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USSI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AND SOUTHWESTERN SANJIANG REGION IN PROTEROZOIC 被引量:1
1
作者 Li Zhongxiong, Cheng Ming, Guan Shipi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17-318,共2页
Th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and southwestern Sanjiang region absorbed much attention from geologist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re occurred a series of plate subduction, collision, assembly, rifting and break... The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and southwestern Sanjiang region absorbed much attention from geologist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re occurred a series of plate subduction, collision, assembly, rifting and breakup processes between them since Palaeozoic 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clear. But in Proterozoic this kind of links between them became unclear. Did they undergo the assembly and breakup processes of the Rodinia super continent? This paper will take a primary discussion on this question on the basis of basement componen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magmatic activities.1\ Basement features\;(1) In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its basement is composed of crystalline basement and folded basement, a so\|called double\|layer structure.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is made up of Kangding group, Pudeng Formation and Dibadu Formation, among them Kangding group is a representative and composed mainly of migmatite, compositing gneiss, hornblende schist and granulitite. The isotopic age of crystalline basement is older than 1900Ma, so its geological time is late Archaean to early Proterozoic. The folded basement is composed of Dahongshan group, Hekou group, Kunyang group, Huili group and Yanbian group. Their rock associations are made up mainly of spilite\|keratophyre formation, carbonate formation, clastic rock and clastic rock formation with some basic volcanic rocks. The folded basement is assigned to be early and middle Proterozoic (1000~1700M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ROZOIC basement structure ophiolite suite GRENVILLE orogenic belt 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southwestern Sanjiang REG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荥经-峨眉地区上三叠统物源变化及对扬子板块西缘构造活动的启示
2
作者 田亚杰 魏国齐 +3 位作者 杨威 金惠 周国晓 白壮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8-2556,共19页
碎屑岩物源研究是当今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利用多种物源研究方法可以全面揭示碎屑岩的源岩信息,揭示源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变化。三叠纪期间,扬子板块西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挤压构造带,引起了显著的古地理格局和沉积体系的变化,但目前... 碎屑岩物源研究是当今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利用多种物源研究方法可以全面揭示碎屑岩的源岩信息,揭示源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变化。三叠纪期间,扬子板块西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挤压构造带,引起了显著的古地理格局和沉积体系的变化,但目前对这一转变过程仍缺乏研究。本文综合利用砂岩颗粒成分统计、电子探针测试重矿物成分和碎屑锆石U-Pb年龄方法,研究了荥经-峨眉地区上三叠统碎屑岩物源转变时间,并结合其他地区物源研究探讨了扬子板块西南缘的物源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的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电气石主要来自贫锂的花岗岩类和相关伟晶岩、细晶岩,其次来自富铝贫钙变质碎屑岩;铬尖晶石来自具有洋岛和大火成岩省背景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碎屑锆石U-Pb年龄的主要分布在730~850Ma范围内。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砂岩由石英、岩屑和长石组成,具有再旋回造山带物源;电气石大部分来自富铝贫钙、贫铝贫钙的变质碎屑岩,小部分来自贫锂的花岗岩类和相关伟晶岩、细晶岩;铬尖晶石主要来自具岛弧背景的橄榄岩;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200~300Ma、400~500Ma、650~850Ma、1750~1950Ma和2400~2600Ma年龄段。综合分析表明,马鞍塘组的物源为康滇构造带的新元古代花岗质结晶基底,并包含少量新元古代中酸性火山岩、变质碎屑岩和二叠纪基性-超基性火山岩;须家河组的物源包括松潘-甘孜褶皱带的三叠系浊积岩、花岗岩类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的上古生界碎屑岩与新元古界基底。马鞍塘组与须家河组之间的物源转变,表明扬子板块西缘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取代康滇构造带成为新的地貌高部位和主要剥蚀区,这一古地理格局的转变发生于马鞍塘组沉积之后,即晚三叠世的卡尼期与诺利期之间或诺利期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西南缘 晚三叠世 物源变化 龙门山断裂带 松潘-甘孜褶皱带 康滇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3
作者 王绪本 余年 +2 位作者 高嵩 罗威 蔡学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50-2370,共21页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学者针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探测,累积完成超过200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数据和认识,为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格局、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地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青藏高原东...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学者针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探测,累积完成超过200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数据和认识,为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格局、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地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青藏高原东缘的主要构造和断裂分布特征,本文重点对龙门山构造带、川滇构造带和三江构造带三个构造带分区进行研究,主要依据大地电磁探测工作成果和壳幔电性结构特征,系统地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扬子西缘接触关系、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电性孕震环境及弱物质流通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一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壳表层岩块和物质沿壳内高导层向龙门山造山带仰冲推覆,表现为逆冲推覆特征的薄皮构造;二是高原东部地壳中下部及上地幔顶部向龙门山造山带和上扬子地块西缘岩石圈深部俯冲,呈现刚性的上扬子地块西缘高阻楔形体向西插入柔性青藏块体的楔形构造;三是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震源投影到大地电磁剖面上,发现震源位于剖面下方的高阻块体与低阻体之间靠近高阻体的一侧,龙门山构造带岩石圈表现出高阻、高密度和高速的"三高"特征,这种非均匀电性结构可能构成地震孕育发生条件;四是川滇和三江地区的多条大地电磁剖面探测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存在下地壳流和局部管道流,大地电磁结果对其空间分布形态、位置及大小进行了较好的刻画.根据研究区壳幔电性结构特征的构造解析和综合实例分析,总结了青藏高原东缘六类壳幔电性结构模型,提出了下一步重点研究领域和目标.总之,青藏高原东缘壳幔电性结构的研究对揭示研究区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油气及矿产资源远景评价提供了背景资料,对"Y"型多地震区的构造关系和发震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扬子地块 大地电磁测深 壳幔电性结构 强震源区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台北缘中上二叠统层状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地理、古海洋演化的响应 被引量:24
4
作者 程成 李双应 +1 位作者 赵大千 颜玲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66,共12页
为探讨华南地区二叠纪硅质岩的硅质来源和形成背景,本文以扬子地台北缘中上二叠统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为研究对象,对采自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测试,同时收集了大量前人有关孤峰组... 为探讨华南地区二叠纪硅质岩的硅质来源和形成背景,本文以扬子地台北缘中上二叠统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为研究对象,对采自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测试,同时收集了大量前人有关孤峰组和大隆组的资料。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的Al/(Al+Fe+Mn)、Si/(Si+Al+Fe)平均值分别为0.57、0.91和0.48、0.97,结合Al-Fe-Mn三角图解,指示它们主要为生物成因;其Ce/Ce*、(La/Ce)N和(La/Yb)N平均值分别为0.86、1.58、1.27和0.75、1.52、1.46,结合沉积环境判别图,表明其沉积环境均主要为大陆边缘,推测硅质岩的形成可能与上升流的活动有关。部分地区存在热水成因硅质岩和/或受热水影响硅质岩并往往沿同沉积断裂分布,暗示同沉积断裂可能为热水活动提供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 上升流 热水沉积 中上二叠统 扬子地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Pb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黄从俊 李泽琴 王奖臻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01-507,共7页
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中,已公开报道的岩石及硫化物矿物Pb同位素为放射性成因Pb含量极高的异常Pb,不能用常规的Pb同位素等时线计算法及全球平均Pb同位素增长曲线解释其特征。结合Pb同位素演化基本原理,对矿床中... 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中,已公开报道的岩石及硫化物矿物Pb同位素为放射性成因Pb含量极高的异常Pb,不能用常规的Pb同位素等时线计算法及全球平均Pb同位素增长曲线解释其特征。结合Pb同位素演化基本原理,对矿床中的Pb同位素特征进行再解译。用校正后的岩石Pb同位素组成建立了Pb同位素的黑云母片岩增长曲线和钠长石变粒岩增长曲线,二者可作为扬子地块西南缘元古宙Pb铅同位素演化的参考。硫化物矿物的Pb同位素组成位于2条增长曲线之间,并分为线性的上、下2个群;上群拟合混合等时线年龄为1119Ma,代表变质热液成矿期的年龄;下群拟合混合等时线年龄为1605Ma,代表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年龄。上、下2个群的Pb同位素混合等时线年龄分别与矿床中的辉钼矿ReOs年龄及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基本一致,表明了利用放射性成因Pb进行测年的可行性与可靠性。黑云母片岩和钠长石变粒岩构成了拉拉IOCG矿床的金属成矿物质的端元储库,硫化物矿物中的金属成矿物质具有混合来源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同位素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拉拉 扬子地块西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南中元古代撮科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良 张恒 +5 位作者 龚成强 丁孝忠 张传恒 刘勇 高林志 刘燕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0-197,共18页
撮科蛇绿混杂岩出露于元江县撮科大寨及周边地区,受到后期构造作用影响发生一定的变质和变形。蛇岩性较为复杂,岩块与基质之间为断层接触。基质以硅质岩、熔结凝灰岩和花岗质砾岩为主,岩块的类型主要有辉石岩、辉长岩、辉绿岩、闪长岩... 撮科蛇绿混杂岩出露于元江县撮科大寨及周边地区,受到后期构造作用影响发生一定的变质和变形。蛇岩性较为复杂,岩块与基质之间为断层接触。基质以硅质岩、熔结凝灰岩和花岗质砾岩为主,岩块的类型主要有辉石岩、辉长岩、辉绿岩、闪长岩、玄武岩、斜长花岗岩等。其中,撮科蛇绿混杂岩中熔结凝灰岩的SHRIMP锆石U-Pb龄为(1170±7)Ma(MSWD=0.54,n=12),花岗质砾岩基质具有单一的年龄,为(1151±5)Ma(MSWD=1.3,n=17);辉长岩岩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168±8)Ma(MSWD=0.72,n=17),斜长花岗岩岩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163±9)Ma(MSWD=1.83,n=15),花岗斑岩岩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186±6)Ma(MSWD=0.92,n=17)。这些年龄指示该蛇绿混杂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撮科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REE标准化曲线整体表现较为平坦的右倾趋势,具有与E-MORB相似的稀土元素特征。在MORB标准化图解中Nb、Ta没有出现明显的负异常,极低的Zr/Nb(8.65)、La/Nb(1.05)、Ba/Nb(10.72)、Th/Nb(0.10)、Th/La(0.09)、Ba/La(10.56)、Zr/Hf(43.4)平均值,且微量元素判别投点主要落入板内玄武岩范围,指示撮科蛇绿混杂岩应属于MORB型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板块伸展的构造环境。熔结凝灰岩锆石的ε_(Hf)(t)值为-8.7~-4.7,平均值为-6.6,所有ε_(Hf)(t)均为负,Hf同位素模式年龄(t_(DMC))为2534~2296 Ma,平均为2408 Ma,指示熔结凝灰岩来自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重熔。撮科蛇绿混杂岩的厘定,对重新认识原大红山群老厂河组的属性,研究扬子陆块西南缘中—新元古代岩浆和构造事件,划分扬子陆块基底大地构造单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陆块西南缘 中元古代 撮科蛇绿混杂岩 锆石U-Pb年龄 SHRIMP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东南缘民乐-古丈地区锰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4
7
作者 刘东升 雷玉龙 +4 位作者 黄飞 舒敏 刘虎 许鑫 刘林飞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49-257,共9页
湖南省民乐-古丈地区锰矿位于上扬子地块东南缘之武陵台陷的半局限浅海盆地中,为典型的海相沉积型锰矿床。区内主要有民乐和古丈2个锰矿产地,位于松桃成锰盆地的中东部,与贵州道坨锰矿、杨立掌锰矿处于同一断陷槽中,成矿地质条件较好,... 湖南省民乐-古丈地区锰矿位于上扬子地块东南缘之武陵台陷的半局限浅海盆地中,为典型的海相沉积型锰矿床。区内主要有民乐和古丈2个锰矿产地,位于松桃成锰盆地的中东部,与贵州道坨锰矿、杨立掌锰矿处于同一断陷槽中,成矿地质条件较好,找矿潜力较大。通过对区内锰矿床(点)成矿地质特征、古构造、岩相古地理等综合分析,总结区域锰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为上扬子地块东南缘南华系锰矿找矿突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地块东南缘 民乐-古丈地区 锰矿 地质特征 成矿规律 找矿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南缘红泥坡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铜矿化机制——来自流体包裹体和原位S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4
8
作者 宋明伟 彭义伟 +7 位作者 陈翠华 丁枫 程文斌 李葆华 杨玉龙 陈良 吴锦 陈曦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9-651,共23页
扬子地块西南缘红泥坡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铜矿床。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和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分析,揭示了红泥坡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及矿质沉淀机制。该矿床成矿过程分为火山-沉... 扬子地块西南缘红泥坡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铜矿床。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和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分析,揭示了红泥坡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及矿质沉淀机制。该矿床成矿过程分为火山-沉积期和热液成矿期。热液成矿期石英+方解石+硫化物阶段(Ⅰ)的石英中发育纯CO_(2)包裹体、水溶液-CO_(2)包裹体、含固相的水溶液-CO_(2)包裹体、含固相的水溶液包裹体以及富液相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各类包裹体成群分布,均一温度(106~500℃)和盐度(8.8%~59.8%)变化大。激光拉曼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中挥发分成分为H_(2)O、CO_(2)和少量CH_(4)。火山-沉积期黄铁矿原位δ^(34)S值为9.18‰~9.34‰,为海水硫和岩浆硫的混合硫;热液成矿期硫化物的原位δ^(34)S值为4.42‰~5.26‰,为岩浆硫和少量地层硫的混合硫。综合矿床成矿时代、流体包裹体及S同位素组成特征,认为古元古代火山-沉积作用形成含Fe和Cu的矿源层;新元古代随着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来自深部的岩浆流体携带的大量成矿物质在向上运移过程中与中低盐度、富CO_(2)的变质流体发生混合,触发了成矿物质的饱和沉淀,形成了红泥坡矿床的工业铜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西南缘 红泥坡铜矿床 拉拉矿田 流体包裹体 原位S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西南缘云南镇雄县羊场超大型优质磷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被引量:9
9
作者 岳维好 黄艳华 刀听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6-856,共11页
滇东北镇雄县羊场磷矿为近年来新发现的超大型优质磷矿床,矿床储量大(预测远景资源量达130×10^(8)t)、矿体厚度大(30余米),且矿石质量优(为低镁高钙石灰岩型磷矿石)。矿床位于上扬子陆块西南缘前部碳酸盐台地威宁-昭通褶-冲带中硝... 滇东北镇雄县羊场磷矿为近年来新发现的超大型优质磷矿床,矿床储量大(预测远景资源量达130×10^(8)t)、矿体厚度大(30余米),且矿石质量优(为低镁高钙石灰岩型磷矿石)。矿床位于上扬子陆块西南缘前部碳酸盐台地威宁-昭通褶-冲带中硝滩-羊场聚磷盆地半封闭的浅水台地相中,为典型的早寒武世浅海相沉积型磷矿床。古构造、岩相古地理及成磷条件研究表明,硝滩-羊场聚磷盆地西部的绥江-永善-昭通成磷区,已发现永善县务基、金沙厂、官房等中型磷矿床。盆地东部的羊场磷矿所属的镇雄-威信成磷区与其具有相似的成矿背景,成矿地质条件好,找矿潜力巨大。通过对羊场磷矿成矿地质背景、古构造、岩相古地理等综合分析,总结区域磷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为上扬子地块西南缘早寒武世海相沉积型磷矿床找矿突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资源潜力 磷矿 羊场 云南镇雄县 上扬子西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南缘古元古代再生花岗岩对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启示
10
作者 张宏辉 袁永盛 +12 位作者 郑洪福 刘军平 李金旺 李锁明 余杨忠 张沥元 杨明龙 赵见波 王万能 陈贵仁 程琰勋 李文辉 杨朝 《地质学报》 2025年第9期2963-2982,共20页
扬子陆块西南缘在全球Columbia超大陆的聚合和裂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古元古代晚期构造岩浆演化研究程度不高且存在较大争议。本次研究在扬子陆块西南缘的滇中禄丰地区发现了古元古代再生花岗岩,其由钾长花岗岩风化快速沉积形成... 扬子陆块西南缘在全球Columbia超大陆的聚合和裂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古元古代晚期构造岩浆演化研究程度不高且存在较大争议。本次研究在扬子陆块西南缘的滇中禄丰地区发现了古元古代再生花岗岩,其由钾长花岗岩风化快速沉积形成于古元古界绿汁江组中,主要成分为石英、钾长石,少量黑云母及斜长石,对其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Lu-Hf同位素、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研究显示:锆石^(206)Pb/^(207)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849±6Ma(MSWD=0.11,n=21),7个锆石的ε_(Hf)(t)值为7.23±0.7~3.58±0.75,均值为5.2±1.2,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2819±73Ma;锆石微量元素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原岩为S型花岗岩,可能源于中太古代变沉积岩的熔融作用。古元古代再生花岗岩的发现表明扬子陆块西南缘存在~1.85Ga的S型花岗岩,为Columbia超大陆的构造年代学及岩石学响应提供了新的证据;也表明滇中绿汁江组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为滇中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umbia超大陆 S型花岗岩 扬子陆块西南缘 古元古代 再生花岗岩 锆石U-Pb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