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相断陷盆地全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场特征与有序分布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
1
作者 庞宏 刘国勇 +6 位作者 贾承造 姜福杰 姜林 王建伟 马学峰 陈迪 陈君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6-1151,共16页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发育联合共生的页岩、致密和常规等类型的油气藏,且分布规律复杂。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场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通过典型油气藏剖析,判识不同类型油气藏动力学边界,划分油气动力场,研究不同动力...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发育联合共生的页岩、致密和常规等类型的油气藏,且分布规律复杂。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场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通过典型油气藏剖析,判识不同类型油气藏动力学边界,划分油气动力场,研究不同动力场内油气成藏特征,建立全油气系统动力场演化控藏模式,阐明油气藏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存在浮力成藏下限、油气成藏底限、源岩供烃底限3个动力学边界,形成自由、局限和束缚3个动力场。这3个动力场分别控制常规、致密和页岩3类油气藏自上而下的有序分布。浮力成藏下限对应的临界孔隙度、渗透率和孔喉半径分别为10.0%,1×10^(-3)μm^(2)和0.380μm;油气成藏底限的临界孔隙度和孔喉半径分别为2.0%和0.037μm;源岩供烃底限预测临界孔隙度为1.0%,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Ro)约为3.3%。不同地区成藏动力学边界存在差异,主要受岩性和地温梯度的影响,岩性越粗,地温梯度越低,浮力成藏下限越深。在东营组沉积末期主要发育自由动力场形成的常规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期主要发育局限动力场形成的致密油气藏;现今在中-浅层主要发育油气动力场形成的常规油气藏,中-深层主要发育局限动力场形成的致密油气藏,深层束缚动力场在高柳地区和林雀次洼发育页岩油气藏。南堡凹陷林雀次洼—高柳地区从洼陷到盆地边缘呈现古近系-新近系全油气系统“页岩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常规油气藏”序列分布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油气成藏底限 源岩供烃底限 油气动力场 全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动力学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氦气成藏特征及其贫化主控因素
2
作者 王杰 安川 +5 位作者 马亮帮 姜海健 张威 陶成 王付斌 董勍伟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1-790,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东胜气田和大牛地气田的天然气中发现一定含量的氦气,但大牛地气田氦气平均含量仅为东胜气田的1/4左右,那么在盆地基底和构造背景相似的情况下,究竟是何因素造成二者氦气含量差异如此之大。为此,基于天然气伴生氦气...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东胜气田和大牛地气田的天然气中发现一定含量的氦气,但大牛地气田氦气平均含量仅为东胜气田的1/4左右,那么在盆地基底和构造背景相似的情况下,究竟是何因素造成二者氦气含量差异如此之大。为此,基于天然气伴生氦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氦气成藏关键要素的系统分析,发现大牛地古生界天然气中氦气含量介于0.000 1%~0.15%,为低氦—中氦气田;上古生界氦气含量相对较高,纵向上从下往上氦气含量逐渐增加,显示出浅部相对富集的特征。大牛地古生界氦气为典型壳源氦,主要来源于盆地基底的太古宇—中元古界变质岩—花岗岩系,上古生界潜在氦源岩所生成的氦气成藏贡献很小。对比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与东胜气田上古生界氦气的发育地质条件与成藏特征,发现两者基底氦源岩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厚度及U、Th含量均相近,推测基底氦源岩不是造成氦气含量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大牛地仅发育一条二级基底深大断裂,且在燕山—喜马拉雅期活动较弱,造成次一级断裂活动也较弱,氦气由基底氦源岩向上运移以及纵向输导和横向调整都缺乏有效通道;氦气与常规气成藏关键要素组合的时空配置不匹配,氦气仅靠扩散进入大牛地古生界气藏中,造成大牛地气田氦气含量偏低。大牛地气田氦气贫化的主要因素为基底深大断裂及次一级断裂不发育且活动强度弱、氦气与常规气成藏要素组合不匹配、缺乏有效输导体系、氦气运移仅靠浓度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发育 氦气成藏要素 贫化主控因素 氦源岩 大牛地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洼古近系和新近系油气成藏差异对比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志峰 朱小二 +4 位作者 柳广弟 王祥 李泽坤 吴璇 梁禹洋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9,共12页
通过对渤中凹陷西洼的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油源对比、油气充注史和断裂体系的分析,结合其构造演化史和控藏断层活动史,分析了其古近系和新近系油藏的油气来源、成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断层的油气输导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西... 通过对渤中凹陷西洼的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油源对比、油气充注史和断裂体系的分析,结合其构造演化史和控藏断层活动史,分析了其古近系和新近系油藏的油气来源、成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断层的油气输导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西洼的古近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北部陡坡带的东二段和东三段,而新近系油气藏在北部陡坡带、西部缓坡带和中央构造带的浅层馆陶组与明化镇组均有分布,中央构造带和西部缓坡带的新近系油气储量明显高于北部陡坡带。②渤中西洼油藏的主力烃源岩为沙一段、沙三段,而东三段烃源岩对北部陡坡带的油藏也有一定贡献,研究区存在3期油气成藏事件,其中第2期(10~5 Ma)和第3期(5 Ma~至今)占主导,沙河街组烃源岩在第1次大量生排烃期(30~20 Ma)生成的油气目前尚未发现。③研究区断层的断穿层位和形成时间对深浅层油气的差异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浅层新近系油藏主要受控于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沟通浅—中—深层的通源断层,沙河街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通过多条长期活动性的断裂等输导体系进行运移;古近系东营组油藏主要受控于仅断至东营组的断裂体系,其油气主要来源于下伏沙河街组烃源岩和东营组三段烃源岩;深层沙河街组可能发育自生自储型油气藏,暂未获得勘探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源断层 盆地模拟 成藏期次 流体包裹体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沙河街组烃源岩 新近系 古近系 渤中西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油气成藏动力判别与贡献量评价——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鲍李银 庞雄奇 +6 位作者 邹亮 陈宏飞 林昊 张婷 沈彬 王凯 王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7-1280,共14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包含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其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场耦合作用的控制。通过统计分析和地质剖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风城组3类油气藏的动力边界和运移动力贡献差异。基于1 024块常规...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包含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其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场耦合作用的控制。通过统计分析和地质剖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风城组3类油气藏的动力边界和运移动力贡献差异。基于1 024块常规与非常规储层样品的物性测试、1 235组高压压汞实验和1 630块样品的热解分析开展研究,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和最大孔喉半径随埋深变化的定量关系模型,明确了浮力成藏下限(BHAD)、油气成藏底限(HADL)和源岩供烃底限(ASDL)的临界参数。BHAD对应埋深4 290.86 m(孔隙度8%,渗透率1×10^(-3)μm^(2),最大孔喉半径0.800μm),HADL对应埋深约8 000.00 m(孔隙度2%,最大孔喉半径0.025μm),ASDL对应埋深约10 000.00 m。通过“四分法”定量评价浮力、非浮力(毛细管压力差)、构造应力和流体溶蚀作用的贡献量,明确了常规油气藏(BHAD之上)油气运移动力以浮力主导,主要分布在凹陷边缘的三角洲平原相中。非常规油气藏(BHAD之下)油气运移动力以毛细管压力差和生排烃动力为主,主要分布在斜坡过渡带和凹陷中心,以三角洲前缘和浅湖-半深湖亚相为主。通过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埋深定量模型与“四分法”动力贡献量评价,深化了全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理论,为准噶尔盆地及类似区域的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协同勘探与高效开发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油气成藏底限 源岩供烃底限 油气运移动力 全油气系统 风城组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5
作者 陈鹏 武小宁 +5 位作者 林煜 钟厚财 张洁 黄友华 岳纹 冷平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7,共10页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具备双源供烃的有利成藏条件,勘探程度低,潜力大。依托新采集的三维和重处理的二维地震资料,通过精细构造解释,明确了该区的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4条北西向逆冲推覆断裂和...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具备双源供烃的有利成藏条件,勘探程度低,潜力大。依托新采集的三维和重处理的二维地震资料,通过精细构造解释,明确了该区的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4条北西向逆冲推覆断裂和早石炭世多条南北向断裂控制,车排子凸起石炭系自南向北依次分为南部、中部、北部3个条带,东西向分为3个台阶,东翼二台阶和西翼艾卡断裂上盘埋藏浅,紧邻生烃凹槽,为最有利的成藏部位。②研究区北西—南东向断裂切割南北向断裂形成的一系列断块控制了石炭系油气的分布,具有断块控藏的特征。③在裂缝发育程度相当的情况下,储层质量是控制油气产量的关键要素,其中火山爆发相储层基质物性好,最利于油气的富集。④沙门子断裂、车排子断裂、车排子南断裂、艾卡断裂等四大断裂上盘火山爆发相发育规模大,埋藏浅,与沙湾凹陷风城组和四棵树凹陷侏罗系2套烃源岩大跨度对接,成藏条件优越,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控藏 火山爆发相储层 逆冲推覆断裂 双源供烃 富集规律 石炭系 车排子凸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探1井奥陶系断控岩溶新类型油气藏勘探突破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清华 杨海军 +4 位作者 蔡振忠 李勇 杨宪彰 陈才 陈常超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共15页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探1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获得勘探新突破,是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断控岩溶新类型油气藏的首次勘探突破,标志着斜坡区发现一个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结合区域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开展罗探1等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探1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获得勘探新突破,是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断控岩溶新类型油气藏的首次勘探突破,标志着斜坡区发现一个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结合区域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开展罗探1等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成藏条件进行再认识。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断控岩溶储层的形成主要与走滑断裂活动相关,是麦盖提斜坡三类主要成储模式之一;麦盖提斜坡目前已发现油气均来自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基底古构造控制了下寒武统的沉积和烃源岩的分布;斜坡区存在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3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烃源岩、古构造演化及通源断裂控制油气复式聚集成藏,断裂活动期次、断穿层系决定了油气富集层系与油气藏性质。麦盖提斜坡奥陶系走滑断裂十分发育,延伸距离累计可达1000km以上,控制了断控岩溶储层和油气藏的分布,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资源规模大、可部署性强,展示出巨大的勘探潜力,是塔西南地区规模油气勘探发现和战略接替的重要现实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盖提斜坡 奥陶系 碳酸盐岩 断控岩溶 成藏条件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多期断裂差异匹配控制下超深岩溶缝洞储层成藏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凤磊 林承焰 +2 位作者 任丽华 张国印 关宝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9-236,共18页
超深断控岩溶缝洞型油藏是塔北地区重要油藏类型,探讨多期构造活动与深层油气成藏匹配关系对区域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哈拉哈塘油田、金跃油田和富满油田连片地震资料,以野外地质露头断裂特征为指导,采用多种地震精细解释手段,分... 超深断控岩溶缝洞型油藏是塔北地区重要油藏类型,探讨多期构造活动与深层油气成藏匹配关系对区域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哈拉哈塘油田、金跃油田和富满油田连片地震资料,以野外地质露头断裂特征为指导,采用多种地震精细解释手段,分期、分级、分段刻画研究区断裂。基于研究区中寒武统玉尔吐斯烃源岩认识,结合加里东期、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3期成藏的特点,将研究区走滑为主的控藏断裂划分为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进一步分析多期断裂继承性关系、通源特点和调整作用等,结合多种类型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开发现状,探讨了研究区走滑断裂控制下的岩溶缝洞型储层成藏差异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油气藏关键因素是油源断裂通源性与后期断裂的调整作用,将加里东早期正断裂系统定义为源内断裂,加里东晚期形成的走滑断裂系统定义为源外断裂,源内断裂利于寒武系烃源岩排烃,源外断裂进一步沟通烃源岩实现油气运移成藏,基于这种认识建立4种通源模式;(2)结合研究区存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主力生烃期的认识,海西晚期部分北西向走滑断裂继承性发育至二叠系,对加里东期油藏有一定的破坏和调整作用,喜马拉雅期部分北东向走滑断裂系统继承性发育至新近系,对早期油气藏起破坏和调整作用,建立了3种调整样式;(3)根据断裂匹配关系,建立6种走滑断裂控藏等级,并将研究区加里东中晚期走滑断裂带逐一划分,叠合开采现状图显示差异控藏断裂与油气生产情况匹配度较高;(4)选择发育断裂与岩溶共同控储的研究区,建立多期断裂系统与多种类型岩溶缝洞油气藏的匹配关系,并将认识成功应用于研究区井位勘探中,取得较好效果,为受控于走滑断层的岩溶缝洞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断控岩溶缝洞型油藏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 通源断裂 油气调整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地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关蕴文 苏思羽 +5 位作者 蒲仁海 王启超 闫肃杰 张仲培 陈硕 梁东歌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8,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古生界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但勘探成效不理想。基于最新钻井岩心分析测试资料、测井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等,对旬宜古生界气源条件、储层质量、源储配置、断裂输导性等4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古生界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但勘探成效不理想。基于最新钻井岩心分析测试资料、测井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等,对旬宜古生界气源条件、储层质量、源储配置、断裂输导性等4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地区发育太原组—山西组黑色煤岩、黑色炭质泥岩、深灰色、灰色泥岩等潜在烃源岩类型,有机质类型均为Ⅲ型,Ro为1.8%~2.5%,热演化程度较高,黑色煤岩、黑色炭质泥岩品质要高于深灰色、灰色泥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②研究区储层均为超低孔、超低渗储层,上古生界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盒1段为碎屑岩储层,杂砂岩占比79%,杂基平均体积分数为29%,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次生溶孔为主,面孔率小于3%。盒1段为强胶结—弱溶蚀相,山西组为强压实—杂基强充填相。下古生界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岩性为砂屑云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晶间孔和裂缝为主。③古生界源储配置关系包括下生上储、上生下储及旁生侧储,其中下古生界马家沟组主要为旁生侧储。研究区3期断裂分别发育于古生代、三叠纪、晚侏罗纪,其中晚侏罗纪的活动断裂具有良好的流体纵向输导作用。④下古生界天然气藏受控于前石炭纪古地貌,剥蚀厚度大的古洼槽东侧毗邻区是下古生界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上古生界气藏受控于有效输导体系,研究区北部储层物性差且缺乏开启性通源断裂是上古生界勘探失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成藏条件 储层特征 源储配置 断裂控藏 古生界 旬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烃源岩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屈卫华 田野 +5 位作者 董常春 郭小波 李立立 林斯雅 薛松 杨世和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34,共13页
基于烃源岩、天然气、储层流体包裹体等实验分析,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发育环境、天然气成因与来源、油气成藏期次以及烃源岩的控藏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①德惠断陷白垩系烃源岩TOC普遍大于1%,有机质... 基于烃源岩、天然气、储层流体包裹体等实验分析,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发育环境、天然气成因与来源、油气成藏期次以及烃源岩的控藏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①德惠断陷白垩系烃源岩TOC普遍大于1%,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Ⅱ型样品主要分布在农安南洼陷,总体处于成熟—高成熟的大量生气阶段;火石岭组与营城组烃源岩形成于还原—弱还原、水体盐度较高的沉积环境,农安南洼陷火石岭组烃源岩中浮游生物、藻类等低等生源贡献较大,生油能力更强。②白垩系天然气组成差异大,烷烃气体积分数为2.0%~98.5%,CO_(2)体积分数为0.1%~96.5%;天然气主要为煤成气,受不同期次天然气充注影响,部分气样呈碳同位素倒转特征;郭家、华家与农安南洼陷的油气源岩以火石岭组为主;鲍家洼陷的天然气可能主要来自营城组;CO_(2)主要为无机成因,随埋深增大,碳酸盐胶结物碳同位素组成表现为正偏移,指示深部存在钻遇高无机CO_(2)气层的风险。③农安南洼陷的烃源岩正处于大量生油阶段,由南部至北部,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逐渐增高,控制了“南油北气”的相态分布,也控制了油气成藏期次;工业油气流井主要分布在烃源岩厚度较大地区及附近,烃源岩的分布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烃 CO_(2) 烃源岩 气源对比 成藏期次 煤成气 火石岭组 营城组 白垩系 德惠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分段性及控藏作用——以F_(Ⅰ)17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熊昶 沈春光 +4 位作者 赵星星 赵龙飞 李盛谦 周杰 潘天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7-424,共8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发育走滑断裂断控特大型油气田,但沿走滑断裂带碳酸盐岩储集层与油气分布异常复杂,制约了井位部署与油气高效开发。以富油气F_(Ⅰ)17走滑断裂带为例,利用高精度地震资料,对F_(Ⅰ)17走滑断裂带开展精细构造解析...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发育走滑断裂断控特大型油气田,但沿走滑断裂带碳酸盐岩储集层与油气分布异常复杂,制约了井位部署与油气高效开发。以富油气F_(Ⅰ)17走滑断裂带为例,利用高精度地震资料,对F_(Ⅰ)17走滑断裂带开展精细构造解析,结合岩心、测井及生产资料分析,对其储集层分布及控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_(Ⅰ)17走滑断裂带从南至北依次可划分为平行雁列段、线性段、叠覆段、斜列叠覆段和马尾段5个区段;走滑断裂的分布、规模与类型控制了储集层分布与发育程度,从平行雁列段至斜列叠覆段断裂发育强度增大,储集层规模增大且连通性变好,北部马尾段储集层沿分支断裂分布,连通性差;F_(Ⅰ)17走滑断裂带断控油气藏可划分为线性定容型、连接叠覆型、叠覆断垒型和尾段分散型4类;走滑断裂的类型与规模控制了油气藏类型与油气富集程度,针对不同类型的断控油气藏,需要采取不同的钻探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碳酸盐岩 走滑断裂 断裂分段 断裂控储 断裂控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12-A油田“断-脊-盖”耦合远源成藏模式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阳子 张向涛 +4 位作者 雷永昌 邱欣卫 肖张波 阙晓铭 贾连凯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0,共10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历经40年勘探,发现了10余个商业油藏,其中大多数油藏分布于生烃中心15 km范围内,而远源目标的成藏主控因素复杂,取得勘探发现的难度较大。陆丰12-A油田与其生烃洼陷陆丰15洼的水平距离长达28 km,是迄今为止陆丰地区...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历经40年勘探,发现了10余个商业油藏,其中大多数油藏分布于生烃中心15 km范围内,而远源目标的成藏主控因素复杂,取得勘探发现的难度较大。陆丰12-A油田与其生烃洼陷陆丰15洼的水平距离长达28 km,是迄今为止陆丰地区已知的油气运移距离最远的、主力油层全充满的商业性油藏。通过构造、沉积、成藏综合分析,对陆丰12-A油田的成藏模式进行解剖,研究表明,在油气运移路径上“油源断裂-构造脊-致密盖层”耦合关系好,使油气得以长距离运聚成藏。其中,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关键,古隆起与构造脊是油气侧向汇聚的有利方向,稳定分布的致密盖层是油气远源成藏的保障。该油田的发现大大拓展了陆丰凹陷的勘探边界,对其长距离运聚成藏的研究在陆相盆地远源勘探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凹陷 陆丰12-A油田 “断-脊-盖”耦合 油气运移 远源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龙泉断陷沙河子组—登娄库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过程
12
作者 魏靖依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5,I0006,I0007,共14页
基于天然气地球化学、储层流体包裹体等实验,研究伏龙泉断陷沙河子组与登娄库组气藏天然气来源、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登娄库组天然气为煤成气,烃源岩以本地沙河子组为主;沙河子组油气成藏始于泉头组沉积末期,持续充注至嫩江... 基于天然气地球化学、储层流体包裹体等实验,研究伏龙泉断陷沙河子组与登娄库组气藏天然气来源、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登娄库组天然气为煤成气,烃源岩以本地沙河子组为主;沙河子组油气成藏始于泉头组沉积末期,持续充注至嫩江组沉积末期;登娄库组天然气以明水组沉积末期成藏为主,源内沙河子组利于原生气藏形成,源外登娄库组天然气为深层高成熟度天然气调整改造再成藏;烃源岩层系发育的正向古构造或原生古圈闭、反转期通“源”断层与泉头组盖层的有效配置是控制登娄库组天然气成藏的关键;断陷中部凸起带两侧紧临生烃中心,通“源”断层发育,利于源外登娄库组成藏;向生烃洼陷区断层末端挤压应力强,源内致密气保存条件好,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气源对比 成藏期次 天然气成藏 伏龙泉断陷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断盖配置油气聚集时期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13
作者 丛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8,共6页
为确定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处油气富集程度,在烃源岩、断裂和盖层配置及油气聚集机制研究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活动期、烃源岩排烃期和泥岩盖层形成期,建立了一套源断盖配置下的油气聚集期的预测方法,并利用其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 为确定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处油气富集程度,在烃源岩、断裂和盖层配置及油气聚集机制研究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活动期、烃源岩排烃期和泥岩盖层形成期,建立了一套源断盖配置下的油气聚集期的预测方法,并利用其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内油气聚集时期。结果表明,沙三段烃源岩排烃、南大港断裂开启和沙一中亚段区域性泥岩盖层形成,均为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三者配置关系良好且时期较长,有利于沙三段烃源岩排出的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聚集成藏,预测结果与勘探成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歧口凹陷 沙河街组 烃源岩 油源断裂 盖层封闭性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理论认识及实践意义 被引量:260
14
作者 邹才能 杨智 +11 位作者 张国生 侯连华 朱如凯 陶士振 袁选俊 董大忠 王玉满 郭秋麟 王岚 毕海滨 李登华 武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27,27+26,共14页
在分析全球常规.非常规油气发展态势、梳理中国近10年油气地质理论与技术创新成果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内涵,指出常规油气供烃方向有非常规油气共生、非常规油气外围空间可能有常规油气伴生,强调常规油气... 在分析全球常规.非常规油气发展态势、梳理中国近10年油气地质理论与技术创新成果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内涵,指出常规油气供烃方向有非常规油气共生、非常规油气外围空间可能有常规油气伴生,强调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协同发展,找油思想从“源外找油”深入到“进源找油”。非常规油气甜点着眼于烃源性、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与应力各向异性“六特性”匹配评价,以页岩气为例,中国有利页岩气TOC大于2%,纹层状硅质钙质或钙质硅质页岩,孔隙度3%~8%,脆性矿物含量50%~80%,含气量2.3~4.1m0/t,压力系数1.0~2.3,天然裂缝发育;北美有利页岩气TOC大于4%,硅质页岩、钙质页岩或泥灰岩,孔隙度4%~9%,脆性矿物含量40%-70%,含气量2.8~9.9m3/t,压力系数1.30~1.85,天然裂缝发育。重点论述了“甜点区”评价、平台式“工厂化”生产模式等方法与技术:提出非常规油气富集“甜点区”8项评价标准,其中3项关键指标是TOC大于2%(其中页岩油蜀大于2mg/g)、孔隙度较高(致密油气大于10%,页岩油气大于3%)和微裂缝发育;阐述了多井平台式“工厂化”生产内涵及其实施需要具备“批量布井、标准设计、流水作业、重复利用”4要素;通过地下含油气地层各方向水平井体积压裂,形成大型人工缝网系统“人造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有序聚集 协同发展 “甜点区”评价 平台式“工厂化”生产 “人造油气藏” 致密油 页岩油 页岩气 致密气 “进源找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对深层天然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2
15
作者 于丹 吕延防 +2 位作者 付晓飞 孙永河 胡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7-245,共9页
系统分析徐家围子断陷断裂构造特征,研究了断裂系统对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徐家围子断陷发育5套断裂系统,徐西早期走滑伸展断裂系统、徐中走滑长期活动断裂系统、徐东走滑断裂系统、早期伸展晚期张扭长期活动断裂系统以及晚... 系统分析徐家围子断陷断裂构造特征,研究了断裂系统对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徐家围子断陷发育5套断裂系统,徐西早期走滑伸展断裂系统、徐中走滑长期活动断裂系统、徐东走滑断裂系统、早期伸展晚期张扭长期活动断裂系统以及晚期张扭断裂系统。断裂活动时期主要为断陷期和泉头组沉积晚期—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徐西走滑伸展断裂系统控制了沙河子组烃源岩的展布,徐中及徐东走滑断裂控制了下白垩统营城组一段和营城组三段火山岩体的展布,长期活动断裂为天然气垂向运移提供良好垂向通道。断裂对登二段区域性盖层破坏程度小,使得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主要富集在下白垩统登娄库二段之下的营城组地层中。断层两盘岩性对接关系为火山岩—砂泥岩,断层侧向封闭;火山岩—火山岩对接,断层侧向不封闭。晚期构造反转较弱,使得断裂对气藏的破坏程度较小,对天然气的保存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家围子断陷 断裂系统 天然气聚集 烃源岩分布 天然气运移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地层烃源岩特征 被引量:33
16
作者 徐胜林 陈洪德 +3 位作者 陈安清 林良彪 李君文 杨俊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3-350,358,共9页
震旦纪至中三叠世四川盆地发育海相地层,共发育5套区域性烃源岩: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都发育泥质岩烃源岩,中二叠统栖霞组和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则为泥质岩和碳酸盐岩2种类型的烃源岩。研究发现:陡山沱组... 震旦纪至中三叠世四川盆地发育海相地层,共发育5套区域性烃源岩: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都发育泥质岩烃源岩,中二叠统栖霞组和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则为泥质岩和碳酸盐岩2种类型的烃源岩。研究发现:陡山沱组生烃中心位于重庆涪陵地区,筇竹寺组生烃中心位于成都-自贡地区,龙马溪组以万县地区和泸州-綦江地区为主要生烃中心,栖霞组具有成都-资阳、广元-仪陇、万县3个生烃中心,吴家坪组以万县-巫山地区为主要生烃中心;同时资料显示,盆地烃源岩总体热演化成熟度较高,成熟至过成熟阶段,其生烃强度主要由有机碳丰度和烃源岩厚度决定。二级层序海平面上升期有利于区域性烃源岩形成,沉积环境控制着烃源岩的岩石类型、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丰度,构造运动则影响着烃源岩发育范围和后期有机质成熟度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展布 控制因素 海相地层 四川盆地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前震旦系勘探高含氦天然气藏的可行性 被引量:33
17
作者 张健 杨威 +4 位作者 易海永 谢武仁 谢增业 曾富英 岑永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52,共8页
目前,我国的氦气资源主要依赖进口,寻找大中型高含氦天然气田是改变这一现状最现实的途径。为此,对四川盆地威远地区高含氦天然气藏的成藏机理和氦气来源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在该盆地前震旦系勘探高含氦天然气藏的可行性。首先根据盆地周... 目前,我国的氦气资源主要依赖进口,寻找大中型高含氦天然气田是改变这一现状最现实的途径。为此,对四川盆地威远地区高含氦天然气藏的成藏机理和氦气来源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在该盆地前震旦系勘探高含氦天然气藏的可行性。首先根据盆地周缘12条野外露头剖面和4口钻穿震旦系单井的资料,系统分析了前震旦系的岩石学、沉积相、烃源岩等特征,认为前震旦系发育的沉积地层为南华系,东南缘露头剖面的地层序列为南沱组、大塘坡组、古城组和莲沱组,推测盆地内部可能发育相同的地层序列;南沱组、古城组和莲沱组主要为冰川沉积,为砂砾岩夹泥岩;而大塘坡组为间冰期沉积,发育一套砂泥岩地层,其下部泥页岩的有机质含量高,为较好烃源岩。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南沱组砂砾岩储层、大塘坡组烃源岩和地层中侵入的花岗岩"氦源岩"可形成较好的高含氦天然气藏成藏组合;前震旦系沉积岩的分布主要受早期裂谷控制,在裂谷内部充填厚层的沉积岩地层。结合地震资料预测了威远—资阳地区沉积岩和花岗岩的分布,结论认为在资阳地区对震旦系—前震旦系进行高含氦天然气藏的勘探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前震旦纪 氦气 天然气藏 成藏机理 氦源岩 沉积岩 成藏组合 裂谷 资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岩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被引量:30
18
作者 吴伟涛 高先志 +3 位作者 刘兴周 李理 张东伟 刘宝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与成层性良好的沉积岩油气藏相比,基岩油气藏属于特殊类型的油气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辽河坳陷所发现的基岩油气藏,界定了基岩油气藏的内涵,梳理了全球基岩油气藏的分布特征,研究了基岩油气藏的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提出了目前面... 与成层性良好的沉积岩油气藏相比,基岩油气藏属于特殊类型的油气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辽河坳陷所发现的基岩油气藏,界定了基岩油气藏的内涵,梳理了全球基岩油气藏的分布特征,研究了基岩油气藏的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提出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基岩油气藏包括基岩顶部风化壳油气藏和内幕油气藏2种类型,与构造特征明显的潜山相比较,其更强调岩性特征;全球已超过30个盆地中发现了基岩油气,主要发育在构造活动强烈的裂陷盆地、走滑盆地和前陆盆地;基岩油气来源于周围毗邻多洼陷的烃源岩层段,储层的储集空间分为顶部风化壳溶蚀孔洞和内幕网状裂缝系统,后者主要遵循"岩性优势序列"发育,圈闭发育存在纵向上的多重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特点,源储接触方式分为垂向直接接触、侧向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3种类型,并依此建立3种油气成藏模式,受到多洼陷的烃源岩条件、多期次的断裂活动、广布性的圈闭条件和内外结合的沟通条件等控制;强调了基岩油气藏在内幕储层形成机制、油气成藏和油气水分布规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基岩油气藏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油气藏 基岩内幕油气藏 岩性优势序列 源储接触方式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57
19
作者 付锁堂 付金华 +5 位作者 喻建 姚泾利 张才利 马占荣 杨亚娟 张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9-762,共14页
河套盆地历经40余年勘探,近期获得重大突破,松5井在古近系临河组试油获得62.6m3/d工业油流。通过临河坳陷石油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认为:狼山断裂、杭五断裂、黄河断裂控制了坳陷沉积演化与生烃中心,该坳陷经历了早白垩世拗陷期、新生代断陷... 河套盆地历经40余年勘探,近期获得重大突破,松5井在古近系临河组试油获得62.6m3/d工业油流。通过临河坳陷石油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认为:狼山断裂、杭五断裂、黄河断裂控制了坳陷沉积演化与生烃中心,该坳陷经历了早白垩世拗陷期、新生代断陷期2个沉积演化阶段。发育白垩系固阳组、古近系临河组2套咸水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以Ⅱ1型及Ⅰ型为主,生烃潜力大,因埋深变化大,低成熟到高、过成熟阶段均有分布。主要发育固阳组、临河组碎屑岩储集层,埋深小于5 000 m的储集层物性较好,在吉西凸起带基岩风化裂隙也有一定的储集能力。勘探发现断块型、断背斜型、基岩裂缝型油藏,为低成熟—成熟原油,来自固阳组及临河组生油岩。研究表明临河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固阳组及临河组是主要勘探目的层,杭五断裂带、吉西凸起带、北部深凹陷区是有利勘探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临河坳陷 石油地质特征 白垩系固阳组 古近系临河组 烃源岩 储集层 杭五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对喀什凹陷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罗金海 周新源 +3 位作者 邱斌 杨芝林 尹宏 李建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84-587,共4页
从地层和构造活动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右行走滑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对喀什凹陷地层、构造和油气地质特征等方面的控制作用。该断裂从晚三叠世开始影响喀什凹陷,对喀什凹陷的影响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晚三叠—中侏罗世期间主要在喀什凹陷... 从地层和构造活动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右行走滑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对喀什凹陷地层、构造和油气地质特征等方面的控制作用。该断裂从晚三叠世开始影响喀什凹陷,对喀什凹陷的影响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晚三叠—中侏罗世期间主要在喀什凹陷形成很可能不相连的库孜贡苏和克孜勒陶断陷盆地,其中发育断陷盆地型下—中侏罗统烃源岩;新近纪—第四纪期间则主要形成相关的走滑变形,控制喀什凹陷的油气圈闭与油气成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凹陷 断陷盆地 右行走滑 构造活动 油气圈闭 第四纪 新近纪 油气成藏 烃源岩 油气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