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南生态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春大豆的品种筛选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瑶 周恩强 +7 位作者 朱宇翔 姚梦楠 缪亚梅 李波 赵娜 魏利斌 王永强 王学军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598-1602,共5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大豆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淮南生态区还没有适宜该模式的优势春大豆品种。为筛选适宜淮南生态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春大豆品种,本试验对16个春大豆品种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下的生长...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大豆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淮南生态区还没有适宜该模式的优势春大豆品种。为筛选适宜淮南生态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春大豆品种,本试验对16个春大豆品种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下的生长性状和产量进行研究。综合考虑,75-3、95-1、苏成8号较适宜在淮南生态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应用,本研究为淮南生态区提供了适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春大豆品种,也为该模式下春大豆品种的筛选提供了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带状复合种植 品种筛选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胺复配剂与密度对带状间作大豆茎叶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文雪 杨立达 +8 位作者 王珺斓 龚牙会 袁晓婷 林萍 罗凯 漆信同 李洋 雍太文 杨文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9-969,共11页
为解决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下大豆旺长的问题,通过筛选可调控大豆良好株型的烯效唑、胺鲜酯复配剂(以下简称烯胺复配剂SD),为合理密植、实现大豆控旺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齐黄34为材料,设置10.2×10^(4)株·hm^(-2)... 为解决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下大豆旺长的问题,通过筛选可调控大豆良好株型的烯效唑、胺鲜酯复配剂(以下简称烯胺复配剂SD),为合理密植、实现大豆控旺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齐黄34为材料,设置10.2×10^(4)株·hm^(-2)(D1)、13.0×10^(4)株·hm^(-2)(D2)和15.9×10^(4)株·hm^(-2)(D3)3个密度,选用烯胺复配剂1(SD1,浓度比例为23∶30)、烯胺复配剂2(SD2,浓度比例为40∶30)、烯胺复配剂3(SD3,浓度比例为56∶30),烯效唑(S3307)、胺鲜酯(DA-6)5种调节剂和清水(CK)分别喷施大豆和玉米,研究大豆种植密度和烯胺复配剂对大豆茎叶生长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大豆株高、平均节间长度、倒伏率在密度处理间表现为D3>D2>D1,茎粗、分枝数、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表现为D1>D2>D3。不同密度下,SD3处理的大豆株高和倒伏率最低,其次是SD2,且S3307优于DA-6;SD2处理的茎粗和分枝数高于其它调节剂处理,DA-6处理的叶片SPAD值高于S3307处理;各调节剂处理均提高了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以SD2最佳。大豆荚果的干物质分配率以SD2处理最高,D3密度下较CK增加了35.65%。相同调节剂下,大豆产量在密度间为D2>D3>D1,SD2显著增加了大豆分枝粒数、玉米单穗粒数及千粒重,D2密度下大豆增产36.30%,玉米产量及系统产量各增加了12.41%、17.88%。因此,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中,在大豆密度为13.0×10^(4)株·hm^(-2)下,喷施浓度比例为40:30的烯效唑和胺鲜酯复配剂能够更好地降低大豆倒伏率、增加分枝数、改善光合特性、促进干物质积累分配、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间作 烯胺复配剂 密度 茎叶生长 干物质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玉米特性、作物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丁翊东 刘晓飞 +1 位作者 赖上坤 夏前浩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1期18-24,28,共8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提升我国大豆产能和缓解粮油争地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估带状复合种植体系中大豆玉米行比配置变化(4S2M、4S4M、6S2M、6S4M 4种模式)对玉米植株形态、作物产量和整体经济收益的影响,以期为江苏地区...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提升我国大豆产能和缓解粮油争地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估带状复合种植体系中大豆玉米行比配置变化(4S2M、4S4M、6S2M、6S4M 4种模式)对玉米植株形态、作物产量和整体经济收益的影响,以期为江苏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玉米品种选择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种植模式的改变不会显著影响玉米植株形态特征,但会通过改变玉米果穗相关性状参数来影响单穗产量;4S4M模式能够产生最高的平均经济毛收益,6S2M模式产生的经济毛效益最低,玉米品种迁玉180能够更加突出4S4M模式的优势,使其经济毛收益达到2144元/667 m^(2)。因此,在苏北地区选用玉米品种迁玉180与4S4M模式配套使用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比配置 单穗产量 经济毛收益 带状复合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和施钾对带状间作大豆籽粒灌浆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4
作者 杨敏 龚牙会 +7 位作者 高超 袁晓婷 杨立达 李易玲 林萍 李雨泽 杨文钰 雍太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9-958,共10页
为提高间作大豆和玉米的产量,明确密度和不同施钾处理下间作大豆物质积累分配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综合分析万株每公顷密度(D1:10.99,D2:13.99,D3:17.10)与4个施钾处理(CK不施钾,K1... 为提高间作大豆和玉米的产量,明确密度和不同施钾处理下间作大豆物质积累分配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综合分析万株每公顷密度(D1:10.99,D2:13.99,D3:17.10)与4个施钾处理(CK不施钾,K1底肥施K_2O 53.2 kg·hm^(-2),K2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5 kg·hm^(-2),K3底肥施K_2O53.2 kg·hm^(-2)+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5 kg·hm^(-2))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倒伏率升高,茎秆抗折力降低,D2密度下有效株数最高,产量最高;同一密度下,K3处理倒伏率最低,茎秆抗折力、籽粒灌浆、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最高。大豆籽粒灌浆速率以D1K1最高,D3CK最低;灌浆活跃期在D1K3下达到最大,与D3CK相比可延长4~5 d。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干物质逐渐由茎叶向荚转移,D1K3处理下荚所占比例最高。各密度不同施钾处理下大豆产量呈K3>K2>K1>CK趋势,以D2K3产量最优,为2075.5 kg·hm^(-2);该处理下可有效增加大豆有效株数、提高大豆群体产量,实现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的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大豆 密度 钾肥处理 籽粒灌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大豆-鲜食糯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群体产量和效益对播种密度的响应
5
作者 刘倩男 梁毓文 +5 位作者 曾婧涵 吴然然 吴燕 郭剑 李广浩 陆大雷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128,共8页
为明确适宜江苏省鲜食大豆-鲜食糯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2模式下的群体密度,以鲜食大豆苏成4号和鲜食糯玉米苏玉糯5号为试材,设置6个播种密度组合:播种密度糯玉米60000粒·hm^(-2)下大豆240000(D1)、195000(D2)和150000(D3)粒·hm... 为明确适宜江苏省鲜食大豆-鲜食糯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2模式下的群体密度,以鲜食大豆苏成4号和鲜食糯玉米苏玉糯5号为试材,设置6个播种密度组合:播种密度糯玉米60000粒·hm^(-2)下大豆240000(D1)、195000(D2)和150000(D3)粒·hm^(-2);糯玉米45000粒·hm^(-2)下大豆240000(D4)、195000(D5)和150000(D6)粒·hm^(-2),分析了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播种密度组合的群体产量、叶片特性、农艺性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以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D1处理下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大豆鲜荚产量为6870 kg·hm^(-2),糯玉米鲜果穗产量为6703 kg·hm^(-2)。糯玉米播种密度相同条件下,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随播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农艺性状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影响。大豆播种密度相同的条件下,与播种密度45000粒·hm^(-2)相比,播种密度60000粒·hm^(-2)处理下糯玉米叶面积指数、穗位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较高,商品穗率较低。不同密度组合间,D1下产值和净收益最高,分别为43598和21302元·hm^(-2),其次为D2。综上,在江苏鲜食大豆-鲜食糯玉米4//2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保证与净作相近的密度水平(播种密度鲜食大豆为240000粒·hm^(-2)、鲜食糯玉米为60000粒·hm^(-2)),可以实现群体高产高效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鲜食糯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播种密度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关中地区带状间作模式下夏播玉米品种筛选
6
作者 万其鑫 张洋 +2 位作者 杨艺恒 杨永军 李得孝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33,共11页
为有效推进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技术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推广,选取25个玉米杂交种,在带状间作模式(玉豆行比2∶3)下进行田间种植鉴定,调查玉米株高、穗位高、产量等11个相关指标,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确定重点选... 为有效推进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技术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推广,选取25个玉米杂交种,在带状间作模式(玉豆行比2∶3)下进行田间种植鉴定,调查玉米株高、穗位高、产量等11个相关指标,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确定重点选择性状并筛选适宜玉米品种。结果表明:在带状间作模式下,玉米部分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表现为百粒重(81.49%)>穗粒重(16.06%)>穗轴重(14.31%)>穗位高(12.67%)>穗轴粗(5.15%)>株高(4.23%)>穗行数(4.01%)>穗长(2.35%);环境变异系数表现为百粒重(15.78%)>穗粒重(15.31%)>穗轴重(14.57%)>穗位高(10.88%)>穗长(8.66%)>穗行数(7.70%)>株高(7.42%)>穗轴粗(5.09%)。相关性分析表明,穗粒重与百粒重、穗轴粗与穗行数、株高与穗位高的简单相关性和偏相关性皆正向显著,株高与穗行数间偏相关系数为显著负值。各性状与穗粒重的灰色关联度表现为穗轴重>百粒重>行粒数>株高>穗轴粗>穗行数>穗粗>穗位高>穗长>秃尖长;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行粒数(X_(6))、穗行数(X_(7))和百粒重(X_(9))与单穗粒重(Y)的线性回归方程:Y=-149.3581+2.3552X_(6)+5.6825X_(7)+3.5012X_(9)。通径分析显示,百粒重(X_(9))对穗粒重(Y)的直接贡献最大,百粒重(X_(9))和行粒数(X_(6))对穗粒重(Y)的贡献较大,决策系数表现为百粒重(X_(9))>穗行数(X_(7))>行粒数(X_(6)),在田间玉米品种筛选中应重点考察百粒重、穗粒重、穗轴重和穗位高等性状,适合带状间作的玉米品种应具备株型紧凑、矮秆、低穗位、高百粒重、多穗行、行粒数多等特征。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出4个玉米品种‘登海511’、‘良玉99’、‘伟育718’和‘登海618’,可在陕西关中夏播区带状间作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播玉米 带状间作 品种选择 灰色关联分析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喷施封闭除草剂对大豆玉米间作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7
作者 刘磊 周东来 +3 位作者 陈戈 胡德辉 张亚 刘双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58,共5页
为高效防除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田的杂草,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施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进行封闭除草,试验设置5个处理,植保无人机施药处理剂量分别为1800、2250、2700 g/hm^(2),背负式喷雾器施药处理剂量为2250 g/hm^(2),以喷施清水为对照... 为高效防除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田的杂草,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施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进行封闭除草,试验设置5个处理,植保无人机施药处理剂量分别为1800、2250、2700 g/hm^(2),背负式喷雾器施药处理剂量为2250 g/hm^(2),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在2700 g/hm^(2)的制剂用量下,无人机喷施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的防除效果最好,对杂草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分别为85.32%、88.45%,可有效控制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田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与对照相比,大豆增产10.09%~17.18%,玉米增产13.90%~18.12%。综上可知,无人机喷施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可在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田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间作 植保无人机 封闭除草剂 防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安定区的优化筛选研究
8
作者 续博 杨爱 +3 位作者 雷艳红 魏亚雯 李继明 陈小花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7期180-183,共4页
为实现定西市安定区“玉米不减产、大豆多收一季”的目标,对比研究了4种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筛选出最优栽培模式为区域推广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3+2”在生长势、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上均显著优... 为实现定西市安定区“玉米不减产、大豆多收一季”的目标,对比研究了4种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筛选出最优栽培模式为区域推广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3+2”在生长势、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上均显著优于其他模式,其玉米株高、茎粗、LAI、单株产量、冠层透光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等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大豆株高、分枝数单株产量、冠层透光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也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安定区可结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荐“3+2”模式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主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模式 研究 安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应用2种植调剂对大豆玉米生长调控效果初探
9
作者 邵逸飞 张风文 +3 位作者 金岩 张国福 张耀中 姜兴印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6期46-51,共6页
为了明确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田间调控效果,选择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房寺镇开展田间试验。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下,经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均能促进玉米、大豆的生长,提高出苗率、简易活力指数、株高等生... 为了明确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田间调控效果,选择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房寺镇开展田间试验。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下,经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均能促进玉米、大豆的生长,提高出苗率、简易活力指数、株高等生长指标,其中以不灭茬为空白对照:旋耕灭茬总体的促进效果最好,旋耕灭茬模式下,玉米的增产率为14.38%,大豆的增产率为5.05%;化学灭茬模式下玉米的增产率为11.01%,大豆的增产率为3.14%。该研究结果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冠菌素 14-羟基芸苔素甾醇 旋耕灭茬 化学灭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红芸豆带状间作的产量效应及根系形态与土壤酶活性
10
作者 张辰煜 葛军勇 +5 位作者 褚俊聪 王星宇 赵宝平 杨亚东 臧华栋 曾昭海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9-469,共11页
为明确豆禾间作系统的产量及其与作物根系和土壤酶学特性的关系。于2020—2021年在河北省张北县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以燕麦单作、红芸豆单作为对照,研究了燕麦和红芸豆带状间作模式的产量效应、根系特征以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 2年试... 为明确豆禾间作系统的产量及其与作物根系和土壤酶学特性的关系。于2020—2021年在河北省张北县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以燕麦单作、红芸豆单作为对照,研究了燕麦和红芸豆带状间作模式的产量效应、根系特征以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 2年试验中,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07和1.08,且燕麦的偏土地当量比为0.63和0.72。间作模式的净收益与2种单作相比差异不显著,但产投比均大于单作模式。间作燕麦在拔节期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在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均低于单作,但在灌浆期均高于单作;间作红芸豆根系形态参数在2个土层随生育期进程均由优势逐渐变为劣势。间作对燕麦各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红芸豆开花期和鼓粒期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土壤C、N和ALP获取酶活性。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显示,燕麦的产量主要受到根系特性影响,而红芸豆主要受土壤酶活性影响。由此可见,燕麦‖红芸豆模式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可以提升系统生产力,且燕麦和红芸豆产量变化作用路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红芸豆 带状间作 产量 根系特征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保无人机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后苗前喷雾的雾滴沉积特性及除草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路生 于晓庆 +7 位作者 邵玉丽 金宗亭 周江明 常慧红 谢英杰 韩小伟 何川 田雪慧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7-333,共7页
为明确适合应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杂草发生特点的植保无人机作业参数,本文采用两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探究不同喷液量和雾滴粒径下的药液沉积效果及对杂草防效。结果表明,当喷液量一定时,200~400μm范围内,粒径越大,雾滴覆盖率和沉积... 为明确适合应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杂草发生特点的植保无人机作业参数,本文采用两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探究不同喷液量和雾滴粒径下的药液沉积效果及对杂草防效。结果表明,当喷液量一定时,200~400μm范围内,粒径越大,雾滴覆盖率和沉积量也随之增大,而雾滴密度随之减小,杂草防效提高;当雾滴粒径一定时,喷液量越大,雾滴覆盖率、密度和沉积量都随之增大,杂草防效也提高。当喷液量为45.0 L/hm^( 2)、粒径400μm时,防效最高,40%砜吡草唑SC 375 mL/hm^( 2)+480 g/L嗪草酮SC 600 mL/hm^( 2)处理后20 d,对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分别可达98.88%和100.00%,药后35 d,对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分别为97.62%和75.56%,鲜重防效分别为98.92%和99.02%。因此,在利用植保无人机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进行播后苗前除草时,适当增大喷液量和雾滴粒径,有利于提高除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保无人机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杂草防效 雾滴沉积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邓浩亮 潘小番 +2 位作者 兰雪梅 肖让 王勤礼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2-605,共14页
为探讨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光合特性、生长特征、产量、籽粒品质和水氮利用效率对不同水氮组合的响应,于2022—2023年通过田间试验,采用灌溉和施氮2因素交互设计,按照农田实际蒸散量(ETc),设置3个灌溉水平:低水(W1,60%ETc... 为探讨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光合特性、生长特征、产量、籽粒品质和水氮利用效率对不同水氮组合的响应,于2022—2023年通过田间试验,采用灌溉和施氮2因素交互设计,按照农田实际蒸散量(ETc),设置3个灌溉水平:低水(W1,60%ETc)、中水(W2,80%ETc)和高水(W3,100%ETc),每个灌溉水平下设置4个施氮水平:不施氮(N0,0kg/hm^(2))、低氮(N1,减氮40%,51kg/hm^(2))、中氮(N2,减氮20%,68 kg/hm^(2))、高氮(N3,常规施氮量,85kg/hm^(2))。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或灌溉水平下大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随施氮量或灌水量增加而提高,但随着施氮量或灌水量不断增加逐渐趋于稳定。适宜的水氮配比能显著改善大豆生长的水肥环境,提高叶面积指数、根冠比和地上干物质积累量,同时改善大豆品质、提高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其中灌溉量891.2~931.0m^(3)/hm^(2)、施氮量68.0kg/hm^(2)时大豆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分别可达2004.38~2180.95kg/hm^(2)和10686.66~11424.97元/hm^(2),较其他处理增幅5.08%~229.39%,同时还可获得较高的水氮利用效率。综合考虑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品质等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9个水氮组合处理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灌溉量891.2~931.0m^(3)/hm^(2)、施氮量68.0kg/hm^(2)时综合评分最高,是河西绿洲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节水减氮、增产调质的有效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互作 大豆 带状复合种植 光合特性 产量 品质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虫剂对筛豆龟蝽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13
作者 周东来 刘磊 +2 位作者 黄运友 张亚 刘双清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6期57-61,共5页
为筛选出防治筛豆龟蝽的高效药剂,通过开展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评价了5种常用杀虫剂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的筛豆龟蝽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药3 d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2.5%溴氰菊酯乳油,防效分别为72.66%和70... 为筛选出防治筛豆龟蝽的高效药剂,通过开展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评价了5种常用杀虫剂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的筛豆龟蝽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药3 d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2.5%溴氰菊酯乳油,防效分别为72.66%和70.84%,其他药剂的防效均不够理想。施药7 d后,2.5%溴氰菊酯乳油的防效最好,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次之,防效分别为81.38%和80.56%,显著优于其他药剂。根据以上结果,可推荐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 g/666.7 m^(2)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 g/666.7 m^(2)喷雾施用,作为筛豆龟蝽的应急防治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筛豆龟蝽 杀虫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健 段馥梅 +3 位作者 高伟 白明涛 王鹏远 李晓艳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为了筛选适宜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中的大豆品种,选用齐黄34、中黄30、陕豆125等12个具有一定耐阴性和抗倒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与玉米行比为4∶2)下,... 为了筛选适宜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中的大豆品种,选用齐黄34、中黄30、陕豆125等12个具有一定耐阴性和抗倒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与玉米行比为4∶2)下,齐黄34、秦豆2018、宝豆6号和汾豆93植株较高,株型收敛,丰产性好,产量分别为2595.45、1946.55、2041.50、1884.45 kg/hm^(2);效益较高,群体产值分别为39611.06、35314.25、34200.99、35010.92元/hm^(2),可扩大示范推广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大豆品种 农艺性状 产量 陕西延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俊荣 孟繁武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6期143-145,共3页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重要稳粮扩油种植模式,但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更为复杂,影响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结合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从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控...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重要稳粮扩油种植模式,但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更为复杂,影响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结合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从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控等方面综述了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并对该模式下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病虫草害 绿色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16
作者 刘俊锋 程建宏 +1 位作者 谷静 郭清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8期14-17,共4页
基于陕西汉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实践,本文从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播前准备方面,优选耐密植、抗病和抗倒伏能力强、株型紧凑或半紧凑的玉米品种,以及耐阴、抗倒伏能力强... 基于陕西汉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实践,本文从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播前准备方面,优选耐密植、抗病和抗倒伏能力强、株型紧凑或半紧凑的玉米品种,以及耐阴、抗倒伏能力强的大豆品种,并进行药剂包衣、拌种或浸种等种子杀菌处理;播种方面,施足优质腐熟农家肥,搭配施用复合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3∶2或4∶2模式播种,确保播种密度;田间管理方面,采用封闭除草和苗后除草相结合的方式清除杂草,当植株长势过旺、种植密度过大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植株徒长;病虫害防治方面,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深耕、翻土,或在成虫发生期使用杀虫灯等,以有效诱杀害虫,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采收方面,适期采收,晒干入库。本文为相关地区优化种植布局,提升大豆玉米生产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病虫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山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17
作者 董诗铝 廖明山 +3 位作者 许红丽 单艳 曾林 宋云飞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5期101-103,共3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有利于单位面积内玉米不减产,可增收一季大豆,该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主要为品种选配、行比设置、播期播幅、种植密度、水肥管理、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该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为基础,总结其...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有利于单位面积内玉米不减产,可增收一季大豆,该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主要为品种选配、行比设置、播期播幅、种植密度、水肥管理、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该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为基础,总结其种植优势和技术要点,重点介绍了从品种选配到收获的全程规范化栽培技术,提出现阶段发展存在问题和应用策略,为进一步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璧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产技术应用及推广探究
18
作者 许呵呵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8期194-196,共3页
以安徽省灵璧县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技术策略与应用成效。研究表明,灵璧县通过优化品种组合(玉米迪卡C1210、大豆金豆99)、北斗导航精量播种、分带水肥协同管理及化控防倒技术,实现玉米产量与单作持平、大豆产量增加... 以安徽省灵璧县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技术策略与应用成效。研究表明,灵璧县通过优化品种组合(玉米迪卡C1210、大豆金豆99)、北斗导航精量播种、分带水肥协同管理及化控防倒技术,实现玉米产量与单作持平、大豆产量增加的效果,关键期灌溉与精准中耕措施能显著增强作物抗逆性,但技术推广还面临土壤适配性差异(砂姜黑土区种子发芽率低)、机械化收获瓶颈及区域化技术培训不足等挑战。建议通过品种示范田建设、农机研发补贴、数字化技术培训平台构建,推动黄淮海平原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推广应用 灵璧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19
作者 施泽礼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8期10-13,共4页
为推广滇西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本文结合研究区的实际种植情况,从播前准备、播种技术要点、田间水肥管理、控旺防倒、田间除草、病虫害防治和收获储藏等方面介绍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播种前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 为推广滇西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本文结合研究区的实际种植情况,从播前准备、播种技术要点、田间水肥管理、控旺防倒、田间除草、病虫害防治和收获储藏等方面介绍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播种前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缓、利于灌溉的肥沃土壤,选择较好天气进行翻耕松土,深耕以20~40cm为宜;优选成熟期相近、生长发育较为同步的品种进行种植。在土壤潮湿度和温度适宜的时令,采取点播、条播等方式进行播种;依据大豆和玉米品种特性采用合理的种植模式,包括2行玉米与2行大豆、2行玉米与3行大豆和2行玉米与4行大豆。田间水肥管理方面,施足底肥,追肥以氮肥为主、磷肥为辅;采取化控方式对玉米和大豆进行控旺防倒;通过化学除草、人工拔草等方式进行田间除草管理。针对大豆和玉米常见根腐病、玉米螟、棉铃虫和红火蚁等病虫害,采取物理防治、生物农药防治和生态调控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采取人工或机械收割,适时收获,并及时晾晒、脱粒,当种子含水量低于13%时,包装储藏。本文为相关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田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20
作者 宁俊周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8期6-9,共4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可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合理协调大豆、玉米植株对光照和肥水的需求。本文结合皖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成效。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大豆、玉米品种;缩小株距,保障密度,...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可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合理协调大豆、玉米植株对光照和肥水的需求。本文结合皖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成效。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大豆、玉米品种;缩小株距,保障密度,选择大豆玉米4∶2或6∶4种植模式;采取杀菌剂、杀虫剂等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坚持适期、适墒、适深、适式“四适”播种;施足基肥,适期追肥;及时查苗补缺,采取“封闭除草+苗后茎叶喷药”的杂草防除方法,注意做好隔离措施;采取农艺、物理、生物和化学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适时化控防止植株倒伏;大豆及玉米成熟后,采取适宜机械进行收获。研究区2022—2024年推广应用该模式,实现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的生产目标。本文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皖北及相关地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边行优势 生产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