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滤棒成型机组视觉成像检测剔除系统的设计应用
1
作者 卢晓波 徐海 +4 位作者 朱俊召 张宇 高冠男 林龙 汤俊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8,共9页
【背景和目的】YL43滤棒成型机组现有的微波技术无法检测识别加热卷烟生产过程中带有铝箔卷纸的复合滤棒,利用视觉成像检测原理设计复合滤棒视觉检测剔除系统。【方法】通过视觉成像检测复合滤棒不同单元的成像灰度差异,区分复合滤棒不... 【背景和目的】YL43滤棒成型机组现有的微波技术无法检测识别加热卷烟生产过程中带有铝箔卷纸的复合滤棒,利用视觉成像检测原理设计复合滤棒视觉检测剔除系统。【方法】通过视觉成像检测复合滤棒不同单元的成像灰度差异,区分复合滤棒不同单元的特性,对复合滤棒成型过程中出现的拼接间隙过大、相位偏移、单元缺失及单元错位缺陷棒进行在线检测及剔除。【结果】以湖北中烟武汉卷烟厂生产的“普通卷纸包裹的常规醋纤单元+铝箔卷纸包裹的发烟段单元”二元复合滤棒为对象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拼接间隙≥0.5mm、相位偏移≥1mm、单元缺失或单元错位的不合格复合滤棒均能进行剔除,缺陷检测精度可达0.1 mm,检测准确率≥99.5%(α=0.005),剔除准确率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卷烟 二元复合滤棒 视觉成像 检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玻璃窗的二元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
作者 闻静 张红婴 +2 位作者 张屹东 费华 许润泽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5-271,共7页
玻璃窗是建筑围护结构中的热桥,将传统的玻璃与相变材料相结合形成新型的相变玻璃窗,可增强玻璃窗的隔热和调温性能,降低夏季室内制冷负荷,实现建筑节能。根据夏热冬冷地区室内热舒适条件,确定适用于该地区玻璃窗的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 玻璃窗是建筑围护结构中的热桥,将传统的玻璃与相变材料相结合形成新型的相变玻璃窗,可增强玻璃窗的隔热和调温性能,降低夏季室内制冷负荷,实现建筑节能。根据夏热冬冷地区室内热舒适条件,确定适用于该地区玻璃窗的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范围为30~39℃,并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质量比为76∶24,结晶温度为37.1℃的脂肪酸-石蜡(LA-PS)低共熔复合相变材料。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该二元低共熔混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发现LA和PS是通过物理作用相结合的,无新物质产生;热重实验的结果表明,该LA-PS二元共晶相变材料的初始分解温度为165.31℃,在自然环境下,不会产生热分解现象;并通过500次加速冷热循环实验,证实该LA-PS二元复合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热循环稳定性。此外,由差示扫描仪(DSC)测试结果发现该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37.25℃,相变潜热为181.16J/g,这一结果与步冷实验所得结晶温度相吻合,进一步证实该复合相变材料在制备新型的节能玻璃窗领域具有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相变材料 二元混合物 脂肪酸 石蜡 玻璃窗 建筑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焦二值显示和条纹投影的复合表面三维测量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邵金凤 倪育博 +7 位作者 孟召宗 高楠 高宇森 杨泽青 张国锋 尹伟 赵洪伟 张宗华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9,共12页
由于复合表面物体中漫反射部分和镜面部分反射性质不同,受到相机景深的限制,镜面成像的正弦条纹发生离焦,从而引起相位误差。为了实现复合表面物体的高效、高精度测量,本文提出了一种离焦二值结合正弦条纹的复合表面三维形貌测量方法。... 由于复合表面物体中漫反射部分和镜面部分反射性质不同,受到相机景深的限制,镜面成像的正弦条纹发生离焦,从而引起相位误差。为了实现复合表面物体的高效、高精度测量,本文提出了一种离焦二值结合正弦条纹的复合表面三维形貌测量方法。首先,本文基于刃边法与二次模糊法对系统离焦程度进行分区标定,解决了由于相机倾斜放置导致参考面离焦程度不同的问题。然后,建立二值条纹相位误差模型,确定最佳条纹宽度和离焦量范围。最后,对轻微离焦区域的二值条纹进行离焦补偿,确保相机采集的条纹均在最佳离焦范围内。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维形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使镜面部分误差从原来的0.033 mm降至0.019 mm,提高了复合表面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表面测量 二值离焦技术 离焦估计 参数选择 离焦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基金属复合物的点火和燃烧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锐霄 庞维强 蔚红建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7-208,I0003,共13页
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硼基金属复合物点火和燃烧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归纳了二元硼基金属复合物、三元硼基金属复合物和纳米硼基金属复合物的点火和燃烧研究现状,并对比了其优缺点,其中对二元硼基金属复合物的研究较为丰富,对三元硼基... 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硼基金属复合物点火和燃烧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归纳了二元硼基金属复合物、三元硼基金属复合物和纳米硼基金属复合物的点火和燃烧研究现状,并对比了其优缺点,其中对二元硼基金属复合物的研究较为丰富,对三元硼基金属复合物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制备方向,关于点火和燃烧特性研究较少,对纳米基金属复合物的点火燃烧机理尚不清楚。指出了硼基金属复合物未来的研究方向:(1)对于制备工艺较简单的二元硼基金属复合物,下一步应具体研究其工艺对产物性能的影响;(2)利用分子动力学和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其燃烧机理进一步分析;(3)关于纳米硼基金属复合物可考虑建立一种稳定悬浮液进一步探究其点火和燃烧机制。附参考文献71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 硼基金属复合物 点火燃烧特性 二元硼基金属复合物 三元硼基金属复合物 纳米硼基金属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U的北斗B1宽带复合信号实时发生器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子涵 巴晓辉 +3 位作者 姜维 蔡伯根 王剑 文韬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5-804,共10页
为了实现北斗B1C+B1I信号的联合生成,提出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和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加速的北斗B1宽带复合信号的实时生成方法,该方法针对单边带复数二进制偏移载波(single-sideband complex binary offset carrier... 为了实现北斗B1C+B1I信号的联合生成,提出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和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加速的北斗B1宽带复合信号的实时生成方法,该方法针对单边带复数二进制偏移载波(single-sideband complex binary offset carrier,SCBOC)调制方式的信号体制进行设计,系统根据用户配置的接收机运动轨迹和星历文件,生成中频信号并通过射频端发射。为了进一步提升GPU并行运算速度,从优化设备内存结构、设计并行线程架构和统一计算设备架构流(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 stream,CUDA)加速3个方面,设计了基于异步运算的加速采样点数据计算的CUDA优化实现方案。测试结果证明,优化后的算法可以基于SCBOC调制实时生成北斗B1I+B1C信号,基于GTX3060的GPU平台,信号90 M采样率下能实现8颗卫星复合信号的实时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1宽带复合信号 软件无线电 单边带复数二进制偏移载波调制 统一计算设备架构流 实时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元堆积理论高致密CuW复合材料制备及耐电弧侵蚀性能研究
6
作者 张懿铭 宋克兴 +6 位作者 国秀花 皇涛 冯江 王旭 李韶林 钟建英 李凯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81-189,共9页
目的提高CuW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及耐电弧侵蚀性能。方法基于二元堆积理论设计并制备了双粒径W颗粒混杂CuW75复合材料,通过微观组织表征、硬度测试、导电率测试及密度测试,重点对比研究了单粒径CuW75复合材料和双粒径混杂CuW75复合材料致... 目的提高CuW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及耐电弧侵蚀性能。方法基于二元堆积理论设计并制备了双粒径W颗粒混杂CuW75复合材料,通过微观组织表征、硬度测试、导电率测试及密度测试,重点对比研究了单粒径CuW75复合材料和双粒径混杂CuW75复合材料致密性和微观组织的内在关联,并通过电接触实验研究了双粒径混杂CuW75复合材料耐电弧的侵蚀性能。结果双粒径混杂CuW75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均匀,W相及Cu相网络连通程度高,致密度高达99.79%,较CuW75复合材料国家标准致密度提升了2.9%,硬度较CuW75复合材料国家标准提升了6.7%。电接触实验结果表明,双粒径混杂CuW75复合材料熔焊力波动幅度小,平均熔焊力(35.06cN)较1μm单粒径CuW75复合材料的降低了11%;平均燃弧能量(147.29mJ)及平均燃弧时间(2.53ms)较1μm单粒径CuW75复合材料的分别下降了38%和36%。双粒径混杂CuW75复合材料受电弧侵蚀面积小,侵蚀坑较浅,耐电弧侵蚀性能优异。结论双粒径混杂W颗粒制备CuW复合材料可以明显提升材料的致密度及微观结构连通性。双粒径混杂CuW复合材料可以更好地分散电弧,具有优异的抗熔焊性能及耐电弧侵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堆积理论 双粒径混杂 CuW复合材料 熔焊力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油藏二元复合驱注入体系优化研究
7
作者 曹锦鸿 高明 +2 位作者 刘皖露 刘朝霞 桑国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52-4958,共7页
新疆克拉玛依砾岩油藏经过几十年的水驱开发,面临剩余油高度分散、采油速度低等问题,选取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低张力表面活性剂PS-30及强乳化表面活性剂OP-10组合形成不同的二元复合体系,利用长砂管模型研究不同渗透率、... 新疆克拉玛依砾岩油藏经过几十年的水驱开发,面临剩余油高度分散、采油速度低等问题,选取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低张力表面活性剂PS-30及强乳化表面活性剂OP-10组合形成不同的二元复合体系,利用长砂管模型研究不同渗透率、不同驱替方式及不同注入量下复合驱体系在砾岩油藏的应用界限及提高采收率极限。实验结果表明:二元复合驱能够有效驱替残余油、扩大波及体积,显著提高砾岩油藏采收率。聚合物浓度为1000 mg/L,相对分子质量为7×10^(6)的聚合物在渗透率3×10^(-2)μm^(2)时复合驱采收率为66.31%,较水驱提高21.85个百分点。强乳化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好于低张力复合体系。复合体系注入量越高,提高采收率越大,但提高采收率幅度并非线性变化,复合体系注入量达到3.5 PV以后,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值逐渐趋于稳定,在注入10 PV后,复合驱体系最高提高采收率幅度达到40.38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表二元复合驱 砾岩油藏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新型二元复合驱性能
8
作者 吴澳回 田雨 +4 位作者 郑皓轩 张进 安锋涛 陈俊耀 师永民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17-2821,2825,共6页
为解决无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容易结垢造成储层堵塞问题,以N-牛脂基三胺、3-氯-2-羟基丙磺酸钠、二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多胺类有机碱表面活性剂GAS,并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DSS)、及DSS与不同有机碱形成... 为解决无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容易结垢造成储层堵塞问题,以N-牛脂基三胺、3-氯-2-羟基丙磺酸钠、二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多胺类有机碱表面活性剂GAS,并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DSS)、及DSS与不同有机碱形成的复配体系进行了各项性能对比,最终对该有机碱表面活性剂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复配形成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进行了驱油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有机碱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为2.9×10^(-5)mol/L,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数量级,且2 h后的乳化析水率仅为56%。该有机碱表面活性剂GAS与HPAM形成的驱油体系在水驱后可继续提高采收率19.50%,为实现碱表一体化在三元复合驱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在三次采油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碱 双子Gemini 二元复合驱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复合氧化物载体在加氢脱硫催化剂中的应用进展
9
作者 周文武 何欣欣 +4 位作者 唐小原 周安宁 陈治平 黄志豪 白业兴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61-1374,共14页
加氢脱硫技术对实现劣质油品清洁化、低碳化与多元化高效利用至关重要,其关键是高性能催化剂的开发,核心之一是适宜催化剂载体材料的创新。本工作分别总结了向Al_(2)O_(3)及TiO_(2)中引入第二组元后作为加氢脱硫催化剂载体的研究进展。... 加氢脱硫技术对实现劣质油品清洁化、低碳化与多元化高效利用至关重要,其关键是高性能催化剂的开发,核心之一是适宜催化剂载体材料的创新。本工作分别总结了向Al_(2)O_(3)及TiO_(2)中引入第二组元后作为加氢脱硫催化剂载体的研究进展。第二组元氧化物的引入克服了Al_(2)O_(3)载体酸类型单一及商用催化剂金属与载体间相互作用过强等缺点,同时保持了较大的比表面积;第二组元氧化物能够有效提升TiO_(2)载体材料的热稳定性及比表面积的同时调节了载体材料表面酸性等。究其原因在于第二组元的引入可显著改变Al_(2)O_(3)或TiO_(2)表面羟基环境,进而促进了活性金属前驱体在载体表面的锚定和分散,有利于更多NiMo(W)S活性相的形成,提升了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氧化物 铝基氧化物 钛基氧化物 载体表面环境 加氢脱硫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许文赟 潘彬 +3 位作者 李鑫 王颐同 邵彤 朱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采用常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较差的问题,将耐温抗盐型聚合物SPAM-1和阴-非离子复合型表面活性剂YANC-E进行复配,研制了一种适合高温高盐油藏的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并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驱油...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采用常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较差的问题,将耐温抗盐型聚合物SPAM-1和阴-非离子复合型表面活性剂YANC-E进行复配,研制了一种适合高温高盐油藏的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并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驱油体系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该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耐温性能较强,在115℃下老化后,体系的黏度保留率仍能达到90%以上,界面张力仍能达到10^(-3)mN/m数量级;体系具有良好的抗盐性能,当矿化度大于100000 mg/L时,体系仍能保持较高的黏度和较低的界面张力;体系具有良好的长时间老化稳定性能,在储层温度和矿化度条件下老化60 d后的黏度保留率在85%以上,界面张力始终维持在10^(-3)mN/m范围内;驱油体系与原油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较强,放置120 min后乳状液的分水率小于20%,具有较强的乳化性能;驱油体系在地层条件下吸附6次后仍能保持较高的黏度和较低的界面张力,具有良好的抗吸附性能。另外,岩心水驱结束后注入0.5 PV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能使采收率继续提高25%以上,驱油效果较好。A区块内5口采油井在实施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措施后,日产油量显著提高,含水率明显降低,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 聚-表二元复合驱 乳化性能 吸附性能 驱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_(3)Si_(2)C_(2)掺量对Si_(3)N_(4)陶瓷微观结构与力/热学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龙国钦 聂光临 +5 位作者 陈炫志 黎业华 彭小晋 黄瑶 邓欣 伍尚华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9-548,共10页
Si_(3)N_(4)陶瓷具有优异的力学、化学、热学性能,在电子元器件散热与封装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制备高强度、高导热的Si_(3)N_(4)陶瓷,采用Y_(3)Si_(2)C_(2)-MgO二元复合烧结助剂,系统研究了Y_(3)Si_(2)C_(2)掺量与保温时间对Si_(... Si_(3)N_(4)陶瓷具有优异的力学、化学、热学性能,在电子元器件散热与封装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制备高强度、高导热的Si_(3)N_(4)陶瓷,采用Y_(3)Si_(2)C_(2)-MgO二元复合烧结助剂,系统研究了Y_(3)Si_(2)C_(2)掺量与保温时间对Si_(3)N_(4)陶瓷致密度、力学性能及热导率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分析阐释了Si_(3)N_(4)陶瓷力/热学性能的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Y_(3)Si_(2)C_(2)掺量的增加,Si_(3)N_(4)陶瓷试样(保温时间分别为4 h和12 h)的热导率和弯曲强度均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保温4 h所制Si_(3)N_(4)陶瓷的弯曲强度主要受致密度的影响,保温12 h所制Si_(3)N_(4)陶瓷的弯曲强度主要受微观结构的均匀度及晶粒尺寸的影响;保温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气体排出和晶粒生长,从而促进Si_(3)N_(4)陶瓷的致密化及热导率的提升。利用气压烧结(1900℃保温12 h),掺加1.5 mol%的Y_(3)Si_(2)C_(2)可制得致密度为99.0%、热导率为(106.80±2.64)W·m^(−1)·K^(−1)、弯曲强度为(590.21±25.69)MPa的Si_(3)N_(4)陶瓷,其具有优良的力/热学综合性能,有利于提升Si_(3)N_(4)陶瓷封装电子元器件的服役安全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3)N_(4)陶瓷 二元复合烧结助剂 Y_(3)Si_(2)C_(2) 热导率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O_3/SiO_2复合粒子涂层的表面结构及其疏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杨金鑫 文秀芳 +3 位作者 皮丕辉 郑大锋 程江 杨卓如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6,共6页
以机械高速搅拌法制备了具有草莓结构的CaCO3/S iO2复合粒子,并对其进行了表面修饰改性.利用聚硅氧烷的自组装功能,将制备的复合粒子与硅氧烷一起制备了具有“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层,静态水接触角达169°,滚动角约为2°.通过... 以机械高速搅拌法制备了具有草莓结构的CaCO3/S iO2复合粒子,并对其进行了表面修饰改性.利用聚硅氧烷的自组装功能,将制备的复合粒子与硅氧烷一起制备了具有“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层,静态水接触角达169°,滚动角约为2°.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涂层的表面微观形貌,发现该涂层具有微米-纳米相结合的双层粗糙结构.微米凸起的粒径在2~3μm左右,纳米凸起的粒径约为200nm左右,与荷叶具有类似的结构排布方式.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和接触角的测试,探讨了表面微观结构、涂层粗糙度和涂层疏水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粒子构成的非均相界面的水接触角符合Cassie模型.复合粒子赋予涂层的双微观粗糙结构与自组装成膜硅氧烷的低表面能的协同效应,使涂层具有了优良的超疏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粒子 双微观结构 超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氧化物和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田晓冬 李肖 +3 位作者 杨桃 宋燕 刘占军 郭全贵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59-468,共10页
作为一种介于传统静电电容器和电池之间的新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的整体性能受限于电极材料。研究发现,赝电容材料拥有数十倍于碳基材料的比容量。而双金属氧化物作为一种新型赝电容材料,因其多重氧化态、多金属离子特性和高理论容量,... 作为一种介于传统静电电容器和电池之间的新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的整体性能受限于电极材料。研究发现,赝电容材料拥有数十倍于碳基材料的比容量。而双金属氧化物作为一种新型赝电容材料,因其多重氧化态、多金属离子特性和高理论容量,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备受关注。本工作系统介绍了双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质,对双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和重点发展方向,以及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氧化物 复合材料 超级电容器 合成方法 应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SiO_2粒子涂膜表面的超疏水性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曲爱兰 文秀芳 +2 位作者 皮丕辉 程江 杨卓如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3-378,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粒径和形状的SiO_2粒子,并利用氟硅氧烷的表面白组装功能制备了具有仿生类"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水接触角的测试对膜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SiO_2粒子的粒径和形...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粒径和形状的SiO_2粒子,并利用氟硅氧烷的表面白组装功能制备了具有仿生类"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水接触角的测试对膜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SiO_2粒子的粒径和形状对材料微观结构、表面粗糙度和疏水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含单一粒径涂膜表面水接触角符合Wenzel模型;而复合粒子构成了符合Cassie模型的非均相界面,单纯的粗糙度因子不能反映水接触角的变化,复合粒子在膜表面的无规则排列赋予涂膜表面不同等级的粗糙度,使得水滴与涂膜表面接触时能够形成高的空气捕捉率和较小的粗糙度因子,这与在涂膜表面能形成自组装分子膜的氟硅氧烷共同作用赋予了涂膜超疏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无机粒子 溶胶-凝胶法 双重微观结构 超疏水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气相浸渗2D C_f/(SiC-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强韧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孟志新 成来飞 +2 位作者 张立同 徐永东 韩秀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39-942,共4页
采用等温等压化学气相浸渗法(ICVI)制备了二维碳纤维增韧碳化硅-碳二元基复合材料(2DCf/(SiC-C)).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背散射电子成像(BSE)研究了其基体的微观结构,并与二维碳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2DCf/SiC)比较了室温力学性... 采用等温等压化学气相浸渗法(ICVI)制备了二维碳纤维增韧碳化硅-碳二元基复合材料(2DCf/(SiC-C)).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背散射电子成像(BSE)研究了其基体的微观结构,并与二维碳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2DCf/SiC)比较了室温力学性能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2D Cf/(SiC-C)复合材料的基体是由SiC与热解碳(PyC)组成的多层结构,PyC基体层分布均匀而连续,且与SiC基体层结合紧密.纤维束内部PyC基体层较厚的2D Cf/(SiC-C)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强韧性,其拉伸强度、断裂应变、断裂韧性和断裂功分别比2D Cf/SiC复合材料的提高了3%、142%、22%和58%.SiC与PyC组成的多层基体使2D Cf/(SiC-C)复合材料的纤维在拔出过程中发生了两次集中拔出,且第一次集中拔出的纤维对复合材料的强韧性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基复合材料 微观结构 强韧性 化学气相浸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EA和MA-n-BA二元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国栋 张利英 +2 位作者 王艳丽 郭丹 程翠然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88-91,共4页
采用前期提出的共聚物Tg-组成关系方程研究了MA-EA、MA-n-BA二元共聚物的Tg,新方程中的周期共聚物Tg通过最小二乘法由无规共聚物Tg数据求取,相关周期共聚物的Tg为:Tg[ME]=274.6K、Tg[MB]=246.3K、Tg[MME]=286.3K、Tg[MMB]=262.8K、Tg[EE... 采用前期提出的共聚物Tg-组成关系方程研究了MA-EA、MA-n-BA二元共聚物的Tg,新方程中的周期共聚物Tg通过最小二乘法由无规共聚物Tg数据求取,相关周期共聚物的Tg为:Tg[ME]=274.6K、Tg[MB]=246.3K、Tg[MME]=286.3K、Tg[MMB]=262.8K、Tg[EEM]=262.3K、Tg[BBM]=236.7K,由此计算得到的理论值与实验值偏差极小,说明新方程能够更好地解释丙烯酸甲酯二元共聚物Tg与其组成及序列结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预测了不同取代基时有序取代密度对聚丙烯酸甲酯Tg的影响规律,发现与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Tg的影响规律不同,取代基的影响在高取代密度时才能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共聚物 玻璃化温度 组成 取代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类二元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与组成的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瞿雄伟 刘国栋 +2 位作者 张留成 杨丽庭 高俊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9-132,共4页
考虑连接单元对单体单元玻璃化温度的影响对 Fox方程进行了修正 ,用 Tgi1j表示不同连接情况下单体单元 1的 Tg。经验证 ,这个改进方程能比较准确地解释丙烯酸酯类二元无规共聚物的 Tg与组成的关系曲线的各种情况 ,同时计算结果表明两侧... 考虑连接单元对单体单元玻璃化温度的影响对 Fox方程进行了修正 ,用 Tgi1j表示不同连接情况下单体单元 1的 Tg。经验证 ,这个改进方程能比较准确地解释丙烯酸酯类二元无规共聚物的 Tg与组成的关系曲线的各种情况 ,同时计算结果表明两侧连接单元的侧链的长度、结构等因素对单体单元的 Tg 有很大的影响。丙烯酸酯类连接单元的侧链越短越紧凑 ,则丙烯酸酯类单体单元的玻璃化温度越高 ,反之亦然。同时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类 二元共聚物 玻璃化温度 组成 TG 连接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脂肪酸/SiO_2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6
18
作者 付路军 董发勤 +1 位作者 杨玉山 何平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8-551,共4页
针对适用于建筑领域的相变储能材料,选用癸酸(CA)分别与月桂酸(LA)、肉豆蔻酸(MA)和棕榈酸(PA)复合制备了二元低共熔脂肪酸作为储能材料。通过施罗德公式计算得到二元低共熔脂肪酸的混合比例和理论相变温度。基于CA-MA优异的性能,采用溶... 针对适用于建筑领域的相变储能材料,选用癸酸(CA)分别与月桂酸(LA)、肉豆蔻酸(MA)和棕榈酸(PA)复合制备了二元低共熔脂肪酸作为储能材料。通过施罗德公式计算得到二元低共熔脂肪酸的混合比例和理论相变温度。基于CA-MA优异的性能,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A-MA/SiO2定形相变储能材料。采用FT-IR、SEM、DSC、TG对CA-MA/SiO2的结构、形貌、热性能和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3种二元低共熔脂肪酸适合于建筑领域。CA-MA较好地被固定在SiO2多孔网络中,储能材料和SiO2之间仅为物理结合,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定形相变储能材料的相变温度为20.96℃,相变焓为70.17J/g,相变温度适中,相变焓高,热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低共熔脂肪酸 复合相变材料 储能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SiO_2粒子涂膜表面结构及超疏水性能 被引量:7
19
作者 曲爱兰 文秀芳 +2 位作者 皮丕辉 程江 杨卓如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11-1716,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粒径SiO2粒子,通过表面改性得到不同形状复合粒子,并利用氟硅氧烷的表面自组装功能制备了具有"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水接触角的测试对膜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S...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粒径SiO2粒子,通过表面改性得到不同形状复合粒子,并利用氟硅氧烷的表面自组装功能制备了具有"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水接触角的测试对膜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SiO2粒子的粒径和形状与表面微观结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疏水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含单一粒径粒子涂膜表面水接触角符合Wenzel模型,而复合粒子构成了符合Cassie模型的非均相界面;单纯的粗糙度因子不能反映水接触角的变化,复合粒子在膜表面的无规则排列赋予涂膜表面不同等级的粗糙度,使得水滴与涂膜表面接触时能够形成高的空气捕捉率和较小的粗糙度因子;其与在涂膜表面能形成自组装分子膜的氟硅氧烷共同作用赋予了涂膜超疏水性能,而这种超疏水性能与复合粒子的粒径大小和形状基本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二氧化硅粒子 溶胶-凝胶法 双微观结构 超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固二元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系数模型研究综述及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钱立波 余红星 +4 位作者 孙玉发 邓坚 吴丹 李仲春 黄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9-420,共12页
等效导热系数(ETC)是表征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重要参数,与连续相导热系数k c、分散相导热系数k d、分散相填充率∅、分散相形状及排列方式等密切相关。因此,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系数的预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虽然目前存在多种复合材料等... 等效导热系数(ETC)是表征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重要参数,与连续相导热系数k c、分散相导热系数k d、分散相填充率∅、分散相形状及排列方式等密切相关。因此,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系数的预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虽然目前存在多种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系数计算模型,但这些模型在预测固-固二元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系数时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应用工况选择预测精度较高的等效导热系数计算模型。本文首先总结了目前广泛应用的颗粒状分散相固-固二元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系数预测方法,包括已有经验或理论模型、最小热阻法、热阻网络法、数值模拟方法、渐进均匀化方法、逾渗理论方法等,然后基于国内外开展的固-固二元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系数实验或数值模拟结果,综合评价已有经验或理论模型,给出不同应用工况下预测精度较高的等效导热系数经验或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固二元复合材料 等效导热系数 模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