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鲜食大豆-鲜食糯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群体产量和效益对播种密度的响应
1
作者 刘倩男 梁毓文 +5 位作者 曾婧涵 吴然然 吴燕 郭剑 李广浩 陆大雷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128,共8页
为明确适宜江苏省鲜食大豆-鲜食糯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2模式下的群体密度,以鲜食大豆苏成4号和鲜食糯玉米苏玉糯5号为试材,设置6个播种密度组合:播种密度糯玉米60000粒·hm^(-2)下大豆240000(D1)、195000(D2)和150000(D3)粒·hm... 为明确适宜江苏省鲜食大豆-鲜食糯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2模式下的群体密度,以鲜食大豆苏成4号和鲜食糯玉米苏玉糯5号为试材,设置6个播种密度组合:播种密度糯玉米60000粒·hm^(-2)下大豆240000(D1)、195000(D2)和150000(D3)粒·hm^(-2);糯玉米45000粒·hm^(-2)下大豆240000(D4)、195000(D5)和150000(D6)粒·hm^(-2),分析了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播种密度组合的群体产量、叶片特性、农艺性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以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D1处理下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大豆鲜荚产量为6870 kg·hm^(-2),糯玉米鲜果穗产量为6703 kg·hm^(-2)。糯玉米播种密度相同条件下,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随播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农艺性状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影响。大豆播种密度相同的条件下,与播种密度45000粒·hm^(-2)相比,播种密度60000粒·hm^(-2)处理下糯玉米叶面积指数、穗位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较高,商品穗率较低。不同密度组合间,D1下产值和净收益最高,分别为43598和21302元·hm^(-2),其次为D2。综上,在江苏鲜食大豆-鲜食糯玉米4//2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保证与净作相近的密度水平(播种密度鲜食大豆为240000粒·hm^(-2)、鲜食糯玉米为60000粒·hm^(-2)),可以实现群体高产高效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鲜食糯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播种密度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安定区的优化筛选研究
2
作者 续博 杨爱 +3 位作者 雷艳红 魏亚雯 李继明 陈小花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7期180-183,共4页
为实现定西市安定区“玉米不减产、大豆多收一季”的目标,对比研究了4种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筛选出最优栽培模式为区域推广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3+2”在生长势、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上均显著优... 为实现定西市安定区“玉米不减产、大豆多收一季”的目标,对比研究了4种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筛选出最优栽培模式为区域推广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3+2”在生长势、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上均显著优于其他模式,其玉米株高、茎粗、LAI、单株产量、冠层透光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等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大豆株高、分枝数单株产量、冠层透光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也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安定区可结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荐“3+2”模式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主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模式 研究 安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应用2种植调剂对大豆玉米生长调控效果初探
3
作者 邵逸飞 张风文 +3 位作者 金岩 张国福 张耀中 姜兴印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6期46-51,共6页
为了明确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田间调控效果,选择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房寺镇开展田间试验。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下,经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均能促进玉米、大豆的生长,提高出苗率、简易活力指数、株高等生... 为了明确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田间调控效果,选择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房寺镇开展田间试验。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下,经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均能促进玉米、大豆的生长,提高出苗率、简易活力指数、株高等生长指标,其中以不灭茬为空白对照:旋耕灭茬总体的促进效果最好,旋耕灭茬模式下,玉米的增产率为14.38%,大豆的增产率为5.05%;化学灭茬模式下玉米的增产率为11.01%,大豆的增产率为3.14%。该研究结果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冠菌素 14-羟基芸苔素甾醇 旋耕灭茬 化学灭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虫剂对筛豆龟蝽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4
作者 周东来 刘磊 +2 位作者 黄运友 张亚 刘双清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6期57-61,共5页
为筛选出防治筛豆龟蝽的高效药剂,通过开展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评价了5种常用杀虫剂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的筛豆龟蝽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药3 d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2.5%溴氰菊酯乳油,防效分别为72.66%和70... 为筛选出防治筛豆龟蝽的高效药剂,通过开展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评价了5种常用杀虫剂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的筛豆龟蝽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药3 d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2.5%溴氰菊酯乳油,防效分别为72.66%和70.84%,其他药剂的防效均不够理想。施药7 d后,2.5%溴氰菊酯乳油的防效最好,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次之,防效分别为81.38%和80.56%,显著优于其他药剂。根据以上结果,可推荐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 g/666.7 m^(2)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 g/666.7 m^(2)喷雾施用,作为筛豆龟蝽的应急防治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筛豆龟蝽 杀虫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大豆/玉米间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群体效益的影响
5
作者 张亮 谢镕洲 +3 位作者 代希茜 孙淳皓 单丹丹 赵银月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16-20,共5页
适宜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是获得高产的前提,为筛选出效益高的间作模式,采用玉米∶大豆2∶3、3∶4、3∶5、4∶6这4种间作模式,以大豆净作(SS)和玉米净作(MM)为对照,通过对大豆农艺性状、土地当量比(LER)、群体产量、产出效益等指标对大... 适宜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是获得高产的前提,为筛选出效益高的间作模式,采用玉米∶大豆2∶3、3∶4、3∶5、4∶6这4种间作模式,以大豆净作(SS)和玉米净作(MM)为对照,通过对大豆农艺性状、土地当量比(LER)、群体产量、产出效益等指标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群体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间作模式下,农艺性状如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3∶5、4∶6模式较2∶3、3∶4模式更有优势;3∶5、4∶6模式较2∶3、3∶4模式大豆增产显著,3∶5模式较2∶3、3∶4模式大豆分别增产20.5%、24.7%,4∶6模式较2∶3、3∶4模式大豆分别增产13.1%、17.1%,3∶5、4∶6模式群体经济效益较好,3∶5、4∶6模式的相对产量损失(AYL)较高且大于1,说明2种处理方式相较于等面积的大豆或玉米净作能取得更高的产量;间作种植群体产量显著高于净作,间作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系统产量,经济效益较大豆净作(SS)增加8.9%~24.6%,较玉米净作(MM)增加45.5%~66.5%。因此,玉米∶大豆3∶5、4∶6为最优配置,能有效提高群体效益,可在云南省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间作模式 农艺性状 群体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罗健 段馥梅 +3 位作者 高伟 白明涛 王鹏远 李晓艳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为了筛选适宜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中的大豆品种,选用齐黄34、中黄30、陕豆125等12个具有一定耐阴性和抗倒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与玉米行比为4∶2)下,... 为了筛选适宜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中的大豆品种,选用齐黄34、中黄30、陕豆125等12个具有一定耐阴性和抗倒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与玉米行比为4∶2)下,齐黄34、秦豆2018、宝豆6号和汾豆93植株较高,株型收敛,丰产性好,产量分别为2595.45、1946.55、2041.50、1884.45 kg/hm^(2);效益较高,群体产值分别为39611.06、35314.25、34200.99、35010.92元/hm^(2),可扩大示范推广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大豆品种 农艺性状 产量 陕西延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产稳产的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优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晓峰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5期140-143,共4页
该文分析优化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以提高作物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高产稳产能力。通过大田试验,以轮作玉米和轮作大豆作为对照,设置了不同玉米和大豆行数配比(2∶2,2∶4,4∶2,4∶4,6∶2,6∶4,6∶6)共7个间作处理,进行不同间作模式... 该文分析优化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以提高作物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高产稳产能力。通过大田试验,以轮作玉米和轮作大豆作为对照,设置了不同玉米和大豆行数配比(2∶2,2∶4,4∶2,4∶4,6∶2,6∶4,6∶6)共7个间作处理,进行不同间作模式的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大豆生长存在一定抑制作用。不同地区的玉米和大豆产量存在差异,但间作模式对作物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与对照组相比,所有间作处理均导致玉米和大豆产量有所下降,其中玉米大豆2∶4行数配比的土地当量比和产量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种植模式优化 土地当量比 产量比较 资源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模式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光合、产量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8
作者 田艺心 朱金英 +5 位作者 李春燕 朱冠雄 高祺 王春雨 华方静 高凤菊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75-1785,共11页
为探明间作模式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影响,本试验以玉米登海605和大豆齐黄34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间作模式处理:玉米2行//大豆4行(T2∶4)、玉米2行//大豆6行(T2∶6)、玉米3行//大豆4行(T3∶4)、玉米3行//大豆6行(T3∶6),以玉米单作(CKM)... 为探明间作模式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影响,本试验以玉米登海605和大豆齐黄34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间作模式处理:玉米2行//大豆4行(T2∶4)、玉米2行//大豆6行(T2∶6)、玉米3行//大豆4行(T3∶4)、玉米3行//大豆6行(T3∶6),以玉米单作(CKM)和大豆单作(CKS)为对照,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产值、产量优势指标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T2∶6、T2∶4、T3∶6模式下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单穗粒重及R1和R5期叶片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等光合指标均优于T3∶4和CKM。间作大豆分枝、有效荚、单株粒数及R2和R6期叶片光合指标(Tr、Gs、Pn)均低于CKS,Ci均高于CKS,且T2∶6、T2∶4、T3∶6模式均优于T3∶4。T2∶6、T2∶4、T3∶6间作系统总产量和总产值高于T3∶4和CKM,总产量分别比CKM高8.22%、6.51%、5.91%,总产值分别比CKM高39.46%、31.55%、31.26%。各间作模式下土地当量比(LER)值为1.32~1.51,间作优势(IA)值为3981.41~5460.26 kg·hm^(-2),实际产量损失(AFL)值为0.67~1.60,相对拥挤指数(K)值为6.69~11.82,均存在产量优势,尤以T2∶6、T2∶4、T3∶6模式表现较好。T2∶6模式下,大豆竞争比率(CR_(s))>1,玉米竞争比率(CR_(m))<1,玉米侵占力(A_(m))<0,大豆侵占力(A_(s))>0,大豆竞争能力强于玉米,其他模式下则以玉米竞争能力较强。综上,各间作模式不仅能优化高位作物玉米农艺性状,还可以有效减弱玉米对大豆的遮萌,提高作物光合性能,进而提高间作系统总产量和产值,以T2∶6模式表现最好,其次是T2∶4和T3∶6。本研究对鲁西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及发掘作物产量潜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间作模式 光合 产量优势 种间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保无人机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后苗前喷雾的雾滴沉积特性及除草效果
9
作者 张路生 于晓庆 +7 位作者 邵玉丽 金宗亭 周江明 常慧红 谢英杰 韩小伟 何川 田雪慧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7-333,共7页
为明确适合应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杂草发生特点的植保无人机作业参数,本文采用两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探究不同喷液量和雾滴粒径下的药液沉积效果及对杂草防效。结果表明,当喷液量一定时,200~400μm范围内,粒径越大,雾滴覆盖率和沉积... 为明确适合应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杂草发生特点的植保无人机作业参数,本文采用两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探究不同喷液量和雾滴粒径下的药液沉积效果及对杂草防效。结果表明,当喷液量一定时,200~400μm范围内,粒径越大,雾滴覆盖率和沉积量也随之增大,而雾滴密度随之减小,杂草防效提高;当雾滴粒径一定时,喷液量越大,雾滴覆盖率、密度和沉积量都随之增大,杂草防效也提高。当喷液量为45.0 L/hm^( 2)、粒径400μm时,防效最高,40%砜吡草唑SC 375 mL/hm^( 2)+480 g/L嗪草酮SC 600 mL/hm^( 2)处理后20 d,对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分别可达98.88%和100.00%,药后35 d,对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分别为97.62%和75.56%,鲜重防效分别为98.92%和99.02%。因此,在利用植保无人机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进行播后苗前除草时,适当增大喷液量和雾滴粒径,有利于提高除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保无人机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杂草防效 雾滴沉积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山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10
作者 董诗铝 廖明山 +3 位作者 许红丽 单艳 曾林 宋云飞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5期101-103,共3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有利于单位面积内玉米不减产,可增收一季大豆,该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主要为品种选配、行比设置、播期播幅、种植密度、水肥管理、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该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为基础,总结其...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有利于单位面积内玉米不减产,可增收一季大豆,该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主要为品种选配、行比设置、播期播幅、种植密度、水肥管理、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该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为基础,总结其种植优势和技术要点,重点介绍了从品种选配到收获的全程规范化栽培技术,提出现阶段发展存在问题和应用策略,为进一步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带型模式试验对比研究
11
作者 李晓艳 王鹏远 +1 位作者 罗健 曹岗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57-61,共5页
为探索适宜延安市应用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带型模式,2023年4~10月,以4∶2模式为对照,设置了6∶3模式、4∶3模式、4∶4模式三种带型模式,通过分析三种模式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优势和产量,筛选出最适宜延安地区的大豆玉米带状复... 为探索适宜延安市应用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带型模式,2023年4~10月,以4∶2模式为对照,设置了6∶3模式、4∶3模式、4∶4模式三种带型模式,通过分析三种模式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优势和产量,筛选出最适宜延安地区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带型模式,为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结果表明,4∶3带型模式玉米单产最高(598.38 kg/667 m^(2)),4∶4模式玉米单产最低(400.71kg/667 m^(2)),6∶3模式大豆单产最高(103.28 kg/667 m^(2)),4∶4模式大豆单产最低(45.32kg/667 m^(2))。通过试验结果分析,4∶4模式大豆、玉米667 m^(2)减产比最高,4∶3模式大豆、玉米667 m^(2)减产比较低且稳定,适宜在我市示范推广和种植,4∶2模式玉米667 m^(2)减产比较低,适宜在我市大面积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大豆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12
作者 孙俊荣 孟繁武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6期143-145,共3页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重要稳粮扩油种植模式,但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更为复杂,影响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结合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从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控...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重要稳粮扩油种植模式,但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更为复杂,影响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结合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从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控等方面综述了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并对该模式下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病虫草害 绿色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带宽行比对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群体产量和氮素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银水 黄翔 +6 位作者 罗金华 吕典 金晶 李必钦 秦璐 顾炽明 余常兵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3-871,共9页
为明确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的最优配置,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单作玉米(MM)和单作大豆(MS)为对照,设置5种不同带宽行比:2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2(T1)、2.4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3(T2)、2.4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4(T3)、2.8 m带宽玉豆行数比... 为明确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的最优配置,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单作玉米(MM)和单作大豆(MS)为对照,设置5种不同带宽行比:2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2(T1)、2.4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3(T2)、2.4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4(T3)、2.8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3(T4)、2.8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4(T5),研究不同带宽行比对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群体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总体上随着带宽增加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大豆籽粒产量总体上随着带宽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相同带宽条件下,随着玉米大豆行比增加,玉米籽粒产量下降,大豆籽粒产量增加;玉米和大豆的植株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变化规律与籽粒产量基本相一致。与对照相比,T2有提高玉米和大豆的收获指数,增加氮素在玉米和大豆籽粒的分配比例、降低在茎秆的分配比例的趋势。综合产量、经济效益以及群体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效率的表现,2.4 m带宽下种植2行玉米3行大豆为鄂西南山区玉米/大豆的最优间套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宽行比 玉米/大豆 带状间套作 产量 氮素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充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调研报告 被引量:3
14
作者 杜俊波 叶鹏盛 +6 位作者 吴海英 郭昊昱 廖树琳 闫飞燕 于晓波 杨辉 孙歆 《大豆科技》 2024年第3期39-42,47,共5页
为了解南充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状,文章以南充市南部县与西充县多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为调研对象,对调研区的基本种植情况、存在问题进行调研,提出促进南充市大豆生产发展建议,包括优选良种,加强田间管理;推进西南丘区小... 为了解南充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状,文章以南充市南部县与西充县多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为调研对象,对调研区的基本种植情况、存在问题进行调研,提出促进南充市大豆生产发展建议,包括优选良种,加强田间管理;推进西南丘区小型智能农机装备研发进程;提供政策扶持,加快大豆生物育种步伐,旨在为提升南充大豆单产水平提供参考,助力南充市大豆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充市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调研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与种间距离下大豆/玉米带状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立达 任俊波 +7 位作者 彭新月 杨雪丽 罗凯 陈平 袁晓婷 蒲甜 雍太文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1-264,共14页
为明确施氮和种间距离下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系统为研究主体,探究不同氮水平(施氮与不施氮)与种间距离(玉豆间距30、45、60和75 cm、单作100 cm)下作物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差异,... 为明确施氮和种间距离下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系统为研究主体,探究不同氮水平(施氮与不施氮)与种间距离(玉豆间距30、45、60和75 cm、单作100 cm)下作物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差异,并对作物干物质积累过程进行拟合,综合分析作物生长规律和产量效益。结果表明:玉米生长率在抽雄期至乳熟期达最大,不施氮下以间距30 cm(MS30)最高,较玉米单作(MM100)高出34.99%。套作大豆生长率在初花期前显著低于单作(SS100),而初花期后高于SS100,以间距60cm(MS60)最高,盛花期—盛荚期在不施氮下较SS100高出78.91%。Logistic方程可较好的拟合玉米、大豆的干物质积累过程,且R2均在0.95以上。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推迟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高峰,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套作大豆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慢于单作,而生育后期间距45cm(MS45)、MS60干物质积累逐渐与单作持平甚至超过单作。施氮提高了玉米籽粒干物质分配率而显著提高产量,2年间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0.05%、40.90%。随种间距离增加套作大豆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以MS60最高,MS30最低,MS60两年间在不施氮与施氮下较MS30分别平均高出23.88%、31.77%。套作下土地当量比均在1.35以上,其中以施氮下MS60最大(1.89)。适宜的种间距离(间距60 cm)可实现套作下玉米和大豆协同生长,提高作物生长率、促进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提高系统产量和土地当量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 种间距离 作物生长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田间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群体产量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席文 马淑梅 +4 位作者 余常兵 王淑彬 魏亚凤 王小春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4-734,共11页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各地区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生产单元和行比配置。【方法】在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以当地主栽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四川与湖北地区采用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湖南与江西地区采用春玉...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各地区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生产单元和行比配置。【方法】在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以当地主栽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四川与湖北地区采用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湖南与江西地区采用春玉米春大豆带状间作模式,江苏地区采用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以单作玉米(MM)与单作大豆(SS)为对照,设置5个不同的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田间配置:生产单元2 m行比2∶2(T1)、生产单元2.4 m行比2∶3 (T2)、生产单元2.4 m行比2∶4 (T3)、生产单元2.8 m行比2∶3 (T4)、生产单元2.8 m行比2∶4 (T5)。【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各地区玉米产量总体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大豆产量呈现为相反趋势,群体产量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不同区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均表现出明显的间套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在不同地区之间尤以长江上游的四川、湖北生态区表现突出,最高达1.64。长江上中下游各田间配置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均大幅高于单作大豆,在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下相较单作玉米,长江上游四川与湖北试验点平均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39.20%、39.34%,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31.48%、19.42%、13.85%(四川)和56.90%、41.45%、42.89%(湖北),长江下游江苏试验点3年平均经济效益提高22.22%,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2.09%、13.16%、14.41%。长江中游湖南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分别提高13.07%、13.86%、7.77%和6.45%,长江中游江西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3年群体产量效益与资源利用率及主成分分析表明,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与长江下游(江苏)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区应实行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长江中游(湖南、江西)带状间作区可分别采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与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 田间配置 群体产量 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智鸣 潘增柔 +6 位作者 杨欢 宿雅涵 李建政 汪扬媚 赵静 杨文钰 吴雨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8-1035,共8页
【目的】明确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土壤肥力、酶活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以及作物产量的变化。【方法】以“登海605”为供试玉米品种,以“南豆12”为供试大豆品种,设置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玉米单作和大豆单作3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处理对土... 【目的】明确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土壤肥力、酶活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以及作物产量的变化。【方法】以“登海605”为供试玉米品种,以“南豆12”为供试大豆品种,设置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玉米单作和大豆单作3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pH、容重,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团聚体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带土壤的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其中玉米带增幅分别为18.1%、14.9%和21.8%,大豆带有机质和速效钾增幅分别为17.7%和34.9%,而有效磷增幅较小且不显著,并保持了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和pH的稳定。玉米带土壤容重显著下降3.3%,大豆带则显著增加4.7%。带状套作显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和脲酶的活性,玉米带增幅为16.3%和20.5%,大豆带增幅为133.7%和66.2%,酸性磷酸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保持稳定。带状套作促进了大粒径团聚体的形成,套作玉米和大豆带>2 mm团聚体分别显著提高18.8%和22.2%,其他各粒级的小团聚体不同程度下降。带状套作玉米较单作千粒重、穗粒数、有效株数和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带状套作大豆有效株数、单株粒数分别较单作显著下降12.9%、26.5%,百粒重无显著差异,最终使大豆产量达到单作的60.9%。【结论】玉米-大豆套作模式提高了土壤肥力,显著增加了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等的含量,维持了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和pH的稳定,并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从而有利于土壤养分转化和植物吸收利用。带状套作还促进微小团聚体向稳定的大团聚体转化,从而提高了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的化学性质,满足了玉米和大豆生长需要。因此,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可以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保持与单作相当的玉米产量,并能额外收获相当于单作产量60.9%的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 土壤肥力 土壤酶 团聚体 玉米和大豆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北疆灌区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混合青贮产量和作物抗倒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欣 舒泽兵 +3 位作者 封亮 闫艳红 王小春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5-723,共9页
【目的】针对北疆灌区光照资源丰富但青贮种植单一的问题,利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势,在北疆灌区通过设计大豆-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来调控作物青贮产量,为当地青贮间作适宜密度栽培提供参考。【方法】设置3个玉米种植密度:9万株/hm^(2)... 【目的】针对北疆灌区光照资源丰富但青贮种植单一的问题,利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势,在北疆灌区通过设计大豆-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来调控作物青贮产量,为当地青贮间作适宜密度栽培提供参考。【方法】设置3个玉米种植密度:9万株/hm^(2)(M1)、10.5万株/hm^(2)(M2)和12万株/hm^(2)(M3)。3个大豆种植密度:15万株/hm^(2)(S1)、18万株/hm^(2)(S2)和21万株/hm^(2)(S3),阐明不同密度处理下作物农艺性状、群体光合有效辐射、抗倒伏特性和青贮产量。【结果】玉米种植密度从9万株/hm^(2)增至12万株/hm^(2),茎秆穿刺强度平均降低17.30%~25.72%,倒伏率平均增加51.13%~55.27%,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加8.00%~22.82%,光合势(LAD)平均增加10.49%~29.49%,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0.5万株/hm^(2)密度下获得最大值,大豆株高和倒伏率随玉米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大豆冠层透光率、茎粗和抗折力呈下降趋势,LAI和LAD呈先升后降趋势。在玉米低、中和高密度处理下,大豆高密度间作与低、中密度间作相比,抗折力分别降低18.71%~29.83%、19.68%~36.94%和20.48%~31.74%,倒伏率分别增加9.77%~48.50%、9.82%~66.24%和2.25%~35.80%。随大豆种植密度增加,大豆LAI、LAD和产量增加,倒伏率显著下降。M2S3处理间作系统混合青贮产量最高,为64 981.84 kg/hm^(2),较M2S1处理增产2.81%。【结论】玉米10.5万株/hm^(2)搭配大豆21万株/hm^(2)间作种植有利于提高混合青贮产量,可为北疆灌区青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适宜播种密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灌区 大豆-玉米带状间作 密度 抗倒伏 混合青贮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大豆性状表现与综合效益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文锋 罗琳玲 +6 位作者 甘国平 杨兴柏 高圣良 陈学松 龙飞 张英 张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3-16,共4页
于2022年引进了5个玉米品种,与鄂豆10号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观察玉米和大豆的相关性状,筛选出适宜的玉米品种,分析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各复合种植模式中,以MY73+鄂豆10号处理的玉米单产、总产、总产值最高,分别为6 655 kg/hm^(2)、8 030 k... 于2022年引进了5个玉米品种,与鄂豆10号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观察玉米和大豆的相关性状,筛选出适宜的玉米品种,分析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各复合种植模式中,以MY73+鄂豆10号处理的玉米单产、总产、总产值最高,分别为6 655 kg/hm^(2)、8 030 kg/hm^(2)、26 103元/hm^(2);玉米品种MY73在试验中表现为产量最高、株高较矮、综合抗性好,是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中较适宜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带状复合种植 性状表现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带距及水肥处理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汤英 徐利岗 +2 位作者 何新林 李金娟 李金泽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0-247,252,共9页
为明晰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对不同带距和水肥供给条件的响应特征及其效应,在宁夏引黄灌区选取玉米-大豆2∶4间作种植模式,研究带距(A)、灌溉定额(W)、施肥量(F)对玉米、大豆及间作系统的生理指标、净同化率、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为玉... 为明晰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对不同带距和水肥供给条件的响应特征及其效应,在宁夏引黄灌区选取玉米-大豆2∶4间作种植模式,研究带距(A)、灌溉定额(W)、施肥量(F)对玉米、大豆及间作系统的生理指标、净同化率、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结果显示:A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主要在拔节期和灌浆期(贡献率分别为75.6%~83.7%、52.4%~81.3%),W在抽穗期(贡献率为91.4%~92.5%);A对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主要在开花期(贡献率为97.9%~99.3%),W在结荚期(贡献率为70%)。T6(A2W3F1)处理有利于玉米净同化率(NAR)和叶面积指数(LAI)升高,在试验的高水高肥对大豆LAI呈负相关。三因素对系统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显著,排序为W>A>F;A和W的3个水平对玉米产量和系统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且A2>A3>A1,W3>W2>W1,F水平对大豆产量影响不显著;各因素水平对系统经济效益贡献率为A2>A3>A1、W3>W2>W1和F1>F3>F2,A2的效益比A1高25.2%、W3比W1高32.3%、F1比F2高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距 水肥耦合 玉米大豆间作系统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