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Voronoi图的空间Co-Location核模式挖掘 被引量:3
1
作者 邹目权 王丽珍 +1 位作者 吴萍萍 杨培忠 《计算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08-1925,共18页
飞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不断催生海量带有时间和空间属性的数据集.这些数据集掀起了以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为代表的空间数据挖掘研究的高潮.传统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研究主要发现空间中频繁并置出现的特征的子集.特征在模式内部... 飞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不断催生海量带有时间和空间属性的数据集.这些数据集掀起了以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为代表的空间数据挖掘研究的高潮.传统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研究主要发现空间中频繁并置出现的特征的子集.特征在模式内部是无序的,特征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例如,co-location模式{看守所,刑警中队,武警中队}表示看守所附近往往存在刑警中队和武警中队,反之亦然.然而,由于空间分布密度差异显著存在,现实中存在特征地位不平等的模式,这些模式中的某些特征(核特征)附近频繁地出现其它特征(非核特征)的实例,而这些非核特征附近不一定频繁地出现核特征的实例.例如,某些肿瘤疾病与某些污染源的关系.在传统模型中,用户为了发现感兴趣的模式不得不将频繁性阈值设置得很低,以至于忽略了模式中特征的主从关系.本文聚焦于前述现象,研究在空间数据集中挖掘核特征与非核特征组成的有趣模式.首先,基于核邻居定义空间co-location核频繁模式(简称核模式)的概念.核邻居与最近邻息息相关,它不仅遵从地理学第一定律而且能排除无关实例的干扰.其次,提出核模式的有趣性度量理论,分析核模式具有的性质,如基于核参与率反单调性的先验原理等.再次,提出基于Voronoi图的核邻居计算思想,避免了传统co-location模式挖掘中为计算邻近关系需要用户预先设定距离阈值等问题.同时,扩展传统的对称的空间邻近关系到不对称的核邻居关系,使其与特征的不平等地位相适应.此外,针对点、线、面等不同几何形状的空间实例,提出基于凹包理论的经典Voronoi图的扩展方法.最后,在合成数据与真实数据上对比验证了Core Pattern Mining(CPM)算法的效果与效率.实验高效地发现了有别于经典co-location模式的有趣模式,它们具有可理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数据挖掘 co-location核模式 核邻居 VORONOI图 核参与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式融合挖掘巨型频繁co-location模式 被引量:2
2
作者 袁巩生 王丽珍 +1 位作者 陈红梅 段江丽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45,共7页
利用模式融合思想提出了一个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算法,该算法通过每次融合小模式来快速生成含有大量特征的巨型频繁模式,从而避开了大量的中间模式.并且,由于模式融合旨在产生近似解,因此又引进了一个质量评估模型,评估算法返回的模式.
关键词 巨型频繁co-location模式挖掘 co-location核模式 模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地核心城市韧性发展预测及动态空间分异研究
3
作者 许慧 叶泽鸿 +1 位作者 周启琳 张日芬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9-186,共8页
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基于2011—2020年中国内地25个核心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与自治区首府)的面板数据,通过理想解逼近(TOPSIS)-熵权法分析中国内地核心城市的韧性测度,并通过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26与2029... 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基于2011—2020年中国内地25个核心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与自治区首府)的面板数据,通过理想解逼近(TOPSIS)-熵权法分析中国内地核心城市的韧性测度,并通过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26与2029年这些核心城市的韧性情况,从而对区域板块韧性的动态空间分异情况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各城市韧性指数标准差在0.180上下波动,城市间的韧性离散程度相对稳定,但存在一些城市韧性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城市韧性预测指数的标准差在2026年降至0.173,城市间的韧性离散程度降低,城市韧性差距缩小。在2014、2020、2026和2029年4个时间截面中,城市韧性空间异质格局演变相对稳定,城市韧性水平排位如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其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及基础设施韧性最高,中部地区的社会及生态韧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城市 城市韧性预测 空间分异格局 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 自然间断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经济学研究范式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邹璇 《西部论坛》 2011年第4期1-6,共6页
目前空间经济学正处在群雄纷起时期,研究角度不同、形式千差万别,以至于学者们难以在研究方法上达成共识,给初学者带来很大困惑,不利于学科研究的深入推进和推广。本文意在简化前期文献繁杂的理论推导过程,从中抽出一些能为学者们共同... 目前空间经济学正处在群雄纷起时期,研究角度不同、形式千差万别,以至于学者们难以在研究方法上达成共识,给初学者带来很大困惑,不利于学科研究的深入推进和推广。本文意在简化前期文献繁杂的理论推导过程,从中抽出一些能为学者们共同接受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规范其研究方法,促使其广泛深入地融入主流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基本研究范式是:设定收益递增和初始区域对称等前提,基于效用最大化和收益最大化原则,遵循产品多样化理论和垄断竞争理论,在D-S框架下运用"冰山"技术分析要素、产业和贸易的空间动态演化过程。空间经济学研究范式可向有空间维度的传统经济学、空间实证经济学、空间福利经济学三个方向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 研究范式 空间维度 传统经济学 空间实证经济学 空间福利经济学 核心-边缘模式 D-S分析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覆盖率的城市开放空间格局分异特征研究——以大连市核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妤 曹福存 +2 位作者 黄磊昌 周蕴薇 王俊夫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2-259,共8页
以大连市核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借助eCogntion9.0和ArcGIS等分析工具,应用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理论定量探讨了城市开放空间及其植被覆盖率的空间格局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连核心城区开放空间平均植被覆盖率为71.83%,整体空间分布构成差... 以大连市核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借助eCogntion9.0和ArcGIS等分析工具,应用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理论定量探讨了城市开放空间及其植被覆盖率的空间格局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连核心城区开放空间平均植被覆盖率为71.83%,整体空间分布构成差异明显;开放空间及其植被覆盖率呈现出明显的聚集特征,奥林匹克广场、人民广场区域成为开放空间绝对聚集核心;开放空间植被覆盖率及各类型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P<0.01),4类开放空间中只有公园呈现冷、热点聚集,其他均呈现热点聚集特征。经过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空间类型与属性、地形地貌是影响城市开放空间分布格局重要因素,建议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差异化发展与多功能协同等手段进一步完善格局,提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空间 植被覆盖率 空间格局 大连 核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近邻关系下的空间高效用核模式挖掘 被引量:4
6
作者 罗金 王丽珍 +1 位作者 王晓璇 肖清 《计算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4-368,共15页
空间数据挖掘旨在从空间数据库中发现和提取有价值的潜在知识.空间co-location(共存)模式挖掘一直以来都是空间数据挖掘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目的是发现一组频繁邻近出现的空间特征子集,而空间高效用co-location模式挖掘则考虑了... 空间数据挖掘旨在从空间数据库中发现和提取有价值的潜在知识.空间co-location(共存)模式挖掘一直以来都是空间数据挖掘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目的是发现一组频繁邻近出现的空间特征子集,而空间高效用co-location模式挖掘则考虑了特征的效用属性.二者在度量空间实例的邻近关系时一般都需要预先给定一个距离阈值d,挖掘算法的效率很受距离阈值d的影响,尤其对分布不均匀的数据集表现不好.另外,传统的空间高效用模式挖掘在分析评估模式的效用时,将模式中所有特征的效用值都计算到模式效用中是不合理的,如在国内5A级景区周围进行高收益商业项目的规划时,项目的预期收益本身不应包含景点的收益.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在空间高效用co-location模式挖掘过程中融入了空间k-近邻计算,使得空间实例之间的邻近关系更为客观、合理.进一步地,定义了核元素和核模式等概念,对核模式效用的高低进行了度量,并提出了k-近邻关系下的空间高效用核模式挖掘的通用框架,设计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基本挖掘算法,考虑到核模式效用度不满足反单调性质,在基本算法之上提出了4个剪枝策略.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挖掘到的空间高效用核模式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同等的参数设置下,剪枝优化算法的效率比基本算法至少提高了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数据挖掘 空间co-location模式 空间高效用核模式 K-近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2
7
作者 郑航 叶阿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13-2422,共10页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NA)及二次分配(QAP)方法,利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001~2019年地级市数据,探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碳排放空间相关性呈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NA)及二次分配(QAP)方法,利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001~2019年地级市数据,探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碳排放空间相关性呈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呈现周期性变化,表现出“依政策波动”特征.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呈现显著的“核心-边缘”分布模式,广州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处于网络核心,发挥“中介”和“桥梁”作用,惠州,江门等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处于网络边缘,对网络的控制和影响能力较为微弱.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划分为“净受益”,“净溢出”,“双向溢出”和“经纪人”4个板块,各板块之间的联动效应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效率,技术水平和环保力度差异的扩大促进了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决策者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界定减排责任和减排目标,制定更公平,更有针对性的城市群协同减排方案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空间关联 社会网络分析 核心-边缘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998-2017年夜间灯光数据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城市建成区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陆永权 冼宇阳 刘桂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47-1157,共11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扩张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矛盾,调整和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城市扩张指标,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城市建成区1998—2017年间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扩张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矛盾,调整和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城市扩张指标,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城市建成区1998—2017年间的时空变化过程,并定量分析了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建成区面积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扩展速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整体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城市建成区的紧凑度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分形维数虽处于波动状态,却基本保持不变。1998—2017年间,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城市建成区扩张在空间分布上呈“西北—东南”方向,重心逐渐向西北移动。此外,城市扩展模式呈现“扩散-凝聚-扩散”的波动状况。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均与城市建成区的扩展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并且在不同时期其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成区 空间格局 扩展模式 夜间灯光数据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