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中南华地区土壤质量及绿色富硒富锗产地适宜性评价
1
作者 程琰勋 赵萌生 +7 位作者 徐磊 郑洪福 赵见波 李锁明 蒋潇 瞿镪 赵晨阳 李明 《农学学报》 2025年第3期36-44,共9页
本研究旨在综合评价滇中南华地区的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土壤质量和绿色富硒富锗产地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分析在滇中南华地区开展的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的630份表层土壤样本数据,依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对上述指标进行... 本研究旨在综合评价滇中南华地区的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土壤质量和绿色富硒富锗产地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分析在滇中南华地区开展的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的630份表层土壤样本数据,依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对上述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养分总体为中等—较丰富水平,一等、二等养分充足的土壤占37.19%,三等土壤占42.35%;土壤环境整体较好,一等土壤(无风险)占比达到80.19%,二等土壤(风险可控)占比为19.41%,三等土壤(风险较高)占比仅为0.40%;土壤质量综合等级总体为优质—良好水平,一等(优质)和二等(良好)土壤占比达到60.26%;达到AA级绿色富硒产地标准的土壤占比为2.78%,面积为63 km^(2);达到AA级绿色富锗产地标准的土壤占比为28.5%,面积为646 km^(2);达到AA级绿色富硒富锗产地标准的土壤占比为2.78%,面积为63 km^(2)。研究区土壤养分较为充足,土壤环境总体较好,具有发展绿色富硒富锗食品的广阔前景。本研究对在滇中地区建立绿色富硒富锗种植、养殖实验基地以及开发绿色富硒富锗农畜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了南华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对滇中地区发展绿色农业和土地利用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绿色产地 富硒 富锗 滇中 滇中南华地区 土壤养分 土壤环境 土壤质量 生态农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岩溶区土壤硒含量影响因素及其储量研究
2
作者 丁峰 李杰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121,共10页
现有研究对岩溶区土壤硒储量特征的研究很少,而这一参数对区域富硒资源的战略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以典型岩溶地质单元——广西武鸣富硒区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2 547组表层土壤样本、134组深层土壤样本及220组剖面硒元素样本。... 现有研究对岩溶区土壤硒储量特征的研究很少,而这一参数对区域富硒资源的战略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以典型岩溶地质单元——广西武鸣富硒区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2 547组表层土壤样本、134组深层土壤样本及220组剖面硒元素样本。通过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等多元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土壤硒的地球化学特征、物质来源及其控制机制,并构建了硒储量计算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表层土壤硒含量呈现0.07~9.04 mg/kg的宽幅分布(均值0.85 mg/kg),具有显著的高背景值特征(变异系数为0.46%),其与深层硒元素呈极显著正相关(r=0.24,P<0.01),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r=-0.29,P<0.01)。(2)空间分布格局显示硒元素具有显著的分带性特征,PCA分析揭示其物质来源与基性岩地层存在成因关联,空间耦合分析表明高值区与复向斜构造带及水系沉积环境具有显著对应关系,证实地质背景对硒分布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3)方差分解表明土地利用对表层硒变异解释度达17.5%,显著高于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贡献,而深层硒分布未显现显著环境响应。(4)基于剖面数据的非线性回归分析,据此推导出分层积分储量计算公式,并拟量化了不同母质-土壤-土地利用复合系统的硒储量差异。研究结果为岩溶区富硒土地资源评价提供了定量化方法论框架,并为区域特色农业开发与生态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地球化学特征 影响因素 来源分析 硒储量 广西武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玉林博白县富硒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来源分析
3
作者 李兆谊 赵晗 +1 位作者 李伟 赵子宁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78,共10页
为推动地方绿色富Se产业发展和巩固脱贫成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中北部连片农耕区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72件,农作物样品水稻100件、玉米30件和荔枝42件,利用统计学以及正定矩阵因子(PMF)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土壤中Se和重金属元素的... 为推动地方绿色富Se产业发展和巩固脱贫成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中北部连片农耕区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72件,农作物样品水稻100件、玉米30件和荔枝42件,利用统计学以及正定矩阵因子(PMF)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土壤中Se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博白县表层土壤富Se率为42.08%,As、Cd、Cu、Hg、Pb和Zn超标率低,Cr和Ni不超标,土壤质量满足地方发展富Se农业的要求。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富Se土壤主要分布在径口镇、博白镇、亚山镇、顿谷镇和旺茂镇,土壤Se、As、Cr、Ni、Pb和Zn高值区与泥盆系东岗岭组和志留系连滩组地层分布一致,Cd、Cu、Ni、Pb和Zn在三滩镇明显富集。PMF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Se和重金属来源包括自然源(Se、Cr和Ni)、矿业源(Cd、Cu、Pb和Zn)、大气沉降来源(Hg)和农业源(As),各组来源的综合贡献率分别为29.52%、34.87%、23.15和12.45%。研究区水稻、玉米和荔枝的富Se率分别为90.0%、76.67%和2.38%,但水稻Cd超标率达24%,矿业活动是区域土壤Cd的主要来源,同时土壤整体呈强酸性~酸性,Cd的生物有效性高,导致水稻Cd含量较高。应加强工矿企业废渣、废水、废气排放的监管,开展土壤酸化治理或喷施富含Se元素的叶面阻隔剂,推动博白县绿色富Se水稻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来源解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富硒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来源 被引量:32
4
作者 廖启林 崔晓丹 +5 位作者 黄顺生 黄标 任静华 顾雪元 范健 徐宏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13-1825,共13页
有关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程的成果应用已经受到高度关注。本文以江苏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程所获取的土壤、岩石等元素含量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富硒土壤的分布特点、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物质来源与成因类型。研究结果显示:(1)全省富硒土壤... 有关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程的成果应用已经受到高度关注。本文以江苏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程所获取的土壤、岩石等元素含量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富硒土壤的分布特点、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物质来源与成因类型。研究结果显示:(1)全省富硒土壤的Se含量一般介于0.3~15 mg/kg,同时伴有S、TOC、Zn、Sb、Cd、Pb、As、Cr、Ni、Fe等相对富集;(2)富硒土壤可分为原岩风化残积型、煤矸石风化迁移型、湖相沉积型、粉煤灰型、污染叠加型、多金属矿化伴生型等6个成因类型,以产于苏南酸性土壤环境的原岩风化残积型富硒土壤利用价值最高,该类富硒土壤也是天然富硒农产品的主要产地;(3)富硒土壤物质来源具有多源复合性,表现为先天性物质来源(自然)、后天性物质来源(人为)及复合性物质来源(自然与人为叠加)等3种形式;(4)在先天性物质来源所形成的富硒土壤中,Se与S、TOC等呈显著正相关性,且Cd、Zn、Pb、As等未超标,富硒土壤厚度不受耕作层限制、深度可超过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壤 元素地球化学 来源 生态地球化学 地质调查工程 南京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评价方法 被引量:96
5
作者 周国华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9-336,共18页
硒是重要的生命必需元素,开发富硒农产品是提升我国人体硒摄入水平的安全有效途径,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服务于特色农产品发展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切入点。本文评述了近年来在土壤和作物硒含量、土壤硒成... 硒是重要的生命必需元素,开发富硒农产品是提升我国人体硒摄入水平的安全有效途径,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服务于特色农产品发展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切入点。本文评述了近年来在土壤和作物硒含量、土壤硒成因来源、土壤硒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土壤-作物系统硒吸收运移、硒与重金属镉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调查研究成果。针对我国土壤硒背景值约0.20mg/kg,远低于世界土壤背景值0.40mg/kg,整体上处于低硒水平的实际情况,认为采用0.40mg/kg Se作为富硒土壤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依据;多数情况下土壤硒主要来源于成土地质背景,部分地区与人为活动密切有关;富硒土壤可分为地质高背景、次生富集作用、人为输入及其多种作用的叠加成因,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决定了硒与镉等重金属元素共生的普遍性;土壤硒成因来源以及pH、Eh、有机质、铁铝氧化物等土壤理化条件决定了硒和重金属赋存形态与生物有效性,进而影响到富硒土地的可利用性,成为制定富硒土壤地方标准的理论基础与考虑因素;不同作物种类对硒吸收富集能力不同,筛选适应当地农田生态环境、富硒低镉的农作物具有实际意义;现有的部分富硒农产品标准未充分考虑人体补硒目的,并存在标准间协调性差等问题,急需加强富硒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本文提出,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不仅需要考虑土壤硒和重金属含量,而且需综合土壤硒成因来源及其生物有效性、土壤-作物系统硒迁移累积、硒与重金属镉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当地气候、土壤和景观条件下作物种植的适宜性,依据富硒土地资源可利用性进行分类分区、科学规划和合理种植管理。同时建议,为满足富硒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可利用性分析、富硒农产品健康效应研究的需要,需要加强土壤和作物硒含量及其形态的提取分离与分析测试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地资源评价 土壤硒背景值 硒来源与富硒土壤成因 硒形态与生物有效性 富硒农产品 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河临汾段主要污染源周边土壤重金属来源及抗性植物调查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大勇 吴效中 +2 位作者 张滋芳 杨丹丹 杨丽雯 《山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10期1290-1296,共7页
为明确汾河临汾段土壤重金属污染并寻找抗性植物,采集汾河临汾段的4个主要工业污染源附近的土壤和植物样品,检测重金属。结果表明,调查区内土壤Zn污染相对最严重,Mn污染较为严重,存在一定程度的Cd污染和潜在的Cu污染,不存在Pb污染;某钢... 为明确汾河临汾段土壤重金属污染并寻找抗性植物,采集汾河临汾段的4个主要工业污染源附近的土壤和植物样品,检测重金属。结果表明,调查区内土壤Zn污染相对最严重,Mn污染较为严重,存在一定程度的Cd污染和潜在的Cu污染,不存在Pb污染;某钢厂是汾河临汾段最严重的污染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Zn主要来源于某钢厂和洗煤厂B排放的污水和烟囱排放物,Mn主要来自于某钢厂、洗煤厂B和某造纸厂排放的污水,Cd和Cu可能主要来源于某钢厂排放的污水及其烟囱排放物;Zn和Mn污染同时受到自然和人为2种因素的控制,且人为因素的影响超越了自然因素,Cd污染主要受到人为因素的控制。采集的11种植物隶属于8科10属11种,菊科和十字花科的植物种类分别占所采集植物种类总数的27.27%和18.18%,其中,葎草、皱叶酸模、田旋花、小花糖芥、反枝苋和刺儿菜等6种植物可以考虑作为Cu,Zn和Cd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 污染源 抗性植物 重金属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房山南部地区富硒土壤生物有效性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30
7
作者 安永龙 黄勇 +1 位作者 张艳玲 曲雪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7-399,共13页
依据北京房山南部地区详细的土壤地质调查数据,通过土壤有效Se的累频分级,发现土壤Se全量与有效Se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很好的一致性。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表层土壤中元素C、N、S、有机质及重金属元素Cd、Pb、Cu、Zn的含量与土壤Se含量相... 依据北京房山南部地区详细的土壤地质调查数据,通过土壤有效Se的累频分级,发现土壤Se全量与有效Se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很好的一致性。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表层土壤中元素C、N、S、有机质及重金属元素Cd、Pb、Cu、Zn的含量与土壤Se含量相关性较高,与元素P含量及pH值的相关性较低。通过对研究区普遍种植的6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中Se与对应根系土中Se含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小麦和玉米的富Se能力最强,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备选品种。土壤剖面Se全量的垂向分布特征表明,Se属于表聚型,且随着远离山前,Se有效态所占比例越来越高,难迁移态中的比例越来越低;最后结合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综合论证,得出研究区富Se土壤中的Se主要来自杨家屯煤系地层,途径以周口店河和马刨泉河为主,大石河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房山 富硒土壤 生物有效性 相关性 来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富硒土壤特征、成因与生态环境健康评价 被引量:13
8
作者 赵燕 栾文楼 +3 位作者 郭海全 蔡奎 马忠社 敦妍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4-776,共13页
硒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藁城为研究区,利用HG-AFS及ICP-MS等对研究区不同介质中的硒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试分析,探讨了藁城土壤硒含量特征、主要成因及来源,并对该地生态环境健康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藁城表层土壤硒均值... 硒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藁城为研究区,利用HG-AFS及ICP-MS等对研究区不同介质中的硒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试分析,探讨了藁城土壤硒含量特征、主要成因及来源,并对该地生态环境健康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藁城表层土壤硒均值为0.32 mg/kg,富集系数达到1.68,在研究区南部普遍较高,约171.12 km^(2)达到富硒土壤标准;富硒土壤成因以人为成因为主,主要来源为燃煤和灌溉水;富硒区农产品硒含量远高于非富硒区,部分达到天然富硒食品标准,居民硒摄入量约为123.47 mg/d,处于合理水平;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Pb>Cu>Zn>Ni>As,单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Cd和Hg为主要危害元素,其余重金属潜在风险较低;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表明:研究区非致癌和致癌风险指数均处于安全范围内,口摄入是产生健康风险的主要途径,儿童相较于成人更易受到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壤 成因 来源 生态环境健康 藁城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黄陂麦地湾名特农产品环境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利云 龙昱 蔡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10-2011,2071,共3页
从岩石风化至成壤过程在空间上分布区域的地质背景、地貌特征、成土成壤特征以及成土成壤物质的流入特点等方面,系统地进行了土壤母质来源、农用地地貌特征、成土成壤单元类型、"土壤四大特性"等分析,指出封闭型、类封闭型成... 从岩石风化至成壤过程在空间上分布区域的地质背景、地貌特征、成土成壤特征以及成土成壤物质的流入特点等方面,系统地进行了土壤母质来源、农用地地貌特征、成土成壤单元类型、"土壤四大特性"等分析,指出封闭型、类封闭型成土成壤单元是名特产品产出的空间条件;研究区内农用地的土壤母质来源地层单一,且未经过远距离搬运,保持了岩层岩石成土矿物的特性,是形成名特农产品麦萝品质的特色之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特农产品 土壤毋质来源 农用地特征 成土成壤单元 “土壤四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康南部大巴山区硒过剩土壤分布及来源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建东 王丽 +3 位作者 雒昆利 张湜溪 陈柯旭 刘利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47-855,共9页
为了查明安康市南部大巴山区硒过剩土壤分布特征和来源,为安康富硒土壤安全、合理开发和规划打下基础,采集了研究区岩石、土壤样品,测定了硒含量,分析了岩石、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硒含量在0.00007~36.6... 为了查明安康市南部大巴山区硒过剩土壤分布特征和来源,为安康富硒土壤安全、合理开发和规划打下基础,采集了研究区岩石、土壤样品,测定了硒含量,分析了岩石、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硒含量在0.00007~36.69 mg/kg,均值0.84 mg/kg,变幅大,呈现两条NW—SE向高硒区,高硒土壤面积占73.09%,硒过剩土壤以斑块、斑点状分布,面积占0.91%;岩石硒含量范围0.005~68.75 mg/kg,均值5.83 mg/kg,变幅大,处于深水沉积环境下的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和两期大规模海侵阶段的寒武系下统鲁家坪组和志留系下统斑鸠关组岩石硒含量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岩组,板岩、硅质岩、白云岩、正长斑岩硒含量较高,尤其黄铁矿和石煤硒含量更高;岩石、土壤硒含量表现出强烈的正相关性。硒过剩土壤以斑块、斑点状分布于紫阳县双安镇、汉王镇、焕古镇、洞河镇、蒿坪镇、瓦庙镇、麻柳镇、毛坝镇、高滩镇、界岭镇,岚皋县佐龙镇、城关镇,镇坪县城关镇。土壤硒主要来源于岩石,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含硒量高的碳质板岩,寒武系下统鲁家坪组含硒量高的黄铁矿、含碳板岩、碳质板岩、硅质板岩、含碳硅质岩、硅质岩和志留系下统斑鸠关组硒量高的石煤、含碳板岩、含碳硅质板岩是硒过剩土壤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过剩 土壤 分布特征 来源 安康南部 大巴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莱盆地富硒土壤的形成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安然 孙文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488-6490,共3页
通过对泰莱盆地富硒土壤调查取样和测试资料的分析,讨论了其形成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富硒土壤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泰莱盆地 富硒土壤 来源 构造控制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山市土壤硒来源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罗思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2期5333-5334,共2页
[目的]研究台山地区土壤富硒来源,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从成土母质和大气沉降上,对比分析了硒的含量。[结果]源岩中,上寒武系地层含硒量高,可达1.34 mg/kg;大气干沉降物中,硒年通量平均达285.18μg/(m2.年)。[结论]... [目的]研究台山地区土壤富硒来源,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从成土母质和大气沉降上,对比分析了硒的含量。[结果]源岩中,上寒武系地层含硒量高,可达1.34 mg/kg;大气干沉降物中,硒年通量平均达285.18μg/(m2.年)。[结论]上寒武统水石组为该区的主要物质来源,而大气沉降为提供丰富物质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硒来源 台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富硒土壤来源解析及其生物富集程度研究——以沙洋县东北部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夏伟 杨军 +7 位作者 项剑桥 杨良哲 王芳 王雯雯 李春诚 黄彬 徐春燕 赵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70-1682,共13页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测定了江汉平原沙洋县东北部土壤、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肥料、岩石以及大宗农作物(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玉米)中硒的含量,通过土壤硒元素平面、垂向分布特征,综合运用因子...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测定了江汉平原沙洋县东北部土壤、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肥料、岩石以及大宗农作物(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玉米)中硒的含量,通过土壤硒元素平面、垂向分布特征,综合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及相关因素贡献量统计,探讨研究区富硒土壤来源,并对土壤硒生物富集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硒背景值为0.25 mg/kg,略低于江汉流域背景值和中国土壤(A层)背景值。R型因子分析结果显示,F1因子为反映土壤原始背景特征的元素组合,F2因子为反映土壤成土母质基本特征的元素组合,F3、F4因子为人类活动对土壤元素分布特征影响的元素组合。表层土壤硒元素平面特征和土壤元素组合特征皆显示其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受自然成因成土母质影响较大,硒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汉江冲积带内。典型土壤垂直剖面则揭示了汉江冲积带中土壤高硒区存在一定的外源输入,研究区表层土壤明显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但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肥料等的硒贡献量较低。农作物可食部分硒富集程度大小为:大豆>小麦>水稻>油菜>玉米,部分大豆出现了硒超富集现象。富硒农作物的分布区域与富硒土地分布区域保持一致,该区域富硒土地具有可持续开发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富硒土壤 来源 生物富集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