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性聚氨酯脲傲性纳米CaCO3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1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3-163,共1页
本发明涉及水性聚氨酯脲(PUU)催溶胶改性纳米CaCO3杂化水分散液的制备方法。其制备特点在于,以粒径10nm~100nm的硅溶胶改性纳米CaCO3水分散液代替部分水,采用原位法直接对聚氨酯脲预聚体进行分散,从而得到高固含量(25%-30%)... 本发明涉及水性聚氨酯脲(PUU)催溶胶改性纳米CaCO3杂化水分散液的制备方法。其制备特点在于,以粒径10nm~100nm的硅溶胶改性纳米CaCO3水分散液代替部分水,采用原位法直接对聚氨酯脲预聚体进行分散,从而得到高固含量(25%-30%)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该杂化材料在室温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且高固含量使其具有节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材料 纳米CACO3 制备方法 聚氨酯脲 水性 水分散液 高固含量 硅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利名称:水性聚氨酯脲傲性纳米CaCO3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2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7-97,共1页
本发明涉及水性聚氨酯脲(PUU)催溶胶改性纳米CaCO3杂化水分散液的制备方法。其制备特点在于,以粒径10m~100nm的硅溶胶改性纳米CaCQ水分散液代替部分水,采用原位法直接对聚氨酯脲预聚体进行分散,从而得到高固含量(25%-30%)的有... 本发明涉及水性聚氨酯脲(PUU)催溶胶改性纳米CaCO3杂化水分散液的制备方法。其制备特点在于,以粒径10m~100nm的硅溶胶改性纳米CaCQ水分散液代替部分水,采用原位法直接对聚氨酯脲预聚体进行分散,从而得到高固含量(25%-30%)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该杂化材料在室温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且高固含量使其具有节能等优点。这类杂化材料成膜后对各类基材具有优异的附着力;此外,涂膜的硬度高,力学强度好,并具有优异的耐水、耐溶剂、耐磨等特性,在涂料领域有广泛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材料 纳米CACO3 制备方法 聚氨酯脲 专利名称 水性 水分散液 高固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极碳靶电流对物理气相沉积制备ta-C薄膜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温鑫 李多生 +5 位作者 叶寅 徐锋 郎文昌 刘俊红 于爽爽 余欣秀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8-142,共5页
采用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利用真空阴极离子沉积系统,通过改变阴极碳靶电流在硬质合金表面沉积四面体非晶碳膜(ta-C)薄膜。通过改变阴极碳靶电流(55~95 A),探究电流对ta-C薄膜综合性能的影响,并对ta-C薄膜的表面形态、化学结构、力学性... 采用物理气相沉积的方法,利用真空阴极离子沉积系统,通过改变阴极碳靶电流在硬质合金表面沉积四面体非晶碳膜(ta-C)薄膜。通过改变阴极碳靶电流(55~95 A),探究电流对ta-C薄膜综合性能的影响,并对ta-C薄膜的表面形态、化学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性能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阴极碳靶电流为55 A时,薄膜表面最光滑致密,sp^(3)键含量最大为63.5%,摩擦系数最小为0.0193,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33.46 GPa和392.34 GPa,获得综合性能优良的ta-C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碳靶电流 ta-C薄膜 sp^(3)含量 摩擦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氮掺杂对含氢类金刚石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满中 彭继华 韦宇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43,共6页
为探讨低氮掺杂对含氢类金刚石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和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复合技术,在316不锈钢和硅片上制备碳化钨过渡层和不同掺氮量的含氢类金刚石薄膜(a-C:H(N)).通过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XRD)、... 为探讨低氮掺杂对含氢类金刚石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和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复合技术,在316不锈钢和硅片上制备碳化钨过渡层和不同掺氮量的含氢类金刚石薄膜(a-C:H(N)).通过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镜(SEM)对薄膜组织结构进行表征,薄膜的硬度和残余应力采用微纳米力学综合测量系统和薄膜应力测量仪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氮掺杂,薄膜形成碳氮键(CN)且其主要以C=N键形式存在,C=N/CN的比值随着薄膜氮含量增加逐渐下降.同时当掺氮量从0增至0.12 at%时,薄膜I_D/I_G比值迅速下降,sp^2C=C/sp^3C-C比值由0.65降至0.563,而薄膜硬度基本不变,约为20.4 GPa,残余应力则由3.35 Gpa降至1.31 GPa;随着掺氮量进一步增加,sp^2C=C/sp^3C-C比值增加,薄膜硬度迅速下降,残余应力则缓慢降低.可知氮的掺杂对DLC薄膜结构的影响有临界值0.12 at%,当掺氮量低于该值时,氮掺杂促进sp^3杂化的形成,薄膜具有较高的sp^3杂化含量.而随着薄膜含氮量进一步增加,sp^3杂化含量下降.同时当低氮掺杂时,可获得具有较高硬度以及较低残余应力的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氮类金刚石薄膜 PECVD 碳氮 sp^3含量 硬度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射线光电子能谱定量分析金刚石自支撑膜高温石墨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闫雄伯 魏俊俊 +2 位作者 陈良贤 刘金龙 李成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9-146,共8页
目的针对金刚石红外窗口在高温环境下的石墨化失效问题进行研究。方法使用等离子体电弧发生器对CVD金刚石自支撑膜进行1500~1800℃热冲击实验,双面抛光后,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目的针对金刚石红外窗口在高温环境下的石墨化失效问题进行研究。方法使用等离子体电弧发生器对CVD金刚石自支撑膜进行1500~1800℃热冲击实验,双面抛光后,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热冲击后的金刚石膜进行表征,着重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键合特征的演变与热冲击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热冲击后金刚石膜中的石墨主要存在于晶界处,晶界石墨化过程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并致使红外透过率损失。在C1s结合能谱峰解析中,对比了一般的双峰拟合与改进的三峰拟合两种方法,通过引入AC成分,解决了双峰拟合中sp^3与sp^2两峰位的结合能差ΔEB不固定的问题。AC成分的出现是由于碳原子没有形成完美的等性sp^3电子轨道杂化方式引起的,主要存在于金刚石膜重构表面以及原子排列紊乱的晶界处,通过对比AC成分与sp^3成分含量之间的固定关系,论证三峰拟合的合理性。根据键合特征演变与红外吸收变化获得的金刚石膜石墨化活化能分别为227 kJ/mol和250 kJ/mol,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晶界石墨化是导致热冲击后金刚石膜红外透过性能损失的主要原因,建立了热冲击温度与红外透过率及sp^2碳含量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自支撑膜 石墨 sp^2/sp^3 红外透过率 晶界 热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准分子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的热稳定性 被引量:1
6
作者 金哲 李俊杰 +5 位作者 盖同祥 林景波 李哲奎 张寿 彭鸿雁 金曾孙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97-500,共4页
在不同温度下 ( 2 0 0~ 80 0℃ )将高功率准分子激光溅射方法沉积的类金刚石膜进行退火实验 .利用 Raman和 XPS光谱分析类金刚石膜在退火过程中的化学键合结构变化 .结果表明 ,类金刚石膜是由少量的 sp2 C键和大量的 sp3C键组成的非晶... 在不同温度下 ( 2 0 0~ 80 0℃ )将高功率准分子激光溅射方法沉积的类金刚石膜进行退火实验 .利用 Raman和 XPS光谱分析类金刚石膜在退火过程中的化学键合结构变化 .结果表明 ,类金刚石膜是由少量的 sp2 C键和大量的 sp3C键组成的非晶态碳膜 .在退火温度小于60 0℃范围内 ,类金刚石膜的热稳定性较好 ;退火温度高于 60 0℃时 ,类金刚石膜中的 sp3C键逐渐向 sp2 C键转变 ,当退火温度升到 80 0℃时 ,类金刚石膜中 sp3C键含量由退火前的大约 70 %下降到 40 % .可见 ,高温退火能导致类金刚石膜的石墨化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金刚石膜 热稳定性 高功率准分子激光沉积法 退火温度 sp^2C sp^3C 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