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全新世牡蛎礁:时空分布和海面变化标志点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海峰 裴艳东 +2 位作者 刘会敏 范昌福 王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96-1404,共9页
以他人和本研究小组对渤海湾西北岸牡蛎礁平原、毗邻浅海区的全新世埋藏牡蛎礁和现生牡蛎礁的研究为基础,重新考订了与礁体有关的数据的沉积学意义及年龄,进一步厘定了牡蛎礁的形成时间、礁体顶板和底板的高度。在原有的9个礁群的基础上... 以他人和本研究小组对渤海湾西北岸牡蛎礁平原、毗邻浅海区的全新世埋藏牡蛎礁和现生牡蛎礁的研究为基础,重新考订了与礁体有关的数据的沉积学意义及年龄,进一步厘定了牡蛎礁的形成时间、礁体顶板和底板的高度。在原有的9个礁群的基础上,增加了目前发现的最老的早全新世晚期礁群;在沿海低地新发现的滨海湖、空港牡蛎礁,暂作为北淮淀礁群的亚礁群。根据对大吴庄等3处礁体顶板的水准测量,发现礁顶最大起伏为±0.7m,以此作为礁顶自身的垂直误差范围。据对北淮淀等5个礁体的"最后一个砂质纹层"高度的调查,推断礁顶上覆潮间带泥层的平均厚度为1.6m。该厚度是当地海平面与平均高潮位之间的调适空间所能提供的最大堆积厚度,成为支持礁顶高度对应海平面的佐证。根据上述结果,确定了渤海湾牡蛎礁顶板作为海面变化标志点的条件。该研究是重建牡蛎礁平原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曲线和探讨其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时空分布 礁体顶板 海面变化标志点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9~2010年广东沿海牡蛎体内Pb的时空分布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海刚 贾晓平 +3 位作者 蔡文贵 马胜伟 王增焕 王学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25-1731,共7页
通过对1989~2010年广东沿岸15个采样点牡蛎体内Pb含量的监测和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了粤东、珠江口和粤西沿岸海域牡蛎体内Pb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法(NCHI)评价了Pb的食用风险.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牡蛎体内Pb... 通过对1989~2010年广东沿岸15个采样点牡蛎体内Pb含量的监测和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了粤东、珠江口和粤西沿岸海域牡蛎体内Pb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法(NCHI)评价了Pb的食用风险.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牡蛎体内Pb的浓度范围为N.D.~3.65mg/kg,总体平均值为0.41mg/kg,从总体看其出现频数呈偏正态分布.牡蛎体内Pb的年际变化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2001年后波动趋于平缓并有微弱的上升;其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珠江口>粤西≥粤东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粤东和粤西牡蛎体内Pb浓度随时间延长均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珠江口牡蛎体内Pb浓度从2006~2010年开始有明显的下降.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评价结果均表明,广东沿岸牡蛎体内Pb的浓度未产生明显污染,对人体不具有非致癌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 牡蛎 空间分布 单因子指数 非致癌性风险指数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乐盆地碳酸盐岩时空分布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徐东海 王利杰 +2 位作者 姚永坚 孙珍 邱宁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62,共14页
对碳酸盐岩(台地与生物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和科学价值。渐新世以来,礼乐盆地及周缘开始了大规模的碳酸盐建造,至今还有一定规模生物礁持续发育。文章通过拖网约束、井震对比和地震相类比方法对礼乐盆地周缘碳酸盐岩的发育... 对碳酸盐岩(台地与生物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和科学价值。渐新世以来,礼乐盆地及周缘开始了大规模的碳酸盐建造,至今还有一定规模生物礁持续发育。文章通过拖网约束、井震对比和地震相类比方法对礼乐盆地周缘碳酸盐岩的发育特征、构造背景和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礼乐盆地主要发育孤立、前隆、掀斜断块型台地及生物礁。碳酸盐岩时空发育特征为:1)渐新世—早中新世以构造前隆和掀斜断块控制的开阔台地为主,生物礁零星发育;2)早中新世—中中新世表现为大量孤立台地和生物礁;3)中中新世之后,发生台地和礁的淹没,盆地内主要发育点礁。结合构造背景和重磁特征分析表明,古隆起、掀斜断块、前隆迁移和岩浆活动为控制礼乐盆地不同时期碳酸盐岩发育的主要构造要素。现今礼乐盆地及周缘大量生长的珊瑚礁,主要发育在上新世—更新世岩浆活动形成的海山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盆地 碳酸盐台地和生物礁 时空分布特征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SfM摄影测量的潮间带牡蛎礁地貌调查 被引量:4
4
作者 庄佳铨 罗科 +4 位作者 彭雲 樊一阳 林杭杰 王韫玮 于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4,共10页
牡蛎礁是一种重要的海岸地貌系统,礁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深刻影响着周围的水动力和沉积动力过程,进而反作用于牡蛎礁自身演化。江苏海门蛎蚜山牡蛎礁为中国海岸重要且稀有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沉积物覆盖和人为捕捞导致牡蛎礁退化严重。本... 牡蛎礁是一种重要的海岸地貌系统,礁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深刻影响着周围的水动力和沉积动力过程,进而反作用于牡蛎礁自身演化。江苏海门蛎蚜山牡蛎礁为中国海岸重要且稀有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沉积物覆盖和人为捕捞导致牡蛎礁退化严重。本文利用无人机对蛎蚜山牡蛎礁进行地貌观测,基于运动恢复结构(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摄影测量技术重建出航拍区域的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包括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对重建的模型进行目视解译和剖面分析。结果表明,位于航拍区域的牡蛎礁主要有三种形态:条带状、斑块状和环状。条带状牡蛎礁脊线整体上呈南北走向,可能由环状牡蛎礁退化或牡蛎的生物自组织过程形成。航拍区域的地貌面高差可达5 m以上,地势最高处高程为0.5 m(85高程,下同),最低处高程为−4.7 m。礁区内的礁体仍处于退化状态,其演化过程主要为:礁体表面出现坑洼→坑洼进一步扩张、延伸→形成溶槽→礁体分隔、分解,同时伴有沉积物对礁体的掩埋。本研究表明,无人机SfM技术可以高效获取牡蛎礁的地貌信息,为研究牡蛎礁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恢复结构 牡蛎礁 地貌观测 空间分布 礁体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紫外吸收剂在珊瑚礁区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裴继影 王明威 +3 位作者 庞可 胡俊杰 余克服 张瑞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59,共10页
有机紫外吸收剂是一类“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珊瑚礁区的各种环境介质中,并会对珊瑚健康产生威胁。近年来,随着珊瑚礁退化加重,珊瑚礁区有机紫外吸收剂污染问题逐渐受到重视。综述了近年来有机紫外吸收剂在全球不同珊瑚礁区... 有机紫外吸收剂是一类“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珊瑚礁区的各种环境介质中,并会对珊瑚健康产生威胁。近年来,随着珊瑚礁退化加重,珊瑚礁区有机紫外吸收剂污染问题逐渐受到重视。综述了近年来有机紫外吸收剂在全球不同珊瑚礁区水体、沉积物和珊瑚组织中的污染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并评估了有机紫外吸收剂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每个海域的有机紫外吸收剂种类及浓度不尽相同,海水中的有机紫外吸收剂浓度总体处于ng/L至mg/L水平,并且近岸海域污染通常高于远岸海域污染,夏季污染通常高于其他季节污染。在二苯酮-1(BP-1)、二苯酮-3(BP-3)、二苯酮-8(BP-8)、对甲氧基肉桂酸辛酯(EHMC)、奥克立林(OC)等5种有机紫外吸收剂中,BP-3对珊瑚具有最大威胁,对88%以上的所调研珊瑚礁的珊瑚具有高生态风险,而BP-1、BP-8、EHMC、OC只在少部分珊瑚礁区对珊瑚具有中低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紫外吸收剂 珊瑚礁 时空分布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