局作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福祉的关键内容,是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规划理念、技术手段等因素影响,既有研究通常仅基于单一空间尺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忽略了域内不同空间区域的在地性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安全格局作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福祉的关键内容,是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规划理念、技术手段等因素影响,既有研究通常仅基于单一空间尺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忽略了域内不同空间区域的在地性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与生态保护行动的投入成本,加剧了生态安全格局供需错位问题的潜在风险。为此,在既有构建方法的基础上,基于三生空间分异视角,精细考虑域内“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诉求与保护行动的帕累托效率(最优成本-效益比),提出了一种解决生态安全格局供需错位问题的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进一步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试点城市——西安市为例展开方法应用与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生态安全格局由692个生态源地和689条关键生态廊道组成,获得投入总成本和保护总效益比为0.637,是本研究中164组多情景方案中兼顾满足三生空间生态系统服务诉求与成本-效益率的理想方案,相较于既往研究构建结果能够更好的适配地方诉求。研究意为当前普遍存在的生态安全格局供需错位问题的求解分析提供思路,旨在提升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结果的科学性与实施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生态安全格局 供需错位 空间分异 成本-效益权衡 空间优先级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碳排放-碳储存与碳供需比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10
作者 周乐乐 万霞 +7 位作者 丁黎明 魏星宇 王建平 陈静 李鑫 樊敏 黎猛 喻萧斌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8-379,共12页
量化土地利用碳供需对揭示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能源系数法-InVEST模型对碳排放和碳储存分别进行定量评估,分析碳供需空间分布特征;其次采用Geoda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 量化土地利用碳供需对揭示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能源系数法-InVEST模型对碳排放和碳储存分别进行定量评估,分析碳供需空间分布特征;其次采用Geoda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分析碳排放、碳储量和碳供需比的空间集聚特征;最后基于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法、地理加权模型分析影响碳排放、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如下,1)四川省高碳排放中心主要集中分布于农、工业经济较发达的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丘陵区(双流区、龙泉驿区、安岳县);碳储量空间上呈“西高东低”,高值聚集分布于林草面积广阔的川西高原,空间溢出效应明显。2)碳供需比位于−0.951-0.818之间,全省超过75%的区(县)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空间上呈现“西部盈余东部赤字”的特点,西部高山高原区和盆周山区地广人稀,植被资源丰富,有较高的盈余。东部成都平原区农田、城市建成地面积占比高,工业、经济发达,有严重的赤字。3)从研究全域来看,农业相关指标对碳排放的解释力度最大;碳储存与植被覆盖相关指标相关性最强。从空间局部分析结果来看,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由西南到东北下降;此外,净初级生产力对川西、川东南部分区(县)的碳储量的正向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碳储存估算 碳供需比 土地利用类型 相关性分析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演变和耦合匹配分析
11
作者 居灵君 唐立新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71-77,共7页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在不同尺度上分析荆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变化和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荆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的是耕地向裸地的转换,预计到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将继续扩张;生态系统...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在不同尺度上分析荆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变化和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荆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的是耕地向裸地的转换,预计到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将继续扩张;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区域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与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研究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耦合协调分析有一定影响,在县域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耦合协调状态不平衡;而在市域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耦合协调状态趋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耦合协调 空间相关分析 荆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电动汽车需求响应与碳配额收益的配电网优化调度
12
作者 陈海鹏 唐俊敏 +3 位作者 吴昊 宋剑朝 董洪达 李昊林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41-2851,I0054,I0055,共13页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技术发展的推动,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已成为解决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关键路径之一。针对大规模电动汽车并网后无序充电给配电网稳定运行带来冲击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计及需求响应与碳配额的电动汽车-配电网双...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技术发展的推动,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已成为解决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关键路径之一。针对大规模电动汽车并网后无序充电给配电网稳定运行带来冲击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计及需求响应与碳配额的电动汽车-配电网双层协同优化调度方法。首先,研究电动汽车用户的出行特性,对电动汽车负荷进行建模,刻画其时空分布特性;其次,采用分时电价来引导电动汽车参与需求响应,研究基于动态碳价格的碳配额机制运行方式,建立需求响应与碳配额的双重激励机制,减少配电网的碳排放;然后,构建电动汽车-配电网双层协同优化调度模型,上层模型以配电网总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下层模型以网损最小为目标,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经济性;最后,采用改进的粒子群-模拟退火算法求解该双层模型。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使总成本降低了10.04%,网损减少了1.57%,有效抑制了负荷波动,提高了配电网的经济效益与低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时空相关性 需求响应 碳配额 双层优化 配电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幼儿园空间布局适配性的现状、成因与优化建议 被引量:9
13
作者 蔡迎旗 崔财艳 +1 位作者 资明贵 张春艳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7,共14页
供需适配的幼儿园空间布局是促进学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能有效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我国中部地区某省会城市主城区759所幼儿园为例,运用地理信息分析工具中的核密度估计、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分别从“有园上”“入... 供需适配的幼儿园空间布局是促进学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举措,能有效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我国中部地区某省会城市主城区759所幼儿园为例,运用地理信息分析工具中的核密度估计、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分别从“有园上”“入园近”“上好园”“园幼共生”四个维度对幼儿园空间布局是否存在错配的核心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该市部分幼儿园空间分布存在欠适配现象,且形成了空间与结构错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资源投入层面的财政失衡、需求提出层面的逐优心理和城市规划层面的建设滞后。本文建议通过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优化供需对接机制、加强配套园治理、加大治薄扶弱补缺的力度等措施,推动幼儿园空间布局从错配到适配的转换,从而促进区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 空间布局 供需适配 高质量发展 优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需视角下雨洪调节关键区识别及规划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燕 祁梦园 +3 位作者 邱孝高 禹佳宁 曹贝 罗巧灵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51,共10页
雨洪调节服务供需测度对识别易涝区域、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优化雨洪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多从供给或需求单一角度聚焦中心城区雨洪调节能力,而全域尺度雨洪调节服务供需测度实证研究较少,雨洪调节服务供需空间分布特征和影... 雨洪调节服务供需测度对识别易涝区域、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优化雨洪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多从供给或需求单一角度聚焦中心城区雨洪调节能力,而全域尺度雨洪调节服务供需测度实证研究较少,雨洪调节服务供需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供需平衡的关键驱动因子有待探究。以湖北省通城县为例,通过SCS-CN模型量化县域生态空间雨洪调节服务供给能力,利用洪水脆弱性指数评估社会经济对雨洪调节服务的需求水平,进而识别县域雨洪调节服务供需空间分布特征及失衡关键区域;结合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影响供需失衡的关键因子,并考虑人口密度和建设用地面积对雨洪调节服务供需的影响,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构建雨洪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县域内雨洪调节服务供需空间存在显著的分异情况,因此需要从整体角度构建和优化雨洪安全格局;②中心建成区是雨洪调节服务供需失衡最严重的区域,需要采取雨洪安全管控和修复措施;③县域内雨洪调节服务供需失衡的关键影响因子是人口密度,与雨洪灾害风险等级呈负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识别雨洪调节服务供需失衡区域以及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多尺度雨洪安全格局提供量化支持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洪调节服务 供需测度 供需错配 国土空间规划 海绵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源供给服务供需流空间不匹配特征识别及优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官冬杰 张喻翔 +3 位作者 陈明珠 朱康文 周李磊 张艳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70-5082,共13页
如何识别水源供给服务在自然-人类社会系统中的空间流动过程和匹配特征,对于区域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基于InVEST模型和社会经济发展视角定量评估流域尺度下的水源供给量和需水量,结合水资源安全指... 如何识别水源供给服务在自然-人类社会系统中的空间流动过程和匹配特征,对于区域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基于InVEST模型和社会经济发展视角定量评估流域尺度下的水源供给量和需水量,结合水资源安全指数和热点分析构建水源供给服务流模型,揭示水源供给服务供需空间匹配关系,依据水源供给服务流空间属性特征划分供需匹配关系的区域类型,借助地理探测器从自然、社会和生态三个角度讨论影响各区域类型水源供给服务供需匹配关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00、2010、2020年重庆市流域水源供给量与需水量均先减少后上升,供需比平均值分别为1.17、1.08、0.9,整体供需不匹配的问题逐渐得到缓解,但局部仍有供需不匹配现象。空间上中高度赤字区域集中在主城区内,向外辐射为轻度赤字区域,盈余区域分布在东北和东南方向。(2) 2000、2010、2020年重庆市水源供需比冷、热点范围均在缩小,流域面积分别相对减少了25.34%、9.2%。水源供给服务流空间上整体呈现出自东北、东南方向向西流动的路径,同时冷点区内部呈边缘向中心流动。(3)汇流区集中在西北部,经流区位于中部,外流区集中在东南和与东北部。影响汇流区供需匹配关系的主导因素是蒸散发,解释力为74.08%;影响经流区的主导因素是第三产业GDP,解释力为51.44%;外流区各影响因子的解释力均较低。不同影响因子之间蒸散发与其它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增强。研究可以为重庆市自然资源的管理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水源供给 空间匹配 供需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时空变化及与人类活动的空间交互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师永强 耿巍 +1 位作者 张新生 李话语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40,共12页
【目的】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干扰的日益加强,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能够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当量因子法核算198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 【目的】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干扰的日益加强,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能够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当量因子法核算198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以土地利用开发程度、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核算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并基于供需分析和人类活动强度的量化结果,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结果】结果表明:198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总体减少了14.43×10^(8)元;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增加,特别是在2000年后增加更明显,2020年呈现自西向东递增的空间格局。黄河流域低供给-高需求的地级市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地区,低供给-低需求的地级市主要位于中部地区且被高供给-低需求的地级市围绕。人类活动强度呈现东部地区较高,而西部地区较低的特征,且随时间推移在增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人类活动强度之间表现为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并且在局部尺度呈现出High-Low集聚、Low-High集聚和Low-Low集聚三种集聚模式。【结论】研究结果可视化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权衡关系,能够为协调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关系 人类活动强度 空间交互作用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基础设施供需适配关系演进特征及其规律--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海霞 顾斌杰 +2 位作者 王俊淇 范金鼎 李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3-475,共13页
绿色基础设施(GI)供需均衡对维护城市或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绿色基础设施供需适配关系的视角出发,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对GI服务供给进行测度,从社会、经... 绿色基础设施(GI)供需均衡对维护城市或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绿色基础设施供需适配关系的视角出发,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对GI服务供给进行测度,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四方面综合评价GI需求,研究南京市GI供需适配关系的演进情势,揭示其时空配置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南京市GI供给呈主城低、郊区高的分布格局,总供给、人均供给和单项供给均先减后增。(2)GI总需求逐年减少,形成从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减的三个圈层。(3)南京市共划出9个供需适配类型,对应11个辖区划出99个供需适配类型组合区,供需适配较好区与较差区分别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6%和44%,呈不均衡分布。(4)主城区较适应的匹配类型是低供给-中需求,郊区维持低供给-低需求较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并针对不同类型区优化提升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供需测度 适配关系 空间分异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外调水调控的水资源承载力空间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星 袁晔 +3 位作者 许钦 张其成 宋兰兰 陈霞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1-1079,共9页
为解决黄河流域下游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利用,以聊城市为研究对象,引入外调水指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进行现状评价,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区域空间差异形成原因,提出基于外调水调控的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均衡策略,评... 为解决黄河流域下游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利用,以聊城市为研究对象,引入外调水指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进行现状评价,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区域空间差异形成原因,提出基于外调水调控的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均衡策略,评估2035年不同来水频率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聊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水资源子系统是空间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经济子系统中的人均GDP、社会子系统中的城镇化率、生态子系统中的生态环境用水率和地下水开采系数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从供需两端进行调控,加强节水并高效利用外调水,对2035年水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有明显均衡优化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空间均衡 外调水 供需调控 受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供需分配法的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分析——以苏州市姑苏区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志强 非凡 +1 位作者 洪亘伟 余慧 《园林》 2024年第2期55-61,共7页
“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有助于优化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状况,推进高品质社区生活圈建设。针对传统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对供需关系识别不够精准的问题,引入最优供需分配法(OSD),以苏州市姑苏区为实证区域,探究社区公园与... “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有助于优化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状况,推进高品质社区生活圈建设。针对传统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对供需关系识别不够精准的问题,引入最优供需分配法(OSD),以苏州市姑苏区为实证区域,探究社区公园与居民的最优服务配置,根据配置结果确定各居住区居民获取服务所需时间、社区公园服务覆盖率。(1)OSD通过对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最优分配,能客观呈现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的实际情况,对于服务盲区的识别更为精准,所得可达性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2)最优供需分配结果显示,姑苏区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水平整体较低,可达性空间分布较为均衡,高值集中在中南部,低值则在中部片状聚集。(3)空间可达性低值区域,可针对性通过增设社区公园、微绿地、垂直绿化等方式增加服务供给,并完善路网结构,优化可达性水平。研究结果可为社区公园布局规划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公园 空间可达性 最优供需分配法 苏州市姑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需求升级的城市公共服务优化供给思考——以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为例
20
作者 胡峰 贺辉文 +1 位作者 刘莉娜 胡嘉佩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60-66,74,共8页
如何满足人的需求应该是空间供给的首要问题,但是现有空间供给研究缺乏对人需求的升级这一客观变化的响应。文章以“城市人”理论为基础,以人的物性、群性、理性来一般地解构人的需求,并以广州的城市公共服务为例,在空间供给方面给出理... 如何满足人的需求应该是空间供给的首要问题,但是现有空间供给研究缺乏对人需求的升级这一客观变化的响应。文章以“城市人”理论为基础,以人的物性、群性、理性来一般地解构人的需求,并以广州的城市公共服务为例,在空间供给方面给出理念性的答案。研究发现“城市人”在数字时代的需求升级,“城市人”的物性、群性、理性的需求被放大、显化,其中对“城市人”的物性和群性的需求影响更为显著。结合广州人的需求升级现状和趋势的分析,《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出要从物性需求的空间升级、群性需求的积极响应和理性需求的倡导引导等方面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需求 空间供给 公共服务 战略规划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