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磨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和起泡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刘鹏 李明 邵信儒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71-177,共7页
为改善大豆分离蛋白(SPI)的起泡特性,本实验对SPI在不同球料比下(8:1、14:1和20:1)进行球磨处理,设定球磨时间为150 min,转速为96 r/min,以未处理的SPI为对照,通过测定球磨处理后SPI的平均粒径、Zeta电位、浊度、溶解度、表面疏水性、... 为改善大豆分离蛋白(SPI)的起泡特性,本实验对SPI在不同球料比下(8:1、14:1和20:1)进行球磨处理,设定球磨时间为150 min,转速为96 r/min,以未处理的SPI为对照,通过测定球磨处理后SPI的平均粒径、Zeta电位、浊度、溶解度、表面疏水性、表面游离巯基含量(-SH)并分析其空间结构和起泡特性,以研究球磨处理对SPI结构性质及其起泡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球磨处理显著降低SPI的平均粒径、Zeta电位、浊度和表面游离巯基含量(P<0.05),而溶解度显著升高(P<0.05);球磨处理对SPI的表面疏水性也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球料比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球磨处理对SPI的二级结构未产生明显影响;球磨处理可以显著提升SPI的泡沫稳定性和起泡性(P<0.05),泡沫稳定性在球料比为8:1时达到最大值86.77%,起泡性在球料比为20:1时达到最大值125.97%。综上,适度球磨处理可以改变SPI的分子结构,进而提升其起泡特性,使其更广泛的应用于起泡或充气食品中,提高食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球磨处理 结构性质 起泡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蔗糖酯对不同油脂制备的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徐亦青 詹伟 +2 位作者 牛军 王冶 卞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118,共9页
为探究复合乳化剂对不同油脂乳化效果的影响,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蔗糖酯(SE)为复合乳化剂,猪油(LA)、大豆油(SO)、亚麻籽油(LO)、鱼油(FO)为油相制备乳液。通过测定乳液的乳化活性、结构特性、热特性、稳定性等指标,研究了不同油相制... 为探究复合乳化剂对不同油脂乳化效果的影响,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蔗糖酯(SE)为复合乳化剂,猪油(LA)、大豆油(SO)、亚麻籽油(LO)、鱼油(FO)为油相制备乳液。通过测定乳液的乳化活性、结构特性、热特性、稳定性等指标,研究了不同油相制备的乳液之间稳定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四种乳液中乳液_(LA)有最高的乳化活性和乳液稳定性(27.374 m_2/g,361.243 min),且其乳液液滴平均粒径(D)最小(8.411±0.670μm)。微观结构结果显示,四种乳液颗粒的均匀性为乳液_(LA)>乳液_(SO)>乳液_(LO)>乳液_(FO)。DSC结果表明,乳液_(LA)熔融时需要最多的能量(ΔH=-57.67±1.28 J/g),而乳液_(FO)的焓值仅为-10.18±0.10 J/g。储藏及氧化稳定性的结果表明,乳液_(LA)的稳定性最佳。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差异会影响SPI-SE对乳液的稳定效果,油相的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越大、不饱和程度越高,乳液稳定性越差。该结果可丰富SPI-SE在油脂乳化上的研究,为油脂的乳化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蔗糖酯 油脂 结构特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解时间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及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姚玉雪 谢萱 +4 位作者 闫世长 关尧 马鸿飞 陈昊 孙树坤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143,共9页
为探究不同酶解时间下大豆分离蛋白酶解产物(soybean protein isolate enzymatic hydrolysate,SPIH)结构与功能特性之间的构效关系,通过测定不同酶解时间下的蛋白质水解度及多肽质量分数评估大豆分离蛋白(SPI)的水解情况;通过傅里叶变... 为探究不同酶解时间下大豆分离蛋白酶解产物(soybean protein isolate enzymatic hydrolysate,SPIH)结构与功能特性之间的构效关系,通过测定不同酶解时间下的蛋白质水解度及多肽质量分数评估大豆分离蛋白(SPI)的水解情况;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内源荧光光谱检测和表面疏水性、乳化性及抗氧化能力测定,分析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PI的水解度随酶解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多肽质量分数随酶解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次,随着酶解时间的增加,蛋白质发生解折叠,酶解2 h时蛋白质结构逐渐舒展,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且荧光强度增强;此外,酶解使SPI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酶解2 h时β-折叠面积分数最高。SPIH的表面疏水性、乳化性、抗氧化能力、ζ-电位及其乳液的粒径均在酶解2 h时呈现最佳状态。该研究为明确SPI在不同酶解时间下的结构与功能特性变化规律提供依据,拓宽其在食品行业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酶解 结构表征 功能性质 乳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段阶梯加热成膜工艺对蛋白基复合材料疏水性和阻隔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王滋 雷桥 张文惠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0,共8页
目的:改良成膜加热工艺。方法:将薄膜基材采用一段35,40,45,50,55℃低温解链,二段85℃变性加热的方法制备乳清分离蛋白—普鲁兰多糖薄膜。研究比较了薄膜结构、疏水性、阻隔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变化,确定了优化成膜工艺条件。结果:两段阶... 目的:改良成膜加热工艺。方法:将薄膜基材采用一段35,40,45,50,55℃低温解链,二段85℃变性加热的方法制备乳清分离蛋白—普鲁兰多糖薄膜。研究比较了薄膜结构、疏水性、阻隔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变化,确定了优化成膜工艺条件。结果:两段阶梯加热的薄膜对比未变性交联(25℃)的薄膜和一段加热(85℃)的薄膜,阻氧性能提高了25.0%~58.7%,拉伸强度(TS)增强了54.8%~89.9%,断裂伸长率(EAB)增强了40.2%~59.2%,水蒸气阻隔性能提高了20.0%~52.6%。结论:两段阶梯加热的成膜方式能控制蛋白质解链程度,促进成膜基材基团之间的反应且45℃/85℃加热条件对提高薄膜各项性能的作用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段阶梯加热成膜 乳清分离蛋白 结构变化 疏水性 阻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大豆分离蛋白构象及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被引量:72
5
作者 王中江 江连洲 +3 位作者 魏冬旭 李杨 王辰 李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7-51,共5页
采用Lowery法、ANS荧光探针法、圆二色光谱、荧光光谱方法分别对不同pH值大豆分离蛋白溶解度、表面疏水性、蛋白质二级、三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由β-折叠结构向α-螺旋结构的转变,其Tr... 采用Lowery法、ANS荧光探针法、圆二色光谱、荧光光谱方法分别对不同pH值大豆分离蛋白溶解度、表面疏水性、蛋白质二级、三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由β-折叠结构向α-螺旋结构的转变,其Trp残基所处微环境极性增强。大豆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与溶解度呈负相关关系,同时大豆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也与α-螺旋结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PH值 表面疏水性 构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特性与表面疏水性的关系 被引量:34
6
作者 许晶 齐宝坤 +3 位作者 赵青山 金花 张晓松 江连洲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2-36,41,共6页
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表面疏水性、巯基含量进行测定,同时采用拉曼光谱法对蛋白质二级结构及氨基酸侧链进行分析,探讨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特性与表面疏水性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东... 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表面疏水性、巯基含量进行测定,同时采用拉曼光谱法对蛋白质二级结构及氨基酸侧链进行分析,探讨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特性与表面疏水性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东农46(743.87)>皖豆24(730.14)>黑农46(717.54)>五星4(625.22)>中黄13(613.38)>冀NF58(600.61),并与溶解性呈负相关,与巯基含量呈正相关。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具有不同的二级结构,当α-螺旋含量降低、无规卷曲含量升高时,蛋白分子结构变的松散,使包埋在分子内部的疏水性残基更多的暴露出来,导致表面疏水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结构特性 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热性质及其空间构象对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吴海波 齐宝坤 +6 位作者 江连洲 李杨 冯红霞 曹亮 马文君 丁俭 王瑞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2-46,共5页
采用差示量热扫描(DSC)法和荧光光谱法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的热性质和空间构象进行分析,探讨大豆蛋白的热性质和空间构象对其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大豆分离蛋白的7S球蛋白与11S球蛋白的Td值、△H值与表面疏水性存... 采用差示量热扫描(DSC)法和荧光光谱法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的热性质和空间构象进行分析,探讨大豆蛋白的热性质和空间构象对其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大豆分离蛋白的7S球蛋白与11S球蛋白的Td值、△H值与表面疏水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即7S球蛋白与11S球蛋白的Td值、△H值越小,表面疏水性越大。原因是△H值越低,分子相对伸展使疏水性残基暴露较多,导致蛋白质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疏水性。荧光光谱表明6种大豆分离蛋白具有典型的色氨酸发射光谱,荧光峰峰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不同品种的大豆分离蛋白随着荧光峰峰位数值和峰强越大,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极性越强,表面疏水性越高。这与大豆品种密切相关,埋藏在内部的疏水基团的暴露是导致表面疏水性增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热性质 DSC 荧光光谱 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与表面疏水性的关系 被引量:50
8
作者 齐宝坤 李杨 +2 位作者 王中江 隋晓楠 江连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4-118,共5页
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的表面疏水性、氨基酸组成及溶液的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进行分析,探讨蛋白质溶液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与表面疏水性的关系。不同品种SPI的表面疏水性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为:东农46>... 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的表面疏水性、氨基酸组成及溶液的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进行分析,探讨蛋白质溶液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与表面疏水性的关系。不同品种SPI的表面疏水性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为:东农46>皖豆24>黑农46>五星4>中黄13>冀NF58,品种差异对SPI的Zeta电位及粒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SPI表面疏水性与氨基酸组成无显著相关性,表面疏水性与Zeta电位绝对值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粒径大小呈显著的负相关。当蛋白溶液Zeta电位绝对值较大时,蛋白表面更多同性电荷间的排斥作用会减少蛋白分子的相互聚集,使蛋白溶液趋于稳定,同时降低蛋白质粒径大小。此时,蛋白质疏水基团的内卷程度降低,并更多暴露在分子表面,导致蛋白质表面疏水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ZETA电位 粒径分布 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结构与表面疏水性的关系 被引量:30
9
作者 王辰 江连洲 +4 位作者 魏冬旭 李杨 隋晓楠 王中江 李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4-57,共4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与表面疏水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在酰胺Ⅰ带位置中各个特征峰相互叠加,采用Gauss峰型进行拟合、解析,判断其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与表面疏水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在酰胺Ⅰ带位置中各个特征峰相互叠加,采用Gauss峰型进行拟合、解析,判断其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的相对含量,对其含量与表面疏水性数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研究大豆分离蛋白结构与表面疏水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与α-螺旋含量呈负相关(r=-0.945,P=0.004),与β-折叠(r=0.904,P=0.013)及无规则卷曲(r=0.866,P=0.026)的含量呈正相关,与β-转角线性关系不明显(r=-0.698,P=0.1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FTIR 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蛋白结构与功能性质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江连洲 陈思 +7 位作者 李杨 吴长玲 王中江 张巧智 齐宝坤 隋晓楠 陈复生 许振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27,共8页
大豆分离蛋白经热处理后与花青素进行复合形成复合物,采用荧光光谱表征复合体系构象变化,以溶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粒度分析及Zeta电位为指标分析该复合体系中大豆分离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与功能性质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pH... 大豆分离蛋白经热处理后与花青素进行复合形成复合物,采用荧光光谱表征复合体系构象变化,以溶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粒度分析及Zeta电位为指标分析该复合体系中大豆分离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与功能性质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pH 7.4的条件下,热处理大豆分离蛋白与花青素复合后,大豆分离蛋白的Zeta电位绝对值显著增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显著提高,但溶解性显著下降。通过荧光光谱分析发现花青素对热处理大豆分离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蛋白与花青素间形成了结合位点数近似于1的复合物,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花青素的复合使得蛋白质多肽链的骨架伸展,蛋白结构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花青素 结构性质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磷脂对大豆蛋白乳化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杨 王妍 +6 位作者 张雅娜 王辰 王欢 江连洲 刘海英 冯丹 王中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74-76,79,共4页
研究了大豆磷脂对三种大豆球蛋白(SPI、7S、11S)乳状液性质的影响,并对相关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测定了添加磷脂前后蛋白乳状液的黏度、粒径分布、表面疏水性、Zeta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磷脂与大豆球蛋白有疏水作用发生,使蛋白结构改变... 研究了大豆磷脂对三种大豆球蛋白(SPI、7S、11S)乳状液性质的影响,并对相关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测定了添加磷脂前后蛋白乳状液的黏度、粒径分布、表面疏水性、Zeta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磷脂与大豆球蛋白有疏水作用发生,使蛋白结构改变,疏水基团有不同程度的暴露,增加了乳状液的负Zeta电位。蛋白乳液加入磷脂后,乳状液粒径变小,黏度变小,7S与磷脂球蛋白的疏水作用最强,SPI与磷脂作用强度由7S与11S交互作用共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 大豆分离蛋白 大豆磷脂 表面疏水性 ZETA电位 乳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生产大豆分离蛋白的成膜性能 被引量:28
12
作者 马丹 赵晓燕 +3 位作者 马越 张超 岳喜庆 李春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39-242,共4页
为了制作出具有良好机械性和阻隔性的大豆分离蛋白可食性膜,优选出成膜性能优良的大豆分离蛋白,该文研究了7种不同生产工艺下的大豆分离蛋白,分别以7种蛋白为材料制膜,测定其机械性能、水溶性、水蒸气透过性、O2透过性、脂质渗透性等性... 为了制作出具有良好机械性和阻隔性的大豆分离蛋白可食性膜,优选出成膜性能优良的大豆分离蛋白,该文研究了7种不同生产工艺下的大豆分离蛋白,分别以7种蛋白为材料制膜,测定其机械性能、水溶性、水蒸气透过性、O2透过性、脂质渗透性等性能,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膜的表面结构。结果表明:GS5000型普通型未经造粒的大豆分离蛋白综合评价分数最高,表明其成膜性能优于其他6种大豆分离蛋白,并且电镜扫描照片也显示用其制出的膜结构更加致密,因此,GS5000型大豆分离蛋白比较适合制作可食性膜。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优质大豆分离蛋白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可食性膜 物理性能 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及其形成谷氨酰胺转氨酶改性凝胶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涂宗财 包中宇 +3 位作者 王辉 黄小琴 石燕 常海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5-19,共5页
为探讨超声波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结构及大豆分离蛋白形成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改性凝胶的影响,研究了超声波处理前后大豆分离蛋白平均粒径、溶解性、表面疏水性、二级结构、微观结构及凝胶特... 为探讨超声波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结构及大豆分离蛋白形成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改性凝胶的影响,研究了超声波处理前后大豆分离蛋白平均粒径、溶解性、表面疏水性、二级结构、微观结构及凝胶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使大豆分离蛋白平均粒径减小,溶解性增加,表面疏水性增强,α-螺旋含量降低,无规卷曲含量升高,β-折叠和β-转角无显著变化;超声波处理可以促进大豆分离蛋白形成结构均匀、致密的TG改性凝胶,最佳处理时间为60 min,此时凝胶强度为146.57 g,提高幅度达62.12%,持水性为94.27%,提高幅度为3.66%。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以及其形成TG改性凝胶的凝胶强度、持水性与平均粒径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大豆分离蛋白 结构 谷氨酰胺转氨酶 凝胶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鹰嘴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及结构关系 被引量:23
14
作者 张涛 江波 王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0-14,共5页
研究了蛋白质浓度、加油量、pH及离子强度对鹰嘴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活力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在蛋白质的等电点pH50时,乳化活力最小,乳化稳定性最高;离子强度增加,乳化活力呈现先降后升,而乳化稳定性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当离子强度为02... 研究了蛋白质浓度、加油量、pH及离子强度对鹰嘴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活力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在蛋白质的等电点pH50时,乳化活力最小,乳化稳定性最高;离子强度增加,乳化活力呈现先降后升,而乳化稳定性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当离子强度为02时,乳化活力最低而乳化稳定性最高。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研究了pH及离子强度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及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及表面疏水性随溶液的pH及离子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在蛋白质的等电点或离子强度较低(如01)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形式存在,且当离子强度为01时,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稳定性 乳化性 表面疏水性 离子强度 鹰嘴豆 蛋白质 等电点 活力 分离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相互作用及其复合物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毕爽 江连洲 +4 位作者 毛惠婷 隋晓楠 王中江 齐宝坤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6,共6页
研究不同强度的超声波(150、300、450 W)在12 min和24 min处理时间下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相互作用程度的影响,同时揭示了复合体系功能性质随超声条件变化的规律。通过圆二色光谱、粒径分布、ζ-电位、溶解度以及乳化性指标的测定发现:... 研究不同强度的超声波(150、300、450 W)在12 min和24 min处理时间下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相互作用程度的影响,同时揭示了复合体系功能性质随超声条件变化的规律。通过圆二色光谱、粒径分布、ζ-电位、溶解度以及乳化性指标的测定发现:当超声波处理时间为12 min时,中功率(300 W)超声波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体系的影响最大,α-螺旋含量降低,溶解度及乳化性较高。当超声时间延长至24 min时,低功率(150 W)超声波会明显增加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体系的乳化性,同时体积平均粒径由未超声样品的16.87 μm减小至6.49 μm、ζ-电位绝对值增大,α-螺旋含量降低至7.6%,溶液分散均匀且性质稳定。但随着超声波功率的进一步增大,蛋白质发生不溶性聚集,导致其与磷脂间的相互作用变弱,复合体系的各项功能性质随之下降。这表明超声波处理会影响大豆分离蛋白与磷脂相互作用的程度,适宜强度的超声波处理有利于复合体系功能性质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处理 大豆分离蛋白 磷脂 空间结构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脉冲电场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8
16
作者 李迎秋 陈正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94-198,共5页
该文研究了高压脉冲电场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脉冲强度和脉冲处理时间的延长,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度、乳化性、起泡性及疏水性都增加。当脉冲强度或处理时间大于35 kV/cm或432μs(溶解度)、30 kV/cm或144μs(乳化... 该文研究了高压脉冲电场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脉冲强度和脉冲处理时间的延长,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度、乳化性、起泡性及疏水性都增加。当脉冲强度或处理时间大于35 kV/cm或432μs(溶解度)、30 kV/cm或144μs(乳化性)、35 kV/cm或432μs(起泡性)及30 kV/cm或288μs(疏水性)时,由于蛋白质分子变性程度增加,分子发生聚集,功能性质反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脉冲电场 大豆分离蛋白 功能性质 溶解度 乳化性 起泡性 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对大豆分离蛋白物理改性的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杨会丽 马海乐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4-27,共4页
研究了超声循环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起泡性和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处理1600 mL浓度为1%大豆分离蛋白溶液时,与未经超声处理的蛋白相比,超声功率320W,超声时间15m in,乳化能力提高了17%,乳化稳定性提高了49%;在超声时... 研究了超声循环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起泡性和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处理1600 mL浓度为1%大豆分离蛋白溶液时,与未经超声处理的蛋白相比,超声功率320W,超声时间15m in,乳化能力提高了17%,乳化稳定性提高了49%;在超声时间15m in、超声功率为960W、800W时,大豆分离蛋白的起泡能力和起泡稳定性分别达到最大,比未经超声处理的蛋白分别提高了70%和7%;当超声功率640W时,大豆分离蛋白的疏水性达到最大,与未经超声处理相比提高了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大豆分离蛋白 乳化性 起泡性 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基化与胰蛋白酶酶解对大豆蛋白构象和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宋春丽 任健 +2 位作者 陈佳鹏 康文娜 张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25,共4页
利用转谷氨酰胺酶催化壳寡糖与大豆蛋白分子发生交联反应制备糖基化大豆蛋白,随后用胰蛋白酶酶解制备水解度分别为1%、5%、10%和15%的大豆蛋白酶解产物,分析糖基化及酶解对大豆蛋白的三级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糖基化大豆蛋... 利用转谷氨酰胺酶催化壳寡糖与大豆蛋白分子发生交联反应制备糖基化大豆蛋白,随后用胰蛋白酶酶解制备水解度分别为1%、5%、10%和15%的大豆蛋白酶解产物,分析糖基化及酶解对大豆蛋白的三级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糖基化大豆蛋白及其酶解产物具有更加疏松的三级结构;pH 4.0、7.0的酶解产物(DH15%)经过热处理(85℃)后,其热稳定性分别为50.74%和67.66%,热稳定性较好;糖基化提高了大豆蛋白的泡沫稳定性,水解度为10%的酶解产物具有最高的起泡性;糖基化也能够提高大豆蛋白的乳化稳定性,水解度为5%的酶解产物具有较好的乳化稳定性;大豆蛋白修饰产物的体外消化性不同,糖基化大豆蛋白对胃蛋白酶的敏感性差,而其酶解产物对胰蛋白酶的敏感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糖基化 胰蛋白酶酶解 三级结构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葡聚糖非共价聚合物结构及功能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秀清 杜晓倩 +3 位作者 胡淼 刘冠男 齐宝坤 李杨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8-405,共8页
为揭示混合体系中大豆分离蛋白(SPI)和葡聚糖(Dex)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Dex质量分数(1%、3%、5%和7%)对SPI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SPI-Dex非共价聚合物构象变化,并通过粒径、表面疏... 为揭示混合体系中大豆分离蛋白(SPI)和葡聚糖(Dex)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Dex质量分数(1%、3%、5%和7%)对SPI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SPI-Dex非共价聚合物构象变化,并通过粒径、表面疏水性、浊度、溶解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以及抗氧化性解析Dex质量分数对SPI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PI和Dex在中性条件下可以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两种非共价力相互作用,进而改变SPI的结构和功能性质。与单独SPI相比,Dex的添加可以防止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暴露,形成更加紧密的三级结构。当混合体系中Dex质量分数低于5%时,随着Dex的不断增加,SPI-Dex聚合物的粒径、表面疏水性、浊度明显降低,溶解性、乳化性、抗氧化性显著提高,其中Dex质量分数为5%时效果最为显著,分别使SPI的溶解度增加了16.35%、乳化活性指数增加了18.71%、DPPH自由基清除率增加了1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葡聚糖 结构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均质对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异黄酮相互作用及其复合物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娜 吴长玲 +2 位作者 陈凡凡 李杨 滕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46-153,共8页
为探明高压均质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和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SI)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复合物功能性质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处理条件,本实验研究10 mg/mL SPI分别与0、0.2、2 mg/mL SI所形成复合物的结构和功... 为探明高压均质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和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SI)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复合物功能性质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处理条件,本实验研究10 mg/mL SPI分别与0、0.2、2 mg/mL SI所形成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特性随均质压力条件变化的规律。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分析不同均质条件下复合物构象变化,以粒径、Zeta电位、溶解度和疏水性表征不同均质条件下复合物的流体动力学半径和功能特性。荧光光谱结果表明SI对SPI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在压力为80 MPa、SI质量浓度为0.2 mg/mL时,粒径分布稳定,Zeta电位绝对值、溶解度、疏水性均显著提高(P<0.05)。紫外光谱和FTIR结果表明SPI中色氨酸残基附近的微环境亲水性增强,SPI二级结构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大豆异黄酮 高压均质 结构性质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