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4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oybean Oligosaccharides Extracted from Defatted Soybean Meal on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tes during in Vitro Fermentation Process 被引量:1
1
作者 SU Tingting YANG Xiyuan +6 位作者 YU Qiaoru WU Mengna XU Lei WANG Hui MU Xindi YAO Di WANG Changyuan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64-179,共16页
To investigate the in vitro digestion and fermentation properties of soybean oligosaccharides(SBOS)extracted from defatted soybean meal,the changes in monosaccharide composition and molecular mass were analyzed.Subseq... To investigate the in vitro digestion and fermentation properties of soybean oligosaccharides(SBOS)extracted from defatted soybean meal,the changes in monosaccharide composition and molecular mass were analyzed.Subsequently,the effect of SBOS on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metabolites was studied by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and untargeted metabolomics based on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Results showed that SBOS was not easily enzymolyzed during simulated digestion and could reach the large intestine through the digestive system.The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molecular mass of SBOS after in vitro fermentation indicated its utilization by the gut microbiota,which increased the contents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and lactic acid,thereby reducing the pH of the fermentation broth.Moreover,the core community was found to consist of Blautia,Lactobacillaceae,and Pediococcus.SBOS up-regulated beneficial differential metabolites such as myo-inositol,lactose,and glucose,which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galactose,amino sugar,and nucleotide sugar metabolism.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the metabolites of SBOS,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BOS as an ingredient for functional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oligosaccharides simulated digestion fecal fermentation gut microbiota METABOLIT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n Transmission,Physiological Races,Differentiation,Resistance Breeding and Molecular Genetic Mechanism of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 Disease
2
作者 Ning Hailong Wang Yidi +4 位作者 Guan Fangshuo HuBo Zhang Shuzhen Xu Pengfei Li Wenxia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25年第2期82-96,共15页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FLS)disease is a worldwide disease caused by Cercospora sojina Hara.It is one of the major diseases suffered by soybean during the growth cycle,which seriously damages the yield and seed qual...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FLS)disease is a worldwide disease caused by Cercospora sojina Hara.It is one of the major diseases suffered by soybean during the growth cycle,which seriously damages the yield and seed quality of soybean.The current resistant varieties a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production demand.The breeders have identified 50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small species and discussed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ybean resistance to FLS.In soybean disease resistance breeding,resistance resources are screened for the main physiological ra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resistance materials are created,more than 100 genome regions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are located,and 12 resistance-related genes are identified.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f soybean disease resistance breeding,this paper expounded and analyzed the pathogenesis characteristics of soybean FLS,the division of races,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soybean resistance to FLS disease,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quantitative trait nucleotides(QTN),genes of resistance sites,the screening of resistant germplasm resources,and the breeding of new varieties,so as 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principle of soybean FLS disease.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breeding of soybean FLS disease,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soybean FLS disease was analyzed from the molecular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 resistance inheritance disease resistance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alysis of Proteins Regulated by Rare Earth Cerium in Soybean Leaves at Seedling Stage
3
作者 Ren Hongyu Zhang Tianren +3 位作者 Miao Yanli Li Haoyang Zhang Shuying Zhang Xingwe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1期42-52,共11页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rare earth regulating soybean leav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under the regulation of rare earth. In this study, ...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rare earth regulating soybean leav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under the regulation of rare earth. In this study, Dongnong 42 was used as material, and 30 mg·L^(-1) CeCl_(3) solution was sprayed on soybean leaves at the seedling stage. Tandem mass tag(TMT)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technique and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were used to identify soybean leaf proteins. A total of 8 510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and 127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 in response to rare earth cerium regulation were identified, among which 64 were upregulated and 63 were down-regulated. The gene ontology(GO) annotation indicated that DEPs were mainly involved in metabolic process, cellular process, response to stimulus, biological regulation, and response to a stimulus;DEPs in cell module categories were mainly involved in cells, cell part, organelle, membrane, membrane part, organelle par, and protein-containing complex;DEPs in molecular functional categories were mainly involved in catalytic activity, binding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 pathway significantly enriched 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 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 galactose metabolism,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and MAPK signaling pathway-plant. These DEPs were mainly involved in photosynthesis, glucose metabolism and stress response. Forty-six differential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were identified by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analysis. This experiment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studies of the mechanism of rare earth cerium regulating soybean leaf function from the proteomic persp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re earth soybean PROTEOMICS tandem mass tag(TM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omic Selection for Frogeye Leaf Spot Resistance in Soybean
4
作者 Yao Lanning Chen Yizhi +4 位作者 Li Haochen Zhang Yue Xia Mingyu Ning Shicheng Ning Hailo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1期11-19,共9页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FLS) disease is a global disease affecting soybean yield, especially in the soybean growing area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order to realize genomic selection breeding for FLS resistance of...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FLS) disease is a global disease affecting soybean yield, especially in the soybean growing area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order to realize genomic selection breeding for FLS resistance of soybean,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 regression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were combined, and a genomic selec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40 002 SNP markers covering soybean genome and relative lesion area of soybean FLS. As a result, 68 molecular markers controlling soybean FLS were detected accurately, and the phenotypic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se markers reached 82.45%. In this study, a model was established, which could be used directly to evaluate the resistance of soybean FLS and to select excellent offspring. This research method could also provide ideas and methods for other plants to breeding in disease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SO regression stepwise regression genomic selection model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FLS)dise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肉产业发展趋势、国内外差距及政策建议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洪霞 张学彪 +1 位作者 曲春红 赵伟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8-145,共8页
目前全球植物肉生产主要以植物蛋白为原料,其中基于大豆蛋白生产的植物肉在市场中占绝对优势。我国作为非转基因大豆最大生产国,与大豆主产国相比,从价格角度提升国产大豆竞争力后劲不足,但未来可考虑从植物肉生产环节入手解决国产大豆... 目前全球植物肉生产主要以植物蛋白为原料,其中基于大豆蛋白生产的植物肉在市场中占绝对优势。我国作为非转基因大豆最大生产国,与大豆主产国相比,从价格角度提升国产大豆竞争力后劲不足,但未来可考虑从植物肉生产环节入手解决国产大豆过剩问题。为此,本文从全球植物肉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国内外产业发展差距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深入分析,提出了我国植物肉产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包括监管政策不完善、产品本身有缺陷、消费者对产品认知不足等。最后,从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推动科技创新与研发以及扩大市场认知与接受度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植物肉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旨在为振兴我国大豆产业,进一步推动植物肉产业发展提供研究基础和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肉 大豆 蛋白质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建好 赵建华 +5 位作者 李伟绮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何旭刚 郑浩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8-1145,共8页
间作可提升作物产量及产量稳定性,但对于施氮影响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于2018—2021年在甘肃张掖开展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量(0和300 kg·hm^(-2),分别记作N0和N300)和3种种植方式[玉米|大豆间作(M||S)、单... 间作可提升作物产量及产量稳定性,但对于施氮影响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于2018—2021年在甘肃张掖开展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量(0和300 kg·hm^(-2),分别记作N0和N300)和3种种植方式[玉米|大豆间作(M||S)、单作大豆(MS)和单作玉米(MM)]。通过测定单作及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对比两个施氮量下单作及间作体系生产力、土地当量比(LER)、偏土地当量比(pLER)、间作作物超产率、单作及间作体系及作物产量稳定性和单作及间作体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差异,明确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产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就4年平均水平来看,相比单作,N0和N300处理下LER值分别为1.26和1.17,均大于1,表明M||S体系具有间作产量优势,且施氮降低了间作产量优势;N0和N300处理下,玉米偏土地当量比(pLERm)值分别为0.68和0.82,大豆偏土地当量比(pLERs)分别为0.57和0.35;N0和N300处理下,间作玉米超产率分别为36.88%和64.82%,间作大豆超产率分别为14.77%和-30.46%;施氮可以提高体系产量稳定性,N300处理产量稳定性较N0显著提高112.7%(P<0.05),单作体系产量稳定性较间作体系显著提高40.1%(P<0.05);间作种植中,N300处理间作玉米产量稳定性较N0处理显著提高178.6%(P<0.05),施氮对大豆产量稳定性无显著影响;单作种植中,N300处理单作玉米产量稳定性较N0处理显著提高127.7%(P<0.05),施氮对单作大豆产量稳定性无显著影响;间作体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较单作体系显著提高76.7%(P<0.05)。综上,在甘肃张掖地区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产量优势的主要贡献者是玉米,施氮提升了间作玉米产量及产量稳定性,降低了间作大豆产量,不影响间作大豆产量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超产率 产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酶解蛋白替代豆粕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安 廖世永 +1 位作者 郭长征 施寿荣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7,共7页
为研究大豆酶解蛋白替代豆粕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爱拔益加雄性肉仔鸡336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 为研究大豆酶解蛋白替代豆粕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爱拔益加雄性肉仔鸡336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大豆酶解蛋白替代豆粕,两组营养水平保持一致,试验期为4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豆酶解蛋白组1~14日龄和1~40日龄肉鸡料重比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大豆酶解蛋白组肉鸡屠宰率和半净膛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大豆酶解蛋白组14日龄肉鸡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固醇含量以及40日龄肉鸡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大豆酶解蛋白组40日龄肉鸡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饲粮添加5%大豆酶解蛋白替代豆粕对肉鸡出栏重无负面影响,但显著提高肉鸡料重比、屠宰率和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鸡 替代豆粕 大豆酶解蛋白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连作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于吉东 周长军 +6 位作者 高中奎 马兰 李建英 吴耀坤 刘冰 李娜 宫秀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1-477,共7页
为明确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连作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2022-2023年以农庆豆28为材料,在连作5年大豆的试验地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大豆分枝期喷施缩节胺、烯效唑、矮壮素、玉黄金、吨田宝、壳聚糖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析不同调... 为明确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连作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2022-2023年以农庆豆28为材料,在连作5年大豆的试验地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大豆分枝期喷施缩节胺、烯效唑、矮壮素、玉黄金、吨田宝、壳聚糖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析不同调节剂对连作大豆生理性状、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吨田宝、玉黄金、烯效唑、壳聚糖等4种调节剂显著增加产量,两年的增产幅度分别为5.55%~10.3%和1.95%~11.59%,由高到低依次为壳聚糖>烯效唑>玉黄金>吨田宝。此外,吨田宝、玉黄金、烯效唑、壳聚糖4种生长调节剂的施用增加了大豆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并且降低了株高,增加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连作大豆 农艺性状 生理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地区春播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分析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恒斌 何宗铃 +6 位作者 赵靓 曾凯 水涌 张祥池 苏鑫 战勇 张占琴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1,共9页
为筛选出适宜南疆地区春播种植的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系),2023年对引进的29份大豆品种(系)的10个性状(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收获株数、粗蛋白、粗脂肪和产量)进行变异性、相关性、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为筛选出适宜南疆地区春播种植的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系),2023年对引进的29份大豆品种(系)的10个性状(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收获株数、粗蛋白、粗脂肪和产量)进行变异性、相关性、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3.63%~23.76%;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子分析将10个性状浓缩为4个主因子,分别为株高因子、产量品质因子、产量构成因子和百粒重因子,且累计贡献率达到88.74%。聚类分析表明,29份大豆品种(系)可聚类成6大类群,第Ⅰ类群包括8份材料,第Ⅱ类群包括7份材料,第Ⅲ类群包括10份材料,第Ⅳ类群包括2份材料,第Ⅴ和第Ⅵ类各1份材料。根据综合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吉育4412、吉育4521、吉育5412、新大豆23号、新振豆10号、新振豆7号、新振豆8号、新振豆9号和吉育5523,这9个品种(系)综合性状良好,产量提升空间大,适宜在南疆地区春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 春播种植 大豆品种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油脂体稳定性与大豆走油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玉荣 王䶮 +1 位作者 张咚咚 赵金凤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0,共8页
大豆在储藏期间,其油脂体的稳定性容易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大豆走油现象,导致大豆出油率降低,造成经济损失。为给大豆科学储藏及大豆油脂体的进一步加工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综述了大豆油脂体的组成与结构、影响大豆油脂... 大豆在储藏期间,其油脂体的稳定性容易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大豆走油现象,导致大豆出油率降低,造成经济损失。为给大豆科学储藏及大豆油脂体的进一步加工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综述了大豆油脂体的组成与结构、影响大豆油脂体稳定性的因素、提高大豆油脂体稳定性的方法、走油对大豆品质的影响以及大豆走油的防控措施。大豆油脂体是储存脂质的亚细胞器,主要由磷脂、嵌在磷脂上的碱性蛋白质及由磷脂-蛋白质组成的半单位膜包围的三酰基甘油组成。大豆种类、温度、pH、提取方法等均会影响大豆油脂体的稳定性,通过控制温度、添加多酚和多糖可以提高大豆油脂体稳定性。此外,走油会使大豆的色泽加深、营养品质和加工制品品质下降,通过适时收获大豆、减少大豆运输过程中的机械损伤、降低大豆水分、控制大豆储藏温度以及采用气调技术可以防控大豆走油。未来可重点从大豆油脂体结构变化方向入手,探讨大豆走油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油脂体 稳定性 走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玉米和全株大豆间作种植模式探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宇 卢相义 +3 位作者 薛文 滕霄 冯珺珩 刘艳昆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7-1266,共10页
为探究青贮玉米(Zea mays)和大豆(Glycine max)间作种植的最佳模式,获得最佳的产量和品质表现。本研究以‘迪卡688’和‘濮豆5110’为试验材料,设置玉米与大豆行比2꞉4(M_(2)S_(4))、2꞉6(M_(2)S_(6))、2꞉8(M_(2)S_(8))、2꞉10(M_(2)S_(10... 为探究青贮玉米(Zea mays)和大豆(Glycine max)间作种植的最佳模式,获得最佳的产量和品质表现。本研究以‘迪卡688’和‘濮豆5110’为试验材料,设置玉米与大豆行比2꞉4(M_(2)S_(4))、2꞉6(M_(2)S_(6))、2꞉8(M_(2)S_(8))、2꞉10(M_(2)S_(10))4个间作种植模式以及玉米(M)与大豆(S)单作对照,分别测定不同处理的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竞争力指数和青贮品质等。结果表明:M_(2)S_(4)处理产量表现最好,间作种植模式的产量随着大豆种植行数的增加而降低;间作种植模式中全株大豆的蛋白含量、相对饲喂价值等营养指标较单作处理显著降低3.03%~12.56%和7.44%~24.88%(P<0.05);间作玉米蛋白含量较单作处理显著升高8.81%~22.46%(P<0.05),呈现随着大豆种植行数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玉米单作耗水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08%~10.04%(P<0.05),间作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较大豆单作处理提高14.6%~36.7%(P<0.05),较玉米单作处理提高6.54%~20.88%,各间作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M_(2)S_(4)>M_(2)S_(8)>M_(2)S_(10)>M_(2)S_(10);混合青贮后,蛋白含量较玉米单独青贮提高27.5%~52.4%(P<0.05),且蛋白含量随种植行数的增加而增加;脂肪含量提高5.93%~37.19%,相对饲喂价值提高6.7%~16.1%(P<0.05),但M_(2)S_(10)较其他间作处理相对饲喂价值显著下降。研究结果表明M2S4模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随着种植行数的增大,其蛋白产量逐渐增加,但综合分析认为玉米种植2行、间作大豆种植4~8行,其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表现较好,企业可以根据养殖的蛋白质需求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全株大豆 间作 产量 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干预对大豆供应链安全管理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喜才 肖贵华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3,共14页
“高消费—低生产—高进口”模式对我国大豆供应链安全构成严峻挑战。梳理大豆供应链生产、贸易、流通等环节安全风险因素,增加政策干预因子,确立因果关系图,构建系统动力模型,对大豆供应链安全进行评估。设计6组不同政策干预方案进行... “高消费—低生产—高进口”模式对我国大豆供应链安全构成严峻挑战。梳理大豆供应链生产、贸易、流通等环节安全风险因素,增加政策干预因子,确立因果关系图,构建系统动力模型,对大豆供应链安全进行评估。设计6组不同政策干预方案进行仿真分析,分析不同政策干预方案对大豆供应链安全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供应链安全 政策干预 系统动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控药剂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艺性状及产量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月明 辛海滨 +1 位作者 胡秋倩 刘萍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86-91,共6页
以徐豆18和江玉877为试验材料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研究不同化控药剂对其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抗倒伏性、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和玉黄金喷施对提高带状复合种植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 以徐豆18和江玉877为试验材料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研究不同化控药剂对其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抗倒伏性、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和玉黄金喷施对提高带状复合种植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较佳;喷施玉黄金处理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喷施烯效唑处理下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喷施健壮素处理下玉米和大豆的氮素积累量较多;喷施健壮素对玉米抗倒伏特性综合指标影响较好,喷施金得乐对于大豆抗倒伏特性综合指标影响较好;喷施玉黄金化控药剂下玉米、大豆的相对叶绿素含量较高,喷施烯效唑玉米的叶面积指数最高,喷施胺鲜脂大豆的叶面积指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化控药剂 带状复合种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开花期调控基因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杨光 毕影东 +5 位作者 李炜 刘建新 刘淼 樊超 梁文卫 邸树峰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142,共6页
大豆是光周期敏感的短日照作物,通过感受光周期的变化调控开花期及成熟期,进而影响大豆产量等农艺性状。由于大豆具有光敏感性,其生态适应性较窄,素有“百里豆”之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大豆调控开花期基因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 大豆是光周期敏感的短日照作物,通过感受光周期的变化调控开花期及成熟期,进而影响大豆产量等农艺性状。由于大豆具有光敏感性,其生态适应性较窄,素有“百里豆”之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大豆调控开花期基因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E系列、TOF系列和FT系列等关键基因的发现与功能解析,揭示了大豆光周期反应和开花调控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大豆生育期遗传调控机理的理解,还为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靶点,助力育成高产、广适的大豆新品种。本文综述了大豆开花期调控基因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大豆生育期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开花期 基因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FAR1/FHY3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15
作者 唐晓飞 薛永国 +6 位作者 曹旦 孙建强 刘琦 朱梓菲 栾晓燕 王秀君 刘鑫磊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52,共13页
FAR1/FHY3转录因子家族是光敏色素A(phyA)介导的远红光信号传导的重要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光信号转导、植物激素反应和抗逆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大豆FAR1/FHY3基因家族的进化和功能,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豆中的FAR1/FHY... FAR1/FHY3转录因子家族是光敏色素A(phyA)介导的远红光信号传导的重要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光信号转导、植物激素反应和抗逆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大豆FAR1/FHY3基因家族的进化和功能,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豆中的FAR1/FHY3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对该基因家族的编码蛋白特征、系统发育关系、基因结构、染色体位置、启动子顺式元件以及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豆中共鉴定出72个FAR1/FHY3成员,分布在19条染色体上。系统发育分析将其与拟南芥和玉米的FRS蛋白分为5个亚组,保守蛋白质基序和基因结构分析说明蛋白质之间存在进化关系。共线性分析鉴定表明,共有24对基因存在共线性关系。对启动子中的顺式作用元件以及大豆FAR1/FHY3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谱的分析表明,FAR1/FHY3可能在逆境胁迫反应中具有潜在作用。对低温胁迫下表达量差异显著的6个家族成员(A.Glyma.09G012900;B.Glyma.11g088700;C.Glyma.12g052000;D.Glyma.13g211200;E.Glyma.15g125400;F.Glyma.20G156100)进行qRT-PCR分析表明,其表达情况与转录组分析的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大豆FAR1/FHY3在大豆生长发育及胁迫应答中的功能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FAR1/FHY3 基因家族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豆带状复合种植免耕精量播种覆秸一体机设计与试验
16
作者 陈海涛 高伟 +3 位作者 王星 张颖 侯守印 纪文义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212,223,共12页
针对玉豆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播种过程中田间秸秆量大、代用机具播种质量差、作业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在收获后原茬地条件下一次进地可同步完成“清秸防堵种床整理-玉米大豆精播施肥-秸秆均匀覆盖”一体机。按照玉豆带状复合种植农艺要... 针对玉豆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播种过程中田间秸秆量大、代用机具播种质量差、作业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在收获后原茬地条件下一次进地可同步完成“清秸防堵种床整理-玉米大豆精播施肥-秸秆均匀覆盖”一体机。按照玉豆带状复合种植农艺要求,设计了一体机结构;采用正交试验与离散元仿真相结合方法,对清秸覆秸装置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参数组合优化,当作业速度为9.9 km/h、刀轴转速为625 r/min、清秸总成螺旋线头数为3、残茬抛撒控制板倾角为90°时,清秸率为91.03%、覆秸匀度为87.05%,当量功耗为9.79 kW;在机收经粉碎秸秆残留量1.48 kg/m^(2)的玉米原茬地实施整机田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速度为7.2 km/h(保证试验样机排种器正常工作)、大豆粒距为8 cm、玉米粒距为10 cm、刀齿入土深度为50 mm时,机具通过性良好,大豆、玉米粒距合格指数分别为79.50%、88.66%,重播指数分别为4.03%、3.66%,漏播指数分别为16.48%、7.68%,变异系数分别为28.49%、21.31%,大豆、玉米播深合格率为90%,施肥深度合格率为80%,种肥水平间距合格率为80%,覆秸匀度为88.97%,播后田间无晾籽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豆带状复合种植 玉豆精播一体机 清秸覆秸 正交试验 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开花时间和成熟期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候选基因预测
17
作者 王琼 邹丹霞 +9 位作者 陈兴运 张威 张红梅 刘晓庆 贾倩茹 魏利斌 崔晓艳 陈新 王学军 陈华涛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58-1568,I0011-I0020,共21页
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作物,对光周期极为敏感,其栽培和产量均受到田间光周期条件的制约。本研究对264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开花时间和成熟期性状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开花相关性状与蛋白质含量、含油量、百粒重和株高等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随后... 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作物,对光周期极为敏感,其栽培和产量均受到田间光周期条件的制约。本研究对264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开花时间和成熟期性状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开花相关性状与蛋白质含量、含油量、百粒重和株高等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随后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出235个与开花时间和成熟期相关的位点,并预测了14个可能参与调控大豆开花时间和成熟期的候选基因,其中与开花时间相关的候选基因有10个,与成熟期相关的基因有5个,且有1个候选基因同时与开花时间和成熟期相关。这些候选基因为进一步解析大豆开花相关性状的调控机制和大豆广适性高效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开花时间 成熟期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SNP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调节基因在大豆抗旱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新进展
18
作者 段俊枝 燕照玲 +4 位作者 齐红志 陈海燕 张会芳 杨翠苹 王楠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46,共12页
干旱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大豆抗旱育种,提高大豆抗旱性,是保障大豆生产的重要措施。在植物抵御干旱胁迫的过程中,基因调控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证实,调控大豆抗旱性的植物调节基因主要有蛋白激酶... 干旱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大豆抗旱育种,提高大豆抗旱性,是保障大豆生产的重要措施。在植物抵御干旱胁迫的过程中,基因调控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证实,调控大豆抗旱性的植物调节基因主要有蛋白激酶基因和转录因子基因两类。蛋白激酶基因主要包括编码CIPK[CBL(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和RLK(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s)的基因。转录因子基因主要包括编码AP2/ERF(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factor)、bZIP(Basic leucine zipper)、NAC[NAM(No apical meristem)、ATAF1(Arabidopsis 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factor 1)、ATAF2、CUC2(Cup-shaped cotyledon 2)]、NFY(Nuclear factor Y)、锌指蛋白和MYB(Myeloblastosis)的基因。本文综述了植物调节基因在大豆抗旱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新进展,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大豆抗旱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抗旱性 基因工程 蛋白激酶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AR模型的豆粕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19
作者 郝瑶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9-194,共6页
豆粕价格保持平稳对于我国饲草料市场和禽类养殖市场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豆粕价格月度面板数据,采用VAR模型、方差分解法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深入分析豆粕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发... 豆粕价格保持平稳对于我国饲草料市场和禽类养殖市场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豆粕价格月度面板数据,采用VAR模型、方差分解法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深入分析豆粕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发现,大豆价格与豆粕价格具有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鸡肉价格、猪肉价格、牛肉价格和羊肉价格是豆粕价格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豆粕价格是豆粕产量和豆粕存量的单向格兰杰原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第10期,豆粕价格的贡献率为60.87%;大豆价格的贡献率为10.72%;鸡肉价格的贡献率为18.51%;豆粕产量、猪肉价格、牛肉价格、豆粕存量和羊肉价格的贡献率分别为4.22%、1.50%、2.67%、0.90%和0.61%。研究表明,豆粕价格波动受自身价格影响程度最大,而后依次为鸡肉价格、大豆价格、豆粕产量、牛肉价格、猪肉价格、豆粕存量和羊肉价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价格 大豆价格 豆粕产量 鸡肉价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细胞分裂素对磷胁迫下大豆光合产物积累及根瘤酶活性的影响
20
作者 姚玉波 程莉莉 +5 位作者 刘鑫磊 薛永国 唐晓飞 曹旦 何雯瑾 栾晓燕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0,共8页
为解析外源细胞分裂素对磷胁迫下大豆光合产物积累和根瘤酶活性的影响,使用1.0×10^(-9)mol·L^(-1)反式-玉米素浸泡绥农14种子后进行沙培。于V3~R5期取样,分析磷胁迫对大豆株高、干重、根瘤数量、磷素积累量、根瘤中果糖含量... 为解析外源细胞分裂素对磷胁迫下大豆光合产物积累和根瘤酶活性的影响,使用1.0×10^(-9)mol·L^(-1)反式-玉米素浸泡绥农14种子后进行沙培。于V3~R5期取样,分析磷胁迫对大豆株高、干重、根瘤数量、磷素积累量、根瘤中果糖含量、蔗糖含量、淀粉含量、紫色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V3~R5期施加外源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大豆光合产物的积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提高磷胁迫下大豆株高、地上部分干重、根干重、根瘤干重、地上部分磷素积累量、根部磷素积累量、根瘤磷素积累量和根瘤数量,最大增幅分别达到37.88%、54.11%、47.19%、164.71%、86.86%、67.13%、229.63%和311.01%;显著提高根瘤中果糖、蔗糖和淀粉含量,最大增幅分别达到51.80%、120.81%和58.02%;显著降低根瘤中紫色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最大降幅分别为18.40%和27.34%。结果说明外源细胞分裂素通过增加光合产物积累、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根瘤形成和发育,提高大豆对磷胁迫的抗性。结果为解析外源细胞分裂素调控磷胁迫下大豆生长,光合产物和养分的积累和运输,及提高根瘤固氮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磷胁迫 细胞分裂素 光合产物积累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