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0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市夏季典型时段臭氧污染时空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贾佳 张心雨 +5 位作者 杨静静 王锦 张诗青 丁洁然 邢昱 龚山陵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8-560,共13页
随着臭氧(O_(3))污染对公众健康和环境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深入了解O_(3)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有效治理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于2023年6月郑州市两次O_(3)污染事件,分析O_(3)及其前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后向轨迹、潜在源贡献(PSCF)... 随着臭氧(O_(3))污染对公众健康和环境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深入了解O_(3)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有效治理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于2023年6月郑州市两次O_(3)污染事件,分析O_(3)及其前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后向轨迹、潜在源贡献(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探讨气象因素对不同时段污染传输的影响,通过化学组分特性和臭氧生成潜势(OFP)分析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O_(3)生成中的关键作用,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提取VOCs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①2023年6月郑州市O_(3)平均浓度为123.3μg/m^(3),显著高于其他夏季月份(5月、7月和8月)。2023年6月6−17日(过程Ⅰ)和6月20−27日(过程Ⅱ)期间发生了两次持续性O_(3)污染事件。过程Ⅱ的O_(3)峰值浓度(197.0μg/m^(3))显著高于过程Ⅰ(179.8μg/m^(3)),归因于高温和强光照条件下NO2的快速转化。②过程Ⅰ主要受西北和北部气团影响,而过程Ⅱ东部和南部气团作用更为突出,尤其是东部气团的局部污染积累导致O_(3)浓度增加。③烯烃和挥发性含氧有机物(OVOCs)在O_(3)生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过程Ⅱ期间,烯烃类VOCs的O_(3)生成潜势(12.7%,过程Ⅰ中为9.4%)显著增加。④机动车尾气源在两次污染过程中均占主导地位(贡献率分别为32.9%和36.0%),过程Ⅱ因假期交通量的增加,其贡献更为突出。研究显示,郑州市2023年6月的两次典型O_(3)污染过程充分反映出夏季O_(3)污染在“气象-源汇”方面的共性特征,期间O_(3)的生成以及浓度变化受到气象条件、气团传输、排放源结构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气象因素 污染传输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年末淄博市一次PM_(2.5)重污染过程特征和成因分析
2
作者 孙维 白雯宇 +5 位作者 徐勃 王健 刘妍慧 王晓丽 耿春梅 杨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84-4194,共11页
基于淄博超站在线监测的PM_(2.5)中化学组分及气象数据对2023年12月25日至2024年1月6日期间的PM_(2.5)污染过程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2.5)的平均浓度为(133±67)μg/m^(3),二次无机离子(NO_(3)^(-)、SO42-和NH4+)占... 基于淄博超站在线监测的PM_(2.5)中化学组分及气象数据对2023年12月25日至2024年1月6日期间的PM_(2.5)污染过程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2.5)的平均浓度为(133±67)μg/m^(3),二次无机离子(NO_(3)^(-)、SO42-和NH4+)占比均值为58.3%,其中NO_(3)^(-)的浓度最高,占比为26.9%;硫氧化率和氮氧化率均值分别为0.46和0.29,均大于0.1,表明本次污染过程中存在明显的SO42-和NO_(3)^(-)的二次生成过程;NO_(3)^(-)的形成主要受HNO3的限制,而高湿环境下的非均相反应是其形成的主要途径;正定矩阵因子模型确定了PM_(2.5)的6个主要来源,分别是二次硝酸盐(30.2%)、二次硫酸盐(26.8%)、燃煤源(18.4%)、机动车源(15.3%)、工业源(5.3%)和扬尘源(4.0%),浓度权重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对PM_(2.5)贡献占比较大的来源,比如二次硝酸盐等的主要贡献路径区域是本地和周边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淄博市 重污染 成因分析 二次生成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河谷核心区冬季PM_(2.5)污染成因分析
3
作者 李帅 洪雯 +4 位作者 郭丽瑶 白雯宇 耿春梅 赵雪艳 杨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16,共11页
为研究伊犁河谷核心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成因和来源,于2021年12月27日—2022年1月12日在伊犁河谷核心区布设6个采样点,采集环境空气颗粒物,对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等58种组分进行分析,并使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 为研究伊犁河谷核心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成因和来源,于2021年12月27日—2022年1月12日在伊犁河谷核心区布设6个采样点,采集环境空气颗粒物,对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等58种组分进行分析,并使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_(2.5)的浓度均值为83±35μg/m^(3),其中伊宁市3个站点污染较重,其次是霍城县。PM_(2.5)中以SO_(4)^(2-)的质量浓度为最高(14.1μg/m^(3)),其次为NO_(3)^(-)(10.5μg/m^(3))和NH4+(8.2μg/m^(3)),Cl-浓度也相对较高(1.6μg/m^(3)),反映冬季燃煤源的重要贡献。伊宁市生态环境局站点SO_(4)^(2-)(16.5μg/m^(3))、NO_(3)^(-)(11.8μg/m^(3))和NH4+(9.5μg/m^(3))的浓度高于其他站点。污染天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明显高于清洁天,表明污染天二次转化作用明显增强。来源解析结果表明,二次颗粒物的分担率最高(40%),其次是生物质燃烧源(24%),再次为扬尘源(14%)和燃煤源(11%),工业源(6%)和机动车尾气源(4%)的分担率相对较低。与清洁天相比,污染天二次颗粒物的贡献明显增加(增加27%),主要与污染天气态前体物浓度累积以及高湿条件有利于二次颗粒物生成有关。伊犁河谷核心区二次颗粒物对PM_(2.5)的分担率稍高于国内其他城市,且生物质燃烧源的分担率较高,需要加强当地电力行业、民用散煤以及生物质燃烧源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PM_(2.5) 污染成因 来源解析 伊犁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市大气PM_(2.5)浓度特征及成因分析
4
作者 孙文欣 景雪雪 +5 位作者 魏阳冰 尉鹏 吕玲玲 褚旸晰 朱仁成 胡京南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1,共9页
近年来,泸州市PM_(2.5)污染特征明显。为探明泸州市PM_(2.5)污染成因,基于在线监测数据分析2018-2023年大气PM_(2.5)浓度变化趋势,并耦合气象数据探明一次PM_(2.5)重污染事件的形成机制,采用PMF模型解析重污染期间PM_(2.5)的来源。结果... 近年来,泸州市PM_(2.5)污染特征明显。为探明泸州市PM_(2.5)污染成因,基于在线监测数据分析2018-2023年大气PM_(2.5)浓度变化趋势,并耦合气象数据探明一次PM_(2.5)重污染事件的形成机制,采用PMF模型解析重污染期间PM_(2.5)的来源。结果表明:①2018-2023年泸州市PM_(2.5)年均浓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23年PM_(2.5)年均浓度最高,为43.8μg/m^(3)。②2023年12月21日-2024年1月3日泸州市发生了一次典型的PM_(2.5)重污染事件,其间多次出现PM_(2.5)浓度快速攀升现象,小时峰值高达211μg/m^(3)。在大陆高压脊增强的环流背景下,泸州市维持温暖(平均温度为9℃)、潮湿(平均相对湿度为84%)的静稳天气,且偏北气流加强了东北方向的区域输送,又因南部山脉地形阻挡导致了污染物的积聚,是此时期PM_(2.5)浓度迅速升高并达到重度污染的主要原因。③重污染期间二次源(26.5%)、交通源(25.8%)、燃烧源(23.8%)和工业源(17.6%)是PM_(2.5)的主要来源。研究显示,高压脊天气系统导致的暖湿、小风、强逆温层及局地环流是2023年12月21日-2024年1月3日泸州市PM_(2.5)重污染过程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泸州市 重污染天气 气象影响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中PAHs不可萃取组分及其对源解析的影响
5
作者 韩尔瑄 李小水 +4 位作者 秦世斌 刘威杰 李欢 叶子杨 祁士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16-3924,共9页
以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硅烷化与酸化组合法分析了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的不可萃取组分浓度,探究其对PAHs污染及来源解析研究的影响.结果表明,PAHs不可萃取组分的引入显著改变了样品中PAHs的浓度和组成特征,使3环PAHs的占比... 以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硅烷化与酸化组合法分析了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的不可萃取组分浓度,探究其对PAHs污染及来源解析研究的影响.结果表明,PAHs不可萃取组分的引入显著改变了样品中PAHs的浓度和组成特征,使3环PAHs的占比由可萃取组分中的(19.78%±8.80%)升高到总浓度中的(32.97%±11.16%).PAHs不可萃取组分占比与有机碳和粒度未呈现显著强相关性,更多是受目标物总浓度和污染来源的影响.来源解析表明,考虑不可萃取组分后,主要污染来源由交通排放源(46.91%)转变为生物质和煤炭燃烧源(40.70%).不可萃取组分对PAHs来源解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多环芳烃 不可萃取组分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东江汛期初期水质特征及主要元素来源
6
作者 毛珊珊 王登超 +5 位作者 张秋英 李曹乐 刘山宝 王一喆 王凡 李发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0-692,共13页
为探究农业-城市复合流域汛期初期水质特征并解析其主要元素的来源贡献,以小东江为例,研究汛期初期水质变化及主要指标来源,为区域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水质指标、八大离子及主要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结合绝对主成分–多元线... 为探究农业-城市复合流域汛期初期水质特征并解析其主要元素的来源贡献,以小东江为例,研究汛期初期水质变化及主要指标来源,为区域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水质指标、八大离子及主要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结合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bsolute principal component-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APCS-MLR)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模型解析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汛期初期,小东江水质为Ⅳ类,水质变化呈双重效应。上游支流受农业面源影响,导致TP、AN质量浓度升高,而下游干流受城市生活污水和溢流影响,导致EC、TDS和Cd等增加。汛期初期降雨对下游水质有稀释作用,但上游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导致水质恶化。Se质量浓度高于生活饮用水标准限值(<10μg/L),TDS与Sr、V、Ca2+等指标呈极显著相关性(P<0.001),TP与AN及阴阳离子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APCS-MLR和PMF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对TP和AN的贡献率分别为41.42%和42.22%,大气沉降对SO42-的贡献率为60.89%,生活污水对Cl-的贡献率为78.98%。综上,农业面源和下游生活污水是汛期初期小东江的主要污染来源,亟须加强汛期初期农业面源及下游城市生活污水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主要元素 PMF APCS-MLR 污染源 小东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PM_(2.5)中无机水溶性离子的在线监测及污染特征分析
7
作者 祖可欣 龚元均 +2 位作者 董华斌 宋梦迪 陆克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76,共12页
为探究昆明市春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大气气态污染物和气溶胶连续收集与在线分析装置(GAC-IC),于2021年4月15日至5月20日在昆明市西山区对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及其气态前体物进行在线测量。... 为探究昆明市春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大气气态污染物和气溶胶连续收集与在线分析装置(GAC-IC),于2021年4月15日至5月20日在昆明市西山区对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及其气态前体物进行在线测量。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2.5)平均浓度为25.0±15.0μg/m^(3),说明昆明市大气处于较清洁水平,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为8.32±4.83μg/m^(3),占PM_(2.5)浓度的32.1%。水溶性离子及其气态前体物呈现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多数情况下体现为夜间浓度升高,清晨达到高值,日间浓度降低。SOR均值为0.55,NOR均值为0.042,说明硫酸盐存在明显的二次转化过程,但硝酸盐二次转化不明显,可能同时存在硝酸盐的生成和NH4NO_(3)的热解。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结果表明,PM_(2.5)中水溶性离子有5个主要贡献来源,分别为化石燃料燃烧源和工业排放(贡献率为36%)、二次硫酸盐(贡献率为27%)、生物质燃烧(贡献率为18%)、二次硝酸盐(贡献率为16%)和海盐(贡献率为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 PM_(2.5) 水溶性无机离子 污染特征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水-地下水交换对河水来源组成的影响——以都思兔河为例
8
作者 丁兰芳 张志远 +2 位作者 蒋小伟 王旭升 万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2,共11页
盈水河段和渗失河段交替出现是河水-地下水交换的常见形式,以盈水河段所在位置为来源的河水来源组成研究是近年来河流水质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水来源组成的演变特征规律尚不清晰。本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都思兔河为例,... 盈水河段和渗失河段交替出现是河水-地下水交换的常见形式,以盈水河段所在位置为来源的河水来源组成研究是近年来河流水质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水来源组成的演变特征规律尚不清晰。本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都思兔河为例,基于河水-地下水耦合数值模型,分析了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3种年降水条件下都思兔河的河水-地下水交换特征及其对河流沿程河水来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都思兔河整条河流以接收地下水排泄为主,但河段尺度上的河水-地下水补排关系具有空间非均匀性,渗失河段总长度占比不低于40%;(2)河道断面上河水的来源组成具有集中效应,以下游苦水沟断面为例,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3种降水情景下河流水量的80%分别来自于河流总长度的12.3%、9.2%、18.6%;(3)河流断面处河水来源组成的集中效应与断面流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流量越小,河水来源的位置越集中。本研究首次探究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水的来源组成沿程变化规律,强调了关键河段对维持河流水量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管理、河流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污染防治 水文周转 河水来源组成 盈水河段 渗失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和海岸带的降水化学特征、来源及生态效应
9
作者 徐兴建 邢建伟 +2 位作者 宋金明 袁华茂 冯辰龙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67-3883,共17页
总结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从降水pH值和电导率、主要化学成分丰度和来源、营养成分湿沉降通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系统探析了我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降水化学的研究状况,并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受北方地区沙尘/建筑扬尘带来... 总结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从降水pH值和电导率、主要化学成分丰度和来源、营养成分湿沉降通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系统探析了我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降水化学的研究状况,并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受北方地区沙尘/建筑扬尘带来的碱性离子中和效应以及较小降水量的影响,中国近海和海岸带降水pH值和电导率大致呈现北高南低的现象;中国近海和海岸带降水主要化学成分以SO_(4)^(2-)、NO_(3)^(-)、Ca^(2+)、Cl^(-)、NH_(4)^(+)占主导地位,酸雨类型主要为硫酸-硝酸混合型酸雨;中国近海四大海域降水常量离子湿沉降特征略有不同,除渤海外其他海域均以湿沉降为主,整体呈现出湿季>干季的特征,其中黄海海域离子沉降通量最大;短时强降水的输入可影响海洋环境,输入营养盐的成分和比例不同会对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在海-陆-人类活动的复合影响之下,我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降水呈现出有别于内陆的化学特征,并会对近海生态环境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未来应立足陆海统筹这条主线,深入挖掘陆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降水化学成分-大气沉降-近海生态系统演变之间的内在影响和反馈机制,以更好地从大气沉降的视角深入探索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低分子有机酸 湿沉降 近海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力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表颗粒物污染特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10
作者 刘墨涵 张伟 +2 位作者 孙慧超 王胤 乔晓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2-1433,共12页
地表颗粒物是城市雨水径流的主要污染源,也是多种径流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对其污染特征及规律的掌握是有效控制径流污染的关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梳理2017—2023年国内外城市地表颗粒物研究报道,从物理化学特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地表颗粒物是城市雨水径流的主要污染源,也是多种径流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对其污染特征及规律的掌握是有效控制径流污染的关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梳理2017—2023年国内外城市地表颗粒物研究报道,从物理化学特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污染源解析、累积过程与影响因素4个方面归纳总结城市地表颗粒物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17—2023年在城市地表颗粒物领域的发文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英文文献研究热点集中在重金属、多环芳烃(PAHs)、源解析、风险评价等方面;粒径是影响地表颗粒物携带污染物种类和含量的重要物理特性,地表颗粒物中新污染物如多环芳烃衍生物、微塑料等化学指标逐渐受到关注;城市商业区、交通区和工业区地表颗粒物中重金属、PAHs、微塑料等污染水平较高,而公园绿地中氮和磷含量较高;地表颗粒物污染显著的季节性差异与污染来源和气候因素有关;城市地表颗粒物中重金属来源于自然或人为活动,PAHs主要源于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氮和磷来源解析尚无定论;幂函数、指数函数、饱和函数等函数形式可较好地描述城市地表颗粒物累积过程。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污染物赋存形态及其迁移转化机制,深入探讨不同类型下垫面颗粒物时空演替规律及相应机制,精确解析不同类型污染物来源,并探索地表颗粒物累积过程普适性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颗粒物 污染特性 时空分布 源解析 累积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典型功能区环境空气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对比分析
11
作者 李云凤 汤济霖 +7 位作者 董铭浩 周峰 齐京明 高锐 胡义 张心钰 王亚飞 李红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0-1010,共11页
较为全面地掌握北京市不同功能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状况、明晰其污染特征及来源差异,可以为臭氧(O_(3))污染精准防控提供科学支撑。本文基于2019年8月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示范区〔大兴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BIPT)〕和中心城... 较为全面地掌握北京市不同功能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状况、明晰其污染特征及来源差异,可以为臭氧(O_(3))污染精准防控提供科学支撑。本文基于2019年8月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示范区〔大兴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BIPT)〕和中心城区〔朝阳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RAES)〕2个典型站点的VOCs、常规空气污染物和气象参数在线数据,对北京市2个典型功能区的VOCs污染特征及主要来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北京市2个站点出现多次O_(3)污染,BIPT站点的VOCs体积分数(11.1×10^(−9)±3.9×10^(−9))低于CRAES站点(17.3×10^(−9)±4.2×10^(−9)),VOCs体积分数总体呈南低北高的分布特征。2个站点的VOCs体积分数中均为烷烃占比(62%~65%)最高,BIPT站点的芳香烃体积分数明显高于CRAES站点。②O_(3)污染天09:00之后的O_(3)体积分数高于非O_(3)污染天,滞后于温度变化(07:00)2 h,而VOCs体积分数日变化在O_(3)污染天和非O_(3)污染天无明显差异。③BIPT站点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和OH自由基消耗速率更强,影响O_(3)生成的活性VOCs物种主要为异戊二烯、丙烯、邻二甲苯和1,2,4-三甲苯等,而CRAES站点以异戊二烯、乙烯、丙烯和邻二甲苯等活性物种为主。④综合正交矩阵因子来源解析、臭氧生成潜势和相对增量反应性分析表明,2个站点的VOCs主要来源不同,除汽车尾气源外,溶剂使用源、油气挥发源和柴油车尾气源、溶剂使用源分别是BIPT和CRAES站点VOCs的主要来源,溶剂使用源和柴油车尾气源分别是影响BIPT和CRAES站点O_(3)生成的主要来源。研究显示,北京市不同功能区VOCs污染特征与来源有所不同,为有效控制O_(3)污染,应采取差异化VOCs管控措施,大兴区BIPT站点应优先控制溶剂使用源和汽油车尾气源,而朝阳区CRAES站点应以控制柴油车尾气源和溶剂使用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O_(3))污染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东风水库水质和沉积物时空特征及污染评价
12
作者 肖耿锋 杜欢欢 +2 位作者 洪昌红 刘达 林文圣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2,共10页
为了揭示季风气候区水库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和沉积物时空特征及污染风险,以广东省云浮市东风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试验研究,分析水质特征的季节变化情况和沉积物营养盐的分布特征,针对水质特征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法和改进... 为了揭示季风气候区水库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和沉积物时空特征及污染风险,以广东省云浮市东风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试验研究,分析水质特征的季节变化情况和沉积物营养盐的分布特征,针对水质特征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法和改进TOPSIS模型进行评价,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对沉积物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库各监测断面TLI为36.45~49.51,营养状态均为中营养;TOPSIS评价结果显示水库水质季节性波动变化较大,丰水期初期水质出现恶化趋势;坝前和库尾综合污染指数为1.96和1.62,均为中度污染状态,水库内源氮磷污染风险较高;污染源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林业、农业种植产生的面源污染和沉积物氮磷污染物释放导致的内源污染为水库潜在污染来源。研究成果可为季风气候区饮用水源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沉积物评价 面源污染 水库饮用水水源地 东风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湖上游浙水流域水质评价与污染源解析
13
作者 范旋 王发 +3 位作者 连晋姣 李希 罗梦瑶 陈洪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0-412,共13页
东江湖是湖南省及长株潭城市群重要饮用水源地,浙水河作为其上游一级支流,是东江湖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积极发展蔬菜、茶果、生态养殖等区域特色农业集群背景下,浙水河水环境现状及污染来源尚不清晰。基于流域实测水质数据,运用水污... 东江湖是湖南省及长株潭城市群重要饮用水源地,浙水河作为其上游一级支流,是东江湖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积极发展蔬菜、茶果、生态养殖等区域特色农业集群背景下,浙水河水环境现状及污染来源尚不清晰。基于流域实测水质数据,运用水污染指数(WPI)、期望值-阈值的水质健康评估法(ETI)和水质质量指数(WQI)进行水质评价,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识别流域主要污染物及关键源区,最后利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和输出系数法定量解析主要污染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1)2016—2022年浙水流域水质整体呈先波动恶化后逐步改善趋势,但总氮(TN)浓度长期超标,属Ⅳ类水,TN是影响下游东江湖水环境的关键因子。(2)浙水流域水质呈现上游和下游较好,中游较差,尤以县城附近最差的空间格局,表明流域水污染主要受外源污染影响。(3)提取的3种主成分可解释88.77%的原始变量信息,水体有机污染物(F1)占38.29%,氮污染物(F2)占34.86%,磷污染物(F3)占15.62%。F1主要来自生活源+农业面源(以畜禽养殖为主);F2主要来自生活源+农业面源(以种植业为主),卢阳镇和土桥镇是关键源区;F3主要来自农业面源(以畜禽养殖为主)+生活源,马桥镇和泉水镇是关键源区。浙水流域未来要针对关键源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精准治理,这对保护浙水河及下游东江湖的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污染源解析 主成分分析 APCS-MLR模型 浙水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水系统各单元功能协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新策略
14
作者 罗华溢 金泽凡 +2 位作者 唐次来 孙朋飞 吴永红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5,共11页
综述稻田水系统各单元功能及协同作用,为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参考。稻田兼具农产品供应与污染净化功能;沟渠可排水、灌溉、减轻洪水风险,还能消纳污染;水塘具有蓄水、灌溉、养殖、净化水质等作用。各单元协同可实现源头减排、过程削减、... 综述稻田水系统各单元功能及协同作用,为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参考。稻田兼具农产品供应与污染净化功能;沟渠可排水、灌溉、减轻洪水风险,还能消纳污染;水塘具有蓄水、灌溉、养殖、净化水质等作用。各单元协同可实现源头减排、过程削减、末端治理。通过联合调控,稻田水系统能有效吸纳污染物,净化尾水回用,周丛生物在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应深入研究系统对氮磷的吸收容量、优化植物配置与管理、因地制宜选择基质和植物、建立野外监测系统,以提升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效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水系统 沟塘湿地 面源污染 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河流无机污染物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以马鞍山市为例
15
作者 吕玉娟 孙静怡 +2 位作者 姚国慧 戴逸姝 李海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3-495,I0001,I0002,共15页
矿山开采等人类活动引起的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输入,容易加剧下游城市地表水水质恶化,造成区域水环境问题,对美丽城市建设的生态宜居与人体健康具有潜在风险,特别是金属矿区。研究以典型资源型城市马鞍山市为例,分析了主要河流采石河和... 矿山开采等人类活动引起的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输入,容易加剧下游城市地表水水质恶化,造成区域水环境问题,对美丽城市建设的生态宜居与人体健康具有潜在风险,特别是金属矿区。研究以典型资源型城市马鞍山市为例,分析了主要河流采石河和慈湖河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分布、来源,并基于蒙特卡洛模拟评估了潜在健康风险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采石河和慈湖河总体污染水平较低,TN和硫酸盐平均超标率分别为35%和74%,重金属Cu、As和Ni最大检出浓度均小于Ⅲ类水水质标准限值(GB 3838—2002),Hg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达到90%,是重金属污染指数的主要贡献者。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划分了5个源,即冶炼活动源(19.8%)、区域地质环境源(16.5%)、农业活动和城市污水混合源(24.3%)、地质岩层的水-岩相互作用源(19.4%)、农业活动源(20.0%)。相比矿业活动,应优先考虑农业活动和城市污水的污染防治,以控制地表水引起的人体健康风险。地表水非致癌健康风险处在可忽略水平,致癌重金属As是引起人体健康风险的主要因素,致癌风险不可忽略。成人和儿童的致癌风险值(CR)分别有23%~28%和50%~55%高于可接受阈值10^(-4),概率风险较大。持续暴露时间和重金属As浓度对CR的正向贡献率较大。建议将As和Hg作为地表水中溶解态重金属指标监测的重点,对持续暴露时间和重金属As浓度给予额外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无机污染物 污染源解析 概率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抚平原灌渠水体硝酸盐同位素组成与来源识别
16
作者 宋祉君 饶文波 +3 位作者 吴志华 栗天宁 张弛 雷祥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5,98,共10页
为识别赣抚平原灌渠水体硝酸盐的来源,分析了赣抚平原西总干渠水体春、秋两季pH、电导率、溶解氧和NO_(3)^(-)质量浓度及其同位素组成(δ15N-NO_(3)^(-)、δ18O-NO_(3)^(-))特征,并采用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了主... 为识别赣抚平原灌渠水体硝酸盐的来源,分析了赣抚平原西总干渠水体春、秋两季pH、电导率、溶解氧和NO_(3)^(-)质量浓度及其同位素组成(δ15N-NO_(3)^(-)、δ18O-NO_(3)^(-))特征,并采用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了主要污染源的贡献。结果表明:西总干渠水体硝化作用秋季略强于春季,但整体极为微弱,反硝化作用几乎不存在;上游水、铵态氮肥、土壤氮、生活污水和粪肥、降水是西总干渠水体NO_(3)^(-)的主要来源;上游水(贡献率大于50%)和人为影响(包括铵态氮肥、生活污水和粪肥,贡献率大于37%)对整个灌渠水体NO_(3)^(-)起主导作用;污染源对灌渠水体NO_(3)^(-)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秋季为上游水、铵态氮肥、生活污水和粪肥、土壤氮、降水,春季为铵态氮肥、上游水、生活污水和粪肥、土壤氮、降水;NO_(3)^(-)来源贡献还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关,从乡村到城镇,上游水、生活污水和粪肥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而铵态氮肥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抚平原 灌渠水体 氨氮同位素组成 MixSIAR模型 污染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2年成都市复合污染时段气象要素、PM_(2.5)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17
作者 冯小琼 尹寒梅 +2 位作者 徐雪梅 郭家秀 姜涛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3-485,共13页
为了解成都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时段PM_(2.5)的特征和污染成因,本文基于空气质量和PM_(2.5)组分观测数据,在开展成都市2019−2022年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PM_(2.5)-O_(3)复合污染时段PM_(2.5)的时间变化特... 为了解成都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时段PM_(2.5)的特征和污染成因,本文基于空气质量和PM_(2.5)组分观测数据,在开展成都市2019−2022年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PM_(2.5)-O_(3)复合污染时段PM_(2.5)的时间变化特征、污染气象特征、PM_(2.5)组分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①成都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日均出现在3−5月,当相对湿度为50%~60%,温度为25~30℃,风速为1~2 m/s时,O_(3)和PM_(2.5)小时浓度同时超标率较高。②2019−2022年成都市在不同空气质量类型(PM_(2.5)-O_(3)复合污染日、单PM_(2.5)污染日、单O_(3)污染日、清洁日)情况下,PM_(2.5)中主要组分均为硝酸根(NO_(3)^(−))和有机碳(OC),占比分别为15%~24%和18%~24%,二次有机碳(SOC)在OC中的占比变化与O_(3)浓度变化趋势一致;不同空气质量类型下,NO_(3)^(−)和OC占比差异较大,硫酸根(SO_(4)^(2−))、铵根(NH_(4)^(+))、元素碳(EC)等其他组分在PM_(2.5)中的占比无明显差异。③OC、SO_(4)^(2−)和NH_(4)^(+)浓度随着氧化性的增强以及PM_(2.5)污染等级加重而上升,其中SO_(4)^(2−)浓度尤为明显。PM_(2.5)轻度污染时SO_(4)^(2−)浓度是良时的1.1~1.7倍,是优时的2.3~3.2倍;强氧化性水平时SO_(4)^(2−)浓度是其他氧化性水平的1.2~2.1倍(下午至夜间时段)。④PM_(2.5)-O_(3)复合污染日、单PM_(2.5)污染日、清洁日PM_(2.5)来源类似,二次硝酸盐对PM_(2.5)贡献率均为最高,为21%~27%,其次为机动车、燃煤源、二次硫酸盐、二次有机碳和扬尘源;单O_(3)污染日,扬尘源、二次硝酸盐对PM_(2.5)贡献率较高,分别为18%和17%。研究显示,OC、SO_(4)^(2−)和NH_(4)^(+)是影响成都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时PM_(2.5)的关键组分,应加大相应排放源管控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组分特征 气象要素 成都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园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素芳 张秋华 +4 位作者 许冠英 任衍燕 苏耀明 潘泽文 曹英杰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621,共12页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企业数量众多、工业园区分布范围广。早期企业排污的不规范导致园区普遍存在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问题,成为当前珠三角地下水管控的重点关注领域,亟需开展相关污染源解析工作,为地下水管控提供科学依...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企业数量众多、工业园区分布范围广。早期企业排污的不规范导致园区普遍存在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问题,成为当前珠三角地下水管控的重点关注领域,亟需开展相关污染源解析工作,为地下水管控提供科学依据。据此,以全国重要的制造业重镇佛山市的某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氢氧稳定同位素及氡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受体模型法,对该工业园区地下水的水力联系、水化学和重金属污染成因及其来源解析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园区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园区含水层存在空间非均质性,中部偏东地下水“分水岭”导致东西两侧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弱。②园区地下水背景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西侧污染点位水化学类型变为Na-Cl型,东侧污染点位则为SO_(4)-Na型。随水化学类型不同,重金属特征污染物也存在差异,西侧点位主要表现为Al、Ni和Cu污染,东侧点位表现为Fe、Mn、Ni、Cd、Pb和Al污染。③主成分分析和化学质量平衡模型来源解析表明,园区大部分非污染点位重金属来自地质背景,园区东西两侧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弱,揭示两侧重金属污染分别来自不同来源。研究显示,受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源空间分布影响,珠三角工业园区重金属污染具有极强的空间异质性,水化学、同位素和受体模型等多手段综合为地下水溯源工作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地下水 重金属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污染期间大气类腐殖质来源与光学特性研究
19
作者 刘佳文 王启元 +3 位作者 张倩 王锦 李常艳 孙力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9-1798,共10页
联合固相萃取法和热光法分别获取西安市重污染事件期间高时间分辨率PM_(2.5)中不同极性的HULIS及其HULIS的碳含量(HULIS-C),并使用配备液体波导毛细管流通池(LWCC)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HULIS的吸光特性,同时结合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 联合固相萃取法和热光法分别获取西安市重污染事件期间高时间分辨率PM_(2.5)中不同极性的HULIS及其HULIS的碳含量(HULIS-C),并使用配备液体波导毛细管流通池(LWCC)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HULIS的吸光特性,同时结合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解析对HULIS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中性HULIS(HULIS-n)的平均质量浓度(6.6±2.6)μg/m^(3),高于酸性HULIS(HULIS-a)(3.7±3.5)μg/m^(3),分别约占OC的30%、18%,说明重污染期间HULIS的污染比较严重.HULIS-n的吸光系数(AAE、E_(2)/E_(3)和MAE_(365))均分别大于HULIS-a,表明HULIS-n比HULIS-a包含更多的共轭、芳香族结构且具有更强的吸光性,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也更为显著.污染源分析显示,HULIS-n和HULIS-a的源贡献存在明显差异.HULIS-n主要来源包括二次源、燃煤源、机动车源等,而HULIS-a的二次源和燃煤源贡献较高,机动车源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为零,工业源贡献显著高于HULIS-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腐殖质 雾霾 来源解析 污染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昌市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20
作者 王鸿亮 褚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69,共9页
【目的】以金昌市为研究对象,探究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GC-MS)测定2020年金昌市大气PM_(2.5)及其中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AHs)的质量浓度,运用HYSPLIT模式模拟气团的后... 【目的】以金昌市为研究对象,探究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GC-MS)测定2020年金昌市大气PM_(2.5)及其中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AHs)的质量浓度,运用HYSPLIT模式模拟气团的后向轨迹,通过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分析金昌市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并用特征比值法对PAHs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金昌市大气PM_(2.5)中ρ(PAHs)平均值为冬季[(86.40±12.55)ng/m^(3)]>春季[(71.82±18.60)ng/m^(3)]>秋季[(61.54±17.48)ng/m^(3)]>夏季[(31.86±7.64)ng/m^(3)],相关性分析表明PAHs的浓度与温度和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AHs的浓度与风速和气压呈显著正相关,PAHs的浓度与风向相关性较差,特征比值法分析表明金昌市大气PM_(2.5)中PAHs主要来源于燃烧源和机动车尾气,轨迹聚类和PSCF分析显示,内蒙古西南部和南部以及河西走廊等地的气流对金昌市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结论】2020年金昌市多环芳烃的污染源主要是燃烧源和机动车尾气,相关部门需加强机动车尾气及煤炭燃烧的管理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PSCF 特征比值法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