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6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of PLA and PLGA nanoparticles by binary organic solvent diffusion method
1
作者 蒋新宇 周春山 唐课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3年第3期202-206,共5页
The nanoparticles of polylactide (PLA) and poly(lactide-co-glycolide) (PLGA) were prepared by the bi-nary organic solvent diffusion method. The yield, particle size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se nanoparticles wereeva... The nanoparticles of polylactide (PLA) and poly(lactide-co-glycolide) (PLGA) were prepared by the bi-nary organic solvent diffusion method. The yield, particle size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se nanoparticles wereevaluated. The yield of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this method is over 90%, and the average size of the nanoparticlesis between 130-180 nm.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the organic solvent used in the system on nanoparticle yieldand size, the cloud points of PLA and PLGA were examined by cloud point titr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yields of nanoparticles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ethanol in the acetone solution and attain the maximum at thecloud point of ethanol, while the size of nanoparticle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thanol in the acetone solutionand attains the minimum at the cloud point of ethanol. The optimal composition ratio of binary organic solvents coin-cides to that near the cloud point and the optimal condition of binary organic solvents can be predi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nary organic solvents diffusion method nanoparticlei PLGA PL 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溶剂体系脂肪酶催化及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辛嘉英 宋琪 +3 位作者 徐景懿 张卫丹 贺姣 夏春谷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46-456,共11页
脂肪酶是食品工业中重要的水解酶之一,广泛应用于风味酯生产、功能性酯开发及油脂改性等多个领域。然而,传统的脂肪酶催化反应体系需要使用大量有机溶剂,一旦处理不当,有机溶剂散失到环境中将造成严重污染,有害物质的残留将直接影响食... 脂肪酶是食品工业中重要的水解酶之一,广泛应用于风味酯生产、功能性酯开发及油脂改性等多个领域。然而,传统的脂肪酶催化反应体系需要使用大量有机溶剂,一旦处理不当,有机溶剂散失到环境中将造成严重污染,有害物质的残留将直接影响食用者的健康而引发食品安全事件。无溶剂体系脂肪酶催化具有不使用有毒有害试剂、安全性高、反应速度快、转化率高和选择性好等诸多优势,引起了学术界和食品行业的高度关注。然而无溶剂反应体系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如:反应条件要求较高、某些反应难以进行、反应体系流动性差导致扩散困难等。由此,研究人员开发了机械、微波和超声等多种辅助强化手段优化反应。本文从无溶剂体系脂肪酶催化的反应类型、辅助强化手段及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展开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溶剂体系 脂肪酶催化反应 辅助强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溶剂对蓝靛果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3
作者 李国明 刘晓滢 +3 位作者 刘小琼 李锦红 李守岭 胡永亮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59-63,共5页
本研究采用超声波溶剂提取法,以正己烷和环己烷为提取溶剂提取蓝靛果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系统比较了2种溶剂所提取成分的类别、相对含量和数量差异,以评估不同溶剂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己烷提取物中共鉴定出21种挥发性成分,总相... 本研究采用超声波溶剂提取法,以正己烷和环己烷为提取溶剂提取蓝靛果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系统比较了2种溶剂所提取成分的类别、相对含量和数量差异,以评估不同溶剂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己烷提取物中共鉴定出21种挥发性成分,总相对含量为96.93%,环己烷提取物中共鉴定出43种挥发性成分,总相对含量为98.99%;2种提取剂所得的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均高于其他化合物,环己烷提取物中芳烃类、羧酸类、烯烃类和酚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高于正己烷提取物,醇类、烷烃类、酯类、醚类和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低于正己烷提取物;环己烷提取物中烷烃类、芳烃类、酚类、醇类、羧酸类、烯烃类和酯类化合物的数量均多于正己烷提取物。总体而言,正己烷更倾向于提取酯类、烷烃类和醇类化合物,而环己烷对芳烃类、羧酸类及烯烃类化合物表现出更好的萃取效率,整体提取效果优于正己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靛果 超声波溶剂提取法 挥发性成分 含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污泥中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绿色溶剂萃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江 方茜 +2 位作者 郭晓敏 梁桂容 肖子龙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2,共6页
为了提高活性污泥中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下游回收过程的环保性、增强PHAs回收效率,文章采用绿色溶剂1,3-二氧五环研究PHAs回收方法。以回收率和纯度为指标,考察不同预处理方法对PHAs回收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关键影响因... 为了提高活性污泥中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下游回收过程的环保性、增强PHAs回收效率,文章采用绿色溶剂1,3-二氧五环研究PHAs回收方法。以回收率和纯度为指标,考察不同预处理方法对PHAs回收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次氯酸钠预处理可以有效促进PHAs回收,影响PHAs回收的主次因素为萃取固液比>预处理时间>萃取时间。最佳PHAs回收条件为:萃取固液比1∶30 g/mL、预处理时间30 min、萃取时间2.5 h,该条件下PHAs回收率和纯度达到92.41%和95.08%。1,3-二氧五环与次氯酸钠的联合提取方法可获得良好的PHAs回收效果,为活性污泥中生物聚合物的分离提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羟基脂肪酸酯 活性污泥 溶剂萃取 提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EGCG的柚皮果胶-玉米醇溶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表征及稳定性
5
作者 劳颖仪 余元善 +5 位作者 温靖 徐玉娟 徐振林 王弘 胡腾根 温棚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7-89,共13页
为提高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通过反溶剂法构建负载EGCG的柚皮果胶(pomelo-peel pectin,PP)-玉米醇溶蛋白(Zein)(PP-Zein/EGCG)复合纳米颗粒,并优化制备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 为提高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通过反溶剂法构建负载EGCG的柚皮果胶(pomelo-peel pectin,PP)-玉米醇溶蛋白(Zein)(PP-Zein/EGCG)复合纳米颗粒,并优化制备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条件:PP质量浓度2.50 mg/mL并进行540 W超声处理、Zein质量浓度8 mg/mL、EGCG质量浓度2.0 mg/mL。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纳米颗粒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氢键、疏水作用及静电相互作用;X射线衍射和微观形貌显示,EGCG被充分包埋在纳米颗粒内,形成稳定的球形结构。稳定性研究表明,PP-Zein/EGCG纳米颗粒在加热(50~100℃)、宽pH值范围(3~11)、高离子强度(30~150 mmol/L NaCl)及高蔗糖质量浓度(50~250 mg/mL)条件下均能维持EGCG的高保留率;且25℃贮藏42 d后,EGCG保留率为未包埋的1.46倍。体外模拟消化表明,纳米颗粒可通过核壳结构有效防止EGCG的快速释放和降解。本研究为EGCG的稳定递送和高生物利用度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玉米醇溶蛋白 反溶剂法 纳米包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唑肼晶体的球形化制备与表征
6
作者 严石 陈祥 +2 位作者 金智宇 胡炳成 章冲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4,共8页
为了提高五唑肼(N_(2)H_(5)N_(5))的堆积密度及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开展了五唑肼晶体的球形化研究,探究溶剂非溶剂法中温度、溶液滴加速度、溶剂和非溶剂体积比以及搅拌速度对五唑肼堆积密度的影响。同时,对最终产物进行了扫描电镜(S... 为了提高五唑肼(N_(2)H_(5)N_(5))的堆积密度及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开展了五唑肼晶体的球形化研究,探究溶剂非溶剂法中温度、溶液滴加速度、溶剂和非溶剂体积比以及搅拌速度对五唑肼堆积密度的影响。同时,对最终产物进行了扫描电镜(SEM)观察、粒径分析、热重分析以及感度测试等表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25℃、滴加速度8 mL/min、甲醇与1,4-二氧六环体积比1∶7、搅拌速度400 r/min、以0.1%β-环糊精作为添加剂的条件下,制备得到的五唑肼堆积密度最高,为1.2217 g/cm^(3),其形貌为类球形,平均粒径为36.133μm。球形五唑肼的热分解温度为103.64℃,用BAM标准方法测试其撞击感度为8 J,摩擦感度为54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非溶剂法 五唑肼 球形化 堆积密度 性能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法脱除羰基硫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赵彬 常丽萍 +3 位作者 穆映州 翟志强 杜朕屹 秦志峰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5-1580,1585,共7页
胺类化学溶剂法作为一种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羰基硫(COS)脱除方法,备受关注,对这一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首先总结了单一胺类溶剂的发展情况,并对其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进行梳理。其次,拓展到复合配方型溶剂法,着重分析了不同复合溶剂... 胺类化学溶剂法作为一种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羰基硫(COS)脱除方法,备受关注,对这一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首先总结了单一胺类溶剂的发展情况,并对其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进行梳理。其次,拓展到复合配方型溶剂法,着重分析了不同复合溶剂在COS的吸收性能、反应机理和应用特点方面的差异。随后,阐述了离子液体吸收法和COS相变固定及绿色应用等技术的原理、过程及优缺点。最后,对各类溶剂进行了总体评价,并提出可以通过分子结构设计、深入研究吸收机理以及探索新型催化剂促进该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借鉴配方型溶剂在天然气净化领域成功应用的经验,有助于煤气脱硫技术朝着更高效、更清洁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硫脱除 化学吸收法 配方型溶剂 醇胺 N-甲基二乙醇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氯化钙-甲酸溶剂体系的Silk Ⅰ结构丝素蛋白支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8
作者 翁敏仪 王志伟 +2 位作者 宁晚娥 王倩 黄继伟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首先以氯化钙-甲酸为溶剂溶解脱胶蚕丝,然后采用自制的加湿处理装置对溶解液进行加湿处理,接着将其置于稀碱溶液中进行透析得到丝素蛋白水溶液,最后针对所得丝素蛋白水溶液进行冷冻诱导和冷冻干燥,制备出了具有Silk Ⅰ结构的丝素蛋白支... 首先以氯化钙-甲酸为溶剂溶解脱胶蚕丝,然后采用自制的加湿处理装置对溶解液进行加湿处理,接着将其置于稀碱溶液中进行透析得到丝素蛋白水溶液,最后针对所得丝素蛋白水溶液进行冷冻诱导和冷冻干燥,制备出了具有Silk Ⅰ结构的丝素蛋白支架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热重分析(TGA)和力学分析等对所得丝素蛋白支架材料的形貌、结构、热稳定性、孔隙率、力学性能和酶降解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丝素蛋白支架材料具有稳定的Silk Ⅰ结构、可调控的孔隙率、酶降解性和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 支架材料 SilkⅠ结构 氯化钙-甲酸溶剂体系 冷冻干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溶剂法合成小晶粒ZSM-5及丁烯催化裂解性能
9
作者 麻馨 杨佳宝 +2 位作者 周健 秦玉才 宋丽娟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3,共11页
采用无溶剂法合成了四种不同硅铝比的小晶粒ZSM-5分子筛,运用XRD、SEM和N_(2)吸附-脱附等温线等对其晶体结构和织构性质进行了表征,并运用NH3-TPD和Py-FTIR探究了分子筛的酸性质,考察了ZSM-5分子筛的丁烯催化裂解反应性能。结果表明,无... 采用无溶剂法合成了四种不同硅铝比的小晶粒ZSM-5分子筛,运用XRD、SEM和N_(2)吸附-脱附等温线等对其晶体结构和织构性质进行了表征,并运用NH3-TPD和Py-FTIR探究了分子筛的酸性质,考察了ZSM-5分子筛的丁烯催化裂解反应性能。结果表明,无溶剂法合成的H型ZSM-5分子筛晶粒呈近球形,粒径(约160 nm)分布均匀。C_(4)烯烃裂解性能与文献已报道水热合成小晶粒ZSM-5分子筛相当,随硅铝比增大丁烯催化裂解活性降低,但乙烯和丙烯选择性明显提高。根据产物分析证实低硅铝比的ZSM-5分子筛较高的酸密度会导致烯烃分子通过氢转移反应生成烷烃,从而降低目标产物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SM-5分子筛 无溶剂法 催化裂解 酸密度 氢转移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n 80-P507体系萃取稀土防止乳化试验研究
10
作者 张秋露 刘杰 +4 位作者 王志荣 薛志潇 李倩婷 高丽 张家起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8-397,共10页
溶剂萃取法是稀土分离提纯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常因工艺条件控制不当而发生乳化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了以表面活性剂Span 80为调控剂、P507为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萃取稀土,考察了水相pH、搅拌速度和水油相比对Er^... 溶剂萃取法是稀土分离提纯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常因工艺条件控制不当而发生乳化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了以表面活性剂Span 80为调控剂、P507为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萃取稀土,考察了水相pH、搅拌速度和水油相比对Er^(3+)萃取率和萃余液中油质量浓度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在水相pH=3.5、搅拌速度130 r/min、水油相比4∶1优化条件下萃取5 min,Er^(3+)萃取率可达95.42%,萃余液中油质量浓度仅为1.68 mg/L,预测值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加入Span 80能有效防止乳化现象发生,调控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07 Span 80 稀土 溶剂萃取 乳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资源中提取及萃取分离钪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杨珍 曹雯 +5 位作者 秦治峰 姜洋 刘娟 王奎 辛云涛 刘维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39-2156,共18页
钪是关键的战略元素,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铝质合金等领域。由于钪不单独成矿,常与其他矿物共存,因此通常从二次资源中回收,但其面临分离难度大和成本高的问题。目前,分离钪的方法包括离子交换、液膜萃取、沉淀和溶剂萃取等,其中溶剂萃... 钪是关键的战略元素,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铝质合金等领域。由于钪不单独成矿,常与其他矿物共存,因此通常从二次资源中回收,但其面临分离难度大和成本高的问题。目前,分离钪的方法包括离子交换、液膜萃取、沉淀和溶剂萃取等,其中溶剂萃取法因其分离效果好、操作简单、成本低而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二次资源中提取分离钪的方法及其工艺参数,并根据不同萃取剂的类型对其萃取机理及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资源 提取工艺 溶剂萃取法 资源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体晶粒尺寸对AuPd/CePO_(4)催化苯甲醇氧化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王哲 李晓良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79,共6页
以硝酸铈和磷酸氢二铵为原料,通过调控水热合成温度制备了3种不同晶粒尺寸的CePO_(4)纳米棒(CePO_(4)-100、CePO_(4)-150和CePO_(4)-200),利用溶胶-固载法负载AuPd合金,将制备的AuPd/CePO_(4)催化剂应用于苯甲醇无溶剂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以硝酸铈和磷酸氢二铵为原料,通过调控水热合成温度制备了3种不同晶粒尺寸的CePO_(4)纳米棒(CePO_(4)-100、CePO_(4)-150和CePO_(4)-200),利用溶胶-固载法负载AuPd合金,将制备的AuPd/CePO_(4)催化剂应用于苯甲醇无溶剂催化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ePO_(4)的晶粒尺寸对AuPd/CePO_(4)的苯甲醇催化氧化性能产生显著影响,且AuPd/CePO_(4)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同时,利用XRD、TEM、XPS和ICP-AES等手段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发现载体上合适的晶粒尺寸和规整的形貌有利于在其表面形成较为丰富的活性氧物种,并使负载的AuPd颗粒尺寸更小,是AuPd/CePO_(4)-150取得优异催化性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PO_4纳米棒 AuPd 苯甲醇 催化氧化 无溶剂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技术细化FOX-7及性能表征
13
作者 李美洁 李小东 +2 位作者 武文瑜 解莹颖 尹凯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6-443,I0002,共9页
为改善FOX-7晶体形貌及粒径分布,实现对FOX-7晶体的可控制备,运用微反应技术,采用模块化微反应器制备细化FOX-7,对微结构盘片尺寸、溶剂种类以及溶剂-非溶剂流量比对细化FOX-7晶体形貌及粒径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 为改善FOX-7晶体形貌及粒径分布,实现对FOX-7晶体的可控制备,运用微反应技术,采用模块化微反应器制备细化FOX-7,对微结构盘片尺寸、溶剂种类以及溶剂-非溶剂流量比对细化FOX-7晶体形貌及粒径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粒度分析软件对细化后的FOX-7晶体进行了形貌粒径表征;采用X射线晶体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法(TG)、BAM撞击感度仪及摩擦感度仪对细化得到的FOX-7晶体进行结构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微结构盘片尺寸为60×10^(5)μm(数量×宽度),溶剂为NMP,溶剂-非溶剂流量比为1∶10时,可获得中值粒径d 50=1.23μm,粒度分布较窄的FOX-7晶体(d_(10)=0.48μm,d_(90)=2.14μm);细化后的FOX-7晶型与原料FOX-7相比未发生改变;热爆炸临界温度较原料FOX-7提高了18℃;撞击能量由27.5 J提升至35 J,摩擦压力由192 N提升至324 N,表明细化后的FOX-7晶体较原料FOX-7具有更好的热安定性和机械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微反应技术 FOX-7 细化 溶剂-非溶剂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碳纳米管聚砜微胶囊自修复涂层耐蚀机理研究
14
作者 陈宏 亢淑梅 +4 位作者 曹启栋 孙东鹏 鲁宸硕 李景灏 杨子涵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80-4192,共13页
为延缓金属腐蚀的速度,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聚砜树脂包覆亚麻籽油微胶囊。并成功地将碳纳米管嵌入到壁材聚砜树脂之中,从而研发出一种新型的PSF@LO@HMWCNTs复合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化学结构、微观形貌和物性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在环氧树... 为延缓金属腐蚀的速度,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聚砜树脂包覆亚麻籽油微胶囊。并成功地将碳纳米管嵌入到壁材聚砜树脂之中,从而研发出一种新型的PSF@LO@HMWCNTs复合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化学结构、微观形貌和物性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在环氧树脂的涂层结构中,分别负载两种不同的微胶囊,构建出PSF@LO/EP、PSF@LO@HMWCNTs/EP复合涂层,并探究了碳纳米管的掺杂对自修复涂层的疏水性、耐蚀性及自修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芯壁比为2∶1的PSF@LO微胶囊包封率最高,为11.76%;制备的PSF@LO微胶囊和PSF@LO@HMWCNTs微胶囊分散效果较好、形貌规则、成球性好;碳纳米管的掺杂提高了PSF@LO微胶囊热分解温度及疏水性,测得PSF@LO、PSF@LO@HMWCNTs微胶囊的热分解温度分别为140℃、170℃,水接触角分别为85°、124°。电化学实验表明,搭载10%PSF@LO微胶囊和5%PSF@LO@HMWCNTs微胶囊的环氧涂层耐蚀的阻抗模值分别达到了8.9×10^(4)和2.30×10^(6)Ω/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自修复涂层 聚砜树脂 羟基多壁碳纳米管 溶剂蒸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花梨果渣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柯昱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72,共9页
试验旨在探究雪花梨果渣多酚的超高压耦合低共熔溶剂法提取工艺,并研究雪花梨果渣多酚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低共熔溶剂(DES)类型、超高压压力、保压时间、DES摩尔比和DES含水量... 试验旨在探究雪花梨果渣多酚的超高压耦合低共熔溶剂法提取工艺,并研究雪花梨果渣多酚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低共熔溶剂(DES)类型、超高压压力、保压时间、DES摩尔比和DES含水量对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多酚提取工艺参数,并选择200只1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AA肉鸡,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K组)和3个试验组(PFL组、PFM组和PFH组),每组50只,对照组肉鸡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雪花梨果渣多酚200、400、600 mg/kg,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①各因素对雪花梨果渣多酚提取率影响的顺序为氯化胆碱-乙二醇摩尔比>DES含水量>超高压压力>保压时间,最优提取条件为超高压压力406 MPa、保压时间8.4 min、氯化胆碱-乙二醇摩尔比1∶3、DES含水量40%,雪花梨果渣多酚提取率为(4.75±0.06)%。②与对照组相比,PFM组和PFH组肉鸡试验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③PFM组和PFH组肉鸡肝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PFL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PFM组和PFH组极显著提高(P<0.01),PFM组和PFH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PFL、PFM组和PFH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PFL、PFM组和PFH组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结果提示,雪花梨果渣多酚可通过超高压耦合低共熔溶剂法快速提取,饲料中添加雪花梨果渣多酚可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抗氧化功能,且添加剂量以400 mg/kg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花梨果渣 多酚 提取工艺 超高压耦合低共熔溶剂法 肉鸡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味子总三萜提取纯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
16
作者 汪子皓 李若暄 +3 位作者 颜岳衡 何千千 张书荣 王艳艳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56-1462,共7页
目的 优化五味子总三萜提取纯化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以低共熔溶剂为提取溶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含水量、料液比、超声时间为影响因素,总三萜含量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法联合BP神经网络优化提取工艺。筛选树脂型号、最... 目的 优化五味子总三萜提取纯化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以低共熔溶剂为提取溶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含水量、料液比、超声时间为影响因素,总三萜含量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法联合BP神经网络优化提取工艺。筛选树脂型号、最大上样量、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洗脱体积,优化纯化工艺。再测定总三萜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 最佳低共熔溶剂为甜菜碱-甘油(1∶3)。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60 min,料液比1∶5,含水量40%,总三萜含量为(6.72±0.12)mg/g。最佳纯化工艺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最大上样量60 mL,洗脱剂体积分数60%,洗脱体积2 BV,总三萜纯度为(83.05±0.18)%。总三萜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呈浓度依赖性,在0.6 mg/mL下约为80%,IC_(50)为0.249 2 mg/mL。结论 低共熔溶剂提高了五味子总三萜含量,并且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排除了前者干扰,保证了后者抗氧化活性,可为其他中药有效成分富集和相关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总三萜 低共熔溶剂 提取纯化工艺 Box-Behnken法 BP神经网络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调控制备硅橡胶超疏水涂层及其性能研究
17
作者 邓成芳 蒋玉巧 +3 位作者 黄玉玲 郑玉涵 张邦文 贾碧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61-2166,2194,共7页
以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二氧化硅、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改性的氢氧化铝(Al(OH)_(3))为原料。使用混合溶剂相分离法,制备了硅橡胶超疏水涂层,探究了无机组分用量和溶剂对疏水性的影响。通过接触角测量仪、场发射扫描电... 以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二氧化硅、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改性的氢氧化铝(Al(OH)_(3))为原料。使用混合溶剂相分离法,制备了硅橡胶超疏水涂层,探究了无机组分用量和溶剂对疏水性的影响。通过接触角测量仪、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对涂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KH550改性后的粒子与硅橡胶涂料的相容性极好,涂层水接触角达到155°,紫外老化虽然发生,但对涂层疏水性影响不大;35次砂纸磨损后,由于涂层表面无机颗粒磨损,涂层疏水性小幅度减弱,但仍保留超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涂层 硅橡胶 相分离法 溶剂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溶剂漆酚环氧基超疏水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18
作者 夏雪 魏铭 +3 位作者 朱飞 王旭 廖虎 丁方煜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04-209,共6页
以十三氟辛基三甲氧基硅烷(FAS)为疏水改性剂处理纳米氧化锌(ZnO),制备出具有超疏水特性的氟化纳米氧化锌(F-ZnO)。分别将半固化的无溶剂环氧(EP)、无溶剂漆酚改性环氧(UEP)以及无溶剂漆酚/硅改性环氧(SUEP)作为复合涂层的预涂层,并借... 以十三氟辛基三甲氧基硅烷(FAS)为疏水改性剂处理纳米氧化锌(ZnO),制备出具有超疏水特性的氟化纳米氧化锌(F-ZnO)。分别将半固化的无溶剂环氧(EP)、无溶剂漆酚改性环氧(UEP)以及无溶剂漆酚/硅改性环氧(SUEP)作为复合涂层的预涂层,并借助喷涂法制备出一款具有优异防腐性的超疏水复合涂层。结果表明:当FAS与ZnO的质量比为1.5∶1时,所制备的F-ZnO呈现超疏水性,其粒径约为50nm,且分散性良好;在以SUEP作为预涂层的条件下,所制复合涂层的接触角可达155.5°,同时具有优异的防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氧化锌 无溶剂 环氧树脂 喷涂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荔枝籽油的提取工艺对比研究
19
作者 聂雪娇 王澍 +2 位作者 江小明 洪坤强 何东平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0-45,共6页
采用3种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番荔枝籽油,并对比分析3种提取方法对番荔枝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己烷法提取的番荔枝籽油的提油率最高,为90.2%,酸价最低,为19.9 mg/g,但过氧化... 采用3种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番荔枝籽油,并对比分析3种提取方法对番荔枝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己烷法提取的番荔枝籽油的提油率最高,为90.2%,酸价最低,为19.9 mg/g,但过氧化值最高,为0.23 g/100 g;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的番荔枝籽油的过氧化值最低,仅为0.03 g/100 g,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全油部分70.2%),抗氧化性能较好;水相酶法提取的番荔枝籽油的提油率最低,为52.9%,酸价为23.8 mg/g,皂化值为188 mg/g。3种方法所得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超75%,以油酸(41.146%~41.479%)和亚油酸(30.778%~31.729%)为主,营养特性相近。综合分析,超声辅助法是提取番荔枝籽油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荔枝籽油 有机溶剂提取法 超声辅助提取法 水相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钼分离技术的发展
20
作者 孙丰龙 付子健 赵中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2,共12页
由于“镧系收缩”效应,钨(W)和钼(Mo)表现出相近的化学性质,这使得钨钼在自然成矿过程中往往共生,同时也使得钨冶炼过程钼的分离成为难题。早期钨冶炼的原料主要是易选易冶的黑钨矿,由于结晶化学的原因,单斜晶系的黑钨矿晶格中很难混入... 由于“镧系收缩”效应,钨(W)和钼(Mo)表现出相近的化学性质,这使得钨钼在自然成矿过程中往往共生,同时也使得钨冶炼过程钼的分离成为难题。早期钨冶炼的原料主要是易选易冶的黑钨矿,由于结晶化学的原因,单斜晶系的黑钨矿晶格中很难混入钼原子,所以其伴生钼含量低,分离任务很小,钨冶炼流程中甚至没有专门的除钼工序。但随着黑钨矿资源的逐渐消耗,难处理的白钨矿逐渐进入钨冶炼流程,四方晶系的白钨矿晶格中钼很容易发生类质同象取代,导致进入钨冶炼系统中的伴生钼越来越多,相应的对钨钼分离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再加上高端钨产品对纯度的要求逐步严厉,除钼问题更加突出,除钼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本文从钨矿原料转变、钨冶炼流程发展、下游钨产品需求变化等多个角度分析多种钨钼分离技术的适用性与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冶金 钨钼分离 溶剂萃取 离子交换 选择性沉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