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L1单抗加强紫杉醇联合香菇多糖体外抗人乳腺癌MDA-MB-231作用
1
作者 李汾 平娜娜 +2 位作者 曾菊绒 胥晓丽 刘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0,共7页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紫杉醇(PTX)联合香菇多糖(LNT)体外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作用。方法 将MDA-MB-231、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MDA-MB-231+PBMC共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PTX组、LNT组、MPDL3280A(PD...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紫杉醇(PTX)联合香菇多糖(LNT)体外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作用。方法 将MDA-MB-231、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MDA-MB-231+PBMC共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PTX组、LNT组、MPDL3280A(PD-L1单抗)组、PTX+LNT组和PTX+LNT+MPDL3280A组。采用CCK8检测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MHC-I和PD-L1的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IFN-γ和TNF-α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TX组、MPDL3280A组、PTX+LNT组及PTX+LNT+MPDL3280A组显著抑制MDA-MB-231的活性(P<0.01);LNT组和PTX+LNT+MPDL3280A组显著促进PBMC的免疫作用(P<0.05,P<0.01);PTX+LNT+MPDL3280A组显著抑制MDA-MB-231+PBMC共培养MDA-MB-231的活性(0.56±0.16 vs. 0.39±0.13,P<0.05);LNT显著促进MDA-MB-231上PD-L1的表达和PBMC分泌IFN-γ(P<0.05)。结论 PD-L1单抗通过阻断PD-L1与PD-1之间的作用,提高免疫,促进PTX联合LNT的体外抗三阴性乳腺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 紫杉醇(PTX) 香菇多糖(LNT) 抗人乳腺癌MDA-MB-2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组织中PD-L1、FBXW7、HER2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买春阳 张建 闫振宇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99-202,共4页
目的:分析PD-L1、FBXW7、HER2在胃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分析本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4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胃癌组织中PD-L1、HER2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FBXW7表... 目的:分析PD-L1、FBXW7、HER2在胃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分析本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4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胃癌组织中PD-L1、HER2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FBXW7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相比中高分化、TNM分期Ⅰ~Ⅱ期、浸润程度T1-2、淋巴结未转移的胃癌患者,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浸润程度T3-4、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PD-L1、HER2阳性表达率更高;FBXW7阳性表达率更低(均P<0.05)。采用Spearman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PD-L1、HER2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FBXW7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PD-L1、HER2、FBXW7均异常表达,且与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关系,可通过检测相关指标辅助判断病情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F框/WD-40域蛋白7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在脓毒症免疫调节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嘉馨 黄潇 郝东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3期24-27,共4页
脓毒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感染反应,引起长期的免疫抑制和较高的复发感染率,出院后的患者仍面临着严峻的病死风险。脓毒症引起的免疫抑制,被认为是导致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临床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 脓毒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感染反应,引起长期的免疫抑制和较高的复发感染率,出院后的患者仍面临着严峻的病死风险。脓毒症引起的免疫抑制,被认为是导致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临床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通过负性调节宿主免疫能力介导免疫平衡,影响机体器官功能,增加病死风险。本文综述PD-1/PD-L1在脓毒症免疫调节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并表明该通路可能是脓毒症的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免疫调节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4
作者 夏琀 刘东 +2 位作者 张明 许中恒 杨芃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评估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1例... 目的评估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1例,根据随访6个月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137例和预后不良组34例。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检测可溶性PD-L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hs-CRP)、高敏肌钙蛋白I(high-sensitivity troponin I,hs-cTnI)、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6,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溶性PD-L1水平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可溶性PD-L1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预后不良组LDL-C、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预后良好组明显降低,HDL-C、hs-CRP、hs-cTnI、IL-6、IL-10、TNF-α、可溶性PD-L1水平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可溶性PD-L1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502,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hs-cTnI及可溶性PD-L1水平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2.872,95%CI:1.069~7.717,P=0.036;OR=1.667,95%CI:1.022~2.717,P=0.040;OR=1.152,95%CI:1.023~1.297,P=0.019)。ROC曲线分析显示,可溶性PD-L1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其AUC为0.942(95%CI:0.897~0.973),敏感性为82.35%,特异性为94.16%。结论可溶性PD-L1水平升高增加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临床可将其作为预测临床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预后 生物标记 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状态
5
作者 徐婷 刘晓雯 +2 位作者 陈亚曦 潘玉蝶 龚静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状态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7月深圳市人民医院158例肺腺癌患者,其中PD-L1阴性82例,PD-L1阳性76例,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状态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7月深圳市人民医院158例肺腺癌患者,其中PD-L1阴性82例,PD-L1阳性76例,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119例及验证集39例。分析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D-L1阴性与PD-L1阳性间有意义的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基于术前CT图像提取组学特征,筛选特征并建立模型。最后结合临床特征及影像组学分数构建联合模型,并通过列线图使模型可视化。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由癌胚抗原及血管集束征构成的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74(95%CI0.687~0.860)、0.808(95%CI0.670~0.947);通过特征筛选,由17个影像组学特征组成的组学模型,其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37(95%CI 0.764~0.910)、0.778(95%CI 0.633~0.923);由癌胚抗原、血管集束征及组学分数构成的联合模型,其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92(95%CI0.832~0.952)、0.853(95%CI0.737~0.968);在训练集中,联合模型的AUC均高于其他两个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0、-2.855,P均<0.05)。结论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列线图对肺腺癌PD-L1表达状态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以为肺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影像组学 列线图表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窍汤加减对过敏性鼻炎模型大鼠血清sPD-L1与Tim-1表达的影响
6
作者 周娟 崔毅 +2 位作者 唐金勇 文浩杰 薛金梅 《解剖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探讨通窍汤加减对过敏性鼻炎(AR)模型大鼠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黏蛋白域蛋白-1(Tim-1)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建模成功后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以及地塞米松组。检测各组大鼠行... 目的:探讨通窍汤加减对过敏性鼻炎(AR)模型大鼠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黏蛋白域蛋白-1(Tim-1)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建模成功后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以及地塞米松组。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ELISA法检测IFN-γ、IL-4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鼻黏膜组织病理学形态结构,Real time-PCR及免疫印迹检测sPD-L1、Tim-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健康组相比,模型组行为学评分、IL-4水平、Tim-1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IFN-γ水平、sPD-L1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低、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行为学评分、IL-4水平、Tim-1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IFN-γ水平、sPD-L1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与地塞米松组行为学评分、IL-4水平、Tim-1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IFN-γ水平、sPD-L1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与高剂量组相比,地塞米松组行为学评分、IL-4水平、Tim-1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IFN-γ水平、sPD-L1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模型组可见鼻黏膜下层水肿,并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以及地塞米松组均有所改善。结论:通窍汤加减对模型AR大鼠具有提高血清sPD-L1水平,以及降低Tim-1水平和调控Th1/Th2水平比例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窍汤加减 过敏性鼻炎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 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黏蛋白域蛋白-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IRT1、sICAM-1及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
7
作者 刘帅 宋海容 段昱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2922-292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 目的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84例难治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1个月的疾病状态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7例)和预后不良组(2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分析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对难治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是影响难治性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单独及三者联合预测难治性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51、0.843、0.924、0.980,且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高于单独预测(P<0.05)。结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可作为难治DLBCL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且三者联合检测的效能优于单项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监测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OPN、sPD-L1、miR-37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与危险分层的关系
8
作者 刘冰 王舒 杨莹 《淮海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13-16,21,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骨桥蛋白(OPN)、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sPD-L1)、微小RNA-370(miR-37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与危险分层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2月本院诊治的79例A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标准分为低危... 目的:分析血清骨桥蛋白(OPN)、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sPD-L1)、微小RNA-370(miR-37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与危险分层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2月本院诊治的79例A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标准分为低危组(n=26)、中危组(n=39)及高危组(n=14)。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OPN、sPD-L1、miR-370、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血清OPN、sPD-L1、miR-370水平与WBC、Hb水平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治疗前血清OPN、sPD-L1、miR-370水平联合检测对AML患者危险分层情况的诊断价值。结果:3组治疗前后血清OPN、sPD-L1、miR-370、WBC水平比较: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P<0.05);血清Hb水平比较: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P<0.05);治疗前后血清OPN、sPD-L1、miR-370水平与WBC水平呈正相关(治疗前:r=0.637、0.629、0.661,治疗后:r=0.432、0.422、0.544,P<0.05),与Hb水平呈负相关(治疗前:r=-0.655、-0.648、-0.646,治疗后:r=-0.519、-0.507、-0.438,P<0.05);治疗前血清OPN、sPD-L1、miR-370联合检测诊断AUC为0.942,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血清OPN、sPD-L1、miR-370水平与AML患者病情程度、分层情况密切相关,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桥蛋白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微小RNA-370 危险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ression of PD1 and BTLA on the CD8^+T Cell and γδT Cell Subset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被引量:2
9
作者 鲍轶 莫娟芬 +1 位作者 吴加元 曹晨曦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9年第4期248-255,共8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B lymphocyte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to ex...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B lymphocyte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mRNA levels between PD and BTLA in NSCLC.Methods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PD1 and BTLA on the surfaces of CD8^+T cells andγδ+T cel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collected from 32 in-patients with stage IV NSCLC and 30 healthy individuals.We compared the expression of PD1 and BTLA on the surfaces ofγδ+T cells in the NSCLC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of zoledronic acid.The correlations of PD1 and BTLA,as well as their ligands were analyzed using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with the cBioPortal data platform.Results The frequency of PD1 on the surfaces of CD8^+T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γδT cells in both healthy controls(t=2.324,P=0.024)and NSCLC patients(t=2.498,P=0.015).The frequency of PD1 on CD8^+T cells,rather than onγδ+T cells,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advanced NSCLC patients compared with that in healthy controls(t=4.829,P<0.001).The PD1+BTLA+γδT cells of the healthy contro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SCLC patients(t=2.422,P=0.0185).No differences in percentage of PD1+γδ+and BTLA+γδ+T cells were observed in 7 NSCLC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before and after zoledronic acid treatment.PD1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TLA in both lung adenocarcinoma(r=0.54;P<0.05)and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r=0.78;P<0.05).Conclusions The upregulation of co-inhibitory molecules occurs on the surfaces of both CD8^+T cells andγδT cells in advanced NSCLC,suggesting that these molecules were involved in regulating the inactivation of CD8^+T cells andγδ+T cells,immune escape and tumor inva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8^+T cell γδT cell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健康人群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参考区间的建立
10
作者 潘婕 徐琴 +4 位作者 张俊 欧明蓉 陈琳 沈瀚 陈雨欣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86-192,共7页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sPD-1)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建立南京地区健康人群血清sPD-1水平的参考区间。方法本研究纳入2023年5月至9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及句容人民医院进行...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sPD-1)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建立南京地区健康人群血清sPD-1水平的参考区间。方法本研究纳入2023年5月至9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及句容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375例,其中男性194例,女性181例。留取健康人群的血清标本,采用基于新型探针生物传感器的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法(tests-on-probes,TOP法)检测血清sPD-1水平,并分析性别、年龄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sPD-1的影响;采用非参数法计算总体及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血清sPD-1水平的参考区间。结果健康人群血清sPD-1水平为108.82(92.80,134.95)pg/mL,男性和女性健康人群血清sPD-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健康人群按照年龄分为<65岁和≥65岁2组,其血清sPD-1水平分别为106.65(90.35,130.60)pg/mL,113.20(95.60,144.83)p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而将健康人群根据年龄分成3组(<40岁,40~64岁,≥65岁)时,其血清sPD-1水平分别为112.00(98.68,137.23)pg/mL,99.07(82.38,119.60)pg/mL,113.20(95.60,144.83)pg/mL,3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是健康人群血清sPD-1水平的影响因素。根据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s,CLSI)C28-A3文件推荐的非参数法计算sPD-1参考区间,健康人群总体血清sPD-1水平的参考区间(第2.5%~97.5%百分位的浓度范围)为66.7~214.7 pg/mL;将健康人群分为<40岁、40~64岁、≥65岁3个年龄段,其对应的血清sPD-1在第2.5%~97.5%百分位的浓度范围分别为71.9~202.7 pg/mL、59.4~220.0 pg/mL、69.6~229.0 pg/mL。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南京地区血清sPD-1健康人群以及分为3个年龄段的参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 参考区间 荧光免疫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抑制剂idelalisib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细胞因子及PD-L1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程珍 白雪 +5 位作者 饶彪锋 邵红 李春溟 严敏 潘湘涛 陆晔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1期42-46,51,共6页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细胞因子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4种DLBCL细胞株对PI3K抑制剂(idelalisib)的敏感性。每种细胞株设对照组(不加药物)与实验组(加1...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细胞因子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4种DLBCL细胞株对PI3K抑制剂(idelalisib)的敏感性。每种细胞株设对照组(不加药物)与实验组(加15、30μmol/L idelalisib)。RT-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磷酸化蛋白激酶(pAkt)、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变化。结果4种细胞株对idelalisib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FARAGE、OCI-LY19、U2932、SU-DHL-8。FARAGE细胞:15、30μmol/L实验组IL-10、VEGF、TNF-α、PD-L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OCI-LY19细胞:30μmol/L实验组IL-10、TNF-α、PD-L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15μmol/L实验组VEGF、TNF-α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U2932细胞:30μmol/L实验组IL-10表达量高于对照组,VEGF、TNF-α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15μmol/L实验组VEGF、TNF-α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SU-DHL-8细胞:30μmol/L实验组IL-10、TNF-α、PD-L1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15μmol/L实验组VEGF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FARAGE、OCI-LY19细胞∶15、30μmol/L实验组IL-10、VEGF分泌量低于对照组(P<0.05)。U2932细胞∶15、30μmol/L实验组VEGF分泌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DLBCL细胞株中,PI3K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Akt的磷酸化、减少IL-10、VEGF的分泌,发挥抗肿瘤反应,PI3K/Akt通路在DLBCL中可以促进肿瘤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3K抑制剂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细胞因子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在肛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生存预后影响的初步探索
12
作者 温杰 王斌 +5 位作者 杨壮壮 熊建琪 韩安家 陈创奇 包勇 牛绍清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3期334-341,共8页
目的探讨肛管鳞状细胞癌(an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SCC)患者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为免疫治疗在ASCC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 目的探讨肛管鳞状细胞癌(an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SCC)患者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为免疫治疗在ASCC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收集了2016年5月至2024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并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Ⅱ~Ⅲ期ASCC患者(n=20)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n=14)肿瘤样本中PD-L1的表达水平,采用综合阳性评分(combined positive score,CPS)评价PD-L1染色强度。PD-L1阳性判读标准为CPS≥1,根据所有患者CPS值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PD-L1高表达组(CPS≥20,n=7)和低表达组(CPS<20,n=7),并采用Log-rank生存分析比较PD-L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预后。结果2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3.4个月。所有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3.9%、78.6%、92.9%和85.7%。14例患者的肿瘤样本PD-L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为阳性(CPS≥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D-L1高表达组和PD-L1低表达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0%和100%(P=0.37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0.0%和100%(P=0.134),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100%和100%(P=1.000),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60.0%和100%(P=0.134)。结论ASCC患者中PD-L1表达阳性率高,PD-L1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生存预后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肛管鳞状细胞癌 综合阳性评分 生存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在脊髓损伤小鼠模型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13
作者 董文旭 郭守玉 胡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7-933,共7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SCI组、SCI+PD-L1抗...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通过调节T细胞免疫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SCI组、SCI+PD-L1抗体组(SCI+Ab)和SCI+PD-L1蛋白组(SCI+PRO)。C57BL/6小鼠和PD-L1基因敲除小鼠进行SCI造模,分为假手术组(Sham WT)、PD-L1敲除假手术组(Sham PD-L1 KO)、SCI模型组(SCI WT)、PD-L1敲除SCI模型组(SCI PD-L1 KO)。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检测SCI后不同时间点脊髓组织中PD-L1的表达;通过Basso小鼠运动量表(BMS)评估小鼠运动功能;利用qRT-PCR和流式细胞术分析SCI后炎症因子水平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小鼠经SCI造模后脊髓组织中PD-L1表达上调,于第7天达峰值。与SCI PD-L1 KO组相比,SCI WT组的小鼠在SCI后7 d、14 d和28 d时BM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造模后第7天炎症因子IL-1α、IL-2、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SCI+PBS组相比,SCI+PRO组Foxp3水平显著升高,Th1和Th17细胞水平显著降低,Th2和Treg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CI PD-L1 KO组相比,SCI WT组小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显著升高(P<0.05);与SCI+PBS组和SCI+Ab组相比,SCI+PRO组PI3K/Akt/mTOR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PD-L1通过调节Th1、Th17、Th2和Treg细胞平衡,并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减轻SCI后的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PD-L1有望成为治疗SCI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SCI)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 T细胞 炎症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内SHP2通过抑制STAT3-TGFβ通路进而减轻PD-L1表达
14
作者 李帅 石玉 +2 位作者 王常昊 艾冬梅 张卜瑗 《解剖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98-403,463,共7页
目的:探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内含Src同源2结构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对胃癌内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细胞、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培养后,THP-1细胞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采用... 目的:探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内含Src同源2结构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对胃癌内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细胞、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培养后,THP-1细胞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采用慢病毒感染的方法构建稳定敲低和过表达SHP2基因的THP-1细胞,与SGC-7901细胞非接触式共培养,将其分为对照(NC)组和SHP2-shRNA组、NC组和SHP2-mimic组、Stattic(STAT3抑制剂)+NC组和Stattic+SHP2-shRNA组。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THP-1细胞上清液外泌体,免疫印迹检测THP-1细胞中STAT3-TGFβ通路相关蛋白及外泌体CD9和TGFβ蛋白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检测SGC-7901细胞STAT3-TGFβ通路相关蛋白及PD-L1、p-STAT3、IL-10、PTEN和p-PI3K蛋白表达情况,CCK-8检测SGC-7901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THP-1细胞中,SHP2-shRNA组SHP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C组,p-STAT3、IL-10和TGFβ及外泌体中CD9和TGF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C组;SHP2-mimic组SHP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C组,p-STAT3、IL-10和TGFβ及外泌体中CD9和TGF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C组。共培养的SGC-7901细胞中,SHP2-shRNA组SHP2和PTE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C组,p-STAT3、TGFβ、PD-L1和p-PI3K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增殖活性、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高于NC组;Stattic干预后,SHP2蛋白表达水平未被影响,PTEN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STAT3、TGFβ、PD-L1和p-PI3K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增殖活性、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Stattic+NC组和Stattic+SHP2-shRN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SHP2通过抑制胃癌细胞内STAT3-TGFβ通路活性抑制PD-L1和p-PI3K表达,进而抑制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及迁移和侵袭能力,从而延缓胃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含Src同源2结构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 胃癌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抑制剂治疗肿瘤患者的疗效分析与不良反应的观察护理
15
作者 罗小翠 覃丽君 杨志群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3期142-146,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实行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疗效分析与不良反应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4年2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春风院区全科医学科拟进行PD-1/PD-L1抑制剂治疗肿瘤患者50例...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实行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疗效分析与不良反应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4年2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春风院区全科医学科拟进行PD-1/PD-L1抑制剂治疗肿瘤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两组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为各25例的两组,对照组实行常规干预,研究组实行不良反应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肿瘤标志物水平、癌因性疲乏评分、心理健康状态、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水平更高,且研究组干预后CYFRA21-1水平较干预前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躯体疲乏、情感疲乏及认知疲乏评分更低,且两组干预后较干预前癌因性疲乏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干预后心理健康状态各维度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D-1/PD-L1抑制剂治疗肿瘤患者采取不良反应护理,能够改善病患躯体疲乏,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实践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 癌因性疲乏 不良反应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0受体沉默的树突状细胞瘤苗对食管鳞癌细胞体内外免疫活性的影响
16
作者 朱晓磊 雷秀文 +3 位作者 刘婷婷 朱自江 田拂晓 王栋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251-1261,共11页
目的探讨IL-10受体(IL-10R)沉默的树突状细胞(DC)瘤苗对食管鳞癌细胞体内外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从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提取DC,使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DC细胞形态进行鉴定,流式细胞仪上机检测DC细胞的表型。将TE11细胞分为空白对... 目的探讨IL-10受体(IL-10R)沉默的树突状细胞(DC)瘤苗对食管鳞癌细胞体内外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从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提取DC,使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DC细胞形态进行鉴定,流式细胞仪上机检测DC细胞的表型。将TE1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DC-CTL组、NC-shRNA-DC-CTL组和IL-10R-shRNA-DC-CTL组。制作负载热休克凋亡的TE11细胞抗原的DC,然后使用Lipofectamine 3000分别进行IL-10R-shRNA慢病毒和NC-shRNA慢病毒转染,最后通过不同处理的DC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通过MTT法检测DC对TE11细胞的杀伤率,采用ELISA法检测TE1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和干扰素(IFN)-γ含量。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未转染的DC组(DC组)、NC-shRNA-DC组和IL-10R-shRNA-DC组,每组6只。将DC悬液或生理盐水注射至小鼠淋巴结,每周注射1次,共注射4次。每隔7 d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水平,TUNEL染色检测肿瘤组织TUNEL阳性率,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的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肿瘤组织中IL-12和IFN-γ水平,采用RT-qPCR检测肿瘤组织中IL-10 mRNA和IL-10R 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IL-10、IL-10R、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p-STAT3、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证实分离的细胞符合DC形态学,DC的特异性标志物CD11c、MHC-Ⅱ、HLA-DR和CD83的阳性率分别为91.43%,89.53%,88.62%和90.7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C-CTL组、NC-shRNA-DC-CTL组和IL-10R-shRNA-DC-CTL组TE11细胞杀伤率升高(P<0.05),TE1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和IFN-γ的水平升高(P<0.05);与DC-CTL组和NC-shRNA-DC-CTL组相比,IL-10R-shRNA-DC-CTL组TE11细胞杀伤率升高(P<0.05),TE1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和IFN-γ的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DC组、NC-shRNA-DC组和IL-10R-shRNA-DC组大鼠肿瘤体积和Ki67阳性率降低(P<0.05),TUNEL阳性率升高(P<0.05),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比例及肿瘤组织中IL-12和IFN-γ的水平升高(P<0.05),肿瘤组织中IL-10和IL-10R mRNA和蛋白水平、STAT3磷酸化水平以及PD-1和PD-L1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DC组和NC-shRNA-DC组相比,IL-10R-shRNA-DC组肿瘤体积和Ki67阳性率降低(P<0.05),TUNEL阳性率升高(P<0.05),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比例及肿瘤组织中IL-12和IFN-γ的水平升高(P<0.05),肿瘤组织中IL-10和IL-10R mRNA和蛋白水平、STAT3磷酸化水平以及PD-1和PD-L1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IL-10R沉默的DC瘤苗具有体内外抗食管鳞癌活性,可有效增强CD8^(+)T细胞免疫活性,抑制STAT3激活以及PD-1/PD-L1免疫检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树突状细胞瘤苗 白细胞介素-10受体 免疫 抗原呈递能力 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不同病理特征中H3K9ac、PD-L1、VISTA表达及其联合检测对乳腺癌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17
作者 赵杰 陶璐 刘姗姗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8期3357-3361,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不同病理特征中组蛋白H3第9位赖氨酸残基乙酰化(H3K9ac)、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结构域(VISTA)及其联合检测对乳腺癌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平...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不同病理特征中组蛋白H3第9位赖氨酸残基乙酰化(H3K9ac)、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结构域(VISTA)及其联合检测对乳腺癌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乳腺癌患者,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3K9ac、PD-L1及VISTA表达情况。比较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3K9ac、PD-L1及VISTA表达情况;比较乳腺癌不同病理特征中H3K9ac、PD-L1及VISTA表达情况;随访3 a,根据是否发生转移、复发、死亡分为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比较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乳腺癌患者H3K9ac、PD-L1及VISTA表达情况;分析H3K9ac、PD-L1、VISTA表达联合检测对乳腺癌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3K9ac、PD-L1、VISTA高表达率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不同组织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阳性淋巴细胞数目中H3K9ac、PD-L1、VISTA高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 a,130例乳腺癌患者失访7例(5.38%),预后不良22例,预后良好101例。预后不良患者H3K9ac、PD-L1、VISTA高表达率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H3K9ac、PD-L1、VISTA联合检测预测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的AUC为0.902,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的0.714、0.866、0.781(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H3K9ac、PD-L1及VISTA均呈高表达,其高表达与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细胞数目等病理特征相关,H3K9ac、PD-L1、VISTA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组蛋白H3第9位赖氨酸残基乙酰化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T细胞激活抑制物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结构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内皮细胞PD-L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芃 刘映峰 +4 位作者 徐琳 缪绯 李公信 赵欢 张紫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12-14,共3页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干预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50 mg/L ox-LDL含或不含5μmol/L辛伐他汀共同孵育温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12 h,RT-PCR及流式细...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干预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50 mg/L ox-LDL含或不含5μmol/L辛伐他汀共同孵育温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12 h,RT-PCR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D-L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x-LDL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D-L1表达明显升高(P<0.01);预先给予辛伐他汀可明显抑制ox-LDL诱导的PD-L1表达,与单纯ox-LDL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D-L1参与了辛伐他汀的免疫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辛伐他汀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38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在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伟 何全利 +4 位作者 李军民 霍河水 鲁之中 李卫 姜富国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miR-138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收集焦作市人民医院30例HBV相关HCC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期20例HBV相关肝硬化(LC)患者和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为对照组。收集各组患... 目的探讨miR-138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收集焦作市人民医院30例HBV相关HCC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期20例HBV相关肝硬化(LC)患者和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为对照组。收集各组患者血液样本,抽取HCC组和LC组腹腔积液。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miR-138含量;ELISA法检测可溶性PD-1(sPD-1)含量;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细胞中PD-1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miR-138对PD-1基因3′-非编码区(3′-UTR)的靶向作用。结果 HBV相关HCC患者腹腔积液和血浆miR-138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PD-1含量和CD3^+T细胞中PD-1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iR-138相对表达量与sPD-1含量、CD3^+T细胞PD-1表达量均呈负相关(P<0.05);miR-138和PD-1基因3′-非编码区(3′-UTR)存在靶向关系,miR-138转染后T细胞中PD-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 miR-138通过靶向作用PD-1参与HBV相关HCC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38 HBV 肝癌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信号通路在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文君 戈伟 罗卫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2期57-60,共4页
恶性肿瘤是目前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免疫治疗是除手术、化疗、放疗之外一项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方式,它可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提高抗肿瘤免疫效应。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和程序性死亡分... 恶性肿瘤是目前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免疫治疗是除手术、化疗、放疗之外一项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方式,它可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提高抗肿瘤免疫效应。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和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D-L1)这两个免疫检查分子,通过抑制T细胞免疫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在部分恶性肿瘤即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肾癌、膀胱癌治疗中有重要临床意义。PD-1/PD-L1信号通路的激活可降低T细胞的免疫功能从而使肿瘤发生免疫逃逸,而阻断此通路则可以增强机体内源性的抗肿瘤免疫效应。目前临床试验显示免疫检查点阻滞剂抗PD-1、抗PD-L1抗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本综述旨在回顾及总结近年来PD-1/PD-L1信号通路及其阻滞剂在部分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T细胞免疫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阻滞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