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城镇化格局及演化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管卫华 吴小妮 +3 位作者 李焕兰 张惠 吴巍 吴连霞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77,共13页
本文运用Mann-Kendall方法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镇化增长率划分为1978—1994年、1995—2020年2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中国省域城镇化格局进行了分析。利用面板数据从区域内、区域间层面对形成这种格局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本文运用Mann-Kendall方法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镇化增长率划分为1978—1994年、1995—2020年2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中国省域城镇化格局进行了分析。利用面板数据从区域内、区域间层面对形成这种格局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城镇化的时空动态差异特征显著,1978年城镇化格局整体上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格局;1994年表现为北方和东南沿海省份城镇化率等级相对较高,西南省份相对等级较低;2020年已形成由东向西逐级递减的格局;(2)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劳动力需求作为拉力对区域间城镇化率提升作用强于区域内;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率的作用效应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对区域间的作用强度始终强于区域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地区间推力对城镇化的正向效应仅在前一阶段显著;地区间城镇收入差距作为地区间拉力对城镇化率的影响总体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作用效应由区域间强于区域内转变为区域内强于区域间;(3)地理加权回归结果表明,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劳动力需求和城乡收入差距作为地区内推、拉力对各省城镇化提升具有正向驱动效应;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地区间城镇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正向推进效应在空间上的波动明显,随时间变化越来越强,表明区域间、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作为地区间推、拉力正在不断促进各区域的城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城镇化 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杜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勘查大数据的控矿作用空间非平稳性定量研究:以三山岛金矿床为例
2
作者 黄继先 李苇琪 +3 位作者 邓浩 万世军 李晓 毛先成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7-328,共12页
隐伏矿体三维预测正在逐渐成为地球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准确把握控矿因素与矿化的关联关系对模型预测性能至关重要。矿化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空间非平稳过程,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勘查数据出发,定量探索控矿因素与矿化的空间... 隐伏矿体三维预测正在逐渐成为地球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准确把握控矿因素与矿化的关联关系对模型预测性能至关重要。矿化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空间非平稳过程,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勘查数据出发,定量探索控矿因素与矿化的空间非平稳关系及其特征,可为三维成矿预测建模提供更精准的关键参数,有助于从定量的角度厘清控矿作用规律及其背后的成因。本文以三山岛金矿床为研究实例,对控矿作用的空间非平稳性及其特征展开研究,首先利用三维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探测控矿因素对矿化影响的空间非平稳性;随后通过方向加权改进三维GWR的权函数,以此为基础分析控矿作用的各向异性;然后将多尺度GWR模型扩展到三维空间,针对不同控矿因素研究其对矿化影响的多尺度特征;接下来通过计算不同控矿因素对矿化影响的平稳性指数,比较分析其平稳性程度;最后对不同控矿因素对矿化的影响强度与变异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成矿规律进一步挖掘了各控矿因素对矿化影响的方向、尺度及强度特征的相互关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非平稳性 地理加权回归 各向异性 多尺度GWR 三维成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要素对滨水住区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基于银川市4个典型滨水住区的实证
3
作者 陈天 左明皓 +2 位作者 李沐寒 谷浩卓 刘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09,共7页
极端高温事件的频发使得优化城市热环境迫在眉睫。滨水住区作为常见住区类型,其室外热环境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值得关注。既往研究缺乏对地表要素影响室外热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考量,难以指导滨水住区内部具体规划实践。以银川市4个典型滨... 极端高温事件的频发使得优化城市热环境迫在眉睫。滨水住区作为常见住区类型,其室外热环境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值得关注。既往研究缺乏对地表要素影响室外热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考量,难以指导滨水住区内部具体规划实践。以银川市4个典型滨水住区为例,利用无人机采集地表空间数据,并分析其热环境特征;进而采用线性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地表要素与室外热环境的相关性和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地表要素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取决于其自身温度与住区建筑环境条件;产生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为水体影响、植被遮荫以及车行道路邻接裸露地表。最后,从住区建筑的退台式形态控制、植被配置中提升绿化质量与构建隔离带以及开放空间中增加遮荫和滨水区绿化改造的3方面提出了滨水住区的室外热环境优化策略,以期对气候适应性的住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住区 低空红外遥感 室外热环境 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PM_(2.5)时空异质性及驱动因素分析
4
作者 陈优良 李芊芊 +1 位作者 范琴 王兆茹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52-3264,共13页
长三角地区是继京津冀地区之后雾霾最严重的地区,PM_(2.5)作为雾霾的主要成分,探究其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对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17—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监测站点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地理加权... 长三角地区是继京津冀地区之后雾霾最严重的地区,PM_(2.5)作为雾霾的主要成分,探究其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对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17—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监测站点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地理加权等方法深入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PM_(2.5)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6 a间长三角城市群PM_(2.5)年均质量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优良空气质量天数逐渐增加。(2)PM_(2.5)空间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空间上大致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污染格局,西部地区PM_(2.5)质量浓度大多超过30μg/m^(3),且呈现连片污染态势。PM_(2.5)质量浓度的季均值和年均值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相似特征,质量浓度通常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而春秋季节则呈现过渡状态,月变化出现明显的“U”形曲线。(3)在2017—2020年,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在2021—2022年,聚集性减弱,PM_(2.5)质量浓度区域间差异降低。(4)社会因子中对PM_(2.5)影响最大的是公共交通载客量,自然因子中影响最大的是风速。疫情期间各社会因子出现明显省际差异,且人均GDP和工业用电量呈现“U”形变化趋势,二产占比、公共交通载客量、工业二氧化硫则呈现倒“U”形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PM_(2.5) 时空异质性 驱动因素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成环境对公交接驳地铁客流的异质性影响
5
作者 许奇 秦贝宁 +2 位作者 任澎 陈越 赖瑾璇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2-363,共12页
地铁和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两者接驳影响因素的机理,对公共交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北京市一卡通刷卡数据,识别早晚高峰时段下区分接驳模式的4类客流,基于5D原则构建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刻画地铁车站特征... 地铁和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两者接驳影响因素的机理,对公共交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北京市一卡通刷卡数据,识别早晚高峰时段下区分接驳模式的4类客流,基于5D原则构建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刻画地铁车站特征,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对比分析建成环境的影响效果差异。研究表明:MGWR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建成环境对不同接驳情况的影响。车站区位对接驳量的总体影响程度最大;居住POI密度和土地利用混合熵对时间敏感,晚高峰时段两者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公交站点数量对公交接驳模式敏感;公共交通可达性和接近中心性对时间和接驳模式均敏感,且两者对所敏感的接驳情况在城市中心区域多呈现出抑制作用,在城市外围区域多呈现出促进作用。因此,在考虑优化公交与地铁系统接驳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建成环境在空间、时间以及对不同接驳模式三个层面的异质性影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策略,促进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异质性影响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公交接驳地铁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GWR模型的天津市轨道交通可达性对租赁住房可支付性的空间分异影响
6
作者 张纯 王文洁 崔娜娜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73,共8页
在我国“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背景下,“安居”与“出行”成为城市轨道交通最重要的支持功能。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经济视角下临近轨道交通对租房价格的影响,而公平与发展视角下轨道交通对沿线租赁住房价格更加精细化的直接和间接异质性影... 在我国“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背景下,“安居”与“出行”成为城市轨道交通最重要的支持功能。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经济视角下临近轨道交通对租房价格的影响,而公平与发展视角下轨道交通对沿线租赁住房价格更加精细化的直接和间接异质性影响作用仍不清晰。以天津市为例,利用贝壳网租房价格数据与高德兴趣点数据(POI),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研究轨道交通可达性对住房可支付性的空间分异。研究结果显示,到轨道交通站点的距离对租房价格的影响存在差异,在0~400 m范围内呈现单向递减规律,在400~800 m范围内呈现倒U形规律,200~400 m范围内溢价最低;从轨道站点出发,不同方向的公共服务设施溢价效果不同,对轨道交通可达性的敏感度不同;轨道交通沿线住房可支付性,受到城市区位与邻里因素的可达性影响而逐渐降低。本研究通过建立基于轨道交通的住房可达性与可支付性之间的两维度地理空间研究框架,为面向青年友好的住房政策制定和高品质轨道交通生活圈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空间分异 可达性 住房可支付性 溢价效应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成环境对网约车出行需求时空异质性影响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7
作者 李淑庆 雷宇寰 +1 位作者 赖辉涛 李胤浩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8-200,共13页
为探究建成环境与网约车出行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上海市网约车订单数据,围绕人口密度、道路密度、 POI密度、公交临近度等24种多源地理大数据构建城市建成环境指标。分别针对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早高峰、午高峰和晚高峰3个时段建立考... 为探究建成环境与网约车出行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上海市网约车订单数据,围绕人口密度、道路密度、 POI密度、公交临近度等24种多源地理大数据构建城市建成环境指标。分别针对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早高峰、午高峰和晚高峰3个时段建立考虑不同影响因素适应性带宽的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研究了建成环境对网约车出行需求的时空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相比,MGWR模型在同一时段内对网约车需求的解释力最高可达77.1%,比OLS模型提高0.426,比GWR模型提高0.082,展现出更优的拟合效果;地铁站点、次干道密度对网约车出行需求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工作日、休息日早高峰,城市郊区商务住宅与地铁站点对网约车的正向影响更大;各个高峰时段,市中心次干道密度对网约车需求的正向影响普遍大于其他区域,国际机场附近建成环境因素对网约车需求的正向影响程度都较高,虹桥机场略高于浦东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约车出行需求 建成环境 空间异质性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交资源配置错位区域的辨识方法及优化策略
8
作者 吴娇蓉 田子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3-1073,共11页
公交资源配置环节的供需不匹配造成了运营低效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识别公交资源配置错位区域。然而由于公交资源配置存在规模效应,且地区间人群活动性及出行偏好存在差异,这种错位关系难以界定。通过计算区位熵(LQ)识别供需失... 公交资源配置环节的供需不匹配造成了运营低效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识别公交资源配置错位区域。然而由于公交资源配置存在规模效应,且地区间人群活动性及出行偏好存在差异,这种错位关系难以界定。通过计算区位熵(LQ)识别供需失衡地区,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析空间分异的供需调节机制,综合辨识公交资源错配区域,并对上海市嘉定区的公交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表明,职住密度、公交服务频率、工厂占地比与地铁站对客流的局部作用效应明显,表现出很强的空间异质性。根据职住密度和公交服务频率诱增客流能力的强弱,将区域分为“强‒强”“强‒弱”“弱‒强”“弱‒弱”4类,并提出了差异化的公交发展策略。其中“强‒强”“弱‒弱”类型的供需失衡地区为公交资源配置错位区域,建议结合区位熵调整公交供给水平;“强‒弱”“弱‒强”类型的供需失衡地区宜分别优化线网布局和导入出行需求。提出的公交资源错配区域识别方法,拓展了公交资源科学配置、降本增效的相关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资源配置 空间错位 供需失衡 区位熵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达峰预测
9
作者 薛建春 曹凌辰 +1 位作者 张翔 丁志斌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62,共15页
[目的]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与省域CEADs碳排放构建拟合模型,计算黄河流域2000–2022年各地级市的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方法]使用标准差椭圆以及重心模型分析探索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分布重心和重心移动趋势,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和LIS... [目的]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与省域CEADs碳排放构建拟合模型,计算黄河流域2000–2022年各地级市的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方法]使用标准差椭圆以及重心模型分析探索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分布重心和重心移动趋势,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和LISA集聚分析其空间相关性与高值聚集情况,最后利用GTWR模型从经济、人口、技术的角度分析各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水平,采用情景设定法探索不同情景下黄河流域建设用地“碳达峰”情况。[结果]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下游、中游城市,但碳排放重心有向中游移动的趋势,坐标由111°82′81″E、37°01′675″N转移至111°56′46″E、36°53′425″N。同时碳排放在黄河流域内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下游地区部分城市存在高高集聚的现象。研究时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逐渐减小,但在中游地区逐渐增加;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逐渐增大,说明由人口规模引发的碳排放量逐渐增大。[结论]经济高速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碳达峰”时间为2030年,基准与低碳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碳达峰”时间均为2024年,峰值由大到小为:高速发展>基准>低碳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 影响因素 空间自相关模型 GTWR XGBoo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鸟类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佳旭 连懿 +4 位作者 高晖春 李海笑 贺梦璇 崔磊 莫训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614,共19页
中国鸟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存在空间尺度的局限性。以中国省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统计单元,采用eBird公民科学数据,引入G-F指数来量化评价鸟类物种多样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鸟类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建立地... 中国鸟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存在空间尺度的局限性。以中国省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统计单元,采用eBird公民科学数据,引入G-F指数来量化评价鸟类物种多样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鸟类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建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鸟类物种多样性影响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鸟类物种多样性总体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趋势,并呈现经度条带分异的空间规律;(2)各影响因子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气温因子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雪因子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主要局限于东北省份,水文因子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呈现从南北两侧向中部省份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植被因子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则呈现由西南省份向东北省份逐渐减弱的趋势,人类活动因子对鸟类物种多样性影响表现出纬度方向集聚相连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鸟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并为鸟类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空间分布 G-F指数 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社会网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傲翔 苗成林 陈峥妍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2,共13页
分析城市生态韧性的社会网络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区域绿色协同发展。选取黄河流域63个地级市2012—2021年相关数据,构建压力-状态-反应模型。采用CRITIC-TOPSIS、引力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联动关... 分析城市生态韧性的社会网络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区域绿色协同发展。选取黄河流域63个地级市2012—2021年相关数据,构建压力-状态-反应模型。采用CRITIC-TOPSIS、引力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联动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总体在0.5左右波动,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各流域年平均涨幅分别为0.41%、0.30%、0.40%。(2)黄河流域大致可分为7个主要城市网络(N_(1)~N_(7)),上、中、下游的流域聚集程度和城市关联程度依次不断升高。(3)考虑直接作用、调节作用以及替代效应的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网络N_(1)~N4的城市生态韧性提升作用更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4213、0.4210、0.5085、0.8883,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更有利于提升城市网络N5~N_(7)的城市生态韧性,影响系数分别为0.8483、0.5669、0.81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韧性 空间结构 CRITIC-TOPSIS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异质性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综合影响及分区调控 被引量:1
12
作者 晏金龙 银超慧 +3 位作者 安子豪 张思敏 文倩 陈伟强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4,共12页
顾及空间异质性剖析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并定量分区,对因地制宜调控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城市用地与建筑等空间数据,综合利用地理探测器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从... 顾及空间异质性剖析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并定量分区,对因地制宜调控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城市用地与建筑等空间数据,综合利用地理探测器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从全局与局部2个层面探究在控规单元下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综合影响,并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进行影响分区。结果表明:全局上三维建筑指标对热环境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大于二维城市用地类型指标,建筑密度(q=0.479)具有全局主导驱动特征。各指标对热环境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工业用地面积占比等指标具有较强的局部驱动特征。以MGWR局部回归系数为基础,根据不同分区内指标影响强度与作用方向的差异性,将武汉市主城区划分为4类调控区,包括三维建筑形态主导区、建筑密度强主导区、水域面积占比与建筑密度共同主导区与综合过渡区,制定因地制宜的调控策略。从规划实践的角度,基于“控规单元+控制性指标”的组合,并依据各分区不同的影响特征,提出因地制宜的调控策略,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形态优化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城市空间形态 分区调控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地理探测器 空间异质性 武汉市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梦冉 徐小任 +3 位作者 王梁 段健 史舒琪 任丹丹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4-865,共12页
根据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以及农业灌溉6项碳源,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碳排放系数方法测度并分析了2005—2020年黄河流域省域、市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及时空特征,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 根据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以及农业灌溉6项碳源,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碳排放系数方法测度并分析了2005—2020年黄河流域省域、市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及时空特征,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了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先增后减的特点,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4431.95×10^(4)t增至2020年的4915.87×10^(4)t,其中化肥、翻耕是主要碳源,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65%以上,农药碳排放量始终处于最低水平。(2)2005年黄河流域省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最高的是山东省,为1241.68×10^(4)t。2010—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最高的是河南省,排放量介于1360×10^(4)~1470×10^(4)t之间,农业碳排放量最低的一直是青海省。2020年黄河流域市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向西”阶梯式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3)农业生产效率对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量的正向影响呈现东南和西北高、东北低的空间变化特征;农业结构的负向影响高值区为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正向影响高值区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交界地区;农业劳动力规模的正向影响呈现东南和西北高、西南低的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业碳排放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动态演变及分区管控——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一帆 邢培学 +2 位作者 郑伟伟 夏显力 张超正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7,共15页
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耕地非粮化差异化管控及长效治理提供参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K均值算法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 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耕地非粮化差异化管控及长效治理提供参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K均值算法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率由2000年的16.11%上升至2020年的27.87%,增幅达73.00%,耕地非粮化形势严峻。(2)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空间上整体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高-高型集聚”中心由陕北关中交界处逐渐转移至陕南地区,“低-低型集聚”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呈由中部向四周扩散趋势。(3)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影响程度及范围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一产增加值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上升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机械劳动力、平均坡度和年降水量等因素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下降趋势。(4)陕西省耕地非粮化驱动类型以经济驱动型为主,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促进粮农降本增收、减少乡村人口流失是管控重点;生产支持型主要分布于陕北地区,管控以改善种粮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环境限制型主要分布于陕南地区,引导与管控结合是治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非粮化 粮食产销平衡区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2016至2019年中国流行性感冒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笑荷 赵明扬 +4 位作者 王宗熹 吴柯檬 王晓文 甄子怡 孙长青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4,共6页
目的:基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探讨流行性感冒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2016至2019年全国分地区流行性感冒分月统计数据,分析中国流行性感冒发病的时空分布。将流行性感冒发病率作为因变量,气象和空气质量因素(风速、湿度、PM_(... 目的:基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探讨流行性感冒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2016至2019年全国分地区流行性感冒分月统计数据,分析中国流行性感冒发病的时空分布。将流行性感冒发病率作为因变量,气象和空气质量因素(风速、湿度、PM_(10)、SO_(2)、NO_(2)、CO、O_(3)、PM_(2.5))作为自变量,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后,构建GTWR模型,计算各自变量的平均回归系数,根据平均回归系数分析各自变量对不同地区流行性感冒发病的影响。结果:2016至2019年中国流行性感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北京均处于全国最高水平。各自变量对不同地区流行性感冒发病的影响:风速对云南、重庆等地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湿度对上海、天津、浙江等地区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北京、河北、安徽等地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M_(10)对北京、河北、天津等地区,SO_(2)对福建、广东等地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NO_(2)对甘肃、宁夏、贵州、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CO对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区,O_(3)对北京、河北、安徽等地区,PM_(2.5)对广东、海南、浙江等地区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气象、空气质量因素对流行性感冒发病存在明显影响,具有时空特异性,各地区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区域个性化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影响因素 气象 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颜辉 郑姚闽 +1 位作者 李志飞 杜莲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8,共9页
以第1~4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借助GIS技术定量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叠置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程度的变化情况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1)我... 以第1~4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借助GIS技术定量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叠置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程度的变化情况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具有“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布态势,2019—2022年多个核心密度值逐年升高,边缘范围逐渐扩大,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呈“点状—带状—面状”的演变特征。(2)乡村旅游重点村倾向于分布在海拔较低、水文条件较好的地区,多数乡村旅游重点村依附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级别景区、主要城市与公路而存在。(3)除海拔高度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格局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之外,其余因素的影响程度均显著提高,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5A级景区始终是解释力最大的两个因素,且影响范围较广、普适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重点村 空间格局演变 GIS空间分析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城市群物流业集聚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时空异质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肖红 李鑫汝 +1 位作者 许荟珍 龚恒娟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81,共9页
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物流业能源消耗快速增长,造成我国物流业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成渝城市群的物流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集聚的态势。在分析2011—2020年成渝城市群物流业集聚水平... 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物流业能源消耗快速增长,造成我国物流业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成渝城市群的物流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集聚的态势。在分析2011—2020年成渝城市群物流业集聚水平与物流业碳排放情况的基础上,运用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散点图,分析成渝城市群物流业碳排放的空间自相关情况,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成渝城市群内的城市在不同时间下的物流业集聚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时空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物流业碳排放呈空间集聚态势,且相对稳定;成渝城市群内城市的物流业集聚对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分布具有时空异质性,2020年影响系数分布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物流业集聚 物流业碳排放 莫兰指数 GT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视角下养老机构空间可达性对区域入住率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金辉 黄海静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3,115,共9页
区域入住率反映了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与使用情况,从空间视角探究区域入住率特征及可达性影响机理是实现健康普及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估不同出行方式下养老机构的空间可达性,利用Dagum基尼... 区域入住率反映了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与使用情况,从空间视角探究区域入住率特征及可达性影响机理是实现健康普及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估不同出行方式下养老机构的空间可达性,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探究入住率的公平性及其差异来源,并通过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量化分析空间可达性对区域入住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步行可达性对区域入住率影响最为显著,且呈现西北到东南逐级递减的空间异质性;(2)养老机构入住率存在明显不平衡性,区域间差异明显高于区域内差异,是总体不平衡性的主要来源;(3)地铁、驾车和公交车的可达性呈现以渝中区为核心的空间聚集特征,而步行可达性则呈点状分散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先识别养老机构发展不平衡的区域,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机构 空间可达性 入住率 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对居民福祉影响的时空分异
19
作者 么相姝 王丽丽 +1 位作者 胡卓玮 赵文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49,共8页
为探究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内在联系,从收入、健康、教育与生态环境4个维度构建京津冀居民福祉指标体系,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修正当量评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 为探究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内在联系,从收入、健康、教育与生态环境4个维度构建京津冀居民福祉指标体系,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修正当量评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京津冀ESV对居民福祉影响的动态特征与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ESV共增长3011.37亿元,林地系统对ESV增长的贡献最显著;(2)2000—2020年,京津冀居民综合福祉增长51.76%,地区间差异先增后减,高福祉与低福祉区域的空间外溢作用强;(3)ESV对居民福祉的影响强度具有南北方向上的分异特征,收入福祉逐步替代生态环境福祉,成为ESV变化的主要响应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居民福祉 时空分异 京津冀 空间自相关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区域差异及其归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曾永明 钟子康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5,共14页
基于2019—2020年中国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利用空间面板模型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区域差距及其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阶梯式... 基于2019—2020年中国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利用空间面板模型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区域差距及其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阶梯式”空间分异格局。2)数字乡村建设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东部与中部部分地区“高高集聚”,西部与东北部地区“低低集聚”。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4个分维度指数在空间上表现出以“胡焕庸线”为界明显的地理分异格局;3)政府职能、经济基础、数字基础和人力资本是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各因子的影响程度存在县域空间异质性。不同县域应针对各自要素禀赋和关键驱动因子,协同精准推进乡村数字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数字化 县域 数字乡村指数 空间面板模型 时空地理加权模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