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s of surface Chl a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along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northern Java Sea and eastern Indian Ocean in April 2011
1
作者 YI Rong KE Zhi-xin +6 位作者 SONG Xing-yu SHEN Ping-ping WANG Sheng-fu FAN Yan-zhi HUANG Liang-min TAN Ye-hui LI Gang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67,共7页
Results are presented about the changes in chlorophyll a density, carbon fixa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in the surfacewaters of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northern Java Sea (JS) and easte... Results are presented about the changes in chlorophyll a density, carbon fixa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in the surfacewaters of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northern Java Sea (JS) and eastern Indian Ocean (IO) duringApril 5-16 of 2011. The in situ Chl a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 fixation showed decreasing trends from high to low latitudealong the three transects, while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of phytoplankton estimated from 14C incorporation displayed no simplevariation with latitude. Chl a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 fixation in the IO water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JS water. Highersalinity and lower content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and silicate (SiO3^2-) characterized the IO water as comparedto the SCS or JS water, and the PO4^3- content was lower in the IO water than in the SCS or JS water in most cases. Our resultsalso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DIN and SiO3^2- concentrations for the geographical changes in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primary productivity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fixation PHYTOPLANKTON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NORTHERN JAVA sea eastern Indian OCE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3-dimensional baroclinic circulation model of the South China Sea
2
作者 Yi Cai(蔡怡) +1 位作者 Yuxiang Li(李毓湘)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35-49,共15页
The summer and winter circulat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ncluding the surface elevation and water temperature are simulated using the model described by Cai and Li (1996) with the monthly mean wind stress and ... The summer and winter circulat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ncluding the surface elevation and water temperature are simulated using the model described by Cai and Li (1996) with the monthly mean wind stress and air temperature field at the 1000 mb level from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as inputs.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t Bashi Channel and Taiwan Strait are taken fro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Kuroshio using the same numerical model with a grid size of 0.5°×0.5° and the results of Cai and Li (1996) as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for the present paper is between 100°E and 123°E and between 4.5°N and 27°N. The horizontal resolution is 0.25°×0.25° and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of the velocity components are resolved by 6 layers The computed steady flow, temperature and elevation field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rresponding fields observed. In particular, the temperature and elevation field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rm Current (SCSWC) have been successfully simulated. The paths of the branch of the Kuroshio entering the South China Sea (SCSBK) through Bashi Channel in winter and summer are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the SCSBK flows southward to the southern SCS from the coast of the Guangdong Province. A portion of the SCSBK returns to the Bashi Channel and subdivides again in deep waters in winter with a branch flows to the south along the coast of the Philippines instead of flowing back to the Pacific In addition, our results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a eastward current to the northeast of Dongsha in summer with the Kuroshio as its source as suggested by Huang et al. Since the value of the eddy viscosity adopted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 Kuroshio is on the high side, resulting in a weaker west boundary current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s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he present simulations, some deviations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s are expected although the results are in general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 In scs A 3-dimensional baroclinic circulation model of the south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流体运移系统与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成藏
3
作者 王修平 杨鹏程 刘方圆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6,共10页
位于南海南部的曾母-北康盆地,形成于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下,发育了大量的油气藏和多类型的流体运移构造。地震资料表明南海南部由气烟囱、断层、管状通道、泥火山和泥底辟构成的流体运移系统,可能与水合物成藏相关,海底渗漏与似海底反射... 位于南海南部的曾母-北康盆地,形成于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下,发育了大量的油气藏和多类型的流体运移构造。地震资料表明南海南部由气烟囱、断层、管状通道、泥火山和泥底辟构成的流体运移系统,可能与水合物成藏相关,海底渗漏与似海底反射(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简称BSR)指示了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气烟囱形成自深部流体积聚导致的水力压裂,该水力压裂将流体运移至浅部,并且气烟囱与BSR相关,指示了水合物的富集。断层发育于深部,因与潜在烃源岩或储层相连,周围积聚了大量浅层气和水合物。麻坑是海底渗漏的指示性构造,也是冷泉水合物通常富集的区域。泥火山以及泥底辟的形成既导致了流体垂向运移,也引发了浅部地层变形和断层发育,因此其也是水合物的潜在富集区。另外,本文利用体积法对曾母-北康盆地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资源量约为1.62×10^(13)m^(3)。曾母-北康盆地具有很大的水合物资源潜力,是未来水合物勘探活动值得关注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曾母-北康盆地 流体运移 天然气水合物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珊瑚骨骼δ^(18)O和Sr/Ca对ENSO的分级响应
4
作者 李若安 李旭清 陈天然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5,共11页
了解珊瑚地球化学指标对不同强度和类型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的响应差异对重建器测前的ENSO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取了南海南部1950年以来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数据... 了解珊瑚地球化学指标对不同强度和类型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的响应差异对重建器测前的ENSO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取了南海南部1950年以来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数据以及来自4个地点(自西向东分别为竹岛、永暑岛、海葵园和巴拉望)已发表的珊瑚骨骼δ^(18)O和Sr/Ca序列,采用频域分析和滞后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海南部海温和珊瑚骨骼地球化学指标对不同类型和等级的ENS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珊瑚骨骼地球化学指标对east Pacific(EP)-El Niño与central Pacific(CP)-El Niño的分级正确率自东向西呈现上升趋势;而对strong basin wide(SBW)-El Niño的分级正确率则呈现自东向西逐步降低的趋势;类似地,对于CP-La Niña,珊瑚骨骼地球化学指标的分级响应的正确率自东向西逐步提高;而对于EP-La Niña,则完全相反。整体上看,南海南部珊瑚骨骼地球化学指标对EP-El Niño和CP-LaNiña的分级响应能力不及SBW-ElNiño和EP-LaNiña,对强烈ENSO事件的分级响应能力优于极端ENSO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ENSO 珊瑚 Sr/Ca δ^(18)O 分级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康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对南海南部构造演化的启示
5
作者 徐俊杰 佟殿君 高圆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07-1619,共13页
南海南部是研究东南亚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场所,以构造相对简单的北康盆地为基础探讨其构造演化过程。为了确定研究区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地震综合解释、主控断层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盆地之下的岩石圈伸展因子分析。通过构造分析,发现北康盆... 南海南部是研究东南亚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场所,以构造相对简单的北康盆地为基础探讨其构造演化过程。为了确定研究区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地震综合解释、主控断层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盆地之下的岩石圈伸展因子分析。通过构造分析,发现北康盆地15.5 Ma界面(MMU)之下发育了多条大规模、低角度的拆离断层,界面之下的原型盆地为裂陷盆地,并且局部可表现为拆离盆地,符合被动大陆边缘细颈化带内的构造特征。对北康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曾母盆地进行对比,发现2个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迥然不同,据此重新将南海南部挤出-逃逸构造区和古南海俯冲-拖曳构造区之间的分界线确定为西巴拉姆线。结合南海南、北部的陆缘盆地基底卷入构造的发育特征发现,南海陆缘岩石圈在发生破裂后,应变的集中主要体现在靠近洋壳的细颈化带和远端带部位,远离洋壳地区的应变受海底扩张的影响较小,这一特征可能与被动陆缘岩石圈的近端和远端在拉伸过程中的解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构造特征 南海南部 构造演化 拉伸应变 动力变形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表盐度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
6
作者 徐豪然 于华明 +2 位作者 葛晶晶 刘娟 关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的变化机制复杂,主要受海气交换及海洋环流过程影响。南海SSS存在显著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受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 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的变化机制复杂,主要受海气交换及海洋环流过程影响。南海SSS存在显著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受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复合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融合海洋再分析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处理生成151 a(1871—2021年)的长期南海SSS数据集,采用EOF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南海SSS的长期时空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近150年来,南海SSS整体变化不明显,但1940—1958年SSS显著上升(每10年上升0.31);珠江口和吕宋海峡受径流和黑潮作用,SSS变化幅度最大(每10年为-0.04和每10年为0.03);南海SSS整体变化主要由降水和黑潮控制,相关系数分别为-0.41和-0.49,南海陆架和近海海域SSS受河流径流影响显著,相关系数为-0.45;ENSO在年际尺度上控制南海的降水,PDO在年代际尺度上影响黑潮入侵南海的变化,当PDO正位相时,厄尔尼诺事件会导致降水减少,同时黑潮入侵南海强度增加,两者共同作用使南海SSS显著上升。本研究对理解南海海气交换和海洋环流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表盐度 长期变化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和太平洋十年涛动的复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槽—西北巴拉望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7
作者 李学杰 汪俊 +2 位作者 王哲 姚永坚 祝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094,共14页
南沙海槽-西北巴拉望构造对认识南海成因与演化至关重要。综合南海南缘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南沙海槽极薄地壳可能不是古南海的残余,是夭折的扩张中心;南沙海槽存在挤压逆冲作用,形成时间很晚,与南海扩张无关,是南海形成后挤压的... 南沙海槽-西北巴拉望构造对认识南海成因与演化至关重要。综合南海南缘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南沙海槽极薄地壳可能不是古南海的残余,是夭折的扩张中心;南沙海槽存在挤压逆冲作用,形成时间很晚,与南海扩张无关,是南海形成后挤压的结果。南沙海槽挤压作用与西北巴拉望Pagasa楔变形对比表明,南海南缘的挤压作用停止时间东部早于西部;中、南巴拉望蛇绿岩来自其南部往北逆冲的产物,可能表明古南海由南往北俯冲。综上认为南巴拉望蛇绿岩可能来自新特提斯洋壳,中巴拉望蛇绿岩来自古南海洋壳;不同时期洋壳俯冲残余最终被逆冲至岛弧系之上;巴拉望蛇绿岩是长期由南往北逆冲的结果,最后就位时间可能是中晚中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缘 南沙海槽逆冲构造 古南海 巴拉望蛇绿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春夏南海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凡 赵永平 +2 位作者 冯志纲 白学志 吴爱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3,共13页
利用 1 998年 5~ 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 1”号和“实验 3”号科学考察船两个航次CTD资料 ,分析了 1 998年南海夏季风暴发前后南海主要断面的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观测发现 ,南海腹地基本被典型的南海水团所控制 ,但在南海... 利用 1 998年 5~ 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 1”号和“实验 3”号科学考察船两个航次CTD资料 ,分析了 1 998年南海夏季风暴发前后南海主要断面的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观测发现 ,南海腹地基本被典型的南海水团所控制 ,但在南海东北部尤其是吕宋海峡附近 ,表层和次表层水明显受到西太平洋水的影响 .季风暴发以后 ,南海北部表面温度有显著升高 ,升幅由西向东递减 ,而南海中部和南部表面温度基本没变 ,这使得南海北部东西向温度梯度和整个海盆南北向温度梯度均减小 .北部断面表层盐度普遍由 34以上降低到 34以下 ,混合层均有所发展 ,是季风暴发后降水和风力加剧的结果 .观测期间黑潮水跨越吕宋海峡的迹象明显但变化剧烈 .4~ 5月 ,黑潮次表层水除在吕宋海峡中北部出现外 ,在吕宋岛以西亦有发现 ,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从吕宋海峡南端沿岸向西进而向南进入南海 .6~ 7月 ,次表层高盐核在吕宋海峡中北部有极大发展 ,但在吕宋岛以西却明显萎缩 ;虽然看上去黑潮水以更强的流速进、出南海 ,但对南海腹地动力热力结构的影响未必更大 .一个超过 34.55的表层高盐水体于巴拉望附近被发现 ,似与通过巴拉望两侧水道入侵南海的西太平洋水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盐结构 南海季风 黑潮 1998年 春季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1998—2002年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及其时空演化机制 被引量:31
9
作者 李小斌 陈楚群 +2 位作者 施平 詹海刚 何全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7-62,共6页
基于SeaWiFS资料得到1998—2002年海洋叶绿素浓度值以及海表温度(SST)数据和其它海洋数据,通过VGPM模型最终反演得到南海1998—2002年逐月初级生产力分布图以及季节分布图,发现在这5年内南海海域初级生产力年平均值变化不大,仅略有差异,... 基于SeaWiFS资料得到1998—2002年海洋叶绿素浓度值以及海表温度(SST)数据和其它海洋数据,通过VGPM模型最终反演得到南海1998—2002年逐月初级生产力分布图以及季节分布图,发现在这5年内南海海域初级生产力年平均值变化不大,仅略有差异,1998年的年平均初级生产力要比其它几年的年平均初级生产力小一些;而南海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则很明显,冬季要比其它几个季节高得多,而夏季最低。不同季节控制南海海域初级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主要是叶绿素浓度的分布、营养盐的分布、温度条件等,不同海区又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初级生产力 遥感 VGPM模型 seaWIF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海域中中新世(T_3界面)构造变革界面地震反射特征及构造含义 被引量:36
10
作者 姚永坚 杨楚鹏 +6 位作者 李学杰 任建业 姜涛 佟殿君 韩冰 殷征欣 徐巧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74-1286,共13页
南海南部海域油气资源丰富,由于盆地沉积厚度大、沉积相横向变化快和构造演化复杂等原因,致使该海域新生代地层的划分方案差异大,地层时代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分歧,这极大地制约了对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的正确认识.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不同分层... 南海南部海域油气资源丰富,由于盆地沉积厚度大、沉积相横向变化快和构造演化复杂等原因,致使该海域新生代地层的划分方案差异大,地层时代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分歧,这极大地制约了对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的正确认识.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不同分层方案基础上,通过收集国外在南海南部深水区两口关键钻井的资料,开展曾母和北康两盆地重处理二维地震剖面的构造-地层解译,以及联井剖面的井震对比,重新识别和标定新生代重要构造变革面的地震反射特征.根据海域钻井、地层岩性、沉积环境、构造应力体系和古生物资料的综合对比研究,结合婆罗洲陆地测年结果和区域构造事件,重新厘定中中新世T3构造变革面的发育时代,年龄为15~17Ma,分析了该界面的构造含义,认为其是南海海底扩张停止的一个构造响应界面,在南海南部海域对应南沙运动,在北婆罗洲地区表现为沙巴造山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海域 新生界 构造变革界面 地震反射特征 地质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海域浮游细菌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白洁 刘小沙 +2 位作者 侯瑞 赵阳国 高会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50-2957,共8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南海南部海域浮游细菌丰度、群落组成和群落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浮游细菌丰度为107~108个/L,近岸大于离岸,同一站位不同水层细菌分布差异明显.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南海南部海域浮游细菌丰度、群落组成和群落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浮游细菌丰度为107~108个/L,近岸大于离岸,同一站位不同水层细菌分布差异明显.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蓝藻门和拟杆菌门,优势亚群为γ-变形菌纲、α-变形菌纲、蓝藻菌纲和黄杆菌纲,研究区域内不同水体间物种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另外该海域还存在大量未被认知的细菌类群.该海域浮游细菌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H′)(4.44~7.00),研究区域内表层水体H′接近,分别为5.26、5.33和5.07,处于上升流的次表层水体中H′为6.70明显高于其他水层.DOC和磷酸盐是影响该海域浮游细菌丰度的主要因素,同时磷酸盐也是影响其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表明该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生长主要受P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浮游细菌 16SrDNA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新生代控盆断裂特征及盆地群成因 被引量:25
12
作者 熊莉娟 李三忠 +8 位作者 索艳慧 刘鑫 余珊 程世秀 薛友辰 安慧婷 戴黎明 马云 王霄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3-127,共15页
南海南部新生代盆地自北向南有南薇西、北康、礼乐、曾母、南沙海槽、文莱-沙巴、西北巴拉望等多个中小型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总体具有南断北超的箕状结构,靠近北部陆坡部位具有单一地堑结构,但是靠近南部具有两层结构,下部为箕状... 南海南部新生代盆地自北向南有南薇西、北康、礼乐、曾母、南沙海槽、文莱-沙巴、西北巴拉望等多个中小型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总体具有南断北超的箕状结构,靠近北部陆坡部位具有单一地堑结构,但是靠近南部具有两层结构,下部为箕状断陷,上部为叠瓦式逆冲推覆体。根据盆地不同演化阶段性质的转换和主控盆断裂特征,可将这些盆地归纳为3种盆地群:裂陷盆地群(南薇西、北康、礼乐)、裂陷-拉分-前陆叠合盆地(曾母)以及裂陷-前陆盆地群(南沙海槽、文莱-沙巴、西北巴拉望)。这些盆地的形成与盆缘一级控盆断裂带和盆内次级断裂密切相关。根据断裂的性质,一级控盆断裂带可分为张性、剪性、压性3种,包括南沙海槽北缘张性断裂带,南海西缘、卢帕尔和廷贾-李准等走滑断裂带和南沙海槽南缘逆冲断裂带。南海南部渐新世南海运动、中中新世南沙运动等构造事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这些盆地,表现在盆地由裂陷或拉分盆地转换为海相前陆盆地,断裂带不同程度的反转或由正断层转变为逆断层或走滑断层。盆地群的成盆动力学机制不同阶段是变化的,早期可能受欧亚大陆东南缘陆缘裂解作用、古南海的南向俯冲拖曳,导致南海南部裂离华南大陆并形成南断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晚期(16Ma以后)南海南部出现指向北的前展式、叠瓦式逆冲推覆,其动力来源于南部的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同时导致盆地性质转换和婆罗洲地块的逆时针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群 逆断裂 箕状断陷 碰撞 南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兰兰 陈木宏 +1 位作者 陆钧 郑范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5-64,共10页
通过对2002年5月采自南海南部11个站位的28个浮游分层拖网样品的定量研究,初步分析了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共鉴定出116属221种多孔放射虫,其中泡沫虫目123种,占总种数的55.7%;罩笼虫目98种,占总种数的44.3%... 通过对2002年5月采自南海南部11个站位的28个浮游分层拖网样品的定量研究,初步分析了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共鉴定出116属221种多孔放射虫,其中泡沫虫目123种,占总种数的55.7%;罩笼虫目98种,占总种数的44.3%。罩笼虫目在个体数量上占优势,罩笼虫目与泡沫虫目个体数量之比平均达1.73。多孔放射虫的属种组成呈现明显的热带暖水动物群的组合面貌,优势种相当突出,其组成与南海中北部海区及其它低纬度大洋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反映了南海南部海区独特的多孔放射虫属种组成特征。多孔放射虫丰度在不同水层中因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平面分布趋势,惟一相似之处是高值多出现于西南或东北部海区;在垂直方向上基本呈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分布趋势,丰度和属种数最高值均出现于0—50m水层,在50m以深丰度和属种数均明显减少。各站位间简单分异度S变化幅度较大,在75—140种之间;而复合分异度H(s)变化幅度较小,在3.5—4.0之间。总体来说分异度值均比较高,表明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种类多样性程度比较高,种群比较繁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分布特征 放射虫 多孔 水体 上层 2002年5月 个体数量 北部海区 变化幅度 复合分异度 种类多样性 定量研究 初步分析 组成特征 南部海区 平面分布 环境因素 垂直方向 种数 动物群 优势种 低纬度 丰度 站位 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约30ka来沉积有机质的生物输入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贾国东 彭平安 +1 位作者 房殿勇 汪品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1,共5页
对位于南沙海区的 1796 2柱状样中的有机质进行了热解色谱分析 ,估算了沉积有机质中水生生物输入和陆源生物输入的变化情况 ,得出了两种输入的高分辨率的堆积速率曲线 ,并依此探讨了有关的古海洋事件。发现Younger Dryas、Heinrich及 B... 对位于南沙海区的 1796 2柱状样中的有机质进行了热解色谱分析 ,估算了沉积有机质中水生生物输入和陆源生物输入的变化情况 ,得出了两种输入的高分辨率的堆积速率曲线 ,并依此探讨了有关的古海洋事件。发现Younger Dryas、Heinrich及 Bond周期事件在本海区皆有表现 ,说明“西太平洋暖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生物输入 南海 海洋沉积物 热解色谱质谱 海洋事件 堆积速率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北推时间及相关环流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春晖 梁建茵 +2 位作者 郑彬 林爱兰 谷德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2-210,共9页
利用1958-2004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我国73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差异及其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向北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最早的可以1d就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 利用1958-2004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我国73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差异及其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向北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最早的可以1d就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最晚的却要42d,并且这种变化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20世纪70年末以前,南海夏季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总体上要偏早,而70年代末以后,南海夏季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总体上要偏晚;当南海夏季风建立后,若东亚大槽较深,冷空气活动较活跃,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形成的西南风、110°~120°E地区越赤道气流形成的偏南风以及副热带高压西侧边缘的偏南风均偏弱,南亚高压和东亚地区急流位置偏南,就会使得南海夏季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偏晚,反之,则偏早;南海夏季风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偏晚(早)年期间,索马里、105°E和130°E越赤道气流输送的水汽通量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部的东南气流水汽输送均较弱(强),华南地区前汛期的锋面降水较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推进 华南 环流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业渔获组成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晏磊 张鹏 +2 位作者 杨吝 杨炳忠 谭永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7-103,共7页
根据2011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业海上调查数据,对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获组成、主要鱼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中南部灯光罩网的主捕鱼种,占绝对地位,优... 根据2011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业海上调查数据,对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获组成、主要鱼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中南部灯光罩网的主捕鱼种,占绝对地位,优势胴长组为110~130 mm;其他主要鱼种有长体圆!(Decapterus macrosoma)、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es)、鲔(Euthynnus affin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鱼种优势度的度量指标,得出灯光罩网渔获优势种只有鸢乌贼一种,IRI 值高达19418.013(IRI≥1000),重要种有2种,长体圆!和黄鳍金枪鱼,IRI 值分别为176.731和175.703(1000﹥ IRI≥100)。灯光罩网是南海捕捞中上层鱼类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发展前景好,应合理开发,实现南海渔业的更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南部 灯光罩网 渔获组成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兰兰 陈木宏 +2 位作者 向荣 陆钧 张丽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29,共6页
对南海南部25个表层沉积样进行了生物硅的测定分析,试图揭示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生物硅的分布及其对现代海洋环境的指示意义,以便为古海洋学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与其所处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 对南海南部25个表层沉积样进行了生物硅的测定分析,试图揭示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生物硅的分布及其对现代海洋环境的指示意义,以便为古海洋学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与其所处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782。陆架浅水区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非常低,不能反映表层水体中硅质生物生产力情况,这可能与沉积类型和陆源物质输入影响有关。深水区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含量分布表明,其不仅能反映表层水体中硅质生物的古生产力水平,而且还能指示上升流的强弱,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利用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来追踪上升流发育和变化的有效性与可信度。研究结果还显示,在研究区域中北部表层沉积生物硅中放射虫和海绵骨针较硅藻占有更大的比重,这可能是由于硅藻易被溶解并易被其他生物体摄食的缘故。在有上升流发育的海域,放射虫、硅藻和海绵骨针基本上表现出较高的丰度,这与高的生物硅含量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表层沉积 生物硅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晋 李安春 +4 位作者 万世明 黄杰 卢健 蒋富清 李铁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0,共10页
对取自南海南部的1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粒度参数计算和Q型聚类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类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粒级组分为黏土和粉砂,底质类型主要为泥,还有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粉砂... 对取自南海南部的1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粒度参数计算和Q型聚类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类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粒级组分为黏土和粉砂,底质类型主要为泥,还有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粉砂,平行于等深线基本呈带状分布;结合Q型聚类分析结果,研究区沉积物可分为外陆架及陆架坡折区粗粒沉积物(砂和粉砂)和陆坡区细粒沉积物(泥)两类,500m等深线是两类沉积物的分界线;对比粒度分析结果,判定两类沉积物属于不同成因类型,外陆架及陆架坡折区是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的混合沉积,陆坡区是现代沉积;影响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物源、水动力条件、水深与地形及洋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 陆架 陆坡 南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和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生物硅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鹏 李冬梅 +2 位作者 刘广山 门武 纪利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47,共8页
本研究测定了南海东北部和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生物硅含量(SiO2%),其含量范围分别为1.08%—3.01%和0.79%—9.06%,平均值分别为1.76%和4.22%。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硅含量与站位水深呈正相关关系;南海东北部的表层沉积... 本研究测定了南海东北部和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生物硅含量(SiO2%),其含量范围分别为1.08%—3.01%和0.79%—9.06%,平均值分别为1.76%和4.22%。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硅含量与站位水深呈正相关关系;南海东北部的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硅含量与其中的矿物含量、铁离子浓度、间隙水中的营养盐浓度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南海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硅含量与烧失量、有机碳含量、碳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粘土矿物含量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硅 表层沉积物 南海东北部 南海南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与外海间的体积和热、盐输运及其对印尼贯穿流的贡献 被引量:24
20
作者 方国洪 魏泽勋 +1 位作者 黄企洲 方文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6-302,共7页
根据中国近海高分辨率 ( 1 / 6°)环流模式的模拟结果 ,计算了南沙邻近海域与外海之间的海水体积、热量和盐量输运及其对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贡献。研究海域为 0°— 1 4°N的整个南海南部海域。计算得出 ,穿过研究海域流向... 根据中国近海高分辨率 ( 1 / 6°)环流模式的模拟结果 ,计算了南沙邻近海域与外海之间的海水体积、热量和盐量输运及其对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贡献。研究海域为 0°— 1 4°N的整个南海南部海域。计算得出 ,穿过研究海域流向印度尼西亚海域 ,最终流向印度洋的年平均体积、热量和盐量输运分别为 5 .2Sv( 1Sv =1× 1 0 6m3·s- 1 )、0 .5 7PW和 1 84Gg·s- 1 ,大约占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相应输运量的 1 / 4。这一结果表明南海是全球大传送带这一全球海洋最主要热盐环流系统的重要通道之一。从南海流向印度尼西亚海域的通道以卡里马塔海峡为最主要 ,以下依次为巴拉巴克海峡、民都洛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大的南向通量主要发生在冬、秋季 ,春末夏初总的通量向北。计算还得出输入本海区的热输运量比输出少 0 .0 64PW ,由这一结果推得 ,通过海 -气界面由大气进入海洋的年平均净热通量约为 30W·m-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体积输运 热输运 盐输运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